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2018 ITSA盃程式設計】台大挑戰組奪冠,輔大闖關組亮眼
今年第七屆的「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共有37支隊伍獲獎,包括「挑戰組」13隊以及「闖關組」24隊。今年「挑戰組」前三名都由國立臺灣大學包辦;而「闖關組」中輔仁大學連續兩年擊敗多所國立大學,分別獲得第1名及第2名的佳績,表現亮眼。 「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是教育部「資通訊軟體創新人才推升計畫」所建立學生程式設計能力養成機制的一環,提供全國大專校院相關系所學生進階挑戰、大展身手的機會。本屆競賽共計183隊560名選手報名,創下桂冠賽舉辦以來參賽人數最多紀錄,今年「挑戰組」也增列3隊佳作,「闖關組」增列14隊佳作。 【註】:ITSA(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cademy)為國內多所大專校院資訊相關科系所聯盟組成之虛擬學院,目前主要在推動教育部資通訊軟體創新人才推升計畫,目標在結合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透過實作教學、網際網路、產學合作等多元培育模式,發展創新培育機制並優化學習資源,以培育下世代資通訊軟體人才。 線上協同學習平臺 激發學習熱情 為提升學生的程式設計能力,教育部自100年起,即規劃建置「線上協同學習」平臺,以e-tutor服務機制,程式設計練習為導向,提供全國師生基礎、進階及高階程式設計能力訓練的管道。平臺除提供學生平時可隨時隨地在線上練習外,亦舉辦有「ITSA線上程式設計競賽」及「PTC月競賽」跨校月賽,獲得3張參賽證明隊伍可晉級參加每年1次的「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優秀隊伍則給予獎金獎勵,希望透過線上練習與競賽,提供學生跨校切磋琢磨的機會,讓學生持續投入學習,並提升程式設計技能。 許多學生藉此持續精進成長,如代表國立屏東大學的賴慈馮同學,2017年開始使用E-tutor線上協同學習平臺練習,短短1年時間,即成為平臺年度解題排行榜的第1名,本屆初次參賽即獲得佳作的好成績。由此可見,在程式設計的世界裡,唯有不斷練習與實作,才是提升能力的不二法門。 競賽分2組,答題多者勝 競賽分成「挑戰組」與「闖關組」,比賽時間計3小時。命題委員會由學界教授12人組成,同時擔任比賽裁判委員,採ACM國際大學程式競賽的評分方式。參賽隊伍以答對的題數作為評斷名次的主要依據,答對題數愈多,名次愈前面。若答對題數相同,則依據答對題數所使用時間的總和決定名次;時間總和愈少者在答對題數相同者的名次會愈前面。 得獎名單:挑戰組 教育部資科司詹寶珠司長與第七屆全國大專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挑戰組第一、二、三名同學合照 得獎名單:闖關組 教育部資科司詹寶珠司長與第七屆全國大專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闖關組第一、二、三名同學合照 ★第七屆全國大專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得獎名單
大學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戴資穎&温雅媗,迎向挑戰相信自己
「2018年總統教育奬」在五月中旬進行頒獎,以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共有56位學生獲獎。為鼓勵學生秉持力爭上游、發憤學習、以樂觀面對逆境,翻轉橫逆的現實挑戰,總統教育奬設立至今,邁向第18個年頭。在各個學習領域,盡力揮灑專長和擁抱苦痛熱情學習。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勇敢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專組獲獎者戴資穎、温雅媗的故事。 戴資穎-「人生不可能場場都擊出好球」 今年六月剛從臺北市立大學畢業的資穎,日本公開賽摘金,改寫臺灣羽球史、「戴資穎拍冠,臺灣第一人」、「戴資穎逆轉封后」媒體不時斗大的標題報導她的成就,這一連串羽球界贏得的榮譽,是資穎十幾年來艱辛積累的揮拍青春。 畢業於高雄中學,與奶奶三代同堂,從三民國中、高雄中學,直到臺北市立大學唸碩士班都跟隨著姐姐(博士班),當她研究所的學妹。幼時看到父親和朋友在球場上揮汗打球的快樂模樣,歷歷在目,在家陶冶下開啟羽球的基因。以戰養戰的磨練,父親利用假期載著她走遍全臺參加比賽,當課餘時同學們和家人出遊,而她只能收起羨慕與休息,在球館揮拍、串門子。她說當時每天都和叔伯們對打,現在回想受益匪淺,他們幫助自己磨練不少同年齡層無法學習到的技巧。十二歲晉升甲組成為國內最年輕的選手,雖然感到驕傲,但父親不斷提醒她,就像準備征服高山的登山者,才來到登山口,挑戰正要開始。 大專組戴資穎 艱辛的磨練是有代價的,2009年首次參加國際賽(越南公開賽)就獲得亞軍;接著在亞青賽和東亞運拿到銀牌與銅牌,美國公開賽奪得生涯第一個冠軍,讓她自信心增強不少。但是每場競賽站上球場的握拍壓力、勝負挑戰,都是瞬息萬變的考驗。人生是不可能每場比賽都能擊出好球,但必須隨時都有擊出好球的準備,不能只在順境下贏球,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要有信心和能力在逆境中贏球。父親諄諄教誨與提醒,讓資穎牢記腦海不敢忘,在遇到挫折和無助的時候,這些話語都是她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資穎持續努力,發揮天賦潛能,克服體力與心理壓力,贏得2014年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總決賽女子單打冠軍、2016年印尼羽毛球頂級超級賽女子單打冠軍、香港羽毛球超級賽女子單打冠軍、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總決賽女子單打冠軍、2017年全英羽毛球頂級超級賽女子單打冠軍、馬來西亞羽毛球頂級超級賽女子單打冠軍、新加坡羽毛球超級賽女子單打冠軍、亞洲羽毛球錦標賽女子單打冠軍。 