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校長開講 【台北】北商大校長張瑞雄:學好國英數,養成終生學習能力
從電機跨到資訊領域,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憑藉的是打好國英數基礎,培養終生學習能力。他說,基礎學好,當你找到有興趣的方向,才有能力抓住學習新領域的機會。 「有太多選擇,等於沒有選擇。」這一代學生,面對未來有太多選擇,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在1976年參加大學聯考,那個年代,大家的想法比現在單純的多。 當時大學聯考分成甲、乙、丙、丁組,甲組就是理工;乙組就是人文、歷史、中文、英文等文史類;丙組就是醫跟農;丁組就是社會、法律、國貿等法商類。我的性向比較傾向理工,因此唸了甲組。當年,沒有特別偏好一定要念什麼系,所以按照分數排下來,唸了甲組第一志願台大電機系。 教育部強調「適性揚才」,能知道自己的性向當然很好,問題在於高中甚至大學階段,你都還不清楚未來到底要做什麼?我的建議是,高中也就是青春期階段,是人生重要變化期,這時候最重要的事就是把基礎打好,不管你唸的是高中還是高職,都應該把國文、英文、數學這些基本科目學好。將來找到有興趣的方向投入之時,才有能力學習新的東西。 張校長認為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大數據、電子商務、數位金融等資訊科技很重要。 愛你所愛,把基礎學好 就像我們電機系同學,很多人在畢業之後轉行,有轉行當醫生、做生意的,後來發展也都不錯。目前國外有派理論也提到,「大學不需要太強調專業,把基礎教育做好就可以。」 基礎科目學好是培養自學和終生學習能力的根基。像電機系同學,包括我自己後來能轉換跑道,學習新的領域,都是因為基礎還不錯。我唸書階段,半導體剛出來,即使像台大電機系也沒有相關課程,更不用說現在很普遍的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後來到了學校教書,就要想辦法自己學,教給學生。 我考大學那年,還沒有資工系,電機系裡則有「計算機組」,就此接觸資訊開始學,慢慢學出興趣,後來也就把心力投入資訊領域。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在中鋼,負責中鋼的「程控電腦」(程序控制電腦)。後來考上公務員、研究所,思考後決定繼續念書。之後又到中科院進行系統研發,再到台科大任教。我認為,人生通常會有些轉折點,一個決定可能影響你的一生。當然,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選你所愛、愛你所選,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努力,在任何職位上都盡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未來專業,離不開資訊能力 不管念什麼的科系,其實只是打基礎讓你去認識世界,像同學若念資訊,資訊方面可能就懂得多一點。也就是說,當你出社會後在這領域工作的話,就比別人多這些基礎知識,但是在進入職場之後,工作上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際交往等,遠比你過往所學的還多很多,所以要持續不斷地去自我學習。 就我而言,學術界若有新的東西出來,如IOT物聯網、Cloud Computing雲計算等的學術研究及應用,就會有人寫論文發表,我們就會去讀、去接觸。 未來的世界,資訊已經跟每個領域結合,不管唸什麼科系,都要懂資訊。像北商雖然以商管系所為主,但是我們現在強調要把「ABCDEF」融入各科系教學中。所謂「ABCDEF」,A就是AI人工智慧、B是Block chain區塊鏈、C是Cloud雲端、D是big Data大數據、E是E-Commerce電子商務、F是Fintech數位金融,這些應用都跟資訊科技有關。 反過來說,如果基礎學科「國英數」沒學好,遇到新領域學起來是很痛苦的。尤其,我們不能說因為高職生就是不喜歡唸書,只對動手做有興趣而放棄基礎科目的學習。高職階段基礎科目的學習還是跟高中一樣,例如汽修科,只是高中其他科目不用修,專注修習汽修科的專業科目;也不能因為是高職就把數學、英文學習時數降低。好比現在新車都是電腦儀控,好的修車師傅也要懂電腦,沒有這些基礎的英文、數學能力是學不會的。 多交朋友,多看課外書 高中階段除了基礎科目學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同理心」、「同情心」、「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多看課外書、多交朋友、培養興趣。我國中畢業,一個人上台北讀建中,當時沒有家人在身邊,面對生活問題,就是同儕相互支援。 高中時,接觸到橋藝社,學會打橋牌,到大學,參加橋牌比賽拿到大專盃冠軍,差一點成為橋牌國手。有一個興趣可以陪著自己走一輩子,後來工作、生活,我覺得打橋牌帶給自己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至少生命中多了紓壓管道,這是很重要的。 高中接觸橋牌,大學拿到大專杯冠軍,差點成為國手的張校長。 尤其技職體系的學生,家境通常比較不好,歷年做過調查,技職學生家庭狀況頂多是小康。因此,我們的同學,從小接受過磨練,比較懂得珍惜,但學習資源相對較少,更建議他們要多看課外書,拓展自己的視野。 特別要多看名人傳記,會發現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偉大,一定經過很多挫折,從傳記中,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克服困難,這些都是可以學習的,而且有些人還比你更可憐,後來卻能成功,想想自己現在過得這麼幸福,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張瑞雄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工學士、國立清華大學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雲端計算、網際網路、無線網路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電機工程學類、資訊學群資訊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文大哲學傅皓政 點亮邏輯思考力
聽到哲學,你腦海中浮現的想法會是什麼?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一門「玄之又玄」的學門,或者難以用三言兩語完整表達的艱澀學問,甚至會以為哲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關連性。事實上,在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傅皓政眼中看來,哲學其實是一門多元運用的學問,生活中其實處處都蘊含著哲學理論在其中,從你我與他人之間的人際相處,到國與國、團體與團體間的交流互動,都可以成為哲學的探討議題與關注核心,面向之豐富,可以說是「無處不哲學」。 談起為何會與哲學結下不解之緣,擁有臺大哲學系博士學位的傅皓政說,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按照既定方式來解題,但卻往往沒有教我們去理解那個方式或方法。哲學則教導我們如何設計一套自己追求的方法,幫助我們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他笑著說,剛開始研究哲學這門學問時,也曾經面臨一團混亂、不知怎麼理出頭緒的窘況,但隨著學習漸入佳境,他愈發覺得哲學這門學問真是太好玩、太有趣了,也因此吸引他一路鑽研下去,甚至因此成為哲學系老師。 引導年輕學子以謙和態度看世界 「我在課堂上常會問學生,是否能用現在的眼光想像三百年後的世界?」傅皓政提到,雖然你我都是身處這世界的一份子,但是每個人所認知的世界卻不見得相同。他舉例,一台錄影機錄了24小時,但每個人所看到的片段與畫面都不一樣,就如同成語「瞎子摸象」般,儘管大家摸到大象的身體部位都不相同,但都認為自己看到的才是真實的大象面貌。然而事實上,這世界的真實並不是只有我們看到的那樣,所以他常會和學生討論類似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思考所造成的困境,讓年輕學子懂得以謙和態度,看待我們身處的環境與這個世界。 哲學扮演的角色 傅皓政談到,生活在世界上,人每天都會面臨很多選擇,大部分的人都用直覺來決定要做什麼樣的選擇;但直覺幫我們做的選擇,與理性思考後所做的選擇經常是兩回事,對邏輯學家來說,其責任與使命就是要教導大家分辨什麼是理性的抉擇、什麼又是不理性的選擇。 對大學教育而言,哲學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很有趣,對於我們該怎麼活著?要怎麼才能活得好?這部分大概只有哲學才會進行深入的討論與探究。儘管大家常說,如果沒有基本能力就不能過好的生活,但並不能因此導出有基本能力就能過好的生活的邏輯。 對哲學家來說,人生好壞不能只單單取決於工作表現、薪水高低等層面,還要考量其他因素,例如是否擁有真心誠意的好朋友,就是很重要的考量之一。 追求真實是哲學最重要目的 傅皓政表示,追求真實可說是哲學最重要的目的,但是否一定要「眼見為憑」才叫做真實呢?例如現代人都相信有原子、分子的存在,儘管我們看不見它;但如果問到是否相信世界上有神鬼的存在,卻是有人堅信不移、有人抱持懷疑的態度,而哲學就是一直要探討這樣的問題,去探究是什麼樣的思維邏輯造就每個人對真實的看法與標準。 就像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人要理解自己的無知是很困難的」,傅皓政認為,邏輯思考很重要的方式是理解自己的限制,明白自己有很多能力未逮的地方。 