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培養「我世代」國際化專才 文藻外大攜手富樂夢集團
文藻外語大學與FLOMO富樂夢集團於27日進行會談,希望透過合作輸出文藻外大英語專業人才,提升富樂夢集團之人力資源及競爭力,共同培訓英語教學人才,亦協助富樂夢教育基金會與台南市政府第二官方語言辦公室推動雙語教育,成就產官學合作,全民共贏的臺灣國際化發展新願景。   富樂夢集團董事長沈坤照先生與副董事長沈青縈、富樂夢教育基金會學園長唐雅慧、特助鄭佩雯,至文藻外大進行合作會談,文藻外大為表重視此次合作會談由校長陳美華率副校長及相關一級主管陪同,同時促成本次合作的文藻校友總會理事薛淳方也一同參與。本次合作案目標為集團實習、提供英語師資暨教材改進、培訓優秀英語師資等項目。富樂夢集團董事長沈坤照致詞時表示,富樂夢基金會在台南幫助弱勢家庭孩子學習英語,也與台南市政府第二官方語言辦公室推動雙語教育合作計畫,希望透過這次與文藻外語大學合作,增加英語教學人才,幫助更多弱勢學子英語學習。   此外,富樂夢集團也表示將提供文藻學生至富樂夢相關企業赴海外實習的機會,實習國家遍及中國、美國、巴西、帛琉及東南亞各國,包括餐旅管理、物流採購等職務。富樂夢集團期許「全英學習環境」及「活化英語教學、改進教材」之合作方向,文藻外大則由英語暨國際學院林文川院長專案簡報,提出遴選英語能力優秀學生(含外籍生)進行全英教學,並以產學合作方式搭配富樂夢學園現有教材,規劃系列英語教學計畫、教材,提供全英教學課程,並成立「文藻外大全英語教師培訓學院」,陣容來自校內、海外師生及校友,用以培訓優秀的英語教學人才。 文藻外大校長陳美華表示,未來文藻將規劃獨立營運的「文藻學院」經濟體,不僅輸出外語及華語專業人才,更透過與富樂夢集團之合作,推動社區及偏校的英語教育,實踐文藻外語大學作為國際化天主教大學的社會責任。文藻外大與富樂夢集團的結合也印證政府及企業對文藻外大辦學的肯定,帶著一份榮耀與一份責任,文藻外大也將為回饋社會,在各項專業及志業上奉獻心力。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三民家商陳香利 用愛灌溉特教生
高雄市立三民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陳香利老師長期服務於特殊教育界,因表現卓著獲選為107年度優良特殊教育人員,此份殊榮除了肯定她過往的努力,更鼓勵她繼續耕耘於特殊教育界。 陳香利老師在就讀中山醫大復健系時,發現職能治療跟特殊教育在部分領域上的理念很相近,畢業後進到特殊教育學校擔任職能治療師,後修習教育相關學程遂轉任特殊教育教師。雖然職能治療師和特殊教育教師在教育現場的職責不太相同,但香利老師時任職能治療師時經常入班協助,對於班級運作及特殊教育的上課模式早已熟稔,其身分的轉換對她而言並無太大的困難。反而香利老師職能治療師的背景讓她在教學時能更快速的掌握學生身體狀態,進而協助學生的日常生活姿勢以及職業訓練的勞動動作。她利用人體力學的觀點來教導學生如何使用肌肉,搭配各種輔具配件讓學生能夠更正確的完成任務,同時也避免了學生在勞動過程因施力不當而造成的職業傷害。 陳香利接受部長頒獎。 結合職能治療與特殊教育 香利老師當初會想要進入學校服務,是因為在求學的過程中發現當時的特殊教育系統跟大部分的醫療系統並不相通。因此她結合了職能治療與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能,透過兩把利刃在教學現場激盪出各種創新的思維與火花,設計規劃出更貼近學生需求的學習策略與工作分析。香利老師表示在協助學生的同時也使她反思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她希望讓學生不再囿於自身能力,除了幫助他們打破身體的限制外,更主張學生本位與獨立個體,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價值,這正是香利老師的全人教育理念。 用關懷和愛發掘學生長處 香利老師近幾年任教於資源班,除了協助身障的同學之外,亦協助情緒障礙或學習障礙的學生們。她認為非身障類型的特教生在教學現場比較不容易被識別,因此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可能經常受到挫敗,其學習成效不高無法達到老師設定的學科標準,有時候甚至會讓學生徹底放棄學業上的任何努力。但是這群學生對香利老師而言,都具有值得讚揚的優點,在她眼中每一位學生皆是獨一無二的種子必須以關懷和愛來灌溉,耐心的慢慢發掘學生們的長處,跟他們一起找到對的方法,做好的事情。香利老師任教二十多年,一路走來看著學生們從少年成長至青壯年,經歷了人生的不同階段,使她更能深刻體悟個別化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性,以及全人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陳香利老師以教育家福祿貝爾名言作為自身的教育信念,她期勉自我能持續精進專業素養,堅持初衷保持對教育的熱情,持續累積教育愛的能量。 陳香利老師頒獎典禮當日個人獨照。
校長開講 【桃園】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凸型人才 強項更突出
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鼓勵學生維持群體裡前面三分之一的領先地位,將更多精力投入發展自己的強項。 其實我小時候成績不怎麼樣,一班50幾個學生我常排在後段,國中我花比較多時間唸書,成績也進步,我的數理很強,但是文科比較弱,到現在我的中文英文還是比較差。老師很驚訝我能考上師大附中,那時候雲林元長國中能有一兩個考上嘉中嘉女就不錯了。 元智學生跟我比較像,是凸型的,就是不是每一科都很強,但是有一兩科表現不錯,每一科都很好的人就上建中、臺大醫科了。我覺得把自己感興趣的做好就好。如果念對科系的話,一個60級分的學生表現不見得會比75級分的差,因為強的那個科目可能就是他的天份,就像我數學好去念數學系,我的強項就更凸顯,而且因為我其他科很普通,我會更珍惜僅有的長處。 有時候人太多才能,容易落到樣樣通樣樣鬆,最後成就不會很高,因為選擇太多了。天賦很多選擇就多,但選錯的機會也很多。而條件有限的人,就沒有這個困擾,可以全心在天份上努力。有時候選擇多的人也不一定是選得不好,而是因為大環境沒有大發展,假設現在有一個物理天才出現,還得了諾貝爾獎,他也不會像愛因斯坦一樣偉大,因為時代環境不一樣,誰還記得幾年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是誰? 吳校長認為雖然天賦多,選擇也多,但選錯的機會相形之下也大。 保持前1/3的領先 我有一個門票理論,常常用來勉勵學生:不管你在什麼階段,只要維持在團體的前三分之一,保持足以留在這個環境裡的程度,也能夠買到下一個階段門票就好,這樣一方面你有機會再往上走,另一方面也不用為了第一名拼得要死要活。就像NBA一樣,只要季賽維持在前5名,可以拿到季後賽門票,就有機會爭冠。 這也是我個人的經驗。我一輩子沒讀過所謂第一志願,我也不會去追求第一志願,臺大數學系是我的第五志願,碩士也是,芝加哥大學給我全額獎學金,我就趕快接受沒有再等哈佛的通知。我出國留學的時候托福剛好考到最低申請門檻550分,這就是我的門票。過了這個門檻,教授看到我的申請書,數學專業就是我的強項了。當然每個學校、系所要求的不一樣,你就必須去了解他們要找什麼,去找適合你的天分發展的領域。 科系選擇最重要還是要挑自己有興趣的,如果是你沒興趣的,再熱門也做不下去,也不會有好的發展。一個科系會熱門是因為工作機會多,但反過來說讀的人多、競爭也激烈,你要問自己在這領域裡面是不是有熱情,或者實力是不是落在前三分之一。 自力更生是底線 整體來說冷門、熱門科系每個人能分配到的工作機會差距不會太大。但有一些科系如餐飲、設計,早先因為沒有多少人讀所以很熱門,每個大學都搶設之後,人才供過於求,表面上是熱門科系其實就業反而冷門。當然你用心做的還是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但有一些領域是像運動明星這樣贏者全拿的,像溫布敦網球賽的冠亞軍,獎金是幾何遞減的;畫家也是,真正很有名的就那幾個而已,他賣一幅畫可能就比我們當教授一輩子賺的多。 