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成功地科謝莉芬 創共學共享平台
1977年,人類向外太空發射了兩枚衛星,這個計畫稱為Voyager,也就是「航海家」計畫,肩負著探測太陽系行星並回傳相關資訊的任務。至今為止,航海家一號仍持續朝著太陽系外前進,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 臺北市立成功高中地球科學科謝莉芬老師期許自己走在教育的前線,做開拓的先鋒,她在2013年號召成立跨校地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並命名為「航海家」,就是希望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師們可以攜手合作,讓地球科學的教育走得更遠,更富有前瞻性。 起心動念 佐藤學「學習共同體」 回憶初時的起心動念,謝莉芬表示主要是源自於日本教育界大師佐藤學提出的「學習共同體」理念。他主張學校是一個公共空間,教師應該開放自己的教室,讓外校老師、家長、社會人士等等都能夠來參觀,藉此提高教師的教學品質,孩子也因而得到更優質的學習機會。 「當時我跟著臺灣的教師參訪團前往日本觀摩學習,覺得很感動,也很認同這樣的作法。」謝莉芬感慨得說,剛進成功高中教書時,她也曾參加地科輔導團,從幾位資深老師身上得到寶貴的經驗,獲益良多,而今自己也累積了多年的教學資歷,若是能組成一個社群,共同學習,必能有所成長。 既然有了想法,謝莉芬就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先是找了二、三位相熟的教師,再分頭邀請;短短數年,成員已有數十人,儼然頗具規模。成員們不僅分享教案,共同備課;待彼此熟悉了之後,更開放教室,進行觀課及議課,並且每年固定舉行研習會,擴大社群的影響力。 「航海家」信念 共學、共享 協助一位教師,就是幫助該校半數(甚至全部)學生的地科學習,這是「航海家」社群的信念;藉由建立地科教師的專業對話平台,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促進教師間的合作。謝莉芬說,「每個地科老師專精的領域都不同,可能來自地質系、地科系、大氣科學系等等,卻什麼都要教,透過這樣的交流平台,就可以達到資源共享。」 Why(信念)、How(挑戰)、What(行動),航海家社群繪出了屬於自己的Golden Circle,鼓勵每位參與的老師都能秉持熱情,懷抱著毅力與冒險精神,提出更新的、更符合時宜的教案,經由跨校、跨領域的學習,相信總有一天,必會發現屬於自身的新大陸。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堂中傳授人生體驗 身為航海家社群的召集人,並於2014年榮獲臺北市「數學與自然科學類特殊優良教師」的謝莉芬,強調把學習主導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室的主人,而不是客人。她認為如此方能更加提高孩子的學習動機,主動參與學習。同時她也經常在課堂上傳授關於自身的人生體驗,「我常跟他們說,來到成功高中,其實是一種祝福。」謝莉芬笑道。 謝莉芬老師以雨傘說明地球自轉所形成的各種現象(圖片提供:謝莉芬) 在學校,謝莉芬長年指導學生參加科展競賽,這些同學通常來自數理資優班,天賦極高,有的難免會對自己沒考上第一志願有所遺憾;「我會鼓勵他們敞開心房,就能體會到這裡也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只要認真去做,去承擔,這些過程都會成為未來人生的養分。」 為了讓學生領悟到「施比受有福」的道理,謝莉芬數度安排資優班的同學前往聽障基金會服務,將學生進行分組,分別設計數理相關的闖關活動,帶著那些聽障孩子們玩遊戲。另外,她也邀請聽障基金會的老師及家長帶著孩子們來參觀成功高中很有名的昆蟲館,並請來同樣有著聽力障礙的畢業校友來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獲得熱烈的迴響。 「在這個過程中,我觀察到同學變得比較能理解弱勢,對那些聽障孩子的困難,更有同理心,也更珍惜自身擁有的一切。」謝莉芬欣慰地說道。由於父親就是小學老師,自己也曾在求學過程中受到多位老師的啟發與關懷,謝莉芬從小就立定志向走教育這條路,成為一位優秀的教師,引導學生發光發熱。正如同仍沿著太陽系往外探索的航海家一號,她也同樣堅定而執著地繼續往前,無怨無悔!
