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校長開講 【台北】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跨域學習才不會被取代
在那大學聯考倒扣、錄取率極低的年代,數學考3.2分落榜的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重考後進入東吳法律,並且成為英美法專家。他說,不要怕學習,遇到挫折不要放棄。在這變化快速的時代,多元、跨領域學習才不會被淘汰。 「你們是最幸運的一代,也是最辛苦的一代。」這是我常告訴大一新生的話。就幸運面而言,現在的同學應該是物質生活最豐富的一代。而辛苦則是指現在所學的知識,未來15年大概都不足以讓你安身立命,這些知識在未來,都有可能被取代或大量的修改。各種預測都說未來10-15年左右,大約49%的工作會消失、被取代。而你現在所學的知識,部分在未來可能都不適用,未來將會有更多新的知識出現。那要如何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呢?相信許多同學聽到這裡,都會有些壓力,但現況的確如此。 在過去,大學能教授你終身可用的知識或技能,確保你在職場上有個位置,未來卻非如此,大學頂多只是提供你繼續學習各種知識方法的場所,所以你必須要確認方向,然後多元、跨領域學習。讀什麼科系都沒關係,這些專業知識也都很有用,但你不能只學這一種。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使命,環境不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再一招半式走天下。 潘校長說不要怕學習,在變化快速的時代,多元、跨領域才不會被淘汰。 保持好奇,不設限 很多時候這種真正跨領域、跨界,甚至跨文化學習後所產生的火花,才是人類進步最重要的關鍵。譬如賈伯斯,他去學習如何寫出有藝術感的英文字,並認為這是在大學生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門課。而馬雲,英文系畢業,沒去教書反而創立了阿里巴巴集團。所以現在的學習,應該是放任自己的興趣做選擇,不要受限。 有個跨文化學習的例子可以鼓勵同學,東吳大學52屆英文系的畢業校友盧博一,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學醫拿到醫學博士,現在美國開業也是賓州醫學院的教授,他最知名的是開刀時利用針灸和催眠來麻醉。這樣中西結合的成就起因於他在東吳大學讀書時,旁聽中文系的課學了易經,再去學針灸,最後跟醫學結合而大放異彩。作為世界知名的醫學界教授,他同時也是音樂作曲家,以台灣民謠做主調,加上西方曲子的技巧配合,創作出中西結合的音樂。從英文到醫學,學了易經、催眠和作曲,這些看似多元相異的知識學習,對盧教授來說,其實只有兩件事:「第一、對任何事情都有充分的好奇心;第二、永遠不對自我發展有所設限。」 現在資訊、產業變化快速,沒有一個科系或一門學問能夠保障你的未來。同學一定要跨域學習才能應付未來挑戰,但該選些什麼,沒有人會有正確的答案,需要依照自己的興趣做選擇。選系不如選校,有多元選修或跨校選修資源的學校才能協助你整裝備戰。只有不自我設限,你的未來才會更寬闊。 不怕看不懂,學問可互通 雖然法律系是我的第一志願,但當年考上東吳法律後卻讀得十分痛苦。自認國文底子不錯,在大一學民法總則時,卻覺文字艱深看不懂,難以適應;大二時修英美法。因英文不好一直查單字還是沒看懂,每到學期末就擔心自己是否能夠順利過關,到大四才突然開竅,能理解法律的詞意和邏輯,甚至出國繼續進修法學,如今,反而在教英美法。所以我常鼓勵同學,不要害怕學習、不要怕看不懂,開竅後,各學問都是互通的。 以法律系來說,我都建議同學去修雙學位,如果你想增加工作能力,想賺更多錢,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那你就應該修企管、會計、國貿這些科系;如果你對自己要求較高,希望領導眾人,有決定國家政策的期待,那你就多修政治、經濟及社會等科系的課;如果對自己要求更高,想要有思想或全球戰略時,那你絕對應該學哲學、歷史、中文。就看你的興趣以及對自己的要求有多高,期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身為英美法專家的潘校長(攝於求學時期),在大學時也有撞牆期,努力不懈後終於打通任督二脈。 參加社團,培養能力 大學階段與高中最大的差別,就是大學生對時間的安排上有更多自主的空間。大學時期我參加過很多社團,像是幼幼社、登山社、正言社。我認為在大學階段參加社團是很好的經驗,第一、可以學習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可以和大家一起奮鬥。第二、可以培養做事情的能力,因為學生社團常辦活動,在社團裡你必須學習如何做事,可以培養組織能力,訓練執行方法。 高中時期,基本上每天要做的事情有90%都是被安排好的,甚至念什麼書都會被規定好,因為明天要考試,你今天就得復習那門科目,所以,高中生真正可以掌控的時間可能只有10%,因此如果做不好,好像都還有理由可以歸咎於其他因素。但上了大學,時間是自己的,上不上課,念不念書,要參加什麼社團、參與什麼活動,都要自己決定,所以必須學習如何規劃時間、管理時間,並在這些過程中學習獨立自主以及承擔責任。社團的訓練將來都是你處世能力的養分。 東吳大學校長 潘維大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東吳大學校長、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學歷:再興中學、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美國杜蘭大學法學碩士、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法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英美侵權行為法、英美契約法、醫事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法政學群法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正修科大校長龔瑞璋:態度比專業還重要
