首頁  / 情報 / 校園

校長開講 【桃園】長庚科大校長樓迎統:實習表現影響就業存活率
長庚科技大學校長樓迎統認為年輕人可塑性高,只要不排斥與人接觸,從事醫療照護產業不必擔心出路問題。 能夠很早就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的年輕人很少數,也很幸運,這樣的學生我會建議他不要猶豫就去做、去讀自己喜歡的領域。但對大多數的人來講,包括我自己在內,人生不見得是這樣。 樓校長認為只要基礎打得好,即使將來跌跌撞撞,也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路。 基礎打得好 就有路走 我在建國中學的時候,憑良心講不知道自己想要念什麼,順著哥哥的指引就跟著他念了物理系。念了以後才發現我其實沒有那麼擅長抽象思考,也沒有特別喜歡物理,只能算是勉強跟得上,題目我會解,但我找不到念物理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對我來說,我比較喜歡可以跟現實世界更密切結合、可以立刻看到結果的學科。所以儘管我碩士唸得還不錯,打算攻讀博士時,就毅然決然轉去念生物。 我覺得只要不怕繞一點路,像物理、化學、數學、生物、歷史、社會這些基礎學科,稍微念一點也不錯。只要基礎打得好,將來即使跌跌撞撞,總也有機會找到自己的路,多少有些路可以走。 實習成績好 存活率高 而年輕人的可塑性很強,不管是高中或高職背景,跟他在大學的表現好不好沒有太大關係。以本校護理系學生來說,高中高職來源各占一半,本來我們預期高中生的成績會領先高職背景的學生,但是這種差異只存在大一剛入學的時候,高中生的基礎學科成績會比高職生好一些,但大二之後就沒有明顯差異了。所以對我們來說,不管高中還是高職背景,都是同一群學生。 另一方面,我們進行校務研究時也發現,學科成績跟實習的成績也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不管是高中還是高職背景的學生都一樣。考試考得好的學生臨床表現不見得就比較好,因為他們到了臨床可能會被嚇到、會發現自己不喜歡動手、或是不喜歡跟病人接觸,所以表現不好是很正常的。反過來說,實習這一塊表現比較好的,也未必在學科上一定有好成績。不過臨床實習好的同學未來到職場上,的確存活率會比較高,因為他不討厭、也不懼怕醫院這個環境。 醫護專業臨床應並重 護理生去實習之前,或是在實習的初始階段,常常是壓力最大的時候,我們儘量讓學生在臨床實習之前先經歷過一次震撼教育,所以學生在到醫院實習前必須先通過校內考試才能去實習。長庚科大校內有12間模擬病房讓學生演練,用假人或同學扮演病人躺在床上,考官坐在旁邊,學生站在外面1分鐘讀考題,譬如「王先生今天肚子痛」,學生進去之後有8分鐘的時間瞭解這個病患,並執行病患情境所需的任務。學生面對這個測驗比考期末考還緊張,即使課程跟實習都上過,當你碰到一個活生生的病人躺在那邊,慌張到腦子一片空白都是正常的。 醫學、護理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通過國家考試。如果從用、考、教、學這樣的途程看起來的話,考試領導教學不一定是壞事,但現在的考試為了不讓外界質疑考題有問題或者答案模棱兩可,答案都會設計成四選一,而且最好是數字這樣簡單明瞭的答案,要是有人質疑就可以翻教科書來證明。但這種題目考下來難免偏向記憶性,只有一點點的理解,一科四、五十題,平均一分鐘要答一題,為了讓學生一目瞭然,能夠馬上選出答案,題目能出到多複雜呢? 所以這種考試方式會引導教學朝向短而明確、沒有什麼疑惑空間的方向。只是這種考試方法跟現實人生差別太大了。我們還是希望老師在學校裡,多花時間教給學生重要的觀念,把整個概念解釋清楚,若是要練習考試方法、解題技巧,還是交給補習班就好。 長庚科技大學校長 樓迎統小檔案 ★出生:1948年 ★現職:長庚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東海大學物理系學士、美國克雷頓大學物理系碩士、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生物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波士頓大學生理博士後研究員 ★專長及研究領域:心血管功能之性別差異、老化及敗血症中之氧化壓力與內皮功能失調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物理學類、生命科學學群生醫/醫學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衛生與護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為全球就業做好準備
朝陽科技大學校長鄭道明認為,有一技之長、能對自己負責,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線,個人興趣若無法與就讀科系完全結合,就業展望則是更務實的考量。而重要的是,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趨勢,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與國際移動力,才是不敗的關鍵。 我成長於工程師至上的年代,小學的時候人類登陸了月球,臺灣正在推行十大建設,整個社會氛圍就是工程救國。讀師大附中時,全校25班只有2班文科,大部分文組的學生目標是法商。當時選擇念工程,是因為唸得來也考得過,並非興趣決定;但大學畢業後,發現工程發展有前景,因此決定赴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攻讀碩、博士學位,鑽研學術研究,並結合業界實務經驗,先後擔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共工程查核委員、台中市土木技師公會榮譽顧問、中華工程教育學會認證團主席、工程教育認證委員、TAC認證委員會委員等職,把所學貢獻於工程領域。 鄭校長認為有一技之長、能對自己負責,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線。 談興趣前先考慮責任 很多學生抱怨讀的科系沒有興趣,其實,興趣、能力及就業應該分三個面向來談,能夠養活自己是最重要的,因此先決條件就是「培養責任感」。 以我個人求學的經驗為例,雖然屢在學校的國文、歷史等相關文科競賽奪冠,但我卻沒有因此而選擇社會組,而是念了自然組,也許是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讓我深刻體悟到,興趣不一定能夠成為謀生工具,最重要的是能維持生活,且能有所發揮。舉例來說,組裝模型是一個興趣,雖然不一定能成為未來的謀生工具,但卻可以從中發掘自身實作能力的優勢,這時進入技職體系就是最佳選擇,學習培養一技之長,將來能夠對自己負責、能對家庭負責。 追求卓越 成功相隨 立定了志向,就要勇往直前,永遠不要為失敗找藉口,才能擺脫魯蛇的命運。我很喜歡看漫畫,其中在日本連載廣受歡迎的《青少棒揚威記》,最讓我印象深刻,這部棒球勵志漫畫,感動了中日不少棒球好手,更印證了人生最精采的不是完成夢想,而是堅持走在夢想的道路上。我經常鼓勵青年學子:「追求卓越,成功相隨」(Pursue Excellence, Success Follows),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更好,不斷進步,想要站在什麼位置,就要努力去追求應該具備的能力,不能光憑運氣。 