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考情

大學考情 可是寶寶不說,聯考回不去了
Photo credit: william a kay via Visualhunt / CC BY-SA 大學推甄1994年開辦,那年應屆考上大學日間部的臺灣18歲少年,僅占同齡人口13%左右;2016年大學多元入學制度推動22年,這年全臺大學提供的日間部四年制學制招生名額,可以滿足超過78%的18歲少年,成為大學新鮮人的目標。 少子化和大學擴張,是造成臺灣的大學新鮮人爆炸性成長的兩大推力。 1994年高中應屆畢業生,出生於1976的龍年,那年臺灣新生兒超過42.5萬人;2016年考大學的虎寶寶,出生於1998年,當年只有27萬名小嬰兒出生,育齡婦女平均只有1.465個小孩,臺灣確定被列入低生育率國家之列。 可是1976年的龍子考大學時,全臺大學日間部只有5萬6千多個新生名額;在少子化年代出生的1998年虎寶寶,應屆畢業這年,卻有超過11萬個大學日間部入學機會,大學也從「菁英教育」演變為「普及教育」。從結果論,大學文憑貶值,唸大學對年輕世代而言,從競爭優勢變成了基本條件。 長達9個月的考季 面對大學考招人數結構性的改變,加上1990年代以來,教改推動、社會結構、經濟趨勢和區域發展情勢的影響。2002年大學聯考改為指考(指定考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上路,大學招生制度確定從聯考走向多元入學。進大學從單一的聯考入學管道,十多年來已經發展出21種多元入學管道(表1)。大考考季的備戰,也從每年7月一決勝負,拉長為從高三上11月,延續到畢業後的8月,才宣告結束。從各個入學管道的報名、考試、備審、面試,長達9個月的考季,考驗著學子們的耐性。 反對多元入學聲浪的一方,直指多「元」入學為多「錢」入學,有利於家庭社經地位高的考生。相較於聯考時代,考招分發一次的報名費千元左右,然而面對眾多入學管道,每位考生大學入學報名、考試成本,平均5千到1萬元,更有甚者請補習班製作備審資料,以及訓練面試技巧等等,花費則高達數萬元。 表1:21種大學招生入學管道/整理:魏佳卉 多元入學讓弱勢生進臺大 然而,從大考中心、臺大、清大、政大及中山大學等校,針對過去20多年來,循著多元入學管道包括推甄、繁星入學的學生,進行追蹤調查發現,比起一試定終生的聯考制度,多元入學更能打破城鄉、家庭、社經地位的框架,讓資源相對弱勢的學生,得以進入頂尖大學。 如同臺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研究指出,2011-2014 年間全臺的大學生低收入戶比例為 1.38%,而臺大僅 0.56% 的學生屬低收入戶,但繁星入學進臺大的學生,1.6%屬低收入戶,顯然繁星推薦對低收入戶子女進入臺大有其助益。中山社會系葉高華教授在2015年「中山大學基本調查」中,也歸納出繁星不僅使父母學歷不高的人也有機會進入中山大學,而且入學之後的學業表現還高於平均水準。 率先於2007年推出繁星推薦的清大,根據其校內統計資料顯示,2007-2009年間,繁星錄取的學生有4成拿到書卷獎,大大超越指考考試分發入學的學生。 學生來源多元才是重點 既然數字會說話,何以反對多元入學,支持「聯考復辟」的聲音仍不斷占據主流話語權?當中關鍵因素在於多元入學管道百家爭鳴,加上2000年後技專校院大規模升格為科技大學,大學招生名額增加,少子化卻造成學生生員減少;科大為爭取普通高中生入學,專為高中生設立「四技申請」入學管道;一般大學也在高職生報考的「統測分發」、「技優保甄」等等,開放名額給高職生申請。 一時之間,看似多了許多入學機會,然而每個人至少得面對3到5種入學管道的抉擇,原本多元入學管道,希望學生們能「適性揚才」,選擇最適合的入學方式,可是多數人的決定,卻是為求保險起見,乾脆通通報名,免得錯失CP值最高的入學機會。如此一來,大量報名各個入學管道,反映出的結果即是考試費用暴增,「多元入學」被各界抨擊為「多錢入學」。 大學多元入學的精神來自於美國,其著重於「大學生來源的多元,而非入學管道的多元」。以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為例,其學生組成50%為有色人種,15%學生家長來自於未受過大學教育的低社經家庭。學生組成多元,才能促成大學多面向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以社經地位高的學生組成,造成同質性過高,失去了大學追求卓越的動力。 然而,多元入學到了臺灣,社會關注的焦點,卻放在入學管道多元的技術討論上,多數的學生及師長,很難在一時半刻,搞懂不同入學管道的精神。為了「追求公平」,一味認為「分數越高就越有機會,進名校的聯考最公平」。 不該被放棄的青春選擇權 若是聯考真能解決問題,也不會有多元入學方案。1990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經濟面臨巨大轉型,對於人才培育的想像與需求,非聯考選才方式所能解決。一路走來,包括傳產製造業人力短缺,南進東南亞、西進大陸,同時1991年引進外勞,投入重大公共工程。二十多年來,臺灣經濟發展已經從藍領人力需求,逐步向白領知識經濟、網路應用和全球化管理能力靠攏。 當真恢復聯考,莘莘學子再把年輕的精力,投注於熟練基礎學科的答題競賽當中,該屬於網路世代應有的探索和嘗試,待至18歲進了大學再說,面對全球化競爭只能出局。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了,「十五而志於學」,等同高中開始思考人生未來方向,多元入學強迫年輕學子探索志向,不該被動放棄選擇權而隨波逐流。 【參考文獻】 1.徐明珠。2002。「辦出特色就是一流大學」。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5期。 2.