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園

高中教改的願景—簡菲莉校長的第八個夏天 收藏

  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校長/簡菲莉   2016-09-10    高中

  分享



各位親愛的同仁,很抱歉我沒能親自主持第八年的開學校務會議,希望這一篇文章能完整表達我對各位的感謝與期待,祝福每一位中正人,開學快樂!

願景一直在

如果有機會改革目前臺灣的高中教育,尤其是與學生學習直接相關的課程與教學,作為校長、教師、家長、學生、政策決定者,將如何具體描述其理想與圖像?如果有機會把理想圖像轉化為行動,什麼時間點是最佳啟動時機呢?

謝謝中正伙伴們從2009年起至今,我們一起累積教師與行政團隊多年的努力,持續把課程發展、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這三大主軸所涵蓋的目標與挑戰放在校務發展的最關鍵位置,也因此累積了豐富的課程發展與教學成果。從「作學生學習的贏家學校」願景圖,以及強調核心品格為重,心智習性為要,並以培育藝術、人文、科學三兼備的學生學習為圖像,清楚昭示這個學校致力發展與探究的是整體系統創新變革的路徑,而教師社群與行政團隊持續不懈的目標,則是為重塑通才教育與學校系統創新鋪出一條值得前行的道路。

圖一:學校願景與學生學習圖像

這一個夏天

2016年暑假的夏日進行式,洛城有一群老師合力開辦了一所為期四週的虛擬學校,同學科領域的老師們將部定必修課程重組,並做差異化的教學設計;跨學科領域的老師們發展多元選修新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選課機制,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周的課程;在完成三周的必選修課程之後,另外規劃完整一周的彈性學習,融合自主學習、補救教學、選手培訓、特色活動與充實增廣課程等的自選機制。許多人問:為什麼學校有能力開辦難度這麼高的營隊?為什麼這群老師們願意犧牲暑假參與這麼辛苦的任務?

在「小中正」招生的新聞稿上寫著:「本營隊完全因應未來107學年度12年國教新課綱理念精神,以學習者為中心規劃設計,所有課程開放學生自主選課。營隊時間從105年7月14日起至8月10日,為期四週。校內從半年前第一次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這個課程實驗案,老師們組成新的社群協作交流。『小中正」課程理想趨近於『一生一課表』的課程模型,最大的特色是所有科目,不分必修、選修,均開放選讀,學生透過課程諮詢教師的輔導,進行各時段選課。更重要的是,有別於現行高中生每周學習近15個科目以上,『小中正』的課表每周修習科目只有八科,師生能夠完整且充分討論和交流。這個營隊也試著直探107新課綱最核心的考驗──導師制度和課堂管理。我們期待四週的營隊課程之後,學生認識高中課程專題研究的初步作法,並能融入學校團體,並與家長、老師充分溝通屬於自己的高中生活、學習、生涯規劃。」

2016年夏天是我們一起在中正啟動課程改革第八年的開始,累積學校教師社群專業合作模式與行政團隊實踐理念的行動能量,大氣洛城想要探究的是學生自主學習動機動能均不足的可能轉機,直接挑戰目前高中學校教育的困境,當我們的高中學生都:學習幾乎相同的教材進度與內容;每週修習的科目數過多;大學入學考試的科目數過多;考招制度造成高三下學期不學習的情況嚴重,種種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負面影響也正在擴大。如果有機會改善困境,我們希望用行動找到問題解決的槓桿點。

這一個夏天的「小中正」營隊希望透過理念的實踐與具體的實驗行動,從學校整體系統中,直接面對困境,鎖定課程與教學面向進行翻轉變革。因為我們相信,12年國教與107新課綱將提供一個讓學校學習範式轉型與改革的機會,透過具體而前瞻的完整配套措施,我們有可能共創臺灣高中教育的未來願景。問題是學校系統面對課程與教學必須啟動改變的步伐,能否擺開慣性並朝未來大步前行?「小中正」的實驗與實作有可能探詢這個問題的槓桿點,所以我們在學校系統內,試著為培育未來等待人才的高中教育開闢一條可能的路徑。

洛城故事力

真的有許多人這麼說:「中正的變革歷程屬於非典型,難以模仿歸納,但又值得推敲探究,學校是如何走到這一個階段的呢?」

是的,學校面對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挑戰,累積每一年的調整與改變,所以有機會走到這個行動研究的開創階段,中正高中用半年的時間籌備這個營隊的課程,但成就整個行動的擘畫、共識與人員募集,絕對與這個學校的系統思維與專業氛圍息息相關。也因此,透過訪談與會議紀錄資料的耙梳分析,我們過去六年以課程發展為主軸的歷史事件時間線,正足以透視學校動能啟動與蘊積的歷程,如下圖二,我們暱稱「中正歷史牆」。