大學校園 2018大專校院軟體創作競賽,切片學習系統獲佳作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資管系學生彭惠佳、馮麒真、劉康生、詹雅琇參加「2018全國大專校院軟體創作競賽」獲得智慧感知與互動多媒體組,佳作及獎金5,000元。 獲獎團隊資管系學生彭惠佳、馮麒真、劉康生、詹雅琇設計病理切片小學堂,協助醫學科系學生加速學習判讀切片技巧,透過資訊系統搭配眼動儀的記錄,獲取資深病理科醫師的判讀眼動軌跡,來輔助學習的進行。 此作品是科技部私校發展研發特色專案計畫的成果,由計畫主持人醫技系徐治平教授主導,共同主持人資管系杜建志助理教授、企管系袁宇熙助理教授及資管系黃登揚助理教授共同執行的研究計畫,透過跨領域的研究整合設計出新一代的切片學習系統。 作品是跨領域合作的成效,證明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的研發績效卓越。資管系應用資訊專業結合醫事能量,積極培育資訊服務產業創新人才,期許能為社會增添優秀資訊人員。團隊是資管系黃登揚老師所指導,隸屬資訊整合實驗室(IILab)。
大學校園 【2018科大實務競賽】16群類優勝名單出爐
「2018年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共有全國61所技專校院1,525件作品報名參與,經由數十位各領域專家學者進行書面初審後,計有38校共153件作品入圍決賽。可分為機械與動力機械群、電機群、資工通訊群、化工材料群、能源與環保群、土木與建築群、商業群、管理群、家政餐旅食品群、護理與幼保群、生技醫農群、流行時尚設計群、工業設計群、商品設計群、動漫互動多媒體群、出版與語文群等16組參賽類群。入圍團隊於活動現場,以實體展示型態角逐2018年優勝作品頭銜。 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頒獎暨成果展 專題製作&產業合作 參賽作品皆為學生在校學習的成果總結,在指導教師引導下參考產業界需求設定題目與內容;鼓勵技專校院學生專題製作的同時,亦與產業界進行合作,以增加交流與溝通的橋樑,建立學生對產業與實用及研發技術能量的了解,促成未來產學合作機會。各類群前三名的名單如下。 ▌1.機械與動力機械群 ▌2.電機群 ▌3.資工通訊群 ▌4.化工材料群 ▌5.能源與環保群 ▌6.土木與建築群 ▌7.商業群 ▌8.管理群 ▌9.家政餐旅食品群 ▌10.護理與幼保群 ▌11.生技醫農群 ▌12.流行時尚設計群 ▌13.工業設計群 ▌14.商業設計群 ▌15.動漫互動多媒體群 ▌16.出版與語文群 競賽成果提升研發能量 教育部期盼透過競賽及成果展,提升技專校院教學與研發能量,以彰顯技職教育特色外,能引導學生更加了解業界實務,從事具產業競爭性的研究,期許學生在老師們的指導下,研發出協助產業升級的技術,創造更多產學合作的機會;亦可使產業界及民眾對技專校院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今年活動現場除了展現學生實務的創新作品外,也邀請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移轉與法律中心到場協助諮詢,提供智財權的專業知識,推動學生專利成果商品化的機會。並將入圍作品彙集成冊,分送與會人員及產業界,協助推廣研發成果及產學合作的宣導。
高中校園 【108課綱】新竹高商外語課程 培育國際移動人才
透過教育部國教署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的經費補助,新竹高商在課程創新上,讓應用外語科團隊有更寬廣的空間進行課程研發與教學,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動務實致用的英語教學。 另結合推動12年國教課綱之實踐,落實教師專業社群研討之效能,學校自104學年度至今已成功開發2套英語導覽教材:《漫步新商》與《風城英語導覽》,分別運用於105學年度應用外語科一年級校園英語導覽及106學年度應用外語科二年級竹塹英語導覽課程中,並爭取與新竹市政府合作,讓學生參與新竹市微旅行路線的英語導覽服務。此外,新竹高商專屬的特色課程,研究成果入選高職優質化國際學術論壇論文發表,榮獲第三名佳績。 創新外語課程 新竹高商在多元選修課程,英文科老師為綜高一年級學生推出「英文微旅行」課程,採用外語科竹塹英語導覽教材,學習成效卓著。成果發表會上七組學生分別設計出不同行銷景點三摺頁,以旅行社辦理商展的情境,全程用英文向觀課老師介紹新竹市特色景點及一日遊旅行規劃。搭配自行拍攝的景點特色影片、簡報及介紹海報,充分展現活用英文、在地學文化知識及人際互動技巧等素養能力。高一學生的優異表現,令在場觀課老師驚艷。 跨域移動學習 學校積極推動跨域移動學習,與韓國議政府女子高等學校、日本八幡商業高校、紐西蘭五所公立學校締結姐妹學校,尤其議政府女子高等學校自1996年締結為姐妹學校,迄今已邁入第22年,每年除安排二校師生互訪外,更安排學生與家人擔任接待家庭。接待來自國外的學生,不僅是接待家庭所要共同面臨的一項挑戰,也能藉此機會更深入瞭解異國文化的差異,對於移動力的增長實有莫大助益。 