是體育界超級明星,世界羽壇球后的資穎,為國爭光。面對每場比賽,忍受其中的壓力、疼痛與挫敗,不斷突破和精進,展現生命韌性。其特殊才能和努力向上彰顯生命的影響力,導引眾人自勉向上,能為當今年輕人的楷模。 温雅媗-「樂觀與希望讓光芒照亮生命」 獲得2017年馬來西亞ITEX國際發明展金牌、印尼特別獎的雅媗,於遠東科大自動化控制系就讀,目前已推甄錄取國立中正大學機械系研究所及國立臺南大學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 大專組温雅媗 她自幼父母離異,由母親撫養,透過家庭代工維持家計。高中選擇夜間電機科就讀,放學後需要幫忙母親一起趕工、手作,減輕家計。大學努力向學,成績優異。在標榜三創教育理念的大學裡,專業研究參與競賽,在創意、創新、創業賽事中獲得佳績,2016年校內EDE創業營運競賽獲得最佳潛力獎、2017年isPLC創新創意競賽第一名,擁有機電整合專業證照(丙級)、氣壓專業證照(丙級)。 雅媗雖然來自單親且貧困家庭,她具有體貼助人的特質,善良溫和事母至孝,從高中開始半工半讀,刻苦自勵、奮發圖強。具創意發明才能,表現超群,屢次在國內外創意競賽中獲獎,為國爭光、力爭向上,表現傑出。 大專組獲獎名單
大學校園 【中興大學】首創植物教學醫院 推動植醫看診制度
全台首座植物教學醫院開幕,農作物生病也能看診!中興大學農資學院4月10日舉辦植物教學醫院開幕揭牌。興大植物教學醫院除提供現場掛號看診服務外,也能遠距視訊看診,更是培訓植物醫師的實習場域。 謝姓農民(中)帶生病果樹到植物教學醫院,興大昆蟲學系唐立正教授(左)、興大植物教學醫院院長楊秋忠(右)現場看診(圖片提供:中興大學) 培育植醫人才 推動植醫制度 興大表示,植物教學醫院位於農環大樓一樓,獲農委會經費補助,設有5間可進行現場和遠距看診的診療室、1間檢驗室兼樣品房、1間資料室、1間診療案例研討會議室和1間業師辦公室。整合農藝、園藝、土壤與環境、植病、昆蟲、植醫等專業師資,仿照人醫,設立專屬植物的病蟲草害科、生理障礙科,除了幫生病植物看診開藥,還能提供到場醫療服務與遠距看診,未來針對大型農場、農企業,另提供農場特約植物醫師專案,定期到場診斷。 植物教學醫院首任院長楊秋忠,是興大首位以農業成就,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的學者。他指出,未來將透過如人醫的實習醫生→住院醫生→總醫生→主治醫生制度,提供在校生實習機會,並培養具備實務能力的植物專業醫生。適逢植物醫師法立法流程中,未來該院可肩負示範醫院的角色,以加速推動植物醫師制度。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左3)、防檢局局長馮海東(左2)、興大校長薛富盛(左4)、興大植物教學醫院院長楊秋忠(右2)等人共同揭牌(圖片提供:中興大學) 建構數據資料 發展智慧農業 興大農資學院院長陳樹群表示,農資學院除具完整農業領域教學研究體系,更擁有齊備的推廣、檢驗和驗證中心。提供植物防檢疫有關即時資訊及服務平台,厚實培育學生植物醫師素養,協助公民營事業機構執行作物生物性/非生物性病因診斷、監控、防治管理等有關業務。此外,看診病例和診斷處分所累積的大數據資料,未來將可作為發展「病蟲害預警系統」、「專家診斷系統」等智慧農業的基礎。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教育部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全台首座植物教學醫院 興大開幕
高中校園 【金門高中】離島創客先驅 做中學激發創意
國立金門高中「創客自造實驗室」啟用,是教育部補助建置離島地區第一間高級中等學校自造實驗室,也是創客教育推向金門地區邁入新的里程碑,藉由提供先進、完善的數位自造硬體設備與軟體資源,激發學生創意點子,並培養學生動手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創客資源共享 金門高中為離島地區自造實驗室的先驅,未來將逐步辦理相關的教師教育訓練研習課程以及舉辦創客營隊,讓金門縣各校教師、學生對自造教育有更深入的體驗及了解,希望透過一系列活動的推廣,使得創客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另外,「創客自造實驗室」啟用後,未來以金門高中為起點,陸續展開「翻轉教學觀摩」、「創客專題演講」及「機臺教育訓練」等課程,達到「做中學」之目的,使得師生間共同合作,以利創造知識分享、資源共享的創客天堂。 打造離島創客教育 教育部期望藉由補助金門高中建置離島地區第1間自造實驗室,並進一步結合該縣現有之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使得學生從小培養創客的概念,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達成三個學習階段的連貫,能為金門地區的創客與自造教育扮演好推動與服務的重要角色,打造成為一個分享技術、交流創意思考及成就夢想的平臺。 金門高中藉由創客自造實驗室的設置,可提供多元適性的環境,讓學習成就低、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藉由動手操作,從有趣的學習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提升能解決生活週邊問題的能力,最後達成有效學習的教育目標,讓學生重新找到學習的樂趣。
大學校園 唐彥博籲退場私校 部分財產回歸原財團法人
