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考大學:公共衛生科系學什麼?
公共衛生關心多面向的健康議題,並結合專業知識來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系主任王姿乃指出,例如透過大數據分析,公衛人能夠預測國人健康趨勢,做為衛生發展的重要策略。公衛系畢業生遍布於產、官、學、研各界,只要擁有個人專業、團隊合作能力,都能夠有很好的發展。 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泛指「公眾的健康」,它的範圍相當廣闊,關心著每個人身體、心理、社會多面向的健康議題,而且能結合所學公共衛生專業知識,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例如近年來所發生的紫爆(空氣污染)、登革熱、茲卡病毒、劣質油品事件、塑化劑事件、藥物濫用、愛滋病防治、乳癌年輕化、代謝症候群、健保DRG制度等都是公衛人所關心健康問題。 公共衛生的課程規劃以衛生行政與醫務管理、生物統計與流行病學以及環境衛生與工業衛生為主,生物醫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為輔,培育能關懷群眾健康、終身學習的多方位公共衛生學專業人才。如目前大力提倡的巨量資料應用(big data),公衛人可運用生物統計分析,結合國家健保資料及健康調查數據,可提供疾病發生率、死亡率與危險因子,以及預測國人健康趨勢,做為國家衛生發展的重要策略。 培養自主學習與團隊合作 由於公共衛生所涵蓋範圍寬廣且與時並進,隨著醫療進步、科技發展迅速,選擇公共衛生的學生需廣泛閱讀。許多公衛傑出校友,在醫療健康產業擔任院長、處長、執行長,或是在政府衛生機構擔任主管,都擁有求新求變、精益求精的態度,並能跨領域學習。我們期待培養學生具有社區服務熱忱、關懷民眾健康、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的核心能力,有志於此的莘莘學子都很歡迎成為公衛人。 目前全國共有八所大學設立公共衛生學系,以高醫公衛系為例,以通識博雅教育課程及基礎醫學為基礎,將專業課程領域規劃為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衛生政策與健康促進三大領域,結合理論研習與實務訓練的課程設計,安排學生接受國內各學術、衛生與環保行政單位的暑期見習、實習訓練,提升就業競爭力。 培育關懷本土 放眼世界人才 以高醫公衛系為例,學校會安排學生到索羅門海外實習、擔任海外志工,實踐公共衛生濟弱扶傾的服務精神。此外,也有機會跟隨老師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每年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的學生都會來本系修課,進行交流,提升國際視野。 社會快速變遷,經濟成長迅速,醫療保健需求增加,健康意識抬頭,以及現今環境污染、職業病以及工業衛生問題、食安問題日趨嚴重、大數據時代來臨,找出致病原因進行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都需要投入大量擁有專業公共衛生背景的人才。 公共衛生領域的涵蓋相當多元,擁有個人專業、團隊合作能力,相信都能夠有很好的發展。公衛系畢業生遍布於產、官、學、研各界,對於研究有興趣之同學選擇繼續深造,擔任研究人員或教職;也可透過國家考試至衛生行政機關與國營事業單位服務;業界發展更是多元化,包括勞安衛人員、統計分析師、臨床試驗專員、健康管理顧問、醫院高階主管等。 ★★公共衛生相關科系都在這(醫藥衛生學群)
大學校園 考大學:食品營養科系學什麼?
經濟發達,生活水準提高,大眾對飲食的需求已經從基本的飽足功能,提升到保健功能,因此健康餐飲及保健食品的研發與行銷也成為當前台灣產業上的明日之星,與健康、營養相關的行業也越來越熱門。若擁有專業證照與實務技能,即能成為出類拔萃的搶手人才。 飲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生活的重要內容,我們不能一天不吃。吃不但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近年來民眾在飲食上除了追求高質感的感官享受之外,不但要求保健、還要求養生。 以「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顯示,國內肥胖盛行率已提升至百分之十七,另有約兩成女性、三成男性過重。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國人飲食中,纖維、蔬果、鈣質攝取不足以及脂肪攝取比例偏高、主食類過度精緻,與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癌症等慢性疾病,皆有密切關係。如何在飲食上建立正確健康飲食觀念、均衡攝取各類有益健康的食物、控制肥胖盛行率及預防各種慢性疾病發生等,已成為政府及民眾都非常重視的世界趨勢。因此,在全世界及台灣,營養師這個行業也越來越熱門。 ​​​​​​​ 飲食不僅重飽足,更重健康 國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大眾對飲食的需求已經從基本的飽足功能,提升到保健功能,因此健康餐飲及保健食品的研發與行銷也成為當前台灣產業上的明日之星。在現行餐飲業導入營養保健的觀念與實務,冀求在精緻的飲食文化上營造健康飲食環境,進一步提升國人的健康品質也成為國內餐飲業經營的重點。 同時,由於保健食品越來越受到重視,需求日益增加,高附加價值的食品已成為營養生技產業的發展重點。此外近年來,世界各地以及國內所發生的眾多食品安全事例,造成全國民眾及各界嚴重關切食品安全,甚至產生憂心。食品安全是國民健康的基礎,世界各國莫不關注,如何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吃得健康,每個環節都是食品營養保健相關科系學生可以積極投入的工作。 擁有證照比學歷還重要 「民以食為天」,因此食品及保健營養產業不像其他行業容易受到經濟條件的影響,即使在衰退期,其需求依然能維持相對的穩定性。 雖然保健營養相關科系的同學在就業上並無太大的困難,但是,在食品及營養產業中,證照的取得比學歷來得更重要。目前與食品保健營養領域相關的證照有營養師、食品技師、保健食品工程師等專業證照,這些證照的取得,除了能展現此領域的專業性,更提供了保健營養領域同學就業的保障。 目前大學的錄取率越來越高,因此選擇一個自己喜歡且在未來就業有前瞻性的科系就非常的重要,食品及保健營養等相關科系是同學思考未來就讀科系時的一個很好的選擇。不過也提醒同學,未來在投入食品及保健營養領域時,除了在大學課堂中知識的學習外,實務上的訓練及經驗也非常重要。例如,若有志成為醫院營養師,就要加強自己在醫院臨床營養的實務經驗;若對營養生技、保健食品研發有興趣,則要加強在實驗室操作及分析的技能;若想往健康餐飲方向,就必須同時也具備烹調及烘焙這方面的實務技能,如此才能在這些相關領域上更能發揮所長,成為這些相關領域中出類拔萃的專業人才。 ★★食品營養保健相關科系都在這(醫藥衛生學群)