學校也引入社會資源與扶輪社合作,共同接待外籍交換學生,為期十個月的入班接待,這樣的合作模式已邁入第6年,目前接待過的學生來自美國、西班牙、日本、義大利及法國。為了讓遠道而來的交換生能充分體驗臺灣學生道地的校園生活,外籍生參與了學校安排的各項活動,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皆能練習與外籍生以英語或外籍生本國語言進行溝通。 接軌國際交流 今年並安排於彈性時間由交換學生曾子丹教授應外科學生日常法語對話,學生表示向年紀相仿的法籍學生學習法語,是他們一生中難忘的回憶。於105學年度,該校學生邱戴萌也獲得扶輪社全額補助至美國進行為期十個月的交換學習;學生以文化大使身分出國扮演好親善外交小尖兵的角色,帶回來嶄新的世界觀及個人成長蛻變,也分享給全校同學。 學校在創新外語課程上,與12年國教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課程目標相連結,開創務實致用之「外語導覽」及「英文微旅行」多元選修課程,不但具有獨特性及典範價值,執行成效卓越顯著。新竹高商盡心推動國際教育,促進跨域移動學習力,除提升學生之國際視野,也讓世界走進新竹高商;透過教育資源分享,給予學生多元試探的機會,以培育學生跨領域及生活實踐的能力。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第10期:全人教育、接軌國際─國立新竹高商創新外語課程跨域移動學習
高中校園 【107專題創意競賽】高職群科獲獎171件,創新務實俱現
107年的高職專業群科專題及創意製作競賽,結果出爐了,今年總計有171件作品獲獎,包括「專題組」101件,以及「創意組」70件作品。競賽作品皆為學生所學專業及實習課程的應用,充分發揮高職學生的創意與實務能力,具體展現技職教育再造的成果,並建立高職學校與業界合作的管道。(★各類組專題暨創意製作競賽得獎名單) 「專題組」以專業、節能與實用性為主;「創意組」以環保、結合生活與獨創性,充分展現職業類科學校教學成果及學生實務能力。 大安高工:球型機器人 獲得電機與電子群第一名的「球型機器人」,是由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參賽團隊所研發。有鑑於傳統的遙控車操作不方便,且使用的範圍有限,球型機器人主要目的為改良遙控車的缺點並且可用手機藍牙進行操控。該作品以ATMEGA328單晶片作微控制器,控制馬達訊號及藍牙模組,透過手機連接藍牙進行無線操控,製作出一個能滾動且頭部能轉動的球型機器人。 機器人外殼使用透明壓克力球,在球內裝有兩顆減速馬達,利用馬達在球內轉動,帶動整個球型機器人行進。再利用伺服馬達轉動頭部,且利用磁鐵將頭部與球內裝置牢牢吸住,可於行進時與整個球體保持穩定的耦合,不會掉落。更利用近年興起的3D列印技術製造車子所需的零件,省下許多買零件的金錢。控制程式部分則採用App Inventer,完成操控車子行進方向及頭部轉動的控制介面。球型機器人行進速度雖然稍慢,但外殼安全,適合大小年齡遊玩。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107年專題及暨創意製作競賽」成果暨頒獎典禮 復興高商:幽默醫療 而新北市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參賽團隊的「幽默醫療」,則獲得設計群第一名。以譬喻及幽默的手法呈現受傷狀況,使所有人在面對醫療時,能夠得到相對的放鬆且不再畏懼。首先選擇使用簡單、趣味化方式設計了一系列的急救步驟說明書,以人物受傷的各個情境表現,並把應對的急救方法製成說明書。人物使用代表冷靜的藍色,希望能讓傷者冷靜的處理傷處。人物設計使用線條與單色上色來繪製,人物動作的呈現也與真實受傷狀況相符,讓整體說明書看起來更為貼切以肌肉痠痛為例,利用雙關語,將生理上的肌肉與食用上的肌肉作對應,在作品說明書圖中在肌肉上方又放置了代表酸的檸檬,來呈現「肌肉痠痛」。亦呈現海報各種受傷情況時,應有的處理說明方式。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107年專題及暨創意製作競賽」成果暨頒獎典禮 全國專題創意競賽,競爭激烈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專業群科107年專題及創意製作競賽(以下簡稱專題暨創意製作競賽)」分為「專題組」及「創意組」,各分組由全國各校辦理校內初賽、15所群科中心辦理複賽,並於107年5月11日進行全國決賽。決賽過程主要針對學生創作作品、展示海報、成果報告及學生現場口頭說明進行評分。 今年的專題暨創意製作競賽中,「專題組」計有1,406件作品,「創意組」計有850件作品入選複賽;於全國決賽時「專題組」有151件作品、232位指導教師及593位參賽學生、「創意組」有121件作品、197位指導教師及343位參賽學生,競賽激烈。經評審後,今年度總計2,162校科、決賽「專題組」計101件作品、159位指導教師及411位參賽學生,「創意組」計70件作品、110位指導教師及199位參賽學生脫穎而出獲獎。
高中校園 【108課綱】興大附農特色課程,孕育新農人才
