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三重商工】108高職新課程,聚焦核心能力
學校課程地圖是將學校所規劃的課程圖示化,以呈現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和學校課程所規劃的關聯性,藉以提供學生清晰和完整的學習途徑,讓老師了解課程的關聯性,以提供適當的教材和教法,並讓學校宏觀檢視所規劃課程的樣貌,針對學生學習的需求,提供合宜的課程和發展未來的課程,而技術型高中(以下簡稱技高)校訂課程的規劃,根據不同開課方式(同校跨群、同群跨科和同科跨班),在群共同課程的架構下,對準學生圖像的校本核心能力下,並以產業人才需求和學生職涯發展為依據,所衍生的科教育目標和科核心專業能力,才能確保技高課程發展方向的正確性。 是以,技高的課程發展和架構不同於普通型高中(以下簡稱普高),除一般科目的課程外,還有專業科目和實習科目,並涉及群的技能領域,以及科教育目標和科專業能力;本文謹以新北市立三重商工為例,首先,就技高新課綱課程的架構和開課的方式進行說明;接續,敘明技高課程地圖的示例;最後,輔以教師教學實施和彈性學習時間的重要性為結語。 技高新課綱課程的架構 依據教育部於103年11月28日正式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新課綱)總綱」,依照不同教育階段(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之一年級起),自108學年度起逐年實施(教育部,2014),而依據新課綱總綱有關核心素養中,強調「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以裨益各教育階段間的連貫以及各領域/科目間的統整。」同時,在新課綱總綱更指明「核心素養主要應用於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的一般領域/科目,至於技術型、綜合型、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則依其專業特性及群科特性進行發展,核心素養可整合或彈性納入。」是以,新課綱總綱在學習階段中,有關高級中等學校的學習重點中,指出「(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提供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課程,協助學生培養專業實務技能、陶冶職業道德、增進人文與科技素養、創造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能力,奠定生涯發展基礎,提升務實致用之就業力」(教育部,2014)。 而技高的課程架構,如圖1所示;其中,一般科目包括有部定和校訂,強調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而專業群科則包括有部定群專業科目和實習科目,且部定群實習科目增加技能領域課程,另,校訂課程還包括有校訂專業科目和實習科目,強調落實務實致用的理念;而兩者(核心素養和務實致用)互有融滲,如太極般密不可分;另外,還包括有彈性學習時間和團體活動時間等正式課程和非正式課程。 技高校訂課程開課方式 依據新綱要總綱規定,「校訂之選修科目,各校應提供學生跨班自由選修課程,學校開設之選修總學分數,應達學生應修習選修學分數之1.2-1.5倍。」而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草案)」(以下簡稱實施要點(草案))則規範「(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以強化專業、實習及各領域科目之學習為目的,就部定課程延伸開設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之課程,其與部定必修科目之學分數合計,不得超過畢業及格學分數」(教育部,2017)。同樣,在實施要點(草案)的學校規劃選修課程原則中,就技高而言,依學校設科及課程發展,採同科跨班、同群跨科和同校跨群等開課方式,如圖2所示,為三重商工校訂課程的開課方式;其中,同科跨班為培養學生專精能力,旨在使學生具備專精就業能力;同群跨科為培養學生多元能力,旨在使學生具備多元就業能力;而同校跨群為培養學生跨域能力,旨在使學生具備跨域整合能力。 因此,根據不同的開課方式,以三重商工機械群的模具科為例,如表1所示,在高一(第一學年)開設一般科目必修的閱讀理解,以增加學生閱讀理解的學習能力;在高二上(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開設同校跨群的商業實務必修科目,以提升學生具備跨域的整合能力;同時,高二下(第二學年第二學期)開設同群跨科的選修課程,包括有精密量測實習、造型設計實習、微電腦控制與實習等三門科目,供學生自由選修,以提升學生具備多元的就業能力;高三(第三學年)則針對科的專業能力,開設同科跨班的專精選修課程,包括有線切割加工實習、CAD/CAM實務實習、模具加工職場實習、塑膠產品設計實習、特殊加工實習、數值控制機械進階實習、模具成形職場實習、模具設計進階實習等科目,供學生依產業需求和進路發展進行選修,以提升學生具備專精的就業能力。 技高課程地圖參考示例 技高課程地圖基本上是由學校願景和學生圖像開展,以正式課程所開設科目和非正式課程的學校活動所架構而成,並需符應該科的科專業能力;而科專業能力則必須是對應產業人才需求和學生職涯進路,以落實技高務實致的理念,如圖3所示,為三重商工模具科的課程地圖,依據學校「轉動人生的技職學府」的願景,以培育敬業樂群的優良技術人才,並為具有活力、多元、專業和創新的工商搖籃(三重商工,2016);在學校願景下,培育具有品格力、學習力、技術力和競爭力的學生;而為能達成學生圖像的目標,從部定和校訂的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和實習科目等課程來實現。 其中,品格力和學習力以部定和校訂的一般科目課程為主,在品格力除團體活動時間和藝術、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全民國防教育等一般科目的領域或科目外,並輔以學校各項非正式課程的活動來達成;而在學習力除一般科目的語文、數學、自然和科技領域外,再增開設閱讀理解的校訂共同必修科目,來提升學生文本閱讀理解能力,以強化學生學習的能力。 而在技術力和競爭力則以部定和校訂的專業科目和實習科目的課程為主,其中,技術力除部定和校訂的專業科目和實習科目外,還有部定技能領域的數值控制機械實習、電腦輔助設計實習、電腦輔助製造實習和綜合機械加工實習等科目,以及校訂的精密量測實習、造形設計實習、微電腦控制與實習等選修科目,皆為提升學生同群跨科的多元就業技術能力;另,在競爭力則以校訂選修的實習科目來達成,並針對產業人才需求和學生職涯進路需求,所開設的同班跨科專精能力為準,此不同於普高課程僅以核心素養為主,技高課程需實現技高務實致用的精神和理念。 