大學校園 流行音樂系是名堂還是靈藥?—《大學的藝術》11
據報載,有幾個學校將成立流行音樂系,成立不久的「流行音樂產業系」在這幾年也是學生選系的熱門。 今日,英美兩國和幾個歐洲國家,能把他們的流行音樂產業推往全世界,跨越語言隔閡;日本流行音樂在東亞素有實力,而南韓近年來成為後起之秀。台灣雖然流行音樂起步甚早,也曾經極為耀眼燦爛,現在卻呈現頹勢。 台灣只有周杰倫、張惠妹、五月天等較資深歌手在華人圈還有較廣的知名度,要能有跨國境、跨語言知名度的歌手,真的是很少。愛黛兒(Adele, 27歲)、泰勒絲(Taylor Swift, 25歲)、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 21歲)這些歌手,能在這麼年輕就享譽世界,在我們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台灣的大學設置流行音樂(產業)系,會成為台灣流行音樂的強大助力嗎?或者,比較近似招生名堂? 流行音樂,其實有根基有學問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於歐美流行樂、台灣流行樂都有深入研究,這樣的人可謂鳳毛麟角。針對爵士與流行樂已有大量著述、而且在多所大學音樂系任教的謝啟彬老師,是對這個問題有極深見解的人之一。 啟彬老師有極為扎實的古典基礎。到了大學就讀音樂系之後,謝啟彬老師開始認真學習爵士,畢業後又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深造爵士及流行小提琴演奏。 另一方面,在他高中的時候,正是台灣流行音樂黃金時代,他也對流行音樂產生興趣,開始進行詞曲創作、自學吉他,並且在流行樂界工作。他曾經幫童安格,張清芳、費玉清的發片曲、演唱會編曲及演奏。他也在劉若英、金城武都在當陳昇助理的時候,跟這些人一起在錄音室裡穿進穿出。 身跨古典、爵士、流行,並且大量跨國學習、工作、巡演,啟彬老師愈來愈清楚在歐美,流行音樂是一個有根底、有系統的培育體系,這套體系日本和南韓學了去,但是在台灣,流行音樂人才還是在打游擊戰。 啟彬老師音樂教學(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流行音樂靠天分?也需要沃土和澆灌 你以為流行音樂就是靠歌手的天分、對音樂的熱愛?那就錯大了。 其實歐美流行樂界一直有藝術傳承與根源,其中重要之一就是爵士樂,而爵士樂開枝散葉衍生的各種風格:放克、藍調、雷鬼、搖滾、嘻哈⋯⋯都形成今日歐美流行樂的重要骨幹。熟知歐美流行樂的人都知道,幾手所有優秀的音樂人是多年鑽研某種音樂風格的專家。例如前面提到的,泰勒斯在出道之前花許多年鑽研鄉村音樂的演唱以及作曲,愛黛兒則擅長靈魂、藍調。 啟彬老師順手舉了幾首近年的歐美流行名曲。在他的分析之下,這些曲子承襲的風格與創新的關鍵點可謂「一耳瞭然」。 2014年最熱單曲之一Bruno Mars的《Uptown Funk》,節奏、和絃、結構,都和 70年代的放克舞曲一模一樣,連他在MV中的穿著打扮都向當時借鏡。因為是兩個世代前的風格拿出來舊瓶裝新酒,所以可以再次讓人耳目一新,成為流行。 2013年法國團體Daft Punk所唱的《Get Lucky》葛萊美獎最佳單曲、最佳專輯,也是承襲70年代的放克風格。 「同樣的音樂人才培育模式,後來被日本仿照,近年韓國又學去了,」啟彬老師說,「2008年韓國女子團體唱紅了Nobody這首歌,我曾經和它的製作人見到面談天,原來它的主題絃律與和絃進行來自古典樂曲Vivaldi的《四季─冬》,再以摩城之音(Motown)的風格加以改頭換面。」 許多人看到韓國對流行音樂的行銷包裝作的好,但比較少人看到,它的流行音樂一條根扎在古典音樂裡,一條根扎在爵士樂裡,吸收養分因而茁壯。 如果流行音樂也是一個有傳承、有源流的藝術,它當然就該有教育的機制。 流行音樂人才培育,優劣比一比 如果流行樂是爵士樂結的果實,歐美一流音樂學院對流行樂可謂也有澆灌之功。許多聲名卓著的古典音樂學院,例如美國的茱莉亞音樂院、英國的皇家音樂院、芬蘭的西貝流士藝術大學,都有爵士音樂主修,培養功力與學養均深厚的爵士樂人才。 另一類音樂學校,是專門培養流行音樂人才的,美國極負盛名的伯克利音樂學院就是這樣的學校,爵士作曲、流行作曲、表演技能,都是學校的核心課程。這類的學校,在北美和歐洲各有十幾個以上。愛黛兒就曾在英國演藝學校受到完整的栽培。日本也有類似的學校,例如日本東京的洗足學園音樂大學,平原綾香(日本歌手、薩克斯風演奏家)就是從那裡畢業。 鏡頭轉回台灣,我們的情況如何呢? 古典音樂的教育在台灣做得很深,有18所音樂系,但每個都差不多,就是非常純正的古典音樂系,認為流行樂沒有資格進入學院大門,連爵士樂都看不上眼。因此,台灣極少成氣候的爵士樂教育機構。東華大學音樂系研究所這幾年終於增設了爵士組,但專任兼任教師中,只有一個爵士小號師資而已。 「事實上,很長的一段時間,台灣不但缺乏爵士樂人才,爵士樂的發展甚至在政治上被打壓,」啟彬老師和我說了個祕辛,「在民國初年的上海租界,其實有不少爵士樂創作及演奏者,創造了《夜上海》、《等著你回來》等爵士風格濃厚的歌曲。但是在國共戰爭時,這些音樂人同情左派,投共留在大陸,國民政府教育文化界來到台灣後和爵士樂一直疏離陌生。」 台灣現在雖然有流行音樂產業系,教學重心卻並不在音樂本質上,而是在錄音工程、包裝行銷、舞台設計上。即使也有演唱、演奏、舞蹈技能的訓練,但是以培養「國際水準的音樂人」來說,可能是遠遠不夠。 台灣流行音樂曾經有粗糙的師徒制作為培訓方法,但現在已經瓦解。對於有意走流行音樂的年輕人,現在非常缺乏夠深度、有系統的學習管道。許多人是在社團學吉他,並聽 Youtube 盲目摸索怎麼做音樂。 西方流行音樂的根在爵士樂,但是台灣的流行音樂卻沒有根,古典音樂排拒它、而爵士樂一直沒有發展茁壯。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的流行音樂界將會出現大量人才,整體騰飛上升,或是墮入萎靡暗淡?我們心裡該有個底。 啟彬老師音樂教學(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只看到整容,沒看到音樂內容? 「創意很少是憑空發明,通常是將原來知道而熟悉的風格,用想像不到的方式呈現出來,」因此,啟彬老師多年在大學教課、做師資培訓來不斷找外國音樂家辦工作坊,並在網路上累積數百萬字的著述量,就是希望把台灣爵士樂的土壤培養起來。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台灣的流行樂為什麼近年來不斷退縮,打出本島的作品與歌手愈來愈少?這不是多砸點錢做行銷,或是叫歌手整形漂亮/帥氣一點,就能解決問題。 根本原因是,我們沒看見歐美日韓的流行音樂產業對於人才及培育的重視。說到底,「音樂內容」只能從人而來,只有培養夠水準的人,才會有好音樂,才會有產業擴張,這個簡單的道理是根本。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流行音樂系是名堂還是靈藥?——《大學的藝術》之十一