興大附農的校園一眼望去,是滿滿的綠意,參天的古樹,如茵的草地,更有一大塊土地開發作為菜園。池塘上波光粼粼,一輛木造的水車輕巧地轉動,伴著淙淙水聲,幾個園藝科的學生正在菜園裡來回巡視,灑水鋤土,揮汗如雨,細心養護他們親手種下的蔬菜,整個畫面宛然一幅農家印象圖。 校長蔡孟峰表示,校園裡的所有植栽都是由學生負責照料的,包括園藝造景,施工設計,都是孩子們一手包辦,美化環境之餘,更讓他們有機會將課堂所學用於實作,藉此磨練技藝。也因為能夠將實作融合於生活,園藝科的同學們個個有兩把刷子,已經連續數年得到全國技藝競賽的金手獎,成果輝煌。 因應新農業再造,培育專精人才 科技日益進步,有機栽培和休閒農業的風潮興起,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青年選擇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加工及銷售,因此蔡孟峰認為農業教育不能再侷限於傳統的形式,必須有更活化的思考,提供給學生更多元化的課程選擇。 興大附農校地廣闊,除了園藝科在校園裡有一塊菜園和技能檢定場,農場經營科的同學也能在實習農場裡學習種植作物,畜產保健科附設實習牧場,森林科有一大片林場,幼兒保育科有實習幼兒園,觀光事業科的同學也可以到附設的旅館工作實習。 擁有比一般技職學校更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教學設備,這是興大附農的優勢,而他們也準備藉此開發出更多結合實作的創新課程,為國家培育專精人才。例如農場經營科的農場管理及經營、畜產保健科牧場所產的動物糞便再利用、觀光事業科遊程導覽課程、餐飲管理科將球根花材入菜等等。 由下而上的課程研發和教學實驗 蔡孟峰強調,課程研發和教學實驗都應該是一種「由下而上」的過程,由最接近學生的教師來發想與腦力激盪,思考該如何進行課程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各科教師切忌劃地自限,應當開放溝通,達成跨科、跨領域的交流,貢獻彼此的專長,密切合作。 做為108課綱的前導學校以及農業與食品群科中心,興大附農身負引導示範的重任,目前已如火如荼地投入課程的開發、預排,並估算配套措施所需的成本,以便供作各夥伴學校參考。 108課綱強調「特色課程」與「議題融入」,在課程設計上以跨科的方式融入議題,例如將觀光事業科導入森林生態導覽課程,將生命教育融入食品科課程,將品格教育融入農場經營課程,以呼應食安與生態保育議題。興大附農會先預排課程,交給群科內的學校試運行,各校再提出問題作為修正的參考。 引進相關資源,發展特色課程 蔡孟峰表示,課程發展過程難免遇到困難,興大附農既是附屬於中興大學,自然要設法引進大學的設備與資源。而中興大學農學院是有名的強項,興大附農是農校,自然不能放過合作的機會。 蔡孟峰以一個申請到國科會高瞻計畫的特色課程做例子,課程名稱為「百花期放」,就是由興大附農園藝科、生物產業機電科及中興大學農藝系的老師共同開發,課程主題是以百合花作為培育的目標。一般而言,百合花適合較為乾冷的氣候環境,但只要結合控溫器材,就可以做到控制花期,四季皆美。在這個課程中,學生們不僅可以學到生物植栽的特性,更學會利用太陽能、水簾等節能減碳的設施,控制花卉的生長環境,最終迎來百花「齊」放的美景。這項計畫目前更與師培中心合作,準備發展成特色課程。 除此之外,興大附農更積極引入產業界的相關資源,比如和台中市青果合作社簽約,讓學生見習有機蔬菜的栽培,並藉由實作體驗,學習如何生產行銷。這些人脈與資源,都將成為學校進一步研發各種特色課程的後盾。 根據OECD的報告,20歲以上青年在學比例,我國高達7成以上,相較於技職教育體系堪稱完善的德國只有不到3成,很明顯,我國的教育風氣仍過度重視文憑,造成很多技職學校培育出的基礎專業人才未能及時投入職場,放棄原先習得的一技之長,只為擠進更高等的學府,繼續升學深造。 對此現象,蔡孟峰感到十分可惜,也正顯示我國技職教育還有廣大的進步空間。他強調,十二年國教所著重的以學生為主體、適性揚才的理念與內涵,必定要落實,教育改革是長期奮戰,絕非一蹴可幾,堅定方向走下去,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第8期:興大附農-讓學校成為孩子們的農場和花園
大學排行 【2018泰晤士高教】新經濟體大學排行 臺灣31校入榜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5月公布了「2018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評比對象來自英國富時集團(FTSE)列為新興經濟的國家和地區,這次上榜的全球42個國家,共有378所大學。排名前10的大學中有7所來自中國,其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蟬聯前兩名,第三名為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名次則持平,為第10名。今年臺灣共有31所大學進榜,比去年25所增加。 臺灣入榜31校,9校在百大 今年臺灣有31所大學名列其中,雖然臺灣的大學上榜數提升,但名次表現與去年相比不若以往。