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私校協進理事長吳永乾:因應高教海嘯的處方
依據教育部統計,去(107)年預估大學入學人數是25萬3119人,至117年只剩下16萬1192人,也就是未來10年大學入學的學生人數將減少近10萬,到118年才會逐漸回升,不過在120年之後也只能恢復到每年20萬人左右。面對未來10年生源大幅萎縮的趨勢,以及今日面臨著粥少僧多、招生不足、註冊率下降等情況,本刊特別訪問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請他提出看法與建議,希望能提供更多不同角度之思維。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世新大學校長的吳永乾。(圖/杜奕廷) 新南向政策對高教幫助有限 【問】:從私立學校的角度來看,少子女化下政府所推動的各項政策(如高教深耕計畫、新南向計畫與玉山學者計畫),您有何看法或建議? 【答】:面對少子女化問題,許多大學校院配合政府推動的政策,例如透過高教新南向計畫招收東南亞的學生,也就是從境外去找學生,我認為這是單純從需求面著眼,可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因為此一作法事實上沒有辦法在中、長期或是短期之內增加足夠的生源需求,反而浪費更多珍貴的高教資源。像是鼓勵學校招收產學合作國際專班學生的經費補助,每班20人以上補助開班費用100萬元,25人以上200萬元,30人以上每學期補助400萬元,長期來看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錢花了,但效果能否展現呢?是否弊多於利? 從國家的大政策來看,我認為新南向政策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在經貿領域或許較有可行性且應該做,因為可以增加市場,減少對大陸市場的依賴;但在高等教育中就不適合,因為這些國家高等教育水準比臺灣低,學術交流對我們大學的發展沒有助益;他們的經濟發展又沒有臺灣好、學生多數都繳不起學費,政府必須額外補助才能吸引他們來,但又搶食了臺灣的高教資源。從增加生源角度看,學生來源國若高等教育品質低,但經濟情況佳繳得起學費,那我們去開拓東南亞高教市場才有意義。站在國家整體利益角度來看,國家資源應有效運用,國內高教獎補助已經不足,不應該再把資源分去補助這些不見得友善待我的國家。 【問】:您認為如果政府政策改成從東南亞國家挑選比較好的學生來臺,是否可行? 【答】:若要培養南向國家未來的親臺派,應該要選擇培養優秀的高階人才,也就是培養一般大學校院要的學生,甚至是研究生最好,可以給獎學金,他們學成回去後比較有機會從政或從商,變成意見領袖、政府官員或大企業家,這才是好的政策。現在新南向所招的專班都是技職科系,多數學生甚至還希望未來留在臺灣工作,且大都屬於中階人才而非高階人才,回去後發揮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臺灣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國家,並沒有富有到能進行大規模國際救濟,外交政策的預算也年年減少;如果真要在東南亞培養親臺意見領袖,就應該由外交部編列預算支應才對,如果是教育經費,當然要以嘉惠自己的國民為優先。 政府應更積極協助解決高教供需的問題 【問】:那供需之間的解決辦法,您有什麼建議? 【答】:若單純從教育需求面來因應少子化問題,其實可能沒有好效果,也並非長遠之計,應該同時從高等教育的供給面著手。目前公私立大學的學生容納量明顯過剩,原因在於現在的大學數量是以一年約40萬新生兒的生源基礎去規劃發展,反應60年代高出生率的高教需求,但到了80年代大學數量大幅增加的同時,出生率卻開始走下坡,結果大約從105年開始出現較嚴重的招生不足困境,這是因為供給面當初沒有控制好,在廣設高中、大學的教改政策下,一方面把許多專科學校提升為科技大學,另一方面又廣設新的大學,造成供給量過多。 以私立學校立場而言,在學費沒有調整且學生人數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政府若不想要高等教育品質因而下降的話,政策上應該要增加獎\補助,讓不足的辦學資源能夠有所挹注,否則就要容許學費做合理的調整,以反映辦學成本。 