我認為一個人的底線是要能服務自己,而不要冀望別人來服務你,等能力增加的時候,再逐步擴大服務的範疇,讓更多人因你而受惠,甚至是貢獻社會。求學是為了就業而做準備,建議高中同學可以多去了解,這個社會上有哪些工作是你覺得做得來,又比較不會被消滅的產業。比如說,土木工程領域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存需求而存在,不管科技再怎麼進步,我們還是需要蓋房子、鋪橋造路,硬體建設也需要維護,這就表示這項專業在社會上有很強的需求,幾百年來一直存在,未來也不會輕易消失,就可以考慮去學。另外,需要考取證照及資格認定的工作,可取代性也比較低,如技師、律師、醫師、會計師等,工作保障性也會相對提高,因為科技會逐步取代行業中的低階工作,若不想被人工智慧給取代,最好要「發揮多功能力」,展現個人工作的價值。 培養國際移動力 全球就業 因應國際化職場趨勢,我認為,營造國際化學習環境,主動送學生出國學習體驗是最好的方式。朝陽科大自2015年起推動「千人海外學習體驗計畫」成果豐碩,除積極爭取教育部「學海飛颺」、「學海築夢」等計畫,亦提供菁英學生遊學、海外姊妹校交換學生、雙學位、雙聯學制、移地教學、國際發明競賽、補助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志工、海外實習、國際體驗學習、短期研習及暑期營隊等管道,主要就是要讓朝陽學子能拓展國際視野,銜接全球就業市場。 學生有了國際觀,才能知道未來的機會在哪裡,也才能把握機會,實現自我。我真心希望高中同學們,從現在開始,就能學習去了解國際趨勢的發展,讓自己的語文能力基礎穩固,擁有接收第一手全球資訊的能力,這樣才能具備國際競爭力,站上世界舞台,發光發熱。 朝陽科技大學校長 鄭道明 小檔案 ★出生:1963年 ★現職:朝陽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師大附中、淡江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美國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營建工程與管理碩士/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電腦模擬、生產力分析、營建管理、人因工程應用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土木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土木與建築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高科大校長楊慶煜:追尋比個人更高的價值
未來的教育會是素養導向的學習,結合知識、技能及態度,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楊慶煜勉勵年輕人對知識不要偏食,開拓心胸成為全方位跨領域人才。 我從小就不喜歡死讀書,不會只為成績而讀書,即使在聯考前還是未放棄,看自己愛看的書。在新埔工專的時候我參加很多的社團活動,也沒有因此而荒廢學業,青少年時期看了不少名人傳記、武俠小說等雜書,把學生生活安排得多彩多姿。但是我看書有點跟其他人不一樣,讀一本書許多人習慣一路往下讀,讀完就算了。但我會往覆推敲來回讀個好幾遍,在翻到下一章節之前我會先預測接下來的內容,或是推演下一個問題,前前後後、反反覆覆,所以讀過的書在我的腦袋裡印象都非常深刻,等於是很紮實地在學習。 楊校長建議同學,學習心態要開放,對知識不偏食。 追根究底 反覆思考 也因為這種追根究底的習慣,每個求學階段結束我都覺得還有一些未解的疑問需要弄清楚,為了追求更好的解決方法或是解答,就這樣一路念到博士學位。即使現在當了校長,我覺得自己對任何事情都還是很好奇,東看看西看看,每天都在學新東西。 社會上很多人批評年輕人只追求小確幸的生活,但我認為那是因為年輕人沒有生活目標,或目標不夠明確,缺乏自我期許的力量,甚至有時候是家長給小孩太多侷限,不讓他們去嘗試。而且現在的學校常常從小就把孩子的學習興趣打壞了,每個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都是很好奇的,為什麼長大了卻常常不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這不只是興趣選擇的問題而已,而是學校在學習過程裡沒辦法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是沒辦法讓學生覺得有成長、有挑戰,導致學習興趣低落。 同時,高中生剛畢業還懵懵懂懂就要他選擇未來的志向,他只能選一個看起來不討厭或將來有出路的領域,希望從學習中慢慢累積出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能做的就是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讓他們自己往下探索,找到自己的志向。現在的大學教育跟以前比起來也開放許多,不再是學生進來的時候選了什麼科系,大學四年就要一直侷限在那個領域裡,目前學校提供很多跨領域學程讓學生選修,對轉系的規定也鬆綁許多。 2019年課綱實施以後,未來的教育會是素養導向的學習,知識、技能及態度結合在一起。過去的教育強調抽象學習,從微積分、工程數學、材料等一路學下來,累積好多知識再去解決問題,但對學生來說這樣的學習很難找到意義,現在教學模式改採「問題導向的學習」,把流程反過來,先丟一個問題出來讓學生去找答案,要解決問題可能只需要一本書裡的某一章,但是也許需要讀10本書才能找出答案,為了找答案累積知識是可以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也在過程裡學習如何去找資料、研讀資訊、篩選資訊來解決問題,進而學會解決問題的步驟。 楊校長(前排左三)求學時不喜死讀書,對於問題總是前後推敲、追根究底。 心態更開放 學習不偏食 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可以學到統合性的知識,但是比較難學到一門完整的專業,因此學生同時也需要培養比較高階的抽象思考及抽象學習能力,才能相輔相成。往後學生心態必須更開放,不要對任何科目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也不能對知識偏食,覺得用得到才要學,因為任何知識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 同時老師也要讓學生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給學生一個清楚的職涯願景。目前我們打算找3到4個系來實驗一個新課程,讓一年級新生知道他學習的專業科目和目前科技發展或有趣的產品有什麼關聯,未來產品發展的主軸又可以怎麼跟他的專業科目連結,學校沒辦法在四年之內把所有學問都教給學生,但是我們希望能用這種方法擴展學生的視野,引起他們對事務的好奇心。 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全方位跨領域人才,除了本位的專業知識外,還需要很多不同領域知識來支持,這也是我們希望提供給學生的教育,高科大擁有各類領域的學院,但是我們非常強調人文藝術方面的陶冶,例如以機械為核心,從專業角度去看還需要哪些人文的、通識或管理的知識。另外,學生也要體認讀書不是大學生活的全部,應該多面向參與社團活動、社會服務等,慢慢就會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這也是為什麼本校網站首頁一定要設置國際新聞,讓學生知道目前世界上發生什麼事。 