因此,在模具科的課程地圖中,學生圖像的競爭力,除部定和校訂的專業科目和實習科目的課程外,還必須再對準科專業能力,開設同科跨班的專精課程,如圖4所示;其中,為培育學生具備精密機械加工及模具零件製作的能力,開設線切割加工實習和特殊加工實習等兩個科目,而為培育學生具備操作數值控制機械和電腦輔助製造運用的能力,開設CAD/CAM實務實習和數值控制機械進階實習等兩個科目,另為培育學生具備模具組立和試模操作的能力,開設模具加工職場實習和模具成形職場實習等兩個科目,而為培育學生具備電腦繪圖和基礎的模具設計能力,開設塑膠產品設計實習和模具設計進階實習等兩個科目(三重商工,2017),以供學生依產業和職涯的需求選修,並達成務實致用的目標。 學校願景引導課程地圖 如同哲學釐清和引領教育的方向,而教育實現和落實哲學的目標,學校此次新課綱的規劃和推動,在發展過程若沒有學校願景和學生圖像的釐清和引領,則課程規劃和教學實施會是盲的,而在實施過程若沒有課程規劃和教學實施的實現和落實,則學校願景和學生圖像也會是空的;循此思考邏輯和脈絡,可知,學校願景、學生圖像、課程規劃和教學實施必須是系統思考和整體融通的發展。 所以,學校在課程地圖完成建構後,接續,學校教室現場的教學實施,才應是此次新課綱規劃的重點,面對無動機和晚熟的滑世代,如何適性楊才和有效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溝通表達和獨力思考的能力,更應是此次新課綱重點中的重點,而新課綱總綱規範校長和專任教師應每學年至少公開授課一次,身為學校的校長,自期能從行政領導和課程領導,進入到教學領導的典範轉移。此外,技高彈性學習時間的規劃,以擴展學生學習的面向和發展學校的特色,並強化技高學生自發的自主學習,也是學校應當審慎的規劃和落實,以完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最後一哩路。 【参考文獻】 1.三重商工(2016)。新北市立三重商工105至108年度中長程教育發展計畫。新北市,作者。 2.三重商工(2017)。教育部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前導學校工作計畫書–新北市立三重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新北市,作者。 3.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4.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高級中等學校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草案)。臺北市,作者。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7期:技術型高中課程地圖的建構-以新北市立三重商工為例
高中校園 【108課綱】中山附中新生課程,形塑全人教育
國立中山大學附中位於高雄市楠梓區,緊鄰台灣中油公司煉製事業部廠區,前身是煉油廠的子弟學校─「國光中學」,於民國94年2月1日改制。高中、國中每一年級各6班,全校共36班,是一所精緻優質的中小型完全中學。本校自98年至104年執行第一二期程高中優質化計畫,進行優質化過程中,凝聚學校共識、整合教育理念,訂定明確的學校願景—「整全人生WASTN─We Are Second To None」。以整合團隊創意、拓展全球視野、形塑人生價值為策略主軸;以培養國光人具「知足感恩、尊重包容、人文關懷、創新卓越」等四項核心價值為學校發展願景目標。 企盼學生從不同面向探究與學習,開擴格局與視野,深耕學校本位課程的可行性與永續性,緊扣新課綱之課程目標: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三大核心素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等面向。 108新生課程地圖 課程的發展是一個有機體,需透過不斷地討論、凝聚共識而漸成形,學校於104年12月成立課程核心小組,並且多次參加高優及前導學校計畫辦理之工作坊,歷經核心小組14次會議、3次領域教學研究會議、2次諮詢輔導、2次自辦工作坊、2次外聘講師工作坊,最後經過2次課程發展委員會議決定本校108學年度之課程計畫,下圖為本校106年12月28日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修正之課程地圖。 教師藉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出發,建立各類學生學習之支持機制,進行跨學群、跨校交流合作,開設符合十二年國教的「校訂必修課程」、「多元選修課程」、「彈性學習課程」,輔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孕育出具有「溝通表達合作、清晰思辨、自學解決問題」能力,「積極參與的公民責任感、迎向全球化社會」特質的全人教育。形塑學校特色,創造自有品牌,期在學生的人生關鍵階段,學校校本課程能夠提供多元與自我探索的教育內容。 中山大學附中課程致力於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成就每一個孩子」為核心,引導學生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的動機與創新的勇氣,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7期: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新課綱課程地圖發展紀實
高中校園 2018臺灣國際科展 青少年菁英輩出