但這樣的邏輯思考能力培養則必須仰賴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內化於心、體現於外。這也是為什麼傅皓政會特別在大學教育中開設邏輯課的原因,就是期望透過邏輯課的教學來培養學生具有「理解別人」的能力,理解他人如何去思考。對傅皓政來說,這也是一種「人際相處」能力的培養,透過邏輯思考能力的養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與釐清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之處與差異性,進而減少人際之間的分歧與對立。 他指出,當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來思考時,也意味著我們開始具備了「換位思考」的能力,也能因此減少人際相處間不必要的爭執與紛爭。 不只如此,為了讓學生與哲學成為好朋友,他更分享了幾招教學眉角來讓大家了解哲學課其實很有趣,一點也不枯燥乏味。 教學創新第一招:以生活化舉例艱深邏輯理論 傅皓政以情侶間的相處與互動為例,光是男朋友與女朋友對於「我愛你」三個字該如何展現與表達就有不同的定義與理解,許多男生會認為沒有必要每天把「我愛你」掛在嘴上、作為天天必對女朋友一再複誦的甜言蜜語,但在女生觀點來看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會認為要每天都對自己講一遍,才真的是「我愛你」的表現。 傅皓政說,其實雙方之間的觀點並沒有誰對誰錯,箇中差異在於彼此的思考方式不一樣,如果男女朋友能互相理解彼此的思考歷程與行為,就能了解兩人之間的差異,避免因此而鬧彆扭、不高興,而這也正是傅皓政想透過邏輯思考等課程教給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 藉由這些生活化的舉例與循序漸進的授課內容,傅皓政不僅將看似艱澀難懂的哲學理論變得平易近人,也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理解範疇,講到精采之處,教室裡更是笑聲不斷,讓不少學生在上過他的課後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體會到原來哲學並非高高在上的學說理論,而是真真實實融入我們生活中的一門學問。 教學創新第二招:要求手寫筆記,加深學習印象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化,現在許多大學生上課往往是以「手機拍照」取代在筆記上抄寫老師黑板上的內容。雖然拍照很簡單,一秒即可完成,但也因此失去了內容組織與思考的機會。 為了強化課堂的學習印象與組織能力,傅皓政會在課堂上發給每位學生一張紙,讓他們進行上課筆記,並設計題目讓學生練習與回答,最後在每堂課結束時把紙張收回來,藉由學生的筆記了解他們究竟懂了多少,以此作為自己教學上的調整參考。 教學創新第三招:考試OPEN BOOK,培養邏輯思考力 我們從小到大所參加的大考、小考,往往被要求不能翻閱教科書或筆記,但在傅皓政的課堂上卻恰恰相反。他認為,哲學與邏輯思考應該是融會貫通與靈活運用的學門,不是靠著死背強記來獲取分數,因此不僅開放學生在考試時攜帶上課筆記來應考,更希望藉此鼓勵學生從中培養與訓練邏輯思考及組織能力。 教學創新第四招:培養學生辯證與思考力 上哲學史時,傅皓政會讓學生分組上台報告,介紹不同哲學家的人生歷程與想法,或是透過分組討論方式,把論證寫在黑板上進行課堂討論。他表示,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只有老師在台上唱獨腳戲,而是讓學生也能進行辯證與思考,參與討論,為課堂激出更多火花與對話。 教學創新第五招:設計「加分小卡」,鼓勵學生踴躍發言 為了增加課堂互動、拉近年輕學子與哲學之間的關係,傅皓政不只以生活化舉例來解釋邏輯與哲學,更發揮巧思發明「加分小卡」,鼓勵學生在上課時勇敢舉手、抒發己見,無論回答的內容是否正確,只要每個禮拜上課時發言一次,就能獲得成績加分的機會,藉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主動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良性互動。 有趣的是,若有學生不好意思在課堂上舉手發言,他也歡迎學生下課後寫電子郵件告訴他,自己想要在上課時回答問題,下次上課時,傅皓政就會點名那位學生回答。 透過這樣的創新加分設計,傅皓政發現不僅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變得更熱絡,一些個性較為害羞內向的學生也因此更有勇氣舉手回答問題。他笑著說,每次只要看到學生舉手,他就特別高興,因為對他來說,這正是老師最好的教學回饋。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3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生活無處不哲學 傅皓政點亮邏輯思考力
校長開講 【桃園】中大校長周景揚:做好時間管理,訂下目標努力闖
「效率」和「時間管理」是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從求學開始堅持的準則。高中生若能做到,一樣能同時兼顧學業、社團,甚至青澀戀愛的滋味。 凡事要「舉重若輕,抓重點」。打從學生時代開始,包括唸書,到出社會做研究、上班、開會做任何事,我一定要精神集中,這就是效率。因此,睡眠充足,每天睡滿8小時,是我唸書、工作集中精神的關鍵。 以前,曾在同學慫恿下,熬夜唸書,後來都失敗,因為隔天精神不好,讀書效率很差。在美國唸研究所時很拚,只花了4年就拿到碩、博士,那幾年為了提升效率,縮短睡眠時間,每天睡6小時,但是作息還是很規律。若是今天熬夜,隔天睡眠不足、精神不濟,效率反而不好,得不償失。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對學生而言太重要了。以前唸書時,很在意讀書效率,所以會視精神狀況和時段,做不同的科目複習。通常精神好時,會讀比較需要思考的科目,例如數學、物理;精神不濟或者較零碎的時間,我就讀偏記憶性的科目,像是國文、英文等。 周校長認為自制力和時間管理很重要,不管學習和生活都要懂得輕重緩急。 運動最補,學好一項才藝 運動對我來說也很重要,適當的運動習慣,其實有助於唸書,因為能鍛鍊體力。高中時,我加入棒球校隊,擔任投手,也曾參加「中華盃」全國棒球賽北區初賽,華興與建中對戰那場。在面對世界冠軍隊的壓力下,獨撐9局,我想是因為長期校隊的訓練,所以能沉著應對。 因此,我也要求自己的女兒們要運動,她們高中時,運動也很強,拿過新竹市400公尺低欄冠軍,當過羽球校隊。除了,運動之外,我認為,孩子從小可以培養對音樂的興趣,但不要學太多,專精一樣就好。年輕一代,從小學了很多才藝,沒有一樣學得好,徒然浪費時間。 另外,我並不反對高中生談戀愛,男女合班的學校,能讓孩子學習交往,學習互動,這是好事,當然,家長也可以依過來人的經驗,幫助孩子培養識人之明。不只是談戀愛,在高中時期,有太多事情可以嘗試,還可以參加球隊、社團,這些都是很好的活動,但重要的是自制力和時間管理能力,需要分清楚優先順序。例如明天要考試,今天就不適合花太多時間去打球、約會。 5個一定要思考的問題 每個小孩資質不同,不用要求書要唸多好,但是健康有通才,未來人生才能走得好。有很多學生看起來好像很厲害,讀書很強,到後來發展都不怎麼樣,關鍵在於除了讀書成績之外,對自己的未來沒有目標和想像。 我建議高中生「多聽」、「多看」、「多想」、「多讀」,有些過來人的建議也要參考一下。我們那個時代師生互動少,沒有人會對未來給建議,當時選了台大電機系,只是因為記得小時候,爸爸跟我講當工程師應該是一個好職業,他是工人,也不懂,沒有能力給具體的建議。當年,我們家很窮困,找個好工作是大家努力的目標。 現在的資訊多,學校也多,因此選擇未來方向時,一定要有興趣,同時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如果有人可以指點,你就能看到大環境和未來的發展。常跟學生說,在高中、大學階段,有5個問題必須思考,包括「有沒有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沒有碰到至少一個生命導師」、「有沒有增長知識、技能」、「有沒有拓展視野」,最後一個「有沒有訂下生命目標」,如果有目標,你奮鬥的力道就會比較強。 自己的人生自己闖 有次我到以色列訪問,在當地一流的實驗室,遇到一位來自台灣的大三同學,我問他,「怎麼會來這裡實習?」他回答,「在網路上,看到這裡提供實習機會,就自己來申請。」同學們,就是要有這種積極的精神,努力去爭取。 目前台灣很多學校,對學生照顧得無微不至,不但幫忙找實習機會,還幫忙申請。學校提供的協助越多,同學就少了過程中的學習機會,申請過程本身就是學習。學校只要提供適當的輔導,但同學要花心力,自己去學。我鼓勵同學放眼世界,要有國際視野,只要目標清楚就能勇往直前。 每個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質,有的對自己的人生各方面都有意見和想法,父母跟他討論過後,就可以放手讓他們去闖。所以,不管是什麼路,只要認定了就好好走,都能走出一條精彩的大道。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周景揚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鼎講座教授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計算機科學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電腦輔助設計、積體電路與系統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電機工程學類、資訊學群資訊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臺中科大校長謝俊宏:學會生存和一技之長最重要