讀了不太熱門的應數,後來轉向計算機領域的正修科技大學校長龔瑞璋認為,眼光要放遠,不要受潮流所迷惑,只要有興趣,學有專精,冷門科系也可以成為搶手人才。但切勿畫地自限,要多元學習,保有正確的職場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產業變遷快速,所謂的「熱門」或「冷門」行業,十年後不見得如此,與其跟著潮流走,不如選擇一項你有興趣能夠坐下來好好學習的專業,否則,硬擠入所謂的熱門行業,不僅競爭激烈且未來也不保證持續興盛。 如果還不確定志向,建議同學可以多學些專長,多做嘗試,慢慢地,你會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部分,然後轉向那個領域發展。其實你在校所學有時候並不會用在你的未來職業上,但學到的觀念以及受到的訓練,對將來的處世態度和邏輯思維都會有影響。 龔校長認為與其跟著潮流走,不如選擇一項你有興趣且能夠好好學習的專業。 「熱門」不是永遠 在選擇科系時,興趣最重要,不要迷信熱門。如果你看到血就會恐慌,卻僅因醫學系熱門而選擇從醫,那該如何勝任?這樣熱門的科系反而會阻礙你未來的發展。所以,一定要選擇一項最有興趣的項目,然後好好學,把它學得通透,一旦你夠專精,不管領域熱門與否,都有你可以發揮的舞台。 當年我考上的興大應數也是屬於冷門的科系,有些同學會選擇重考或轉系,而我認為應用數學可以往電機方面發展,也可以走向物理或統計,甚至資訊領域,換句話說,只要數學基礎強,不管你要改讀理工或商業都是可行的。在那個電腦剛萌芽尚無資訊系的年代,我想以後可以往資訊領域發展,就繼續留在應數,考研究所時便轉到了計算機科學的領域。 而當時應數系的許多同學則朝向統計領域發展,畢業後從事在那個年代聽起來冷門的精算師工作,如今也已是國內大型保險公司的高層主管。所以,同學不管從事什麼領域,所選的科系是熱門還是冷門皆無妨,最重要的是把你的專業學到專精,在職場上才能確保自己不被淘汰。 學習不要畫地自限 此外,在學習的路上,不要畫地自限也很重要。以我自己來說,在大學畢業準備當兵前的過渡期,我獨自跑去蘭花園,在那邊學種蘭花,培養對園藝的興趣和知識。後來也曾去銀行擔任會計實習生,學習財務的管控。所以,我總是鼓勵同學,盡可能地學習不同的事物,多元領域的學習,可以幫助你多幾項專長,在職場你就比別人多了許多優勢。 若所學並非自己最愛,也不要放棄希望。拿金牌國手許淑淨和高展宏來說,他們在正修就讀期間,除了維持優異的課業表現外,也沒有放棄自己對運動的熱愛。而有位正修的同學,過去是學舞蹈的卻沒有就讀相關學系。但他卻聯合對舞蹈也有興趣的同學組成舞蹈社,在課業之餘,繼續練舞維持自身的興趣,甚至圓夢。兩年後,這些同學在全國舞蹈比賽得到冠軍,在舞蹈方面持續不放棄而有優秀的表現,畢業有專業及舞蹈相關領域工作機會,包括開舞蹈社。 同學們在求學時期也要了解,讀書並非是整天待在書桌前埋首苦讀,因為人的專注力有限,會疲乏,所以你必須要起身做些其他事,轉換注意力,為自己增加讀書的續航力。我在雄中時,念書的時間和運動的時間一樣多,不管是跑步、排球、籃球、棒球、游泳等,都是我的興趣。也因為有維持生活上的平衡,讓我在求學時的續航力是足夠的。其實,不只是運動,看小說、雜誌,甚至是看電視、釣魚等,都是能達到放鬆充電的功能,但運動更為理想,除了有助於新陳代謝,也能紓緩一日的壓力,更可保持你的體能。 身為運動健將的龔校長(攝於學生時期,前面跑者),希望同學除了讀書外,也要多運動。 態度比專業更重要 在社會生存,除了專業外,態度更是重要。「職場倫理」、「敬業態度」等觀念在各種場域都不斷被強調,甚至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我去過一家自助式餐廳,注意到有個服務人員特別積極,一個人忙進忙出,明顯比其他服務人員忙碌,有著獨當一面的大將之風。後來這位服務人員突然對我說聲:「校長好。」我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學生。當下覺得很欣慰,因為在他身上看到敬業的態度。 說到服務態度,一般人都會讚賞日本的做法,日本企業十分務實,強調敬業精神,即便是小細節也絲毫不馬虎,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有時候看似微小的地方,若輕忽都有可能造成重大損失,就如同商品標錯價格等這類小失誤,它的影響層面往往難以估量。所以同學在精進自身專業時,也不要忽略正確態度的培養。職場倫理和敬業態度,其實比專業還重要,如果你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各行業即便你具備專業能力,也難以在職場上生存。 正修科技大學校長 龔瑞璋 小檔案 ★出生:1952年 ★現職:正修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高雄中學、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學士、美國佛州理工學院電子計算機科學碩士、菲律賓中央大學教育管理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技職教育、組織管理、領導統御、產學合作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數學學類、資訊學群資訊工程學類、教育學群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108課綱】麗山高中探索學習,銜接大學課程
臺北市麗山高中是以「科學教育」為發展重點的學校,在科學教育上不斷開創新局,麗山高中柯明樹校長分享該校在十二年國教課綱推動準備的經驗,如何將校訂課程的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及學生學習的成功經驗擴散。 課程架構-階段性能力養成 在教育部十年優質化方案及臺北市三年課程與教學前瞻計畫的支持下,麗山高中落實新課綱的準備,不管是各類課程的發展準備皆已到位,新課綱的改變在高中階段幅度很大,包括「彈性學習」、「多元選修」、「校訂必修」等三類課程,都必須由學校教師自行發展課程,麗山高中將這三類校訂課程建立了系統性的校本課程架構,從學力奠基、試探、專研再適性分流,學生能力的養成是階段性的。 而值得的一提是這些課程理念及發展經驗已透過了校際間的交流或各縣市的工作坊等,廣泛分享推廣到所有的高中,實踐「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學校間做到了,讓國教新課綱三面九項核心素養在教育現場的落實。 探索式學習,銜接大學教育 麗山彈性學習規劃原則為以實踐活動為導向、並著重學生適性與能力的差異,透過學習力、生涯規劃與講座課程,拓展學生視野,銜接以試探學生性向及認識研究為目的的探索式多元選修課程,以支持學生參與部定必修與校訂必修專題的學習,最後銜接大學校系。 以今年剛畢業的劉蕙瑄同學為例,她從小就喜歡接觸與科學有關的事物,她在彈性學習上選擇了生態解說員培訓及服務隊培訓課程,她從多元選修15門科學素養課程選修奈米科學課程,校訂必修選擇生物專題,並完成以「蝸牛殼毛功能新觀點—探討殼毛摩擦力效用對臺灣盾蝸牛生存適應之影響」的研究報告,為學術界尚無定論的殼毛功能提出新假說並證實該功能有助於其生存適應。課程期間參與馬來西亞青年科學論壇、北市科展、全國科展、科教館的青少年科學培訓計畫等,畢業順利升讀成功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 在新課綱的架構下,有許多這樣適性學習的例子,透過系統性的課程安排及彈性學習活動的參與,全方位培養學生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使其成為具有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與科學人才。