100名內的4所大學,清華、交大、成功、中醫大名次較去年滑落,臺大則持平。臺科大、師大、北醫大、陽明名次則稍有提升,政大則上升至167名。 今年有7所大學新入榜,分別是東華大學(184名)、臺南大學(201-250名)、臺北大學(251-300名)、銘傳大學(301-350名)、嘉義大學(301-350名)和高雄大學(301-350名)。科大部分為朝陽科技大學(351 )新入榜,中興大學則首次跌出榜外。 泰晤士全球新興經濟體的指標與權重 《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新興經濟體的排名是依教學、學術研究、研究影響力、國際化等五大面向,共分13項指標來對世界大學進行評分排名。各指標的權重如下表。 泰晤士新經濟體大學TOP10 排名前10的大學中有7所來自中國,除北大、清華外,排名第八的南京大學首次躋身前十,另外4所是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而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再度蟬聯前兩名。 中國共有63所大學上榜,表現十分搶眼。其他新興經濟體中,印度共有42所大學上榜,巴西有32所,俄羅斯有27所,南非有8所。其中,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學排名第三,南非的開普敦大學的排名從去年的第四下降至第九。國立臺灣大學維持在排名第十。 ★資料來源:《泰晤士高等教育》2018年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
大學校園 【雲科產學專班】機械鑄造結合產業 大一起薪30K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國立西螺高級農工職業學校和國立虎尾高級農工職業學校響應臺灣鑄造品工業同業公會主動發起的在地培育人才,以繁榮地方的需求,在教育部產學攜手合作計畫支持下,107學年度整合了學校、廠商及公會,共同與7家鑄造業廠商合作,針對實務人才需求設計課程與學程,辦理「智能示範鑄造產學攜手專班」,為地方及產業培育技術人才,鼓勵高職生「畢業即就業」,大一開始以正式員工身分赴雲科大在職進修契合式課程,同步提升理論與實務能力。 鑄造業產學合作,畢業薪資50k起 臺灣鑄造品工業同業公會廖理事長坤成表示,鑄造產業為國家重要基礎工業,其產品涵蓋工具機、汽機車、綠能、民生、航太及生物醫學等應用,目前年產值接近新臺幣1000億元,廠家約有700餘家,主要聚集在中部地區,從業人數約18,000人,並已建立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完整產業網路。 歷經幾十年的努力,已朝向生產自動化、商務電子化發展,為培養產學所需工程師、品管工程師、設計研發工程師,冀望透過教育部推動此專班的創新人才養成模式,逐步擴散至全臺地區,鼓勵技職校院與鑄造廠商合作,加速鑄造專業工程師級人才之培育,注入具外語能力的優質方案設計、檢驗、材料開發的活水,以解決鑄造產業之需求,再造鑄造產業蓬勃發展。 本次合作廠商包括甲聖工業、志誠鑄造廠、呈聯金屬、源潤豐鑄造、光隆、源合興鑄造與承鋒鑄造工業等股份有限公司,參與之廠商提供良好的學習及工作條件,高三正式進入企業實習,起薪25,000元;技專階段則以「正式員工」的身分以在職進修的方式執行,大ㄧ開始起薪3萬元,以後逐年按照學生勤惰與能力提高薪資,例如逐年逐級取得廠商所需的乙級證照,畢業後薪資可達5萬元以上。 未來出路廣,鑄造產業新契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楊校長能舒表示,該校機械系秉持理論與實務並重,對於傳統鑄造產業的人才培訓及技術升級,提供全面性的強力支援,根據鑄造產業的人才需求以客製化的人才培育的模式,量身打造所需課程模組,設計教學課程內容,並搭配企業提供之業師以師徒制的方式指導學生,與業界充分結合,發展產業實務實習課程,很榮幸有此機會與企業共育人才。學生於技專端的身分為廠商之正式員工,廠商將栽培學生成為設計研發工程師、機電整合工程師或品管工程師,期許能夠達到技術人力之扎根及提升國際競爭力之目標。 國立西螺高級農工職業學校蔡校長天德、國立虎尾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李校長重毅表示,在高職端安排學生及家長到廠商參觀,並瞭解鑄造業廠商提供的薪資福利後,讓學生及家長對此產業的工作環境及內涵耳目一新。學生高三下到廠商端建教合作,藉由兩間高職奠定良好的建教合作基礎與互動模式,提供銜接大學的基礎與中階技術人力,學生在高職端完成基礎訓練後,甄選成為正式員工並受推薦至雲科大在職進修,以「就學即就業」的模式鼓勵學生加入,達到永續經營與技術傳承之目的。 教育部姚政務次長立德亦表示,期盼學校、公會、廠商協同合作培育鑄造在地新人才,學校依據廠商實際職務技能需求規劃授課課程,鑄造公會與鑄造學會同時支援專業教師進行授課,學生可在就學期間瞭解職場文化並累積實作經驗,此「學界+業界」的雙軌教學模式將成為產學攜手合作的最佳示範,並為地方鑄造業帶來繁榮新契機。