「2018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於日前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國內青少年科學獎分由生物化學科的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洪若淇同學和數學科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王凱及江佶龍同學兩件作品獲得。(詳細得獎名單請參考: 2018年臺灣國際科展得獎名冊) 今年240件的國內參賽作品中共有54件獲獎,並選出15名同學、9件作品代表前往美國第69屆國際科技展覽會(ISEF);11名同學、4件作品參加荷蘭2018年國際環境及永續發展競賽(INESPO);3名同學、2件作品參加2018年的國際科學博覽會(ESI);5名同學、3件作品參加比利時科學博覽會(BSE);3名同學、2件作品參加加拿大科學展覽會(CWSF)等國際賽事。 青少年科學獎:洪若淇、王凱及江佶龍 今年國內青少年科學獎分由生物化學科的北一女中洪若淇同學和數學科的師大附中王凱及江佶龍同學兩件作品獲得。 洪若淇同學的《利用線蟲模式研究飲食對於神經老化的影響及其分子機制》研究主要是利用與人體基因相似的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t)當作模型生物,探討飲食是否會影響老化。研究中她餵食線蟲兩種不同的細菌-- DA1877和OP50,發現DA1877會造成線蟲生長加速以及神經老化,並加速早衰。而造成老化的原因,主要為DA1877會影響daf-16此神經傳導調控途徑,增加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量,造成運動神經功能的改變。由於人體也有daf-16此神經傳導系統,此研究的發現,未來可進一步運用在人類同源基因上實施相關研究,並藉由相關的科學證據,幫助人類知道哪些特定的飲食,可以延緩老化及延長生命。 國內青少年科學獎洪若淇同學 王凱及江佶龍同學偶然在網路上看到國際數學競賽題:「兩條互相垂直且通過橢圓焦點的弦,被焦點分割成的四個線段長之倒數平方和為定值」,對此結論他們感到有趣,乃以充滿童趣的《永恆的旋轉木馬》為題,嘗試突破平方和以及橢圓的限制,將問題延伸到二次曲線n個線段m次方和的一般情形,甚至可以推廣到不同的曲線以及空間曲面上,由此發現了許多有趣的幾何不變量性質。由於在幾何領域,不變量是重要的性質,而該作品不但發現了有趣的幾何不變量,並且推廣到了非常一般化的情形,因此受評審團青睞而獲獎。 國內青少年科學獎右起王凱及江佶龍同學 國外青少年科學獎:俄羅斯少女 國外青少年科學獎則由來自俄羅斯的Anastasia A. Andrianova及Yulia D. Maslova兩位女學生獲得。有機氟化合物在現代藥物合成中被廣泛使用,因為氟原子接上有機分子可以提高它們在生物體系中的活性,增加它們的穩定性和通過膜的滲透性。他們的研究提出一種合成官能化氟代烯烴的新方法,使用此新方法不但獲得了新型氟化試劑,還能使合成出來的新分子具備獨一無二的性質。 兩位女同學目前正繼續開發使用有機氯化物取代溴烯丙基,或使用金屬鈀催化的研究,並希望發展出含氟類似物的藥物的開發方式,期待他們未來有更豐富的研究發現。 學術深度及創意有突破 評審總召集人林榮耀院士講評今年度國際科展整體的學術表現時表示:「今年作品的學術水準比往年有提升,研究主題及方法、成果都能與時俱進及提升作品之深度及創意上有突破。如化學科作品有些發展材料應用在吸附環境廢棄材料,及廢水產生氫氣之能源應用。於電化學儀器,將可發展超級電容。於電腦科作品以機器學習相關之主題。工程科結合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四大面向主軸,結合物理化學及醫學完成應用工程之作品。環境工程有木黴菌增殖與堆肥應用,砷離子生物感應器及硫化銻光觸媒之應用。生物醫學則以研究治療癌症藥物之開發,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之上皮間質轉化及探討M1巨噬細胞即化及功能影響,以及利用微尺度濕度分析正常細胞與癌細胞之差異等。」他也提及今年作品顯示作者之思維細密,並能善於應用文獻資料及動手研發作品,顯示有些作品將來可延生生技產品等,難能可貴。 今年臺灣國際科展的主題《STEAM》,蔡英文總統於致詞時特別勉勵學生們:「學生們要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創新發展及國際視野。因為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家們關懷現今全球所面對的重要議題,例如環境保護、再生能源、綠能科技、醫學發展等,而科學教育正是一切的基礎,正如我們今年展覽會的精神標語『STEAM』,要成為一個跨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以及藝術的跨領域人才。」 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則表示:「推動優質的科學教育一直是教育部積極努力的目標,107年新課綱更強調中學生『科學探究與實作』的能力。」他也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教育不是事實的學習,而是訓練人去思維。」期勉年輕學子們再接再厲,保持好奇心、開創新科技、運用想像力,勇於面對世界的挑戰,在科學研究的成績能日益精進,更上層樓!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新營高工黃楚喬 積木培訓法因材施教
「複雜的事簡單做,簡單的事重複做,重複的事用心做。」這是黃楚喬極力傳達給學生的理念,也是他自己生命歷程的深刻體會。 黃楚喬的孩子在十個月大時,就因感染腸病毒併發腦膜炎,導致左腳失去知覺,十七年來,他必定抽出時間親自帶自己的孩子前往醫院進行復健,縱然外觀仍可看得出來有些微長短腳,但已能行走。時間,累積的不單是努力,也是含淚的成果,作為一個父親,一個教師,他把大部分的時間,都奉獻給教育,他關愛學生,就如同關愛自己那個需要復健的孩子。 耐心引導技能特色班 「老師!為什麼1/2 1/2,不是2/4呢?」數學課堂上,某個同學問了這麼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但黃楚喬並沒有被打敗,依然用著親切幽默的態度,耐心的為學生講解。這個班級,是黃楚喬今年接下的特色班,招考一些有意願往技能發展但基礎學科程度都不太好的學生。面對這群低成就的孩子們,黃楚喬認為身為教師要做的,不是去苛責他們,而是要耐心溝通,想盡各種辦法讓他們自願坐在書桌前做功課,所以在黃楚喬引導之下,這班的學生竟從數學全校程度最差,一躍成為期中考全校平均第一的班級,這樣的成果令人驚嘆! 先橫向加廣,再縱向加深 這個奇蹟是如何發生的呢?黃楚喬表示,每個學生都有優缺點,如何評估學生的興趣與專長,給予適性發展,是教師的工作。無論是上課教學,或者是課餘時訓練參加全國技藝競賽的選手,黃楚喬都採取積木式的培訓,也就是以學生既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做為打底的基礎,先著重於橫向的加廣,等到學生熟練了,再延伸至縱向的加深。比如學會加法的同學,就先從個位數橫向擴張到十位數、百位數的加法,待他們學會了,有了信心,才讓他們縱向去學乘除法。 就像堆積木一樣,先把底子都打穩了,再慢慢往上堆,老師不能著急,也不可求速成,否則孩子遭受挫折,沒了自信,一下子嘩啦啦地全倒下來。