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長榮大學率隊參加台灣高等教育展 連五年贈貸學金助馬來學子來台圓夢
因疫情緣故,睽違兩年長榮大學再次參與由馬來西亞留學台灣校友會聯合總會(簡稱留台聯總)主辦的2022年台灣高等教育展,由入學服務處境外業務組組長王佩茵組隊籌劃、馬來西亞國際顧問周道惠協力指導,副校長吳佩芝及國際長李敏瑜率隊參加留台聯總主辦、一年一度大馬留台學生盛事「文華之夜」。 來自全馬各地的留台同學及亞洲區留台校友代表、政商社團華裔領袖都在「文華之夜」齊聚一堂,台灣外交部、僑務委員會及教育部等重要長官也遠赴前往參加,可見馬來西亞留台校友對台灣國際影響力之重要性,並展現台灣優質高等教育國際化市場的潛力。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2016年承諾要連續五年、每年捐贈 20,000 馬幣做為留台聯總貸學金,專門提供給大馬的長榮大學學生申請。因受疫情影響,今年為捐贈貸學金的第五年,由吳佩芝代表,在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童振源見證下,捐贈給留台聯總,並由總會長拿督陳榮洲醫生局紳致贈感謝狀。長榮大學是台灣各大學唯一多年持續捐助留台聯總貸學金的台灣高等教育機構,留台聯總總會長及各分會會長也十分肯定長榮大學優良的辦學成果,以及對馬來西亞留學生長期以來的照顧。 今年的台灣高等教育展分三地舉辦,分別是8月19及20日在吉隆坡的世界貿易中心、22及23日在北馬吉打州的雙溪大年新民獨中、26及27日在南馬柔佛州的寬柔中學古來分校。 副校長孫惠民及研發處創新育成中心團隊也將於8月底出發,在東馬、西馬各舉辦1場咖啡工作坊,並與美門咖啡續簽MOU。長榮大學近年與馬來西亞的教育文化交流頻繁且豐富,期望透過多元互動增進情誼,讓嚮往大學生活的馬來西亞學子到台灣圓夢。
大學校園 生生不息生態與生命暑期體驗營 長榮大學與六龜關懷協會合作邁入第三年
由長榮大學「相約檨仔腳-走向整全的社區經濟與照顧之路」計畫團隊、應用哲學系及永續發展國際學程(以下稱IPSD)共同籌備,於8月15日至20日之間辦理為期5天的兒少暑期營隊,參與學童共22位。營隊活動地點分別在六龜關懷協會、池田屋、新威森林公園和大潭社區。 根據過去在六龜辦理的兒少活動或營隊的經驗與回饋疫情較為緩和的情況下,本次課程安排以生態與生命為主軸,設計理念是為了重新串連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係,認識地方歷史文化,並且藉由大自然的力量和地方共存的歷史記憶,觀察與領會生命的韌性成長,體悟生命與生態生生不息的牽連與羈絆。活動內容除由應用哲學系及IPSD同學們帶領學童到新威森林公園生態體驗、認識繪本與池田屋故事製作外,同時邀請到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主任吳幸芬與日籍老師河村將教導小朋友簡單的日語生活會話;另外,六龜石雕藝術家張運正也受邀介紹新威森林公園沿革、園區主角桃花心木生態、苗圃樹種、認識隨機出現的鳥類昆蟲動物和物候關係;活動期間還與長榮大學國際珍古德根與芽生態教育中心和綠色社區根與芽行動計畫USR辦公室合作,帶領小朋友到大潭社區資源回收站、大霖老宅、大潭幸福香草莊園交流與體驗竹扇編織和了解香草防蚊液製程。 本次營隊籌辦團隊總召梁煜雯表示,感謝學校教學單位及在地組織願意協力提供優質的體驗活動。同學們除了寒暑假期間籌辦營隊,平日每週六也透過線上或實體活動和協會小朋友相處。這樣的互動讓團隊能針對小朋友所需設計營隊活動且提供深度的陪伴。 吳幸芬提到,非常感謝六龜關懷協會讓學校能回饋社區、照顧偏鄉孩童。從服務中也獲得滿滿的寶貴經驗。盼能持續合作推廣異國文化,讓孩童接觸學習多元文化。 社團法人高雄市六龜關懷協會專員張瓊玉強調,長榮大學師生團隊認真用心地籌備每次的營隊,而且讓孩子們到不同社區、地方和生態環境體驗別具新意,且營隊結束後仍持續陪伴小朋友,包含之前寒假營隊結束後的線上、實體互動,小朋友其實都能感受到用心,所以每到寒暑假小朋友總是很期待長榮的大哥哥大姊姊能帶給大家不一樣的驚奇與感受。
大學校園 實踐根與芽精神 長榮大學跨國實踐氣候行動