大學問編輯部。2016。「考大學:報名費低消3千元起跳」。大學問網站。 3.駱明慶。2016。「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4.呱牛。2016。「台大怎麼上?誰是台大學生2.0?」。大學問網站。 5.葉高華。2015。「考大學及其背後的故事–以中山大學為例」。巷子口社會學。 6.李浩仲、李文傑、連賢明。2016。「多『錢』入學?從政大學生組成看多元入學」。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7.陳佩宜。2012。「告別一試定終生 大學之道由你決定」。高教技職簡訊61期。 8.陳佩宜。2012。「回響1:來自大學的觀察 招生多元更具競爭力」。高教技職簡訊61期。 9.陳榮順。2012。「借鏡美國:陳榮順多元入學發現明日之星」。高教技職簡訊61期。 10.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姚霞玲。2000。「推薦甄試實施成效的追蹤調查:1994-1999」。應用心理研究第5期。 11.新境界文教基金會。2014。「少子女化下的臺灣教育政策」。新境界智庫。 12.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跨國勞動力引進政策」。建國百年勞動史p256。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出自「大學問」與「想想論壇」共同策劃的【大學問想想】專欄,原文請見:可是寶寶不說,聯考回不去了
大學考情 105指考試場6/17公布,你看了嗎?
Photo credit: *嘟嘟嘟* via VisualHunt / CC BY 105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將於7月1日登場,6月17日已公布試場分配,請考生至大考中心網站(http://www.ceec.edu.tw/)進入「指考試務專區」,利用考生身分證 生日或准考證號碼查詢。 也可直接查閱下列全臺29個考區的分區位置與准考證配置一覽表,找到自己的試場位置。或者利用電話語音02-23643677查詢自己應試的試場所在。 請考生在考前一天的下午 2 時至 4 時先行查看考場位置與交通狀況,若有任何問題,請與該考(分)區連絡或與大考中心 02-23661416 轉 608 洽詢。 臺北考區 新北考區 基隆考區 桃園考區 中壢考區 新竹考區 苗栗考區 臺中考區 南投考區 彰化考區 雲林考區 嘉義考區 臺南考區 高雄考區 屏東考區 宜蘭考區 花蓮考區 臺東考區 澎湖考區 金門考區 馬祖考區 ★檔案下載:105指考試場公告
大學考情 教改潰敗二十年,從未深究檢討大考中心
每當社會對教育失望,看見教改灰頭土臉,許多人的直覺反應是大喊:教育部長下台!教育部長換了一個再一個,變好了嗎?沒有。怎麼就沒人想到,教育部長是誰,也許不是關鍵,至少不是唯一的關鍵──除了歷任教育部長之外,還有什麼是台灣教育體系進步最大的阻礙? 舉手提名:台灣教育的沉淪,它有責任 在此提名: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它長期擔任大學入學考試出題單位,現在仍主辦指考/學測/英聽。 當然,我沒有資格判誰坐牢或罰金,但是我想邀請更多人一起來看看,它是否有失職怠惰之處。 在我們探討教育體系改良的時候,常常忽略大考中心的角色。它不常在公眾議論之中出現,負責人的名聲也不高,但事實是,他扼住了高中和大學教育體系的咽喉: 1.考試領導教學,只有某些科目會考,決定了各科目重要或不重要。 2.考試領導教學,考題出成什麼樣子,決定了學生什麼思考的程度。 3.考試決定分流結果,考試品質差,使學校科系與學生之間搭配錯誤。 要說它表現得不夠好、失職失格,得有個參照比較對象。我心中的比較對象,是英國的幾個升學考試出題單位:Pearson、AQA、OCR等(其實不只這三家,但這是最大三家)。 英國的這幾個升學考試單位,都是私人公司,並不是政府單位或公營機構。在運作上,有許多地方和台灣不同。有哪些值得台灣參考、自省的?以下一一道來。 高中到大學的路口,一向由「大考中心」把守。圖為某大學的一景。 大考承辦業務,應互相競爭求進步 在台灣,高中與大學間的升學大考就此一家,學生與老師無從挑選。如果它的題型很落後,題目很粗糙,學生受害,卻沒有機制懲罰大考中心(而它真的表現不好)。 相對地,在英國的高中到大學之間考試,有好幾間公司的考題可供選擇。若是這間公司的考題出得不好,分數無法反映學生程度,老師和學生下次會選別的考題公司,表現不好的公司會退出市場。 大考需要更多考科,供學生和大學科系選擇 在台灣,大考中心主辦的考試,科目一向不多。從過往聯考,到快要廢除的指考,考試科目大抵上都是十科。在指考的規則中,學生可以依未來要進入的科系進行選考。如果是學測,就只有五科,而且無法選考;也就是說,無論是想讀醫學,想讀藝術、想讀法律、想讀商管…這些學生都考同樣的科目。 在這樣的考試模式下,學生在高中的時候,無法專心深入研究有興趣有長才的科目。而大學科系端,也無法用考試成績細緻地區分哪些學生真的比較有能力與愛好,合適就讀該科系。 相對地,在英國的升學大考,無論是中學升大學預科,或是預科升大學,都有超過四十餘科目,供科系及學生選考。科系可以要求學生選考和該科系最相關的學科,以證明其能力基礎;學生也在中學期間,就開始探索和收攏他的興趣與前途方向。這樣的考制下,有助學生找到合適的科系,也幫助科系挑選合適的學生。 延伸閱讀:在英國18歲就準備進入專業,在台灣30歲還找不到職涯方向,原因是...? 大考中心其實深度影響高中教學風貌。圖為某高中一景。 大考需要題型改革,引導教學上更重視深思論證 台灣的考題,除了國文與英文的作文之外,其他科目的題型幾乎是極高比例的選擇題。而選擇題這樣的考試型態,註定了教學上會忽略論證、陳述、開創。唯一正確選項的思維,其實非常不利於開創精神的培養。 