大學排行 看懂大學排名七大特點
Photo credit: Dave_S. via Visualhunt.com / CC BY 編按:大學排名一直為大眾所熱烈關注,此文雖於2008年撰寫,簡述大學排名的演化歷程與特性,卻也帶領我們重新認識大學排名的背後意涵,在看熱鬧時也能看出門道,了解名次並非唯一指標,排名結果只是大學品質的單一定義而已。 ======【正文開始】====== 過去十年以來,世界上使用中的大學排名系統數量遽增。當大學排名系統增值的同時,也產生了突變;所有的大學排名系統再也不只是其始祖的複製品,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突變後的差異型態產生後,世界上便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大學排名系統。本文目的即在說明這些改變。 從量化比較到化約排名的爭議 大學排名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事實上,其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美國已有某些州開始出版各校的執照考試及格率,如法律、牙醫等。之後,一些機構也著手進行一連串的「天才研究」,請各個科學系所的主任提出他們認為不同領域中的頂尖人物,再調查這些人最後到了哪些學校(這樣的方式其實與上海交通大學採用諾貝爾獎、菲爾德獎得主校友作為指標的邏輯是類似的)。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十大頂尖大學,與近年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做出的大學排名結果是十分相近的。 1960年代,隨著大型科學資料庫之發展,例如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自然科學引文索引)與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採用量化方式測量教師的產出開始變得可行,各類期刊文獻也開始有所比較。1982年,「美國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進行的「博士研究所課程評估」(Assessment of Research Doctorate Programs)中,這些統計數字也扮演了某些角色。 在當時,也許是因為排名方式的科學與量化性質,或者它們針對的對象是研究所層級,這些排名並沒有引起太多爭議。然而,就在1980年代中期,《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開始針對「整體」(entire)的大學進行排名,並且極力稱頌其為大學生選校的最佳幫手時,開始真正激起爭議,有些人認為,排名是用危險的「化約主義」(reductionist)來評鑑教育。然而,正是這項「化約主義」的特性,吸引了大眾對排名的興趣:過去難以理解的大學教育品質,卻被排名點出了某些面向。 此外,來自其他國家新的學費來源(如英國或90年代末期的中國)或是大漲的學費(如1990年代初期的加拿大),都讓消費者有越來越多的需要,瞭解教育投資的成果為何,而大學排名的出現,剛好補足了這塊需求。 經典大學排名的七大特點 大學排名的始祖-「經典」大學排名(“classic” rankings),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或是與其模式十分相近的加拿大Maclean’s大學排名、波蘭的Rzeszpospolita,有著七個主要的共通點。在北美,這七大特點被視為大學排名內在的固有性質,即使某些大學排名系統違反了其中幾項。經典大學排名的特點為: ◆針對大學部的教育(undergraduate experience)進行排名,並試圖作為學生與家長選校的指引工具。因此指標的選擇上也以此為主要原則。 ◆排名範圍是全國性的(They are national in scope),針對單一的國內教育市場。 ◆排名比較的是整體(entire)的學校,意即比較的單位是以一所學校機構為基準,而不是較小的單位,如學院或系所等。 ◆排名的結果是以排序方式(ordinal scale)呈現,將各指標所獲得的分數累計加總後產生排名結果。 ◆資料與排名的呈現僅僅訴說了單一的面向(single story),最後只會有一個贏家。 ◆資料來源大多是「官方」政府資料(“official” government sources),或是在大學間進行調查。 ◆排名的過程與結果的發布均由商業媒體進行。
大學校園 考大學:園藝科系學什麼?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水準提升,環境綠化與植物美化設計,以及對於精緻農業的需求,園藝人才將是環境美化的重要推手。 園藝是農業的分支學門,包括了作物栽培的科技、藝術、經營管理等領域。園藝系學生除了基本理論知識外,也需要實地栽種,應用農業科技技術,進行品種改良與專業商品化生產,並具有一定的生產管理和經營能力,才能成為高級園藝技術專業人才。 目前台灣園藝產業人才的需求,除了著重果樹、蔬菜、花卉、採收後處理及景觀規劃等園藝科學的基本學理之外,還需具備實地從事栽培、育種、品種改良、繁殖、專業商品化生產、病蟲害防治、產品保鮮貯藏及加工之實務操作經驗,應用國內外新品種研發及栽培技術,改進現今科技農業技術開發與推廣等工作,並具有一定生產管理和經營能力的高級園藝技術專業人才。 興大黃金扇形文心蘭觀賞瓶 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應用科學 園藝學系為應用科學,其領域範圍與產業、人類生命及生活關係極為密切,園藝相關科系學生主要學習植物學和園藝學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更要具備園藝植物栽培、生產、管理技術開發、推廣及園藝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適合對自然科學領域、精緻農業生產及應用或景觀規劃設計有興趣的同學選讀。 