因此,黃楚喬耗費許多心血,每天早上七點半以前就進教室,陪著學生一起早自習。一開始允許他們可以看報紙,讀小說也行,只要能靜下來就好,接下來才漸次引導他們自己寫作業,隨時在現場問問題,一對一解答教學。 耐心陪伴造就競賽金手 由於新營的學生有不少來自弱勢家庭,加上課業表現不出色,同學們往往缺乏自信,更需要關懷與肯定。104學年度,卓旭嘉同學在黃楚喬的指導下參與全國技藝競賽,得到「電腦修護類」金手獎的殊榮。卓同學表示黃楚喬老師日以繼夜的陪伴鼓勵了自己,老師在生活與健康上的關心,更讓他感受到無限溫暖。 指導學生卓旭嘉(中)榮獲工科技藝競賽電腦修護類第一名金手獎。(圖片提供:黃楚喬) 「跟學生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建立信任的基礎,才能讓他們敞開心房,指引他們突破心理的難關。」他強調,孩子們經過訓練,技能通常會大有進展,但往往會在心理上遇到瓶頸,此時老師給予的輔導格外重要。他相信,沒有教不會的學生,讀任何科目都一樣,只要肯用心去做、重複去做,總有一天會熟能生巧,因為每個人頭上都有一片天空! 「要享受寂寞、享受孤獨,只要撐過去了,結果就會是你的!」這是黃楚喬經常對學生勉勵的話,比賽當天,卓旭嘉同學的血糖值飆升、壓力極大,但他依舊堅持下去,堅定的對他說:「老師,我可以的。」這樣的毅力,令黃楚喬倍感不捨,卻也十分欣慰。 從事教育將近二十年,黃楚喬認為在瞬息萬變的e世代裡,必須用「經營」的觀點來看待教學工作,把學生當成顧客,瞭解他們現在需要什麼,喜歡什麼;就像堆疊的積木,面對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身為教師更應該尊重並接納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懂得將合適的形狀擺放在合適的位置,這樣才能因材施教,協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生命價值。
高中校園 國高中各科 每週基本節數趨近一致
為落實108新課綱「適性揚才」、「多元選修」的精神,教育部回應民眾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的提議:「全國高中職及國中各科領域基本授課節數應該要ㄧ致性」,打算讓各科老師每週授課節數趨近一致,朝「各科等節」的方向規劃。 民眾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連署,指出高中職藝術領域教師每周教18節課,但數學領域、社會領域、自然領域和專業類科卻為16節,國文領域為14節,認為教師每周基本授課時數應該一致,以「尊重各科專業與尊嚴」。連署達5千人門檻,教育部回應如下。 高中節數規劃 針對藝術、生活、健康與體育、全民國防教育及選修課程等領域專任教師的每週基本教學節數,已評估規劃,由現行的18節調整為16節。 至於高中職其他各領域教師每週基本教學的節數,則由各主管機關所定標準規定辦理。 國中節數規劃 目前桃園市、臺南市、高雄市、彰化縣、金門縣、宜蘭縣及花蓮縣等7縣市的國中各科領域教師授課節數已一致化:國文領域為16節,其他各領域專任教師授課節數均為18節。其他縣市各科領域教師的授課節數仍有差距,未來將逐步改善推向一致化。 另外,教育部自107學年度起推動「提高國中專長授課人力政策」,將補助地方政府補足專長授課人力,藉由引導方式,鼓勵各地方政府規劃研訂國中各科領域教師授課節數時能朝一致化方向努力。
高中校園 師大附中多元選修,跨校選課適性揚才
師大附中新北池。(圖取自師大附中官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預計在108學年度正式上路,師大附中提出特色領航學校經營計畫,發揚附中傳統,呼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聚焦學生學習,培養學生成為主動自發的學習者;持續精進創新,積極改善教學環境及教學方法,鼓勵教師發展特色課程,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透過各種多元選修課程,肯定學生能力,給予充分自由,培養寬闊心胸,並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師大附中多元選修特色課程實施多年以來,課程從單科到合科,從單領域到跨領域,從校內發展走到跨校合作,從水平整合到垂直支援,課程模式分享如下: 一、適性發展,多元展能 從102學年度起試辦多元選修特色課程,經由教師籌組教師社群,積極研發特色課程,從原先的7門課程至現在每學期開設至少20門以上課程,供高一學生適性選課,跑班選修。課程範圍涵蓋文學、數理、科學、人文社會、藝術、科技等領域及跨領域,課程內容著重於全人教育(H-Holistic Education)、社會關懷(S-Social Concern)、協作創新(N-Networking Innovation)、寰宇視野(U-Universal Vision)四大目標的達成,以實現學校「成己成物」的願景。 二、跨校合作,師資交流 與北市大同高中合作,互相支援專業教師開設特色課程供學生選修。引進大同高中獲獎課程「空間創意辨變遍」,設計一系列學習設計思考與空間創作的活動,整合應用材料加工與空間構成物設計製作,期許培養學生學習問題解決能力,與探究思考方法。師大附中則以音樂專業的「神隱劇院裡的彩色人生」課程,培養大同學生對歌劇與音樂劇內涵的認識,提升美感分析鑑賞及評論的能力。希望藉由教師們的移動,提供學生拓展不同的專業視野。 三、跨校選修,專業互補 與一路之隔的大安高工策略聯盟,統一開課時段,供兩校學生跨校選修特色課程。師大附中開放23門特色課程供大安高工學生入班選修,近100位附中學生至大安高工選修專業試探課程,普通高中跟技術型高中的交流,激盪出不少火花。大安高工學生對普高的文學課程及實驗課深感驚艷,學習動機興致勃勃,附中學生則對大安的類科實務課程充滿好奇及探索精神,融合兩校各有所長的專業優點。 四、校際交流,互動共好 南北校際交流,豐富學習面向,「雙城奇謀:臺北v.s臺南聲景地圖」特色課程,即是與臺南一中合作,從採集各自城市的聲音開始,瞭解生活脈動,瞭解身處的世界,並進一步構築屬於當地的青春聲景,並於學期末時兩校聯合成果發表,呈現臺北文學聲音v.s臺南文學聲音的採集與研究,希望走出教室,聽見兩地城市的生命脈動,找到互相對話的焦點,進一步從歷史、地理、人文視野瞭解臺南與臺北的在地文學、生活的異同。另「幸福果實」課程,從地球環境、環保作為,到實際動手淨灘北海岸及親自種樹護海岸活動,利用假日與北一女中學生一同合作參與,約150位師生的互動交流,共創美好地球。 五、大學合作,資源共享 希望與大學端合作,引進大學師資、設備資源,提升學生學習品質與深度。105學年度與臺師大物理系大學團隊合作開設特色課程「物理探究與思辯」,提供對物理原理有深入探究興趣之附中學生,親自接受大學教授指導學習的機會。目前也積極與其他頂尖大學洽談策略聯盟,提供更多的課程供學生選修。 希望藉由多元選修課程的實施,重塑每一個附中學子,期能成為「多元開放、自主創新、自我實現、全球關懷」的世界公民,師生攜手共同實現「成己成物」的願景。 師大附中願景。(圖:師大附中提供)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2期:師大附中-多元選修適性揚才,跨校選課共創未來
