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從興趣的角度看校系選擇
Photo via VisualHunt 每年隨著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統一分發結果公告,考生一顆懸而未決的心總算塵埃落定。這份不確定感,從升上高三即細火慢煎,在獲知學測成績後持續延燒,實在很折騰,但卻也是人生重要的磨練。 許多考生躊躇著該如何選擇校系?我的興趣到底是什麼?在甄選應試後,也多有未能及早準備的懊悔感觸!陪伴考生經歷這段學習旅程,有些高三學長姊的寶貴經驗是值得高一、二學弟妹們借鏡的。 具體而微分析心理測驗的結果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而今在校系選擇上,一般高中生所考量的因素,大致包含自我環境、學校環境、學術聲望、未來就業,以及成績高低等向度。而自我環境部分,高中生普遍關切:「我選擇的校系對應到的學習內涵或未來職業,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究竟該如何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呢? 多數學生在高一時曾做過「大考中心興趣量表」,高二下或高三上曾做過「大學學系探索量表」。如果你當初有用心完成這兩份心理測驗,那麼在釐清自己的興趣、個性適合哪一領域時,它們確實是寶貴的參考! 其中,在擇定校系的部分,可以擅用「大學學系探索量表」來協助自己瞭解大學科系的學習興趣,找到和興趣適配的「學類」。此量表以知識領域為架構,讓我們了解大學各領域都或多或少需要三十種知識,並理解到平日學習的學科知識在未來可能會有比重不一的用途;抑或幫助自己釐清在喜歡的領域中,還有哪些個別的知識是較為不足,需進一步涉獵的?它與目前學科表現出的能力之間是否有關聯?這些都是引導自己更深入探究自我的訊息。 從「有趣」蘊釀「樂趣」,再聚焦「志趣」 從經驗中來發展興趣,你會發現興趣並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它隨著身心的成熟、經驗的增長,會表現出不同的深刻性,就以學習數學為例說明如下。 【1.有趣】:從自己對直觀的新鮮事物感到好奇開始,例如:從小就覺得數字遊戲蠻好玩的。這種「有趣」的感覺是短暫、飄忽不定的,但會讓人喜歡多算數學、多接觸與數字有關的事物,這是學習的美好開端。 【2.樂趣】:很多事在多學、多練習後,能力往往就帶動起來,所以常算數學的人,有了成就感後,會感到興味盎然,更熱衷於學習數學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能力的提升是重點。 【3.志趣】:從樂趣到志趣的確定,關鍵是行動力和意志力。因為對數學產生求知欲,會自己設定標準,朝目標努力前進;甚至思考未來是否選擇與數學有關,或重視數學能力的校系。 陳之藩在時空之海一書中曾說:「想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從而把握它,那麼要:廣泛的認識,勇敢的割捨,耐心的堅持。」這句話對高一、二學生而言是極貼切的提醒,由廣而專,由多元探索而聚焦專精,正是找尋興趣的過程。所以趁著一、二年級時間較充裕時,多一些主題性的閱讀、選擇相關性的社團,篩選幾個喜歡的大學營隊去體驗、擇定想進一步探究的議題來撰寫小論文參賽、甚至參與科展或學科能力競賽等,這些都是興趣探索的具體行動。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從興趣的角度看校系選擇
高中校園 誰決定了你的第一志願?