目前國內相關學類科系有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嘉義大學園藝學系、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及宜蘭大學園藝學系,各校園藝相關學系發展方向各有特色,其中中興大學園藝學系主要以理論基礎為根基,並與產業實務需求緊密連結,同時著重國際農業交流與國內外實習訓練的園藝人才,使畢業生能夠學以致用,增進就業市場競爭力。 中興大學園藝系參訪東京農業大學 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了解各系課程與研究成果可以一窺園藝相關科系的所學與發展方向。以中興園藝系為例,其以果樹、蔬菜、花卉為園藝作物的三大主幹,並針對育種改良、生物技術、現代栽培技術、電腦自動化生產、園藝產品處理技術及造園、環境綠化、美化設計、園藝治療與應用等領域,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在研究成果方面,包括長壽花、聖誕紅、石竹、朱槿、蘭花、文心蘭等花卉新品種研發、台中一號芒果、竹峰葡萄、甜椒興亞系列的新品種育成,另外還有番木瓜、番石榴、甜柿、杏鮑菇外銷保鮮貯運技術、柿果真空脫澀技術及稻草煙熏水防治病害技術等。其中迷你文心蘭瓶中花栽培技術及組培技術開發等並獲得多項專利。此外還有分子生物輔助育種技術研發,大專生迴流計劃及農村規劃,以及建立行道樹維護非農藥防治模式,培訓樹醫生人才。 左上:興大黃金扇形文心蘭。右上:輸日鮮食用台農2號番木瓜。左下:甜椒-興亞5號。右下:甜椒-興亞3號 有機、精緻、保育就業夯 因應社會變遷及農業產業結構的改變,園藝相關科系畢業生的未來發展方向包括開拓有機園藝、精緻園藝及園藝產品保鮮貯運,以及加工利用等的研究領域或產業,以強化多元化農業發展及農業環境的永續利用。或是加強園藝生物技術及育種的研究,以因應未來全球氣候變遷所產生的衝擊。此外,亦可投入造園美育等相關領域,如改善區域環境及社區景觀及環境保育,以提昇國人生活空間品質。 ★★園藝相關科系都在這(生物資源學群)
大學校園 教大整併潮,仍需維持師培專業
圖為國北教大大門。記者鄭清元/攝影 廣設大學碰上少子化,多所培育小學教師的教育大學近年陸續與綜合大學整併,僅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而台灣大學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合併案長跑10多年,台大預計2017年1月7日校務會議上作意向投票,外界憂心師培體系式微。教育部表示,尊重各校合併意願,但會以政策力量力保留一、兩所教育大學,例如還未傳出合併風聲的台中教大,維持師培專業。 因應供需失衡,鼓勵教大整併 教育部近年積極鼓勵國立大學整併,以教育大學居多,原有9所師範學院、教育大學多已整併或改制。 教育部師資藝教司長張明文在師資培育大學主管聯席會議受訪時說,1994年開放師培多元化後,愈來愈多學校開設教育學程,師培學校數量一下激增至75間,但國內師培市場沒這麼大,導致供需失調,近10年才逐漸減量、降至52所。 張明文說,因供需失衡,原有師範、教育大學面臨調整,3所師範大學(台師大、彰師大、高師大)雖都還在,但都已轉型為綜合型大學,師培生數量占全體學生數量不到一半,教育大學整併趨勢,與過去20年師培教育發展有很大關係。 擴張規模轉型,政策保留1~2校 張明文還說,教育大學與綜合型大學整併、或維持單科發展,「沒有對錯」,與其他學校整併,也有助擴張學校規模,學生在學校內有更多修課選擇,也能增加學生組成豐富度,國外多數國家現也多朝此方向走。 張明文也指出,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師培體系學校雖多朝多元方向發展,但也是會保留一、兩所以師培為發展主軸的學校,畢竟綜合型大學以研究為重,教育大學則需專注在與中小學實務連結、創新教法教材,傾全校之力專注師培工作,不只培育老師,也要培育教導老師的人才,「小而美還是很重要」。 張明文強調,教育部會堅持底線,「不會讓每所教育大學都整併」,已與其他大學合併的教育大學,會持續追縱後續資源投入,例如東華、清大等校,要求學校須「白紙黑字」承諾重視師資培育。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聯合新聞網文教頻道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教育大學整併潮 教部底線:維持師培專業 小而美很重要
大學校園 黃榮村:高教存亡不只是創新轉型問題
少子化問題導致臺灣的高等教育環境面臨嚴重挑戰。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成立之初,就肩負著要透過高教評鑑,提升高教品質的任務;當各界提出各項高教轉型建議,教育部也提出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希望解決問題之際,曾任教育部長、現任高教評鑑中心董事長的黃榮村,怎麼看現今的高教環境?2015年正逢評鑑中心成立十年,展望未來,他又如何帶領評鑑中心達成提升高教品質的任務?以下是黃榮村的專訪內容。 少子化未必是退場元兇,政治力更加速大學膨脹 高教評鑑中心董事長黃榮村 【問】:有人說,少子化及大學膨脹太快是造成現今大學招不到學生、面臨退場危機的主因,您怎麼看? 【答】:不能把高教問題都推給生育率,少子化不宜視為元兇,這樣太簡化問題了。很多國家也面臨少子化問題,全世界沒有受到少子化影響的已開發地區,大概只有像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有人認為生育率是可以預知的,其實不然,怎麼能預估三十年後的人口?頂多用以往的數字來推估,但用的是還沒變化的生育率,有了新的生育率後,當然就比較能穩定估出後來的人口數。民國87年出生人口明顯減少,因逢虎年之故,出生人數從原本平均每年約有32萬人降至27萬多人,近十年間出生人口就銳減三分之一,我想那一年一定很多人被嚇到了,包括人口學家。 另外,二十年前,臺灣的大學數量不足,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讀大學,在那樣的氛圍下,民國85年國家政策決定逐漸讓專科變學院,因為當時產業外移,很多專科畢業生不易在原來的就業領域找到工作,臺北工專更首先於民國83年發難,爭取成為學院。很多人事後責怪這件事,其實北科大現在仍然是與臺科大齊名的科技大學龍頭。 