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107陸生來台】最愛學系TOP10 企管居首
107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學士班的榜單已於7月初公布,今年可以參加分發的考生共1,578人,爭取800個名額(去年為1,906人爭取1,000個名額)。這些來臺的陸生都選擇讀哪些科系呢?從陸生聯招會的統計數字可見,陸生喜歡就讀的前10熱門學類以企業管理為首,其他依序則為財務金融、電機與電子工程、視覺傳達設計、資訊技術、外國語文、產品設計、視覺藝術、建築、綜合設計等學類。 來臺陸生首選學系TOP10 107學年度學士班陸生選填志願前10名學系 企業管理最熱門 107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選填志願以企業管理相關學系最熱門。其次依序為財務金融和電機與電子工程相關學系。而前二類學系在去年也是陸生選填志願的前三名,電機與電子工程相關學系則異軍突起,去年未進前10名,今年躍至第三。 跟106學年度相比,陸生喜歡就讀的前10熱門學類有稍微變動,藝術設計類別的比率提升,10名中就佔了一半。此外,榜中名次較去年晉升的學系有企業管理相關學系、電機與電子工程相關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相關學系、資訊技術相關學系、視覺藝術相關學系、建築相關學系以及綜合設計相關學系。 文組遠多於理組 設計學系人數提升 在排行榜中,若以文組與理組兩大類來看陸生選填志願的情形,則可見文組學系占了80%,數量遠遠超過理組學系。其中,理組陸生以電機電子、資訊相關學系為主,文組陸生則多集中在商業管理、傳播設計、語文學習。 若從學院角度來看,陸生來臺選填志願以設計學院的學系占比最高,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視覺藝術、建築以及綜合設計等相關學系,選填志願人次總數最多,設計相關學系首次超越商管相關學系(企業管理、財務金融)成為多數陸生所愛。而理工學院(電機與電子工程、資訊技術)也是受陸生青睞的熱門選項之一。 ★你可能想看:【107陸生來台】招生達成率91.63% 較去年低 ★資料來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大學校園 【北教大圖書館】師培館藏完善 學習共享空間
國北教大位於交通便捷、人文匯萃的大安區,左鄰科技大樓,南接臺灣大學,而圖書館坐落於校園中心,便利師生就近使用資源。古樸的紅磚建築外觀沉穩雋永,內裝乘載著豐富的特藏與資訊設備,銜接著傳統與現代,是追求新知充實心靈的美好天地,也是支援教學研究與學習的補給站。為永續經營珍貴的知識殿堂,已陸續進行各樓層空間翻新及設備更新整合建置,以提供更舒適的閱聽環境給社會大眾。 國北教大於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即設有圖書室,1963年圖書館舊館啟用始有獨立館舍,1987年國北教大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院」後,圖書館從隸屬教務處的二級單位升格為一級單位。現有館舍為1989年6月落成遷入,為一座7層樓建築,全館可用面積約5,785平方公尺,並提供閱覽座位744席,2005年改制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目前設置採編、典閱、期刊、推廣及資訊資源組,配合校務發展與圖書館願景,致力提供全校最佳教學、研究及學習的資源與環境。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外觀(圖片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提供) 學習共享空間,活絡創意思維 【創意未來學習中心】 是國北教大圖書館第1個「學習共享空間」,以創意活動式隔間板分割成高互動學習區、討論小間、行動學習區、3D列印數位創客空間4個區域,各區可以獨立運作,也可以全部打開成為一大創意空間,不僅讓空間擁有更多的彈性運用,更活絡所有使用者的創意思維。 【第2個學習共享空間】 包括資訊檢索區、討論室、多功能活動區、行動學習區及課業精進區。 【多媒體資源區】 滿足個人、2個人或與好友多人一同聆賞館藏影片與音樂CD的體驗,也可以將影音資料借回家。 師培典藏齊全,講座活動串連 【完善的師資培育閱覽服務】 國北教圖書館的國內小學教科書典藏齊全,並計劃性蒐集先進國家與海外華文課程教材,於圖書館網頁建置「中小學教科書特藏」專頁,方便讀者檢索及依國別瀏覽,充分支援小學師資培育。 【兒童少年讀物借閱服務】 國北教圖書館典藏超過4萬冊中外文繪本等兒童少年圖書,是大學圖書館中少見的特色館藏。 【日文舊籍特藏調閱及目錄閱覽服務】 特藏室典藏之日治時期珍藏舊籍,為研究臺灣文史教育相關主題的寶貴文化資產與歷史見證史料,除提供館藏查詢與調閱服務,並出版特藏目錄供瀏覽參閱。 【資訊自助餐】 全館提供無線上網,創意未來學習中心及學習共享區,提供資料查詢、編輯、報告撰寫、列印/複印/掃描、意見討論交流、互動學習及專人諮詢等服務,一次吃到飽滿足讀者多元資訊需求。 【北教大名師講座】 自104年起開辦「北教大名師講座」,邀請校內名師分享獨特見解與心得,充分展現國北教大教育專業、人文藝術與自然科學等學術特色;演講當週同時舉辦講座教師著作或主題書展,串連講座與館藏,幫助延伸學習。 【音樂饗宴,樂聲悠揚】 配合校慶暨圖書館週舉辦系列慶祝活動,其中音樂表演活動固定邀請音樂系學會擔綱,讓樂音跳躍書樓間,亦可作為學生展現才藝的舞台。 給大一新鮮人的話 Hi,新鮮人!歷史從不會溢美,百年國北教大一路走來步步踏實,撒下的教育種子已在寶島遍地開花,年輕的你入知識寶庫豈可空手而回?讓我們陪伴你度過努力求知的歲月,也希望你埋首館藏放眼未來,充飽滿滿的電力踏出校門,勇往直前!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