高中校園 2017國中科學奧林匹亞,勇奪6金
榮獲金牌的6位選手,左起廖昱全、曾治蓁、李祥宇、楊承澔、張正穎、董宇光。 我國學生參加2017年第14屆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榮獲6金,在48個參賽國家中,國家總體排名第1,成績卓越。 6人6金,表現優異 我國代表隊6名學生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羅珮華教授等人組成教練團負責培訓。6人分奪金牌,成績亮眼。其中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楊承澔,同時獲本屆競賽理論最高分特別奬。 我國代表隊學生獲獎情形 國中科學奧賽,培養探究能力 「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International Junior Science Olympiad,簡稱IJSO)是為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整合科學相關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球科學等所舉行的國際競賽。每一參賽隊伍成員為6人,參賽者須為未滿16歲的學生。 比賽一共進行三天,第一天是測驗題,第二天是理論題,第三天是實驗題,每次考試時間約為三小時,除了測驗參賽者的科學知識外,也檢測同學是否能以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是否擁有歸納、統整分析與執行等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的學生,可保送高級中等學校或專科學校五年制就讀。並可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 我國歷獲佳績,連三年排名第一 我國自2004年起參加「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至今總計獲得71金13銀。 我國參加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獲獎情形
高中校園 身障生上大學也需適性選讀
來源:pixabay 教育部為了增加身心障礙者升大學的機會,於民國90年開始,辦理「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院校甄試」(以下簡稱身障甄試)讓各障礙類別學生報名,由各大專院校評估後進行不同類別的名額開缺,身心障礙學生先進行學科考試,成績出來後再讓學生填寫志願序。這看似積極性的差別待遇的背後,特殊生其實並沒有選擇喜愛科系的餘地。 各障礙類別特殊生,在生活中因為先天或後天的限制而無法像和普通生擁有同等的學習力,導致在一般高中升大學的管道,例如指定科目考試、申請入學等制度下成為最弱勢的一群,因為如此,幾乎每一位特殊生升大學,都是依身障甄試的制度來入學,可以從中看出身障甄試對特殊生而言的重要性。 特殊生也需適性選讀的機會 身障甄試的問題在於名額的限制。假使今天學習障礙者想讀社會工作學系,以106年度的簡章來看,除了臺灣大學與金門大學以外,沒有其他學校開設社會工作相關學系;又或者是如果想讀哲學系,除了華梵大學外沒有其他哲學系可供選擇。另外,還有很多科系一個名額都沒有開缺,這樣就會造成特殊生即便認真讀書、甚至成為當年榜首,卻因為簡章內沒有自己想讀的科系,逼不得已只好選填與自己興趣不合的科系來就讀。 先天的限制使得特殊生成績不如常人,根本無法用普通升學制度與其他學生競爭,即便特殊生努力讀書也無法填自己想要的科系。此種不平等且令人感到無奈的制度,正是筆者認為缺少積極性差別待遇的地方。 去年筆者透過委員對教育部請願,請願內容得到回覆結果三點如下: 一、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除可參加各項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升學管道,還有單獨招收身心障礙學生考試。 二、已經有補助大專校院資源教室經常門及資本門經費,鼓勵開設。 三、大專校院近三年提供招生名額已多於報考人數。 教育部一定也瞭解,申請入學管道本身就對特殊生不利,單獨招生開的名額與科系又相當少,甚至只有兩所國立大學。教育部只以簡單一句「有補助金費經費來鼓勵大專院校開設」為由,認為單獨的經費補助能使特殊生能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即便招生名額多於報考人數,也不代表特殊生都有適性地選到自己所想要的科系。 期待實質公平的待遇 當然,筆者了解大學自有其評估考量,其學校設備是否完善、無障礙空間設計是否完整,又或者是學習內容對特殊生是否適合,都是大學端應該考慮的。不過這也間接表示,社會整體的價值對特殊生還是有一層區隔,教育考試制度明顯地把特殊生區隔在公平條件之下,各校從預設立場去思考哪些障礙類別的學生適不適合來就讀某系,而非讓特殊生自己去選擇所喜愛的科系。「因為沒有完善的無障礙空間,所以不招生特殊生」並非理由,學校應該積極建設一個良好的無障礙空間,而不是以此作為排斥學生的理由。 另一方面,大學教育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可以接受不同面向的學生,不論是特殊生或是家境清寒者,擁有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學生,大學的教育才能有更多不同階級、出生背景的討論與思維。目前臺灣頂尖大學的多數學生卻皆為富者,讓臺灣社會差距越來越大,也讓那些從小出生於菁英階級的孩子,一輩子都無法理解弱勢、特殊生的思想與困難之處。 努力考取一個想要的科系,是一件這麼難的事情嗎?真的期望,臺灣有一天對於特殊生是實質的公平、實質的積極性差別待遇。現今還是有許多政策可以改變,像是可以改為學院制開設,或者是全部開設設定達標門檻。希望整體社會或大學端,不要再把特殊生貼上適合讀某些科系的標籤,除去先天差異,我們付出的努力並不比一般生來得少。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身心障礙升大學甄試:沒有選擇的餘地,還算是公平嗎?