供需之間,如果不能從需求面找出有效解決方法,如鼓勵生育曠日費時,且效果有限,就應該考慮合理減少供給,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就是要有合理的退場機制。就法規面而言,教育部雖已提出《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但整個法案卡關多時尚未通過,實在緩不濟急。政府如果覺得現行私立學校法的退場機制不完整的話,應該要趕快修法或制定新法,以解決燃眉之急。不過,嚴格來說,擬議中的新法內容三分之二以上是現成的,也就是與現行私立學校法的退場架構相同,所以我認為可能不是法規的闕漏,而是政府政策舉棋不定。如果可以對需求面做有效處理,讓有些真的沒有足夠條件、不適合再繼續辦學的私立學校能夠有秩序、以合理方式退場,減少供給面,不要粥少僧多,就不會讓仍有競爭力的學校招生不足。 此外,私人興學如仍然是我國高教政策的方向,那麼辦學績效不好的公立學校也應該整併或退場,其實有一些好的私立學校辦學績效遠比某些「受保護」的公立學校要好,如果要協助私立學校解決問題,是可以從這方面來做政策思考。公立大學如果都不退場,也要適度減少招生名額,把名額留給優質的私立大學或是技專校院,讓這些學校可以有比較多的學生。另外,私立大學中規模過大的,其實也可以適度減少招生名額給較小的優質私立學校,這部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問】:您認為學校轉型為小而美的私立學校可行性為何? 【答】:教育部目前獎\補助、招生人數的核定,都以註冊率作為檢視標準之一,列為輔導學校的評量標準之一也是用註冊率,但我覺得註冊率不準,例如是否列為輔導學校應該要用全校學生人數;有些學校本來有一萬多名學生,減個二、三千人還是可以生存,那為何要強制減招或減少獎\補助?這些學校不是正好可以轉型為小而美的學校? 理論上,轉型為小而美的學校是很好的,但在臺灣要經營小而美的私立學校,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要有大企業、大慈善家或宗教力量支持,願意挹注大量辦學資源才有可能,例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獲企業資助,幾百個學生就可以存活。所以小而美的學校不是不可能,只是不是每個私立大學都有這個條件。小而美學校的存在空間既然不大,那就應該從減少供給面嚴肅去考慮,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快速修訂合理的退場轉型機制,認真面對招生有困難、或辦學績效確實不理想的學校、如何有秩序退場的問題。 【問】:國外企業對學校的捐助都比較多,那為何國內在這一塊上面較缺乏,是有什麼樣的限制嗎? 【答】:我覺得法規不健全,例如捐款抵稅比率公私有別,只是因素之一,主要跟企業文化和國民的價值觀有關。在臺灣,一般人寧可把錢捐給宗教團體,企業也不大願意捐助私立學校,甚至公立學校都一樣,這是民族性、文化的問題,我們沒有歐美那種條件。多數美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小孩養到18歲是家長的責任,超過18歲就要學習獨立自主,家裡再有錢也要打工自籌學費、生活費,父母親不認為自己累積的財富就是要給孩子的遺產,寧可把這些財產捐給公益事業包括辦教育的私人興學,這種文化一旦形成,才比較容易募款,臺灣沒有類似的文化背景。 至於校友資源,許多公私立大學的受贈來源都是校友企業,我們學校大部分捐贈款也是來自校友,一年大概可以募到2,500萬元到3,000萬元左右,但世新一年預算要19億元,實屬杯水車薪,雖然已經算是不錯的。但不是每個學校都有強大且願意捐贈的校友族群。 各校應營造辦學特色與找尋支持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問】:在擔任私校協進會理事長期間,您會如何協助34所私立學校面對少子女化的挑戰和衝擊? 【答】:首先,鼓勵會員學校營造自己的辦學特色,例如提到新聞傳播領域,大家會想到世新大學、法商會想到東吳、文理會想到淡江、設計會想到實踐大學等,就因為各有各的特色,所以鼓勵學校一定要營造辦學特色。