大學校園 【107大學學費】16校擬漲2.5-3.75%,6月底公告結果
截至5月底,共有16所大專校院提出107學年度調漲學雜費的申請,包含公立大學1校、私立大學5校、公立技專2校及私立技專8校,調漲幅度在2.5%-3.75%。教育部會邀集相關機構、學者專家、學生及家長代表組成學雜費審議小組審查各校申請案,預定於107年6月底前公告審議結果。 16校學雜費調漲幅度 調漲幅度計算 依據「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規定,學雜費調漲是由大專校院審酌學校財務狀況、助學機制及辦學綜合成效等面向,並完備「資訊公開程序」及「研議公開程序」後,始得提出申請。 學雜費收費基準調整幅度(以下簡稱基本調幅)是參考學校教學成本及受教者負擔能力,依行政院主計總處每年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年增率」及「受僱員工薪資年增率」來核算。 107學年度學雜費收費基準基本調幅為2.07%;前一學年度未調整者,其調幅上限援例以當年度基本調幅加上前1年基本調幅計算,經核算為2.5%;另外,學校若具有完善的助學計畫、學雜費調整支用計畫、資訊公開程序及研議公開程序,可以申請放寬其基本調幅,但是上限仍不得超過基本調幅的1.5倍,即3.75%。 教部審查重點 教育部接獲學校申請案後,將先確認申請學校是否符合學雜費調整資格條件,再邀集相關機構、學者專家、學生及家長代表組成學雜費審議小組審查各校申請案。學雜費審議小組的審查重點如下。 1.審議指標:須符合「財務指標」、「助學指標」及「辦學綜合指標」等規定。 2.審議程序:須經校內「資訊公開」及「審議公開」等程序研議學校學雜費調整事宜,並於學校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公布學雜費調整具體規劃情形及校內審議程序的說明,校內研議過程應有學生代表參與,並須向學生公開說明,設立意見陳訴管道。 教育部表示將依法審議各申請案,即使學校各項指標皆符合規定,但助學計畫不足,仍然不得調整學雜費,以確保弱勢學生的受教權益。在經費支用方面,學雜費調漲後的經費主要用於協助弱勢學生就學及與提升教學品質密切相關的軟硬體設施改善。
高中校園 2018亞洲物奧榮獲4金,亞洲第3
我國高中生參加2018年第19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自越南河內傳回捷報,在25個國家(地區)、188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4金、1銀、3銅,團體成績以金牌數計算,國際排名僅次於中國大陸及俄羅斯,與主辦國越南並列第3名,成績表現優異。其中獲得金牌的建國高中三年級學生鍾尚軒更榮獲本競賽主席所頒發的「最佳理論獎」,表現卓越。 前排由左至右:曾憲揚、鍾尚軒、陳昶瀚、羅培瑞;後排由左至右:高瑋伯、姜理元、王維恩、朱嘉棟 4金1銀3銅為國爭光 我國代表隊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選、複選、決選及賽前集訓4階段。8名學生代表經過複選及決選等過程,在全國143所學校共計1,847名的參加學生中脫穎而出,代表國家參賽。其中,國立科園實中的曾憲揚,以及建國高中的鍾尚軒、姜理元和高瑋伯紛紛奪得金牌。其中獲得金牌的建國高中三年級學生鍾尚軒更榮獲本競賽主席所頒發的「最佳理論獎」,表現卓越。 代表我國參賽的8名高中學生獲獎情形表 亞洲物奧難度高 「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首屆為印尼所舉辦,目的在增加亞洲地區各國物理教育經驗的交流,並促進青年之間友誼的成長。競賽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考驗學生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獲得榮譽獎者,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另於亞洲賽獲金牌與銀牌者,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的新臺幣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 我國平均排名前三 我國自2000年起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3金、42銀、41銅及14面榮譽獎,參賽18年以來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3名,並曾在2001年、2003年與2010年的競賽中榮獲國際排名第1的成績。 我國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獲獎情形表
大學校園 清大校長賀陳弘籲推大學分類救高教