想唸體育系卻因化學不好,改唸社會組,按著分數填志願考上統計系,台中科大校長謝俊宏,因此開啟他投入資訊管理的研究領域,他說,不用迷信熱門科系,多數高中生還未定性,最重要的是培養獨立性和思考能力。 成長過程中,家裡很窮,唸書是改變出身最好的出路。母親在我大三時過世,她在世時,常跟我說:「你要好好讀書,不然書沒讀你要做什麼。」媽媽是沒有唸過書的鄉下人,在她過世後,大四我才開始用功,大學畢業考上淡江管理科學研究所。唸完碩士,繼續唸博士班,後來就到台中商專(台中科大前身)教書。 一直到1999年我升上教授,一直沒忘記年少時的第一志願「體育系」,於是考上了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碩士班。那時候,我已經在台體兼課十多年,也當了系主任。大家一開始還覺得我去踢館,當時台體陳全壽校長開玩笑跟我說:「謝教授,你不要來上課,這樣我們壓力很大。」去唸體育研究所真的只是一圓年輕時未竟的夢想。 謝校長認為學歷只是一個參考,它會讓你在出社會時多一點選擇,但有一技之長才是最重要的。 感謝竹中五育均衡發展 小時候成績非常好,在苗栗鄉下,不用花太多力氣都能考第一名,當時有點驕傲。加上,棒球打得也不錯,民國58年(1969年)國二時,差點入選棒球國手。國中玩了3年,直到高中聯考前發奮唸書,吊車尾考進新竹中學。 當年新竹中學是桃竹苗第一志願,校風非常自由,在辛志平校長帶領下,竹中學生除了學科之外,還著重「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連美術、體育都要求嚴格,我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耗在這些課程上。甚至我還把體育系當做第一志願,選了丙組,後來因為化學不好,覺得考不上體育系,才轉到乙丁組(文法商)。如今,我的人生有著還不錯的成就,非常感念高中三年在竹中的訓練,讓我有機會多元發展。 高中時期竹中著重「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謝校長還把體育系當做第一志願。 1960、70年代的竹中畢業生,聯考成績差強人意,多數同學第一年不是考上私校,也就是國立排名後段的中興。(編按:1970年代大學聯考錄取率僅有18%。)1974年,大學聯考第一次電腦閱卷,我運氣很好,國文82分、地理80分,歷史和三民主義考了滿分,當年錄取了中興統計系(現為國立臺北大學統計系)。 其實,我的第一志願是體育、第二志願是考古類,因為我對歷史非常有興趣。照著分數填志願就上了中興統計,可是大一成績不好,當下兩個抉擇一是被擋修,必須5年才能畢業;二則轉學,於是轉學到淡江統計。 學會生存才是王道 求學時期,我不算用功的學生,考高中、大學背後的動力都是唸書可以改善家裡環境,因此總在轉折,成績不太理想時,發奮用功,確實唸書讓我掌握未來成長機會。 社會多元發展之後,我認為,小孩的成就不是來自書讀的好不好,或許讀書好是多了一點點發展機會。就像從三、四十年前,我求學時代開始,醫學、電機一直都是第一志願,但是我一直想不通,為什麼家長非得讓小孩當醫生、當電機工程師,除了貪圖未來可能就業機會比別人多,考量工作比別人順暢,可是大家想想,做營造的,賺的錢會比較少嗎? 我認爲,尊重小孩的選項,不要干涉他們,看到跟我同輩或晚輩,發展最好的人,都不是最會唸書的人。我認為,父母不要寵小孩,能夠讓小孩適應社會、能夠生存、獨立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選擇技職百萬年薪 大學多元開放後,大學畢業是基本教育,但是一定要唸碩士、博士,或者熱門科系,我認爲,這是父母的迷思。像是我3個小孩,都選擇技職路線。 就像大女兒,現在30多歲,高中聯考,差幾分沒上台中女中,當時我問她,要不要考慮唸五專,她選擇唸中台醫專醫檢科(現為中臺科大),五專畢業考上醫檢師證照,也上了二技。當時,白天唸書、晚上就在醫院打工當醫檢師,二技畢業在醫院工作幾年,後來轉到醫療器材外商,負責在亞洲各大醫院,教導技術人員操作最新的醫療器材。 女兒曾經跟我講:「爸,謝謝你。」國中畢業,她的好朋友唸第一志願,後來政大企研所畢業,當了大企業專業經理人。她說,「畢業不到10年,我的年薪已經超過百萬,但同學的薪水雖然不錯,一個月也就四、五萬。」加上,女兒在美商做事,又有很多機會到國外受訓,她認爲,比選擇唸高中上大學好。 學歷只是一個參考,它會讓你在出社會時,多一點選擇。其實,有一技之長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沒有一技之長,就沒有辦法在社會生存,如果你有一技之長就不用擔心被社會淘汰。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校長 謝俊宏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校長、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學歷:新竹中學、淡江大學統計學系、淡江大學管理科學所碩士及博士、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所碩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類神經網路、資料探勘、數量方法、決策支援系統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資訊學群資訊管理學類、財經學群統計學類、遊憩與運動學群體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108課綱】百齡高中齡園課程 彈性學習多元化
唐朝詩人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猶如百齡高中用十年的光陰,慢工細活地磨出「齡園課程」,新課綱課程正散發微微亮光,此刻是百齡校史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再創另一個輝煌十年的重要轉淚點。提供百齡一步一腳印發展新課程的經驗,希望能作為其他友校推動新課綱的參考。 課程發展簡史 民國98年,基於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需求,百齡開啟連續六年高中優質化歷程,以「多元百齡、培育群英;優質百齡、永續精進」為願景,扣緊願景描繪出五大關鍵能力的學生圖像。106年重新盤整凝聚共識後,學校願景2.0:「有創藝的智慧學校」成形。 百齡高中多元選修上課情形。 98年開始發展「數學90俱樂部」、「英語菁英班」學術性社團,為多元選修課程前身。101學年度開始,每週2學分,學生自由跑選的校本課程正式上路,開設「藝遊數學」、「Python程式設計」、「表達的藝術」等課程。 百齡高中課程發展相關簡介影片: 新課綱推動的協作策略 【發揮優勢克服弱點】 不願被「完全中學行政負擔重」等非主控圈的老問題困住,百齡高中著眼在「資源共享」、「大手攜小手」…等主控圈項目,試著讓國、高兩部有良性競合,進而形成向上提升的力量,當主控圈放大後,非主控圈的問題將會越來越無影響力。105學年度,國中部七年級「專案專題」課程開跑,106學年度,七、八年級「專案專題」課程全面開展,從親師生的回饋,證明學校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發揮課程教學領導】 校長以身作則公開授課,支持鼓勵教師發揮行動力、研究力及團隊力,教師由課程傳遞與執行者變成課程研究與發展者。 百齡校長以身作則公開授課,並邀請佐藤學教授觀課指導。 【成立課程革新組織】 成立課程核心小組,強調新課綱與各學科的緊密相關性,賦予學科專業學習社群(PLC)新課綱相關任務,並提供資源。 【建立各式對話平臺】 善用備課日、教學研究會及相關會議,搭起多元對話機制。這些互動性活動不僅為了課程發展,也促進不同社群的同理,增加團體動能,形塑校園正向文化。 【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各學科新課綱的準備工作包含:研讀總綱及領綱、解讀升學考試試題趨勢、提升課程發展設計能力、學習專題研究課程法…等。另安排校外典範學校參訪見學,讓百齡鮮師有跳躍式學習。 【統整內外不同資源】 98學年度起優質化方案在六年內漸漸開展不同課程的可行性,104學年領先計畫為學校發展選修課程的重要資源。有效整合「資訊、智慧校園、永續校園、E化學習、國中亮點等計畫經費,家長會資源及外部捐款」等,支持課程發展、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 【組織變革分工合作】 為平衡教務處負擔並順利完成新課程規劃,百齡高中由學務處負責執行前導計畫,計畫採處室分工模式辦理,如:輔導室主政選課與輔導;總務處負責學習空間;圖書館參與自主學習規劃…等。 結語 在「前導計畫」給力的協助下,百齡高中在10年基本功基礎上,已重新確認或完成「三年課程規劃」、「成立核心團隊」、「學生學習圖像」、「課程學習地圖」、「多元選修跑班(101年起)」、「校定必修架構」、「彈性學習時間草案」…等。眼前將聚焦「校定必修課程發展」、「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彈性學習實施細則」、「課程輔導諮詢機制」…等,順利完成新課綱課程的規劃與試行準備工作。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資料來源: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第10期:協作中心電子報:百齡高中 - 十年慢磨齡園課程 開啟學習嶄新里程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大同國文莊嘉薰 開創城市文學新教案