Photo via Visual Hunt 你看到同學都在使用智慧手機,你也想要有一支,用來聊天、上臉書、玩IG,無聊時也可以玩玩線上遊戲。好不容易說服了父母讓你買,但是錢要自己出,於是你上網做了許多功課,也去店面好幾趟,找到自己喜歡的機種與最便宜的價錢。接著開始存零用錢、壓歲錢、打工,終於等到錢存夠的一天,心滿意足的把想要許久的手機帶回家了。 一支手機大概可以用 2 到 3 年,你都會願意花如此多的時間做研究,然後找到自己想要的款式,並且存錢來擁有它,那會影響你一輩子的大學選填志願,你也有如此用心花時間準備嗎? 最適合自己的第一志願? 大多數的高中三年教育,不論是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甚至是補習班,花了絕大部份的時間,都非常專注在如何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讓他們可以高分考上第一志願,但是卻花了非常少的時間來定義,究竟何謂適合每一位學生的第一志願。這就好像你花了好多個月來賺錢、存錢準備買新手機,但是卻在有足夠錢之後,當場才在通訊行花了一分鐘時間就決定要買哪一個機型,十分的不符合邏輯。但是目前許多高中同學選填志願時,的確就是用如此不符合邏輯的方式,在成績發下來的短短幾天內,就匆匆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高中教育花了大部份的時間在考試的準備上,學生並沒有足夠時間好好的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志趣與能力。每一位學生對於未來出路的想像與能力評估,都簡化成幾個主科的成績表現;因為哪一科成績表現好,所以未來應該就走那一條路,但是世界上所有的職業與未來的可能性,都不是高中這十個不到的主要科目排列組合而成,且這些花了絕大多數高中時光學習的科目知識與考得的高分,都會在高中主科與大學專業科目不連貫的情況下,因不再被使用而逐漸被遺忘。 高中生們,你們知道現在所學的科目知識,幾年之後可能都和你們成為陌生人嗎?考高分對大學來說只是一個過程與證明,證明你是有學習能力、紀律、方法與基本資質,但這不該是高中教育的全部。 隨著科技的進步,舊的職業不斷地消失,新的職業不斷地創造出來。大學教育並不是職業訓練班,大學教育應該是讓你選擇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讓你知道你大學畢業後會成為以哪一種特殊角度來看世界的人,因為每一種專業的背後,都代表著一種看世界的價值觀與分析事物的邏輯。但是當高中教育花了多數時間在追求學科成績的進步,卻沒有花相對比例的時間讓學生探索未來可能性,那考高分之後,然後呢?你知道該如何選擇你想變成的人了嗎? 高分讓你取得一張可以去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旅遊的機票,但是你究竟要用這張票去哪個國家呢?是美國?是英國?是日本?如果你對這些國家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想必也無法決定去那個國家,即便去了可能也無法盡興,因為可能總會想著,如果我那時候去另外一個國家玩就好了。如果旅遊也覺得應該先做好功課再啟程,那人生的旅程是否也應該比照辦理呢? 選擇志願 = 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 時間投資在考試高分的追逐,成效是一時一刻的;時間投資在對未來可能性的摸索,是一輩子受用的,每個人都還是要和自己相處一輩子啊!每一個人應該都要花充足的時間來認識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今天是一隻魚,但是卻選擇在陸地生活,想必一定無法如魚得水般的快活,即便所有人都覺得在陸地上生活最好,但你也不會開心。 高中生對志願的選擇,其實就是在選擇一個未來你想要的生活方式、你想要用什麼姿態與世界互動與你認同的世界觀,如果你對自己沒有認識,也對未來的選項沒有了解,你可能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只能等命運來替你決定。 因此非常推薦所有的學生、師長、家長一起參考學長姐的真實經驗分享,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下,一起思考學生未來生命的模樣與可能性,讓考試高分不再是盲目的追求大家眼中的第一志願,而是你心中真正的第一志願,你未來最想變成的模樣。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誰決定了你的第一志願?
高中校園 中學離「選課制」還可悲地遙遠