在少子化衝擊以及先公後私、先高教後技職的選校思維下,校數與學生數幾占全國大學一半的私立科技校院將成為未來大學退場的重災區。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呼籲政府師法韓國,讓退場學校財產經清算處分後,剩餘校產可有部分比例回歸原財團法人學校,再挹注到其他私校或社福機構,但不能轉進董事個人口袋,以提高私校退場誘因。 對於民間企業僅以數千萬元代價即可入主瀕危私校的作法,唐彥博批評是教育公共化的最大隱憂,政府應要求新董事會同時提撥相對經費給退場基金,勿讓大學淪為企業的私人培訓所。而註冊率具有可操作性,不應作為學校退場及懲罰私校的條件;未來高教、技職體系在入學考試與行政組織上也應整併為一,對大學資源分配不再兩套標準。 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圖/陳秉宏) 從政院高度速提高教十年發展計畫 【問】:現在大家都在談高教崩壞,高教這麼多問題該優先解決哪一項? 【答】:教育政策的連貫性與前瞻性在臺灣永遠都是很大的問號,現在甚至連一個高瞻遠矚的教育願景都沒有。教育部總是要求各大學提出四、五年期的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但請問我們國家未來五至十年的教育中長程計畫在哪裡?最近幾任部長都無法完整詮釋。當部長位置不穩定,在任時間太短,政策延續即變成很大的挑戰,政治型態不同也會改變政策方向。 政府應儘速提出高教十年發展計畫,並將層級拉高至行政院,各部會都要共同規劃未來高教發展藍圖,而不是只有教育部的權責。尤其十年後就是民國117年,大一新生將比現在少10萬人,整個教育遭受重創,政府現在就應開始規劃117年的產業發展應到哪個階段、教育該如何配合產業發展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國際化又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才不會讓大學如現在般,從原本配合西進政策一下轉到新南向,資源卻調整不過來受到衝擊;而一窩蜂新南向又衍生許多弊端,相關配套措施也未到位,學校被搖來擺去無所適從,迴轉空間亦不夠大。而目前大學科系的設置就像一波波逐水草而居,與未來的產業發展未能完全對接,也是個大問題。 註冊率不宜作為退場標準與懲罰要件 【問】:高教藍圖要如何回應少子化的衝擊? 【答】:少子化衝擊後,勢必會有學校轉型與退場。「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將學生人數3,000人以下且連續兩年註冊率低於六成者列為專案輔導學校的條文近來備受爭議,應予刪除;一來學生人數少不見得學校財務就不好,二來註冊率可以「操作」,例如教育部的「寄存名額」政策會造成學校寄存的名額越多,招生人數就越少,註冊率便會拉高。但問題是沒有學校抓得準該寄存多少名額,結果就變成大家都在「賭」! 與其讓各大學矇著眼睛玩數字遊戲,還不如將註冊率作為退場輔導的指標直接刪除,並取消註冊率未達標準就扣減獎補助款的懲罰性措施;因為獎補助款是學校的「救命丸」,可以改善師資,提升教學品質。學生人數既已變少,教育部的獎補助款若再不給,根本就是讓學校財務雪上加霜,傷害學校與學生。 我不反對公開註冊率給大眾參考,但它的可操作性會誤導民眾,例如去(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中部某技術學院的註冊率高於六成,就引起輿論很大爭議,因此,不宜將註冊率當作懲罰私校的要件。 另外,除了境外生應納入註冊率計算外,其他所有外加名額,包括身心障礙生、原住民等弱勢學生招生人數,目前都未納入註冊率計算,今後也應一併涵蓋進去。教育部可與五大協進會溝通協調註冊率公式,杜絕爭議。 後段私校拼轉型,退場恐達二、三十所 【問】:全校註冊率公布後會加速大學退場嗎? 【答】:資訊公開會形成市場機制,若民眾覺得學校註冊率差,不想去讀,就會加速後段大學退場,預估十年之內,退場校數可能達到二、三十所。未來絕大多數的私校都得轉型與創新,並且朝向精緻與特色發展,三千人以下的小校會變得很多。 【問】:您是私立科大協進會理事長,據您了解,目前想退場的學校多嗎? 【答】:我們有68個會員學校,是五大協進會中規模最大的,學生數與校數幾占全國大學一半。不容否認,學生選校的原則是先公後私、先城市後鄉村、先北後南、先西後東、先高教再技職,因此少子化對私立科技大學的衝擊也最大。但目前只有極少數學校願意「走入歷史」,大多數學校仍覺得「錯不在我」,而是整個政策不利我、大環境不利我,政府又落井下石,不是雪中送炭。 既然招生來源受限,後段學校比較想拼轉型,目前大多想配合長照2.0政策轉型養生村,但未來退場學校不光是大學端,也有高中職,到時會不會遍地都是養生村?或許政府可以用政策誘導,適度區隔一下。 退場清算後部分財產可回歸原財團法人 【問】:誘因不足是否會影響學校退場意願? 【答】:臺灣現在太民粹了,學雜費不能調漲、大學退場後全部校產都要清算歸公。但我覺得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假使能有退場誘因,會使退場的執行過程更順遂。最近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與韓國大學交流,發現韓國也在討論如何制訂退場法規,現正規劃大學財產經過清算處分後,剩餘的30%可以回歸原財團法人,讓退場學校的財團法人可將錢轉移至另一個財團法人,繼續公益事業。 但臺灣的相關法規沒有這個空間,學校停辦、退場後被清算處分,剩餘財產只有兩條路可走:回歸退場基金或地方政府。我主張再開一條路,仿照韓國正在討論的作法,將清算處分後的剩餘財產部分比例回饋到原學校財團法人,但絕不能進入董事個人名下;原有財團法人也可指定將錢挹注其他財團法人學校或社福機構。至於回饋比例,可以經由討論尋求共識。 另外,部分縣市政府積欠私校退撫儲金會大筆金額未還,建議私校退場後被清算處分的校產一旦回歸地方政府,應優先代地方政府清償積欠私校退撫儲金會的債務,如此才能真正對私校師生有所助益。 【問】:以錢當退場誘因,政府與社會能接受嗎? 【答】:物質誘因絕對不是給個人,而是給學校財團法人;但若這點無法突破,至少也應給予退場學校精神層面的誘因,例如頒發文化勳章給那些願意將校產無私捐贈地方政府的私校董事會,讓他們願意有尊嚴的光榮退場。 企業接手辦學應同時挹注退場基金 剛剛提的是校產清算後的處理模式。至於校產清算前,若有企業願意入主學校、改組董事會,現行作法只要投入一筆錢,可能幾千萬元而已,就能輕易拿到一所資產超過十億元的學校,變成企業自己的培訓招待所,這對辛苦經營數十年的教育體制不公平,也是教育公共化的最大隱憂。 建議未來企業進入轉型學校,除了挹注該校所需經費、資源外,還必須另外提撥相當於學校總資產五分之一的相對基金給退場基金,讓目前僅五十億元的退場基金得以持續擴充,以能照顧更多退場學校師生,新的學校經營團隊也才願意付出更多社會責任,而不僅是將學校當成自家的培訓所而已,學校資產亦更能被充分有效的運用,社會反彈企業禿鷹淘空學校的力道也會相對減少,高教工會的疑慮或可得到解決。 