我從高中就很深刻地感受到,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總不可能找一個工作是連自己都養不活的。我出身雲林鄉下,家境也不是很好,不用爸媽明講我也知道不管我念什麼,底線就是一定要能夠自力更生、養活自己。大學我就去打工、家教,賺自己的學雜費、生活費,所以我也不可能全心在功課上,這又回到我之前說的,我只要維持在前三分之一,能夠取得下一個階段的門票就好。 我念臺大數學系的時候,很多系上同學轉電機系、資訊系或物理系。但我發現系上學長姊出國留學也都是去哈佛、MIT、柏克萊或史丹佛這類的名校,也有獎學金可以拿。我看學長姊們的發展,就像現在學生用課程地圖看未來出路一樣,我在系上成績不錯,常拿到書卷獎,覺得以後當老師或教授也不錯。如果轉系讀電機、物理系等,除非像林百里一樣到業界發展,否則將來回臺大也是一樣教書做研究,只是研究的內容不一樣而已。數學系最差就是當補習班老師,如果願意跟醫生花同樣的時間工作,賺錢也不一定比醫生少。 大學期間打工賺學費的吳校長,學業上仍保持1/3的領先。 ICT結合醫療 是臺灣機會 臺灣上一波的經濟發展得益於ICT資通訊產業有抓到核心發展,但後來沒有跟上蘋果、谷歌這一波所以發展停滯了。下一波是所謂的智能化,AI、智慧、製造等等這一塊,不是以前的自動化,如果可以跟上這一波ICT的發展,臺灣就有可能解決低薪的問題,大家又有一陣好日子可過。 面對問題,我的應對之道都是誠實、務實、確實。拿臺灣現在的狀況來說,我們需要誠實的面對問題,然後務實規劃策略及行動計畫,之後再確實去實行。面對全球競爭,我認為臺灣可以發展一些比較利基、特殊的應用。如果盤點我們的強項,最好的人才都在ICT產業或者醫學院。譬如說臺灣健保是全世界最好的,醫療技術也可以跟全球競爭,臺灣最聰明的人才都在醫學院,健保有長期累積的資料,如果可以把這些優勢企業化,發展成商業模式,就能夠為國家創造出新的財富。 另外臺灣從ICT硬體起家,結合ICT優勢及領先的醫療技術,也是另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未來軟硬體結合也有一些發展空間,甚至可以思考把零組件智能化,讓它變成關鍵零組件。 元智大學校長 吳志揚 小檔案 ★出生:1962年 ★現職:元智大學校長 ★學歷:師大附中、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數學系碩士、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微分拓樸、微分幾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數學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竹】大華科大校長李右婷:挖掘天賦 翻轉人生
大華科技大學校長李右婷形容自己求學時是一個很普通的孩子,反應也不快,但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步神速,她希望能夠幫助自己的學生開發天分,建立自信,在社會上找到立足之地。 教書、當校長其實完全不在我最初的人生藍圖裡。我從小就設定自己要當一個成功的商人,所以我雖然是念台北和平國中的好班,但是要背誦的科目我都沒有興趣,那時候國文只要考差幾分就要拿水桶去門口罰站,正對著對面整排的男生教室,那是一種非常大的羞辱。我父親學歷不高但是他做生意很成功,所以我很清楚會讀書不等於會成功,做生意需要的是耐心、毅力、判斷力、人際關係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對方的想法、還有做生意的專業知識等,而不是會背中國的100條河或是秦始皇的功過,這也影響我選擇念五專而不是升高中。 我求學階段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朝著成為成功的生意人這個目標去努力,父親的公司跟日本商界有很多往來,所以我在崇右念企管科的時候很認真學日文,還考過當年的日文留學考試拿到25萬新台幣的獎學金,畢業後工作了半年,發現工作上很多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決定直接去日本留學。 李校長認為只要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就算開竅得晚也大有可為。 立志經商 卻走上教職 我曾在日本工業新聞社的綜合企劃室工作2年,每天看8份日文報紙,收集值得引進臺灣的技術,整理成資料給主管參考,無形中我的日文突飛猛進,打字也進步飛快,自然而然我開始把一些不錯的日本新聞翻譯成中文,投稿到海外學人賺稿費,這又讓我發覺中文沒有那麼困難、那麼討厭。現在我在大華擔任校長三年半,學校新聞稿80%都是我親自撰寫,每一年平均發200篇稿子。 日本大學課程多元,不僅啟蒙讀書學習技巧也能激發想法。(李校長攝於留日時期) 為了累積以後經商的本錢,留學日本期間我花了很多時間了解在地的文化及特色,尋找有助於經商之路的資源。我也曾經在九州、北海道、美國的洛杉磯、舊金山、澳洲的雪梨、墨爾本每個地方長住一個月,去了解當地人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思考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把東西賣到當地,我不只想把產品賣到日本,也想把日本的東西賣到臺灣甚至全世界。 不過回臺灣的第2天就接到當時大華林校長來電,請我跟先生去面試教職,當初也是抱著建立人脈的想法來面試,林校長建議我們教3年書再回業界,一方面傳承國際經驗給學生,又可以利用這3年時間重新融入臺灣社會。考慮到大華離科學園區很近,的確有助於未來經商的人脈及機會,我們就一起留下來教書,教了書又發現做研究可以在短時間內吸收很多不同的知識,不知不覺就一路教到現在。因為我發現老師對學生影響力如果足夠,就有機會改變他們的人生,這跟做生意賺錢這種傳統的成功定義是完全不一樣的貢獻,讓一個學生從本來不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到找到人生的方向,這個成就感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我在日本留學七年,每一年都拿獎學金,這對在臺灣一直念得很辛苦的我是一種莫大的激勵。日本大學課程非常多元,也啟蒙我的學習技巧,光經濟學就開好多種不同理論課程,內容非常寬廣,啟發我很多想法。我對大華的學生很能同理,因為我自己唸書也不是頂尖,但是我也了解當一個人對自己有自信的時候,就可以融會貫通,產生更大的回應效果。因為我的求學經驗,當了老師後我也希望幫助那些跟我一樣開竅比較晚的學生,發掘他特殊的能力,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拉他一把幫助他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留學夢成真 人生大不同 我非常確定每一個小孩都有不同能力,只是還沒有被發掘,大家只看到他們英文數學考趴了,不會看到他們其他優點,怎麼找到他的優點就是我們在做的事,像大華的劍道可以打到世界盃,我們有一個學生有機會代表臺灣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的攀岩項目。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專長,我們還要幫他規劃更長遠的未來,如果他有體育專長,也許將來成為教練或是場館管理人員,甚至是辦理國際賽事的企劃或公關人員,一場國際賽事要有好的品質,需要很多專業人才投入,才會有更多人來觀看,所以我們也動員200個學生,協助台積電辦運動會,讓學生去模擬、體驗大型賽事背後的籌備工作。 大華是一個很小的學校,可是我們在國際交流的部分做得非常踏實。到目前為止,我應該已經送了上百位同學到海外去留學,現在本校有7位同學正在日本念雙聯學制。澳洲我們也是每年都送學生去,有些同學念完一學期或一年就直接銜接研究所,目前已經有一個學生研究所畢業回來了,現在在銀行工作,接下來一月還會再送2個去。 我還記得本校第一個去海外留學的同學,家境小康但是爸媽不同意她出國,我還到她家裡去拜訪,她爸媽很直率地表示,大華又不是台大,留學有什麼用,她出去一定亂花錢。