工科最後的產品往往跟人的生活、生命息息相關,因此需要較嚴謹的解決過程,且工科要求的基本知識門檻比較高,有什麼地方不對或不合邏輯就會失效。很多工科學生是因為父母覺得念工科有前途,押著孩子讀,學生本身可能沒有興趣,但是因為有能力,就一路念過來。組裝一部機器或汽車看似無趣,但是完成後卻有很大的成就感。我曾經帶大學部學生開發軟體,學生只有一點點基礎,花了將近兩年時間才把整套軟體寫完,有些人不吃不喝就是要把code敲出來,經歷過那種成就感及滿足感,後來甚至因此就走上這一行。 選你所愛 先蹲後跳 我建議同學選擇科系要從興趣出發,只有做有興趣的事才能維繫長久的熱情,只要是自己樂於做的事情,不管從事哪一行哪一業都會成功,通常一個人的興趣跟他的強項是一致的,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你廢寢忘食的做,那大概就是你的興趣及強項。 同時,同學們也應該體認到,工作不是只有賺錢養家糊口,工作的成就感在於你能夠幫助多少人,對社會、對人類、對國家能有多大貢獻,有了這樣的胸懷,你就會發現有比小確幸更大的目標值得追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 楊慶煜 小檔案 ★出生:1959年 ★現職: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桃園振聲中學、新埔工業專科學校(現為聖約翰科技大學)機械科五專部、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現為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逆向工程、影像量測、三次元量測,逆運算熱傳、逆運算振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彰化】彰師大校長郭艶光:以終為始 不隨波逐流
家貧苦學成功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郭艶光,建議高中生先設想未來理想的生活方式,以此為目標,回推求學及能力培養的路徑,才能活出獨一無二的精彩人生。 我認為,高中以下的學生不需要把所有時間拿來唸書,好好睡飽、把身體練好,保護好視力比較重要。以前背誦的東西太多,不得已要讀到很晚才能睡覺,現在不需要,因為所有的資訊都在網路上,用查詢就可以獲得的資料,就不要浪費時間去背誦,現在學生有問題也都很少問老師,自己從網路或搜尋引擎就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對現在的學生來說,獲得訊息不是問題,判斷、解讀訊息的真實性反而困難,同一件事從不同管道會獲得不同訊息,怎麼知道哪個才是對的?所以學生需要的是訓練思考、找資料、邏輯推理跟判斷等能力,這些才是真正能帶著走的能力。 不管是大學、研究所還是博士,跟人生往後的職涯最為相關的是你踏入社會前的最後一個學位或訓練,很多年輕學生不知道人生想要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只是一路跟著既有的軌道走,讀高中、念大學、考研究所,有能力念上去就念,念不上去就進入職場工作。但我相信人是有選擇的,一個人應該去思考從學校離開以後,面對長達三、四十年的職業生涯,自己想要追求的是怎麼樣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先規劃最想做的事情,設定理想的生活方式,大概就能確定未來工作的方向,再從目標推回來,思考現在要念什麼科系或做什麼事情,才能取得這份工作的入場券。 郭校長建議高中生先設想未來理想的生活方式,再由目標回推所需能力培養的路徑。 先訂目標 以終為始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如果你已經清楚自己的志向,千萬不要被大環境氛圍或是同儕影響。我建議學生養成「以終為始」的習慣來規劃人生,不管在人生哪個階段都要先設定目標,再逐步建立計畫去養成需要的能力。比如說,如果你的興趣是電影,將來想要投入電影產業,首先你要認識電影產業結構,了解你對這個產業裡的哪一樣工作有興趣,是導演、製片、道具還是舞台設計等,確定目標以後,再去思考你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來擔任這個職位,調查哪一所大學能夠提供相關的訓練,甚至鎖定要追隨那個領域的哪一位老師。一個人的生命要活得很紮實、豐富、多彩多姿,他的人生一定是要自己用雙腳走出來,而不是父母型塑出來的。小孩升大學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忙準備推甄資料,如果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也許還可以幫忙準備研究所考試或甄試,但是如果小孩要念博士,博士論文終究還是只能靠自己完成。年輕人就算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沒有大的人生方向規劃,也不要過一天算一天,試著去想像什麼樣的工作會讓你每天很期待去上班,畢竟人如果單純為了三餐、為了金錢工作,不太容易快樂。 自己規劃 不依賴父母 現在很多年輕人滿足於生活裡的小確幸,因為他們從小被過度為子女著想的父母呵護長大,每天專車接送上下學,父母比他們更關心自己的未來,以愛之名幫小孩做好所有規劃,即使這些計畫不一定是小孩要的,導致年輕人沒有機會去想他要什麼樣的人生,成長過程也沒有遇過什麼大挑戰,所以生活裡一點點小小的享受就能夠讓他們滿足,坦白說父母這樣照顧出來的小孩走不了太遠,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應該認識到他們給的保護越少,小孩獨立性越高,後面的人生才會走得遠。 我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父母、祖父母日夜操勞,還無法讓一家人勉強溫飽,他們根本沒有心力擔心小孩的功課,但我的成績很好,小學六年都是第一名。我從來不在父母面前讀書,因為父母若看到我在讀書就不會要我幫忙農事,可是看他們那麼辛苦,我希望他們需要人幫忙的時候不要捨不得叫我做事,所以我讀書都要趁他們不在的時候偷偷用功,早上5點起床清完牛糞、餵完牛,把該做的工作做完才去上學,每天我上床睡覺我父母都還在忙,隔天我5點起來,媽媽總是已經煮好早餐放在桌上,我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睡覺,看到父母這樣辛苦,任何一個小孩都會心疼父母親,當然比較會替家裡、替爸媽著想。 工作穩定 再追求興趣 我念書的時候已經是9年國民義務教育的第5屆,但是班上只有不到一半的同學升國中,其他的都去當女工、學徒。我也沒想到自己會從臺南一中、交通大學、臺灣大學這樣一路念上來。考上臺南一中的時候,覺得能成為戴大盤帽的高中生很神氣,考上交通大學的時候,村子裡的人都以為我會當交通警察,大學生活讓我眼界大開,看到大學教授風度翩翩,就立志有機會一定要讀博士、當教授。考上交通大學的時候,舞獅從村子裡的廟口一路舞到家門口,到家裡貼紅榜,好像中狀元一樣。後來考上臺大,大家都以為讀臺大就是要當醫生。碩士畢業的時候,因為想早點結婚,需要盡快在經濟上獨立,就選擇服役科技預官,我分發到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研發IDF經國號戰機和A-3雷鳴機,在中山科學研究院服務7年後,才拿公費以32歲的年齡出國念博士,放棄7萬多的薪水也毫不猶豫。 