長榮大學安全衛生科學碩士學程來自坦尚尼亞國際生Simon,以及永續發展國際學士學位學程(以下簡稱IPSD)的學生Nickson,於本月5日聯合坦尚尼亞與台灣的珍古德協會,由「綠色社區根與芽行動計畫:從在地到國際」USR計畫支持,於非洲坦尚尼亞的阿魯沙文化遺產中心(Arusha Cultural Heritage Center),舉辦空氣污染防制工作坊,分享空氣品質監測方法以及傳遞空氣污染對於南極冰層融化所產生的影響。 空污工作坊為本校USR辦公室「台灣經驗,非洲實踐」之行的系列工作坊之一,為喚醒坦尚尼亞政府和一般民眾對於空氣品質維護的意識,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空氣污染對於環境與自身健康的影響。舉辦實體工作坊前,在台灣先舉行為期5天的線上工作坊,邀請長榮大學教授吳佩芝、傅立達及賴信志分別就「空污與公共健康」、「產業污染」、「空污與氣候變遷」專題演講,也邀請坦尚尼亞講師Mr.Japhet探討當地的環境污染,建立環境意識基礎認知。實體工作坊則使用本校贈與的空氣品質感知裝置,讓當地民眾學習監測空氣品質,關心環境。 綠能與環境資源學系系主任暨USR計畫協同主持人賴信志表示坦尚尼亞天然資源豐富,發展潛力不容忽視,這幾年因為學校IPSD學程計畫,許多來自坦尚尼亞的學生到臺灣學習。學生發現家鄉問題並且透過工作坊解決問題,將台灣經驗返國實踐,也開啟本校與坦尚尼亞的國際連結,深具意義。 實體工作坊後,產生擴散效益,東非最優質的公民雜誌(CITIZEN Magazine)以斗大的標題報導空污工作坊的內容,位於坦尚尼亞Dar es Salaam的法國大使館也邀請Simon參加氣候變遷會議。Simon也接受坦尚尼亞兩家媒體的採訪報導,分享空氣污染及氣候變遷行動計畫外,更表示感謝台灣及長榮大學協助學生提升他們的生活及學習。 環境永續為本計畫之核心理念,透過人才培育進行實踐,學生自主發起氣候行動,未來將持續舉辦工作坊及與珍古德協會合作,發展全球合作夥伴關係,共同關懷環境,實踐根與芽精神。
高中校園 【基隆高中】自主學習 引導不主導
國立基隆高中為落實12年國教課程總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以「引導、陪伴,但不主導」為原則,進行「自主學習」系列課程引導,同時邀請專業人士分享指導,不僅提升學生的學習深度,更激起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 能力培養 諮詢引導 在該校圖書館的策劃下,「自主學習」課程於高一階段著重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像是以「文書處理介紹與應用課程」、「簡易影音編輯製作課程」、「線上學習資源介紹」、「簡報資料製作及口說技巧」等四大範疇,結合學校資源,由25位老師帶領學生逐步儲備自主學習所需的先備能力。高二則根據學生已經選定的主題,安排逾10位老師進行分組協助,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迷航時仍有師長群可以提供諮詢。 自主學習指導老師的最高指導原則「引導、陪伴,但不主導」。 校園講座 加深學習 除了校內課程之外,圖書館也辦理校園講座,邀請基隆市野鳥協會常務理事沈錦豐以「以自主守護在地」為題,向高一生重塑基隆山海深廣的風貌;另外,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員牛涵釗則以「自主學習,像極了愛情」為題,引導學生如何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並有效規劃學習時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啟迪其學習深度。而擔任自主學習指導的老師也主動參與相關研習,瞭解最新的教育趨勢以及他校的作法,從中擷取寶貴經驗,在陪伴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亦不間斷「自主的學習」。 在今年1月初舉辦的基隆區自主學習成果發表,基隆高中就有3組學生參加線上發表,分別為201班學生李宛慈、黃瑩瑩的〈繪本編寫與繪製--怎麼辦顏色去哪了〉、209班學生王孝軒、劉庭睿的〈遙控帆船〉、210班學生吳昇倫的〈攝影idea分享〉,另外還有十多名學生透過靜態書面發表,而該校同時也設立了自主學習成果專區,讓提供師生隨時可以利用,顯示該校辦理學生自主學習計畫已有不錯成績,邁向108課綱「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課程願景