大學排行 【2018QS】全球最佳留學城市 台北勝北京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中心(QS,Quacquarelli Symonds)近期公布了最新的「2018全球最佳留學城市排行榜」(Best Student Cities),其中,英國倫敦奪冠,為世界最佳留學城市,而臺北雖位居20名,仍勝過26名的北京。在亞洲部分,日本東京則居首,其次為首爾、香港、新加坡。 去哪裡留學,除了考量大學的學術專業與資源排名外,也需考慮當地的生活環境是否友善、經濟消費是否負擔得起,城市安全與未來就業發展等面向,有志出國念書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QS發布的留學城市排行榜。 亞洲入榜城市TOP10 在百大留學城市排行榜中,臺灣有兩個城市入榜,分別是第20名的臺北和第73名的新竹,為台清交等名校所在地;而臺北的排名更遠超過中國的北京(第26名)、上海(第29名)和南京(第88名)。 全球最佳留學城市TOP10 倫敦去年排名為第三,今年首度獲得第一;東京去年第7名,今年獲得有史以來最高排名,位居第二;墨爾本去年第5,今年則躍居第三。 在前十名榜中,多為歐洲國家的城市,日本和韓國則是唯二的亞洲國家,而今年並無美國城市入榜,擁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美國波士頓,從去年的第8名降至13名,紐約則為第18名,洛杉磯和舊金山則分別是第35名和第38名。 QS留學城市排名指標 QS 「018最佳留學城市排名」是從全球489座有大學的城市中,以城市内的大學排名、學生組成、城市吸引力、就業發展、消費水準和學生評價等六個面向來考量,選出100個最適合學生就讀的城市。 ★資料來源:QS Best Student Cities 2018
大學校園 【107大學學費】中興文藻調漲2%,其餘14校不漲
107學年度共有16所大專校院提出學雜費調整的申請,教育部審查後,只同意國立中興大學及文藻外語大學等2校的學雜費調漲,漲幅皆為2%,其他14校則不予調整。 教育部依「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規定,邀集企業代表1人、學者專家5人、學生代表4人、教師代表1人、家長代表1人及本部代表3人,共15人組成學雜費審議小組,歷時6小時逐案審議,只同意2校的調漲案。國立中興大學上一次調漲學雜費為93學年度,文藻外語大學上一次調漲學雜費則為95學年度。 中興、文藻學雜費漲2% 國立中興大學自107學年度起,學雜費調漲2%,預計增加468-578元;文藻外語大學也是調漲2%,學雜費預計增加631-1,030元。 16校107學年度學雜費調漲結果 教育部不同意調漲14校的理由多為「與學生溝通不足」、「支用計畫經費規劃不完備」或「助學計畫不夠具體」等。而同意調漲學雜費的2所學校,通過理由主要為:在財務、助學及辦學綜合等各項指標,研議公開及資訊公開均符合規定,學校辦理學雜費調整說明會時,對於學生所提意見及反應事項皆有適當回應,且均已多年未調漲。學雜費調漲後的經費主要用於協助弱勢學生就學及與提升教學品質等具有密切相關之軟硬體設施改善。另外,國立中興大學在學雜費收費基準相對其他同級同類學校較低。 協助弱勢安心就學 教育部為協助不同需求的弱勢學生得以安心就學,已訂定相關助學協助措施,如各類學雜費減免、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及學生就學貸款等,弱勢照顧經費逐年增加。105學年度大專校院各類學雜費減免受惠人次達24萬8,704人次、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受惠人數達7萬8,301人、學生就學貸款受惠人數達28萬6,642人。 學雜費基本調幅下修 另外,學雜費收費基準調整幅度(以下簡稱基本調幅)是參酌學校教學成本及受教者負擔能力,依行政院主計總處每年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年增率及受僱員工薪資年增率核算。其中「受僱員工薪資年增率」指標,歷年是引用「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數據核算,教育部前引用「每人每月總薪資」數據計算,以致公告的調幅上限較高,故經107學年度學雜費審議小組確認後,修正該指標數據並微降大專校院學雜費基本調幅為1.85%。 前一學年度未調整者,其調幅上限援例以當年度基本調幅加上前1年基本調幅(0.44%)計算,經核算為2.29%。另外,學校若具有完善之助學計畫、學雜費調整支用計畫、資訊公開程序及研議公開程序,得申請放寬其基本調幅,惟上限不得逾基本調幅之1.5倍,即3.44%。教育部審議學雜費時已據此調整;通過調漲的2所學校均無超過修正後之調幅上限。
高中校園 【108課綱】技綜高前導59校試辦 成果豐碩