熱愛音樂的郭校長也曾加入學生社團一起團練表演。 雖然我念的是甲組,但是我對音樂一直很有興趣。剛到彰化師大教書的時候,還加入學生的熱門音樂社一起練團,後來又跟教職員合組樂團,學校有新春團拜、畢業典禮等活動都自告奮勇上台秀一段,甚至還到彰化縣政府、逢甲大學去表演。高中時期的音樂老師啟蒙了我對於音樂的興趣,他鼓勵我轉組去考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願意免費教我彈鋼琴,但是家裡太窮讀不起音樂,父母也不贊成男生學音樂唱歌,所以後來我還是留在比較容易找工作的甲組。雖然一路念物理、電機上去,但是我從來沒有忘情音樂。一上大學我就花了800元買吉他,250元買民謠歌本自學,價錢我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因為這對當時的我來說不是一筆小錢。我看到熱音社很多同學沉迷練習音樂,荒廢功課而被當,常常勸學生如果對音樂有興趣,更應該先顧好學業,找到穩定工作,確定有能力養活自己再來練音樂,不要一頭栽進音樂裡,課業沒修好、也沒辦法在經濟上照顧自己。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 郭艶光 小檔案 ★出生:1959年 ★現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物理學系教授 ★學歷:臺南一中、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美國南加州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發光二極體、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半導體雷射、太陽能電池、模擬分析、雷射物理與雷射系統、固態雷射、電磁學 / 光學 / 光電半導體、APSYS / LASTIP / PICS3D 模擬與分析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物理學類、工程學群電機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醒吾科技大學財務健全運作正常 與醒吾高級中學無隸屬關係
醒吾科技大學財務狀況良好,且運作正常。 醒吾高級中學與醒吾科技大學並無任何隸屬關係,且兩校所屬之財團法人與董事會皆不相同,因此醒吾高級中學財務危機並不影響醒吾科技大學運作,請學生及家長不要被外界錯誤資訊影響,醒吾科技大學財務狀況經教育部查核及會計師簽證財報,歡迎至醒吾科技大學校務資訊公開專區瀏覽。
校長開講 【台北】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多閱讀並培養全媒體運用能力
面對AI快速取代工作機會,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建議學生培養創新及跨域能力,讓自己成為八爪章魚型的人才。 高中生進入大學前如果能選擇適合自己興趣和潛能的科系就讀,學業進展會比較順利,因此最好在高中就能先確立自己的興趣及長處,了解潛力何在,對選系選校會很有幫助。但是現在大多數孩子不是那麼早熟,沒有能力做這樣的判斷,也沒辦法獨立做決定,必須借助學校、家長的觀察和啟發,才能確定學生的性向及特長。 吳永乾建議學生培養創新及跨域能力,讓自己成為八爪章魚型的人才。 人類未來與AI競爭 根據統計,臺灣擁有碩博士學位的人口達130萬人以上,25到34歲年齡層每10人就有一名碩士或博士,今後每年還會新增5萬人左右;在此同時,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卻造成工作機會大量消失,例如過去15年以來,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分析師和交易員從10萬人減為5萬人。「人類簡史」的作者、以色列知名歷史學家Yuval Noah Harari研判,人工智能(AI)將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徹底改變經濟體制,尤其人工智能在愈來愈多的領域超越人類能力,人類社會可能產生一個新階級,就是無用階級。前Google中國區總經理李開復博士估計,未來10年內金融、醫療、法律及教育等行業將有一半從業人員被機器取代。這表示年輕人一踏出校園,面對不但是一個低收入、高房價、人口快速老化的社會,還要跟大量高學歷同儕競爭快速減少的工作機會。 雖然人工智能有超強的執行力和分析歸納能力,但它還不會創新。學生應該廣求新知、開拓視野,以創意及創新作為個人競爭優勢,凡事多加以深度思考、分析,發展自己獨到的判斷力,這樣才能建立個人的話語權。大學生在校必須體認到單一專業是不足的,必須發展第二專長及跨領域的能力,因為現在業界需要的是有多元才華、八爪章魚型的人才,因此在學校時,必須培養畢業後還能繼續學習的能力,讓自己具有多元才華。 廣泛閱讀、培養全媒體能力 如果要給具體的建議,我建議學生大量閱讀、培養全媒體運用能力,及精通至少一種外語。 學生應該在時間許可範圍內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我自己的表達能力就是獲益於求學時代的廣泛閱讀:舉凡中國四大章回小說、高陽的歷史小說、司馬中原的鄉土小說、瓊瑤的言情小說等,幾乎什麼都讀,這對我精進表達能力、廣博知識見聞有很大幫助,其中,我最推薦的就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裡唯一以信史為本的小說,作者羅貫中根據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加上戲曲元素及歷史考據,還有他個人的人生閱歷,來描述東漢末年的歷史場景,裡面出現的200多個人物各個性格鮮明、描述鮮活,儒家思想貫穿整部小說,所提及的人情世故也貼近真實社會。三國演義大量引用當時通俗語言,文言白話夾雜的表達方式,堪稱雅俗共賞;文言白話容易理解、閱讀容易,現代社會也還在使用,因此熟讀《三國演義》對表達能力很有幫助。 今天的時代不僅是自媒體的時代,也是全媒體的時代,傳播能力不再是媒體人獨有。年輕人需要具備全媒體識讀及傳播能力,能夠創造、傳達個人的思想見解。現代社會即使你開一家小店,都需要透過社群媒體去經營客戶,要打卡、按讚、經營粉絲團等,而且傳播內容都是個人產出,不一定要透過傳播公司製作。如果要應付國際競爭,外語能力不可或缺,我建議學生至少學好一項外語,考慮到英語是世界性的語言,一定要把英語學好。 世新大學校長 吳永乾 小檔案 ★出生:1953年 ★現職:世新大學校長、法學院法學教授 ★學歷:省立高雄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士、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碩士、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憲法、大眾傳播法、新聞法、商事法、契約法、仲裁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法政學群法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2018國中科奧】臺灣囊括6金,排名第一