校長開講 【台中】中山醫大校長呂克桓:醫學首重人文關懷
幼時體弱多病,加上想幫助貧鄉弱童,因而投入兒科醫學領域的中山醫學大學校長呂克桓認為,行醫首重關懷,還要懂得科技運用和團隊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和熱忱,才能支撐你度過漫長艱辛的醫療求學過程。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對醫師而言更為重要。當一名專業醫師,需要的不僅是醫學專業,更重要的是對病人有耐心,願意傾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事情,畢竟病人的性命掌握在你手中,你的一項小錯誤,都可能對他造成莫大影響。想要走醫療領域的同學要有這份認知,不能只學專業知識和技能,一定要有人文關懷和視病如親的心。 此外,醫療領域非常廣泛,不是只有醫生這份職業,同學可依興趣選擇。在學期間要懂得跨域學習,培養合作精神。 呂校長認為,當一名專業醫師最重要的是對病人有耐心,願意傾聽。 滿級分一定要念醫學系嗎? 目前的社會風氣,讓大眾產生學測滿級分等於醫學系的想法,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亦是如此,實際上,醫學系課業十分繁重,從醫比想像中辛苦,如果沒有足夠的興趣,其實很容易走不下去。在中山醫學大學裡,也曾遇過學生好不容易讀了六年,第七年將成為實習醫學生時,因壓力太大出現嚴重的情緒困擾,無法繼續讀下去的憾事。其實,能接受長達七年的醫學訓練,然後在未來成為一名專業醫生固然是好,可是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同學若成績優秀,醫學系並非絕對選擇,若有其他興趣和熱忱,也許從事其他領域反而更好。 此外,繼承衣缽的觀念也讓家長因自身職業而對小孩未來職涯有所期望,導致小孩選擇了並非自己所愛的道路。由於我本身從醫,我家老大以為我對他的期待就是當醫生而在美國念了醫學。但在學習一年之後便決定休學,改轉往自己喜歡的領域,現在也有不錯的發展。對此我是樂觀其成,但是有些小孩沒有勇氣走自己的路,往往會走上令人遺憾的方向。所以,任何領域專業都是一樣,如果要走得長遠,最重要的是興趣和熱忱。 「你有自己想做的,不用勉強。」這是父親曾對我說過的話,其實也適用於每位同學。在我決定從醫前,也曾報考上臺中師範(今為臺中教育大學),在當時,老師等同於鐵飯碗且公費生可減輕家中經濟壓力,但我因個性木訥自認不適合上臺教書而猶豫不前。感謝父親當初的支持,讓我鼓起勇氣放棄師範,選擇自己想走的路。 呂校長(攝於學生時期,上排右三戴眼鏡紅上衣)感念父親的支持,讓他能選擇自己想走的路。 團隊合作比專業更重要 醫學院的競爭非常激烈,但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只知競爭,沒有朋友與互動、沒有合作精神。這是不對的,醫療是團隊合作的行為與結果,醫生並非獨大,團隊中每個醫護人員都是重要且不可缺的一環。在醫院裡,病患要獲得妥善的照護,僅仰賴醫師的專業能力是不夠的。舉例來說,糖尿病病患除了由專業醫師看診追蹤,在營養攝取及糖分控制上亦十分重要,所以需要有營養師加入。若病患發生意外,傷口嚴重可能導致感染甚至必須截肢,此時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便需介入,評估病患所需要的輔具,以及未來職能的需求與協助等。 所以,要完整照護一位病患,必須整合不同專業的醫療團隊,並且視個別病患的狀況,調整團隊專業涵蓋的範疇。因此在醫學教育上,僅有醫學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能夠懂得跨專業領域合作,要能彼此互享經驗。因此建議正在習醫的同學,要懂得利用學校資源「跨專業領域學習」(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而對醫療領域有興趣或未來想從醫的高中生,可以多了解醫院中專業科目的合作關係,同學們要知道,醫學其實包含各種專業面向,並非只有醫學系,還有護理、醫技、復健等等,而這些醫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和醫師同等重要,有志者可以依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自己的專業。 習醫三要:人文+科技+外語 想考醫學系,自己要有心理準備,它不像其他學系,課業非常繁重,且很重視醫學人文,所以如果同學沒有這種概念,讀了以後會很痛苦。 除了人文素養,醫學也很重視科技的運用。舉例而言,透過虛擬實境,醫學生在學習解剖時,便可藉此瞭解整個解剖結構,進而反覆學習,亦可於實際操作解剖時做對照學習。此外,程式語言的學習也很重要,學了之後才可以瞭解程式的邏輯思考,對它有些概念後在虛擬科技的使用上,科技才能真正達到專業需求,更能善加利用。 以醫學領域而言,外語能力絕對是基本的。第一,你會需要看大量的原文書,第二,醫療資訊會持續更新,如果不具備外語能力,無法掌握國際的醫療新知,將會逐漸落後他人。過去在美國接受訓練時,我便深感外語的重要性,明明自己的技術不比別人差,卻因為無法充分表達,而感到挫折,所以,在經濟許可下,我十分鼓勵同學可以到國外學習或交流,一方面交換專業資訊,同時在完全外語的氛圍下,不管是語言的溝通或咬字,都會有所進步。 中山醫學大學校長 呂克桓 小檔案 ★出生:1953年 ★現職:中山醫學大學校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 ★學歷:臺中一中、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小兒科學、小兒過敏風濕病學、兒童胸腔重症醫學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醫藥衛生學群醫學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衛生與護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排行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世界大學排行,臺灣32所入榜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9月公布了「2019世界大學排名」,臺灣今年入榜32校,其中臺灣大學從去年的198名躍升至170名,主要是因為臺大在教學品質與研究影響力兩項得分取得了大幅提升。