但是這位同學不但順利完成雙聯學位,還留下來進修同步口譯,現在已經在臺灣日商工作。有些同學一輩子都沒想過要出國留學,像有一個學生他的家庭年收入不到30萬,但是他也去了日本念書,回來台灣繼續讀研究所,讀完又回去日本,那個成長改變是很驚人的;也有學生去日本唸書後進入台達電的日本子公司工作;或是被留學的學校留下來負責國際交流的工作。這些同學都是曾經被爸媽認為不會唸書的小孩。 除了國際化,大華也是很接地氣的學校。這二十幾年來,本校花很多時間在地經營,例如新竹縣兩個社區大學都是本校承辦,新竹高鐵站跟竹東火車站的旅遊服務中心也是大華的學生在服務,我每一兩個禮拜都會到旅遊服務中心看看。我相信不同學校應該被賦予不同任務,去達到整個社會一起往前進的動力。社大或是旅遊服務中心都不會賺錢,但學生有機會走到前台去訓練、學習表達,是非常好的實習,對之後他去當領隊、導遊也有幫助。 大華科技大學校長 李右婷 小檔案 ★出生:1965年 ★現職:大華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崇右企業管理專科學校(崇右影藝科技大學)企管科、日本駒澤大學經濟學部商學系學士、日本駒澤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學、商用日文、商業談判、日本式經營管理、職能開發、會展管理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大學多元招生一路走來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認為,憑一張考卷的成績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多元入學照顧到社會不同族群,讓弱勢、偏鄉與不同才性的學生有機會出頭。 我15歲從臺南到臺北念建中,因為那時候上建中就等於上了大學,各地方像我這樣離鄉背井到臺北求學的人很多,我們班可能就超過2成。我那一屆26個班只有3個班是社會組,其他不是甲組就是丙組。除了男生數理比較強的刻板印象,還有大時代的推力與拉力。那年代還是戒嚴時期,父母輩多不願意小孩念跟人文社會有關的領域,另一方面,70-90年代是臺灣製造業的黃金時期,加上十大建設,理工科系有發展前景及穩定的生涯,比起念政治、歷史可能會坐牢又不好找工作,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甲組(自然組)。 我在科學上的天賦不是很強,對化學興趣有限,就剩下土木、機械、電機可以選。進大學前其實對機械系了解不多,只大概知道跟物理的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相關。如果人生重來,有現在這樣充分的資訊跟選擇自由的話,我說不定會去唸經濟或法律。 臺灣目前處於從一元化社會走向多元化的過渡階段,放在大學入學這件事上來說,以前上大學只有聯考一個管道,現在有三、四個入學管道。每當發現一個傳統管道所沒有照顧到的族群或面向,就會新開一個管道來處理,所以有了「甄試」、「申請入學」;後來發現還有弱勢及偏鄉學生特別需要考慮,就有「繁星計畫」;再發現還是有一些學生沒辦法在現有的管道裡被看見,不是弱勢也不是偏鄉,但就不是主流,於是就有了「特殊選才」,特殊選才再往下走就成為「實驗教育」。 賀陳校長認為憑一張考卷的成績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多元入學才能照顧各類學生。 學習歷程 完整反應學生成長 多元入學從1994年開始到現在已經24年,多元化走到最後應該會成為學校自行招生,而不再是全國性地分管道統一招生。考試跟資料交換還是可以使用統一的服務平臺及驗證機構,但完全由各校自主決定用什麼標準和採計方式來選擇學生。 現在的多元化其實有一點不完整,備審資料能看到學生最後的結果,但看不到過程,呈現出來的信度、效度也常被質疑。108課綱開始實施的學習歷程檔案是很重要的一步,可以看到一個人在高中甚至從小完整的成長過程。 讓學生坐下來考兩天就要憑成績分發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清華大學前校長徐遐生曾說,人是立體的,一份筆試成績只是一個角度,看不到學生的其他面向,就像再厲害的照片也看不到山的背面。學習歷程就是要看全貌,不應該反對學校去看一個學生的全貌,學校現在看得不好、看得不對可以批評,但是不該說做這件事情是錯的。我自己也是家長,可以理解家長的心態,每個家長都不希望小孩升學的時候碰上改變。改革是漸進的、是困難的,我相信等學習歷程做滿10年,大家就理解了,就好像現在多元入學申請走了20年,已經很少有人抗議這管道的合理性了。 學習歷程資料庫沒有辦法一點一點做,必須一開始就要全面做。但如果學習歷程檔案在申請入學人數只佔5%、10%的時候就開始搭配推動,會比較容易,現在多元入學人數已經超過五、六成,影響的人數多,所以家長及學生會覺得在意。但是早一點開始推學習歷程也會碰到困難,因為用的人少,學校就不會認真做。10年後等學習歷程的採認穩定、成熟了,資料庫有可信度,各校系使用和採認也都很熟練了,那時候如果各大學自主招生,不區分入學管道可能會成功。 繁星學生 表現最佳 繁星計畫是清華大學在2006年的創舉。當初彭森明教授帶回美國29年高教資料庫結論報告,發現影響一個學生在大學的學習表現,最大的因素是他在高中的相對學習表現,而不是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為了找出每個學校最好的學生,本校執行了繁星計畫,追踪幾年的結果也證實繁星學生的表現比其它管道入學的學生好。 繁星剛開始成為入學管道的時候只有3%的名額,當時也是要看學校完整的成績單及上傳驗證機制。今後有了學習檔案,以格式化的電子資料庫就更能夠掌握信度及效度。現在每年全國透過繁星推薦入學的學生已經15%,幾乎已經穿透到全國400多所高中了。長期以來能進入臺清的學生大概來自前面八、九十所高中。繁星計畫讓這些學校的學生看到,只要努力就有出頭天的機會。的確,不論城鄉,每個地方都存在相對優勢的現象,即使在偏鄉,仍有在當地相對優勢的學生,但是繁星確實可以處理城鄉的差異。 賀陳校長指出,同學若具備自我定向、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大學較能成功學習。 自我管理 保證在大學成功 學生在高中有成功的學習經驗,比較能保障他進大學成功。他必須具備自我定向、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廣義的說不只是吸收知識的效率,還加上人際關係、情緒管理,這才是一個全方位學生成長的歷程。大學裡沒有人盯功課,也沒有人管一個學生在想什麼,學不學得到東西幾乎全靠自己。如果沒有自我定向、時間管理、自我管理能力、處理人際關係、找出學習節奏的成功經驗,就算進到名校,也不保證會成功。都會明星班上排到60、70%的學生很難說會不會比偏鄉高中前1%學生好。在一個很厲害的團隊裡面吊車尾的學生放單飛後,就像一直跟著羊群走的小羊突然走散一樣,他可能會出問題。繁星計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入學的是相對成熟的高中生,懂得獨立學習和自我管理,這就是大學成功的保證因素。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只是以前的入學方式沒有這個機制可以看到他們。 申請入學的成功之處也是它被抨擊的地方。由於學生只能填6個志願,非得選一個覺得還過得去的科系不可。因為沒有人會把六分之一的機會甚至最好的機會壓在討厭的學系上面,某個程度來說是強迫學生做適性選擇。申請入學目前還沒有搭配學習歷程,有些過度依賴學測成績。但學測的目的是輔助申請入學,而不是決定申請入學,但是在學習歷程資料庫沒有真正全面使用之前,學測幾乎占了決定性的因素,而最多選6個志願的機制,部分達到適性學習的目的。 指考分發填的100個志願裡面,可能有一半你都不喜歡,要是分發到不喜歡的科系,從大學第一天開始就不開心,往往四年都卡在那裡,這樣他的學習就很難成功了。這就是為什麼指考學生相對其他入學管道在大學成績表現比較遜色,因為學生的適性選擇不足。 很多人批評多元入學的「元」是新臺幣的「元」,這其實是觀念問題。一個真正弱勢的學生,如果沒有他的申請資料,就只會看到一張沒有名字的考卷,看不到他是弱勢學生,而弱勢學生的考試成績平均是落後很多的,所以多元入學其實是讓弱勢學生被看見,創造更大的入學機會。我們分析了40萬筆資料可以明確支持這項論點,如果用全國中低收入跟低收入這兩種最主要指標定義弱勢學生的話,他們占社會人口將近3%。在三個入學管道裡面繁星入學的弱勢學生比例最高,大概有1.8%,而申請入學跟指考入學大概只有1.1%。所以對弱勢學生來說,只拿一張考卷給他,是更不公平、不正義的。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程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 非傳統材料與加工、複合材料加工、奈微米元件製造與測試、晶圓化學機械平坦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排行 2018兩岸四地百強大學,台灣入榜22所