我國參加2018年第15屆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傳回捷報,代表團6位學生共榮獲六金(國家總體排名第一名),成績表現優異。 左起曾暐富、黃士朋、周秉宏、張智閎、陳謙毅、黃品儒。 榮獲6金佳績 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羅珮華教授等人組成教練團負責培訓的代表團6位學生榮獲六金佳績,其中個人獎項特別獎項,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學生陳謙毅獲理論獎第一名及總成績獎第二名,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曾暐富獲總成績獎第三名。 國中科奧競賽,培育科學興趣 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International Junior Science Olympiad,簡稱IJSO)為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整合科學相關學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所舉行的國際競賽,參賽者須為未滿16歲之學生。 教育部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本項競賽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高級中等學校或專科學校五年制就讀。另於競賽獲金牌、銀牌與銅牌者,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之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 臺灣最佳成績6金 我國自2004年起參加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7金13銀。
大學排行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教育學科排名,臺灣入榜6所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簡稱THE)於2018年10月17日公布了「2019世界大學教育學科排名」,評選學校包括428所大學,比去年增加100所。臺灣今年入榜6所,共有3校擠進百大,分別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 除了公布世界大學教育學科的排名,還公布社會科學、商學、法律等三個學科排名,法律學科並無國內大學入榜,而其餘3項學科入榜情況,以教育學科排名表現最佳。教育學科入榜學校以臺灣師範大學表現最為亮眼,從去年第22名進步至今年第15名,在亞洲地區則僅次香港大學,排名第2。 臺灣入榜學校6所 全球教育學科TOP10大學 在教育學科排名中,美國入榜學校佔比最重,有118所大學上榜。歐洲則有170所大學上榜,亞洲31所。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分別是19所和33所大學上榜。 在教育學科排名前十的榜單中,幾乎都是美國的學校,共有7所入前十榜單,其中史丹佛大學位居榜首。英國則有2所大學進入前十,分別為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而香港大學是亞洲唯一一所進入前十名、排名第4的大學。 評選指標 「2019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使用與「全球大學排名」相同的13項績效指標,並已經過重新調整以適應各領域,權重計分會依各學科不同的特性而產生些微變化。 而於教育學科上,則突出了在教育科目、教師培訓和學術研究方面領先的大學,根據教學環境、研究數量與聲譽、研究影響力、國際展望、產業創新等5大面向進行評比,評選權重佔比如下: ★資料來源請見: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 by subject: education
校長開講 【台中】中臺科大校長李隆盛:人生路迢 常行必至
中臺科技大學校長李隆盛曾失學兩年才考上大學,畢業後一路工作與進修交替,最終拿到博士學位。他勉勵年輕學子立定志向、常行精進,終會達到目的地。 我父親在日治時代被徵調去菲律賓當被俗稱為「軍夫」的海軍工員,戰爭結束在美軍俘虜營待了好幾個月才等到船班回來,回到臺灣身無長物,只能靠戰前務農專長到山區承租政府林班地拓荒。在山裡先搭茅草屋住,我們家4個兄弟姊妹中,我的兄姊和我都是在茅草屋出生的。坦白說,山裡雖然沒有鄰居、也沒有電力,但自然資源豐沛、生活快樂自在。我們上初中要走山路、再搭車,下課趕快搭車回家,當時不太知道外面很競爭,也不知道街上許多同學放學後都在補習。雖然我們當時接受到的主流文化刺激很少,我父親也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是他見過世面,知道接受教育是社會流動的捷徑,所以他非常重視教育,那年代大家日子都很苦,村子裡大部分小學同學畢業就去當學徒,操作衝床、剪床等,但是我父母還是支持我們去唸書。 李校長認為年輕學子應立定志向,常行精進,終會達到目的地。 務農做工 才知讀書好 報考台中高工時還懵懵懂懂,因為家裡沒有電燈,就把科名有電的科別都填在前面,我的分數上不了很夯的電子科、電工科,進了錄取分數比較低的電銲科,參加新生訓練才知道電銲是做什麼以及電銲科是兩年制。當時一個禮拜校內外實習是15節課,所以我技術練得不錯。銲接雖然工作機會多、相對待遇也高,但它被稱為是「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的3D工作,畢業時我只考一家汽車廠也被錄用但沒去就職,而是回老家邊務農邊準備升學考。務農方面是跟著父母在山上種香蕉、麻竹和養豬等,台電當時在做供抽蓄水力發電用的明湖、明潭,我也在那邊做臨時工,領一天新台幣70塊的工資。在麻竹筍產季:天沒亮就要去割竹筍,再用扁擔挑回工寮煮熟、發酵、再曬成筍乾;發酵和曝曬期間怕被偷走,我會一個人在山上工寮過夜顧發酵中或曝曬中的筍乾半成品。山上太陽大、蟲蚊多,還有風災水損;又,農作物多元以致年頭到年尾都忙。此外,我們上、下山通常會挑或扛作物、柴薪,不會空走,荷重物在半路歇腳時,我父親常會輕鬆地說:搭火車才會被帶到目的地,我們要勤走才能到達。 準備升學考時還要務農的李校長笑稱讀書比起務農、燒焊輕鬆太多了(攝於就讀台中高工時期)。 當時高工班上好幾位住同寢室同學畢業前轉讀中華電信的建教合作班,後來都發展得不錯,我當時也有機會去中華電信卻回老家做工務農。當時村子裡念初中的人已經很少,我高工畢業還回來務農、做工,村裡的人會以我為例說讀書沒有什麼用,也讓我更加努力要為「讀書有用」爭口氣。何其有幸,我經歷了都很辛苦的燒焊跟務農,感覺讀書最輕鬆;也因為在年輕時就被嘲笑過,所以後來也很有勇氣面對嘲笑,並且把嘲笑我的人也看成是一種貴人。而我當時真的是到沒學校念了才發憤圖強,認真讀書。那年代高工生升學機會很少,只有台灣師大工教系跟臺北工專(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兩條路,我在山上晴耕雨讀,考了兩年才考上師大工教系,是我們村子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其實上大學前我因失學兩年對自己上大學之後會念得如何沒什麼信心,開學前去成功嶺集訓,旅上是考上台大、師大、清大、逢甲和中國醫藥學院的新生,我因做過農夫和工人,體能、視力都比其他大部分人好,例如震撼教育時匍匐前進一馬當先、打靶還拿了100分,結訓時是學術科總成績全旅第一名,當時各旅第一名是安排總統頒獎,還登上中央日報,給了我不少自信,也希望落實成功嶺大門附近石刻口號「從成功嶺走向成功之路」。 