國內大學最近風波連連,後段大學的退場問題還未完全解決,前段大學的世界排名即已開始下跌,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有如陷入「進」、「退」維谷的泥沼中,令人憂心。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呼籲政府拿出不同期程的全盤規劃策略:短期先給予私立大學「限時優退」方案,以及公立大學整併後可釋出部分土地以活化學校資產;長期則應將大學分類為博士班、碩士班、學士班、技職證照等不同類型的大學,並且在資源上有所區隔,才能挽救國際競爭力日趨下滑的高教危機。以下是訪談紀要。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圖/王錦河) 私校限時優退方案可訴諸公評 【問】:臺灣高教的問題可分兩個層級討論,在後段大學部分,您認為現在大學退場遇到的難題是什麼? 【答】:臺灣的大學數量多、人數少,如果可以規模化,增加學生人數,對於整體教育品質是有幫助的,問題在於私立學校退場與「公公併」。私立學校退場最困難的就是校產處置,雖然法律規定捐資興學的校產處分後不能進入私人口袋,但這也造成招生困難的私校董事會既不肯再繼續投入資源,也不願意收攤,而是得過且過、能拖就拖,最後就是學生的權益被犧牲,非社會之福。 也就是說,不讓校董取得任何財產,學校就不會有退場的動機,為了促進公共利益與公共福祉,政府有必要推動一些特殊措施,例如公部門或民間企業為使公務員或員工提早退休,而有所謂的優退方案,教育部也應建立「私校限時優退」的退場激勵方案,用給予特定一小群人(亦即決定學校營運的董事)暫時性的好處,鼓勵私校董事會做出學校退場的決定,以換取更大的公共利益,這沒有什麼不可以;但當然比例要合理,不能太高,而且不能密室協商,應訴諸社會公評。 必須強調的是,私校優退方案不是一個長久的常態性方案,它是為了解決特定時空發生的問題所做的解套方案,是有限時性的,絕對不該演變成以後所有私校都一體適用。或許政府認為私校撐不下去就會自己退,所以不需要以優退方式鼓勵,但學校在硬撐的過程中,勢必造成許多學生受害;如果為了不讓少數人得利,就犧牲更多無辜的年輕人,這樣的「權衡」可能需要重新評估。 跨部會研議公公併,校產處分增收益 【問】:對於教育部推動公立大學「公公併」,您有什麼建議? 【答】:高教整併是全國性的危機,建議政府應該跨部會共同解決。公立大學合併將使高教規模減少,學生人數降低,對於校產校地的需求性也會相對減少,政府若能容許公立大學合併後,將極少部分比例、例如百分之一的校產變更為非機關學校用地加以處分,例如設立辦公大樓等,活化這些閒置的國有地,轉換成為教育公共財,學校即可獲得經費,挹注在空間整建、師生移動等整併後所產生的新需求上,將有助於提高「公公併」的可能性。 國內大學欠缺規劃發展的邏輯 【問】:大學退場整併將造成高教板塊重新洗牌,生存下來的大學是否也會面臨其他挑戰? 【答】:臺灣高教發展的問題從短期來看,必須先設法處理大學太多、沒有效益的高等教育比例太高等問題。儘管這項調整是個大工程,但嚴格來說,大學整併、退場與規模化只能算是短期的合理化,難道做完之後臺灣的高教就沒有危機了嗎?事實上,國內大學發展的長期問題在於缺乏一個規劃發展的邏輯,「大學分類」的觀念在臺灣一直沒有形成共識,現在應該開始鼓吹。 大學分類最成功的例子在美國加州,它有加州大學(UC)、州立大學(Cal State)及社區學院(Community Colleges)三個系統,原則上只有UC可以設置博士班培育博士,州立大學最高只有碩士班,沒有博士班。加州的GDP占全美七分之一,經濟規模可能是臺灣的數倍,公立大學卻只有10個UC校區能招收博士生;而臺灣則有高達幾十所大學都在培育博士,顯然博士生的質、量會有問題。這是其一。 其次,加州社區學院的宗旨是普及教育,所以不設研究所,但州立大學與UC每年會保留一定比例的轉學生名額,吸收從社區學院流動進來的學生,絕不會發生有社區學院因為辦學好、招生佳,為了增加營收,就想盡辦法用高薪增聘師資,搶辦碩、博士班的情況。 依授予學位證照,重新進行大學分類 【問】:近年國內確實很少觸及大學分類議題,研究型、教學型、社區型大學等分類並沒有很成功,您認為該怎麼做? 【答】:大學缺乏分類就會任務不明,導致高教發展的混亂。試想:如果國內醫院沒有分類分級制度,所有醫院都是一樣的規模,則急重症醫療將很難發展與突破。那麼大學裡面的「急重症」是否也該交由特定大學、也就是設有博士班的大學去處理? 因此,建議國內大學可以參考加州的大學分類模式,再加上職業教育,分成普通體系與職業體系兩個系統:普通體系下分成可設博士班提供博士生教育的「博士班大學」、可設碩士班培養碩士人才的「碩士班大學」,以及只有大學部沒有研究所的「學士班大學」等類別;職業體系則是專門培養取得證照與職業技能檢定導向的「技職證照大學」,若有技職大學想培養碩、博士,兼顧學術導向,則應歸屬於普通體系。至於產學合作和實習,應是無論普通或職業體系的所有類型大學都需兼顧的。 有關各類大學的合理校數,例如可以設置博士班的「急重症」大學校數應是10所、20所或其他數量,應視培養最尖端的產業技術人才需求量而定,然後再跟政府的競爭性經費資源(例如五年五百億)做結合,最終這些博士班大學是要代表臺灣到國際競爭的。 提升大學排名,需靠大學分類與資源配當 【問】:最近國內頂尖大學在世界排名出現名次滑落的危機,這是國內高教的警訊嗎? 【答】:臺灣的世界大學排名下滑,與資源絕對有關,但不會有立即性的連結,半衰期可能在十年以上。