各校的特色不是不能重疊,例如不是只有世新才能夠把新聞傳播教育辦好,當然其他學校也可以辦好新聞傳播,在有競爭的情況下,要有特色讓學生選擇。其次是提升教學品質,我們要在有限生源的條件下,用辦學特色和教學品質來爭取學生就讀私立大學。再來就是協助學校向教育部爭取調整不合宜的規範、提高獎\補助款金額與運用彈性、容許合理調整學雜費、以及簡化班系所調整程序等等,我們都會向教育部提出建議。 【問】:在這樣的高教環境下,政府與企業可以提供私立學校辦學什麼樣的支持? 【答】:政府部分,就是希望法規鬆綁、增加獎\補助款、以及提高競爭型高教深耕計畫經費。受少子化衝擊比較大的是技職校院,一般大學也有,但衝擊相對較小(我覺得大約只有五、六所需要多努力)。企業方面,較成功的例子是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和臺灣觀光學院,都爭取到好的民間企業來支持,當然也要避免那些存心辦學店的企業經營模式。 評鑑機構應更客觀公正、慎選人才以發揮最大效用 【問】:專業評鑑機構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來協助大學校院? 【答】:專業評鑑機構可以協助學校提升教學品質和研究能量,以及營造辦學特色。透過評鑑程序,讓一個客觀公正的評鑑機構肯定學校的辦學成效,有助於學校形象塑造和招生訊息傳播,社會大眾對通過評鑑的學校能更加認識了解。我認為專業評鑑機構就是把評鑑工作做好,要客觀、不偏頗,讓可信度加強,不要讓人家覺得評鑑可有可無、不痛不癢,過去有個現象就是不論系所評鑑或校務評鑑,絕大多數都是全數通過,鑑別度不足,我認為這方面可以加強。這可能不是政策面的問題,而是執行面上評鑑委員的篩選適不適當,我覺得評鑑委員應該要謹慎選擇,有些委員專業可能很好但不見得適合去做評鑑,所以專業評鑑機構在評鑑委員的遴選指派上應該要更謹慎,才能確保評鑑結果的客觀性與公正性。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吳永乾:因應高教海嘯的處方
大學校園 遠見雜誌評比 長榮大學「推廣及產學收入」獲全國大學第15名
大學發展已日趨多元,評定大學除了綜合能力外,更應強調異質化,以突顯特色。《遠見雜誌》多年來針對「社會影響」、「學術成就」、「教學表現」、「國際化程度」、「推廣及產學收入」等五大構面進行分項排名。在「推廣及產學收入」面向中,長榮大學榮獲第15名的佳績。
大學校園 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長榮大學進文法商前20強
《遠見雜誌》今年發布「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文法商前20強大學中, 長榮大學第16名,較去年23名,進步8名,足可以見著本校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美術學院辦學卓越,已受到肯定。
高中校園 【108課綱】羅東高中圖書館多元優化 獲績優殊榮
在108新課綱的核心理念「自發」、「互動」、「共好」下,圖書館被賦予更重要的角色及期待,教育部國教署透過政策的引導,將高級中等學校圖書館不斷優化升級,國立羅東高中因完善優化與用心經營,因而獲得了107年高中績優圖書館的殊榮。 結合學科 多元閱讀 國立羅東高中圖書館為貼近互動學習並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調整館內空間,增加大量的多元互動空間及各種開放討論區,並提供豐富多元化的軟體及支援設備,以符合閱聽使用人的需求。 在閱讀推廣方面,秉持多元、豐富、有趣、學科結合的原則,例如:「便利分享閱讀轉轉樂」即是一個結合便利貼、閱讀集點、學科選書及獎勵的活動,學生閱讀館內藏書後,將心得寫於專屬便利貼並黏夾於書內,經圖書館審閱通過即可獲集點,參加抽獎活動;另一個活動「大尋寶家」,是結合密室脫逃解題、闖關、競賽的新生圖書館利用教育;「閱讀鐵人營」則融合講座、閱讀、畫本、說書的小組鐵人挑戰,最後將成果印刷成冊送給學生紀念;「雜誌閱選」乃圖書館將收集之新雜誌文章製成「閱讀分享包」,放置於教師辦公室外,讓老師課餘時間利用。 國立羅東高中圖書館期望透過設計多元豐富活動及自主空間營造,讓學生更順暢的進行自主學習;未來也將更深化跟學科的合作,讓師生都能在圖書館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角落,彼此分享、共好前行。