自信帶路 開上人生快車道 進大學以後,一來我很珍惜有書讀的機會,二來同學都知道我在成功嶺第一名結訓,我怕書念不好丟臉,就訂了目標要念全班第一名。那時候全系有4個班,我畢業時不但是全系第一名,而且成績和修的學分數還遙遙領先第二名,後來我當了國立聯合大學校長,據說是全鄉第一個國立大學校長,村民都誇獎我,說我作農厲害,書也念得好。 大學成績好激勵我繼續讀書的想法,讀書比起務農、燒焊真的輕鬆太多。大五我到桃園農工當了一年實習教師,就考回台灣師大工教研究所念碩士。當年念碩、博班的人較少,全國的碩、博士班都是公費的。我本來計劃碩班畢業去當兵,退伍後就出國去念博士,但是念研究所的時候認識我太太,結婚、生小孩就延緩了出國計畫,我先在臺北工專教書,台灣師大成立工藝系(現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第三年轉職回師大,很快就升上副教授。但是我一直沒有忘記我的留學夢,為了積蓄留學費用,即使那時候房子很便宜都不敢買。碩士畢業整整8年後,拿到教育部銲接自動化項目的獎學金才出國念博士。 那時有人勸我說,你都升副教授了幹嘛還去留學,我覺得如果要走更長的路,一定要去念博士。就這樣我們夫妻帶著兩個分別念小學及幼稚園的孩子去美國,三年過去,我們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換回兩個博士學位,回臺灣時都超過37歲了。 因為我自己是工作、進修、工作這樣一路交疊走來,還失學兩年才念大學,過程中很多部分是靠自主學習,領會了「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我相信天道酬勤、常行必至。能一口氣升學「搭直達車」,很好;但我也鼓勵年輕人工作--進修--工作交疊進展,也很鼓勵邊就業邊升學,這樣可以跟職場需求靠近一點。但是不少大學生因為經濟因素,就學期間必須打工或邊就業,我認為年輕求學期間應該秉持錢夠用就好的原則,不要為了過度打工荒廢學業,唸書有黃金時期,學習跟賺錢兩者能夠兼顧很好,但不要在學期間就進入幾乎是「全就業」狀態而顧此失彼影響學習。 中臺科技大學校長 李隆盛 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中臺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臺中高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士、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科技教育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科技與工程教育、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人力資源發展、高等教育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科技教育學類、教育學群科技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桃園】國防大理工學院院長荊元宇:培養未來國防人才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與國立交通大學排除萬難,合作學程培養國軍未來生力軍,院長荊元宇看好臺灣國防工業發展為其他產業注入成長動能。 以往軍校最大生源是眷村子弟跟家境較差的學生,但是這些學生都是第一、第二志願進來的。眷村裡的爸爸媽媽是最好的招募員,我自己也是眷村第三代,現在眷村拆了人都散了,沒有村子也就沒有這些招募員了。 為了拓展生源,本校跟台船、中科院合作代訓,培育國艦國造及國防科技人才,由台船及中科院提供代訓生在學四年全額學雜費、服裝費、膳食費補助及每月生活津貼15K,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台船及中科院服務,目前台船代訓名額為電機系3名、動力系2名。中科院合作即將進入第3年,從一開始的10個名額倍增到今年64人,去年學生平均65級分,都是頂標生,他們畢業後直接進中科院就業,月薪46K以上。 荊院長認為國防工業是一切工業之母,國防產業發展得好,就可以提供很多產業動能。 與交大合作學程 創造多贏 今年開始本校跟交通大學合作招生,預計招收285名學生,學生畢業領交大的學位證書,這是臺灣軍事教育發展的突破。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在美國30幾年,都是做國防科技研究。他觀察美國國力強大最重要的兩塊基石,就是國防科技跟醫學,臺灣面對的敵人這麼強大,卻沒有大學投入國防科技研究,只有一個中科院在做。 國防工業是一切工業之母,國防科技也是領先科技,現在的互聯網就是從國防科技發展出來的。只要國防產業發展得好,就可以提供很多產業動能。我期待這項合作能夠灌注雙方動能,達到互利共生的結果。交大的資源及研發能量快速灌入到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能夠提升學生素質及老師的研究能力,以後國防大學碩博士的研究都要走交大的系統升等,交大的學歷對本校招生也有幫助。對交大來說,他們也可以跳脫原來的格局,同時快速切入國防科技產業。 國防大學有兩個核心的專業技術是外面沒有的,一個是槍枝設計,另一個是系統工程。槍枝設計屬於動力系兵器組,系上有兩、三個老師是設計槍枝的專家,軍備局裡頭做槍、做砲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本校校友。 系統整合是我們的另一個強項。以飛機為例,飛機最主要的結構就是前面的雷達系統、後面的發動機、中間的機身及機身上的外部掛彈,這四個系統可能相輔相成,也可能相互排斥。發動機就像心臟,如果機身掛載太多,發動機不夠強就會跑不動,但是發動機佔的位置如果太大,又會影響到武器的掛載空間,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出最佳設計,讓飛機發揮最大功能,把所有的組件整合起來,做成系統。 國防理工學院擅長系統整合,中科院有過去發展三彈一機的經驗,交大擅長做零組件,交大的加入對臺灣的國防科技發展就好像給運轉中的引擎加了一個後燃器一樣,能夠提供高速動能讓飛機脫離地心引力起飛,甚至是突破音障達到超音速。 臺灣現在面臨嚴重的少子化,不是只有大學招不到學生的問題而已,國軍也面臨嚴重缺額的問題。據估計,2027年必須讓沒有在學的一半青年都入伍才能補滿缺額。在一個都不能少的情況之下,一定得走精兵制,所以必須花很多力氣在高等教育。我很看好與交大合作的這一批學生10年後成為國防工業的生力軍。 對這個學程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憑學測成績或透過學校推薦申請入學,他們的學科成績平均要70分以上,或是在班上前三分之一。這個學程全由交大老師來本校授課,學生畢業會拿到兩張證書,一張是教育部的畢業證書,由交通大學授予學士學位,另外還有掛階用的軍事結業證書,由國防大學發出。學生畢業是100%立即就業,可以直接進入中科院工作,我特別希望桃竹苗附近的學生來申請,讀書、工作都在桃園,就不用再北漂南漂了。等10年役期滿,也出去可以創業,中科院有很多開枝散葉的前例。 