「在國文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聽到學生不喜歡國文的原因不外乎離真實生活很遙遠,作家大部分已經不在人世等等。」大同高中國文老師莊嘉薰帶著班上學生到訪臺北城南,蓊蓊翠綠的幾株老榕樹環抱間,一座日式木造房子靜靜而立—紀州庵。漫步於林蔭下,聽著導覽員生動的講解,懷想當年城南風光,同學們彷彿穿越了時空,見證了家鄉這座城市古往今來的絕代風華。 走出教室,深層的文化觀察 身為國文科老師,莊嘉薰最苦惱的往往是如何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引導出學生內心對文學的嚮往。她認為,縱然國文教學講究精神領域的心領神會,但如果學生只能透過課本閱讀文學作品,而這些又與他的切身生活並不相干,當然難以發掘感動。為了突破傳統國文課程的侷限,莊嘉薰致力於開發新教案,「城市文學課程」透過教師社群共同激盪而生。 這堂包含閱讀文本、電影欣賞及校外各個文學景點踏查的課程,主要目的就是以大同高中為起點,引領學生深度觀察探討每日活動的區域,再將視野幅射,「文學觀察視角鎖定在整個大臺北區域,讓學生重新以文學的角度建構對臺北的印象與記憶。」 莊嘉薰帶學生參訪紀州庵。 導入活動,欲引文學心創作 大同高中有個別號叫「榕城」,莊嘉薰藉由「榕城八景」的票選活動引爆了同學的熱情,讓他們主動觀察校園,進行校園美景的拍照與寫作。接著走出校園,參訪了故宮、紀州庵、林安泰古厝、臺北光點等景點,經由專人的導覽,深入認識各個文學空間。 同時莊嘉薰也積極引入可利用的社會資源來豐富課程,比如臺北光點的參觀走讀就是結合「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設計教育扎根計畫」來進行,而同學創作的新詩也參與了臺北詩歌節、臺北文學季等活動,在「詩的民主牆」能貼上自己的作品,供所有市民吟賞,對正值青春熱血的青少年而言,充分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也由此更能引出他們對文學創作的熱忱。 城市文學,豐厚生命的意涵 莊嘉薰認真地強調,「文學在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永遠都是現在進行式,並非遙遠的、靜態的課本文字而已,只要你關注、參與或欣賞,它就存在。」藉由這堂精心設計的城市文學課,她將自己的理念融入了教學,讓文學可以走進同學們的日常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因文學更有一份質感及韻味。 「在教學時,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來自於學生上課時發亮的眼神、用心寫作的作業、以及才氣橫溢的創作。」莊嘉薰說,看著課後同學們交上的那一本本琳瑯滿目、手工製作的文學護照,欣賞他們別具巧思的詩文創作,就是她最感動及快樂的時候。透過感性的文字,同學們傾訴著對這座城市純真的情感,而莊嘉薰期許他們一個個都能夠繼續傳承文學的薪火,留給未來。 學生以纏繞畫風格繪製的文學護照手工書,令莊嘉薰愛不釋手。
大學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呂宜臻&楊博宇,逆風展翅飛翔
「2018年總統教育奬」在五月中旬進行頒獎,以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共有56位學生獲獎。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在各個學習階段和學習領域,全力揮灑其專長和學習熱情,是這些獲獎同學的共通點。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勇敢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專組獲獎者呂宜臻、楊博宇的故事。 呂宜臻-「逆風,讓羽翼強壯」 因父親無法撐起一個家,故父母便在孩子懵懂中離異,沒有一技之長的母親,只能當清潔工,含辛茹苦的將宜臻和弟弟扶養長大。看著媽媽汗與淚的交織,她清楚了解「當人生沒有退路時,只能勇往直前。」早餐店的阿姨常常將賣剩的早餐予母子三人,饅頭豆漿便是她們果腹的三餐。母親為了孩子將嫁妝一一變賣。在逐漸俱增的壓力下,母親患了憂鬱症,情緒不穩無法正常工作。年幼的她和弟弟孤立無援,飽嚐苦楚、無力與徬徨。 身處困厄艱辛的家庭環境,宜臻比同齡的孩子成熟獨立。高二時,便開始半工半讀,每天常睡不到4小時。跨過家庭無數煎熬,奮進向學、推己及人,逆風讓羽翼強壯。在接受街坊、師長各界的援助與教導下,她陸續完成學業,進而投入志工服務帶領協會,積極訂定每年送溫暖至兩百個家庭為目標,連結斗六市樂齡學習中心改善弱勢長者與社區服務,由7個服務據點增至20個。用自己的羽翼為弱勢尋找安心,用自己的微笑為長者尋覓關懷。她許下自己在雲林這片土地扎根,牽引像自己一般境遇的孩子。創立雲林縣點亮愛弱勢關懷協會,捐贈衣物於斗南信義育幼院,擔任雲林縣斗六市榴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致力於地方環境改善。辦理節慶活動,關懷獨居老人、弱勢家庭等。宜臻為人謙和有禮,面對瓶頸,不畏艱懼,負責盡職與逆境向上之正向態度更獲研究所師生讚譽肯定。 宜臻從小家庭變故,母親患憂鬱症,無法正常工作。半工半讀完成大學學業,且攻讀雲科大的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術成就與論文產出皆亮眼,又創立雲林縣點亮愛弱勢關懷協會,是轉換教育力量為服務社會行動的典範,真誠服務人群回饋鄉里之生命歷程,足為楷模。 大專組呂宜臻 楊博宇-「漸凍,愛無畏挑戰」 「雖然身體不便,但希望你們未來有能力也可以幫助他人。」這是父母從小對博宇的期望,也是他這一生追逐的目標。他和姐姐出生就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症,父母奔波醫院遍尋名醫心力交瘁,卻更樂觀的教導他。 病情的加重,肌肉日漸萎縮,從步行到依靠輪椅代步,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對未來感到恐懼與退縮。高中時期遇到一群知心好友們,讓博宇突破障礙自我設限,能踏出行動比想像的多更多。大學時期,選擇高醫醫藥化學系就讀,大二踏上分子模擬專題研究的學習之路。研究所進入交通大學分子科學所,完成兩年碩士投入市場,驚覺企業社會對重障者的刻板限制,職場遇到的種種挫折,激發博宇開始重視視障礙者對的社會參與。與障礙夥伴們成立「高雄市向陽自立生活協會」積極推展障礙者自立生活運動、取得無障礙設施勘檢人員、高雄和屏東擔任課程講師並舉辦肢體障礙者培力活動,協助高屏在地的障礙者發展,試著讓他們相信自我生命的潛能。 而博宇迄今在分子模擬領域SCI期刊,共發表了12篇文章、國際研討會議論文8篇等,學術表現優異;期間不忘積極投入公益,從不便殘障者自身訓練出發,到社會建設福利,取得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計畫」身心障礙者同儕支持員資格,為南臺灣身心障礙者辦理輕航機、手做料理、自立生活體驗營活動。 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罕見疾病,行動能力漸失,但博宇以其有限的生命致力於跨領域學習,目前就讀國立中山大學博士班,持續投入材料、生醫與醫藥領域研究,專業學術成就卓著,為臺灣產業技術發展與罕病藥物研發盡力。更成立協會推動殘障者自立生活,翻轉社會看待「障礙」的眼光。積極正向,足堪表率。 大專組楊博宇 大專組獲獎名單
大學排行 【2018世界學術排名】台灣上榜15校較去年多,但名次降
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於8月中發布了201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台灣一共有15所大學進入1000名的排行榜中,與去年13校相比,校數提升,但整體排名下降,今年仍有6所大學在500大中。 想知道台灣有哪些大學入榜?而國際哪些大學在學術排行10名內?一起來看看「大學問」(www.unews.com.tw)的整理。 臺灣入榜15大學 在500名以內的臺灣6所大學,大致和去年一樣,只是名次略有變更,今年僅剩台大在200名以內,此次中國醫藥大學落在201到300名區間,而交通大學排名降至501-600。 今年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擴大到1000名,台灣有2所大學首次入榜,分別是亞洲大學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在800-1000名間,而台科大是唯一上榜的科技大學。 學術排名的指標與權重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評比指標有四大項,分別是:教育素質、教職員素質、科研成就,以及人均學術表現。各評比項目的指標與比重如下表。指標中,關於國際獎項的獲獎量占了統計比重的30%,而學術論文的數量評比則占了40%。 2018世界大學學術排行TOP10 入榜世界大學學術排行前10強的學校和去年一樣,只有劍橋和牛津是英國大學,其餘8所都是美國的大學,排名和去年一樣,皆由這10所大學佔據榜單。 而在百大排行中,日本有三所大學入榜,分別是:第22名的東京大學、35名的京都大學,以及83名的名古屋大學。中國入榜百大的則有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占45名和57名,而浙江大學也挺進第67名;新加坡今年入百大的則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分別為第85名和第96名。 ★資料來源: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8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