高中校園 【108課綱】中部三校 打造雙語自主學習環境
國立南投高中、國立興大附中,以及國立中興高中等校為落實108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運用英語進行多領域學習,鼓勵學生「自發」規劃學習內容,拓展學習領域的廣度及深度,培養探究及創造能力,使學生能透過自主學習及過程的反思,在探索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潛能,成為具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 國立南投高中 積極營造學生「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和「社會參與」的空間及課程,應用校園所學知識服務社區,並推動「教育體系雙語活化」,展現多元學習成果。例如,老師羅家珍透過興大附中國際視訊團隊的協助,進行國際視野課程,帶領學生幫助美國癌症病童,並舉辦中興新村轆轆市集義賣,為癌童加油;學生廖翊哲以拍攝「阿嬤的柴燒龍眼」影片,表達融合家人、家鄉土地的情感,獲得全國高中職英文素養成果大賞優勝。 另外,老師王麗雅利用社團研習及自主學習課程,與臺北市立大同高中、日本仙台高中、東北大學合作櫻花計畫,讓學生利用網路科技及英語學習分享,一起研究社會和自然科學的議題;老師周金福則結合自主學習和技高專業課程,讓學生透過雙語報導新聞方式,推廣校內外跨際學習成果。 國立興大附中 由圖書館進行跨處室整合自主學習課程,定期辦理指導教師支持會議,以及學生計畫撰寫增能,透過「興附大學堂」引領學生進行學習主題探索、「興附講堂」讓學生發表自主學習成果等方式,持續提升自主學習的推動成效。 例如老師施玫玫主持的國際視訊團隊,以國際模擬法庭為自主學習內容,學生除了修習國外大學線上相關領域課程,同時也搭配閱讀原文法學書籍與卷宗,自行籌組同儕共學小組,尋求國內外師長指導相關專業知識,學期末報名參與跨國高中生全英法庭攻防競賽,將自主學習與國際視野、雙語學習有效結合,靈活運用。 興附講堂讓學生發表自主學習成果。 國立中興高中 考量學生在國中階段多數沒有自主學習經驗,國立中興高中則採循序漸進式規劃推動自主學習,由該校圖書館編纂自主學習手冊,學校規劃自主學習基礎課程,以自主學習手冊為教材,由指導教師就研究方法及手冊各主題進行授課,引導學生認識自主學習。 另外,該校也將國際教育及雙語學習融入校訂必修課程,由教師自編教材,以英文介紹敘寫中興新村的知名景點與人文傳統,學生透過英文文本閱讀,以及中興學人文篇課程的實地走讀踏查,將文本與生活脈絡結合,不但落實雙語學習政策,也推動發揚在地文化。 該校同時也是南投縣「高級中等學校適性學習社區推動校訂課程及彈性學習時間與大專校院協作共好計畫」的召集學校,除了協助縣內各高級中等學校媒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大學端資源,每學期辦理跨校聯合自主學習動態成果發表會及靜態成果展,促進校際交流及觀摩學習,期望能拓展學生視野,創造多元學習機會。
大學校園 「大機械學研合作」聯大與工研院共同培育機械領域淨零碳排人才
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於111年8月18日由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所長饒達仁率隊至國立聯合大學(以下簡稱本校)進行淨零碳排合作技術交流及人才培育計畫,並遞交上111年6月21日線上簽署之「大機械學研合作」合作意向書(MOU)。 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饒達仁所長表示,聯大為17所大機械學研合作大專院校從最北端的海洋大學、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城市科技大學、中央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聯合大學、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勤益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中正大學、成功大學、到最南端的中山大學,拜訪的第15所聯盟學校,與清大、陽明交大並列桃竹苗聯盟學校,更因三校地緣之便,未來不管是業師、課程等聯盟合作將更為便捷。 