108課綱即將上路,為使新課綱得於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階段順利實施,教育部遴選59校擔任試行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綱的前導學校(以下簡稱技、綜高前導學校),其中包括辦理完全免試的學校;並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組成專業團隊,系統性規劃及辦理因應新課綱轉化所需的專業增能培訓,且依地理位置劃分20區域聯盟,擘劃後續前導學校試行經驗的分享與推廣,希望能促進鄰近的前導學校彼此觀摩交流,協力同行,作好新課綱的推動規劃。 兩階段試行新課綱 技、綜高前導學校目前試行新課綱的規劃分成兩個階段: 技、綜高前導學校持續試行新課綱,並陸續獲得多元、亮眼的試行成果。教育部將繼續帶領普高前導學校完備及推廣符應新課綱的課程規劃,以前導學校為核心,帶動全國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上下齊心追求新課綱帶來的教育革新,使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新時代教育精神,落實在各個教學現場,増進學生的多元學習與適性發展。 三重商工:跨校選修激發創新力 新北市立三重商工機械群於105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微電腦控制實習」、「造形設計實習」、「精密量測實習」等3門「同群跨科」選修課程,提供學生多元跨科能力;後來又開設「工業實務」、「商業實務」等「同校跨群」選修課程,提供學生更多元的跨域學習機會,並於為三年級學生設計1門對接產業實務之專精課程,幫助學生積極與產業界交流,以減少學用落差,使學生畢業前即具備就業實務。 三重商工規劃跨越技術型高中與綜合型高中學制界線的選修課程,並與羅東高中、羅東高工等鄰近學校合作建構跨校選修機制;該校還因應宜蘭縣的產業需求,開設「民宿實務」與「微型創業」等多元選修課程,使不同群科的學生能齊聚在同一個課堂中互相交流,增進學生「創新、創意與創業」的能力。 羅東高商 多元選修民宿實務輕食服務 臺南高工:跨群科促多元跨界力 國立臺南高工為健全學校課程發展機制,已完備校本核心能力、科教育目標、科專業能力、學生圖像及科課程地圖,並開設40種以上的跨群科選修課程,促進學生多元學習;其中土木科開設的「UAV組裝與飛行練習」、「汽車科汽機車基礎保養實務」及「化工科化學趣味實驗」,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高雄高工:特色課程培養多元力 高雄市立高雄高工於建築科開設的「基本設計實習」、於化工科開設的「保養化妝品調製實習」、於電圖科開設的「生活力學應用設計實習」,亦為跨群科的選修課程;此外,該校辦理「國際教育」的學校特色活動、「旅人的餐桌」的充實增廣課程、「電晶體小信號解析」的補強性課程,期使學生透過這些課程,培養多元視野。 高雄高工 智能居家物聯網體驗課程
大學校園 大學生「進宮」實習 高科大文創培訓故宮人才
教育部「大專校院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人才培育合作實習計畫」,第3梯次培訓課程的12名學生,將於107年8月1日「進宮」實習半年。高雄科技大學與文藻外語大學自2016年12月共同辦理故宮人才培育計畫,歷時18個多月,已舉辦過2梯次培訓課程,地點皆在故宮南院,目前已有35名學生完成「進宮」實習的任務。 實務課程 厚植職場力 此次培訓移師高科大,以「亞洲文化藝術博物館教育」策劃系列課程,並開放全國大專生跨校選修,課程為期5天36小時。課程內容配合故宮南院典藏特色,包括亞洲玉器、亞洲陶瓷、日本茶道、東南亞佛教藝術等;並導入導覽實務技巧,如會展接待實務等,快速帶領學生進入博物館領域,除培育專業人才,也厚植學生職場競爭力。 「會展接待實務」課程,導入接待實務技巧 文創課程 提升文創力 培訓課程也首次結合創新創業與文創課程,由高科大開設「臺灣次文化運用於商品設計之呈現」,將文物與創意結合,衍生商品設計與開發,該堂課教授學生如何觀察、了解並挖掘文物背後的實質意涵,並結合物件特色與生活創意,創造出暢銷商品;而以臺灣次文化為主題,則是希望學生多多看到屬於臺灣常民相關的生活文化。 首次結合創新創業與文創商品開發,開設「臺灣次文化運用於商品設計之呈現」
大學校園 楊弘敦倡大學專業化轉型 重構高等教育版圖
編按:此文於2015年3月發表,雖然文中所提高教創新計畫已停辦,人事也已異動,但楊弘敦教授對於挽救高教的許多觀念仍值得我們深思。 105大限問題持續發燒,教育部已成立「高等教育創新轉型計畫辦公室」,預計近期將提出高等教育資源重整及多元發展經營型態等新措施。(編按:「教育部高等教育創新轉型計畫辦公室設置要點」於105年9月29日停止適用)《評鑑雙月刊》特地專訪當時的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他認為少子化衝擊與政府相關政策的推動,將使未來高等教育板塊重新洗牌,更加凸顯專業化與特色化大學。 針對如何吸引企業資金投入校園,楊弘敦則建議政府主動提供減稅優惠,鼓勵企業給予學生實習與培訓機會,或者直接進駐大學成立公司部門,以具體誘因活化校園。 楊弘敦教授(圖/陳秉宏) 大學產能過剩 縮校數也要減人數 【問】:教育部即將提出高教創新轉型方案(編按:該計畫於105年9月29日停止適用),您的看法為何? 【答】:國內大學數量太多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更嚴重的是大學規模與容量太大,也就是所謂的「產能過剩」。現在教育部積極推動大學合併,例如從159所縮減為100所,但如果縮減之後招生容量不變,原有的159個校園還是繼續運作沒有減少,這樣的合併無濟於事。大學數量萎縮之後,招生容量與學校規模也應同步縮小才行,所以大學一定得認真面對退場與轉型的問題。 然而,招生人數減少就會使學費收入減少,連帶導致學校財務出狀況,這才是大學退場的關鍵問題,也造成現在許多大學不願意主動縮減規模。但如果一所大學只招三千人,卻經營得有聲有色,財務狀況非常好,為何要退場或與他校合併?相對的,如果公立大學因為合併導致資源被稀釋,每個學生單位成本降低,影響人才培育的品質,政府又沒有提供很好的配套與誘因,學校也不見得願意合併。 