英國的升學大考之中,極少選擇題。英國學生 16 歲需參加的「中學普測 (GCSE)」之中,就有大量的論證題。因為是否能拿高分取決於論證題,學校花很多時間教學生陳述論點,並且思考論據。在考試之中,論證題並沒有正確答案,只有批改準則──依據學生回答的深度、完整度、說服力打分數。 延伸閱讀:台灣師生被「正確答案」掐死,長大之後「理盲濫情」一點都不奇怪 大考體質不改善,教育部長下台幾個都沒有用 在戰國時代的魏國鄴城,長久以來有水患,當地人以為是因為河神發怒。所以每當洪氾,就挑選美貌少女投入河中,祭祀河神。當然,從來不奏效。 後來,一位水利專家叫西門豹,當了鄴城首長,他心裡可明白是怎麼回事。當神棍再提出要將少女祭河的時候,西門豹巧計救了少女,並且挖了十二條渠道,最後讓鄴城再無水患之憂。 面對今日台灣的教育大患,寄望於教育部長一個人的天降才智,或者在教改失敗後以之為替罪羊,其實都和兩千多年前的神棍無異。台灣今日教育問題需要解決,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殺少女,而是挖渠道。需要開挖的渠道很多,其中一條必是升學考試;這條渠不挖開,台灣教育將永遠是災難。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教改潰敗二十年,從未深究檢討大考中心
大學考情 改回聯招?別鬧了!
「改回聯招吧!」近日,一位知名「公知」(公共知識份子)在臉書上如此寫道。 坦白說,作為曾體驗過聯招,為了擠進好大學的窄門而死背活背的筆者,這個訴求完全不吸引人,甚至令我憤怒。憤怒的理由很簡單:這些「公知」們,只要眼見一個東西效果不好,就選擇最便宜的方式,砍掉重練,走回老路,而非想辦法精進、突破。 傳統思維,不符現況發展 台灣長達幾十年的大學聯考,其背景是配合台灣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發展路徑。聯考背後的教學理念和邏輯,代表的是傳統製造業工廠思維:舉凡學生填入正確解答,就可破關;出了社會,只要用書本的標準答案,這個國家的大工廠,就能順利運作;每個人都是小螺絲釘。 因此,聯考的教育目標是專門在訓練聽話、服從等級制度的「工廠作業員」;強調的是冰冷SOP的唯標準答案和僵化的作業程序。 這種教育制度符合傳統工業模式的需求,卻是壓縮創意空間的殺手。當時,國民黨的威權思想,透過一味講求背誦、填鴨標準答案的聯考機制,灌輸到每個人的腦袋中。為此,支持聯考的人是否要認真思考,台灣將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路徑,真要返回傳統發展老路?有條件嗎? 拋開威權,激發創意能量 去年春天的採訪機會中,我再度深入了以色列的軍隊和學校教育。對於一個被敵人威脅、包圍60多年的小國,照理說,應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權威,學習亞洲威權教育,領導人民對抗敵人! 但以色列卻正好相反。從孩子小時,以色列父母就提倡「放任教育」。這種放任教育非百分之百的縱容不管(但程度也不小啦),而是主張孩子應該依照其天賦和興趣,自由發展,無須強制灌輸大人「應該認為、為他們好」的知識、訓練。 以色列人認為,唯有自由的揮灑空間,才能讓孩子的創意發揮到無限大。以色列教育拒絕死背或「考試定能力」,拒絕給予孩子「正確的標準答案」(考試題目不考「是非對錯」),務實(現實)的以色列人更強調實務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色列父母和孩子認知的「教育和學習」,就是不斷發問問題(無論小孩或大人都是),並藉此不斷學習解決問題。父母教導孩子,要盡情享受邁向成功的「過程」;為此,以色列孩子會絞盡腦汁,解決難題。過程中,孩子就會不斷迸發創意的能量。 耶路撒冷一所中學校長曾反問筆者:「什麼是創意?」,他頓了一下自答說:「就是不按牌理出牌!突破框架思考(thinking out of box)!」 也因如此,以色列的教育環境中,絲毫不見權威色彩。魏茲曼研究院一位資深研究員以斬釘截鐵的口吻告訴我:「等級權威是扼殺創意的最大來源」。在不需要敬禮的以色列軍隊中有一條規範還明令,「若長官下的命令屬於明顯違法,士兵可自行判斷,予以否決長官命令」。這種環境培養了以色列人自由思考、獨立判斷的天性。 對習慣權威教育和標準答案的亞洲人而言,不畏權威的以色列孩子完全是「沒大沒小」、粗魯野蠻、天不怕地不怕、腦袋「太跳tone」。以色列教育和社會為何如此強調創意、否定權威?除了猶太人長期以來的歷史文化背景外,或許也和以色列的環境有關。 借鏡國外,突破教育困境 以色列人口只有800萬人,面積只有台灣2/3。強調大量生產的製造業,在以國缺乏龐大的市場腹地和勞動力供給。為了生存,以色列必須走向「腦力」發展。 1948年建國之初,一邊打獨立戰爭、一邊治國的以色列首任總理班古里安瞭解到,以色列要生存,除了靠強悍的國防,還需靠兩大支柱:教育、研發。 班古里安認知到,以色列必須利用人力資本的累積、大量投入研發和資本累積機制,依恃品質精悍的人才和研發,讓經濟發展提升到新層次,而非只單靠投資、土地、人口、出口等傳統經濟力量推動。 時至今日,教育支出占以色列GDP的6%以上;研發支出約占GDP的4.8%;國防支出占GDP的5.64%。這三大支柱才是以色列人自己創造出的「奶與蜜」。這也是以色列在過去20年內,誕生出1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關鍵密碼! 從以色列教育和國家發展的案例中,我們必須深思,台灣國家未來的究竟要走什麼樣的路,經濟發展要用什麼模式運轉,「因此」需要怎樣的教育制度?若這一個關鍵點沒認真思考透徹,即便重回聯考的老路,依舊無法解決台灣目前的發展困境!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中東想想】改回聯招?別鬧了!