今年的第1名仍為英國牛津大學,第2名為英國劍橋大學,第3名則為美國史丹佛大學。 臺灣入榜32校,3校在500內 今年臺灣的大學入榜數量較去年多,但排名多為持平或退步。500名內的3所大學,除臺大名次有明顯提升外,清華的名次則較去年滑落,臺科大則是持平。此外,陽大、中醫大、成大、交大、北醫大都登上前600名,位於501-600名之間。其中,陽明大學與臺北醫藥大學從去年601-800名區間進步至前600名。 今年有7所大學新入榜,分別是中興大學、銘傳大學、彰化師範大學、嘉義大學、高雄大學、淡江大學和朝陽科技大學。科大部分則是臺灣科技大學和臺北科技大學雙雙入榜,臺科大更名列五百強中,朝陽科技大學則為臺灣唯一上榜的私立科技大學。 泰晤士世界大學的指標與權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的排名是依教學、學生、研究、國際化等五大面向,共分13項指標來對世界大學進行評分排名。各指標的權重如下表。 泰晤士世界大學TOP10 亞洲12所大學列百強 在亞洲部分,一共有12所大學進入世界百強。其中新加坡、日本、南韓皆各有2所大學入百大,中國、香港則有3所,中國清華大學的全球排名(22名)超過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為亞洲排名之首。 【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23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51名。 【日本】:東京大學42名;京都大學65名。 【南韓】:首爾國立大學63名;成均館大學82名。 【中國】:清華大學22名;北京大學31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名。 【香港】:香港大學36名;香港科技大學46名;香港中文大學55名。 ★資料來源: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 【小編提醒】 排行榜的名次只是一個參考值,並非一成不變。且各種排行評比條件不一,也不能代表大學的唯一評價。不過,當同學在眾多大學中難以抉擇時,排行榜有時不失為選擇時的參考指引。
高中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李昌勳&張禹萱,拼出夢想藍圖
「2018年總統教育奬」在五月中旬進行頒獎,以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共有56位學生獲獎。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勇敢拼出夢想藍圖。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職組獲獎者李昌勳、張禹萱的故事。 李昌勳-「朦朧的黑白琴鍵,譜出生命之歌」 從小,昌勳因為視神經萎縮,無法像同學雀躍地笑鬧跑跳著,在教室的角落寂寞面對眼前的一片朦朧。 昌勳出生時視神經發育不全及視網膜色素病變導致雙眼視力極弱,求學過程萬分艱辛,靠著放大的課本及輔具,雖然改善閱讀問題,但進步緩慢,追不上視力退化的速度,要花上更多時間學習。但這些並沒有讓他放棄學習,尤其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支撐著他去迎接更加艱難的挑戰。 不因自身的障礙限制發展,努力練琴。他不畏辛苦與鋼琴培養默契,勉力熟悉鍵盤位置,主修聲樂的他,努力的學習太鼓、打擊、薩克斯風等樂器,用雙手把音符轉換成動人的樂章,將身體上的殘缺,當作體驗人生的另一種方式。106年創作畢業歌及百年校慶主題曲-北明心視紀。獲得第八屆富邦身障才藝賽歌唱組第一名。全國視障音樂賽第23屆團體合奏第2名、24屆鋼琴第2名、團體合奏第2名及25屆聲樂第1名。106年考取臺中市及桃園市街頭藝人、丙級按摩證照。 高中進入臺北啟明學校,豐富的無障礙環境、教材、輔具,使視力的問題不再成為學習的阻礙。他學會摸點字,平凡的六個小點,拼湊出各種語言、音符,點字的力量,帶來閱讀及創作的學習享受。熱愛音樂與堅守夢想成為一種信念,給他無窮的勇氣,讓他在琴鍵路途上仰起頭,邁開步伐,繼續音樂生命之歌。 李昌勳克服雙眼視力困境,學習多種樂器,發揮音樂長才,努力音樂創作並熱心參與公益音樂會演出,回饋社會。積極、上進,並珍惜每個鼓舞他人的機會,對社會風氣有良善影響,足為表率。 高中職組李昌勳。 張禹萱-「不被命運束縛,一場場意志角力」 「這一路走來,幫助我的人太多了,我才能度過每一個難關。」禹萱是角力選手,爸爸高中練過柔道,為了讓她跟哥哥瘦小身材能強壯與防身,從國小一年級展開她的角力人生。 她不高,身材也不夠壯碩,靠後天努力練習角力,及教練師長在黑暗中伸出溫暖的雙手,鼓勵激勵她持續不放棄。禹萱父親八年前腦中風,家中頓失經濟支柱,母親為越南籍獨自扛起艱辛家計從事打掃清潔,靠著一臺摩托車。除了語言和環境文化的差異,母親奔波醫院照顧父親,回家照顧小學的禹萱,她只知道認真把書讀好,每天默默地祈禱與寫卡片,希望在生死邊緣的父親趕快好起來,就是減輕母親最大的負擔了。禹萱靠著運動競賽,鍛鍊意志,翻轉人生不被命運束縛,化怯懦為勇敢積極,獲得獎金,改善家計。 教練說,從事角力訓練26年來,禹萱是衷心推薦的選手,在校品學兼優,角力成績卓越、永不放棄。就讀大理高級中學至今(高三),國內比賽尚未敗過;在課業上虛心求教、專心執著,成績名列前茅。代表國家參加2016年亞洲青少年角力賽榮獲第3名,目前為國家培訓選手。以獎助學金補貼家用並購機票讓母親回越南探親,孝心令人感動。奮發向上,發揮孝行表現,對社會風氣有良善影響。 高中職組張禹萱。 高中職組獲獎名單
大學校園 【成大特殊選才】不分系招經濟弱勢 培育偏鄉人才