高中校園 【2019亞洲物奧】榮獲3銀4銅,亞洲第4
我國高中生參加2019年第20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27個國家(地區)、166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銀、4銅以及1榮譽獎,團體成績以獎牌數計算,國際排名第4,成績表現優異。前三名分別是中國6金、俄羅斯2金及以色列1金。 由左至右為劉芷辰、董宇光、林晉毅、姚勁宇、楊承澔、王維恩、羅培瑞、張昱騏。 3銀4銅為國爭光 我國代表隊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選、複選、決選及賽前集訓4階段。8名學生代表經過複選及決選等過程,在全國168所學校共計2,315名的參加學生中脫穎而出,代表國家參賽。其中,建國中學的王維恩、姚勁宇、楊承澔紛紛奪得銀牌。 代表我國參賽的8名高中學生獲獎情形表。 亞洲物奧難度高 「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首屆為印尼所舉辦,目的在增加亞洲地區各國物理教育經驗的交流,並促進青年之間友誼的成長。競賽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考驗學生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競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獲得榮譽獎者,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另於亞洲賽獲金牌與銀牌者,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的新臺幣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 我國平均排名前三 我國自2000年起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3金、45銀、45銅及15面榮譽獎,參賽20年以來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3名,並曾在2001年、2003年與2010年的競賽中榮獲國際排名第1的成績。 我國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獲獎情形表。
校長開講 【嘉義】中正校長馮展華:選科系,先想好你要的生活型態
從小就喜歡組裝音響的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認為,與其選擇熱門科系,不如先問自己,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拿機械領域來說,做機械的人必須能夠耐得住性子累積技術經驗,好處是做得越久,經驗值越高,越不容易被取代。 從小就對電子零件組裝非常有興趣,自己找書、找材料DIY,後來親友知道我有這方面的興趣,就問我可不可以買零件幫他們組裝音響,當時花一兩百元把零件買回來,就可以組成一台收音機,後來慢慢開始組音響,國中、高中時期,就靠著幫人組裝音響打工賺零用錢。 因為喜歡組音響,對電子電路組裝算是有興趣的,做起來也得心應手,考大學第一志願就是電機系,但聯考沒考好,沒上電機系,反而進了中興機械。最初跟很多人一樣,認為電機和機械唸起來應該差不多,真正走進來才發現,兩個專業領域適合的人格特質有很大的不同。 對電子電路組裝有興趣的馮校長,當初考大學第一志願就是電機系。 電機重變化 機械靠耐力 電機電子專業變化的速度相當快,像我剛開始組裝音響時,當時還是電晶體真空管的年代,那個領域平均三到五年就是新的世代,如果沒有保持進修的習慣馬上就會被淘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投入電機電子領域做得不錯的人,不管是工程師還是老闆,都是不斷求新求變、追求新技術和知識的人。 