大學考情 【106年試辦】取消大學入學「個人申請」口試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日前召開「第7屆常務委員會第5次會議」,討論了與大學考招相關的3個議題,包括: 1.大學個人申請各校系對表現優異之考生,得採免經第二階段口試逕行錄取之措施。 2.高中英語聽力測驗以一定比重分數納入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英文科成績中計算。 3.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在107年單獨施測之後,辦理一年兩試。 個人申請:各校決定是否免口試 招聯會常委會決議,在「個人申請」入學管道中,各校系對表現優異之考生,得採免經第二階段口試逕行錄取之措施,明年度(106學年度)試辦一年,各校系可自行決定是否辦理,以及辦理的方式;校系若辦理逕行錄取,名額比例上限訂為該系(組)招生名額之20%,一年之後再行檢討後續辦理方式。 英聽測驗:考慮納入英文科成績 關於英語聽力測驗以一定比重分數納入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英文科成績中計算案,常委會經充分之討論後,了解大考中心就城鄉差距將減小之分析,但將就保留校系不同採計模式等方向研擬高中英語聽力測驗成績之使用方式,再提會討論。 國語文寫作:單獨施測後考慮一年兩試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預計在107年單獨施測,關於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辦理一年兩試案,常委會的決議為,請大考中心先就命題、評分、考、收費及考生負擔等對外溝通,收集意見後,再提會討論。
大學考情 【105指考】6/2准考證寄出,該注意什麼?
Photo credit: "KIUKO" via VisualHunt.com / CC BY-ND 105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的准考證將於6月2日寄出,考生若遲至6月6日仍未收到准考證或領取通知時,集體報名的考生,請洽代辦報名單位;個別報名的考生,則可上網至「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站(http://www.ceec.edu.tw)或以電話(02-23643677)語音查詢寄送狀況。 請考生留意,除將准考證妥善保存外,在准考證上切勿書寫其他文字、數字或符號,以免違反應考相關規定。如果不慎遺失或發現資料有誤,該如何處理呢?快來看看大學問的整理吧~~ 准考證印錯,怎麼辦? 收到准考證後,請考生仔細檢視各欄位資料,如果發現准考證上的姓名、身分證號、性別、考區、報考科目、相片及冷氣試場選擇等各欄位,有任一欄與原報名資料不同,則須辦理准考證更正作業。 【更正期間】:105年6月2日至6月7日。 【更正方式】:請將欲作廢之錯誤准考證以限時掛號郵寄至「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地址:臺北市舟山路237號),以辦理重製作業。 准考證遺失,怎麼做? 准考證如果不慎於考試前毀損或遺失,請考生於考試當日,攜帶身分證(或居留證、護照、駕駛執照、全民健康保險卡之一),向考(分)區試務辦公室申請補發,未帶證件者則不予補發。 考試結束後若遺失,准考證則不再補發,請考生妥善保存。 准考證號碼,怎麼查? 如果想要知道准考證的號碼,請在6月2日至8月31日間,以下列兩種方式查詢: 【網路查詢】:請考生上網至「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站(http://www.ceec.edu.tw),點選「105指考試務專區」,選擇「准考證號碼查詢」即可。 【語音查詢】:電話直撥02-23643677,即可語音查詢准考證號碼。 ======【小編提醒】====== 想知道更多「指考分發」的其他重要日程嗎?請至【3分鐘看懂指考分發】,留意一下考試之後的重要日程,以免錯過了。
大學考情 107學測作文單獨考,命題評測怎拿捏
編按:107學年度開始,學測國文考科中的非選擇題(作文)將改以「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簡稱「國寫」)的形式獨立施測。這項變革使得學生的作文能力愈形重要,也將引導高中更重視作文教學。 ========================================================================== 107即將登場,眾人莫不引頸觀望,既憂心其變幻難測,又不願見其只是舊瓶新酒,猶隱隱企盼這是新局轉變的契機。實際參與研究用試卷測試與討論,更深刻知其不易,一路走來儘管諸多難題未解,不得不繞些圈子,仔細瞧,也已往前走了不少里程。 事實上,共識是有的 沒有所謂「標準答案」,也不鼓勵「制式作答」,更不希望「背誦課文」,而是期許考生能抒發個人的情感與見解,寫出真實的思想與感受,破除應考策略的迷思。因此,評分標準的建置,即是建立在尊重每位考生表達方式各有不同的基礎上。