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旨在培育全方位菁英領袖及跨域人才,於107年學年度正式對外招收新生,108學年度經由特殊選才管道預計招收4名學生。 成大副教務長王育民指出,「特殊選才」是每年由各校各系自訂構想計畫,經教育部審查通過後辦理,成大不分系特別訂定篩選條件以經濟弱勢為優先,除了給予經濟弱勢學生多一個入學管道,也因成大不分系以「社區導向實踐型服務學習」及「產品與產業」為學習主軸,希望能夠藉此培養回鄉服務帶動地方產業的未來人才,「相信即使是沙漠也能生長出玫瑰。」成大以此信念透過「特殊選才」讓弱勢族群也能順暢升學。 蘇文鈺老師(左)、王育民副教務長(右)。 成大不分系 跨領域自主學習 比起其他各系要求專才比例偏高,成大不分系的彈性跨域學習特性有助於弱勢學生先行適應。王育民指出,不分系讓修讀學生先進入場域學習、發掘問題,再針對發掘的問題自組專業學習課程、創建出解決的方案或作品,不僅提升學習動機,也培養未來領導能力。 不分系畢業學分門檻為128學分。學生在大一階段即進入場域發掘問題並引發學習熱情,大二、大三階段針對解決方案自組專業學習課程,大四階段為跨領域總合課程,加強學生的企業力、就業力與國際力,同時學生也要就大一時發掘的問題提出專案成果或研究報告。 關懷弱勢生 盼未來返鄉創業 擔任不分系導師的成大資訊工程系教授蘇文鈺,一向關懷偏鄉學子,不但長年到偏鄉當志工教孩子寫程式,去年提出「我愛家鄉」計劃教國中小學生進行空拍,拍出家鄉獨特美景,也發掘學生才能。除了把資源帶進偏鄉,蘇文鈺也希望偏鄉學生將來留鄉創業。他認為,「只要給機會,弱勢學生也有機會擺脫人生弱勢,甚至與世界接軌。」針對不分系「特殊選才」強勢生,不排除從入學前即可規劃遠距教學,先加強同學適應學習環境。 成大在107學年度「特殊選才」共有8系組12個名額,其中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2個名額,以經濟弱勢為優先,採書面審查招生方式,當時共有100人申請,90人符合審查資格,最後選出其中學業成績最佳的2位弱勢生入學。入學同學將可獲得第一學年學雜費及住宿費全免的補助,同時成大也特別安排導師進行學業輔導,未來每年只要課業成績達到標準,就能延續學雜費及住宿費全免的補助,讓出身經濟弱勢家庭的同學也能夠安心擁有頂尖大學優秀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
大學校園 【中央特殊選才】新住民之子 正向改變的力量
國立中央大學希望透過特殊選才,招收在文學、數理、科學、資訊、工程等具單一學科優秀能力,或具其他特殊領域天賦及強烈學習意願的學生,能讓學系找到真正有熱情且符合系所特色之學生,使其適性發展。並有部分學系組優先錄取不同教育資歷學生(含境外臺生、新住民及其子女、經濟弱勢學生、持有ACT或SAT成績者、實驗教育學生),以鼓勵在相對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仍努力向學且具有特質者的學生到中大就讀。 新台灣之子 傳承土地與文化記憶 中大第一屆經特殊選才入學的趙澤民同學為新住民之子女,目前就讀中大地科系三年級,由於其單親家境清寒,入學後即安排至系辦工讀,並發動系所募款,聯合校內慈幼同心社提供急難救助金,且中大教官亦協助學生向縣市政府申請特殊境遇證明與相關補助,並提供校內各式獎學金資訊,減輕其就學期間之經濟負擔。學系導師與中大行政同仁亦會不定期關懷其課程學習及生活狀況,針對學生需求提供協助與輔導,並安排他參與科技部研究計畫,一方面學習資料處理,另一方面也能獲得助學金補助,得以專注於課業。 趙同學對於地質方面的專業科目較有興趣,大一整年的「普通地質實習」必修課程即得到94的高分,且每天會花1小時加強英文自學以彌補語言能力的不足。此外,趙同學參與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期能提倡原生家鄉文化,並自行邀請講者到中大進行演講,演講題目是關於復興台灣母語。幫助交趾陶或其他廟宇的傳統工藝,讓傳統工藝產業的產業模式發生改變,傳承模式也由師徒制走進學校。趙同學參與專題製作,由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的錢樺老師指導,主要是想研究海洋的沉積物傳輸,特別是在近岸地區,源自於從小生長在高雄的濱海沙洲上,觀察海邊的侵蝕與堆積現象。並於去年底與地科院朱院長一同代表中大出席106年教育部年終記者會,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 趙同學參與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期能提倡原生家鄉文化。 中大特殊選才 播下改變的種子 中大於105學年度首次試辦特殊選才,迄今4年共有11個學系參與,共計提供37個名額,且105-107學年度列為正取的考生中共有7位具備經濟弱勢或新住民子女身分(招生名額22位,共計錄取3成以上家庭社經背景相對弱勢之考生)。 因著入學管道的開放,中大的案例即為透過知識推動弱勢學生想改變社會的念頭,輔以適當的教育方式激發特殊才能學生的興趣與成就感,協助學生對於文化傳承的知識啟蒙,並帶來自由和解放的平等教育,使具不同教育資歷或潛能之學生於校園中相互激蕩,發展出新的創意及視野。 ※資料來源:國立中央大學
校長開講 【新北】臺藝大校長陳志誠:聽心裡的聲音找到天賦
在家人反對下仍堅持不放棄藝術創作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認為,每個人都有美感及自然的天賦,因此如何著重身體知覺、聯覺等感官的啟蒙和開發就非常重要。他說,藝術創作必須從此基礎加以專業技能上的反覆練習,就算不走專業創作也能透過特殊天賦開展而有其他或跨域發展。 我們擁有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這些就是天賦能力。只要我們適當開發感官能力即可產生很多潛能,而之所以有音樂、美術等課程的訓練,即是為了觸發這些視聽最敏銳的能量。法國先進文化的社區會成立藝文中心,社區小朋友一週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待在那裡看電影、學鋼琴、畫畫和玩遊戲等,即是藉由藝術環境與學習,讓視覺、聽覺等感官知覺天賦締造連結與開展,再以遊戲刺激身體聯覺、觸覺。 而就算沒有那樣的藝文中心,大自然的生態也是最佳的感官開發場所,我童年時常在小溪釣青蛙、到海邊抓熱帶魚,玩樹木上的金龜子,或是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這段童年和自然環境相處、互動的時光,深深影響我感官能力的開展,對我在藝術上的發展其實是非常有幫助的。 認為大自然的生態也是最佳的感官開發場所的陳校長,在創作現場勘景。 練習讓身體記住 藝術,並非一般人所想的天馬行空、靈感或謬思等揮毫一蹴而成。藝術,首重上述本質課題而形成的基礎實踐;創作,也是經年累月的淬煉而來。記得開啟我走向藝術領域的國一美術恩師,當年要求我用鉛筆練習畫線條做基礎訓練,必須各線粗細長度一模一樣,且線的密度越畫越高,直到你能掌握力道、控制你的工具,能夠在紙上如行雲流水般畫出一致的線段為止。這樣的基礎訓練即在於讓身體知能能進行其形象記憶的本質。 藝術不同於「我思(意識)故我在」的理性思維模式,它常常要靠重複的練習才能學會。以芭蕾舞來說,光是基礎墊腳站立的姿勢,不是光靠老師告訴你技巧,你就能馬上學會的,必須花時間練習才能正確站立;即便學會了,你還要讓肢體動作達到優美的狀態,這更需要長時間不斷地練習,直到身體意識記住,進而隨時隨地能輕鬆地表現出來。 