高中校園 我如何準備「物理奧林匹亞」
Photo via Visual Hunt 我很早就想來寫一篇有關物理奧林匹亞的準備心得,但一直都沒有機會,這次就藉著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 踏上物奧國手之路 我之所以會踏入這個領域,一切都要追溯到高一下。一開始本來也沒有想過要考物理奧林匹亞當國手,只想要好好培養自己的一科專長。因此我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中選了物理,之後就去買了物理的參考書,想說慢慢地自學。但後來被同學拉入了競賽的領域,所以除了參考書我又多寫了一些學校給的指考練習題,及一些物理奧林匹亞初賽的練習題。說一句老實話,那時我還蠻混的,參考書的題目常常都是寫寫停停,也要兼顧段考和平時考,感到有點力不從心。 到了學期末時,才剛寫到三下的第一章,所以放假開始就拚一個禮拜,終於把高中的參考書寫完。那時我的準備方法大概是:先上網看看一些物理的教學(網路上真的有很多資源,要好好利用),再試著去寫參考書的題目。寫題目時先不要直接看答案,如果真的想不出來再看解答,看解答時一定要把解答的邏輯想清楚,再試著轉成自己的邏輯寫寫看,解答千萬不要用背的,用背的真的是下下策。當然,一些題目中使用到的數學技巧,如果不會當然要記熟。 接下來就是高一升高二的暑假了,這段時間最為寶貴,因為既沒有學測的壓力,也不用準備段考,所以要好好利用。那時我寫了一些物理奧林匹亞初賽題和指考的講義,但寫的不多。高二上我就參加了學科能力競賽,學科能力競賽是比較小的比賽,不過也可以讓自己試試考試的手感。學科能力競賽跟物理奧林匹亞考試方向還是比較不一樣,如果沒有考得很好,有可能是題目的鑑別度不足,也不用太擔心。 那時我是拿普物來看,不過裡面的題目我都沒有寫,看普物主要只是培養自己的物理感,基本上對解題的技巧不會有什麼幫助。不過後來老師給了一本大學物理學,因此我還是把電磁學之後的題目寫完,電磁學之後的題目還是要寫一下,因為有些部分用到的技巧是高中沒用過的,還是要熟悉一下,力學的部分可能就還好。學科能力競賽比完之後,主要就集中在物奧上了。 物奧選手培訓與準備 接下來講一下物理奧林匹亞比賽的順序。大概在十一月考初賽,大約是三千選三百。二月時再考複賽,這次就是從通過初賽的人中再選三十個出來進入選訓營,再加上學科能力競賽的全國前幾名及去年的一些推薦的名額,不過基本上就是維持三十個人左右。 選手訓練營通常在三月底、四月初舉辦,基本上就是先教學兩周再考試一周左右。成績排名前半的話就可以有推薦進入物理系的資格。如果能進入前幾名的話,就可以當國手,代表臺灣出國比賽,如果獲得獎牌基本上就會有保送。 我認為初賽不需要刻意去寫很多考古題,只要有一些物理實力,要過應該不會有什麼困難。複賽開始我才有寫考古題,因為初賽和複賽之後的考試都不太一樣,初賽基本上就是三十題填充,兩題手寫。複賽之後就全部都是手寫,通常是一個大題下面會有好幾個小題,各個小題可能會引導你繼續做下去。基本上複賽只要能寫出二到三題就是穩過了(總共六題)。我算是一個比較極端的特例,寫的題目算是非常少,還是建議多寫一些維持手感。 由左至右: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陳允中、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白奇剛、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張晏祥、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王少群、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鍾尚軒、陳宣叡、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陳昶瀚、國立武陵高級中學謝豐仰 物奧讓人認識自己的能耐 最後分享我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準備物奧是一件很值得的事,不管你最後停在哪一關,對自己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當然準備競賽還是有些缺點,首先需要消耗很多時間這點絕對是肯定的,而且因為考題不能變成單純大學的題目,所以題目有時可能就會變得過分刁鑽。甚至更糟的是,有時就變成像是在猜解答,給出一些不合理的假設,甚至還要選對近似的方法,有時問為什麼這個定律為何可以這樣用,大家也不知道是為什麼。 當然,競賽所帶來的好處也是無法否認的,最直接的就是,如果你能獲得推薦或保送,就可以多出一年左右的時間(甚至更多),既沒有升學的壓力,還可以好好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此外,準備競賽對你的物理視野、分析能力、甚至是對事情的看法也可以有相當的進展,也可以在競賽的路上認識一些同好或是見識到一些神人,還有,對自己能耐有更多的認識。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我的經驗我的路-物理奧林匹亞準備心得
高中校園 讀「這個」有用嗎?誰來決定「有用」?