高教、技職整併,學測、統測整合 【問】:私立科大恐成為大學退場重災區,您怎麼看未來公、私立與高教、技職體系間的衡平? 【答】:目前公、私立大學學生人數比約為3比7,未來若要調整,公私比不應高於5比5。私校要擴增生源,除了必須公私立大學同步調降招生名額之外,教育部姚立德次長提出的開放大學政策,鼓勵私校廣招社會人士就讀,應該也會有所助益。但在境外生市場上,私校總是無法與學費低、名聲好的國立大學競爭,希望教育部可以適度規範國立大學招收境外生的名額。 至於高教體系與技職體系的比例,目前大學與技專校院的科系重複性甚高,早就大學技專化、技專大學化了,且多元招生管道亦可互通,高職生可以念大學,高中生也可申請入學技職體系;因此,隨著技職體系退場的衝擊加劇,建議未來高教、技職應該整併為一,所有大專校院都屬高教體系,教育部組織也不必再區分高教司或技職司,對學校的資源分配亦不再有兩套標準,則社會喊打學用落差也不會都將矛頭指向技專校院。 【問】: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的升學考試制度和考科也能合併嗎? 【答】:現在一般大學考學測,科技校院考統測,我主張二者合併為一,共同科目以高中學測範圍為主,專業科目以高職統測範圍為主但簡化考科。學測與統測整併之後,想念一般大學的考生不必選考專業科目,想念科技校院的考生再加考學校指定的專業科目即可,則各大學透過不同科目間權重的設定,即可各取所需,各自篩選共同科目較強或專業科目較強的學生。除了上述筆試之外,當然必須維持既有的多元入學管道。 【問】:高中職各有不同課綱,學生參加共同的入學考試,不會衍生命題範圍差異的爭議嗎? 【答】:可從測驗題的設計與檢測方式區分難易度,例如共同科目部分可能高中生較強,專業科目則是高職生較拿手,因此,透過此管道進入大學的學生,經由測驗還是會自動分流,應不至於發生對哪一類考生特別有利或不利的情形。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2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私立科大協進會呼籲:退場私校部分財產回歸原財團法人
大學校園 南臺灣6大學聯盟 產學合作培育鐵道人才
配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鐵道建設,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科大)在教育部及交通部共同協助指導下,鏈結鐵道相關領域的大專校院系所、企業與政府機關,正式成立「深耕鐵道技術人才培育策略聯盟」,將朝深耕鐵道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布局,藉此提升臺灣運輸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培育鐵道專業人才 臺灣鐵道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逐漸面臨鐵道技術人員之經驗傳承不易、鐵道專業人才培育機制不足、鐵道設備仰賴國外進口,以及鐵道控制系統應用研發欠缺的困境與挑戰。因此,聯盟將與南部至少11所大學進行跨校連結,並與法人機構、政府機關及業界合作,整合各機構既有資源,如師資、課程、教材及設備,為人才培育基礎扎根並落實技術生根是未來發展的核心。 建構產學合作創新模式 高鐵燕巢總機廠臨近高科大第一校區,雙方早於101年即簽訂合作備忘錄,合設鐵道設備實驗室,由臺灣高鐵提供業師授課與實作場域,學校則就產業議題導入教學及發展產學計畫,總計近5年內,高科大鐵道技術中心已為臺灣高鐵設計出18項系統,且已投入高鐵正線使用中,並協助臺灣高鐵獲近20項專利。此外,交通部亦將於高雄燕巢高速鐵路總機廠旁設置「國家軌道技術研究暨驗證中心」,連結臺灣高鐵及高捷總機廠,形成軌道產業技術新聚落。 整合資源合作推廣,建立軌道交流平臺 在此基礎下,高科大於106年12月更獲教育部核定成立「鐵道教育基礎建設示範點」,建構鐵道基礎實作場域,培育技職實務人才。今年在教育部及交通部的協助下,正式成立「深耕鐵道技術人才培育策略聯盟」,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高雄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及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臺灣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成,將透過此產官學界結合的聯盟,共同發展鐵道技術研發及培育鐵道產業的專業人才,甚至提高臺灣鐵道維修能力自主化與零件本土化。
大學校園 【2018軟體創作競賽】高科大虎科大 雙雙奪金
「2018全國大專校院軟體創作競賽」於6月14日頒獎,競賽主題以全球發展重點趨勢,分為「行動終端與應用組」、「智慧感知與互動多媒體組」,以及「雲端網際服務與其他應用組」等三組,依決賽結果擇優評選出3金6銀9銅12佳作。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和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紛紛摘金,贏得8萬元獎金。 此競賽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50所大專院校、159個團隊報名參加。經由12位產、學、研各領域專家學者進行書面初審後,計有71個團隊晉級決賽,最後30個團隊勝出獲獎。參賽作品充分展現學生在設計時,考量「人機介面設計」與「使用者體驗」的因素,使開發的作品能更貼近使用者。 得獎作品多元,人機介面貼心 本次軟體創作競賽得獎作品,技術層面多元,並考量使用者進行系統設計,如「行動終端與應用組」金牌作品「音訊全無」,是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的學生團隊所研發出的私密通訊APP應用程式,此項技術是將所錄製的語音訊息藏進日常照片裡,讓人以為雙方只是在傳送照片,實則暗藏語音內容,提供另類創新的隱密通訊方式,有效改善傳統機密通訊的缺點。 