民國87年出生率下降應該是個需要正當對待的警訊,88年專科改制學院政策如果能嚴肅看待這個警訊,先暫停再做思考,說不定就可以擋一下;但當時已有30多所專科準備要改制學院,加上隔年又有總統大選,從政治面來看,許多專科競相爭取升格為大學的態勢很難擋得了,就這樣改制成學院了;民國89年政黨輪替後,學院與大學又增加了一、二十所,臺灣就在這兩年把大學數量撐大,所以也不能忽略政治力介入的影響。 法令要鬆綁,和產業界共同找出路 【問】:大學面臨嚴峻挑戰,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是否能有效解決高教問題? 【答】:高教創新轉型當然不可能是萬靈丹,高教問題錯綜複雜,不會這麼容易解決。臺灣的淨在學率已超過70%,粗在學率高於90%,這種比例在全世界應可排名前三名,可說已到天花板。在此條件不變下,若依照生源減少趨勢,未來十年大學生人數會減少三分之一,以目前147所大學來看,有四、五十所非得轉型不可。而且,對各校來說,學生不是平均減少,而是從後面的學校開始受影響,除了創新轉型之外,恐怕還是有學校一定會從高教界離開。 再說,有人認為學校可創新轉型成社福機構,但社福事業未必有這麼好經營,長期照護的財源在哪裡目前也是個問號。也有人建議可以把大學變成人才養成機構,但問題是產業界為何要接?根據現行法規,文教用地不能買賣,產業界都是股票上市櫃公司,要公司拿錢辦一個不能轉讓的文教用地,股東未必會同意,則產業界如何進來? 我認為,大學要創新轉型,以現有法令及機制無法消化三分之一的學校。政府應盡快修改法令,彈性調整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讓文教用地可轉成其他類型用地,部分用地可轉讓;另外,在捐資興學及投資辦學兩種辦學理念中間應取得均衡點,不能要求產業界進入教育界都得用捐贈的,還必須考量到股東是否接受以及其他市場運作法則。 或是,政府可設立教育重整基金,拿出如500億元經費,對於營運不善岌岌可危的大學,挹注基金加以重整,就像銀行的金融重整基金一樣。但銀行是可以買賣轉讓的,大學則不能,除非修法加以鬆綁。 還有人問,高教困境究竟有沒有辦法解決?我則認為或許不是沒有辦法,而是時機未到,因為現在退場的學校還不多。臺灣向來是「防災不力、救災內行」,一旦災害真的降臨,便會想出解決方案。但建議大學與政府,還是應該及早從學校和產業間找出可以走的路。 教學方法應與時俱進,不能只怨學生素質差 【問】:最近多所大學連署,呼籲各界重視大學生學力弱化問題,現在大學生素質真的不好嗎? 【答】:我不覺得大學生素質普遍低落,從統計原則來看,在我那個年代,臺灣的淨在學率是8%,現在則高達70%,而過去的前8%優秀學生,不僅包含在目前的70%人數內,而且數量應該更多。因為現在社經條件普遍變好,學生多才多藝,加上社會多元,學生的智能會被環境觸發,優秀學生總量一定會比原來的8%還多;此外,過去臺大一年只收兩千名大學生,現在每年大學部招生名額已達4千人以上,以統計觀點來看,優秀學生應該也會變多才是。 我認為,大學的挑戰是要把50分的學生教成70分才行。現在的學生很不一樣,學習多元、多焦點,不會只有一個目標,大學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方針都要跟著因應調整,翻轉教學及各種教育促進措施都要加強,這是大學應該要做的事,不能一直抱怨自己學生不好,應該把學生的方向弄對,把他們的注意力及聚焦習慣弄好。教育本來就應與時俱進,不能老用以前的眼光看現在。 當高教智庫,評鑑中心小槓桿發揮大功能 【問】:高教評鑑中心成立至今滿十年,面對目前高教局勢變化,評鑑中心如何運用過去累積成果,協助臺灣高等教育迎接挑戰? 【答】:臺灣高教環境丕變,過程中衍生許多問題,高教評鑑中心在此關鍵點,可當作「槓桿」,找許多專家幫忙發想如何因應社會變遷,協助大學解決問題,也就是扮演「臺灣高等教育智庫」的角色,做大學與產業界的橋梁。 尤其教育部預估2016年之後,可能在十年間有一萬來名大學專任教師要走出校園(弔詭的,同時也約有近萬名老師要退休,但他們之間並不具有可替換性),這些老師都是高級人才,該如何在政策上協助他們?教育部可協調經濟部及產業等單位,擔任「大槓桿」,組成產業工作小組,請教產業界該怎麼做;但大槓桿要轉身較為困難,此時即可讓評鑑中心這個「民間小槓桿」先運作,發揮槓桿功能,做政府政策制定的橋梁。 臺灣產業界規模遠大於高教界,若產業界願意幫忙,評鑑中心可協助政府相關部門一齊研擬良好政策,讓這些問題有好的出路,但不是要替老師媒合工作,高教評鑑中心也沒這個能力。至於學用落差問題,評鑑中心所做的大學評鑑經驗,就可扮演智庫角色提出建議,例如和產業結盟,讓大學培養的人才更快與產業結合。大學要調整產學落差不是一句話就做得到的,必須和業界合作。 成立校務研究協會,迎接國際化挑戰 【問】:走過十年,高教評鑑中心自我檢討,是否對臺灣高教品質的提升發揮了應有功能?展望未來,又要如何做得更好? 【答】:這十年來,大學評鑑對臺灣高等教育品質的提升有無幫助,必須從邏輯上看,臺灣高教提升是許多面向造成的,未必只靠大學評鑑就能提升大學辦學品質。 近年來,高教碰到許多困難,包括少子化、國際競爭激烈、政府高教經費投資不足、學用落差及產學結合不足等,但過去十年,臺灣高教有沒有進步?這要看指標,否則會淪為各說各話。像是有人批評大學墮落沉淪,忘掉大學之所以為大學的主旨;但從世界大學排名指標來看,臺灣的大學是有進步的,以前我們哪有辦法進入百大?教育部推動的五年五百億與教學卓越計畫,都有利於臺灣的大學排名往前衝,尤其是在國際性論文研究排名方面,臺灣的大學進步很大,但這些進步和大學評鑑有無關係?其實不見得有什麼大關係,主要都是教育部的各項大學促進發展方案所促成。 然而,在這些亮眼成績背後,大學也需有好的基礎設施及治理機制,發揮最應重視的教學功能,建立學校特色,此時大學校務評鑑及系所評鑑就對這些面向有幫助。 但不可否認,大學評鑑也有一些缺點需要改進,評鑑中心也一直在檢討,例如:評鑑機制是否太忽略大學本質?用了太多數量化指標?指標是否太多,讓大學專注在瑣碎事項,特色無法發揮?評鑑委員是否找對人?是否委員的專業和評鑑態度都應再精進,讓大學覺得評鑑委員到學校是為了幫助學校,而不是來挑剔毛病? 高教評鑑中心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執行高等教育的評鑑與認可,展望未來,如何調整評鑑及認可方式,引領高等教育朝向正面發展,是中心的重要任務。尤其,臺灣高教已朝國際化發展,高教評鑑中心要評鑑大學,自己必須先成為國際網絡中的積極份子,參與國際及亞洲評鑑機構聯盟,成為國際組織中的一環;並透過評鑑中心這個槓桿當平台,把臺灣和國際上具有專業評鑑經驗的專家帶進各大學評鑑,協助各大學充分發展學校特色。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58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黃榮村:高教存亡不是只有創新轉型問題
大學校園 考大學:行銷經營科系學什麼?