來源:Pixabay 前幾天政大會計的學生在Dcard上嗆歷史系會被維基百科取代,而歷史系學生最好早點到街點實習,以便學習當流浪漢。這反映的是,每到畢業季或開學季就不斷重複出現的問題:「讀『這個』(基本上可以代換成所有人文學科,如哲學、文學、歷史……等)有什麼用?」(註1) 選系變成賭注? 問問題的人大多出自好意,少數則帶著嘲弄與揶揄。但問的人並非學這門學問,因此他的質疑是合理的,但被問者卻多半只能支吾其詞。這種尷尬的原因是,大多數人在上大學前沒有了解興趣與方向的機會。可是學校不是有輔導室和性向測驗?但在以升學為主的環境中,輔導室因受限於「輔導」少數特教生或資優生,而不受人所重視,其主力工作早就「轉型」成「升學輔導」:例如入學制度的介紹、備審資料的製作、口試技巧的教學……等。而性向測驗在家長不重視的狀況下,也只是徒具形式。 在完全不了解狀況下,選擇校系就變成了雙重賭注:會不會上?以及上了以後喜不喜歡?既是賭注,就很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無法負責的結果,除了得過且過,更失去了獨立思考並付諸實踐的可能,大學變成了翻版的職業訓練。更糟的是,因為社會與科技日新月異,所學當然無法與職場無縫接軌,甚至可能被淘汱(註2)。而企業老闆們在感慨大學生素質低落之餘,更有了可以不用支付合理薪資的理由(或藉口),造成了年輕人低薪及不敢有所夢想的現實。在這樣的狀況下,難怪有更多青年會把大學當成了中途之家式的庇護所。 學問真的無用? 在無從改變現實的前提下,年輕人的困境是否有解?它的答案其實潛藏在本文一開始的問題:「學『這個』有什麼用?」這當然是就現實有用與否來考量,但聽到的人多半不會太開心,因為提醒了他將來可能會淪為「魯蛇」(loser)。所以這個問題隱含了一個沒問出口的主詞:「你」;而完整的問題就是:「『你』學『這個』有什麼用?」 一個主詞、「你」,一個受詞、「這個」(學問),二者之間其實存在著無窮的可能。首先,二者誰比較大(或比較重要)?無庸置疑的,就現實的角度,當然是主詞所代表的人。如果「我」學了沒用,那為什麼要學?這個質疑雖然合理,但卻忘記追問:是什麼使得學習無用?是「我」?還是「這個」學問?一般都認為是「這個」學問的錯,批評它過於冷僻,背離市場需求,不符現實狀況……等。換言之,錯的一定不會是「我」;我只犯了一個錯,那就是進錯了科系。 這樣的解答相對容易承受,但這會不會是找代罪羔羊?以武術而言,太極拳與少林武術之間是否有高低優劣的絕對標準?當然,從「天下武功出少林」看來,這個答案是絕對的。但因為武術離不開實戰,所以太極與少林之間並沒有純粹客觀的高下判準,真正的判準反而是由學習它們的「人」,在相互切磋中所表現出來的。這也就是說,少林武功再高,學的人如果火侯不到、心態可議,必然會輸給另一個努力切磋琢磨、心誠意正的太極弟子。 來源:Pixabay 因此,在客觀與主觀相較之下,客觀一定比主觀重要。任何一門學術之所以能長遠流傳,都是集體智慧的成果,而必須歷經現實與時間的考驗,才能證明它不是痴人說夢。因此,貿然說它無用,恐怕只是井蛙的意氣用事。但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有獨立存在的客觀,如果有,我們也無法知道(因為它既與我們無關,當然不可能被我們知道)。所以客觀絕對離不開主觀的表現,因此再高深的學問也必須透過人才能彰顯並精益求精。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真諦。簡言之,不是學問本來就對現實有用,而是因為經過「人」的實踐,這才讓「學問」變得有用。 「人」的專注投入才是關鍵 因此,真正造成無用的,不是「這個」學問,而是去學習「這個」學問的「人」。有太多學問並不著眼於解決現實問題,但學習它的人卻可以從中開擴眼界、放膽想像,以把它轉換到現實日用之中。「理論科學」與「科技」的中介,固然是由「應用科學」來擔任,但由「理論科學」邁向「應用科學」的過程中,最大的轉捩點就是科學家的視域與想像力。 但科學家之所以能有開闊的視域與想像力,就是因為他長期沉浸、專注於科學之中;而「理論科學」雖與現實無關,但現實卻是科學家關懷之所在,所以他才能把理論與現實結合,並看到習以為常的現實還有另外的層面。例如同位素(Isotope)的發現,原來只是對原子的結構做更深層的認識(註3),並未著眼於實用。但以碳同位素為例,除了眾人熟知的碳14定年法之外,碳13就用在判定幽門螺族旋桿菌所造成的胃潰瘍(註4)。 因此下次再聽到別人問「讀『這個』有什麼用?」時,先別情急包而胡亂搪塞,也別動輒批評別人不禮貌地問了不該問的問題。該做的,反而是想想自己有沒有全心投入「這個」學問?又從中學到了什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即便它無關乎實用,你,也能找到自己在現實裏的出路。 畢竟,如果能在與現實無關的學問中,都能獨立思考而有所得;那麼在切身相關的現實裏,必然可以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但如果對這個問題呈現動搖與疑惑,該檢討的,相信不會是學問。 【註】: 1.本文所論,僅限於個人與學術之間的關係,排除因大環境動蕩的不可預測之因素,例如天災、戰爭……等。因其不可預測,自然不是可被討論的對象。 2.經濟學人智庫(EIU)在美國的2014思想領袖會議發表研究報告,未來5年到10年,科技衝擊將讓白領階級「自動化」,白領機器人(人工智慧)將逐漸取代中階工作者,除了讓年輕人的薪水無法增加,至2033年時,全球更將有電話行銷、會計稽核、零售業銷售、房屋仲介經紀等行業消失。 3.同位素是指同一元素下的不同原子,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卻不同,造成化學性質相同,但物理性質、質譜性質與放射性轉變卻不同。 4.因幽門桿菌不耐酸,但它能製造「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二氧化碳與氨;而氨則具有弱鹼性,使細菌得以存活。因此用碳-13 標幟於尿素分子中,若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就會分解尿素,而產生帶有碳-13 之二氧化碳並呼出體外,進而可判定是否患胃潰瘍。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讀「這個」有什麼用?──「有用」與否該由什麼來決定?