透過本計畫未來工研院將提供大二至大四生包括暑期及在學期間的實習名額,研究生也亦可至工研院進行研究與實驗,由工研院業師共同擔任指導教授,對關鍵技術深化合作,期盼合作平臺不僅是機械或機電的領域,更可有多元跨域的智慧技術領域,培養種子學生直接進入產業界。 本校李偉賢校長表示非常感謝工研院給予本校締約合作的機會,未來除既有的理工、電資兩院科系合作外,本校特有的客家學院之文創、文觀系所亦可透過本次聯盟機會,進行跨團隊學習合作。 工研院「大機械學研合作」平台計畫是國內首見大型機械領域學研橋接計畫,更匯聚工研院機械領域能量,透過技術培育課程業師、共同規劃培育關鍵課程、學生實習計畫、派駐專業研發人才擔任指導業師或將師生納入相關計畫執行人員、洽商聯合實驗室合作計畫等產學合作,搭配各式聘用模式,創造產學合作,透過學研雙向交流合作,加速前瞻技術研發落實在綠色製程及減碳產業,與學校及產業攜手迎接機械領域的淨零永續挑戰。
大學校園 驗交流激盪創新思維 水環境巡守隊20年 多元傳承永續經營
長榮大學河川保育中心於8月17日在長榮大學承辦「2022年民眾參與流域管理暨水環境巡守隊經營經驗交流討論會」,邀請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及澎湖縣等南部七縣市的縣市業務主管人員、委辦經營團隊及巡守隊代表來校研討,集思廣益,透過縣市間交流討論,激盪出巡守隊經營之創新思維。 本次會議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主辦,以跨區縣市巡守隊經營經驗交流及志工經營挑戰與回應為主軸,環保署水質保護處處長顏旭明致詞時表示,環保署自91年起就與長榮大學合作推動「二仁溪及將軍溪志工巡守及檢舉機制推動計畫」,與嘉義縣朴子溪同步試辦水環境巡守隊,於93年正式催生全國水環境巡守隊政策。水環境巡守隊是環保署推動民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政策,透個各縣市經常性經營輔導,構建出一個公私協力守護水環境的民間網絡,這項政策在今年度邁入第20年,在公私協力下全國水質有明顯改善。未來將朝公民意識及公民培力持續提昇,包括先進設備的使用,由環保署添購手持式水質檢測器材供巡守隊操作使用,及接軌「向海致敬」,由陸源進行河川淨溪,防治海洋廢棄物問題,盼透過這次的經驗交流討論,為水環境巡守隊政策再創下一個二十年。 這次會議邀請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老師黃魏慶由民間觀點來看環境保護,提醒水環境巡守隊的經營者應該要引導民間志工,從土地倫理及人文角度來思考環境並付諸行動,確實解決民間通報的污染案件,是促進民間持續投入的最大動力。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科長朱健瑋則從桃園市運作的規模、各項工作及成效,跨區分享北部的水環境巡守隊運作情形,也以SWOT解析桃園市水環境巡守隊的困境及解決策略。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老師蘇文彬也分享經驗講解「水環境巡守隊經營之困境、挑戰與策略」,引導省思運作志工的目的,然後帶領與會者討論水環境巡守隊所遭遇的困境、挑戰及解決策略。活動最後在大家寫下對下一個二十年的期許中圓滿結束,全體夥伴總結出「多元發展、創新傳承與永續經營」作為目標來邁向下一個階段的水環境巡守隊。 會後七縣市夥伴前往長榮大學國際珍古德根與芽生態教育中心參訪,此處為10年前博士珍古德來訪二仁溪後而所延伸發展的行動學習場域,珍古德讚許長榮大學推動民眾參與二仁溪守護的經驗,希望長榮大學持續透過教育來引動環境守護行動,並擴散、連結到國際環保行動。場域今年度取得環保署環境教育場所認證,在軟硬體設備及教學內容經過國家審定,長榮大學期許這裡能夠成為一個「環境行動、社區發展」的培力基地,讓河川及社區社群能在這裡做互動,並鼓勵七縣市水環境巡守隊能多運用學校場域,延伸環境守護與大學社會責任的連結。