彎道超車 打贏未來戰 現在因為社會形態的改變,戰場的概念也跟以前不一樣,比如資訊安全外面打得火熱,但是軍隊裡有一層保護網,是被隔離的,所以受到的攻擊並沒有那麼強烈,本來國防科技應該是要領先產業,但是現在外面的技術也不見得比國軍差,像無人機現在滿街都是,軍隊裡用的都還沒有外面多。未來都是打資安戰、科技戰,我們希望能夠培養更多資訊人才,必須盡量跟外界借接,例如考民間的證照、參加駭客年會之類的。 本校下一階段發展重心是無人載具,我認為任何有人的載具,臺灣都不應該再發展。中國每年的國防預算是臺灣的16倍,而且不論他想發展什麼科技,都可以傾全力去做,就像熔金爐一樣一直把金子往裡面撒。臺灣不應該跟在大陸腳步後面走,尤其我們資源少,就是要學習取捨,既然少子化是確定的,未來兵源不足也是確定的,我們應該彎道超車,馬上全力發展下一個階段的技術,不然我們永遠走不出自己的路。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荊元宇 小檔案 ★出生:1965年 ★現職: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學歷:中正理工學院、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兵器工程所碩士、英國里茲大學機械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結構力學、飛機修護工程、系統工程應用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 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工程學群航空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動力機械群、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前進亞洲頂大 長榮大學東南亞學程大二生到菲律賓三一大學進行境外學習
為培養學生的國際移動力,長榮大學東南亞學程首創「整班移動」海外學習計畫,學校補助全額機票與學費。校長李泳龍認為,這是台灣第一也是唯一能夠達到全班海外移動,這也是長榮大學創造新的英語學習與專業學習環境塑造的努力。
大學校園 優久大學聯盟12校 跨域學習資源豐
臺灣社會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加上大學校數的增加以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及全球化競爭,唯有攜手合作,整合資源、發揮互補性,提升各校教育品質與追求學術卓越,才能擁有更多資源面對不同型態的挑戰,且讓學生擁有多元選擇跨領域學習以適性發展。在跨校跨域創新合作的共識下,有鑑於此,101年9月28日由東吳大學(1951年在臺復校)潘維大校長發起,邀請文化大學(1962年創立)、世新大學(1956年創立)、淡江大學(1950年創立)、銘傳大學(1957年創立)、輔仁大學(1960年在臺復校)及實踐大學(1958年創立)共同組成北區七所私立大學交流平台,以交流、合作方式,共同面對高等教育環境的變遷。其後在103年大同大學(1956年創立)、105年臺北醫學大學(1960年創立)加入,於105年5月24日正式成立「優九聯盟」,開啟9校攜手合作新頁,透過教育之資源、觀念、策略共享;106年12月,聯盟合作由北區跨域至中區,中原大學(1955年創立)、逢甲大學(1961年創立)、靜宜大學(1963年創立)等3所學校相繼加入,成為12校。自107年1月,將「優九聯盟」更名為「優久大學聯盟」(Excellent Long-Established University Consortium of Taiwan, ELECT),正式邁向「歷史悠久,辦學績優」之私立大學聯盟,塑造臺灣教育跨域學習新視界。 107年1月17日正式邁入「優久大學聯盟」。(圖/優久大學聯盟提供) 優久大學聯盟相關做法與成果分享 【一校註冊,享有12校課程資源】 首先,12校開放多門及多元課程(含遠距課程),供學生跨校選課,所有開放課程名稱登錄於「優久跨校共享課程選課系統」內,只要是優久大學聯盟學校的在籍學生,每人每學期跨校課程數最多可選2門。107學年度第1學期優久跨校選課課程數共791門課程,供聯盟12校學生跨領域學習;為了降低跨校修課,必須有足夠校際間移動的交通時間,106學年度起共同推動e化教學系統,建置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ware)磨課師平台,資源互享:透過建置聯盟磨課師課程的平台,跨校共同開發製作課程,有效增加聯盟學校課程的使用率,期許12校學生共享教育學習資源。 【暑期聯合開課,加值資源效益】 因各校暑修時程不同,甚至選課、報名時間與流程落差甚大與複雜度高,暑修課程大部分為因應學生需求開設,各校學生需求並不相同,因此,為能讓暑修訊息完全揭露,並尊重各校暑修運作制度,暑修開課則先行維持以優久大學聯盟跨校選課系統作為公告平台,讓欲暑修的學生能透過平台,對聯盟內各校暑修所開之課程與各校開課規定一目了然。目前已開出可選之課程,暑修上期為260門、暑修下期為159門。 【持續推動跨校輔系、雙主修、交換生,興趣專業不受限】 為提供學生多元跨域學習機會,拓展學習領域,提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優久聯盟12校積極規劃跨校修讀雙主修、輔系與交換生相關機制,並蒐整各校相關法令規章,107年1月經校長會議簽訂「優久聯盟跨校雙主修、輔系合作協議書」、「優久聯盟國內交換生合作協議書」,提供學生更多適性發展機會。於107學年度首度試辦跨校雙主修、輔系、交換生學生申請作業,各校相關申請條件均於優久平台公告週知,學生得自行填具申請表,經所屬學校簽核後轉送欲申請學校進行審核。讓12校學生在聯盟內能夠藉由跨校雙主修、輔系、交換生(每人可申請交換一學期或一學年,並以一次為限)的申請,提供學生更優質及多元化的選擇,學習均能如同校內一般。修讀跨校雙主修、輔系的學生,經各校審查符合主學系及跨校雙主修或輔系畢業規定者,由學籍所屬學校於學位證書加註跨校雙主修或輔系學校及學系名稱,加修雙主修者並於證書上加列學位名稱。 【開設跨校多元跨領域學習活動,分享特色課程】 106學年度起,文化大學挑選10個具特色之跨域專長學程開放給優久聯盟學校學生申請修讀,授課時間統一安排於星期五,鼓勵學生依各校規定申請跨校修習,推動期間不收費用。 因應雲端運算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崛起,帶動資料科學應用的需求,臺北醫學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與微軟合作,建立線上學習平台,培育AI專業人才,106學年度分享「微軟資料科學家認證課程」資源,提供優久聯盟各校師生免費使用。 微軟MPP(Microsoft Professional Program)資料科學專業學位課程總共規劃15門學位課程,參與微軟專業認證各學習階段(基礎、核心課程、應用技能、最終成就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被認可,參與每一個里程碑,都完成且通過檢驗的,認證證書印有最終成就的徽章,此認證會自動登入Linkedin系統。 今年第二階段新增「人工智慧線上課程」,新增課程內容如:AI啟程、使用數學和統計技術(數據科學研究方法:Python版)、機器學習的基本數學:Python版、數據與分析中的道德和法律、計畫和數學統計技術(數據科學研究方法:Python版)、機器學習原理:Python版、深度學習介紹、強化學習解釋、知識圖譜、計算機視覺與圖像分析、語音識別系統、自然語言處理。 