機械領域的發展,靠的就是長期投入的經驗,做機械的人必須能夠耐得住性子,去累積技術經驗,好處是做得越久,經驗值越高,越不容易被取代。目前相關領域的工作者,多半研究所畢業,外文能力也不錯,因為這個行業面對的是國際競爭,必須在全世界各地來往開發業務,研究新的技術。 以我個人來說,上研究所之前不算是個用功的學生,並沒有在專業上投入太多的心力。可是,到了研究所,找到「輪軸」這個主題,我發現輪軸很有意思,不管任何機械都用得上它,越鑽越深,經驗累積越多,這是可以研究一輩子的題目。 唸博士班時,最初拿到國防獎學金,本來要到中科院服務,因緣際會轉到工研院,當時就跟產業界有密切的產學合作計畫。當年臺灣正在研發IDF戰機,那時我在交大唸研究所,就協助參與戰機的齒輪應用開發,從機械的理論著手,逐步開發出適合戰機使用的齒輪。 選科系先選生活型態 後來到了中正大學,來到中台灣工具機產業走廊最南端的嘉義,投入工具機自動控制當中齒輪應用的研究。做了這麼多年齒輪的研究,發現有很多數學演算邏輯在裡面,以前念書的時候就喜歡數學,這也是後來投入專業後才發現機械跟數學有那麼大的關係。 對高中生來說,大家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對產業更是不了解,決定選哪個專業是有困難的。我認為,在選擇未來方向的時候,可以先問自己,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 比如說我當初的想法是,要找到一個不太被人家管,生活過得去,而且還要受人尊重的工作,所以大學教授會是選項之一。本來在工研院工作,一是往產業發展,另外就是從事學術研究。然而在業界工作,作息不穩定、應酬多,相對家庭生活也有影響,後來也就選擇到學校從事研究工作。至於哪個方向比較有前景,除了考慮自己的個性,還有對物質、環境條件的需求外,也要了解什麼樣的生活型態是最適合自己的,決定之後再往那個方向衝。 馮校長(前右)建議同學在選擇未來方向時,先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 跟人有關 取代性低 臺灣社會習慣去選現在熱門的科系,但不代表它未來持續熱門。就像前幾年,很多人不願意選婦產科,一窩蜂都去做醫美,結果醫美過多,很多醫美診所都瀕臨倒閉。因此,與其選熱門科系,不如去看每個行業未來發展中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型態是不是你喜歡的。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只要持續努力,要做到中高階不難,當然要做到頂尖就要看機運。就像我兩個小孩都是唸醫科,因為他們成績很好,都被期許要唸醫科,其實當初他們考醫科之前就來問我,「為什麼要唸醫科?」我就反問他們,「你將來想過什麼生活?」然後分析現在醫生的生活型態,是不是他們喜歡的。除了選擇生活型態外,也要考慮個性適合與否?例如小孩子很愛冒險,叫他去學醫就不對,當醫生不能拿別人的命來冒險。 不用選擇當下最熱門的科系,而是要選擇將來這個領域,取代性高不高。舉例來說,一樣是老師,幼稚園、國中老師比起大學老師來說,相對不容易被取代。因為,大學老師教的專業,將來會被線上課程取代,可是中小學老師,除了教書,更多精力是在處理人的問題,除了靠經驗之外,還要有更多的同理心、想像力和愛心,這些都是技術沒辦法做到的事,被取代的機會自然低。 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馮展華 小檔案 ★出生:1961年 ★現職: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齒輪原理與製造、機械設計及製造實務、 電腦輔助機構設計、最佳化理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崑山科大】公廣 視訊兩系 打造龍崎農村自媒力