(104.11.23大考中心新聞稿) 觀察教學現場,不少學生很努力地在抵制自己變得虛偽,只是誤以為面對應考作文不得不八股;多數國文老師希望好好教文學、談感受,只是誤以為升學大考當前不得不現實;再看閱卷教授早已受不了濫情泛論的樣板文章,大考中心明說希望學生寫出「真實的」思想感受。 可見大家的心願並沒有相差太遠,無論教、學、評、測,各個立場都期待面對真情實感。儘管考題取材、評分標準等爭議甚囂塵上,撥開「現實考量」的迷霧,我們應該可以在更高遠的價值、願景層面達成共識。 「知性」與「感性」兼重的宣說 107國寫將目前學測的三題整併為二,給予考生更充裕的字數空間進行更完整的書寫。兩題一考「知性」的邏輯見解,一測「感性」的情思表達,二者兼重並陳,是未來國文教學值得堅守的宣說。 近年國文教學重心正從「中國文學」往「語文表達」急速挪移,此趨勢合理,但矯枉過正,趨勢之中實不宜過度看輕文學美感對於現代溝通的意義與必須。所謂「溝通表達」,絕不僅止於「提出看法」,言說的語調、說故事的方式更影響見解傳遞的質感與效果,人文素養更於焉展現。唯有「有感」而發,才是真誠的對話,沒有「感受」與具縱深性「思辨」的論述容易流於片面武斷,為說而說,同樣可以堆砌、可以想當然耳、可以罐頭製造,並非眾人所期。 以105學測〈我看歪腰郵筒〉為例,題目設計打破往例令人驚喜,唯學生在不盡然那麼切身、不見得長期關注,而提供之參考資料又有限的情況下被迫限時對於不明來龍去脈的議題「提出看法」,又不期許融入自身生活經驗,則應答難免乾枯生澀。書寫既不強調「有感而發」,學生同樣可以揣度題意,不假思索下筆,差別只是從過往大量親人傷亡、名人事蹟歌頌的戲劇性濫情,轉為量產「批判盲從跟風」、「控訴枉顧災民辛苦」、「肯定樂觀精神」等等同樣想當然耳的「看法」泛論罷了!仍然跳脫不了「制式文章」,同樣無從檢測所謂「真實的思想與感受」。 107國寫試題設計,在要求學生知性論述之前注意到提供更完整的論述材料,而感性一題則對於「扣題」一點認定得相當寬廣,為學生保留可以盡情發揮的空間。可喜的是,研究用試卷討論會上,發現幾乎各校都有學生肯定研究用試卷的改動方向,而且表示寫得盡興而愉快!(呃,得分如何另當別論)。 如果我們真的企求看見學生「真實的思想感受」,在新的考制裡,有一個與「訂立客觀標準」同等重要的課題,是如何解決從命題者、應試者到審閱者都揮之不去的「惴惴揣度」與「想當然耳」。我們必須不斷叩問,我們究竟希望在國寫測驗裡看見什麼? 看見成堆「預期之中」的回答,或者更多「意料之外」的創作 思想、感受一旦真實則不難動人,而青春正甜的十六、七歲正合適寫詩作夢,何不能期以「創作」?如果期以創作,則必須導引考生面對國寫題目的心理潛臺詞偏向「嘿嘿,這一題我想要寫○○○!」而非「嗯,這一題……我猜,出題老師想要我寫……」我們必須讓老師、學生都知道、且相信:真的,新的試題方向希望看見你們的「真實思想感受」。真的,我們「尊重每位考生表達方式各有不同」。真的,我們衷心期待看見你們年輕蓬勃,甚至超乎我們想像的創造力! 一、說明引文用以「引導」而非「限縮」 我們必須透過長期積累的互信,一次又一次讓大家相信,真的可以盡情「陳述看法、感想、或評論」,文題附加之說明文字與參考資料的主要目的在於「幫助深化理解與開拓想像」,而非「限縮題意」。 知性一題,在無法加長時間的前提下,引文的目的不在測試閱讀理解(已檢測於選擇題),自然更不在測試閱讀「速度」。若目標是考「提出看法」,則可提供相對大量只需「略讀」的材料以供了解論述背景;若考「理解深刻度」,則閱讀分量不宜過多,好讓考生得以做更質感的「細讀」。 至於感性一題,不少學生困惑研究用試卷(五)的「引文」好像跟「題目」沒什麼關聯,似乎可有可無。我倒覺得它的意義更接近中國抒情傳統裡「興發聯想」的觸動媒介,提供一種心靈的碰撞,用以幫助進入情境、生發靈感而無意設限寫作發揮方向,是一項很不錯的革新! 印象深刻班上一名學生以〈失落的光輝〉為題,談宏偉臺大醫院裡的死亡議題,她抓住「光輝失落」之惆悵得以觸動深沉哲思一點,對〈失落的光輝〉做了別出心裁的詮釋,題材立論能見新意,卻實與引文所談歷史餘韻消逝的主題大有出入,我給的回應是「文采、立意皆甚好,惜有偏題之虞。」結果審閱老師能識佳作,給了最高分,令我十分驚喜!它肯定了學生不為引文所囿的暢所欲言。好希望未來的107,有更多這一類大膽立論的佳作也能得知音見賞。 二、題材不拘文言、白話,引文當長則長,當短則短,端看命題所需 所謂「深厲淺揭」──水淺的時候兢兢業業拎著裙子過河,水深了,索性放下裙襬大方走過去。當大考取材真的靈活到無法預測的時候,或許正是師生可以從此徹底解放,總算一起放下心不需要再揣度出題方向的大好契機! 期許大考中心以「創作」的心態設計考題,每年都能有讓學生緊張期待、刺激接招的書寫冒險挑戰,同時,也請每年以更完整的篇幅說明清楚為什麼如此設計?進而檢討優劣得失、分析學生答題狀況──然後,很重要的,以更懇切、更有味道的文筆書寫,想方設法使其在教育界被廣為閱讀──積累數年,大考訴求、出題方向可望在動態而質性互動的語境裡逐步更精準地建構出來。 三、題目設計提供更多元答題選擇,同時造福考生與評閱者 研究用試卷出現幾個「二擇一」的題型,提供更多元的選題自由,很聰明。未來在題目設計上也可考慮創發各種更開放多元的形式,如此評閱者可以看見五花八門的學生創意,讀來有趣許多。否則,一天批改300份言不及義、大同小異的作文還要分出等第,實乃人間酷刑哪! 「寫不一樣的題目評分不公平!」請細想,創意得以施展、異質性高的作品才好從取材、布局、設計、語調、立意等等不同面向感知差別,教授以其文學專業見真章、分高下反而容易判準客觀。相反的,窄題共作,學生寫來千篇一律,文章一大堆太像了,評分才真的只好「憑感覺」。 