由北醫的實務經驗,現成的online線上平台,實體課程的規劃,跨領域課程教學經驗,教師課程搭配使用經驗,以微學程推廣開班實例,讓優久教職員工生共同邁向AI時代,將人工智慧帶給每個人,並始終讓人掌控一切。 有鑒於「程式教育」已列入十二年國教課綱及高教深耕計畫內涵,為掌握時代脈動,創造優勢,優久聯盟結合各校推動STEAM與程式教育之課程開設、師資培訓與環境建置。 強化校與校關係 增進合作 【跨校合作、強化產學合作模式】 結合12校人才及資源,每年各校輪流舉辦「產學合作成果發表會」,現場各盟校師生齊聚,分享各校不同特色產學合作的成果。並納入學生創業競賽,由每校派10隊參加,各校先行舉辦校內競賽,選出2至3隊再進行聯盟競賽;學生期末專題競賽,各校鼓勵推動學生期末專題成果競賽或觀摩,每校派隊參加,各校自行選擇主辦之專題領域,以利切磋學習成長。透過各校舉辦不同領域之學術研討會,以利教授了解彼此研究領域,進而推動實質合作進行跨校群體案申請。 此外,為能促進學界掌握產業技術發展脈動並協助企業搜尋產業發展技術,增進產學研發交流合作,將藉「研發成果企業媒合發表會」活動提供具有市場潛力之研發成果發表及展示機會,增進學界研發成果產業化協助專利行銷推廣。 【聯合課外活動、社團聯誼,擴大人際交流】 合作項目包含:學生社團競賽觀摩活動、僑生聯誼活動、優久大學聯盟寒、暑假期間跨校申請住宿、房東租屋平台訊息開放共享、健康促進相關議題活動合作及宣傳、實習計畫推動及校園徵才系列、聯合校外單位舉辦服務學習活動(如陽光基金會行無礙活動)、諮商研習活動、全或兼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訓練工作坊、辦理生命教育活動(捐血活動)、服務性社團暨服務隊幹部訓練、學生自治研習訓練、學生服務隊成果發表、iSLA服務學習app推廣、亞太區服務學習網路(SLAN)入會宣傳、毒品防治工作、獎懲辦法模組化、原住民族學生培育與輔導、境外嘉年華觀摩活動。 重視海外招生與實習 豐富學生學習 【國際事務整合:共同海外招生、海外交流】 每年定期舉辦優久國際聯合海外招生展及優久國際年度會議。此外,因應新南向政策與學制改變,聚焦於以菲律賓及越南兩地為招生標的與思考空間,各校共同赴海外聯合教育展招生。各校亦利用各自接待時期相互引薦,如之前西雪梨大學或香港高中赴臺活動提供各校多方交流機會,使各校可互相通聯共同參與。 【推動海外實習─全球實習】 為協助臺灣年輕學子了解國際市場與開拓國際視野,本聯盟與越南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合作,藉由越南臺商總會的平台推廣與協助,會員企業提供實習職缺需求,聯盟提供合適之學生赴越南進行境外實習,實習期間以五個月以上為原則,提供住宿,提供薪資,實習時間以大四下學期或研究所二年級下學期。原則上以實習期滿留下轉正為原則(學生與企業能成功媒合,讓學生畢業即就業),未來將持續推向全球實習。 【聯合國際化作為,多元文化薰陶】 各校國際學生相關活動開放優久聯盟學生共同參與,或由各校共同辦理各具特色之聯合活動。積極規劃辦理各項國際交流活動與國際化基礎環境建置,預定接辦「2019海峽兩岸及澳洲高等教育論壇」,並與澳洲七所大學聯盟(IRU-innovative research Universities)簽署學術交流合約;接續聯盟學校與對岸的學術合作,優久大學聯盟將與卓越大學聯盟建立教學與研究合作。 推動國際服務學習,以豐富學生學習的對象深度與廣度,使學生學習成效從單純的理論知識提升到全人生命的發展,培養人文關懷素養。 提供充沛資源 保障學生權益 【優久大學聯盟獎學金專案】 「國際崇她台北二社路宋友慈獎學金」經前文化大學李天任校長牽成推動,106學年度提供每校各1名學生,獲頒獎學金3萬元整,獲獎學生皆上臺分享社會服務、國內、國外志工經驗交流。 「泰昇國際公司新南向獎學金」為獎勵優秀東南亞國協學生努力向學,提升競爭力,推薦優秀之東南亞國協學生,每名東南亞國協學生獎學金5萬元整。 【圖書資源整合】 1.共用圖書資源:建置「館藏聯合目錄」與更新「代借代還」查詢系統設備。「優九聯盟圖書館館際圖書互借辦法」修訂為「優久大學聯盟圖書館館際圖書互借辦法」,以「虛擬借書證」服務列為「優久聯盟圖書委員會」推動方向。 2.合作發展館藏:圖書館合作發展館藏,各有其執行重點,透過傳遞方式達資源共用、互通有無。 3.聯合採購館藏資源:於106年起聯合採購館藏及共用電子資源,以縮減重複及獲得大幅議價空間。 資源共享、共創雙贏 優久聯盟推動與私校協進會合作模式,分享校務經營的策略與經驗,相互提攜高教品質與效率。 106學年度共舉辦下述三場分享會:1.媒體宣傳業務經驗分享會:藉由各校經驗分享與討論,互相學習,增進媒體宣傳之相關知能,提升媒體宣傳質量,化危機為轉機。經驗分享內容涵蓋制度、危機處理及公關等面向,豐富實用。2.性平業務執行經驗分享會:針對各校推動之差異與重點特色,討論熱烈。3.行政效能業務執行經驗分享會:探討校務治理與行政效能提升心得,提供各校實質收益。107學年度接續有三場活動計畫:投訴事件的溝通與處理經驗分享會、專案經驗分享會(學雜費調整)、內部控制及內部稽核經驗分享會。 在大數據、人工智慧、行動通訊、雲端計算以及物聯網(大智行雲網)的引領下,高等院校資訊教育與校園服務邁入智慧校園時代,如何因應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與契機,為教育工作者所共同重視。淡江大學以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之三化為教育理念,連續兩年舉辦亞太智慧校園研討會與成果展,以「大學數位轉型實務與行動」為主題,邀請優久大學聯盟學校共同參與,以「校務研究與學習分析」、「智慧校園學務應用、「智慧媒合」、「智慧教室&教學創新」、「大學程式教育」等專題研討,讓與會者與專題講者能有溝通交流機會,並以「服務機器人的校園應用」、「數位轉型成熟度評價體系」、「網路時代新思維」,三場專題講演,分享實務運用效能與經驗,期許在研討發表與成果展示雙方面相互砥礪,藉以精進教學,提升品質,開創新局。臺北醫學大學、輔仁大學也針對優久各校提出優惠的「健檢專案」。 另外,優久大學聯盟與臺北華國大飯店簽訂住宿優惠,讓往來會議、研習以及學生事務活動等需求,享有住宿或會議場地優惠之專案。 其他相關活動如:結合各校資源舉辦公益、藝文或義賣等活動,擴大活動議題價值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舉辦各校校友或校友企業專題講座、校際聯誼活動如路跑等。 跨域學習、教學卓越、文化傳承 本聯盟12所大學建校皆逾半世紀且各有所長,橫跨理工、商學、農學、醫學、傳媒、法學、語文、民生、教育、環境、藝術、設計、物理、化學及建築等不同專業領域。成立二年多時間,除定期校長會議外,設立教務、學務等14個運作委員會,各校以其特色為主題,固定輪流舉辦討論會議及合作、交流活動,藉以互相學習,諸如教務合作、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經驗分享、產學合作案例交流、圖書與資訊資源共享、聯合採購、聯合路跑及單身聯誼活動等。展現全面性的校務合作平台,自交流平台成立以來,14個運作委員會執行各項業務、資源共享,漸趨成熟、穩定,各校互動熱絡,已逐步達到校際交流及節約資源之效益,發揮互補性及整合資源的目標,合作成效也日益彰顯,成為私立大學合作優質口碑。跨域學習、教學卓越、文化傳承的「優久大學聯盟」成為華人圈常春藤學校的目標指日可待!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優久大學聯盟蓄勢待發 12校拚團結 學子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