校長開講 【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2018年9月,「大學問」(www.unews.com.tw)推出重量級年度企劃【大學問週末報-校長開講】,陸續邀集台灣、香港超過百所大學校長,提出具體務實的生涯解決方案,讓同學選填志願不再猶豫,精準聚焦未來熱門產業,涵養實力成為企業搶手人才,築夢踏實成就未來。 每週,大學校長準時在【大學問週末報】開講,如果你: *高中了,還找不到自己的興趣,不知要讀什麼科系… *對人文社會有興趣,卻怕未來找不到工作… *想讀工程,父母卻希望你讀醫… *期待美好的未來,但不知該如何努力… 一定要準時鎖定【大學問週末報-校長開講】,周周都有重量級校長以自己的人生經驗,毫無保留地給出史上最強具體建議。 2/24:【新北】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大學生2.0版,就等不怕挑戰的你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必須跨出舒適圈,升級到「2.0版」才能面對時代的挑戰。無論是語言的精進或AI、程式的學習,都可應用在未來的工作場域,唯有強化自己的競爭力,才有勇氣無懼挑戰。(看更多…) 大學問週末報:台港百大校長齊開講 每週末,台灣、香港最強大學校長接力不間斷,提供高中職生絕對實用可行的生涯指南,讓你放眼國際、掌握未來。 ★2018/9/7:【台中】臺中科大校長謝俊宏:學會生存和一技之長最重要 ★2018/9/8:【桃園】中大校長周景揚:做好時間管理,訂下目標努力闖 ★2018/9/9:【台北】北商大校長張瑞雄:學好國英數,養成終生學習能力 ★2018/9/14:【台中】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跨域學習及創新才能跳脫22K ★2018/9/15:【高雄】高雄大學校長王學亮:趁年輕大膽走出去 ★2018/9/16:【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年輕人必須學會養活自己,不讓父母擔心 ★2018/9/21:【高雄】高師大校長吳連賞:興趣讓人闖出名堂 ★2018/9/22:【新北】輔大校長江漢聲:態度決定你的人生 ★2018/9/23:【台南】南臺科大校長盧燈茂:多閱讀才能翻轉人生 ★2018/9/28:【台南】中金院校長施光訓:勇敢當個怪咖蘋果 ★2018/9/29:【新竹】交大校長張懋中:成就從提問開始 ★2018/9/30:【桃園】警大校長刁建生:向良師學習,吃苦當吃補 ★2018/10/5:【花蓮】東華大學校長趙涵㨗:興趣結合產業才能當飯吃 ★2018/10/6:【香港】港城大校長郭位:文憑不能保證未來 ★2018/10/7:【花蓮】慈科大校長羅文瑞:別怕犯錯才能成長 ★2018/10/12:【基隆】海大校長張清風:找到定位最重要 ★2018/10/13:【屏東】屏科大校長戴昌賢:勇於迎向困難,淬鍊獨一無二 ★2018/10/14:【台北】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溝通合作是人生必修課 ★2018/10/19:【屏東】屏大校長古源光:避險心態無法面對危機 ★2018/10/20:【高雄】輔英科大校長顧志遠:找個人生典範多學習 ★2018/10/21:【新北】臺藝大校長陳志誠:聽心裡的聲音找到天賦 ★2018/10/26:【台中】中山醫大校長呂克桓:醫學首重人文關懷 ★2018/10/27:【高雄】正修科大校長龔瑞璋:態度比專業還重要 ★2018/10/28:【台北】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跨域學習才不會被取代 ★2018/11/2:【台中】中教大校長王如哲:有想法就有方向 ★2018/11/3:【桃園】健行科大校長李大偉:油箱加滿走得遠 ★2018/11/4:【台北】北教大校長張新仁:有目標就能自主學習 ★2018/11/9:【台北】國防醫校長林石化:學習要主動出擊 ★2018/11/10:【高雄】高餐大校長林玥秀:事情做好就有人挖角 ★2018/11/11:【高雄】和春校長王嘉男:從未來願景規劃現在 ★2018/11/16:【新竹】元培科大校長林志城:抓住健康產業大趨勢 ★2018/11/17:【新竹】玄奘大學校長簡紹琦:從小目標開始努力 ★2018/11/18:【台北】城市科大校長連信仲:選擇有時比努力更重要 ★2018/11/23:【台北】北市大校長戴遐齡:堅持就能迎向成功 ★2018/11/24:【台南】中華醫校長曾信超:考照增加就業機會 ★2018/11/25:【新竹】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選校讓學習更有彈性 ★2018/11/30:【台中】臺體大校長林華韋:運動也能培養人生態度 ★2018/12/1:【台中】僑光科大校長楊敏華:經濟實力是逐夢的前提 ★2018/12/2:【高雄】高苑科大校長趙必孝:肯冒險就有機會成功 ★2018/12/7:【台南】南應大校長林品章:建立制度保障設計人才 ★2018/12/8:【台南】長榮大校長李泳龍:讓移動翻轉人生 ★2018/12/9:【台南】南藝大校長詹景裕:做興趣享小確幸 ★2018/12/14:【新北】景文科大校長洪久賢:飛上國際成就未來 ★2018/12/15:【台北】戲曲學院校長張瑞濱:明師益友受用終身 ★2018/12/16:【新北】華夏科大校長陳錫圭:選興趣也看產業潛力及需求 ★2018/12/21:【台中】修平科大校長鄧作樑:自己爭氣不怕AI搶工作 ★2018/12/22:【桃園】萬能科大校長莊暢:抓住航空電競熱門趨勢 ★2018/12/23:【金門】金門大學校長陳建民:多學語言多開扇窗 ★2018/12/28:【台北】臺師大校長吳正己:找到方向不走冤枉路 ★2018/12/29:【新竹】明新科大校長林啟瑞:選校看特色與業界評價 ★2018/12/30:【桃園】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培養未來的愛迪生 ★2019/1/4:【台中】弘光科大校長黃月桂:幫助人就是最好的選擇 ★2019/1/5:【台中】嶺東科大校長趙志揚:掌握技術可攻可守 ★2019/1/6:【台中】東海校長王茂駿:住宿主題村 學習不斷電 ★2019/1/11:【台中】勤益科大校長陳文淵:選擇良性競爭的環境 ★2019/1/12:【高雄】樹德科大校長 陳清燿:知識變力量 學歷變實力 ★2019/1/13:【高雄】東方設計大學校長吳淑明:發現自己的DNA ★2019/1/18:【台北】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成為五星人才 ★2019/1/19:【高雄】空軍官校前校長 王天祜:專業加語言 四海皆出路 ★2019/1/20:【台北】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選興趣 好過選熱門科系 ★2019/1/25適逢學測考試,當周「校長開講」專欄暫停一次。2月份起,「校長開講」調整為每周末刊出。 ★2019/2/2:【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大學多元招生一路走來 ★2019/2/9:【新竹】大華科大校長李右婷:挖掘天賦 翻轉人生 ★2019/2/16:【桃園】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凸型人才 強項更突出 ★2019/2/23:【桃園】國防大理工學院院長荊元宇:培養未來國防人才 ★2019/3/2:【台中】中臺科大校長李隆盛:人生路迢 常行必至 ★2019/3/9:【台北】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多閱讀並培養全媒體運用能力 ★2019/3/16:【彰化】彰師大校長郭艶光:以終為始 不隨波逐流 ★2019/3/23:【高雄】高科大校長楊慶煜:追尋比個人更高的價值 ★2019/3/30:【台中】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為全球就業做好準備 ★2019/4/6:【桃園】長庚科大校長樓迎統:實習表現影響就業存活率 ★2019/4/13:【新北】聖約翰校長艾和昌:趁早探索定向,學習獨立自主 ★2019/4/20:【嘉義】吳鳳科大校長蘇銘宏:終身學習與正確態度是成功關鍵 ★2019/4/27:【雲林】虎科大校長覺文郁:讀技職就是成為解決問題高手 ★2019/5/4:【屏東】美和科大校長翁順祥:敢做夢 從海外實習走出去 ★2019/5/11:【嘉義】稻江校長張淑中:吃苦當吃補,不畏挑戰 ★2019/5/18:【台南】崑山科大校長李天祥:找到興趣,更要堅持 ★2019/5/25:【台北】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興趣才是你的核心價值 ★2019/6/1:【新北】法鼓校長釋惠敏:善用人腦與電腦面對煩惱 ★2019/6/8:【高雄】文藻外語大學校長陳美華:東南亞就業市場大好 ★2019/6/15:【屏東】大仁科大校長王駿發:科大就是學就業本領 ★2019/6/22:【宜蘭】宜蘭大學校長吳柏青:願意做,農業也是熱門選項 ★2019/6/29:【雲林】雲科大校長楊能舒:幸福是夢想實現拚來的 ★2019/7/6:【嘉義】中正校長馮展華:選科系,先想好你要的生活型態 ★2019/7/13:【高雄】義守大學校長陳振遠:高中生,你的對手來自全世界 ★2019/7/20:【新北】明志科大校長劉祖華:生涯無法規劃,你要的是閱歷投資 ★2019/7/27:【台中】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助學弱勢,學生只要專注學習表現 ★2019/8/10:【嘉義】嘉義大學校長艾群:放手讓年輕人追求理想 ★2019/8/17:【台北】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醫師創業家挑戰下一個明星產業 ★2019/8/24:【彰化】建國科大校長江金山:實作能力才是就業本錢 ★2019/10/26:【台中】興大校長薛富盛:只要不討厭就該去嘗試 ★2019/11/9:【台北】政大校長郭明政: 想想30年後在哪裡?就知道怎麼選科系 ★2019/11/23:【花蓮】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從喜歡開始發揮無量的天賦能力 (開講校長陸續上場,敬請密切注意「大學問」官網訊息。) ★大同技術學院校長林明芳 ★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 ★南開科技大學校長孫台平 ★遠東科技大學校長王元仁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校長徐守德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 ★環球科技大學校長沈健華 ★醒吾科技大學校長陳義文 ★國立體育大學校長邱炳坤 ★東南科技大學校長李清吟