四、看重別具特色、評價兩極的文章,設計簡單質性評語回饋空間 若我們真心認同寫作表達「沒有標準答案」,但又不得不受限於客觀公平的評分需求,則有沒有可能設置一個彈性「寫評語」的空間,讓評閱教授在偶爾批改到眼睛為之一亮、心有悸動、不吐不快的文章時可以簡單留言,再透過系統標注在成績單上讓作者收到回饋,諸如「構思令我驚豔」、「立意不俗」、「例子很好」。有時創作用心只需要被看見、被讀出──甚至不必給分。如此用意有三:其一、順手提供孩子比分數更實際而珍貴的回饋;其二、平復教授面對佳作卻因受限規制而造成遺珠之憾的愧疚感;其三、為大考注入自由彈性、主觀審美的正向質性話語,逐步形塑「有溫度的」國寫形象,彰顯「寫作沒有標準答案」的訴求誠意。 此外,也希望大考中心更勇敢公布各種形式、風格的範文,誠實呈現評議兩極的文章,並陳褒貶意見。逐年積累,不僅有助於動態建構大考中心的質性評分標準,更可藉此打破大考中心期待文章寫得四平八穩的誤會,讓大家看見每一個題目的發揮可能,擴充對於創作的想像,順道為社會示範包容多元、不武斷評價的人文素養。 從藍綠立院翻盤到近日天氣變化無常,可見在沒有標準、前例的情況下,如何兵來將擋,隨時處變乃本世紀公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故而面對大考新局,無論是驚豔、驚喜或驚嚇,都是合宜而不得不走的前行摸索之路,無論教、學、評、測,我們何妨給自己與他人更大一些尺度的嘗試空間,然後誠實反思、修正。 「不行哪!沒個定準,學生怎麼練習?」、「不行哪!大考重要,會影響孩子一生!」──嗯,這誠然是大問題。不過,這是必須被克服、被解決的問題,並不構成我們必須集體屈就的理由。「能力素養」原本不該以「針對題型苦練」的方式投機取巧習得,而學測只是「能力檢測」,我們必須設法不讓它重要到足以影響孩子一生! 寫作嚴求「公平客觀」,孩子只得被提拔得規矩平庸,把文章寫得四平八穩 真正的書寫之樂從來不是苦迫硬逼,而是情不自禁地著迷,我常在不以大考為訓練前提的教學活動裡看見學生這樣的表情。如果有一天,學生可以在大考放手真誠創作,恣情發揮,老師可以放手以其專業真誠評分,不以「降低第三閱」為務;如果我們時常彼此提醒,不能一面拘綁學生想像的翅膀,一面期待看見他們飛翔;如果我們大人看待、談論、思考學測大考可以真正跳脫「科舉取士」的框架,我們才終於有條件期許孩子別再寫「八股文章」。 進退兩難這麼久,107是一回全新的契機重新認真檢視我們對於國語文寫作教、學、評、測各方面的真正初衷與願景。何妨就這麼一次,我們一起順從內心對於文學、對於教育的真實渴求,在每一個立場上任性而體貼,理解現實而不屈就,想方設法為自己爭取「撒開來玩」的空間,一旦每一方都敢虔誠真實了,全局也就更有機會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寫出真實的思想與感受──關於107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的一些想像
大學考情 【105個人申請】5/10放榜,快來查榜單
Photo credit: Chi-Hung Lin via VisualHunt.com / CC BY 105學年度的個人申請統一分發結果,於105年5月10日上午8時起公告於大學甄選委員會網站上,考生可使用學測准考證號碼和身分證字號直接上網站查詢。 各大學會自行寄送分發結果通知給考生。若對分發結果有疑問或想放棄入學資格,要在期限內完成喔。 分發結果複查 統一分發結果公告後,考生如對結果有疑義,可以申請複查。 【期限】:105年5月11日中午12時前。 【費用】:複查作業費新臺幣100元。 【方式】:請至大學甄選委員會「個人申請」網站,進入「分發結果查詢」後,點選「統一分發結果複查申請」,填妥申請複查相關資料。複查結果一律於105年5月12日寄發書面通知,並於同日上午9時起於甄選委員會網站開放查詢。 【注意】: 1.未於繳費期間內完成繳費者,即不予處理,且逾期不再受理補繳。 2.申請複查以一次為限。完成申請手續者,不得以任何理由申請退件及退費。 放棄入學資格 經由統一分發的錄取生,即取得該校系之入學資格,如果想參加105「指考分發」或「統測分發」等入學招生,必須放棄「個人申請」的入學資格。 【期限】:105年5月13日前(以郵戳為憑,逾期不予受理)。 【方式】:請填妥「放棄入學資格聲明書」,經父母(或監護人)簽名或蓋章後,以掛號郵寄方式向分發大學聲明放棄入學資格。考生於郵寄「放棄入學資格聲明書」後,建議主動向分發大學確認是否受理,以免延誤自身權益。 【注意】:逾上述放棄截止日,若因特殊事由欲放棄入學資格者,仍應向分發大學聲明放棄入學資格,但也不得參加105「指考分發」或「統測分發」等招生。
大學考情 【105指考】5/2開始報名,注意事項有哪些?