2018年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行榜出爐了,前三名分別是位於北京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臺灣的清華大學。今年,臺灣有22所大學位列百大排名,港澳有8所,中國則有70所入榜。在少子化、高教競爭激烈的現今社會,臺灣這22所大學能夠在兩岸四地三千多所大學中,脫穎而出進入百大,顯見在培育人才、學術研究和師資方面仍有優異的表現。 「大學問」(www.unews.com.tw)整理「2018兩岸四地百強大學」,分別列出臺灣與港澳地區入榜的大學排名,希望幫助同學們不管在升學或就業,皆能以區域移動的觀點,放眼大中華地區,為自己的未來增添不同的選項,開拓更寬廣燦爛的世界。 四地百強:臺灣22所 臺灣上榜的22所大學中,包括臺清交,以及中國醫和陽明兩所醫大等,都在「兩岸四地百大排行榜」的20名內。其中清華大學緊追在北大和北京清華之後,位居第三,臺灣大學則居第9。 此外,老字號的成大、政大、師大、高師大、彰師以及中字輩的中央、中山、中興、中正等也都榜上有名;科大部分則有臺科大、北科大、雲科大等三大,不難看出臺灣高教傳統老店還是有著難以匹敵的優勢。 特別的是,在這22所大學中,醫學專業校院就有5所,包括中國醫藥大學、陽明大學、長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等,也顯示出臺灣醫學教育的軟實力不可小覷。 四地百強:港澳8所 香港今年共有6所大學入榜,澳門則是2所。大多人所熟知的港中大、港大、香港科技和香港理工大學等都不負重望的在25名內。 2018兩岸四地百強大學 百大中前三名分別是北京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臺灣的清華大學,前五名名次和去年一樣。而香港大學從去年的第6名降到第8名,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則雙雙往上躍升1名,分別位居第6名與第7名。 四大評量13項指標 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團創辦的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簡稱「軟科」),於2011年開始發布兩岸四地的大學排名。其依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素質」、「學校資源」等四大類共13項指標來衡量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的大學排名。其中以「科學研究」、「師資素質」占比最大,各占35%。 ★資料來源:2018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
校長開講 【台北】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選興趣好過選熱門科系
曾經擔任教育部部長的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認為,興趣可以培養、生涯須經探索,在深思熟慮,多方試煉下,終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出身於汐止,父親用勞力與汗水擔起家計重任,母親操持家務、含辛茹苦奉獻青春歲月,是雙親無怨無悔的付出,讓我從小學會堅忍、毅力、慈悲、仁善,而成為終身受用的座右銘。我認為,教育是窮人改變命運的曙光,而良好的態度則是全人發展的基礎工程。 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認為,興趣可以培養、生涯須經探索,終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興趣何時明朗 該轉系或順勢而為呢 小時候我就喜歡園藝、農藝,家裡曾經租了一塊地種植蔬菜,裡面就劃了一小塊地給我栽植,但是我並沒有走上園藝的道路。我因為記憶力及理解力不錯,高中時期,數學理化成績排名在前,本來有志於農藝或化工,但那個年代是「先填志願再考試」,志願就依分數的高低來填,聯考放榜後竟落到了我從沒有想到過的師大工業教育學系。原本因志趣不符本想放棄,可是經過祖母的提醒師大是公費,是否先念念看,如果真的不喜歡再重考。現在想想,真感謝祖母適時的提點,這個轉念,讓我從此和技職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美國受到蘇聯搶先把人造衛星打上太空的刺激,開始發展新的科學教育課程,我們那一屆先改物理,隔一年又改成新化學,物理課程內容全是新的,第二年重考的化學科目又是新版本,結果我一個系也沒矇上,大一時想申請轉化學系,工教系主任不放人,化學系主任也不收。就這樣,一直到大四的時候,我都還沒有養出對工業教育的興趣,很擔心4年就這樣過了,也還探索不出真正的興趣在哪裡。 由於曾經經歷過這一段歷程,深知多數甲組學生和我一樣想念物理、化學、數學等科系,而並不想讀工業教育,後來當我學成歸國回到師大擔任工藝教育系系主任的時候,只要學生有轉系的念頭,我會盡量幫忙與他們想轉的系的主任溝通,協助學生轉到想就讀的學系。 留學才重新認識技職教育 師大畢業後,來到基隆商工任教一年,教授的科目是電子科的實習,教學內容以「五燈超外差真空管收音機」為主,之後,當了一年預官,沒想到,退伍後再回到學校時,真空管已經被電晶體取代,變成博物館展品。有感於電晶體知識和技能的不足,自覺沒辦法再教相同科目了,毅然決然出國進修。負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碩士,是真正開始對工業教育產生興趣之際,明尼蘇達大學是美國工業教育前三名的學校,在此間,我看到美國人尊重技職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並不會像台灣「重學術輕技術」,看輕職業學校的學生,同時看到大學和高中、高職端的教育如何相互銜接、搭配,此時,才明白原來技職教育對社會產業進步、個人的發展有這麼大的助益。 有了在明尼蘇達大學對技職教育重要性的體會,生涯中對「工業教育」的志趣已悄然萌芽,就在取得碩士學位後,旋即在指導教授的介紹下,前往賓州州立大學攻讀工業職業教育博士,於是我就接受了更完整的技職教育學術的洗禮。 因技職教育找到生涯定位 回來台灣教書以後,進入母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任教,之後創立工藝教育學系、擔任系主任,我對自己及學生要求頗為嚴格。在師大任教的時候,專心在學術、教學和服務工作,那幾年幾乎每天回家吃完飯、看完新聞就開始寫作。六年半的時間裡我寫了3本書、十幾篇研究報告,還有六、七十篇文章,那時候沒有電腦,寫到手都長出繭來。民國74年國科會開辦第一屆傑出研究獎,每個學者都把自己最好的研究拿出來評比,競爭相當激烈。社會科學類師大僅有兩位教授得獎,其中一個就是我,一切的辛苦也有了好的結果。 民國75年,進入教育部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司長,將所學用於推動技職教育政策,歷任教育部常務次長、政務次長,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民國88年,擔任教育部部長。