也就是說,假設今年五年五百億預算少了15%,並不代表明年排名就立即下滑15%。因此很明顯的,今年世界大學排名下滑反映出別人的投資與進步在十年前就已超越我們,雖然臺灣約莫在十年前啟動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但同一時間其他國家也不約而同將排名當作績效指標,對重點大學進行大量投資,特別是中國大陸不斷迎頭趕上,所以能在今天看到成效。 我憂心的是,臺灣挹注五年五百億經費則開始成效不錯,但現在大學的表現出現相對滑落,一來由於別人進步很快,二來我們自己又開始縮減規模、分散資源,預估未來五到八年後,臺灣的大學排名將會更進一步下滑,影響高教國際競爭力,後果不容小覷。至於解決之道,還是要回到大學分類,先凝聚大學分類的共識,然後挹注相對的資源在博士班大學上,大學就有明確目標,知道如何增加實力去國際上比賽。 應捨棄500個1元,改做一次500元的研究 【問】:如何面對大學過度注重論文發表的議題? 【答】:五年五百億計畫需要一些短期績效指標衡量學校的表現,其中一個指標就是論文發表數。知識創新與發表本為一體兩面,但當教授都被「吸引」去做論文發表,其他教育方面的努力就會被稀釋,這是不對的。況且現在論文發表的績效指標是把每一篇論文加總,看看教授總共發表了多少篇論文,這種「一加一等於二」的公式所產生的流弊,就與花500天的時間每天賺一元的意義一樣,是不好的,我們應該鼓勵大家努力做好一件大事,一次得到500元的報酬才對。 我來清大後,做了一個其他大學都不敢嘗試的改革,取消行之有年的教授論文出版獎勵制度,不再把教授發表的論文個別加總以換取績效獎金。此舉大概讓300名教授的荷包縮水,連我自己都受到影響,但對於教師價值的評量本來就應該多元化,不能只看研究表現。最近清大有4位教授因為在教學、輔導或產學合作表現傑出而獲聘為特聘教授或講座教授,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 【問】:擔不擔心取消個別論文出版獎勵制度後,教授就沒有發表論文的動力? 【答】:我也不排除會有這個可能,或許短期內清大的排名會因論文發表數量減少而下滑,但長期來看,我們希望大家將500個一元的精力投入在一次產生500元效果的大事上,也就是改做「重、大、拙」,而非「輕、小、快」的研究。 這個命題又回到大學分類上,有些大學扮演的是救火隊,培養的畢業生必須對社會有立即的貢獻;有些則是三、五年後要有貢獻;少數大學的研究則應負責對10年、30年、甚至50年後的社會產生重大、長效且不可逆的貢獻,進而促進社會轉變,愈好的大學愈是扮演後者的角色。 建立華語高教平台,外銷臺灣軟實力 【問】:臺灣的高等教育如何突破與創新? 【答】:我們應該外銷臺灣的大學,在教育部主導下,整合各大學的「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s),建立華語高教大平台,結合雲端與教育軟體產業界走出去,由駐外單位在東南亞等地針對修課者舉辦認證檢定考試,通過測驗後,修讀相關學位即可採認學分,透過這個網路平台將臺灣的軟實力延伸出去。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56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解救臺灣高教 賀陳弘籲推動大學分類
大學校園 茶陶文創成果展師生共同參與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老師王龍德暨駐校藝術家李幸龍、呂嘉靖、卓銘順帶領企管系陶藝組畢業及在校同學舉辦2018茶陶文創成果展,計有畢業同學19人在校同學18人,將所學成果即日起在光宇藝術中心展出至6月20日,同時在25日上午舉辦茶會,歡迎師生前往觀賞。 王龍德老師指出,2018茶陶文創成果展,主要以畢業生成果展為主,同時也讓在校生與學長學能夠多學一併參展,而老師暨駐校藝術家也共同參展,讓作品更為豐富。 元培企管系陶藝組林冠瑩的磚情作品 王龍德老師表示,畢業同學在二年中所學,每位同學都有其創作及設計概念,有些同學以生活陶為創作概念、有些同學則以自己家鄉的在地產業概念設計、也有同學依自己所愛等設計。不管用何種方式都可以看出同學們有自己的創新概念在作品中。 其中王金祥、楊玉玲夫婦,他們所用都是以其雕刻理念在陶瓷中發揮,王金祥將佛像「行動智慧」的表現,仍有保留木頭的顏色,而楊玉玲的餐桌也是一樣有木頭的感覺。林冠瑩所做的「磚情」以居住彰化花壇鄉,磚窯是該鄉的產業,即以磚的表現呈現在陶藝作品中。陳雅伶的設計概念即是以他喜愛貓中發現,即做貓造型的燈。另外有位王國華則以僧侶所穿著鞋以「看破」設計。 元培企管系陶藝組王金祥同學的行動智慧佛像以陶藝完成 王龍德老師的作品以「心窗」系列呈現,人與藝術作品的對話,作品中的亂七八槽即是外面的環境造成,而經心靈對話有條理井然之感。 王龍德老師希望同學在學習中有創作及設計概念,作品才有所特色,陶藝除了藝術外且要有技法創作,且作品在開窯後才知作品成功與否。此次成果展在25日上午舉辦茶會,將有茶席享宴。 元培陶藝老師王龍德的心窗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