低學費政策不利高教產業發展 【問】:您贊成調漲學費嗎? 【答】:學費是大學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如果學費收得高可以讓私立大學辦得更好,變成有名的私校,相信有錢人還是願意去念,學校不怕招不到學生,國內許多有名的私立中小學就是走這個模式。 我贊成吳思華部長(編按:時任教育部長)的主張,大學如果要漲學費,必須先提出使用學費的教學卓越計畫,說明增加的學費收入必須用在與人才培育直接相關的地方,讓學生享受更多教學資源、把學生教得更好,經教育部審核通過後才能適度調漲,而不是只去種樹、蓋大樓、挖水溝。 另外,有人認為招收外籍生可以填補大學的招生缺額,卻忽略了我們是低學費國家,一個外籍生一年繳納約10萬元學費,與每名學生單位成本(國立大學約30幾萬元、私立大學將近15萬元)還有一段落差,因此,從納稅人的權益來看,招收外籍生等於既賠本又稀釋了國內學生的資源,外籍生收得愈多,政府與大學賠得愈多。 換言之,如果單純為了填補註冊率而多招外籍生,臺灣便不適宜實施低學費政策。全世界外籍生人數多的地區,例如美國、加拿大、澳洲與新加坡,都是高學費國家,若臺灣真要推動馬英九總統(編按:時任總統)所說的高教輸出,發展「高教產業」,就得設法讓這個「產業」賺錢,因為賠錢的產業是無法永續經營的。但若各大學招收外籍生不是為了填補註冊率,而是真正希望能夠收到頂尖、優秀的學生,提升本地生的國際化與移動能力,發展臺灣成為國際人才培育交流平臺,則即使政府與大學發給外籍生獎學金,也是值得的。 引進企業資金活化校園 宜避免過度商業化 【問】:除了調漲學費之外,還有哪些增加大學營收的方式? 【答】:少子化雖然造成大學規模縮減,但也是高等教育的契機,希望藉由適度換血,讓大學的品質提高。例如,在經費不減少甚至增加的情況下,儘管學生人數變少,但教職員人數若能維持不變,則生師比降低將使教學品質提高,培育出來的大學生品質就會比較好。而教育部研擬讓大學加強產學合作,增設附屬機構和衍生企業,也是個可行的方向,有助於挹注大學營收,這些修法後就可以做。 最近(編按:2015年)聽說有一所大學想利用原本的系所資源,在校園內同時設置老人安養之家和幼兒園,讓阿公阿媽每天帶著孫子孫女來學校,平常時間各自分開活動,中午則聚在一起用餐,進行一、兩個小時的祖孫交流,到了傍晚再與孫子孫女一起回家,即是一個頗有創意的校園轉型模式。 大學也可以與企業結合,引進社會資源,以公辦民營的方式將企業的研發、研習或推廣教育部門搬進校園,既可活化校園,也能協助企業提升研發能量或營運品質。例如,以理工為主的科技大學可以與科技公司合作,在校園設立研發部門,有餐旅科系的大學則可引進休閒旅遊公司的旅遊部門,包括開旅行社或開餐廳等。 但大學與企業結合應避免過度商業化,開設一些與系所教學無關的公司,例如明明是理工學院卻設立旅行社,或者開個大餐廳對外營業,完全只是為了賺錢創造營收,沒有與教學結合,這樣就不好了。 政府祭出減稅優惠 鼓勵企業攜手大學育才 【問】:如何吸引民間企業挹注資金至校園? 【答】:如果民間資源進入校園並沒有背離人才培育的理念,政府機構應該提供配套準則和指引,鼓勵企業挹注資金,與大學實質合作,大學也才有轉型的誘因,願意朝最有利的方式調整。 例如,企業若願意提供完善的實習計畫培訓大學生,或者針對新進員工提供一至兩年的在職訓練,便可獲得減稅優惠。政府可以認證這些企業,頒獎褒揚或給予實質獎勵,以具體方案鼓勵大學與產業交流,建立合作關係,促進社會朝「多元肯定」的方向正面發展。企業光是批評大學有學用落差,培育出來的學生無法被業界所用,卻不願意負擔培訓人力的成本,這樣也不對。 高級人力移動問題仍待解決 【問】:對於大學教師移動至產業界的政策構想,您的看法為何? 【答】:我認為困難度頗高,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可以與產業結合。而且大學文化與企業文化大不相同,教授與業主不一定「對盤」。況且公司如果沒有擴大營運,如何聘用更多高級人力?除非景氣好轉,或者出現大規模的創新活動,才能讓企業與大學之間有比較好的連結,在短期內提供高級人力發揮的空間。建議大學萬一必須縮編專任教師缺額,可以多開設推廣教育或研習課程等班別,聘請非編制內的專任教師授課,或許可解決部分大學教師失業的問題。 高教板塊重新洗牌 專業化與特色化將成首選 【問】:大學合併、轉型與退場機制啟動後,高等教育板塊是否會重新洗牌? 【答】:一定會。觀察國外大學的歷史變遷,民主化國家除了德國之外,許多都是以綜合大學為主,理工、通識、人文、社科、教育等各領域都有;但在更早的時期,共產國家都非常專業化,例如中國大陸以前有礦業大學、鐵路大學、航空大學等,各有專業,但現在又朝綜合導向發展為趨勢。 我則認為臺灣的大學經過合併、轉型與退場,高等教育板塊應該會朝更專業化、更強調定位與特色的方向移動。假設一所私立大學的某個領域很強,吸引財團投入較多資源發展該領域,則儘管學費很高,但學生畢業後出路也很好,該領域就有可能變成這所私大的定位與特色。現在的大學評鑑與系所評鑑,首要評鑑項目也是檢視學校的定位與特色。 再如國立中山大學目前是以海洋與管理領域見長,未來高等教育板塊縮編與移動之後,學校就會更強調這一塊的定位與特色,以凸顯自己的優勢及競爭力。講白一點,到時候還在市場跟大家一起「撈魚」的學校,門面就不明顯了。 在此趨勢下,我認為科技大學將更容易發展自己的特色與定位,因為他們的實務取向更為專業化。例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在板模機械領域獨領風騷,屆時就可凸顯這方面的專長,成為招生亮點。 評鑑外加諮詢輔導功能 協助大學發展競爭力 【問】:您剛剛提到大學評鑑,未來評鑑的角色與方法需要調整嗎? 【答】:臺灣實施大學評鑑的歷史不長,它確實有階段性的成效,尤其受評大學深怕評鑑結果是「未通過」或「待觀察」,因此積極提升教學品質;但隨著少子化造成高教板塊的移動,評鑑也需要轉型。 