大學校園 長榮大學永續發展國際學程6位畢業生 獲教育部及國合會獎學金繼續留台深造
長榮大學永續發展國際學士學位學程(IPSD)第二屆畢業生好學不倦,多人留在台灣繼續就讀各大學碩士班並且獲得教育部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等各單位的獎學金。其中本年度教育部台灣獎學金頒發就讀碩士班的名額共有14名,長榮大學畢業生有5人獲獎,另有1位同學獲得國合會獎學金,是本校畢業生首位得獎者。 IPSD 2022年級應屆畢業生共11位錄取台大、成大、長榮、中山、台北、北醫、東華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等校碩士班。5位獲得今年度教育部臺灣獎學金補助,分別是考取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碩士班的Buhombe Barnaba Alanus、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學程碩士班Bonzo Veronica Costa、成功大學自然災害減災及管理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的Mtweve James Travor、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學程碩士班Nsia Asanterabi Ulomi以及長榮大學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班Jomalema Patrick Chris。獲得國合會獎學金者為考取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的Massao Angelbetter Marselian,這6位學生均來自東非的坦尚尼亞。 「臺灣獎學金」計畫於2004年由外交部、教育部、經濟部及國家科學委員會共同倡議成立,並於2011年分流成「外交部臺灣獎學金」及「教育部臺灣獎學金」。教育部臺灣獎學金旨在鼓勵優秀非邦交國學生來臺攻讀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獎學金」於1998年起,透過與國內大學合作提供全額獎學金方式給予友邦及友好發展中國家推薦並經甄選之外籍人士來台就讀,以期協助友邦及友好發展中國家培育政策規劃、技術及管理高等人才。 應屆畢業學生Barnaba說到,收到獎學金錄取通知時相當高興,許多獲獎者都是同班同學,這讓成為長榮大學校友而感到更加自豪,並感謝學校與每位師長們、學程的所有支持與幫助! 另一位學生Patrick表示,非常感謝台灣政府提供教育部臺灣獎學金讓下一階段的學涯能在長榮大學繼續學習,台灣是第二個家鄉,期望學成歸國後能協助社區與國家的永續發展。 長榮大學校長李泳龍表示,大部份外籍學生前來台灣接受高等教育是從研究所開始。學校自2017年與珍古德協會合作,成立環境教育國際實驗學院及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目前已有二屆的畢業生,而這些學生能夠在長榮大學就學期間,把握機會為自己下一階段的學涯努力打拚,讓學校師長們也與有榮焉。長榮大學的永續發展國際學士學位學程已成為非洲國家學生來台就學的重要門戶。
大學校園 實踐根與芽行動 長榮大學USR計畫跨國合作促進性別平權及人才培育
長榮大學「綠色社區根與芽行動計畫:從在地到國際」第二期第三年,進行非洲實踐之旅,將台灣經驗於非洲實踐,開展更多量能,發揮國際影響力。永續發展國際學士學位學程(以下簡稱IPSD)學生Benica Evarist Ndziku 8月回到母國坦尚尼亞推動跨國合作Care計畫。 Care計畫目的是以環境永續及關懷為出發,以實踐友善地球Earth Care、女性力量Girls Care及照顧健康Health Care為理念,實踐社會責任外,也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五項,為性別平權,為培育人才而努力。 