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攜手視訊系承辦水保局農村實踐共創計畫,結合實作課程,帶領學生深入臺南市龍崎區探索農村文化、人情及歷史,運用兩系所學專業,拍攝社區主題介紹影片,經營社區臉書粉絲專頁,透過社群平台帶領民眾認識龍崎,進一步打造社區自媒力,為社區發聲。 計畫執行前,許多學生對龍崎感到陌生,為使學生了解當地特色,特辦理一日青年踏查活動,走訪龍崎老街、竹炭故事館、虎形山森林公園、牛埔泥岩水土保持園區等社區內特色景點,並前往致力於推廣竹編文化的百竹園,讓學生透過園區導覽與竹編體驗,了解當地竹文化。亦安排鳳梨田參訪行程,由資深鳳梨農旺來伯為學生講解鳳梨生長特性與相關知識,同時體驗鳳梨採收,讓學生了解務農的辛勞。參與學生皆表示,農村比想像中更有趣,對農村的認識也不再僅止官方觀光訊息的了解,而是深刻體會到當地的人文、歷史、產業,都是臺灣最美的風景。 旺來伯指導學生正確採摘鳳梨的方式。 經營自媒體 讓龍崎自主發聲 為能真正落實計畫,團隊期待以社群帶領民眾認識龍崎,透過社區自媒體經營,培養自主發聲能力,故規劃了崎人逸事、崎地探索、崎文共賞等三大主題,將針對龍崎在地人物故事、特色景點、歷史文化等拍攝三到四支影片,挖掘不為人知的在地人文風景,並安排視訊系學生分組進行拍攝作業,共同為農村盡一份心力,也實踐系上所學技能,培養專業素養與團隊分工能力。 視訊系林祐萱表示,團隊成員不諳台語,因此與慣用台語的受訪者在溝通時花費許多心力,但也因此更確定,像龍崎這樣的地方不但保有臺灣本土的資產,更讓逐漸消失的台語得以流傳。黃雷敢說,透過採訪當地的鳳梨農,讓他對於鳳梨有了不同的想法,原來一盤在餐桌上就能輕易品嘗到的水果,卻要經過兩年時間才能生長完成,過程中看見農人對作物的執著與用心,深受感動,也覺得感恩。張于欣提到,雖然已預期到街上店家寥寥無幾,但親自踏查後才發現,城鄉差距所帶來的人口外流、老化,影響竟如此深遠,透過拍攝讓她了解何謂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對農村的影響。 同學們認真聆聽竹編老師教學。
大學校園 【崑山科大】6生獲俄羅斯公費獎學金 全國科大唯一
教育部辦理「108學年赴俄羅斯研習俄國語文交換獎學金甄選」,崑山科技大學推薦7位優秀學生爭取全國僅22位的名額,經過嚴謹之遴選,共有6名學生獲得正取資格,優異成果為全國大學中排名第二,更是全國唯一取得資格的科技大學,以非語言科系學生來說,崑山科大能爭取到如此成績,非常優異!正取學生也將於今年九月陸續前往俄羅斯留學精進。 「赴俄羅斯研習俄語文交換獎學金」相當不容易,需要具有俄語文能力證明,或是在校俄語文成績須達一定水準。崑山科大連續三年創下全臺唯一有學生錄取的科技大學,該校搶下6個名額,錄取率近三成,也是非俄文系學生成績最佳的學校。錄取學生包括機械系四年級黃柏翔與施柏豪、三年級孫浩洋、一年級許弘毅、國貿系四年級童璟崴,以及空設系四年級王思涵,許弘毅同時也創下全國首位最年輕的獎學金得主。錄取學生今年九月將分別前往莫斯科國立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莫斯科市立師範大學、烏拉爾聯邦大學及托木斯克國立大學等學校,進行為期10個月的俄文課程。 (左起)許弘毅、施柏豪、黃柏翔將陸續於八、九月前往俄羅斯留學。 外語中心吳淑華助理教授說明,崑山科大和長榮中學合作執行教育部國教署「高級中學學生預修大學學分專班」計畫已經有4年之久,分別開設了俄語以及越南語課程,大學、高中共學俄文的環境為全臺首創。其中,108學年度繼續與長榮中學合作計畫的俄文班與越南語班,另外合作學校還新增了臺南女中。機械系一年級邱智德和資管系一年級翁育峰在就讀長榮中學時即參與俄語學習,去年進入崑大就讀,持續精進俄語能力。 許弘毅為全國首位以大一生的身分考上俄國公費獎學金的得主,同樣也是在高三時跟著吳淑華老師學習俄語,為了延續學習,即使已經考上他校,最後仍選擇有開設俄語課程的崑大就讀。平常喜歡聽俄文歌的他,會上Youtube看著音樂MV進行學習,更主動加入俄國的社群平台,與俄羅斯人交流,並因此交到的不少國外朋友。黃柏翔學習俄語僅一年的時間,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公費獎學金,他期許在未來仍進一步考取俄語文相關研究所,持續留在國外精進外語能力。 學生們平常都會自發性開讀書會一同討論。