大學校園 【清華大學】學士班╳雙專長╳不分系,一次看懂跨域學習
當「跨領域」成為口號、「π型人」成為企業搶著要的人才,我們的大學為此做了什麼努力呢?順應著潮流,清華大學的學制正在漸漸走向多元開放中,卻因此讓人容易霧沙沙。究竟到底什麼是「跨領域」學士班?什麼又是雙專長?怎樣的人可以修讀呢? 正逢指考放榜的日子,在這裡先恭喜所有考上理想學校的學弟妹們,並跟那些事與願違的大家說:加油!不要氣餒哦! 清大現在也有椰林大道,在南大校區。 如果近年學測或指考有把國立清華大學(以下簡稱清大)納入志願的大家,應該很難不去注意到在招生制度上的改變,除了各院(包含新併進來的竹師教育學院跟藝術學院)皆成立「學士班」外,在不分系特殊選才的部分也有新增更多管道(不僅限美術生或體保生)。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清大的學制怎麼會變得複雜到,我甚至為此作了一個懶人包獲得100次以上的分享,大學不就是「念一個XX系」到畢業,不過多個大學生的三大謊言「輔系、轉系、雙主修」嗎?。 如果你心中懷抱這樣的想法,那以下的內容可能會打破你的三觀(?) 【這篇文章適合什麼人看?】 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系的高中生、想念兩個系但不想雙主修的學生、清大在學學生、隔壁敵校交大想轉來的學生、小孩念清大但不知道他到底在念什麼的父母等等。 【若你有下列疑問,也很適合看這篇文章】 ●學士班是什麼?是大一不分系嗎? 不是哦 ●雙專長是什麼?是雙主修嗎? 不是哦 ●雙專長就只是學分比較少的雙主修而已嗎? 不是哦 ●雙專長不是只有一些學士班的人可以修讀而已嗎? 不是哦 ●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連理工還是人文都不知道耶? 那你要不要試試看不分系 ●不分系不是只有體保生或美術生可以念嗎? 不是哦 ●我可以不要雙主修的同時念電機跟資工的課程嗎? 可以哦 先說說我自己,我就讀的是清大「原子科學院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簡稱工科系)」,老一輩的人會知道它前身是「核子工程學系」,不過這其實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民國86年改名)。人稱「小電機」的工科系,身為理工科系但不在工學院內,系上開授的課程涵蓋機械、電子、材料、物理等,大二以後才會真正選組專精一個領域。不過系上對於轉組或修課的限制很小,所以如果想放棄手上的材料科學導論,改念電磁學或流體力學也是沒什麼問題(?)。 我們系館附近有很漂亮的楓林小徑,秋天的時候會灑滿楓葉。 因為這個系很「跨領域」,每次跟他人介紹前都要苦思一番說法,不像其他同學可以直接說「電機系、資工系、材料系、機械系、物理系」這樣,曾經因此苦惱了一陣子(後來都隨便呼嚨說我是做半導體的,就過去了)。大家也很喜歡問我說「這樣跨領域,會不會學不專精?」、「這算不算定位不清的系?」,替我的未來充滿擔憂。 但如果大家覺得「電機系」就很純粹的話,大概也想錯了。從最經典的「台大電機系」的課程地圖來看,光是專業選修就分成8大領域,分別是「電力工程、計算機工程、電子電路設計、數位訊號處理、電子工程、通訊工程、光電工程跟生物醫學電子」,發展也是五花八門,對應的研究所也不大相同(電信所、電子所、通訊所、光電所等),似乎也沒大家想的那麼純粹。 學士班是什麼?是大一不分系嗎? 我的系在清大是屬於原子科學院底下,除了工科系外,大學部還有「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跟「原子科學院學士班」。如果有仔細研究清大的教學單位,會發現各學院都有一個「學士班」,而這就是今天的重點之一(畫線),什麼是「學士班」? 學士班中最好了解的應該就是工學院的「工學院學士班」,工學院學士班的學生能在大一升大二(或大二升大三)的時候,隨意選擇工學院內任何一個系「分流」進去,也就是:取得該系的學生資格,直接視為該系學生。 工學院裡面有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和化學工程學系,如果阿明今天進入工學院學士班就讀,大一升大二時選擇「分流」進化工系,那他的畢業學分就會跟化工系的學生一模一樣,畢業證書也是,沒有人會知道他以前是不是念工學院學士班。 這對那些不了解自己完全興趣導向的高中生,等於是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去摸索自己的志向,不必在選填志願時就選擇任何一類工程,發現志向不合還要勉強自己努力讀書拿高GPA去轉系;高中的時候不需要勉強自己讀材料科學導論或熱流學去摸索自己的喜好(說真的,有誰可以看那個就摸出喜好?不如去算今生前世比較快),而是等到大一的時候選修不同系所的必修課去了解自己的志向。 但不只是這樣,工學院學士班的同學也可以選擇「不分流」。 「不分流」就麻煩了起來,也是家長們最難理解的地方。不分流的工學院學士班同學必須要選擇「兩種專長」就讀,分別是如同Major的第一專長、跟Minor的第二專長。講簡單一點就是主系跟輔系,但其實遠遠不只這樣。 雙專長是什麼?是雙主修嗎? 所謂的輔系指的是在本來的畢業學分上額外增加另一個系的「輔系學分」,如果兩系之間毫無交流,沒有任何學分可以抵免的話,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例如:讀電機系的同學修「外文系」當輔系,如果原電機系的必修學分是128而外文系的輔修學分是20,這位同學如果想要在畢業證書上加註超小的「輔外文系」字樣,那就必須要修滿148學分才能畢業。 好小的輔系字樣。 雙主修就更不用說了,額外增加的學分就更多了。以我的學系要修滿116學分(畢業學分其實是128,但有12學分是自由學分,也就是隨便上任何課都可以補滿這個學分)為例,若我想要雙主修外文系,就必須修滿他規定的至少67學分,這樣就是128 67=183學分才能畢業,相當於每個學期都至少要念完「23學分」(學分上限是25學分)才可以準時畢業。 但雙專長不一樣,雙專長等於是兩個學系都各修一半的概念。聽不懂嗎?畫個圖給你看! 從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雙專長的主修學分減少了。天哪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怎麼會這樣? 雙專長的概念就在於,我有兩個專長,一個為主一個為輔。我的第二專長比輔系的人還懂,我的第一專長學分又比原系的人還要自由。這是對於那些想要學習兩個領域知識學生的一大福音,也是對那些志向不夠明確學生一個實際探索自我的方法。 修習雙專長就等於同時擁有兩個系學生的身分,享有優先選課權,也有系館的門禁。這樣修習雙專長課程的學士班除了工學院學士班跟原子科學院學士班外,還有「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生命科學院學士班」、「理學院學士班」、「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和「藝術學院學士班」。 雙專長只是學分比較少的雙主修嗎? 不是。 這邊開始要進入本章真諦(很重要,記得畫一隻變形金剛),清大最大膽也是最自由的地方,也就是「不要問我是什麼系」的關鍵所在了。 第一專長,並不只是選擇該院的一個系所為主修而已。 106年第一專長表所列出的第一專長。 所謂的「專長」也就是指對一個領域「有所精通」,所以各學士班可以選擇的「第一專長」跟「第二專長」並不是「完全對應單純一個系所」而已,這是和雙主修或輔系最大的不同之處。 拿「原子科學院學士班」為例,這個系學生的第一專長只有「能源與環境學程」一個可以選而已(沒得選的意思),而這個專長的課程則是分散在同院內的工科系跟醫環系中。原科院學士班的學生並不屬於工科系或醫環系,也沒有辦法分流進這兩個系,永遠不會成為這兩個系的學生(除非申請轉系)。 而今年才新成立的「藝術學院學士班」則更妙,其學分完全自成一體,獨立於同院內原本隸屬新竹教育大學的「音樂學系」跟「藝術與設計學系」,更注重在新媒體藝術(Media Art)跟科技藝術(Tech Art),其專業選修更含括電資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跟藝術與設計學系的課程。以鑽研專業而不拘束於特定科系來說,這個系的畢業學分表可說是作了最佳示範。 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以科技藝術為導向,畢業學分表涵蓋各系精華課程(節錄,資料來源:http://ipta.nthu.edu.tw/?page_id=69)。 相同情形的還有「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其第一專長之一的「學習科學專長」課程直接對應清大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跨領域的包含數位學習、教學設計、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及教育社會學等;「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則在經濟系與計量財務金融學系兩個專長外,設有以科技法為主的「法律專長」跟特有的「管理專長」;「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則自己成立了「社會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哲學、歷史、文學與創作」這六個主修,副修還多加了「語言學、性別研究、文化研究」三種。 這樣仿自國外的制度,讓知識在院系內可以流通,不再侷限只是各系所而已,學士班處處在打破「系」的定義,學生們不再只是「念哪個系」而已,而是以「你的專長是什麼?」