之後,政黨輪替,轉任中原大學、淡江大學講座教授,民國97年擔任考選部部長,歷經兩院三個部會的首長。這些公職和教職生涯的歷程中,教育領域,特別是工業教育的洗禮對我的影響格外深遠,因為技職教育讓我終於找到生涯的定位。 記得在教育部服務時,曾經有機會回師大附中跟小學弟、小學妹討論成長歷程的甘苦談,不免提到自己年輕的時候有多苦、有多認真。一個國中部的小學妹說,『學長,你們當初是「沒有之苦」,我們現在卻是「有之苦」。』她說,當初你們物質缺乏,所感受到「沒有之苦」,現在我們物質、資源豐沛,卻感受到「太多之苦」,每天從家裡到學校,不過幾百公尺,但中間要經過超商、網咖、漫畫店,每天來回家與學校之間,不受誘惑有多困難。考大學也是一樣,過去是僧多粥少,能夠考上學校就認了;現在反而選擇太多而無從選起,這才是真正的苦。 我成長的年代雖然物質匱乏,但是爸媽不過問學校的事情,只要兄弟姊妹願意念書就念,不想讀也不會強迫,要念什麼由自己決定。比起來,現在年輕學生為自己念書的少,反而是為爸媽念書的多。現在教育部調整學位授予法為系進院出或院進系出,在我看來都是亡羊補牢,因為孩子無法在進入大學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好設計一個轉換跑道的機會。 如果不清楚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其到處去打聽哪一個科系好,不如好好回想自己的學習過程,拿手的科目通常花比較多精力,或你比較有興趣、有能力的領域,以此為依據來選擇科系。父母也可從旁觀察、協助,但是不要指導方向。家長關心是必然的,但對孩子不見得是好事。真正治本的作法,應該從小探索,父母真的有心,應該幫助孩子從小去體驗、發現他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理論上來講,學生應該是選系不選校,先針對自己喜歡的領域再找學校。也不一定要選熱門科系,很多情況下熱門科系過一段時間就變成冷門科系。譬如物理系、圖書管理系都曾經有過非常搶手的年代。不要太在意現在最夯的是什麼,真正要在意的是到底自己想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喜歡做什麼。 大學學得廣 碩士再求專 我認為大學量多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大學到底要給學生什麼,如果每一個人進大學都能夠好好陶治品德、培養做人的方法,重視專業知能的學習,全面提升人才素質有什麼不好?最怕是知識也學得不精,做人也沒學好,學生進大學混一段時間就出來了。我的看法是,在大學裡學得寬廣一點,專業到研究所階段再學,比如學士後法學研究所、學士後教育研究所這類,學生在大學階段把經濟、物理、中文等基礎科目學好,到了研究所再去學法學相關、教育相關的專業,像經濟系畢業念學士後法律研究所出來,就可以專門調查經濟犯罪,這樣兩個領域的專業就能夠緊密結合,有助於未來生涯的發展。 佛光大學校長 楊朝祥 小檔案 ★出生:1947年 ★現職:佛光大學校長 ★學歷:師大附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工業教育碩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工業職業教育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 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教育行政、生涯輔導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教育學群科技教育學類、工程學群科技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空軍官校前校長王天祜:專業加語言 四海皆出路
中華民國空軍官校前校長王天祜(現任空軍教準部副指揮官)表示,只要掌握飛行專業及語言能力,空官畢業待遇佳,役滿退伍轉職在國內海外都有寬廣的出路。 當飛行員是我從小的志願及夢想。以前我夜飛F-104曾經遇過一次空中熄火,只好彈射跳傘在鹿港外海,還好及時被救起,不然就要在海裡泡過夜了。即使差點沒命,就算人生可以重來我也還是會選一樣的路。 我中正預校畢業後,進入空軍官校。第一次飛行的時候,教官問我:「你以前飛過嗎?」我說沒有,實際上從小我就已經在腦海裡演練過無數遍的飛行了。小時候我跟我弟很喜歡看二戰影片,看完還會拿著衣架模擬飛機的操縱桿,學得跟真的一樣。我父親為了讓我考空軍,在體檢之前就先帶我去三軍大學檢查,確認眼睛沒問題。結果空勤體檢時我不會看視力箱,不曉得醫官在問什麼,測驗沒過。只好退而求其次填陸軍,因為陸軍也有直昇機可以飛。還好預校每年體檢,到了三年級的時候知道怎麼看視力箱了,才又轉回空軍。 我個人認為讀軍校其實是不錯的選擇,國家替你出錢,不會造成家庭負擔,而且畢業以後薪水也比外面好很多。現在軍校也跟以前不一樣了。空軍官校也是大學,外面大學有的我希望本校學生也都能夠有,校內有運動性、音樂性的學生社團,也有熱舞社這類,盡可能讓學生跟一般大學生一樣享受學生生活。但同時,我也希望本校學生能夠有外面大學生沒有的,就是軍人的氣勢,我希望他們走在路上的時候,即使穿的是便服,也要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是軍人。 來念軍校的學生應該是個性獨立、活潑開朗、抗壓性夠,能夠適應團體生活的比較適合。我們念官校的時候被操得很慘,根本就是凌虐。現在我都要求教官循序漸進,不要給新生太大的壓力,要讓他們慢慢去感受,用一年的時間培養體力。即使如此,還是很多人撐不下來,今年7月一年級有240多位新生入學,才過了幾個月就淘汰40幾個人,剩下不到200人。 中華民國空軍官校前校長王天祜表示,掌握飛行專業及語言能力,空官畢業待遇佳。 女性從軍 比例漸增 現在也越來越多女孩子念軍校,從一開始8%增加到現在有13%的學生是女性,只要你體力好、願意學就沒問題,本校這兩年第一名畢業的都是女孩子。如果想要繼續深造,國家還會補助你去外面念碩士博士。 我跟外面的校長沒有兩樣,對學生的期望很單純。我希望他們承受得了壓力,順利畢業,然後開開心心到飛行線上完成飛行訓練。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是自己給自己壓力。你不懂、不會的時候才會有壓力。你會了、懂了,做什麼說什麼都不會有壓力。所以只要把該做的功課做好,需要的知識技能具備了,做任何事情都會很開心。學校只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在這環境裡面可以開心地讀書,學生要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學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相信很多事情是不能勉強的。學習不能勉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較能夠全心投入,歡樂多於壓力。飛行員更不能勉強,如果你是戰鬥機飛行員,萬一出事也只有你一個人,但如果當空運機飛行員,上面可是載了很多人。所以我也要求教練,飛行不能勉強,行就行、不行就淘汰。我也要學生知道,即使你今天沒辦法飛上天空,地面上還有很多其他工作可以做,不一定要勉強自己當個飛行員。 空官專職 出路多元 現在的空軍也不像從前了,我們那年代天氣再差也要飛,裝備還不比現在。現在安全第一,天邊有一朵雲就不飛了,也不可能讓學生放手去飛。我們從前可以飛海洋低空,低空飛過高雄港的時候,船上的艦橋比飛機還高。現在都不可能,都要保持500呎以上。 我常跟學生說,自己要為自己的未來鋪路,因為你不可能飛一輩子。現在把飛行學好、語文學好,以後想在飛行線待你可以繼續待下去,或者14年服役期滿去外面民航公司擔任機長,薪水更高。除了飛行之外,也還有很多可能性,例如派駐到國外外交單位擔任武官;到民用機場擔任航管,地勤或飛機修護也很容易找到國外工作。不管是哪一項,英文一定要學好,航站管制通話程序幾乎都是用英文。所以本校一直很要求學生的語文能力,基本的英文一定要學好,可以的話再從日文、韓文、西班牙文裡選一個當第二外語,語言學好了,要去哪些國家就看個人的企圖心,我相信行行出狀元,在軍中或出去都一樣。 中華民國空軍官校前校長 王天祜 小檔案 ★出生:1963年 ★現職:中華民國空軍官校校長 ★學歷:中正預校、中華民國空軍官校74年班、國防大學空軍學院88年班、國防大學戰爭學院98年班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軍事學群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北】台北海科大校長唐彥博:成為五星人才