在這個因為網路而不斷產生劇烈變動的世界裡,若能學習行銷的決策思維,規劃並執行具體的策略組合,無論對個人或是組織,都是脫穎而出的關鍵。在紮實的行銷分析規劃與執行專業能力之外,若能再具有數位影音訊息製作、網頁設計以及外語溝通三者其中之一的能力搭配,就能成為具備競爭力的行銷人才。 無論營利或非營利的所有產業、組織甚至個人,若能掌握行銷的策略性決策思維,在發展得愈成熟或愈競爭的環境中,就更能藉由尋求、選擇市場機會,確認目標顧客的需求,再經規劃並執行具體的策略組合,完成同時滿足市場需求與經營目標的管理程序,就能達成在市場上開疆闢土、攻城掠地的積極任務。 行銷系的課程設計是為了培養三大能力;首先是學習設計或使用不同方法蒐集、分析與解讀市場資訊,並藉以確認市場問題或尋求市場機會的分析研究能力。其次是發展能迎合市場需求並具競爭力之策略組合的規劃、協調與整合能力。最後則是實際達成各項策略規劃成果所需的溝通、執行與控制能力。 積極主動具創新思維適合學行銷 適合就讀行銷系的學生,主要人格特質是生活態度主動積極,喜歡且具創新創意的思維,對影響人們消費或企業採購行為的因素有探究興趣,樂於與人相處,擅於表達溝通協調,勇於面對挫折。不過,如果個性並不完全符合,但有強烈意願想擁有以上特質的學生,也很適合就讀。 目前國內除了榮獲教育部納入執行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的國立中興大學是高教體系中最早成立的行銷系之外,許多大學也都籌辦了行銷相關科系。一般而言,在高教體系中,大學多基於學門次領域的概念以「行銷學系」為整體定位。技職體系的科大則大部分都以「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為定位,除了反應出流通業在當代行銷價值鏈中顯著提升的重要性外,主要應該也是遵循技職體系的教育目標,藉由課程組成內容比重的差異,培育產業所需的實務操作專業人力。 中興大學行銷系的數位影音錄製編輯實驗室,培養行銷系同學的數位製作能力 企業永續發展必備的學問與技能 隨著無線網路科技急速提升與手機使用的普及,人類生活與工作型態將持續改變。就消費面而言,因此而衍生的各項市場需求,不但會刺激各相關產業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甚至會因愈來愈頻繁出現的破壞性創新而導致許多產業發生革命性的結構消長。 另外就供給面而言,網路科技的成熟引發了物聯網的建構,物聯網帶動的不只是工業生產上的革命,同時也包括各產業在通路中物流、金流與資訊流的創新整合,以及持續進化後的創新通路結構。在此劇烈變動中,市場生態與消費行為必然跟著快速變化,今日的經營者將愈來愈無法僅靠過去的成功經驗、直覺判斷,甚至原有的專業素養來確保未來企業的永續發展。 就台灣企業的一般現況而言,各產業在研發與生產各方面大都已具備精良先進的技術與能量,然而為了面對上述市場的發展趨勢,對大型企業而言,目前最被迫切需要的,應該是具備對大數據資料進行蒐集、分析、研究並解讀其中蘊含市場訊息之能力的專業人才。 至於對中小甚至微型企業而言,在紮實的行銷分析規劃與執行專業能力之外,若能至少再具有數位影音訊息製作、網頁設計以及外語溝通三者其中之一的能力整合搭配,即可成為具備相當競爭力的行銷人才。 ★★行銷經營相關科系都在這(管理學群)
大學校園 考大學:食品生技科系學什麼?
近年來食品安全議題受到社會高度關注。但您可能不知道,大學中的食品生技相關科系就是以科學為基礎,製作出安全食品的學門。食品科學再加入生物技術元素後,讓食品的創新研發與安全檢測更上一層樓。在食品生技領域,不同個性的畢業生都能找到適合的路,除了食品業以外,在醫療、生技和化妝品等領域也能發光發熱。 食品科學是以科學知識為基底,將工業技術應用在各式各樣農產品原料的加工,而能經濟有效率地產製品質穩定且安全無虞優良食品的學科。食品科學人才能夠推動食品加工產業進步,見證並參與台灣農產的外銷王國奇蹟,成為經濟起飛的推手,滿足民生需求,帶動社會繁榮幸福。 目前台灣的飲食發展,在滿足吃飽(讓所有人都能吃得起吃得到)、營養(滿足熱量及營養需求)、好吃(風味等感官嗜好)之餘,逐漸轉向追求機能性及心靈層面的更高目標。因此食品生技相關科系的課程設計會在原有食品科學的基礎上,添加生物技術元素,用以創新食品素材來滿足消費者的期待與想像,並開發更便捷有效的檢測方法以維護食品安全。 除了有系統地教導各種來自生物、化學、物理等方面易使食品劣化的因子外,更介紹能有效降低危害風險的加工及管理方法。同學除了必須熟知生產製造所需的知識與技術外,也被要求修習相關的法規及管理,才能與社會現狀與產業實務接軌。 ​​​​​​​ 同學使用殺菌設備加工產製美味的肉醬罐頭 大學著重原理,技職磨練技術 食品生技領域大致歸類為三大研究方向: 1.食品加工與工程領域:主要研究創新及有效的方法產製品質優良且安全的食品。 2.營養保健與食品化學領域:主要研究時下熱門的營養保健機能,以及用於品質管制維護食品安全的化學分析。 3.微生物與生技技術領域:主要研究利用微生物或酵素為工具生產有用物質或是分析檢驗食品中的有害成分。 而大學體系與技職體系學習方向最大的不同在於,技職體系較著重磨練技術,希望能馬上與實務接軌;大學教育較著重學習原理,俾能組合延伸知識應用於創新及改善解決實務問題。 動靜個性皆宜,運用專業創新 在食品生技領域,不同個性的學生都能發揮所長。喜歡規律、行事嚴謹的人適合從事生產或品管;個性外向、喜歡與人交流的人適合從事商貿或服務;喜歡思考、想像力豐富的人適合從事學術或研發。學生可在課程規劃的共同必修基礎上依興趣自由選擇適合的方向鑽研深造。 食品生技相關科系畢業生在嫻熟各種知識及方法後,能將所學重新組合用於創新並解決實務難題。因此就業方向多元,不限於傳統印象中的生產管理、研發及品管工作。有了專業知識為後盾,畢業生在業務推廣、國際貿易及諮詢服務領域也能表現傑出,甚至在食品業以外,如醫療、生技、妝品的領域發光發熱。 因應全球化浪潮,目前業界亟需兼備專業及外語能力的人才,將台灣的優勢與國外的優勢連接,以開拓食品生技產業的新藍海。 ★★食品生技相關科系都在這(生物資源學群、生命科學學群 )
大學校園 考大學:生化科系學什麼?