「智慧感知與互動多媒體組」由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與資訊工程系團隊共同研發的作品「魔幻VR」奪得金牌,該團隊將目前最熱門的虛擬實境(VR)開發在手機上,以手機既有的感測器做出不易實現的VR技術,如靠雙腳移動、靠雙手操控等功能,打破一般人在手機只能觀賞VR,但不能互動的刻板印象。 「雲端網際服務與其他應用組」則同樣是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團隊摘下金牌,由光電與通訊工程研究所研發作品「智慧智動檢測光學膜瑕疵」,運用特定的影像處理技術,自動檢測光學膜瑕疵,並以局部能量分析搭配交叉投影,有效定位瑕疵所在,改善臺灣製造業的傳統人工檢測方式,以具有高準確度且穩定性高的自動光學檢測系統,提升生產效率以及品質。 教育部資科司詹寶珠司長與「2018全國大專校院軟體創作競賽」3組金牌同學合照 得獎名單 【行動終端與應用組】 【智慧感知與互動多媒體組】 【雲端網際服務與其他應用組】 總獎金達87萬 競賽共分「行動終端與應用組」、「智慧感知與互動多媒體組」、「雲端網際服務與其他應用組」等三項競賽主題,各有金牌(各1隊)、銀牌(各2隊)、銅牌(各3隊)、佳作(各4隊)等四獎項,金牌獎金高達8萬,總獎金達87萬元。
海外校園 【雙聯學位】哥倫比亞大學&三一學院 攜手跨州修課
都柏林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是愛爾蘭最古老的學院,今年秋天將與美國長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聯手設立雙聯學士課程(Dual B.A. Program),招收在這兩所世界知名的大學讀完4年英語主修課程的學生,可同時獲得兩所大學頒發的學士學位。 2+2年 跨洲雙聯學士計畫 初次招生計劃在英語、歐洲研究、歷史、中東和歐洲語言和文化4個主修各10名學生,共招收40名新生,前兩年在三一學院修讀選擇領域的課程,後兩年再回到哥倫比亞大學繼續相關主修,最後交出的畢業論文,是由兩校的教授共同來指導的。 除必修課程外,哥倫比亞要求的核心課程學分(core curriculum requirements)將在後二年回到哥倫比亞完成,雖然學生前二年在三一大學的課程中,也會包括一些核心課程學分。這樣學生同時可以獲得在兩個國家、兩所學院、不同風格教授指導下就讀的諸多好處。另外,此計畫最有利的地方,就是兩校經常舉辦學術研討活動,促進教授之間的交流,早已建立好共同研究合作的密切關係,對未來該計畫在兩校穩定的推動大有助益。 學生付的學費及獲得的助學金都是依據他們就讀當時的學校區分。三一學院招收歐盟以外的學生學費1年為2萬3,560美元,而哥倫比亞大學1年的學費為5萬2,680美元,多了一倍。美國學生可以申請聯邦的貸款就讀三一學院,但因為讀的是外國學校,不符申請聯邦裴爾助學金的資格。而哥倫比亞大學和三一學院雙聯學士的初次招生,已有160名學生申請,爭取40個名額。 哥倫比亞大學與巴黎政治學院雙聯學士計畫已進行8年的時間,畢業生中已有2名獲得全世界著名的「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目前有300名學生註冊,入學條件並沒有要求流利法文,主要的仍是以英文授課,42%是美國人,21%是法國人,6%具有美國和法國雙重國籍,還有29%是從其他國家來的國際學生。另外,美國學生中24%具有除了法國以外其他國家的雙重國籍,法國學生中25%具有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的雙重國籍。 根據美國教育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資料顯示,美國和外國合作的雙聯計畫通常學生都不是美國人,哥倫比亞大學與巴黎政治學院及三一大學雙聯學士計畫以美國學生佔多數的現象,並不常見。 雙聯學位落實 有助於未來就業 大學以雙學位(double degree )或雙聯學位(dual degree)為招生的利器已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高等教育計畫主管Clare Overmann讚許哥倫比亞大學與巴黎政治學院雙聯學士計畫能讓那麼多的美國人參與,是最佳的典範。交換學生的計畫已推動很長的一段時間,但雙聯學位的計畫才真正落實學生未來具備被僱用所需的資格和能力。根據IIE去年的調查報告,68%在國外就讀一學年的學生,認為國外學習的經驗對他們就業力的提升非常有幫助,相較於在國外就讀少於8周的學生,只有43%認同。 據統計,美國學生赴國外就學的人數中,將近2/3(63%)是就讀8週或更短的課程,但是在2016年也有超過4萬8,000名美國人赴國外留學取得外國學位。 Overmann表示,過去幾十年來雙聯學位已逐漸受到歡迎,但在總體上來說,仍是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尤其對美國的大學部學生來說,許多核心課程必須專注投入學習,但如果讓學生離開兩年,越洋到彼岸就學,其中就有許多行政準備工作和課程統整,以及雙方之間配合且銜接得上,才能保證計畫行得通。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教育部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哥倫比亞大學推出跨洲雙聯學士計畫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中山物理蔡秀芬 創新教學互動學習