台灣海洋產業其實有許多高薪工作機會卻鮮為人知,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鼓勵學生全方位發展,成為專業、創新、務實、服務、樂活的五星人才。 台灣以海洋立國,海洋產業中,一級產業有漁業、養殖業;輪機、造船等製造業屬於二級產業;而海洋運輸、海洋休閒、海洋文創、郵輪觀光等服務業則屬於三級產業,台北海洋科技大學致力培養的就是第三級產業的人才。 雖然四面環海,但台灣早年因為軍事考量,失落了親海的傳統。很多人不知道海洋產業裡有許多前景佳、薪水高的工作。我們有校友是台大機械畢業後又考回來台北海科大念航海系繼承父業,月入十幾萬,也有祖孫三代都是我們學校畢業的。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鼓勵學生全方位發展,成為專業、創新、務實、服務、樂活的五星人才。 海洋產業 機會多高薪多 台北海科大航海系近兩年包辦了航海特考的前三名。另外像輕艇、水上摩托車、帆船、獨木舟等特殊領域,也是本校強項,我們在士林有實習碼頭,連續三年交通部評鑑一等,現在也是台灣唯一一等遊艇培訓場地。我還帶頭考營業執照,現在已經拿到營業用動力小船駕駛執照及遊艇駕駛執照,校長這麼忙都考到專業執照,學生看到也會被激勵。 本校今年也申請到教育部的水域跨域人才培育計劃,培養水域人才及遊艇船體維修人才,上次復興航空公司在基隆河墜機,現場指揮就是本校海洋運動休閒系老師林高正,他們要潛水下去打撈;海上風力發電機水下的部分也需要懂施工又能夠潛水的人才;另外政府有國艦國造政策,未來國艦需要維修、測試相關人才,可以鼓勵航海系、輪機系學生加入海軍。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大學最重要的就是通識教育,所以我很重視學生身心靈的平衡發展。台北海科大的學生進來的時候也許不是每一個都很優異,也有不少學生來自弱勢家庭,但是在校的四年裡,學校會培養他的一技之長、自信及能力,他們出了社會不比別人差。我學生時代各階段都得到不少獎學金,現在在台北海科大也設立了五星人才獎項,選拔專業、創新、務實、服務與樂活五個領域表現傑出的學生給予獎金,這些得獎學生有了自信,出社會幾乎都是佼佼者。 「專業之星」是希望學生有一技之長,而且還懂理論,能夠跨領域學習;「創新之星」則是鼓勵學生發揮創意,本校廣設創新課程,學生連續3年拿到U-Start創業競賽獎,去年學生的作品也得到德國紅點設計獎;「務實之星」是要求學生到業界實習,學以致用,另外本校還有雙業師制度協同教學,鼓勵學生考取證照、參加對外比賽等。校外比賽前三名的人數七年前只有50幾位,2018年成長到313人,超越很多大專校院,如2018年亞運輕艇水球的男女銅牌都是本學生,這些拿到國光體育獎章的學生都獲得學校頒發一人15萬獎金;「服務之星」是要營造一個對所有人都友善的校園,因為我相信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他的高度;「樂活之星」則是希望學生重視身體健康,追求身心靈平衡,我們既然是海洋科技大學,當然要鼓勵學生知海、親海、愛海、護海,所以學生及教職員都要學游泳、CPR、AED,有朝一日能夠自救救人。這樣學生畢業除了擁有一技之長及自信,更有良好的態度及健康的身體。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鼓勵學生多參與社團。 學有餘力 多參與社團 我在彰化高中成績是名列前茅,但是聯考失常,落在中國文化大學機械系,好一段時間沒辦法克服陰影。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有一句話影響我很深,他說:「圖書館和社團是大學兩條生命線」,圖書館是知識的藏寶庫,而社團是培養領導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與拓展人際關係的最佳場所。我一直熱衷參與社團,大一我就打敗大二、大三的學長姐選上畢業生服務委員會總幹事,也擔任過彰友會會長、等,並當選了華岡青年;研究所也是研幹會總幹事。私立大學畢業的我,也當了三個大學的校長,還完成其中兩所技術學院改制升格。我常跟學生說,「學有餘力,則致力於社團」,本校2018年才剛投資700萬整修社團活動中心,就是鼓勵學生多參與社團。 行行出狀元,選系或選校都各有各的優點,而且求學過程當中,你還是會有轉換跑道或跨領域的機會。人的彈性很大,我自己求學過程也是跨了工、法、商三個領域,每次換學校也都不斷充實自己。所以我希望學生不要小看自己的可塑性,如果選擇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大概以務實致用型知識為主,做中學、學中做,好好讀也有前途。最重要還是先看自己有沒有興趣,如果沒有興趣硬要念也很難念得好,再來就是看學校有沒有跨域的課程及計劃,現在單一學門已經很難應付社會變遷的速度,第三是看校友資源及校園硬體建設。 現在一直在談π型人才,我建議學生跨域之前,先把起點的專業紮穩,站穩了以後再跨出去第二個、第三個領域,能跨幾個領域就各憑本事及努力,要像章魚哥這樣跨8個也可以。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 唐彥博 小檔案 ★出生:1960年 ★現職: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海空物流與行銷系講座教授 ★學歷:彰化高中、中國文化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中國文化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美國 Chaminade University of Honolulu企研所商學碩士、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 企業管理、兩岸經貿、經濟政策、產業實務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財經學群國際企業學類、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東方設計大學校長吳淑明:發現自己的DNA
「未來的世界將是設計的世界」 從放牛班的孩子到日本藝術博士,畫畫改變了東方設計大學校長吳淑明的人生,他相信未來循環經濟當道,設計能夠讓人在物質上、精神上更富活 我小時候住高雄哈瑪星,爸媽平時工作繁忙,就把我們送回去離島望安那裡跟祖父母住,所以我小時候沒有什麼玩伴,我父母覺得學畫畫的孩子不會變壞,別人的孩子在學鋼琴的時候,我被送去我家附近一家專門複製油畫的工廠,在那裡學畫。我國中被編到放牛班,因為我的國文很好,但是數學英文都不行,所以我不喜歡唸書,都在畫圖,之後考上東方工專美工科。在東方工專唸書的時候我常參加南區比賽,常常在南部七縣市美展得獎,不是只有我,班上隨便一兩個出去參加比賽都會得獎。所以現在我也很鼓勵學生多參加比賽,建立自信心。 東方設計大學校長吳淑明相信未來循環經濟當道,設計能夠讓人在物質上、精神上更富活。 從放牛班到留日博士 工專畢業後我去考國華廣告公司,國華非常難考,那一年有很多人應考,只錄取了兩位新人。就這樣我從高雄去台北工作,在國華期間我主要負責畫插畫,像是雪克33、統一牛奶包裝上的插畫,都是我早期的作品。那時候公司裡有一位日本廣告公司退休後來台灣做廣告指導的小林副總,他看到我的作品之後,鼓勵我到日本進修學新東西。那個年代台灣經濟正在起飛,廣告公司生意非常好,週六日都要加班,我工作兩年下來存了15萬,就拿這筆錢當唸書基金。 我算是比較晚熟的小孩。雖然從小就畫畫,但是直到28歲在日本唸大三的時候,才終於開了智慧,了解唸書是怎麼一回事,開竅了以後就好像悟道一樣,很順利地念完大學、碩士,但是碩士念完回到台灣,想要在大學裡面教書,卻發現碩士學歷已經不夠用,只好又回到日本繼續攻讀博士,取得博士學位才回來台灣教書。 