生化學類是「生物化學類」的簡稱,這是一門研究人類與動植物基本學理的科學。目前當紅的生技科技,就是將生化知識加以應用後的結果,研究成果遍及醫藥、食品、環保、能源等工業,以及農、林、漁、牧、海洋等。由於應用領域廣泛又與生活息息相關,生化相關人才目前已經是產業積極尋找的目標。 由於生化學類發展結合了物理、化學、醫學、生物、藥學、電子工程等各領域知識,國內各大學也有各自的學術發展軌跡,建議同學在選校系時留意該校系所屬的學院,再進一步了解其特色,以選擇最適合自我屬性的學校。本文以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為例,一窺生化學類相關科系所學的廣泛應用。 土壤是地球的皮膚,它是孕育萬物及萬物歸終最重要的場所,亦為糧食、纖維和能源的主要生產基地,以及水和空氣的重要清淨場。土壤環境科學主要研究自然環境有機及無機物質的循環、生態資源的應用、開發及保育,以培養健康安全環境、農業永續經營、環境汙染防治、農地資源利用規劃等方面的人才為目標。 土壤與環境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環境資源與資訊、環境化學與汙染防治及環境微生物及生物技術等四大領域,舉凡與土壤、微生物、農業、環境、汙染、環保等皆為應用領域。 強調實作訓練,了解所有生命的基礎 土壤是所有生命的基礎,有良好的土壤才能孕育健康的植物、清淨的水源及乾淨的空氣。為能認識土壤及開發土壤,需先學基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進而學習關於土壤中物理、化學及生物,才能探討生物與土壤環境的關係。課程強調實作訓練,實習課程採取2人1組的形式,同學可在器材充足設備下,接受務實的實驗技巧訓練。而在大三暑假,同學必須至公私立研究機構或農場接受1個月的實習訓練,以增進實務經驗及競爭力。 由於研究及教學領域含括範圍廣泛,對生命充滿熱情、熱愛大自然生態環境,願意對環境保護及安全農產品盡一份心力的同學尤其適合就讀。 在國內相關學科系中,土壤環境科學系全國唯一的學系,分類上較與農業化學相關,不管是氣候變遷、糧食安全及環境保護的議題,都是目前正夯的類科。若在技職體系內可了解基本田間實作操作,而在高教體系中則可以從基礎科學出發去了解原理,進而進階至相關產業應用,不管是農業、土壤、肥料、植物營養、環境資源、環境保護、地質、微生物、生態及氣候都是如此。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實驗室一景 發展沒有最蓬勃,只有更蓬勃 在糧食作物缺乏、環境汙染日益嚴重的狀況下,可以很肯定的是,土壤與環境會愈來愈受重視,與之相關產業的發展沒有最蓬勃,只有更蓬勃。本科系基礎學科紮實,具有跨入理工、生藥、生技行業的涵養。 大學畢業後可以選擇進入國內外著名研究所進修,包括土環所、農化所、環工所、植物醫學所、生物環境所、分生所、生科所、生藥所、醫檢所、材料所、化工所、科法等。畢業生也可報考相關領域公職(農業行政、農業技術、農業化學、土壤肥料、環保行政、環保技術等)及進入農業相關機構服務,亦可跨足於環保、環檢、醫藥、生物技術及材料化工等領域。 無論在公職或私人企業就職,對人才的需求近乎渴求,在公職需要專業人才,而培養具有土壤或環保相關學系非常少;而在相關領域的私人企業,例如肥料、環保、環檢、醫檢,甚至於專利智財法律事務所等,因為可以跨領域的人才實在太稀少,因此若擁有生化、土壤等專業能力,且具有務實的操作技術者,絕對能多元發展,擁有不輸人的超強競爭力。 ★★生化相關科系都在這(數理化學群、生命科學學群 )
大學校園 考大學:化學科系學什麼?
化學科系具有基礎與應用並重的特質,適合具備邏輯思考能力、勇於創新,而且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同學來選讀。化學相關科系的應用涵蓋了食、衣、住、行、育、樂等各種面向,同時也是石油化學、食品科學、醫藥、材料與能源、生命科學及生物科技等科學的基礎,未來的就業路也很寬廣。 化學是一門兼顧基礎及應用的科學,也是自然科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化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包括了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同時也是石油化學、食品科學、醫藥、材料與能源、生命科學及生物科技等科學的基礎。正因影響層面廣泛,更加突顯化學的重要性,因此化學教育及化學人材的培育,就成為大學教育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以實驗為本質的科學 綜觀國內化學教育的規劃,起始於國小及國中的自然科學課程,直到高中階段,課程才分科為化學及其他自然學科。高中之前的化學教育課程,只是提供學生們基本的化學概念及知識;真正的化學學科入門教育,則始於化學系學士班。 化學課程的本質是實驗科學,所有化學知識的建立,都是由多年的化學實驗結果做基礎,經由彙整、歸納及闡述而成。在化學的演進過程中,又可細分成︰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及生物化學等五個領域。每個領域雖然各有研究學習的背景及範疇,但並非各自獨立,若想學習化學學科和未來的實務應用,必須同時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及其實驗技術,才能有效達到目標。 大學時期才是化學教育的真正入門 化學系的課程設計始於普通化學及普通化學實驗,著重理論與實驗彼此相互的關聯性,強調基本的實驗操作與技術,也涵蓋邏輯思考與數理解析能力。此外,藉由課程內容設計,使學生能夠以原子、分子的觀點去欣賞與瞭解化學領域的奧妙。 培養資料檢索與獨立研究能力 在化學系中,會安排高年級的學生學習基礎專業課程,包括:「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物理化學」、「無機化學」及「生物化學」。而基本的實驗操作與技術課程,則有「有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及「生物化學實驗」。 此外,「專題討論」與「專題研究」則可培養學生資料檢索與應用及獨立研究的能力,而各領域的其他進階專業課程及應用課程,皆是化學系畢業生未來就業及升學的基礎。 基礎與應用並重的就業路 具備邏輯思考能力、勇於創新,而且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非常適合選讀化學科系。 而化學人的就業面向,就如同其化學的本質一樣,是基礎與應用並重的,化學人未來可以從事基礎知識面向,或是從事應用面向的職業。畢業後可繼續升學進入各研究所或各研究單位,也可經由高普考成為公務人員。如果進入應用發展產業,則可從事傳統石化產業、特用化學品產業、生技產業、光電產業、食安檢測和民生產業等就業市場,就業面向相當廣泛。 ★★化學相關科系都在這(數理化學群)