在國立中山大學任教逾三十載,現任物理系教授兼副校長蔡秀芬,去年(2017)榮獲被視為教育界最高榮譽的「師鐸獎」,得獎消息傳回學校,全校師生都與有榮焉。除了教學領域受肯定,她的行政資歷也相當豐富,一路走來寫下中山大學創校以來首位女性學務長、教務長、主任秘書及副校長的輝煌紀錄。 引進創新思維,翻轉高教體制 身為中山大學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行政主管,責任感重、工作能力強的蔡秀芬對自我要求也相當高,積極推動多項行政創新,為大學體制挹注更多彈性與活力。她在任職學務長時,為了提高對學生的輔導與關懷成效,任內特別推動「多元導師制度」等創新機制,良好成效不只深受學生好評,更讓中山成為全國典範學校,而她自己也獲頒教育部「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特殊貢獻人員獎」。 後來接任教務長同樣引入創新思維,積極推動「高高屏區域教學中心」,整合大學資源與不同領域的教師專長,藉此翻轉既有的高教體制,亮眼表現亦讓蔡秀芬榮獲教育部101年度優秀教育人員獎項。 大刀闊斧推動組織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的行事風格,不只讓蔡秀芬的行政能力有目共睹、獲獎連連,「拼命三娘」般的親力親為精神更令她在學校同仁間博得了「中山阿信」美名。 懷抱物理夢,任教三十餘年樂在其中 而這樣的創新精神不只展現在行政工作,更顯現在她的求學與學術研究上。談起為何會投身「男多女少」的物理領域,蔡秀芬笑著說,或許跟從小就不愛背誦強記知識的個性有關,加上升上國中後受到任課老師的啟發,開啟她對自然及數學等學科的興趣,所以考上高雄女中後,就決定選讀自然組。而數理成績優異的她不只在高中物理老師「慧眼識英雌」的鼓勵下參加科展,更因為常和老師討論物理相關的科學發展,而逐漸醞釀出心中的「物理夢」。 考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後,蔡秀芬更一路朝物理研究領域邁進,不僅以優異成績進入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碩士班就讀,更以短短兩年半時間攻讀博士班並拿到博士學位,讓老師、同儕都不禁佩服她的過人毅力。 如今的她,儘管位居副校長之位,但在中山教學歷程長達三十多年的蔡秀芬始終無法忘情對學生傳達物理知識的快樂與成就感,因此,即使行政工作再忙碌,她仍堅持繼續教授物理課程,在此也特別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教學歷程與授課心法。 教學法寶第一招:點燃心中的學習熱情 「熱情是點燃學習的重要動機,也是樂此不疲的原動力。」蔡秀芬談到,過去我們往往認為只要老師上課認真,把內容教得清楚明白,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專心聽講;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老師必須想方設法點燃學生內心的學習火種,才能激發出學習熱情與動力。 以物理來說,蔡秀芬會讓學生了解物理學絕非是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她笑著說,物理系之所以吸引她就讀,就是因為「物理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就連我們每天上廁所沖馬桶的水流方向也蘊藏科氏力的物理原理在其中;像是北半球的馬桶水流就在科氏力影響下呈現逆時針流動,而南半球則是順時針流轉。 而古人千百年前就已經在觀看的星象與蒼穹之美,箇中更蘊含現代天文物理學的概念。由此可知物理與我們日常生活多麼密切相關,因此上課時,她總會舉許多日常生活的案例來說明物理學科的有趣與動人之處,以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法寶第二招:錄製開放式課程影片 不同於有些學科可以片段式學習,蔡秀芬談到,物理學本身就像是一個「疊床架屋」的學習架構,如果中間有一個地方或理論聽不懂,就會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歷程,因此想要把物理學好,也必須具備良好邏輯思維。但也正因為物理學是個連續性的邏輯推演過程,若學生發現自己有些地方聽不懂時,也會影響後面的學習進度,甚至因而想中途放棄、不願繼續學習。她即經常看見有些學生會一直重修物理這門課。 類似情況讓她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效?」想著想著,靈光乍現的她突然想到:何不效法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等海外知名學府推動的「開放式課程」模式,將老師的教學內容錄製成影片,讓學生可以反覆觀看,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對症下藥」,藉此打通學習的任督二脈?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蔡秀芬立刻向當時的系上主管提出建議,不過也引來會不會因為錄製教學影片而讓學生有恃無恐、反而不想來上課的疑慮。儘管如此,她還是獨排眾議力推開放式課程,認為不僅有助於學生事先預習,還能事後複習;因此,儘管當時系上支持的老師不多,她仍決定先從自己做起。結果開始錄製後,效果出乎預期的好,不僅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了,缺課率也變低,尤其當她的「普通物理電磁學」授課時間是在大學生最常遲到或不來上課的「早八」──也就是早上八點鐘第一堂課時,這樣的學習成效更令她喜出望外。 教學法寶第三招:帶頭示範,激發創新教學風氣 蔡秀芬帶頭示範錄製「開放式課程」教學影片的方式,不僅獲得學生的好評回饋,更在中山大學校園裡激起如漣漪般的跟進效應。良好成效開始吸引其他科系老師的注意與效法,也紛紛投入錄製開放式課程的教學影片。 「對老師來說,錄製開放式課程影片可說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不只幫助到學生,也對自身教學大有助益。」她談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老師也不例外,教學影片正好提供了一面鏡子,讓老師可以攬鏡自照,找出教學過程的改進之處,幫助自己教學相長。蔡秀芬以自身為例,她也是從觀看自身的教學影片過程中發現必須要加強自己與學生的眼神交流,以藉此提高學生上課的專注度。 不只如此,她談到多年前擔任教務長時,剛好當時校內有位老師獲選傑出教學獎,她請該老師錄製一段教學影片,結果老師告訴她,也是在觀看教學影片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在教學上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老師的回饋說明了教學影片帶來的成效。 教學法寶第四招:從單向教學轉為雙向互動 為了不讓老師在台上唱獨腳戲,蔡秀芬會在上課上到一半時拋出問題給學生回答,並且預留時間讓學生討論與發問,以增加師生間互動。