Benica代表本計畫與坦尚尼亞在地組織合作,包含 Fahari (史瓦希利語:以女性為榮) 根與芽計畫、Girl’s Power Initiative (GPI)、Builders for Future Africa (BFA)等團體,建立正向的月經知識與態度,破除「月經污名」等不合時宜的文化習俗與社會觀念。8月7日於阿魯沙 (Arusha) Lenjani村莊的 Cornerstone中學進行了縫製布衛生棉的工作坊,培養將近30位學生成為解決「月經貧窮」議題的種子。除此之外,Benica、Habiba (坦尚尼亞根與芽行動志工)還外展到學生家戶拜訪,實踐社會工作精神,將關懷送至偏遠部落。Benica 提及為了接觸村莊裡12至26歲的女孩們,在黃土路上走了7公里的路程,透過他們的拜訪女孩們建立起更多的正向月經觀念,辛苦很值得,未來也會持續推廣Care 計畫。 Care計畫另有來自史瓦帝尼的IPSD學生Sindy,以線上方式進行性別平權行動 「Kutichenya Kwentfombatana」(史瓦帝尼語:以女性為榮) 並且與當地的組織共同合作。7月時,當地團隊負責人Neliso和隊友參訪SASHO建築公司。向男性傳達月經知識以及善待包容女性的理念,讓Care 計畫的推動不僅於女性,加入男性的力量一起支持共好。 本計畫主持人暨環境教育實驗學院院長洪慶宜表示,Care計畫除了推動SDGs5性別平權外,更是實踐培育人才的目標。鼓勵國際學生進行跨國行動,解決環境議題,實踐根與芽行動的精神,如同珍古德博士所說:「Together we can change the world」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大學校園 長榮大學標竿學習 邀請奇美醫院分享 整合加速數位轉型 提昇競爭優勢
長榮大學研發處產學合作總中心於8月17日辦理系列活動第六場Research Cafe,邀請奇美醫學中心行政副院長鄭天浚分享「智慧醫療行政-從醫療照護到醫療行政的數位化發展」。 鄭天浚指出,電子病歷的推動不僅打造無時差的醫療環境,還能提高醫療品質並發揮經濟效益。鄭天浚也大方分享奇美醫院帶動雲端發票風潮、接收雲端發票比率居全台醫學中心之冠並獲南區國稅局頒獎表揚的歷程。 奇美醫療體系每年收到約17萬張供應商開立的龐大紙本發票,造成人工對帳作業、紙張儲存的負擔以及供應鏈無法整合等等問題,因此,從2020年開始導入「雲端電子發票」、率先使用資訊系統做流程自動化檢核,有效簡化醫院採購與會計作業,大幅提升醫院數位化成效與整合度、有效落實減紙化作業,達到低碳轉型、節能之成效。 鄭天浚也提到醫療是高碳排的產業,今年在副校長吳佩芝的邀請下加入長榮大學籌組的零碳轉型聯盟,一同面對全球暖化所帶來的課題,更藉由結盟共創模式來創造新機會,期許聯盟資源能夠協助醫院,攜手合作成為ESG永續醫院。 校長李泳龍表示,長榮大學一直以「國際綠色永續大學」為目標辦學,今年在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評核標準的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名列世界前800強;2023年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排名也進步200名,排在第801-1000名,顯現出在永續發展與國際合作的能量。另外,因應台灣的2050淨零碳排計畫,長榮大學也成立淨零永續推動辦公室和ESG產業永續研究中心,積極培訓校內教師掌握國際標準驗證體系,並協助輔導中小企業具體執行減碳,提升企業綠色創新的競爭力。此次特別邀請奇美醫學中心行政副院長鄭天浚分享醫療行政的數位轉型,非常值得長榮大學學習,因為這證明只要願意翻轉思維,就能帶來長足的進步,甚至帶動風潮。 長榮大學一級長官及行政、教學單位等多位同仁都到現場取經,期望透過分享,能將長榮的行政作業效能更加提升。
大學校園 無懼少子化風暴 長榮大學超前部署淨零永續 前瞻佈局精緻辦學