大學校園 衝破「社會價值觀」的迷思之牆
由台科大學生發起的TEDxNTUST,2015年以推廣技職教育的「工匠精神」為題,2016年則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五位講者,為大家帶來「破牆」行動的勇氣。 你住的地方很美,你知道嗎? 吳孝儒。圖/TEDxNTUST 工業設計師吳孝儒被暱稱為Pili,他在學的時候,不是常常拿獎的工業設計學生,也沒有出國念書,但卻多次參與各國展覽。他點出我們常有「外國比較好」的迷思,沒有自己的審美邏輯和脈絡,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就有美得足以走進國際展的事物。 「我們常拋棄過去的東西,把前人的腳打斷自己站起來,但其實沒有無中生有,而是從歷史裡去找,設計才有厚度。」他把台灣處處可見的「塑膠椅」結合官帽椅,登上法國《美麗佳人》,刊在雜誌上頭的不是一般設計商品形象照,卻選用了他把椅子擺在台北街巷的拍下的照片。 而辦桌常見的「粉紅塑膠碗」上頭的凹凸槽結構,被吳孝儒使用在陶瓷上,燒製時更不容易塌陷。他把塑膠碗也一併帶去米蘭,竟然被來看展的觀眾說:這好美,可以在哪買到?「如果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一切就都意義非凡,」吳孝儒說。 你喜歡自己嗎?你十年後會是什麼模樣? 黃品叡。圖/TEDxNTUST 甜點店甘味平橫創辦人黃品叡回憶,他在中學時喜歡上自己的同性友人,這讓他非常不能接受,甚至討厭、抗拒自己,最後得了憂鬱症,然而,和他相同處境、甚至更艱難的人比比皆是。 他休學靜養,自學甜點,在甜點FB專頁分享自己關心的議題,還曾鼓起勇氣在自己身上貼婚姻平權貼紙,然後站在街頭FreeHug(免費擁抱),每得到一個擁抱就發出一份甜點,最後在三十分鐘內就發完了二十多份甜點。 「不一樣,又怎樣?」黃品叡慢慢可以面對真實的自己,打破自我認同的牆,甚至幫助和自己同樣艱難的人。他向觀眾拋出問題:「你喜歡自己嗎?為什麼?」 西卡大叔。圖/TEDxNTUST 途中青年旅舍創辦人西卡大叔背著後背包,一上台就問:「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十年、十五年後的模樣?」 他分享自己到澳洲打工度假的經驗,他在途中遇過喜歡自己家鄉生活的人;也遇過一位只因為「好像屬於那裡」就想去印度生活的西班牙背包客;還遇過一位衛生習慣很差的室友,原本很討厭他,卻在一次聊天中發現他來自全球GDP倒數的國家,拿公費來念最好的大學,談著他計畫怎麼樣幫助他的國家。 西卡大叔決定創業連繫起旅行中的人,他曾經失敗收攤,最後決定開青年旅社,看遍三百間房子,從想做到開門花了兩年的時間,把過程PO上網,吸引到十位愛旅行的陌生人投資。他領悟,「破牆不是做一件厲害的事,而是去取捨、抉擇、承擔。」 技職生一定要上明星科大,不然就完了? 黃偉翔。圖/TEDxNTUST 「你為什麼想讀明星科大?」獨立記者黃偉翔出身技職體系,他對於技職生總是矮人一截的現象很有感觸。 他說自己和同學以前會把書包上的XX高「工」,用立可白加工成XX高「中」,並且努力考上明星科大。他在補習班教書時,也發現有的學生會先回家換衣服,不想讓人知道自己念高職,還會被家長拜託一定要幫助孩子考上明星科大,不然他的小孩這輩子就毀了。即便是中小企業、隱形冠軍,在求職網上刊的職缺訊息,也常是在找「大學生」。 他認為,這些偏見與價值觀迷思有很大的原因跟媒體有關,比如我們在Google上搜尋高職生,常會看見負面新聞,許多重要技職新聞卻乏人問津。「技職國手要選了,有人知道嗎?學測指考題目出錯,就被大肆報導;但統測也很常出錯題目。」 黃偉翔說,技職教育缺少實質討論與監督,比如有技優生在世界賽得名保送明星科大,明明擁有很棒的技術,卻因學業跟不上,現在在做日薪1000元的辛苦工作。「但是為什麼一定要選分數前面的?」他指出,這不僅是人們對明星科大迷思,也是因為我們所學和所用沒有好的評量機制,我們在做的事不一定能增加自己在就業時的價值。 因此,他創立《技職3.0》,他認為報導技職的正面新聞不夠,真正需要的是深入探討技職教育的問題,讓大眾正視這道「價值觀迷思」的牆。「有次看立法院直播,看到一位立委質詢技職教育時的數字,跟我報導的好像,一看發現原來就是引用自《技職3.0》。」這讓他知道,牆是可以打破的。 那些你撞破的牆,都使你更堅強 侯智薰。圖/TEDxNTUST N次坊創辦人侯智薰則分享他如何「有方法、系統化的撞牆」。他說,自己在面試一間外商公司時,被一位人資問到,他有這麼多元的經歷,讓人不確定他到底要什麼,但是他卻沒有不自信,「你做這些有什麼目的?」 侯智薰仔細回想之後,把自己做事的脈絡整理起來,將之稱為「MAX計畫」,Main是半年到兩年的主要計畫,Alternative是在做Main的時候出現的替代計畫,X則是能夠承受的最壞打算。 「我認為缺點和優點是一體兩面。」侯智薰說,台灣是一個跟隨型的社會,但這樣的「組隊」優勢是我們可以降低風險、並且提升多元性,就像是在打遊戲副本。「副本都在身旁開著,你要自己進去。」他建議大家,可以先進入別人的副本修練,不斷累積M與A,最後開創自己的副本。 演講最後,金曲新人獎得主謝震廷,以一段話為破牆下了最好註解:「眼神比台詞重要,精神比完美重要,知道自己是誰,就不害怕別人定義。事總與願違,但心永遠不變。」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聯合新聞網文教頻道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 TEDx台科大:衝破「社會價值觀」的迷思之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