未來的大學評鑑機構應可轉型為諮詢單位,在評鑑中加入諮詢輔導的功能,給予學校建議如何發展成有競爭力的特色領域大學。評鑑指標的設計亦可區分為基本面與特色面,達成基本面只算完成評鑑標準的一部分,另外還必須加入特色面的評鑑才行。不妨參考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的作法,透過諮詢輔導等方式,協助學校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認證之後發展出自我特色,使每一所學校都能達成評鑑目標,而且品質愈來愈好,而不是把評鑑結果當成退場的標準。 或許未來會有瀕臨退場的大學,在經過評鑑的諮詢輔導後起死回生,成功轉型,或了解應該採取何種方式退場,才會對學校與社會最有利。評鑑若能具備此種功能性,將比只用一把尺去衡量,「一刀砍下」學校來得更有意義。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54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重構高等教育版圖 楊弘敦提醒大學朝專業化轉型
大學校園 【中華大學】大一海外留學全補助,國際移動不是夢
現代社會強調國際連結,國際交流日趨緊密,大學生除了在校學習,國際視野和國際移動力更是不可或缺,為厚植國際移動力,中華大學全台首創大一海外短期留學5天4夜全額補助,就是要培養學生能夠提早適應國際化潮流下的移動和開創能力,中華大學副校長解鴻年指出,近來檢討大學生所應具備面對未來的能力,「國際移動力」是現代台灣大學生所較欠缺的能力,相較於「宅」,容易讓視野狹窄,中華大學特別將大一新生都送出國開眼界,以便將來在企業全球化部署的架構下,能占得先機。 大一遊學,納入通識學分 副校長解鴻年指出,中華大學2017年首創,所有大一新生,分為上下學期,至韓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及中國大陸(北京、上海、南京、敦煌和港澳等城市),進行短期留學的計畫,學生可以透過「國際學生證」進出博物館和青年旅館,並享有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優惠,讓中華大學學生都能提早體驗異地生活,不但能藉由異國文化衝擊,帶來省思,也為自己的可能將來籌劃出一條不同的道路。 副校長解鴻年強調,大一新生短期出國留學計畫,納入通識課程學分,學生要透過事前的研討,瞭解遊學國家的風土民情,留學參訪回國後,也要進行作業,和同學分享,真正達到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目的。副校長解鴻年說明,為減輕學生負擔,學校每年特別提撥募款得來的自有經費兩千萬元,學生吃住上課完全免費,就是要讓學生都能看看不同的世界,刺激出不同想法。 全額補助,加強國際移動 副校長解鴻年指出,中華大學大一海外留學全額補助計畫,在2017年寒假時已有410位同學出國,今年則有暑假430人準備出發,許多大一新生都沒有出過國,也沒辦護照,短期留學是全時程的體驗,如至東南亞國家,可以發現當地的高等教育並不落後,顛覆了我們的想像,也讓學生提早瞭解,也許未來人生可能在不同世界工作定居生活,及早因應全球化的時代,企業也是全球化配置,海外工作越來越不是選項而是必須,沒有國際移動能力,在就業領域已經無法應付。 企管系一年級葉采宣表示,年初時到泰國曼谷「易三倉」大學短期遊學,讓她體驗良多,雖然是短短的5天4夜課程,住在當地學校宿舍,跟著一起上課,還安排至水上市場,大皇宮等景點參觀,尤其是學校的優美建築,還有學習泰國當地語言,加上酸酸甜甜的泰國菜,及夜市的烤香蕉,都讓她印象十分深刻。 中華大學學生海外留學於泰國易三倉大學(Assumption University) 鼓勵海外圓夢,取得雙學位 副校長解鴻年也解釋中華大學在培養學生國際移動力的「築夢墊腳石」,除大一時的全額補助短期出國遊學,大二有教育部的學海計畫,還有學生自提的「國際體驗計畫」通過審查後,每年都有兩至三個班約50人,出國圓夢,可能是去參加國際知名藝術祭典,或是深度的訪查體驗等。 中華大學也在學生大三時,透過姊妹校實習計畫,讓學生學海逐夢,能至海外實習一個月的時間;大四及研究所則有一學期全額免費交換學習,去年有21位,至日本、歐洲和大陸等姊妹校長時間就讀,甚至有4位同學,留在當地修習雙學位,包括日本和西班牙,其中2位至西班牙頂尖的設計學院拿碩士,也是因為在大學時透過移地教學的設計營,在當地待過一個月,比較熟悉不害怕,也讀出成就感,拿完西班牙碩士,再回中華大學寫完論文,就能在兩地同時取得雙碩士學位。 副校長解鴻年重申,大一新生短期全額補助出國留學計畫,就是要讓學生透過不同國家的文化衝擊,培養國際行動力也要有創新力和資訊力,中華大學近年也積極進行在地關懷推廣「竹塹學」,希望讓中華大學的學生都能「立足新竹、放眼世界」。
高中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李麗姿&林禹龍,不畏困境向上