去互相交流、激盪、擦出火花。 說了這麼多第一專長,那第二專長呢? 第二專長基本上如同第一專長,只是更完全打破了院系的限制。 如同輔系一般,第二志願的選擇是完全沒有限制的。學生們的第一專長會受到他們所在的學院受限制(工學院學士班的學生不可能選法律當第一專長,同樣的,科管院學士班的同學不可能選工工當第一專長),但第二專長就沒有這個問題。 106年第二專長表所列出的第二專長。 不論是「材料工程+計量財務金融」、「醫學科學+英語教學」、「物理+文學創作」、「社會學+生命科學」、「外國語文+數據科學」的搭配,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同樣地,這些第二專長課程也不僅限於單一系所,例如「數據科學 (Data Science)專長」內就含括由「統計所、資工系、工工系、服科所」開授的課程。 雙專長這麼好,但只有學士班可以修讀嗎? 以前的確是這樣,但在106學年度之後就新增了「跨領域學士班」的選項。 現在大學部所有同學皆可以透過申請,改為雙專長學制了。例如原本念資工系的同學,申請跨領域學士班後第一專長就會是「資訊工程」,第二專長則隨便選(只要不是資訊工程)。這點與電資學院學士班的同學完全不同,電資學院學士班同學的第一專長是「電機資訊」,除非他申請轉到資工系,不然第一專長永遠不會變成「資訊工程」。 不只這樣,跨領域學士班還提供了另一種畢業學分的組合,以搭配「跨領域學分學程(但並非所有皆可搭配,可以利用賴詰凱做的『清大學程小幫手』看自己適合什麼學程哦!)」或「高階專業課程」的方式畢業,甚至可以修超過兩個第二專長。 雖然仍有劣勢,例如選擇「跨領域學士班學分搭配」的同學,不會因此獲得第二專長課程的優先選課權跟系館門禁,變得很難選到或加簽到課程。但這樣的選修方式跟以前綁死的必修學分相比,已經讓這些學生有更自由的搭配,畢業學分不再是「餵豬」──學校叫你吃什麼就吃什麼,而是「自助吧」──可以自己搭配各種配菜的感覺。 同樣的這種選讀方式也可以自由放棄,假如你不想要再搭第二專長,想要好好把自己的系念完,那也沒關係。只要填個跨領域學士班修習放棄書,一切都雲淡風輕。當然如果你又反悔了,那就再去申請一次也沒問題。 我自己申請跨領域學士班的單子。 不確定沒概念,可以試試不分系 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啊?我連「院」都沒概念耶?連理工還是人文都不知道! 那要不要試試看不分系? 107學年後,清大的不分系在學測申請,分成四種入學管道「甲組(音樂組)、乙組(美術組)、丙組(創新設計組)、丁組(創新領導組)」,其中甲乙組就是大家心中所謂的藝保生,而丙丁組則是尋找在創新設計(接近設計思考、創新創業)或領導方面有興趣或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不分系的學生可以在大一升大二時「隨意選擇清大任何一個科系就讀」或選擇就讀「雙專長」,這為那些完全不清楚自己志向的同學們提供了一個非常自由的探索的機會,當然同樣的弊端也在於,有些同學可能因此直至畢業前還是不確定自己想要念什麼或往什麼領域發展。 不過更多的開放就等於更多的彈性,雖然不分系的同學大一升大二時會被迫要作出選擇,但即使之後後悔了,也可以跟清大的其他同學一樣轉系或申請跨領域學士班。同樣的,他們如果擔心選擇因分流被侷限,也可以在大一升大二時直接選擇進入各院學士班制度就讀。 更自由、更瘋狂的選擇,清大實驗教育 今年,107年開始,清大進行了更瘋狂、更自由的方案「清華大學學士班實驗教育」。 所謂的實驗教育就是不受限清大原有的課程內容,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為主,修業內容可包括一般課堂課程、非典型課堂課程(自主專題實作等)、校外實習與國際學習三大區塊。鼓勵學生博採跨領域、跨場域、跨區域(跨校修課、各機構實習、國際交換等)之多元學習模式。 實驗教育就跟做實驗一樣,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做普化實驗的照片)。 在畢業學分規定上,會有審議小組和導師去嚴格督促與監督學生的學習狀況,這種本方案的學生畢業後,除校定必修學分數外,若其餘學分半數以上屬理工生醫類領域,就授予清華學院理學學士(B.S.);半數以上屬人社法商教育藝術類領域,授予清華學院文學學士(B.A.),可說是有始以來最大膽、最自由的學習方式。 這個方案的實施對象以各學院今年大學部 1%新生及特殊選才管道入學新生為原則,於入學後第 2學期加退選截止日前,由各學院(含清華學院)推薦,或由學生自行向清華學院學士班申請。 這樣的制度宛如台灣版的Liberal Art and Science Major,既然是第一屆,那我們也拭目以待它的成效。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科技進步得很快,領域也發展的很快。如同我的科技從核子工程從曾經聯考超高分的第一志願,變為以電子導向和綠能科技並重、變成跨領域的系所,世界一直在變,產業也一直在變。 人們批評大學教育的時候,喜歡說教授們都困在象牙塔裡:「大學教育與產業脫節了」,但教育的變化永遠不可能跟上產業的變化速度,產業變得太快了。幾年前哪有什麼區塊鍊?錢是錢、資訊是資訊,誰知道突然錢變成了一堆0跟1,資訊與金融突然搭了起來,交大的資訊金融科系因此突然指考分數爆漲成為財金類第二名,僅低於台大財金。幾年以前哪有什麼科技藝術?藝術就是畫在紙上雕在石上,突然之間接電線變成搞藝術、微機電變成微機電藝術。幾年以前哪有什麼UX/UI,紅透半邊天?什麼系才能對應這個工作,什麼系才能出去立刻面對同時有使用者研究、人機互動、人因工程、產品測試、設計規範的跨領域產業? 沒有一個系能完全替你做好準備,沒有一個系可以完全提供所有的知識。系所的變化永遠趕不上科技的變化,永遠趕不上產業的需求,等到大學了解到需求,開始廣設某領域系所的時候往往已經太遲了。 大學的教育只會越來越開放,要讓知識互相混合、交融、擦出新火花,我們就需要讓知識從各系所下放、互相連結,不再是「欸,你念什麼系?」而是「你的專業是什麼?」不再只是「你雙主修哪些?」而是「你會什麼?你所學的不同領域知識如何同時派上用場?」 你想要的未來是什麼形狀的?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攝於清大物理館) 我希望以上這些資訊對於所有在科系之間迷惘、對未來失去方向、正在找尋、需要空間、需要時間、需要喘息的高中生、大學生們有幫助,清華大學有非常開放的制度、非常自由的選課空間,甚至可以大膽說是頂大中最自由的學制,為此我非常感謝學校這一點,在此分享給大家。 我也期待有一天,大學不再需要以科系去拚分數、拚排名,學生們不再需要為了分數去選擇沒那麼感興趣的志願,擔心出路而念長輩說名字比較厲害的老牌科系。 希望有一天,人們只需要選擇大學,等進大學以後再找自己的方向、志願。 希望有一天,學生們能不再迷惘,學生們能成為自己。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Munus Shih(木那斯)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別再問我念什麼系了!現在的清華大學跟你想的不一樣:「學程、學士班雙專長、跨領域、不分系」
大學校園 元智校長吳志揚提大學減招 教育券補學費差額
大學報考人數若因少子化減少,各校招生名額仍然維持不變,對臺灣高等教育是福還是禍?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認為,各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應隨報考人數下降而按比例減招,以維人才培育品質,但政府不僅不應縮減各校經費補助額度,還要發放教育券給私立大學生,補齊公私立學雜費差額,家長對國立大學減招就比較能接受。 曾任國立研究型大學校長的吳志揚呼籲政府,應將打國際盃的頂大研究所每年增加十分之一全英語課程、十年內達成全英語授課列為高教深耕計畫重要指標。臺灣高教政策必須揚棄大國模式,改以小國思考,打造至少一兩所真正國際型的大學,才能吸引外籍生就讀。 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認為公私立大學應全面減招,並發放教育券給私立大學生,補齊公私立學雜費差額。(圖/陳秉宏) 少子化後大學不減招 學生素質溜滑梯 【問】:臺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和挑戰在哪裡? 【答】:大學的人才競爭應該放在國際框架下檢視,不是只看自己的社會。對一個遠道的留學生來說,判斷學校好壞的管道不外乎二種,一是廣為人知的世界排名,另一則是學校有無通過各類高教評鑑;例如管理學院通過「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認可,就是辦學品質保證。但今年(編按:2017)政府停辦系所評鑑,我覺得很可惜,應該還是要對大學維持一定的健康檢查。 臺灣目前的高教形勢相當險峻,由於廣設大學導致資源分散,相對於其他國家的高教經費大幅成長,臺灣的高教經費投入明顯偏低,再加上少子化衝擊,後段大學遭遇的最大挑戰就是生存危機與接踵而來的退場問題;而臺、清、交、成等前段班大學雖然沒有迫切的生存問題,但在國際人才競爭上,卻也面臨不小的發展危機。 以臺大為例,少子化後整體報考人數將會減少,若招生名額一直維持不變,學生素質勢必往下修,其他學校的學生素質也會一併下滑,這是一個必須注意的警訊!臺灣的頂大如果要打國際盃、爭世界排名、重人才培育,招收學生就應該重質而不是過度重量。現在一個工科教授要指導的碩博士生人數實在太多,比起加州理工學院或哈佛等校甚至超過一倍之譜。 各校減招維持錄取率 經費補助不縮水 【問】:您認為全國各大學都應隨報考人數下降而按比例減少招生名額,以維持錄取率嗎? 【答】:是。從品質保證的角度看,少子化後,臺、清、交等大學的研究所或大學部都應減少招生人數。舉例來說,若臺大現在收的是PR97、成績前百分之三的學生,亦即100人報考錄取3人,未來若報考人數降為70人,則錄取人數就應從3人減至2人,才能維持原有水準,否則學生素質就會變差。這也是維持學校辦學績效的重要品管措施之一。 