此外,工具的瞭解與控制也很重要,不管是鉛筆、毛筆、畫筆、炭筆、原子筆,甚至是拍立得、單眼相機、數位相機、手機拍照等,各種工具有其特性,呈現的效果也不同。所以除了開發感官天賦、不斷進行以中介媒介來實踐外,也要懂得掌握工具,當然「觀察」體悟,主體與對象的關係也都是創作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抱頭痛哭仍堅持 當初決定學藝術時遭到家人反對,激烈時也曾經獨自抱頭痛哭,但我仍堅持不放棄,終於獲得父母親的贊同,也認為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拿我那位當醫生的表弟來說,薪水雖高但工作環境充斥生病愁苦的人;相較之下,我走藝術這條路並沒有不好,整天能夠思考與觀察美的事物。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學藝術只有非常優秀的人才有出路,實際上各行各業何嘗不是如此,不管是學藝術、學醫或是其他專業,你都必須努力,必須比別人傑出,才能有自己的位置。 因此,在考量職涯發展時,經濟因素雖然重要,但人生價值和幸福指數也不可忽略。同學們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往往只看熱門科系,或是未來有明顯職涯方向的專業,但我建議應將未來生活品質納入考量。各行各業皆有甘苦,就如同醫師、律師或許是令人稱羨的職業,可是大家並沒有看到他們背後的辛勞和付出。所以,不一定要接受固有的價值觀的影響,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追隨興趣所在,宏觀考量時代發展趨勢,努力學習,唯有堅持才能走得長遠。 創作不是學藝術唯一出路 如果學藝術的同學未來不打算以創作為主,以電影系為例,不當導演還是能從事攝影、燈光、劇本等專業工作。若不畫畫亦可以在臺藝大學習博物館管理或文化政策等其他領域的專業,將來可在博物館或美術館、文化部工作。現在臺灣各縣市的博物館、美術館愈來愈多,私人畫廊也有不少工作機會,不管是管理或策展,甚至制定藝文政策等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有著專業藝術背景更能讓你如魚得水,同時,臺藝大也因應時代環境,逐步建制實踐生態系統的學習環境,讓同學將來能成為T型領導管理人才。 以現在的環境而言,擁有一技之長已不能確保任何人的未來,除了專業外,也要橫跨不同領域。舉博物館的中階主管為例,除了須具備藝術專業外,也要能擁有管理的能力,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臺藝大的學生除了可以跨系選修外,也可跨校選修,出國進行國際交流、交換,儘可能地多方接觸學習,藝術道路才會寬廣。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陳志誠 小檔案 ★出生:1964年 ★現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學歷:清水高中、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專科、國立巴黎(聖德尼)大學造形藝術系學士、國立巴黎(聖德尼)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巴黎(聖德尼)大學美學藝術科技與藝術創造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美學哲思、藝術理論與創作、現代與當代藝術史、策展、藝術文化經營與管理、文化政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藝術學群美術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設計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輔英科大校長顧志遠:找個人生典範多學習
從專注於生產力及品質的工業工程學者,卻「意外」投身以醫護專業為教育主軸的輔英科技大學校長顧志遠認為,不管產業如何變遷,重要的是堅守自己的志趣與志向,在每個當下做到最好,才能突破過去、創造未來;並在職涯中找到至少一個可仿效的典範,以恆心毅力堅持初衷,就能拓展自我的極限。 現在年輕人比以前的我們浪漫,在學時或剛畢業就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而「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店」式的創業,通常始於一個理想或機緣,每個小理想都代表著未來的可能性。這和過去台灣產業變遷方式,有所同也有所不同,過去,在輕工業起步的年代,大量僱用人力的大型公司少,以家戶為單位的「微型創業」盛行,自家設立的小工廠,前廳加工或做電子零件,後房則做為生活及接單的辦公室,為的是「求生存」,從微型「家工廠」慢慢發展成「加工廠」,有足以溫飽的收入是那個年代,每個黑手及白手起家者的夢想與小確幸。 如今,臺灣產業已轉型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市場型態,從茶飲到咖啡廳、從餐車到餐廳,屬於這個世代的創業夢有了不同的體現,人們的創業夢更加進入提昇生活的層次,產業雖有不同,創業的歷程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謀生方式。年輕人創業,但要能存活、做出特色,規模小無所謂,若有明確的目標,謀定而後動,未來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顧校長認為年輕人創業規模小無所謂,但要能存活、做出特色,未來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堅守其志,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很多大公司的老闆,以前家裡都是開小工廠,還有許多企業家也是白手起家,從產品做出特色、並以服務加值建立口碑,再將事業規模擴大,從生產端的製造業到行銷的連鎖展店。譬如已是世界名人的郭台銘先生,由母親標會而得的10萬元及十名員工開始創業,在不到十年的時間,擴展成為1600萬資本額的事業,進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代工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是創業或成事的過程必有辛苦與挫折相伴,只要立定人生目標,接著就是向著目標成就自我,微事業終有一天也會變成大事業。 創業要有很強的心智和毅力,在臺灣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和別人不一樣的專業特色或亮點。