「2018年總統教育獎」共有56位學生獲獎,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每位獲獎學生將由總統親自接見並頒發獎狀1幀、獎座1座及獎助學金(大專組每名新臺幣25萬元、高中職組每名新臺幣20萬元,國中組及國小組每名新臺幣15萬元)以資鼓勵。這些獲獎同學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在各個學習階段和學習領域,全力揮灑其專長和學習熱情。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勇敢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職組獲獎者李麗姿、林禹龍的故事。 「活出自信」的李麗姿 就讀花蓮特殊教育學校高中部的麗姿,生長在花蓮縣壽豐鄉溪口村原住民清苦家庭,從小(8個月大)沒有母親陪伴,祖父與父親近幾年相繼過世,獨與阿嬤相依為命。小學成績不好,常被同學取笑而自卑。後來轉學到特教學校,重啟學習的另一個世界。 雖然特教學校離家甚遠,但是老師熱心耐心指導與照顧,麗姿習得烘焙一技之長,並且激發學習天賦積極參加運動訓練,在體育上展現好成績。也認真學習通過街頭藝人審查,製成陶笛音樂專輯,102至105年代表陶笛隊獲街頭藝人證並受邀至各界及廣西表演、105及106年受邀參加生命教育音樂劇巡演廣受好評。 前年阿公過世,去年爸爸也離世,阿嬤失智、身體狀況也日漸下滑,麗姿必須每天搭車回家煮飯給阿嬤吃,自己每天很早起床搭公車上學。她希望畢業後能在餐飲業順利就業,賺錢照顧阿嬤,進而貢獻社會幫助比她更弱勢的人。雖然她患有智能障礙,但她相信:只要努力就會進步、只要有毅力就不會被擊倒。 麗姿雖為智能障礙,被母親遺棄又遭逢親人相繼過世,現在仍須照顧失智的祖母,深具孝心,令人感動,活出自己生命色彩與姿態。生活困頓淬鍊其堅毅性格,在體育及才藝方面更有所表現,參加壘球擲遠、羽球、鉛球、桌球均獲冠亞軍,啦啦隊比賽獲特優,能影響並鼓舞他人,足堪楷模。 高中職組李麗姿(左2) 「刻苦堅毅」的林禹龍 就讀新北市立三重高級中學的禹龍,在國小一年級時父母因債務問題離異,後由母親獨自撫養兄妹與外公、外婆,家計沈重。母親為了債務及生計,帶著親人在臺中遷徙無數、居無定所,小學讀了9所學校,終於在三重安定下來。勞累的母親於101年因腹膜炎併發敗血症,無法外出工作。外公於97年病逝,外婆於102年腦溢血中風半身癱瘓,家境貧苦。 102年國中會考奮發向上,努力讀書,為便於照顧母親與外婆,選擇離家近的學校就讀。從高一開始,勤學不懈,刻苦自勵,學業成績始終保持校排1%,並利用午休在校工讀,賺取微薄的生活費,利用工讀金、獎學金以及向各基金會申請助學金貼補家計。 優異的成績表現,刻苦堅毅的生活學習態度,已申請大學繁星計畫進入台大電機工程學系,禹龍秉持窮困生活磨練出更加堅強的意志,他期許自己大學鑽研人工智慧相關知識進而創業,加入扶青團投入服務。未來創業自立,再投入服務社會的行列,回饋曾有助於他的社會,奉獻心力。 禹龍來自單親低收家庭,還需照顧重病母親與中風外婆。貧困無法擊倒其追求成功的渴望,勇於面對問題,運用工讀金、獎助學金貼補家計,並認真學習已錄取臺大電機系。傑出表現未讓他養成驕傲心態,反更誠懇待人,協助同學一起前進,106年獲選推行生命教育New Life小天使。力爭上游,優良品德,足堪典範。 高中職組林禹龍(右1) 高中職組獲獎名單
大學排行 【2019 QS世界排行】臺大72名 臺灣入榜17所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中心(QS,Quacquarelli Symonds)於今年6月公布「2019世界大學排名」,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7年榮登世界之冠,第二、三名和去年一樣,仍是史丹佛大學和哈佛大學。今年臺灣有8所大學進入排行前400名,較去年減少2所,居首的臺灣大學名次由76名上升至72名,但其他進榜學校排名普遍比去年退步。 臺灣入榜17所,8大進四百強 臺灣今年有17所大學進入QS世界大學排行榜,比去年多了一所。今年位列百大排行之中的仍是臺灣大學,為72名,名次較去年稍提升;科大部分臺灣科技大學和臺北科技大學再度雙雙入榜,且名次皆有所提升。 今年多所學校的排名皆較去年退步,只有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長庚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等四所名次較去年為佳,而中正大學再次入榜。 QS排名的指標與權重 QS世界大學排名,是調查全球萬名學者及僱主,以及對全球最大論文數據庫Scopus/Elsevier中的學術期刊和論文引用的數據分析,再依照6項指標評分,包括學術聲譽、僱主評分、生師比、教員論文平均被引數、國際學生與教員等來對世界大學評分排名。 QS世界大學排行TOP10 今年進入QS世界大學排行榜前10名的學校和去年一樣,只是名次稍有升降。而牛津大學,首度擠下劍橋大學,成為英國排名最高學府。前四名都是美國的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繼續蟬聯冠軍;英國大學有4所,瑞士1所。 亞洲23所大學列百強 在亞洲部分,包含國立臺灣大學,一共有23所大學進入世界百強。 新加坡有兩所大學進入TOP100,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大居11名,為亞洲最佳名次,12名則為新加坡南洋理工。 日本則有五所大學入百大,分別是:第23名的東京大學、35名的京都大學、58名的東京工業大學、67名的大阪大學,以及77名的東北大學。 南韓也有五所,包括:第36名的首爾國立大學、40名的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83名的浦項科技大學、86名的韓國大學,以及100名的成均館大學。 中國入榜百大的則有六所大學,包括:17名的清華大學和30名的北京大學,44名的復旦大學和59名的上海交通大學,以及68名的浙江大學和98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香港也有四所大學進入前100,其中香港大學居25名,而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則分別是37、49、55名。 ★資料來源: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