Photo credit: haru__q via VisualHunt / CC BY-SA 105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於5月2日開始報名,不論是考生個別報名或學校(補習班)集體報名,報名期限皆為5月17日下午5點截止。 個別報名的考生可上「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站(http://www.ceec.edu.tw/),點選右側的「105指考試務專區」,進入「個別報名系統」即可開始報名。 由學校或補習班集體報名的考生,則可在上述網站中或以電話語音(02-23643677)查詢報名處理進度,並由學校或補習班完成考生的報名作業。 如果你是個別報名的考生,報名與繳費時有哪些事需要注意呢?快來看看大學問的整理~~ 繳費注意事項 【報名費用】 1.報名費包括「基本作業費」及「考科測驗費」兩項。集體報名的基本作業費為200元,個別報名的基本作業費則為250元;考科測驗費則每一科皆為170元。 2.低收入戶考生免繳報名費,中低收入戶考生則減免報名費十分之三。 舉例來說,自然組A生報考的指考科目有:國、英、數、物、化等五科,若為個別報名,則需繳交1100元的報名費,若為中低收入戶則須繳770元。 【繳費方式與期限】 1.繳費方式有三種,若有手續費皆須自付。 2.個別報名的考生須先至上述網站登錄報名資料後,持報名系統印出之「個別報名繳費表」來繳費,繳費收據請妥善留存備查。 3.若無印表機可列印,請考生將繳款帳號及金額記錄下來,再利用ATM轉帳、或至華南銀行填寫全行通收存款憑條,或至其他金融機構辦理跨行匯款。 【中、低收入戶減免注意】 1.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於個別報名時應檢附包含考生姓名及身分證號的證明文件影本。凡未於報名期限內繳驗證明文件者,則報名費不予減免,事後亦不接受補件。 2.若考生已於大考中心105學年度其他考試審驗符合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資格者,則無需再繳驗證明文件。 3.清寒證明並非屬於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之證明,不符合免繳或減免報名費之規定。 報名注意事項 【報名應備資料】 個別報名的考生需準備: 1.數位相片檔:應為104年1月1日以後拍攝(黑白彩色不拘)且不能使用合成相片。相片檔應以身分證號命名,以JPG格式儲存。而曾報考大考中心104或105學年度任一考試且相片為103年1月1日以後拍攝者免繳。 2.報名費或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之證明文件影本。 3.身分證正面影像檔:若曾報考大考中心91學年度以後任一考試者免繳。 【報名時請注意】 1.報名日期截止後,報名時所填之考試地區、考試科目、冷氣試場選擇等重要資料一律不得要求更改,亦不得將報名資格移轉他人。 2.考生個別報名時,若有報名相關問題請洽大考中心協助處理,電話:02-23661416 轉 608。 報名後的確認 【報名期間的進度查詢】 個別報名的考生於完成登錄後,即可上網站或電話語音(02-23643677)查詢報名處理情形。 【報名結束後的資料確認】 1.完成報名手續的考生,無論是採集體報名或個別報名,請於105年5月23日上午9時起至5月24日下午5時止,上網站或電話語音(02-23643677)確認自己的報名資料是否正確完備。 2.考生如發現與原報名資料不符或有遺漏,應於5月24日前檢具相關證明文件向大考中心申請補正,逾期不予受理。 【更改姓名或身分證號碼】 1.105年5月24日報名資料確認截止日後,若考生有更改姓名或身分證號碼,於考試時請攜帶更改後的戶籍謄本或載有更改姓名或身分證事項之戶口名簿供查驗。並於7月3日後檢具前列資料向大考中心申請更改相關資料。 2.考生如需更改成績通知單姓名,請於7月8日前檢具上述資料向大考中心申請。 ===【小編提醒】=== 想知道更多「指考分發」的其他重要日程嗎?請至【3分鐘看懂指考分發】,留意一下報名之後的重要日程,以免錯過了。
大學考情 【圖解】105「個人申請」登記志願序系統
參加105學年度「個人申請」的考生請注意,「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於5月3日至5月4日間開放「網路登記志願系統」,供考生上網登記就讀志願序。不管是錄取單一校系亦或是多個校系,皆須上網登記志願序,再經統一分發後才取得入學資格。 系統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8點至下午5點止,請考生提早在期限內完成志願登記,以免網路塞車影響自身權益。 離島及原住民「師資保送甄試」及「醫事公費生」的錄取生,也需在同一時間內完成網路就讀志願序登記,參加統一分發。 現在就準備好你的「網路登記就讀志願序通行碼」,跟著大學問的圖解說明,逐步完成志願序登記囉~ 步驟1:登入系統 進入系統後,先閱讀登記注意事項。之後輸入「學測准考證號碼」、「身分證號碼(或居留證號碼)」,以及「通行碼」、「驗證號碼」。 步驟2:排序志願 登入後,請先檢查「學測准考證號碼」、「身分證號碼(或居留證號碼)」及姓名是否有誤。確認無誤後,請於「就讀順序」欄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就讀優先順序,放棄就讀之校系請選擇「0(放棄)」。 注意:以「離島生」或「原住民生」身分報名參加「個人申請」招生者,於同一校系招生名額錄取為備取、外加名額錄取為正取,於登記就讀志願序時,須先將該校系招生名額備取志願之順序登記於外加名額正取志願之前;若將該校系招生名額備取志願之就讀順序選填為放棄,該校系外加名額正取志願之就讀順序一律須選填為放棄。 步驟3:送出志願 志願排序完成後,可預覽志願序,以詳細檢查登記資料是否正確,各校系就讀順序也需再審慎核對一次。若資料錯誤可回上一步驟進行修改,若資料正確且不再進行修改者,請按「確定」鍵,送出資料。 注意:志願序資料送出後,則不得再更改,請考生務必審慎考量並確定各校系就讀順序後再送出。 步驟4:列印志願 志願序送出後,請點選「列印就讀志願表」或「儲存就讀志願表」,將「就讀志願表」列印或儲存,以備日後對就讀志願序登記相關事項有疑義時,提出申請之用。 注意: (1)疑義申請時若未檢附「就讀志願表」,則不予受理。若自行將「就讀志願表」下載存檔,務必再次開啟檔案確認是否資料完整無誤。 (2)完成登記後,請至「登記狀態查詢」處,確認已確實完成網路就讀志願序登記。