就讀於技職校院的同學們,能提早認識產業的發展,與做好未來職涯發展的準備,是何等的幸運啊!但只要能夠找到志趣、方向,畢業後也能創業,也有自我實現的機會。 建議年輕的同學們,可以試著想想,要把自己打造成什麼樣的人,並從這些創業成功人士中找一個可以模仿的對象。你可以學習他的目標,他的路徑、他的成功經驗。可是,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自己,各人所具備的條件與特質並不同,有些人的條件是家境優渥,有些人是非常聰明,有些人則是運氣很好,所以必須依據自己的興趣和個性,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典範」,當成效仿的目標。 向成功典範學習 人生已過半百,影響我最深兩位典範:一位是張光正教授(現任中原大學校長);另一位是王國明教授(曾任元智大學校長),他們都是我的「典範」。張校長為虔誠基督徒,畢生推動全人教育,堅持「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他從不媚俗,在他每個工作中都堅持要為學生打造一流高教環境,因為「發揮個人潛力就是成功」,對我而言,中原大學的這段教育工作,是個以信仰化實作的挑戰,張校長讓我對教育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而王國明教授是我碩博士班的指導教授,他致力於服務業的作業與創新管理,堅持踐履篤實的教育方式,認為找到天賦,不如找對方法,他為我畢生的學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他認為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自律,成功離你更近,啟發了我對管理本質的深刻了解。 我人生中這兩位「典範」都是很執著的人,我間接地觀察並學習他的風範以及看待事情的角度與觀點。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盡善盡美,這就是他們的影響力。張教授或王教授的一言一行,讓我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意義與價值。我學習到做人做事的處世態度:一個人要成功,必須要有恆心和毅力。就像有句座右銘「君子立恆志」如果總是在立志,卻沒有付諸行動,是完成不了事情的,一旦有了目標,就應該要盡善盡美、做到最好。 興趣決定目標 年輕人對未來茫然是正常的,但透過瞭解不同領域成功的人,不僅可以學習做事方法,也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典範,以他為目標,朝這個方向努力。我推薦多閱讀一些偉人傳記從中獲取他人的經驗。找到目標後,還需要恆心與毅力去執行,即使是從事社會公益,或將興趣發展成志業,都是需要恆心的。唯有堅持才能在專業領域中做到傑出。 其實各行各業都有前途,主要是看興趣和志向。我小時候對管理就有濃厚的興趣,大學聯考時我堅守只填選管理相關學系的志向,結果考上了交大管理科學系,大學畢業後,因為對產業的創新與價值提升極有興趣,研究所時轉向工業工程與管理領域,這就是我始終堅守的志趣與志向。 同學在中學階段就應該開始做「經營自己」的準備,其中最重要的是認識本我與自我,以及完成未來職涯發展的探索,如果同學現在仍無明確目標,還處於興趣摸索階段,請先以文、法、理、工、商、農、醫等領域為範圍,找出自己最感興趣或不排斥的領域,升上大學後,慢慢地將目標更具體化,再逐步調整,以確定未來發展的方向。現在大學學風自由,同學們可以跨領域學習或雙輔主修,只要你確定目標,可多多利用校內資源,學習不同的專業,甚至做為未來創業的準備。以休憩系的同學為例,如果在學期間同時修長照的相關課程,未來就有這方面的優勢,可以創業專門承包銀髮旅遊的業務。因此,鼓勵同學多方了解成功人士的經驗,確定自己的方向,有所覺悟,學習專業之餘不自我設限,專心一志地成就自己。 輔英科技大學校長 顧志遠 小檔案 ★出生:1961年 ★現職:輔英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成功高中、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系學士、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服務作業管理、作業研究、經營模式創新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科技管理學類、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工程與管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108課綱】左營高中探索課 綠活圖紮根鄉土
配合新課綱的推動,高雄左營高中校定必修課程左營「好」學-行動探索課程,團隊教師自行編製教材,已完成校園綠活圖、左營社區綠活圖的繪製,並與紐約綠活圖總部申請註冊,進行調查社區永續生活、自然、社會與人文景點繪製的綠色生活地圖。 左營「好」學-行動探索課程設計強調以學科出發的自主行動、以符號媒體的溝通互動、以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的社會參與。由左營「好」學的行動探索進而學「好」左營,完成一門「好」左營學的課程。 什麼是綠色生活地圖? 綠色生活地圖是1992年從紐約開啟的一項國際性活動,全世界已經有超過55個國家600個社區完成地圖。這是一種有趣的環境教育活動,為了畫地圖,每個人親自在巷弄中探尋走訪綠色資源的過程,發掘自己環境的人事物,培養出特有的在地情感,啟動人們在生活中具體實踐環保。 跨域合作「綠活圖」 左營高中張簡玲娟校長表示,歷經兩年時間,左營「好」學-行動探索教學團隊,已完成校園綠活圖、左營社區綠活圖的繪製,尤其是社區綠活圖,總共涵蓋42個景點與60個綠活icon。這些景點呈現左營地區在歷史發展脈絡下所形成的傳統聚落與軍眷村空間分布、廟宇與居民的連結、文化保存再造的型態與特色、生態景觀的利用與維護、永續綠能的規劃與開發。 這門課程最大的特色在於跨域合作的精神,在第一年選修試跑階段,以一位老師上課,其餘老師觀課的輪流模式,讓學生、老師們也見識到不同領域間的能量及優勢。透過課後的交流與回饋,整合各主題,結合成以人文與自然兩大主軸的一門與真實脈絡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 由社會科、國文科、自然科、藝能科等教師共同設計課程,以社區資源、生活經驗為真實脈絡學習資源,課程分為人文、生態、節能、飲食四大主軸,讓學生採取自主學習,利用感官學習、觀察參與、閱讀理解、行動探索的學習方式,達到跨域整合、社會關懷的核心素養。 永續綠學習連結在地 學生可將所學運用在自己所處的社區進行調查與訪談,選擇繪製綠活圖為期末報告的表現任務。綠色生活地圖不僅可以作為學生認識社區,發現問題的起點,探索過程中的社會參與,更可以連結起學生、課程與地方,進行課程與在地需求的連結並回應學生興趣,使學習更具延續性與自主性。 除了繪製綠活圖,也可以行動方案、旅行企劃書、多媒體製作、口述歷史的方式進行表現任務、達到行動探索的教學目標並養成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問題解決、社會關懷的素養能力。 自主學習「地方學」不僅是一門認識鄉土的學問,可以打開我們的眼睛,用心去感受地方的美、發現破壞美的原因、提出解決的方法、進而延續它的美好。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第15期:左營高中教學團隊「新課綱」,完成校園、左營社區綠色生活地圖