大學校園 實踐校長陳振貴憂境外招生失利 大學倒一半
少子化、低註冊率、國際競爭力低落等問題層出不窮,臺灣高教是否即將崩盤?如何自救?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疾呼,高教「公共化」不等於「公立化」,教育部應立即行動,公立大學最遲應於108學年度起,每年與私立大學等比例減招,否則117年私立大學可能完全消失!政府並應立即規劃公立大學退場機制,淘汰國立大學末段班,進行公私立大學校數與學生人數重分配。 陳振貴也呼籲教育部除放寬境外生招生名額上限,高教深耕計畫打國際盃的頂尖大學校數更應少於四所,其他大學則發展具自我特色的國際化,否則一旦境外招生失利,國內大學恐將倒一半。教育部並應實施差別化學費政策,放寬私校學費管制,開辦公費產學專班培養基層勞動力,促進公私立大學公平競爭。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疾呼,高教「公共化」不等於「公立化」,政府並應立即規劃公立大學退場機制,淘汰國立大學末段班,進行公私立大學校數與學生人數重分配。(圖/陳秉宏) 公共化≠公立化 公立大學減招非做不可 【問】:您怎麼看臺灣面臨的高教危機? 【答】:臺灣高教正面臨四大難題:一是人盡皆知的少子化衝擊;二是大學教育究竟應朝公共化還是市場化發展,必須儘速定調;三是在擴大大學自主、鬆綁大學管制的同時,教育部與社會又擔心私校-尤其是末段班私校會辦學不利甚至「作弊」,只好對所有大學一視同仁,要求照同一個標準辦學,呈現兩難的拉鋸戰;最後則是國際競爭力下滑,大學國際排名落後;學用有落差,學歷貶值;以及國際人才競爭失利。 【問】:少子化對私立大學衝擊最劇,您贊成公立大學同步減招以化解私大生存危機嗎? 【答】:公立大學合理減招勢在必行,而且非做不可!109年起臺灣生源每年急速減少,至117年剩下不到16萬,若公立大學仍維持現有名額不減招,推估屆時私立大學根本分不到名額,全臺將只剩下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可能完全消失,或頂多僅存五、六所私校,每校4,000人,辦學好的私校將面臨轉型退場的懸崖,臺灣會成為一個只有極少數或根本沒有私立大學的國家! 我與幾位校長曾向民進黨智庫確認,「高教公共化」政策是否等於「高教公立化」?他們直接告訴我「不是」,公共化不等於公立化。既然如此,政府應儘速拿出作為,讓公立大學與私大同步合理減招。 目前私大學生數占了三分之二,是留在國內市場的主要基本勞力,若政府對公私立大學的管理方式不變,又勉強維持公立大學招生人數,且無財力投入更多高教資源,將導致教育品質下滑,學生素質降低,國際競爭力再跌。為維持臺灣的國力及高教健全發展,公立大學必須即刻循序調整,一面減招學生,同時進行人事瘦身。 淘汰公立末段班 建立轉型退場機制 【問】:您認為公立大學合理的減招幅度是多少? 【答】:目前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比為32:68,教育部應於今(2018)年馬上採取行動,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每年以1:1原則同步減招,最慢108學年起要實施,以固定維持公校學生占32%、私校生68%的現行比例,並讓缺乏特色、辦學不佳的末段私校退場。 總之,公立大學招生名額應與私校減招一起連動,學校才能相對獲得更多資源,辦得更好。目前公立大學也有辦學績效差、缺乏競爭力的末段班,因此我認為,轉型退場的對象不能只限私校,政府也應即刻規劃公立大學轉型退場機制,淘汰末段班的國立大學,而不是只有整併而已,因為學校整併後,學生人數與教職員額並不會變少。 國立大學的老師是公務員,經常缺乏改革動力,尤其在一些後段大學,只要校長推出新政策,老師就想盡辦法不讓他連任。但公立大學的老師不是更該求進步嗎?懇切呼籲政府藉此少子化的轉型機會,提出國家高教發展戰略,立即規劃臺灣大學的適當規模方案,進行公私立大學校數與學生人數重分配,盼望未來存活下來的公私立大學都能立足於國際。 境外招生失利 半數大學可能消失 【問】:現在能打國際盃的大學不多,如何解決? 【答】:要緩解少子化的衝擊,臺灣的大學只有一條生路,就是國際化!除了公私立大學同時等比例減招,以及辦學不佳學校退場之外,各校還要大量引進境外生。首先要製造一個國際化的校園,例如全英語教學、華語文中心,並提供境外生宿舍,讓他們有完整的學習環境,但大部分大學並沒有做到。 預估到117年,少子化將會波及所有學校,前段班大學應可大致保持完整,中後段班學校則有的退場、有的大瘦身,而未來不夠國際化的學校,就只能招本地生,或少數會講華語的東南亞學生。但若境外生招生失利,屆時可能全國一半大學都得退場或轉型!建議教育部將每一類境外生,包括陸生、僑生、外籍生的外加名額上限都再往上提高,大學才會放手衝這一塊,好好的打國際盃。 高教深耕不利頂大打國際盃 【問】:大學國際排名落後,要怎麼打國際盃? 【答】:國內大學國際競爭力近年開始下滑,這次高教深耕計畫有一個隱憂,就是政府為了兼顧平等原則,決定打破過去以M型化競爭型經費引領高教發展的模式,將資源平均化與普遍化,讓各大學經費雨露均霑;此舉有助於高教體質的整體調整,對一般大學有利,但卻不利於頂大打國際盃,甚至會危害到頂大的世界拔尖,最終導致國際競逐失利,國際排名節節敗退。 雖然我不是臺大校友,但我贊成臺灣只要有一、兩所、甚至三、四所頂尖大學就好,政府應把之前五年五百億計畫分給12所頂大的經費全部集中給這幾所大學,其他大學就不要再不平了! 至於中端或中上端大學打國際盃的方式,不是去競逐世界排名,而是要用自己的特色發展「具有自我特色的國際化」。例如實踐大學在國際設計比賽上無役不與,學校都會編列足夠經費,讓系所在國際舞台上充分發揮。 