大學排行 【2019泰晤士高教】新經濟體大學排行 臺灣32校入榜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今年初公布了「2019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評比涵蓋全球43個新興經濟體國家442所大學。今年臺灣共有32所大學進榜,比去年(31所)增加。國立臺灣大學領頭居第10名。排名前十的大學中有7所來自大陸,其中北京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蟬聯第一、二名,第三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四名則為俄羅斯的莫斯科國立大學。 臺灣入榜32校,9校在百大 今年臺灣有32所大學名列其中,有9所大學在百名內,其中清華、臺科大、交大、成功、臺師大等名次較去年滑落;臺大則持平;北醫大、中醫藥、陽明名次則稍有提升。 此外,其他入榜學校尚有:長庚大學(109名)、國立中山大學(113名)、國立中央大學(124名)、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45名)、國立政治大學(147名)、亞洲大學(182名)、高雄醫學大學(192名)、國立東華大學(193名)、中原大學(201-250名)、輔仁大學(201-250名)、國立臺北大學(201-250名)、國立臺灣海洋大學(201-250名)、逢甲大學(251-300名)、國立中興大學(251-300名)、元智大學(251-300名)、義守大學(301-350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301-350名)、國立中正大學(301-350名)、朝陽科技大學(351 )、銘傳大學(351 )、國立嘉義大學(351 )、國立高雄大學(351 )、淡江大學(351 )。 泰晤士全球新興經濟體的指標與權重 《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新興經濟體大學的排名是依教學、學術研究、研究影響力、國際化等五大面向,共分13項指標來對大學進行評分排名。各指標的權重如下表。 泰晤士新經濟體大學TOP10 排名前10的大學中有7所來自中國,包辦前四名,分別是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5名則是俄羅斯的莫斯科國立大學。 中國今年共有72所大學上榜,較去年63所增加。其他新興經濟體中,印度有49所大學上榜,巴西有36所,俄羅斯有35所。 ★資料來源:《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
大學校園 外語權威攜手出版龍頭 文藻、東華跨界結盟
文藻外語大學即將插旗總統府,建立北部旗艦據點。   七月初,享譽盛名的東華書局由董事長陳錦煌率行政團隊: 中南區/市場開發部副總經理呂政益及School/ELT 業務經理陳上元,南下文藻外大簽訂合作備忘錄,開啟學界與產業界、多元語文與出版事業的雙雄新紀元。雙方將在教材出版、開辦講座及語言師資培訓與認證等項目上,邁開嶄新的局面。有著東華書局的翼助,也意味著文藻將帶著深耕53年的實力,為人文薈萃的臺北添注濃濃的多元語文和國際氣息。 東華書局成立於1965 年,秉持著「作育人才、貢獻己力」的使命,發行高中及大專以上之教科書、英語教材、人文教材、童書及工具書等等,尤以外語書刊聞名,於海內外出版界素有口碑。針對新時代的語文需求,東華書局積極與國內外學術單位和學者專家合作,其創辦人遺孀卓老夫人指名要與文藻外大合作,推廣外語文教事業。 文藻外大為表示重視此次合作,由校長陳美華率兩位副校長及相關一級主管共同參與本次簽約儀式與合作事項討論會議。本次備忘錄雙方之合作主要項目,包括合作開發紙本暨線上教材出版品、合作開設語言及文化等講座、開辦語言師資培訓及認證和其他語文領域之諸項目。陳美華校長致詞時特別稱道東華書局對國內出版資訊的貢獻,認為東華書局在追求卓越、堅持品質、數位化及國際化的理念與文藻相同,也感謝東華書局對文藻的看重,雙方的合作開啟了文藻一個推行與出版教育的重要窗口,文藻未來在語文及專業的能量勢將更加遠播。 東華書局董事長陳錦煌致詞時提到書局成立時的理想,以及開辦語文講座的願景,基於肯定文藻的辦學成效,因而促成了此次合作計畫。未來東華書局暨新月書局將持續擴展教育的版圖,在外語教學、認證、師資培訓及出版領域上與文藻外大持續深入且綿長的合作。 雙方簽署合作的同時,東華書局陳董事長也代表『鑫淼教育基金會』慨贈文藻外大每年十位、每位兩萬元的弱勢學生獎學金。該基金會長年在海內外對於文教事業多所挹注,文藻外大是第一所受贈獎學金的大專校院。對此,陳美華校長也表達十二萬分的謝意。 此次文藻外大與東華書局這兩大深耕教育領域的事業體之啟動合作,將開啟雙方專才的交流平台,以文藻外語專業與東華書局卓越出版能力,拓展國內外嶄新型態的語文學習管道,讓各自的品牌價值和效益更上層樓,共創可預期的雙贏局面。