或許有人會說,即使老師丟出問題,學生也不見得會舉手回答。對此,她的作法是「將問題轉化為選擇題」,讓學生選擇與回應。 例如,她會在課堂上詢問「一根球棒的質心(質量的中心)位置在哪裡?」並列出A、B、C、D等四個位置點讓學生舉手選擇,一方面可藉此了解學生懂了多少,另一方面則是藉此將授課方式從單向教學轉為雙向互動,讓老師可以獲得教學回饋,並幫助學生在第一時間就釐清理論與觀念。 教學法寶第五招:讓學生為報告打分數 長期以來,都是老師為學生打分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但隨著教學與時俱進,也應該讓學生擁有「學習主動權」。為此,蔡秀芬會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並上台報告,且由學生來當評分老師、為分組報告打分數。 蔡秀芬笑著說,讓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為同學的上台報告打分數,其實是培養學生專注力很好的方式,因為要幫同學打分數以及提出問題,所以坐在台下的學生就會特別注意聽講、不容易分心。而透過學生上台報告亦有助於訓練理組學生表達能力與邏輯思考,藉此培養穩健台風,這對口條能力不夠好的理組學生來說,是很好的實際練習方式。 由於物理概念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解學生是否真的了解箇中觀念,蔡秀芬還會在課堂舉行考試,平均一學期會考三到四次,藉此讓學生進行複習,釐清錯誤觀念。 教學法寶第六招:閱讀科學家傳記,思考生涯方向 不只如此,為幫助學生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以及考慮是否真的想要投身科學研究之路,蔡秀芬會要求大一學生每學期閱讀兩本科學家的人生傳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認識科學世界,並且撰寫心得報告,談談這本傳記對自己的啟發與未來生涯規劃的影響。 她語重心長的說,有些學生會進入某些科系就讀,不見得完全是興趣使然,而是成績剛好達到入學門檻,尤其科學研究之路往往要投入許多時間,希望學生能透過閱讀科學家傳記,幫助自己大一時就能早點知道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所在,思考接下來的生涯規劃,早一步為人生方向定錨。 也因如此,蔡秀芬向來鼓勵學生適性發展,過去曾有學生因對動畫比較有興趣,而決定申請休學,經過長談後,她批准了休學申請,鼓勵學生勇敢追夢,結果這名學生後來成為美國迪士尼公司首席動畫師,成功圓夢。 教學法寶第七招:回歸教育本質,幫助新進教師站穩腳步 不同於中小學體制教師,大學教師不僅要研究,也要教學,對剛進入高教體系任教的教師而言,如何做好備課工作是一大挑戰。對此,蔡秀芬深有同感的表示,新進教師因為剛進入大學任職,對教學、研究與教育體制都處於摸索階段,在還沒完全適應的情況下,各大學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讓新進教師做好準備,避免一下子教太多課,尤其不能因為他們還是「菜鳥教師」就要求兼任行政工作,才不會影響教學品質。 因此,早在六、七年前,她就向校方提議讓新進教師在教學節數上減量,希望讓高教體系回歸教育本質,協助新進教師站穩腳步。 對此,蔡秀芬也特別分享自身備課方式供新進教師參考,教師可以先針對課程擬出教學目標,並進一步思考如何結合小組討論、課堂報告等多元方式提升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有效學習,並從學生回饋中找出教學上的改進之處,進而達到教學相長之效。 教學行政兩相宜,改革高教助師生 談到如何在教學與行政工作間取得平衡?蔡秀芬談到,雖然自己熱愛學術研究,但身處大學體制多年,也深刻體會到,透過行政職務可以更有機會推動高教改革。像是因應不同教學方式打造適合的情境教室,例如外語學系常會讓學生上台朗讀英語詩集,此時傳統階梯教室就不太適合,需要結合行政資源進行教學軟硬體設備的更新與改造,這些都是行政主管可以好好發揮的地方,只要多用點心,同樣能為高等教育開啟更美麗的風景。 不只如此,為了幫助經濟弱勢學生有機會出國研修,她還特別發起「乘風萬里、轉動人生」清寒獎助學金計畫,透過向社會募款,讓清寒學子也能到海外開拓視野。 「對真正經濟弱勢的學生,要出國當交換生或到海外留學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蔡秀芬有感而發的說,雖然教育部有學海惜珠等計畫補助,但名額有限,為讓更多弱勢學生可以透過出國來翻轉人生,她決定向校長提議發起「轉動人生」計畫,以全額補助方式提供學生機票與生活費。去年上半年,中山大學就補助多名學生前往德國、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地當交換生。 當看到學生們能因開拓國際視野而對未來懷抱更多希望與目標,蔡秀芬總是高興不已,對她來說,這正是擔任行政主管工作帶來的最大成就感!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2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點燃學生學習熱情 「中山阿信」蔡秀芬敲響師鐸