在東方設計大學之前,我在高師大教設計素描,找模特兒進來讓學生畫,而不是畫一些硬梆梆、死的靜物素描。人體素描是在跟時間賽跑,因為模特兒差不多畫15分鐘就要休息5分鐘,休息完可能姿勢就跟之前不一樣,會影響到原本的構成,所以學生要抓緊時間,很專注地畫,長久訓練下來,學生的專注力及觀察力都會有明顯的進步。這也是我個人在求學過程的體會,畫畫的時候可以全神貫注,不會胡思亂想。 素描是最基本的技術,一定打好基礎。我常告訴學生們出門一定要帶素描簿和簽字筆,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畫下來,塗鴉也沒關係。我認為設計還是要回歸到基本功,我很強調基本功的訓練。構成是設計教育的基礎,而點、線、面是所有畫面構成的基本元素,點是最小的構成要素,線是點移動的軌跡,而面則是線移動的軌跡,這3個要素不同的組合就會構成不同的效果。 以前我當學生的時候受的訓練是實作實畫,講求畫功,現在電腦軟體進步,很多時候是靠影像合成技術,影像合成可以取代手工的一些技巧,但無法完全取代,因為電腦是死的、是冰冷的,而人的手感是活的、是有溫度的。好的作品可以跨越文化與語言的隔閡,直入人心。 未來的世界將是設計的世界 立體思維的人看事物是360度,做什麼事都去觀照不同角度;有些人的視角則是半立體,只能看到前面這一半,後面還有很多東西他就看不到。畢卡索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用不同的視野把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用不同方式表現出來。他畫一個人,把後面的東西畫來前面,鼻子歪歪的,側面的眼睛畫到正面來。對事情也是一樣,從不同的視野和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正因為每個人的DNA都不一樣,學生必須去挖掘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好好去活用它的話,要從事哪一種設計都可以。 好的設計應該是要師法自然,「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現在循環經濟當道,透過從源頭設計,一個產業或產品的廢棄物可能是另一個產業或產品的原料,如果所有的商品、服務都搭配適當的設計,可以讓更多人富活,同時設計因為要求功能性及實用價值,可以說是比較唯物的,需要配合唯心的美學來陶冶人類的靈魂,所以我相信台灣的設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設計人才還有很多發揮的空間。 東方設計大學校長 吳淑明小檔案 ★出生:1962年 ★現職:東方設計大學校長 ★學歷: 東方工業專科學校美術工藝科(現為美術工藝系)專科畢業、日本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士、日本大學大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文藝碩士、藝術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設計繪畫、視覺傳達概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藝術學群美術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設計群、商業與管理群、家政群生活應用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樹德科大校長陳清燿:知識變力量 學歷變實力
把職涯、健康、財務規劃好,人生就不會有什麼大煩惱,樹德科技大學校長陳清燿建議學生提前探索職涯,越早接觸越好。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需求有5個層次,要先滿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最後才是自我實現。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追求自我實現,必須有經濟條件作為前提。在我們求學的年代,能吃飽是第一等大事,唸書也是為了求取生存必要的知識,所以升學第一件要考慮的事就是能不能溫飽?有那種吃飯免費、讀書免費、畢業又有工作的學校最好。我國小畢業的時候只有137公分、22公斤,一個禮拜能吃5兩肉就已經很難得,對我來說吃得好很有吸引力,師專跟軍校雖然讀書都免費,但軍校看起來吃得比較好,即使當老師才是我的志願,最終還是選擇考陸軍官校預備班。 我在官校念的是機械工程,出國念博士也還是製造工程領域的管理,坦白說這不是我真正的興趣。在英國唸書的時候曾經到蘇格蘭高地及湖區遊覽,那裡的風景如詩如畫,在那個環境下腦海裡會閃過想要學畫、學文學的念頭,會想要去追求生命的底蘊,可是現實讓我沒有選擇的機會。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我認為一個人要成功,有些時候真的必須捨棄掉部分的自由。這就像解聯立方程式一樣,所有的聯立方程式都是限制式,你要找的解叫做可行解,任何一個問題都一定有它的限制條件才能求解,不可能無限制的自由,太過自由就無法求解,就像人沒有限制反而常常找不到人生目標一樣。像我想要教書,即使進了軍校還是會一直找軍人這條路有沒有當老師的可能性。我在官校的成績很好,是班上的小老師,看到很多學長拿國防科技獎學金出國念碩士、博士很是羨慕,老師、學長也鼓勵我出國留學,所以我從官校2年級就開始考托福。從英國完成博士學位回來,役滿退伍後就進入樹德科大教書。 樹德科技大學校長陳清燿建議學生提前探索職涯,越早接觸越好。(上圖左邊第一位即陳清燿校長) 從職涯、健康、財務 規劃人生 選校或選系也是一樣,我認為最好的情況是國中就知道你的興趣在哪裡,不然等進高中才要選擇已經有點晚了。只是現實情況是沒有人能看多遠,不要說高中生不清楚各行各業未來的發展,就是學生家長我相信也不太清楚。所以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先把書念好,選擇的空間才會比較大。再來要從3個面向去探討你的人生規劃:職涯規劃、健康規劃、財務規劃。一個人的一生裡大大小小的事,綜合統整起來統統圍繞著這3件事發展,只要你能把職涯、健康、財務規劃好、經營好,你的人生就不會什麼大煩惱。 樹德科大做的,就是協助學生去探索職涯的可能性。職涯探索不是去參加大學舉辦的各種科系體驗營這麼簡單,而是透過心理諮商或性向測驗等工具,找到個人有興趣的領域,再去深入研究,一直往下鑽研,就容易發展出職涯的方向。有了方向,再擬定策略,朝著目標努力。如果很清楚自己想要就業而不是走學術研究,越早接觸越好,不管是科大還是一般大學,趕快找老師、找實驗室,或是自己思考研究,把學歷變成實力。 我在當院長的時候設計了一套「菁英進階培育學程」,預設所有拿獎學金的學生加入,沒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退出,系主任也可以推薦優秀學生加入。菁英課程的學生目標是考上國立大學研究所、進入知名企業工作。參加這個學程的學生必須完成包括多益、統計學、論文寫作、研討會發表等18學分課程,以強化語言基礎、計算能力、撰寫論文技巧。 菁英學程學生從大一就開始加強英語,他們多益至少要600分才能畢業。另外,每個學生必須找出至少3個興趣,再從這3個興趣延伸到國內外大學相關科系,了解這些科系及相關就業行業。在這過程裡,老師慢慢引導學生去找答案,比如學生如果喜歡跟人接觸,老師就要問他什麼產業、什麼工作需要這樣的特質;學生做了功課,說得出幾家公司的名字,就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對這公司特別有興趣,公司裡那麼多部門,哪個是你的目標,你覺得你可以對這個部門、公司、乃至於這個產業做出什麼貢獻?因此學生必須去思考,我要讀什麼書、強化哪些能力才能成為勝利者。學生如果腦袋一片空白來上課,老師講什麼也聽不懂,下課後就還是會一片空白的離開。 