現在中學的教育模式,雖然有許多人正在努力改變(不見得是改善),但一個最重要的關卡:「選課制」,卻沒被視為優先要項。如果我們還以為選課制專屬於大學(甚至連大學對選課都有一大堆惱人的規定),那麼中學的教學離及格就還非常遙遠。 其實,台灣的課綱在理念上,是有選修這個設計。但是幾乎所有的學校,在實務上為求方便,都大規模壓縮選修的空間,把選修簡化成為高一升高二時選的類組。於是,中學就仍是我們所知道的樣子:學生無法決定自己要上哪些課,無法決定課程的難易與速度。無選課制的教育,是一個鐵殼甲衣,對學生的成長發展有極大的戮害。 與選課制相較,台灣現在的中學教育環境有以下這些壞處。 沒有選課制(即班級制)的諸般壞處 【一、學生沒有空間深入發展與探索專長】 在沒有選課制情況下,所有人都學(幾乎)相同的一套科目,無法依自己的特質與興趣深入學習某些科目。強迫學生學習自己不擅長或沒有興趣的科目,不但挫折學生的學習意願,對老師和其他同學都是折磨,不利整體教學。 ★延伸閱讀:在英國18歲就準備進入專業,在台灣30歲還找不到職涯方向,原因是...? 在台灣,中小學上課的常態是和一群同班同學從早到晚在一起,幾乎待在同一間教室中,維持好幾年,這樣好嗎?圖為一間小學教室。(來源:作者提供) 【二、學生太少練習拓展人際關係的機會】 在嚴格的班級制下,學生長達兩三年和特定一群人同班,而「同班」常意味著從早到晚,時時刻刻和同一群人在同一間教室。這樣的環境下,學生之間的磨擦和衝突更容易惡化,學生也很少機會拓展人際關係、演練人際交往互動。 ★延伸閱讀:台灣國高中生最悲慘的求學經驗,可能是:非得和某些人「同班三年」! 延伸閱讀:為什麼美國人總是落落大方?原因竟然是他們都沒有「同班同學」 【三、始終沒有培養學生為自己做決定】 在班級制情況下,所有重要的學習規劃和決策,學生幾乎沒有置喙的餘地,他們所能做的只有配合與忍耐。他們沒機會主動為自己挑選最合適、最想要、最有益的學習選項,這種對人生的消極態度、無力感,常常是跟隨學生一輩子。 ★延伸閱讀:台灣人的奴性怎麼來的?高中還要排「班導師」,難怪會聽老闆的話摻假油 選課制的規格與執行 班級制這麼壞嗎?是的,就是這麼壞。我不斷強調要走向選課制,並非選課制好──選課制是教育至少該存在的樣子。如果選課制是呼吸,無選課的教育是窒息狀態。 某中學的圖書館,在上課時間完全空曠。在施行選課制後,沒有課的學生可以在這裡自修或研究。(來源:作者提供) 因為選課制對台灣大多數的人是極端陌生,即使執掌教育政策的官員都不見得了解其重要原則與方針,以下描述其重要特徵,主要是以英國與美國為藍本: 【修哪些科目、哪些老師,學生決定】 施行選課制,意味著學校不會規定任何一個學生,一定要在某個時間,修某門課,成為某個老師的學生。常見的制度是少部分必修,其他皆是選修。例如,在畢業前,要在藝能科目(工藝、家政、美術、音樂等)之中修滿幾門;至於修哪幾門,選哪個老師,由學生決定。 【即使必修課,也分深度與速度】 很重要的基礎能力,例如科學、數學、語文,當然會列為必修學分。但這類科目,通常會有兩到三個深度的層級,每一個深度層級的老師也不只一人,學生仍有選擇空間。 例如,在英國制之中,中學英文就有三個層級:給移民學生的英文、一般學生修習的應用級英文,以及英國文學(包括莎翁戲劇與十四行詩等)。科學、數學也類似,興趣與才具不同的學生,都會找到較適合自己的課程。 【沒有班級編制,打散年級編制】 選修制的一大特色就是,學生之間沒有固定「同班同學」關係。只要修到同一門課程,就會在那門課程中成為同學,到另一門課上,會有另一群同學。而同一門課的同學,也不見得是同一年入學,高三和高一都選到同一門課,也是常見的事。 【允許跨校修課、遠距修課、能力評量抵免修課】 有一些科目,不見得每個學校都會開課,但這些特殊的課程,不僅可以幫助自己學校的學生(有時修課人數也少),還可以納入週邊學校有學習興趣的學生共同授課。在這樣的精神下,甚至可以引入「翻轉教室」模式,利用任何工具和資源,真實達成修課成效,只要通過某種能力評量,都可以列入學分。 選課制沒多好,它是教育基本應該的樣子 我無意幫選課制做廣告,因為它只是及格而己,它沒什麼了不起,不是偉大發明──但是連這個程度都沒做到的教育體制,是不及格的。 沒有做到選課制,沒有資格談適性教育。 沒有做到選課制,沒有資格談對學生的人格、自立、判斷力的培養。 現在,有極少數的學校,以極緩慢的速度,向選課制移動當中。期待教育當局別把這些案例當成就──數量這麼少,進度這麼慢,其實應該是沮喪羞慚都來不及才對。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中學離「選課制」還可悲地遙遠
高中校園 麥寮高中急徵英語代理教師,用「媽媽歌星」唱出心聲
圖/南海道人授權 雲林的麥寮高中近來徵求國中部英語科代理教師一人,但因地處遍遠,連續招了九次,還是沒有老師來報考。教務主任將歌曲「媽媽歌星」的歌詞改編,自製影片上傳臉書,表達希望徵師順利的心願,也唱出了偏鄉缺師嚴重的困境。 國父革命十次以後才成功,偏鄉學校徵師要幾次才找到人呢? 2月4日即將舉辦第十次的徵師招考了,希望修畢教程的老師們踴躍參與,一起來造福偏鄉地區的學生。 【徵人啟事】 雲林縣立麥寮高級中學徵求國中部英語科代理教師一人, 聘期自105年2月12日~105年7月1日。 有意願者請洽教務處。 【「媽媽歌星」唱出偏鄉缺師問題】(影片授權:南海道人) 「媽媽歌星」可以這樣唱?網友都說讚 (function(d, s, id) { var js, fjs = d.getElementsByTagName(s); if (d.getElementById(id)) return; js = d.createElement(s); js.id = id; js.src = "//connect.facebook.net/zh_TW/sdk.js#xfbml=1&version=v2.3"; fjs.parentNode.insertBefore(js, fjs);}(document, 'script', 'facebook-jss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