大學校園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元培教師通過8件計畫案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通過106學年度起,教育部規劃推動「大學校院教師教學研究支持系統方案」,有八件計畫案,其中「商管學門」最高四件、「醫護學門」二件、「通識學門」及「農科學門」各一件。學校通過件數高居全國大專校院第13序位及前37%、全國私立科大第9序位,充分展現學校在教學熱忱及教學研究上的量能。 通過名單 【商業及管理學門】 企業管理系/徐雅甄教師-資訊科技應用於數理教學之探討 企業管理系/袁宇熙教師-以創意啟發揉合探究式教學法建構大學生視覺化電子商務數據分析技能與經營決策模式之研究 企業管理系/高孟君教師-遊戲式學習之應用—以會計學為例 企業管理系/鄭妃君教師-聚焦產業之多元教學法在管理教育之研究 【生技醫護學門】 護理系/林佩芬教師-發展並評價合作學習第四代拼圖教學法應用於大學層級護理研究概論之學習成效 護理系/洪兆嘉教師-模擬情境溝通技巧多媒體教材對護生兒科病房實習之成效探討 【農科學門】 食品科學系/陳惠欣教師-體驗式學習融入大學生食品專業課程學習之行動研究 【通識學門】 觀光與休閒管理系/葉錦霞教師-以教學反思與學習成果之質性研究探討大一中文課程教學有效性 推動專屬社群對話 希望透過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補助計畫,建立持續性的同儕審閱與輔導模式,推動專屬社群之建立與對話,並同步累積教學研究案件之成果,建置成果發表平台、專業人才庫、培育種子教師,透過不同任務之同步推展,積極鼓勵大專校院投入資源,協助大學教師增進教學之能力,編寫完整且優良之教案,透過教案於課堂上之正式實施,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上,增進相關成效,提升教學之品質。 提升教學實踐研究 教育部區分為「通識(含體育)」、「教育」、「人文藝術及設計」、「商業及管理」、「社會(含法政)」、「工程」、「數理」、「生技醫護」、「農科」、「民生」等十個學門審核申請計畫案,未來配合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執行,將更聚焦於教學品質提升、創新教學方法的研發,以及教學實踐研究的精進,並透過通過計畫案的教師為種子,擴散教學研究成果,幫助本校在教學實務上能更凸顯醫護技職教育的水準與精髓,以提升整體教學卓越永續發展。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草屯商工陳永正 培育機械技優高手
在國立南投草屯商工的校園一隅,一處半大不小的空間內,各式汽車零件幾乎一應俱全,供機械科的學生進行實測與製圖模擬。這令人羨慕的學習空間,是機械科陳永正老師耗費14年打造而成。 「一開始,每個零件都是自己汽車維修汰換後,跟車廠師傅要來的。剛開始學生的反應都是,『老師,這些零件怎麼那麼髒』,我總是回答,『用煤油洗一洗就好了,這些零件可都是寶貝。』久而久之,學生們看了,也跟著到處去跟汽車維修廠索討壞掉的零件,供學弟妹們實測和模擬繪圖。」機械科老師陳永正說道。 陪伴孩子建立能力,打造機械技能高手 14年前,剛轉調到草屯商工的陳永正,有感於當時機械科學生在機械視圖的能力較薄弱,於是著手成立「電腦輔助機械製圖技藝團隊」,希望在機械科的本職學能外,加強機械製圖、視圖的能力。「在機械繪圖上,一張圖畫得好,不僅關乎著成本,也與安全息息相關。」基於這個信念,讓陳永正14年來利用課餘與假日,陪著一代代的學生在這團隊裡不斷鑽研,更培育出無數傑出的全國技能競賽選手。 從一開始只有2位選手、一張桌子、一部電腦,到成為全國技能比賽常勝軍,包含第42至44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榮獲1正取2備取國手;第40至47屆全國技能競賽決賽,榮獲2金45銀2銅4優勝1佳作;第39至47屆全國技能競賽中區初賽,榮獲6金4銀3銅45優勝2佳作;在98至106學年度全國中等學校工業類科技藝競賽,一共拿下電腦輔助機械製圖職種6金手獎(3金1銀45優勝);2017年底獲阿布達比的國際技能競賽優勝等,可說翻轉了許多學生的未來。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能培育出這麼多傑出的選手,和陳永正刻意營造的「學長學弟制」文化有關。除了讓歷屆學生透過Line的群組,能隨時交流訊息,「有時候學弟遇到問題,已經畢業的學長還會幫忙修圖後,再回寄給學弟。」更重要的是,陳永正會把握各種機會,教育學生重倫理和感恩的心情。陳永正說,由於要參與大大小小的競賽,學生的得失心難免,如何讓學生透過競賽去拓展視野,卻不狹隘地因比賽得失,而有錯誤或過激的態度,反而是他最重視的。 因為重態度甚於技能,陳永正所培育出的選手,除了普遍擁有佳績,更凝聚出極大的向心力。「我總是跟學生說,即使畢業了,師徒關係與學長學弟關係,沒有斷了的那一天;只有你不想回來,不想維繫的那一天。」陳永正說道。「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這是陳永正唸二專時,勤益科大已故創校人王國秀夫人時常勉勵學生的話,不僅始終是陳永正教學生涯中的指南針,相信也是所有獻身於教育工作的熱血教師們共同的信念。 陳永正老師指導學生加強機械製圖、視圖的能力(圖片提供:陳永正)
大學校園 【107陸生來台】招生達成率91.63% 較去年低
107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學士班正式分發的榜單已於7月5日公布,今年計有75校(去年101校)共錄取733名陸生(去年錄取944人)。其中,一般大學共有54校錄取614人,科技大學則有21校錄取119人。雖然錄取人數較去年少,但以今年教育部核定的總招生名額800名來看(去年名額1000),招生達成率有九成,較去年的94.40%減少了2.77%。 今年哪些大學錄取陸生人數最多?快來看看陸生聯招會公布的107學年度大學校院學士班陸生錄取人數排行榜。 一般大學:陸生錄取人數TOP10 75所一般大學中,錄取陸生最多的前5名依序為淡江大學、銘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與106年相比,排名前10的大學都沒變,只是第1名和第2名的學校易位了。今年這十所大學的總錄取人數也較去年少了78人。 科技大學:陸生錄取人數TOP10 在21所科技大學中,錄取陸生最多的前5名分別是朝陽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南臺科技大學。 與106年相比,文藻外語大學由去年的第五名升至第四,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和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則在今年首度進入前10名。若以這10所科大的總錄取人數來看,今年則較去年少了23人。 ★你可能想看:【107陸生來台】最愛學系TOP10 企管居首 ★資料來源: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