出生率降低已成為近來全球趨勢,全世界各個已開發國家都面臨少子化發展。位處南臺灣的長榮大學,預見此一趨勢,提前規劃轉型策略與變革方案,朝向以敏捷組織應變挑戰、培育永續未來人才、瞄準大南方新科技的國際創新大學發展。長榮大學李泳龍校長強調,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是為下個世代培育人才,「淨零碳排」與「南方戰略」才是我們真正要思考與克服的挑戰。 這幾年無論通訊科技或商業模式的變化都非常迅速,大型多層級組織不利於快速因應趨勢變革,必須要改變。對高等教育來說,調整規模且精進品質、強化產學合作,培育學生成為「問題解決者」,是當今全球大學轉型的重要潮流。例如長榮大學在奧地利的姊妹校—約翰·克卜勒大學(Johannes Kepler Universität Linz,1966年創校),僅有約130位教授,雖是歐洲德語區第五年輕的大學,卻是知名汽車品牌奥迪的自動駕駛深度學習中心(Audi.JKU deep learning center)所在,奧地利國家科學院(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ÖAW))也把數個研究中心設置在周邊。臺灣近年來為因應國家能源轉型,於台南創建了國家級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長榮大學與約翰·克卜勒大學相似,不僅與沙崙科學城核心營運單位工研院擁有密切的產學合作,也是科學城周邊,包括大台南會展中心、商業區(三井購物中心)、產業研發專區唯一的綜合型人才庫。 李泳龍校長指出,世界各國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的承諾,從製造業到服務業,甚至顧問業都對淨零永續相關人才高度渴求。為此,長榮大學設置了「淨零永續推動辦公室」,統合校內教學與研究單位,讓學生取得跨學院「環境、社會和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課程與「零(碳排)」學分的基礎知識。校內正積極規劃興建綠能電廠作為附屬事業,希望透過南臺灣豐富的風光資源,讓同學可以實際參與創造清淨能源的過程,體驗發電設備鋪設與維護管理,學習綠電憑證的營利模式,對於能源開發商來說,即是畢業即戰力的重要禮聘人才。 此外,本校也特別邀請知名顧問公司SGS來為校內已有豐富專業學識與產業經驗的教授師資進行包括能源管理、溫室氣體盤查、足跡盤查等ISO國際標準的培力訓練,希望未來能夠讓掌握ISO國際驗證體系思維的教授們帶著學生輔導企業實施碳中和相關措施。基於碳中和需求的世界趨勢,長榮大學亦早將合作佈局延伸至東南亞,除校內已有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印度等21國、近300名國際學生外,校方也與位於馬來西亞砂拉越再生能源廊帶(Sarawak Corridor of Renewable Energy,簡稱SCORE)的重要學校—砂勞越科技大學(UTS)簽署合作意向書,除了每年選派優秀學生進行交換研修,雙方也有包括農業科技、無人機應用、AI系統、安全衛生教育等多方面的教研合作,未來也會與在東南亞設有據點的鋼鐵與石化等材料台商進行深入合作,讓同學擁有更多海外就業機會。 環顧今年國際化佳績,長榮大學2022年THE Impact Rankings大學影響力排名601-800名,而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則為801-1000名,較去年大幅躍進200名,學校將持續以「深耕在地、連結國際、成為永續發展典範大學」為目標精進努力。 李泳龍校長表示,校門口外觀富有南方熱帶風情的圓頂建築,是即將在111學年度啟用的竹構多功能展演教室(竹構集會堂/名稱暫定),使用臺灣在地的生質材料作為支撐結構,是臺灣少見以最新穎的「負碳」理念與科技設計的永續建築,代表本校在下個世代裡的精神—無懼挑戰、擁抱永續、迎向南方。堅持這樣的精神與努力,少子化趨勢其實是大有可為的轉機。
大學校園 南華大學整體招生率佳 大一新生註冊率可望逾九成
111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管道於8月12日放榜,在少子化浪潮衝擊下,今年考生人數大減,招生名額遠高於報名人數,全國公私立大學招生嚴峻,皆受到極大影響,共有51所學校缺額數大增,總缺額逾1.4萬。近年來在逆勢中穩健成長的南華大學,雖然分發入學也受到少子化海嘯波及,但在特殊選才、繁星推薦及獨招皆滿招;申請入學分發率達88%,排名全國第14;另四技甄選也有達85%,就整體招生績效,預估111學年度大一新生註冊率可達91%,排名全國2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