「中正歷史牆」顯示學校自98學年度至103學年度重要事件、包括運用策略與事件的影響。六年的變化呈現了政策釋放的變革空間(高中優質化方案、領先計畫、12年國民基本教育)、校內學科與跨學科教師社群動能的變化、以及微型行動方案所累積的集體效能和逐漸累積的動能機轉。在時間流轉與系統微調轉變的學校歷史事件中,中正高中的集體動能的學習循環,體現於教師社群數的成長、課程與教學的創新、學校組織氛圍的改變、以及教師信任關係的建立。從訪談學校老師與行政人員的資料中,顯示中正長期持續在這樣的學校領導歷程中,進行學校系統的創新改革。彙積越來越多元的教師社群,越來越向學生學習為中心靠攏的課程開發,在面對外在世界進化與政策轉變的挑戰時,我們可以比過去更快速的形成共識,也可以磁吸效應找到適合的團隊,一起開闢創新課程的藍海,目標是為培育未來等待的人才,鋪出一條以教育全人為依歸的學校變革之路。

圖二:臺北市立中正高中自98學年度(2009)至103學年度(2014)重要事件策略與影響

中正的下一哩路

答案是「中間領導」。校長領導固然在學校系統運作的樞紐位置,對內需要形成團隊、蓄積正能量;對外需要迎接趨勢變革、順勢進行學校系統升級的領導轉型;對自己則是在系統轉換過程,不斷以教育核心價值與理念,校準每一波學校系統更新作業的領導行動。但是,面對這一波教育現場的變革與大環境的困境,校長更重要的是將學校領導進行轉化與分享,建議中正應該要走的是一條學校系統創新的中間領導路線,以教師全體共享組織發展的責任與義務。

分享一個8/24發生的小故事,校長在臉書訊息裡與張老師提到:
校長:「OO高中來訊息,開學在即但目前沒有招到地理老師,昨天我們啟動地理科五位老師,計畫投入以視訊教學方式補足該校高一至高三19堂地理課的授課模式,再輔以每個月請一位老師去馬祖進行現場實授,短短半天時間就達成跨校互助模式的溝通與分工,這就是老師中間領導的能量蓄積足夠了,任務來時不會推諉,反而會產出更理想的運作機制,昨天這件事讓我很感動,我看到教師社會責任的展現與實踐。」
張老師:「謝謝您的分享,中正團隊臥虎藏龍,真的向大家學到好多,但您是最奧妙的催化劑,看似無為其實無不為。校長提到的老師的中間領導,其實是校長領導的最高境界,符合《易·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其實也是我們帶班所追求的境界,孔子上課,多是何各言爾志,讓大家適性發展,以作為一個更好的人為教育目標,更沒有標準答案,教室可能在河畔沐浴之後,可能在戰亂被圍之中,但是受教育者多是長成自己最適合的樣子,孔子四科十哲是他懷念的,因為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樣子,當然全才的曾子也是他深愛的,所以孔子不在之後,弟子遍地開花,都是完整獨立的不同人格典型。墨家的鉅子制度與禪宗的傳衣缽,都造成爭奪與衰亡,所以近日達賴自己廢除四百多年來靈童轉世之制,是大智慧與慈悲。」

從經驗出發,以課程發展為主軸,以培育未來人才教育鋪路為目標的「中間領導」提出建議:首先是掌握可開發資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校內的教師與行政同仁就是資源的起始點,讓參與的人都是對的人,社群與團隊就會逐漸擴大;另外,各項專案計畫都是重要的經費資源,整合相關計畫匯入同一個主軸,就會在這個主軸面向看到累積的成果,以中正為例,當課程發展貫串在每一個專案計畫中,研發適性通才教育的課程就會以各種不同的模組運作開展出校本的圖像。

其次建議運用明確的中間領導校本策略,建議教師社群與學科領域就學校環境、歷史定位,產生「相應」的組織文化,讓教師共同承擔學校發展的分散式領導與學校定位成為校內外朗朗傳說的故事元素,進而有效運用這些元素進行課程發展與教學活化。

第三點我想談學校制度,建立校本的「制度邏輯」,用學者的定義來說,「制度邏輯」係透過個人和組織為他們的日常活動提供意義、組織時間和空間、在學校場域的實踐,包括「制度邏輯的運作範式」與行動主題-社群之間的交互作用,再現他們的生活和經歷(Thornton and Ocasio,2008)。用中正的經驗來看,當教師社群有意識地為學校裡的個人及社群之日常教學活動與課程規劃,開拓並發現更貼合需求的價值與意義,於是更多的個人與社群也會在制度中承擔開拓與發現價值與意義者的角色,形成正向而良性的系統升級,於是這個學校系統變革路徑,將逐漸走向以教師社群為主要組織運作模式的中間領導系統,校長則成為分享領導並促成分散式領導的變革關鍵支持者。

最後,我要感謝一起為通往學校系統變革路徑攜手前行的中正伙伴,是您們透過行動參與,啟動了這個按鈕,讓中正學校系統創新的非典型發展得以動態開展,其實,教師能投入並實際參與系統變革行動,才是培養未來人才學校教育前進的關鍵元素。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中正高中校長簡菲莉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簡菲莉臉書網誌「第八個夏天」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