公費培養基層勞動力 學校學生皆受益 【問】:提到經費,您怎麼看高教公共化與市場化的拉鋸? 【答】: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的執行長曾說過一句話:「政府要如植物,企業要如動物」,我則認為「教育部要如植物,大學要如動物」;亦即教育部應像植物般提供養分、資源、方向、引導,為大學製造成長環境,大學則像動物般在此環境中吸收養分,然後自行發展、茁壯、健身,邁向國際。 大學一方面希望教育部提供資源,一方面也希望教育部在引導發展方向的同時,不要處處綁手綁腳。但事實上,許多教育政策受制於民間高教團體和立委的聲音,用政治綁架教育部,教育部則綁住大學,學雜費就是明顯一例;臺灣與OECD國家相比明明就是低學費,學雜費不調漲只會使辦學益發捉襟見肘,更加慘澹經營。 公共化與市場化是兩個極端,都會使教育陷入不均衡的危機。建議採取公共化與自由化的公私混合政策,用政策性補貼方式培養社會所需或不足的人才,用類似公費培養偏鄉醫師或教師的作法,以公費或產官學合作補貼、培養基層勞工,讓他們不必先就業即可順利就學,有助於解決基層人力失衡與缺工的問題。 【問】:實際怎麼做?補貼學校還是學生? 【答】:蔡英文總統提出高中畢業生「先就業再升學」政策,想改變家長的價值觀,但家長卻普遍認為耽誤孩子學習;若能改成以公費直接補助學生學雜費,鼓勵他們念技專校院或一般大學進修部所開設的產學專班,既能拿學位,也能補基層勞動力之不足。雖然學校沒有拿到開班補助款,但只要政府願意補助學生學雜費,大專校院不愁沒有學生來源,就會配合開班。 實施差別化學費 放寬私校學雜費管制 另外,高等教育亦應採用自由化市場機制的精神,公立大學學雜費標準可由教育部制訂,私立大學日間部學制則在教育部規定的原則範圍內,實施「差別化學費政策」,由學生市場做選擇,放寬私校學費管制,讓私校更有資源朝多元特色發展,並且刺激公立大學的效率,促進公私立大學之間公平競爭。 現在醫科與理工科的學雜費收費標準較高,文、社、商科的收費標準較低,我認為級距應該再拉大。對於本來就需較多資源才能符合教學成本的科系,教育部應有一個辦法讓私校可以調整學費標準。而且目前學雜費管控只有針對大學日間部,其他如研究所碩博士班、學位學程和進修部學分費已經可以由學校自行調整,早就差別化了,未來應該讓差別化更普遍化,否則學雜費問題永遠無解!臺灣高教在低學費的情況下既要求高品質,又要打國際盃,無異緣木求魚。 課程教學鬆綁 一般大學可辦實驗教育 【問】:立法院擬修法讓實驗教育向上延伸至大學,您有何建議? 【答】:基於實驗三法的精神與高教市場的實際需要,建議立法院納入一般公私立大學也可辦理實驗教育的規定,也就是容許綜合大學在一般學院系所之外成立實驗教育學院,而不要只開放單一實驗大學的型態。初期因學生人數可能較少,亦可先從實驗學程甚至隨班附讀做起,且政府不僅補助學生,也應補助學校開辦費。 招生、課程教學與收費三者,我認為是大學實驗教育的重點,其中又以課程教學最重要,困難度也最高,應由學生自主提出學習計畫,以學分銀行的概念跨域學習或線上學習,必修極小化、選修極大化、課程客製化,師資也必須再接受實驗教育學分。建議大學應有相關機制培訓實驗教育的教學法,未來在大學任教的實驗教育教師,最好都應先取得實驗教育證照。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1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境外招生若失利 大學倒一半
高中校園 【107年免雜費】高中職技能學程、建教合作班適用
自107學年度第1學期起,就讀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實用技能學程及建教合作班學生,實施「免雜費」政策;免納的雜費,由教育部編列預算年2.5億元補助學生。 自98學年度起,實用技能學程及建教合作班即全面實施「三年免學費」。教育部增加就讀誘因,讓學生適性選讀,並協助這些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於107學年度再端出「免雜費」措施。 技能學程和建教生 三年免學費 實用技能學程及建教合作班提供學生多元入學及適性學習的機會,其課程均以就業為導向,培育學生就業所需的能力為目標。 教育部指出,就讀實用技能學程學生,多屬於喜歡動手做,具技藝學習傾向者居多,也有許多學生來自經濟及文化弱勢家庭;在96學年度前,僅一年級免學費,二、三年級學費不補助,部分學生必須依賴就學貸款或尋找工讀機會因應。為協助就讀實用技能學程學生能免於經濟因素而影響學業,使其順利畢業並進入就業市場,自96學年度起,逐年實施二、三年級學生免學費,自98學年度起,已全面免學費。 建教合作則是透過學校與建教合作機構合作,安排學生到業界職場實習,學生可獲得生活津貼,並習得ㄧ技之長。建教生在建教合作機構實習,所領取的生活津貼,可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故吸引了經濟弱勢學生就讀。教育部為協助建教學生就學,自98學年度起,全面實施「三年免學費」措施,以協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增誘因 再推免雜費 實用技能學程及建教合作班的目標明確,即為就業做準備,教育部已從課程方面努力,以培養學生就業所需的能力。現再透過「免雜費」的推動,可增加就讀誘因,讓學生適性選讀,並落實政府照顧弱勢族群的政策。免雜費措施,每年須投入新臺幣約2.5億元。 教育部未來將持續強化各校實用技能學程及建教合作班,與職場接軌及就業輔導,期使每位學生一畢業即能就業,培育產業發展所需的基層技術人力,發揮實用技能學程及建教合作班設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