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

中華大學執行USR計畫種下「希望樹」 協助新埔棄耕茶園再生! 收藏

  中華大學秘書室   2024-05-20    中華大學

  分享

圖/棄耕的茶園久未使用,需要機具協助除草、清理。

許多人對於新埔鎮的印象,不外乎是傳統客家家廟建築、農作物柿子、梨子等等,但其實茶產業在過去也曾佔有重要地位,不過隨著人口外移後逐漸式微。對此,中華大學以「驛動新埔:種希望樹,點幸福燈之綠色共生」主題,爭取到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第三期計畫。日前由景觀建築學系陳湘媛主任帶領學生到新北社區鍾家伙房附近,一一調查樹種、種植樹苗,協助棄耕茶園重生!

圖/景觀學系陳湘媛主任爭取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第三期計畫,帶領學生翻轉棄耕茶園。

據行政院農業部數據顯示,新埔的茶園面積從2001年的520公頃降至2021年的21.2公頃,許多茶園在缺少人力下被棄耕。對此中華大學景觀建築學系陳湘媛主任表示,校方為了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在爭取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第三期計畫時,特別提出「驛動新埔:種希望樹,點幸福燈之綠色共生」,希望呼應農業部的生態造林理念,以新埔鎮新北社區鍾家伙房周邊環境為示範區,於廢耕茶園推動近自然林、環境保護林之林地保育與生態造林,作為以生態綠化淨零碳排的典範;此計畫也獲得皇昌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認同,捐款194萬元認養三年共1,000株樹木,在企業支持下讓計畫更加順利進行。

圖/學生除了種植新樹苗,也要調查原生樹種狀況,包括測量、定位以及觀察病蟲害等等。

執行USR計畫的景觀建築學系大三學生林旭中表示,相較於平時在教室內上課,實地走進山區更能了解,樹木會受到其植株特性及生長速度影響,在種植上需要考量栽植株距,否則多年後樹木將因空間與日照不足等問題,導致徒長而生長不良;此外,也需要評估鍾家伙房周遭環境,選擇較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生長的樹種存活率較高,一步步做中學,相信對於未來進入職場會很有幫助;同系的鄭同學指出,過程中運用課堂所學,進行測量、定位及調查原生樹種、紀錄病蟲害狀況等等,其中較為困難的是在斜坡上挖樹穴、種植樹苗,考驗自身體力和穩定性,這些都是在教室內學不到的,期望未來能將棄耕茶園改造成原生植物樂園,讓親子多一處戶外的生態探索空間,也能夠寓教於樂。

圖/學生實地操作,在定植作業前進行放樣,從中學習種植的眉眉角角。

師生團隊趁著梅雨季節,將光蠟樹、杜英、青剛櫟與楊梅等苗木栽種完成,連同台灣黃楊、大頭茶與民俗植物山黃梔、中國繡球華八仙等灌木共計新植325株;就地保留列入養護的植栽如肖楠、樟樹、櫸木、香楠、杜英、刺葉桂櫻、山紅柿、苦楝等超過300株,已陸續列冊管理,期望能在今年完成1,500株植物的新植或養護。

圖/中華大學景觀建築學系陳湘媛主任(左3)和系上學生,與鍾家伙房鍾兆堂總幹事(左2)一同整地種下希望樹。

 返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