大學考情 【105繁星推薦】4/28醫學系放榜後,要注意什麼?
各大學招生委員會於4月28日前公告105學年度繁星推薦第8類學群(醫學系)的錄取名單,並寄發錄取通知單給考生。 考生可至各大學網站查詢或於5月2日至「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查詢各大學的錄取名單。 各校榜單(5/2新增) 請點選各校進入查榜。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高雄醫學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 *輔仁大學 *國立陽明大學 *中山醫學大學 *長庚大學 *慈濟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 *馬偕醫學院 錄取注意事項 1.錄取生即取得各該校系之入學資格,無論放棄與否,一律不得參加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網路就讀志願序登記。 2.錄取生在期限內聲明放棄入學資格後,才可參加大學考試入學分發招生及四技二專各聯合登記分發入學招生。 放棄入學資格 錄取生如欲放棄入學資格,應向各錄取大學辦理。 【辦理時間】:5月13日前(以郵戳為憑) 【所需資料】:「105 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入學第八類學群招生錄取生放棄入學資格聲明書」 【辦理方式】:錄取生填妥上述資料,經父母(或監護人)簽名或蓋章後,以掛號郵寄方式向錄取大學聲明放棄入學資格。並向錄取大學確認是否受理,以免延誤自身權益。
大學考情 【105個人申請】各校榜單查詢網址彙整
Photo via Visual Hunt 各大學招生委員會於4月28日前公告105學年度「個人申請」的錄取名單。考生可直接至「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或上各大學官網查詢榜單。 各校榜單查詢 下為各校「個人申請」的榜單連結,請點選校名進入查詢。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中興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東吳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高雄醫學大學 ★中原大學 ★東海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中國醫藥大學 ★國立交通大學 ★淡江大學 ★逢甲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 ★靜宜大學 ★大同大學 ★輔仁大學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立陽明大學 ★中山醫學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長庚大學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國立臺南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 ★臺北市立大學 ★國立屏東大學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國立臺東大學 ★國立體育大學 ★元智大學 ★國立中正大學 ★大葉大學 ★中華大學 ★華梵大學 ★義守大學 ★銘傳大學 ★世新大學 ★實踐大學 ★長榮大學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南華大學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玄奘大學 ★真理大學 ★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嘉義大學 ★國立高雄大學 ★慈濟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 ★開南大學 ★臺灣首府大學 ★康寧大學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佛光大學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 ★明道大學 ★亞洲大學 ★國防醫學院 ★國立宜蘭大學 ★國立聯合大學 ★馬偕醫學院 ★國立金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