大學校園 【崑山科大】視訊系動畫《Signal》 榮獲西班牙短周影展首獎
崑山科技大學視訊系動畫作品《Signal》在國際影展屢受肯定、大放異彩,日前榮獲西班牙短周影展首獎「最佳短片評審團獎」,繼入圍奧地利Tricky Women國際影展「學生競賽單元」、羅馬尼亞Kinofest國際數位影展與西班牙比拉塞卡短片影展(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Vila-Seca)等獎項後,國際影展佳績再添一樁! 西班牙短周影展(Shorty Week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是西班牙加的斯市(Cádiz)的短片盛宴,為鼓勵新秀導演而誕生的影展舞台,為期4天的影展除了影片播映外,更有音樂表演活動。入圍影片來自世界各地,包含了劇情短片、動畫、喜劇片、恐怖片等多元類型,《Signal》作為動畫影片,能在所有類別的35部入圍影片中脫穎而出勇奪首獎,證明它在影像上的感染力能被不同國家的評審與觀眾所認同。 團隊成員與劉勇明老師合影(左三)。 反思國教 抒發無力感 動畫短片《Signal》由視訊系姚晴文、王秋雯、蔡昱、吳采嬪、陳莉穎等五位成員組隊製作,劉勇明老師指導,作品以唯美而抽象的畫面針對臺灣十二年國教制度的不完美提出反思,同時抒發現實生活中的無力感。 作品除了在國內獲得放視大賞優選、螺絲起子影展、技專院校電腦動畫競賽等肯定外,國際影展上表現更是優異,至今已獲得九個影展的入圍肯定,包括羅馬尼亞Kinofest國際數位影展、西班牙比拉塞卡短片影展、奧地利Tricky Women國際影展、哥多華恐怖電影節、秘魯巴別塔動畫節、白俄羅斯Animevka國際動畫影展、德國德特摩國際短片影展、義大利眺望國際影展,以及此次的西班牙短周影展。 視訊系動畫《signal》以唯美而抽象的畫面批判國教。
大學校園 【崑山科大】公廣系北門金質團隊 帶領學童體驗農村
連續兩年榮獲教育部資訊志工「服務執行獎」金獎的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EYE北門資訊志工團隊,以跨區旅行方式於北門、大內、學甲區舉辦「北門小農夫與檸相遇火龍島」夏令營活動,偕同北門、文山、錦湖,雙春等四間國小學童,以網路直播、行腳節目、農業教育為主題,用影像記錄、農村體驗來認識故鄉、親近土地。 夏令營活動首度運用資訊科技,聯合北門四所小學以網路直播方式開場,讓學童一同線上開課、在網路上交流。崑大志工團隊則以行腳節目引導學童運用鏡頭,介紹火龍果及檸檬等夏季農作物,同時讓學童進行腳本設計、實際拍攝及影片剪輯等練習,充分展示出學童的創意與潛能發想。 北門區四所國小同步聯合網路直播開課。 另外,學童在大內區採用自然農法的袋鼠農場,認識有機農作物,由經營有機農業六年的農場主人陳明志帶領學童親自體驗採果與水果料理,製作火龍果多多和蜂蜜檸檬,藉此增加學童農業知識和地方認同感。許多學童是首度參與農務體驗採果,覺得新鮮又有趣,學童也透過農場主人的介紹,認識荔枝椿象、蝌蚪、獨角仙等昆蟲,進而分辨害蟲與益蟲的差異。 活動接著安排前往學甲區鼎農村,農村主人陳胤丰為回鄉青年,多年來不斷持續推動社區營造,結合在地資源,將廢棄老厝三合院改造成食農教育基地,以學甲區特產大蒜的形狀發想成披薩烤窯,讓志工及學童利用小麥粉製成的麵糰窯烤披薩,讓學童享用風味料理時,也能增加用餐樂趣,充分展現農村最美好的景色。 志工帶領學童認識窯、體驗窯烤過程。 領隊老師呂之蕙表示:「農村價值的傳遞一直是農業教育中較為缺乏的區域,像在日本就從耕種、加工到料理的全農教育來實踐農村生活、建立農村價值,唯有從小扎根,才能讓在地學童在關心農村的發展,提高選擇從農的職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