【問】:臺灣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讀公立,減少國立大學招生名額會不會不符民意期待? 【答】:未必如此,家長希望孩子念公立大學,主要是出於經濟考量,因為私立大學學費是國立的兩倍。建議政府在減少各校招生名額時,應同步推動以下兩項措施:一是提供各校的經費補助維持不變,勿因學生人數減少而砍學校經費,學校的反彈就不會太大。換言之,政府應改變現行按人頭補助經費的作法,趁少子化時順勢提高學生單位成本。有一壞就有一好,我們應將少子化的缺點逆轉為優點。 私大生發教育券 補齊公私立學費差額 第二也是家長最關心的,建議政府發放教育券給私立大學生,以教育券補齊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之間的學費差額,讓私校生實際上只需繳納公立大學的學費。如此一來,無論讀哪一所大學,家長的經濟負擔都差不多,念國立大學的誘因自然就下降,家長對於公立大學減招也比較能接受。雖然公立大學的教學資源可能還是比私立好一些,但不至於差太多。 【問】:現行國家財政有足夠預算發教育券嗎? 【答】:我不認為政府沒錢,問題出在錢怎麼用。從世界的角度看,臺灣的經濟規模並不小,教育部總預算甚至不減反增,今年可能比去年還多出一、兩百億元,但錢應該花在年輕人身上才對!許多私校生背負沈重學貸,年過30還在煩惱債還不完,當然不敢結婚,少子化的國安危機就更嚴重。沒有經濟自由就沒有前途,房價高、薪水低、又背負一身學貸,我們的年輕人還有未來嗎? 假使發給私大生每人每年五萬至六萬元教育券,則70萬名私大在學生一年只需三、四百億元經費,相信政府不會付不起。總統是國家的大家長,若從政治角度開個玩笑,哪位總統敢這樣做,下任一定當選!解決問題需有整體配套,只要政府對各大學的資源投入不減少,經費勿挪用到不對的地方,讓孩子在學校可以受到更多照顧,則少子化對大學品質的提升反而是好事。 在此也呼籲政府比照過去打消銀行呆帳的作法,勇敢地將學貸呆帳全部打消一次,讓處於經濟弱勢的學生畢業後可以享有更多經濟自由,才會有活力與創意,否則我們的年輕人連換工作的勇氣都沒有,又怎麼敢出國冒險呢? 頂大研究所英語授課 十年達標列深耕 【問】:除了學生素質之外,臺灣的大學要打贏國際盃,還需檢討什麼問題? 【答】:頂大培養出來全國最優秀的博士生,應該有能力出國去打國際盃,到世界各地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用更大的企圖心至國外與他人競爭。人才與物品不一樣,人才是會流動的,無論流到哪裡,都能對母國有所貢獻,而且有朝一日可能還會再回來。可惜我們的頂大並沒有強力培育學生往國際發展。若將博士生到國外當博後的比例當成一項指標,臺灣頂大打國際盃並不是很成功。 我們應該創造一個環境,將外籍生來臺交流與求學的障礙降低,讓他們容易進來,我們的學生也容易前往國際交流,到世界各地發展。高教深耕計畫應課以打國際盃的學校明確責任,將研究所開設全英語課程列為指標,要求打國際盃的頂大碩博士班每年必須增加十分之一的全英語課程,扣除中文等不易全英語化的領域,目標為十年後幾乎百分百的研究所課程都以全英語授課。 一旦如此,相信頂大會更容易招到世界各地的外籍生來臺讀碩博士或當交換生,將校園營造出良好的國際環境,而我們培育的學生也能先在校內累積國際經驗,日後會更願意、更勇敢、更有能力到其他國家冒險。 臺灣非大國 高教政策要用小國思考 【問】:您覺得語文是大學打國際盃的主要障礙? 【答】:或許有人會挑戰我的觀點,質疑我過度強調英文,而且中國大陸與日本的大學也非全英語環境,仍然能招到許多外籍生;但別忘了他們是世界第二與第三大經濟體,強國自然更有優勢吸引世界各地學生前往學習。這就好像美國許多大學的世界排名其實沒有臺大好,大家還是要去留學一樣,因為到那裡不是只去讀一個所,而是去深入了解美國文化和找機會!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了解自己的位階與優缺點。臺灣不是世界大國,臺灣的高教要用小國思考,而不是大國思考。以招收東南亞學生為例,同樣提供獎學金,你認為他想讀北大還是臺大?雖然個案或有不同,不能一刀切,但大國正在崛起,我相信會有較多比例的人想去北大建立人脈。 臺灣需要一兩所國際通行無阻的大學 因此,務實考量臺灣高教整體發展,擘畫者應該要有更適當的資源配置。國內大學這麼多,難道不需要有一、兩所頂尖大學在國際交流上通行無阻嗎?難道外國人來臺念碩博士,還要先把中文弄好了再來嗎? 【問】:您贊成深耕計畫減少打國際盃的校數? 【答】:以人口數來看,臺灣能打國際盃的大學校數只有兩三所,膨脹到五、六所就是極限,更何況我們還在少子化;所以我贊成將資源集中在少數大學,但補助經費後必須能驗證這些學校培養出來的博士生能否到國際做博後,並將此列為國際型大學的重要指標。學校培養學生就像公司生產產品一樣,要能行銷全球,才能展現出自己是一所真正的國際型大學。 做出品牌差異化 加速大學退場 【問】:對於不打國際盃的其他大學來說,如何在少子化下突圍? 【答】:資源不足、不具國際優勢的大學,未來必須做出品牌差異化,更聚焦及強化重點領域,突出辦學特色,讓別人願意選擇你,而非全方位樣樣發展。像元智大學從工學院起家,五個學院中有三個學院與工程、資通訊相關,我們就提出所有新生不分科系都要學程式語言,以吸引學生就讀。去年(編按:2016)元智的註冊率達97.32%,居全國前六名,今年(編按:2017)又微幅上升至97.44%。 至於面臨生存危機的大學,我們必須先問一個核心問題:是否應將少子化的危機化為轉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長痛不如短痛,讓更多學校加快速度退場或轉型!現在卡關的原因出在學校拿不回校產,所以不願退場,我則認為不能完全著眼於公益,而應有適當處置,例如是否可讓董事會早先的投資拿回一點?這不是0與1的問題,必須協調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否則一直拖著,政府也是什麼都拿不回。 宏觀調控鬆綁 辦學品質交評鑑把關 【問】:教育部要如何協助大學發展特色? 【答】:平常不要管太多,偶爾交由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為大學做身體檢查,針對財務與基本辦學品質把關,看學校是否在健康狀態即可,其他部分則用宏觀調控讓大學鬆綁。政府越鬆綁、大學自由度越高,就能越有特色。建議教育部可趁少子化之際,針對各領域招生名額比例做宏觀調控,避免一窩蜂設餐飲或設計科系的問題重演。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0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元智校長吳志揚:公私大全面減招 教育券補學費差額
高中校園 【108課綱】普高前導45校試行 成果亮眼
為使108學年度新課綱於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順利實施,教育部國教署遴選45所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擔任試行新課綱的前導學校,並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組成專業團隊,系統性規劃及辦理因應新課綱轉化課程所需的教師專業增能培訓。另依地理位置將前導學校規劃5區9組,進行前導學校試行經驗的區域性分享與推廣,希望能促進鄰近的前導學校彼此觀摩交流,協力同行,完備新課綱的推動規劃。 兩階段試行新課綱 普高前導學校目前試行新課綱的規劃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課程規劃,包括: 1.配合新課綱,研修各校課程發展組織及運作相關規定。 2.規劃新課綱的部定課程及校訂課程實施相關配套。 3.規劃符應新課綱的普高前導學校課程計畫書。 4.推廣學科領域及校訂課程教材及教學模組。 第二階段為課程推廣,包括: 1.辦理新課綱研習,並依領域課程分別辦理課程規劃、適性教學及發展成果等研習活動。 2.針對新課綱學校課程規劃,提出實施時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建議解決方案。 普高前導學校持續試行新課綱,並陸續獲得多元、亮眼的試行成果。教育部將繼續帶領普高前導學校完備及推廣符應新課綱的課程規劃,以前導學校為核心,帶動全國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上下齊心追求新課綱帶來的教育革新,使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新時代教育精神,落實在各個教學現場,増進學生的多元學習與適性發展。 大甲高中:跨域體驗啟發興趣 臺中市立大甲高中開設20門多元選修課程提供高一學生選修,其中「青瓷的科學研究」與「基礎生物學實驗」課程增進學生跨領域體驗,啟發專業領域學習興趣,將課程中習得的能力延伸發展,在全國科展競賽中獲得優秀成績;並於升學管道眾多競爭者中,透過特殊選才管道脫穎而出。 板橋高中:自主學習選修增加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增加學生在課程選擇上的自主性,非以傳統升學為主要考量,開放學生自行擬訂個別化學習方案,送校方審核後完成個人的學習目標,增加學生選修的時數,促進學生多元學習;其中開設「進階程式設計」課程,讓學生能提早接觸程式設計專業,豐富學生的學習歷程。 百齡高中:跨域學習培養創意 臺北市立百齡高中以「多元百齡、培育群英;優質百齡、永續精進」為願景,強調新課綱與各學科的緊密相關性,已完備校本核心能力、學生學習圖像、課程學習地圖。開設「藝遊數學」、「Python程式設計」、「表達的藝術」,提供學生更多元跨域學習機會,期使學生透過這些多樣化的課程,增進創新創意優質的能力。 臺中女中:數學結合藝術創作 國立臺東女中開設數學實作課程,學生在校內集合場上製作放大版的愛心圖形,有別於傳統結合了數學原理來進行藝術的創作。學生從做中學,讓學習歷程變得更有趣;結合數學作為藝術創作原理,無形中也培養了跨領域素養,期待未來所有課程都以學生為中心,建立互動、自發、共好的學習模式,並培養學生能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