校長開講 【屏東】屏大校長古源光:避險心態無法面對危機
當教授時有著「古大刀」之稱的" target="_blank" >國立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認為,教育是不能填鴨的,必須培養探究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對危機時,才能真正擁有生存能力,能夠自救甚至救人,「避險」並非唯一正解。 現在的教育傳達給孩子的是「避險」的觀念:碰到危險就要閃躲。舉例來說,對於玩水這件事,無論是父母或師長,幾乎都是教育孩子不准到河邊或海邊玩水,以避免危險發生。但比起用禁止的方式,我認為教導孩子如何在危險環境中生存的能力,如游泳、自救的方法,甚至是救人的技能,更加重要。真正的安全,不是避開危險,而是認識危險。 大人們所認定的安全範圍愈窄,孩子與世界的互動就會愈少,在學習上也會卻步不前,不敢去嘗試。與其如此,不如教導學生要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甚至在困難中幫助他人;遇到問題,如何用自己的方法、現有知識,以及網路資訊去找解答。只有認識到沒有所謂的「正解」,懂得去解決問題、調適壓力,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 古校長認為,真正的安全,不是避開危險,而是認識危險。 父母要懂得放手 教育有三個層面,家庭教育是第一個,第二才是學校教育,第三則是學生從學校畢業後走進的社會教育,這三個部分息息相關,且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比重更是遠大於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不過是生命中的一小片段,從家庭就要教導孩子擔負責任、獨立思考。所以教育不是只在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各自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我常說一個笑話:「兩隻腳的動物不如四隻腳的。」一般來說,四隻腳的動物生下來1-2個小時後會跑,如小牛、小羊、小馬等都是生下來沒多久後就跟著媽媽身邊跑,媽媽不可能抱牠;而我們兩隻腳的動物用雙手去抱生下來的孩子,一直抱到長大成人,還脫離不了父母的羽翼保護。但這樣的呵護,無法讓孩子學習獨立謀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父母應學著適時放手,讓孩子成長。 教得少學更多 在康乃爾大學讀研究所時,我受到美國教學方式的衝擊。當時有朋友說不要修太多課,四門課就是極限了,這在臺灣是很難想像的。無法修太多是因為課業繁重,通常第一堂課結束後,教授會指派「閱讀作業」,必須讀很多相關論文和資料,另外也會有「回家作業」,必須將課堂中提到的理論,研究有多少人曾提出相同或不同的說法,再彙整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是具有啟發性的,大家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學會蒐集資料後如何整理、歸納,到最後分析,產生自己獨立的判斷。 在成為校長前,長達20年的教書生涯,我把美國的教學方式帶到課堂,當年被學生稱作「古大刀」,「上課不點名、可以遲到」是我的授課守則,通常學生聽到前半段都會興奮拍手,「但是不能比老師晚到,且鐘響後就馬上發考卷」,這是我的堅持,希望同學下課後仍要好好準備與複習,以激發積極的學習態度。此外也透過和學生的互動改進教學,讓每個座位都是「搖滾區」,實踐「教得少,學更多」,讓學生有更多自由去發掘熱情。 古校長(中)推動學習輔助犬應用在特殊教育領域。 提早職涯探索,規劃未來 有些同學讀大學時仍是茫然不知自己的目標何在,自然不懂得充分利用大學資源。我建議同學,在高中階段就應該多接觸不同職業的場域,藉此探究自己未來想過怎樣的生活、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越早開始職業探索越好。高中時的我,非常擅長各項球類運動,運動就是我的休閒娛樂,因此在考上臺大化學系和國防醫學院(現為國防大學)時,卻為了「當醫生沒時間運動」這樣天真模糊的概念,棄醫生而選擇化學系,後轉至化學工程系打算當「工程師」,甚至引發家庭革命。事實上,念哪所大學、哪個科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來畢業後你會做什麼、願意做什麼、想要變成什麼。 以我的小女兒為例,她從小看柯南,長大看CSI,對心理學很有興趣,對動物科學也非常深入,但首選目標臺大心理學系卻沒考上,反而讀臺大動物科技系,但她不放棄,同時修動物系和心理系兩系的課程,花了9個學期念完,成為雙學士。最後,拿到歐盟獎學金持續進修心理學。她的「學習動機」因為興趣而增強。因此我鼓勵同學,若對某一領域有興趣,就算本科系不是當初首選,也可利用大學跨域選修的資源,持續不放棄,終能成就自己的夢想。 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古源光 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學歷:臺灣省立屏東中學、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食品工程、薄膜技術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化學工程學類、生物資源學群食品生技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化工群、食品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