高中校園 【108課綱】多元選修怎麼開?高師附中經驗分享
Photo via Visualhunt 校本課程及多元選修為12年國教108新課綱的修訂重點之一,其核心想法為透過課程的規劃及選擇,一方面建立學校特色,一方面協助學生在高中階段能適性發展,有別於目前部定選修限制較多,學生受限於傳統類組框架,無法依照專長與興趣進行選擇與學習。然而,學校所遭遇的實際問題卻是現有師資結構、學校空間及經費不足等問題,對於規劃新課綱仍有憂心之處。 高師大附中為國教院試行12年國教的前導學校之一,自104學年度起,在高二實施多元選修課程,加上校內自95課綱實施之初,就已經實施高一多元選修課程,至今已有10年,在此提出一些實務操作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多元選修的開課模式 ▌全年級統一時段開課 95課綱及99課綱的實施要點中,已提供各校開設多元選修的空間,本校於97年起,於高一開設全年級跑選修,原班級數為8班,共開設10門課,統一在星期四下午開課,授課教師為本校教師,為授予學分的課程,也列入教師基本鐘點,較能在學校實務面實施,這也是108新課綱的實施方式。 空間配置上則搭配專科教室,學生採自由選課,因班級數增加,所以每班的學生數減少,對於教學的品質有相對的提升。此方式實施3年後,為配合本校的國際教育推動,將此多元選修轉型成為第二外語特色課程,並與文藻外語大學合作,由文藻大學提供第二外語師資,協助學校發展學生的第二外語能力,搭配教育部推動國際交流政策,培養學生具有進行交換學習計劃的能力。隨著學生學習第二外語的環境與機會增多,學校整體國際交流計畫的成熟,105學年度起,本校將此兩種方案整併,讓學生可同時選修第二外語及其他多元選修課程,提供學生更適合自己的課程。 【105學年度高一多元選修開課一覽表】 ▌依學術傾向於不同時段開課 104學年度起,配合國教院前導學校計畫,本校實施高二自然組及社會組多元選修課程,讓選讀自然組的學生在化學、生物及數學三個科目中進行兩個科目的選修;讓選讀社會組的學生在歷史、地理及公民三個科目中進行兩個科目的選修,藉此讓高二學生不需要在傳統的二、三類組做抉擇,而且可以依照自己的科目強弱或是興趣進行選修。而且教師授課時數並未受到壓縮,且因為班級數增加,學生數減少,可以有比較好的教學品質。 在規劃高二學術傾向三選二的課程時,因考慮教師為自然科及社會科老師,人數較少,因此要在同一時段開課,對於整體課務安排會有困難,因此安排在不同的兩個半天,各開設自然組10個班,社會組8個班,讓學生進行選修。 二、多元選修實施的現況 ▌教材內容及評量方式 高一部分的多元選修為符合學校特色發展,因此教材部分採自編方式進行,配合該課程要培養學生的目標,由授課教師或團隊進行編撰。其評量也偏向報告及展演方式呈現,鮮少紙筆測驗,以呈現多元選修課程要彰顯的學校本位特色,深化學生的學習內涵。 高二部分為偏向學科屬性的多元選修,但由於學生並非原授課班級學生,因此教材是經學科教師研商後所共同挑選的學習內容,以確保學生在不同選課及不同教師授課下能學到相同的學科內容,評量部分也採共同命題,統一考試方式進行。 大部分學生或家長會擔心高二多元選修課程對於學生的段考評量及將來的繁星推薦校內排名是否造成影響?首先,多元選修部分為獨立學分,將另訂定期考試時間並獨立命題,段考命題不納入選修課的內容;繁星推薦的校內成績計算方式本來就不採計課校所開設的選修課成績,因此也不會有所影響。 ▌學生優先?教師優先? 108課綱實施多元選修必定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學生選課優先考量?還是教師基本授課時數優先考量? 本校所採取的方式分為兩種:高一採志願序分發方式進行,每位學生將所有多元選修課程進行優先序選定,最後由教務處依開班數及學生選擇進行安排,盡量符合學生的志願順序。高二則是以學生選課為優先考量前提,老師的開課則搭配學生選擇數進行彈性調整,倘若學生選擇某個科目較多,則請老師多開一班或是再增加一位授課教師,若某個科目選課人數少,只要不低於最低開課人數就讓該課程開成,以符合學生的選課需求。 三、設計課程,建構學生的學習歷程 課程設計對老師而言是一項挑戰,如何將學科知識重新解構,搭配各種議題式的討論,讓學生能重新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知識系統,儘管它不是那麼的標準、統一,但對於學生而言,卻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套有感覺的學習歷程。 學校行政系統應依照學校規模,學生屬性及特色定位,建構出一套能協助課程運行的機制,才能讓108課綱上路時,雖是顛簸,但能在滾動中修正到穩定,順利邁向未來的路程。本文中謹就本校在過去幾年的實施過程、規劃安排及所觀察到的現象與各位讀者分享,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未來各校在推動108課綱時,有更多可以思考的面向。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開課知多少:高中學校多元選修課程實施經驗分享
高中校園 【106智慧鐵人競賽】展現高中職生的創意與智慧
技職組冠軍 106年度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決賽暨國際邀請賽的獲獎隊伍於日前出爐了,高中一般組冠軍由建國中學學生組成的「桃園沒有萊爾富」奪下,而技職組冠軍則是由臺南高工、臺南一中、臺南女中組成的「Iron-men」獲得。闖關王的頭銜則是由歷屆以來累積最高分的「桃園沒有萊爾富」隊奪得。此外,國際組冠軍為來自新加坡的「Pink Fluffy Unicorns」隊所摘下。 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的「智慧鐵人創意競賽」,今年全臺北、中、南、東與離島地區共有1,903組隊伍,歷經初賽、複賽的考驗,從中脫穎而出的24支團隊再與來自亞洲、非洲及南美洲等9組國際隊伍,在決賽接受關卡闖關及主軸任務製作的挑戰。 實境生存挑戰,展現創意與合作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如同一場真人實境生存冒險遊戲,參賽者必須集結不同專長的隊友組隊,破解每道不同領域的關卡,更必須挑戰和製作前所未見的作品。這次決賽主軸任務「增進人類社會和諧的移動家用機械」,考驗的是參賽者的實作能力以及對弱勢團體的同理心及洞察力,參賽各隊均在有限時間內,製作呈現出極具隊伍特色的作品。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自93年開始辦理,從一開始的135隊較勁,到今年已成長到1,903隊,競爭激烈,比賽內容融合生活與課程,促進知識活用,非常受到高中職學生歡迎。 本屆國際參賽隊伍數為歷年之冠,有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奈及利亞、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及智利隊,新南向國家參賽隊數更是創新高,有四隊之多。而「Pink Fluffy Unicorns」團隊作品充滿創意,令人驚艷,因此獲得國際組冠軍。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獲獎名單 ★資料來源:「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活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