建立結構性的思考力 但是付出努力去研究的學生,應該清楚自己有機會進哪些學校,求學期間就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到了大四,學校會贊助交通住宿費讓學生對某個特別有興趣的研究所參觀兩天,回來寫心得報告,分析該所的學生特質、考試重點等,擬定應考策略、模擬面試,利用最後這一年加強培訓。從結果論來看,這些學生後來也都順利考取理想的學校,今年有33位學生考上國立大學研究所,其中有3位同時錄取4所國立大學研究所。 我常常問學生一句話:「你能夠把知識變成力量,還是只能變成文憑?」我很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即使校務繁忙現在還是持續開研究方法的課。我常跟學生說,一個人沒有思考力的話,所有讀的、學的、看到的、擁有的東西都不是你的。思考力,就是結構性的思考,藉由爬梳文獻去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架構,從有興趣的應變數中,找出影響應變數的自變數,再去了解到底哪些自變數會影響到結果,這個推論過程用的全部都是邏輯,從上而下的去看事情,合理安排程序、內容及期程等,把想法結構化,讓結構裡的內容邏輯化,等學生全盤了解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就知道應該去看什麼書才能了解每一個部分的結構、怎麼去看結構及結構之間的關係,預期最後會產生什麼結果,進而慢慢架構起整個知識系統。能夠建立起這樣的思考力,加上領域的專業、磨練好英文這項工具,你將來就是勝利者。 樹德科技大學校長陳清燿小檔案 ★出生:1953年 ★現職:樹德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陸軍官校預備學生班(現中正預校)、陸軍官校機械工程系、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英國諾丁漢大學製造工程暨作業管理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 製造作業暨策略管理、組織行為與管理、技職教育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勤益科大校長陳文淵:選擇良性競爭的環境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校長陳文淵相信,營造一個適當的環境,可以激勵學生學習熱忱,提升上進心,從而創造更有價值的人生。 環境會塑造一個人的行為,甚至可能改變人的一生。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是標準的技職人,從臺中高工、臺北工專、臺灣技術學院一路念上來,然後到勤益教書、在成大完成博士學位。但其實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沒有生涯規劃的概念,也沒有那個本錢。會去考臺中高工是因為臺中高工跟電信局有建教合作,我父母覺得就業有保障,我的物理化學成績都很好,很輕鬆就考上分數最高的電子科。 我住的臺中龍井是鄉下地方,升學率不高,但是那時候班上有個同學很天才,他把考試變成對戰遊戲,拿上課還沒教到的考卷跟同學互相挑戰,激起大家的好勝心,比較愛現的人回家都很認真唸參考書,老師數學才教到第3章,我們已經私底下把整個學期的數學課本都學完了。這還沒完,數學念完了換物理,物理考完考化學,化學考完考英文,這種良性競爭養成大家的自學能力,不斷挑戰更難的題目,整個讀書風氣就不一樣。最後我們那班破紀錄,只有6個人沒讀大學,好幾個考進臺大、清大,成績比市區的學校還好。同學們後來也都很有成就,很多賺大錢,有一個同學還進了台積電,民國80幾年就有年薪600萬的收入。 在臺北工專、臺灣技術學院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同學準備升學考試,我沒事跟著讀,就這樣一路讀到碩士畢業,當上老師。所以我現在當校長,打算複製當年國中時候的考試遊戲,創造一個可以激勵學生上進的環境。也建議同學不管是就學或就業,要選擇一個可以良性競爭的環境,才能向上提升。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校長陳文淵相信,營造適當環境,可激勵學生學習熱忱,創造更有價值的人生。 創造良性競爭的環境 常聽到有人批評現在學生程度不好又不用功,其實不是,學生的問題在於沒有目標。如果只是放牛吃草,當然什麼結果都沒有。但是只要把目標設定好,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啟發、引導學生,讓他有興趣朝著目標奮鬥,激發他的學習能量,績效就出來了。 現在的學生不努力,是因為大環境不需要他們努力。我那個年代一屆有46萬個學生,只有10萬人,也就是前面25%的人可以升學,考上的人都自信滿滿。現在的學生100%上大學,代表他不需要很努力就可以上大學。要知道人的能力不是憑空來的,要靠努力才能養成,沒有壓力就沒有成長,學生也就沒有鬥志及自信,所以沒有進取心也是自然。 學生如果只要小確幸,沒有雄心大志,老師再認真也沒用。現在學生都很聰明,能力也很強,只要激發出他的學習動力,讀書一點都不難。為了刺激他們的企圖心,我們跟企業合作規劃了一個「領袖菁英學程」。這個學程包含12-15個微學分,一個學分是一項專長,請業師來教授管理學、經濟學、財務管理、領導統御、甚至文化藝術等課程,培養學生未來在企業擔任幹部、課長甚至廠長需要的能力。這也是回應企業需求,很多企業反映內部員工素質不夠,拔擢人才的時候只能遷就現有人選,希望學校提早給學生相關的教育訓練。 所以「領袖菁英學程」學程的目標就是:一、激勵學生奮發向上;二、培養企業幹部。我希望同學看到他人都在修領袖菁英學程的時候,也會想要加入成為未來菁英的行列。我期待水準較高的同學能去刺激他的同儕,激發他們的潛力,慢慢整個學校的氣氛都會改變,就像我當年念國中的時候一樣。不過企業老闆當業師通常不喜歡當掉學生,怕學生不喜歡他們,所以我們規定這個學程60分及格可以抵畢業學分,但是沒有全部80分的話就拿不到學程證書。我希望這樣能刺激他們向上,不要像現在這樣軟趴趴的。 升級工業4.0人才 念技職的學生有兩種,主見強的跟完全沒主見的。第一種學生知道自己要什麼,覺得有實務技術容易找工作就不一定會讀普通大學;第二種多半是父母安排來讀的。從性向看,數理好、家庭環境也好的學生,適合去讀臺清交等一流大學;而家境沒有那麼好的學生,念技職應該比較有發展,此外對科學有興趣、喜歡動手做的學生也很適合;最後就是想要賺大錢的學生,現在讀博士出來當老師,一個月也賺不了多少錢,反而是念技職出來開公司會賺比較多錢,畢竟經營公司不是那麼簡單,求生存需要真材實料,所以喜歡賺錢的人,自然就會學得很好。 很多人擔心未來工業4.0時代來臨,機器人取代勞力,將來工廠全部變成無人工廠或關燈工廠,但其實無人工廠裡面全部的程式設計、自動化,每一個產品都要設計,需要很多程式設計的工程師去控制電腦及機器人,少了勞力的工作,卻增加了很多後台動腦的、技術性的工作,也還是需要很多工科學生去維護機器。臺灣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要培養這樣的人才,我們沒辦法跟印度、越南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競爭便宜的勞動力,但是我們有很好的技職教育,能夠也必須轉型培養工業4.0的技術性人才。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校長 陳文淵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臺中高工電子科、臺北工專(現國立台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臺灣技術學院(現台科大)電子系及電子所、國立成功大學工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計算機程式、多媒體壓縮、多媒體通信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電子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