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106技藝競賽】金手獎陳映婕,技優保送5大學
圖左為陳明印校長、圖中為陳映婕同學、圖右為指導老師楊剴勛主任 就讀國立基隆商工綜合高中廣告設計學程的陳映婕同學,參加全國技藝競賽,榮獲電腦繪圖金手獎第三名的佳績,取得106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保送資格,一舉錄取5所國立大專校院,包括:臺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商業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及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表現十分優異。 努力不懈,翻轉情勢 陳映婕同學在技藝競賽選手培訓時,先經由校內初賽取得副選手資格,但她不因此懈怠,反而更加倍訓練強度,每天都練習至半夜,以完成指導老師廣設科楊剴勛主任交付的練習份量。 指導老師楊剴勛主任表示,映婕反應能力佳且作品能精確切入主題,在全國技藝競賽前3週,經過21位業界專家及學校老師的評選,映婕的作品獲得大部分評審的青睞,因而翻轉情勢,由副選手轉變成代表學校出賽的正選手。 立志創作,大量練習 映婕自小學開始就很喜歡看小說、漫畫,對這些作家們抱著極大憧憬,即在心中默默地許下願望,希望未來能成為一位創作者。 映婕就讀國立基隆商工綜合高中一年級時,班級成績皆維持在前10名左右。到了二年級興趣分流,依個人興趣及志向,選擇廣告設計學程,學習該領域的專業科目,成績皆維持在全班第2名。雖然綜高學生相較一般職業類科學生少了一年基本設計、繪畫基礎等專業訓練時數,但她投注大量時間練習,在2年內讓自己具備比同職業類科學生更優異之專業能力。在指導老師楊剴勛主任的指導下,積極參加競賽,成績斐然。回首過程,映婕表示雖然辛苦,但每天都感到十分充實且快樂。 由於映婕奮力不懈的學習態度,讓她脫穎而出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技藝競賽,在電腦繪圖職類的激烈賽事中,表現亮眼,取得金手獎第3名的佳績,也獲得技優保送的機會,在今年一舉錄取5所國立大專校院,為自己創造美好的未來。
高中校園 2017亞洲物奧獲2金,亞洲第3
由左至右:陳允中、白奇剛、張晏祥、王少群、鍾尚軒、陳宣叡、陳昶瀚、謝豐仰。 我國高中生參加2017年第18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傳回捷報,在23個國家(地區)、166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2金、1銀、5銅,團體成績以金牌數計算,我國僅次於中國及地主國俄羅斯(中國8金、俄羅斯4金、臺灣2金、印度、越南、泰國及印尼1金),成績表現優異。 2金1銀5銅為國爭光 我國代表隊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選、複選、決選及賽前集訓4階段。8名學生代表經過複選及決選等過程,在全國131所學校共計1,964名的參加學生中脫穎而出,代表國家參賽。其中,臺中一中的陳允中和王少群紛紛奪得金牌,個人排名分別為10和14名,表現亮眼。 代表我國參賽的8名高中學生獲獎情形表 亞洲物奧難度高 「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首屆為印尼所舉辦,目的在增加亞洲地區各國物理教育經驗的交流,並促進青年之間友誼的成長。競賽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考驗學生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獲得榮譽獎者,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另於亞洲賽獲金牌與銀牌者,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的新臺幣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 我國平均排名前三 我國自2000年起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59金、41銀、38銅及14面榮譽獎,參賽18年以來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3名,並曾在2001年、2003年與2010年的競賽中榮獲國際排名第1的成績。 我國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獲獎情形表
高中校園 高中職生快看,技能清寒獎學金在此
Photo via target="_blank" 高中職以及大學的清寒在學生,只要擁有藝術、體育或技職類的專長,成績表現優秀,附上老師或教授的推薦信函以及清寒證明,即可向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文教基金會申請「技藝職能獎學金」。不限時間,可隨時辦理。 「財團法人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文教基金會」為培育清寒在學優秀的藝術、體育、技職類學生,特別針對公私立高中職、大學院校設立「技藝職能獎學金」,每年預算最高達新臺幣500萬元,以協助青年學生發揮天賦長才並培育潛在專業技能。 獎學金申請條件 【對象】:公私立高中職、大學院校(含研究所、碩士班)藝術、體育、技職類清寒優秀在學學生。 【高中職成績條件】 1.高中職二至三年級在學生前一學年的術科成績總平均在80分以上或校排名40%(含)以上,且操行成績甲等以上或80分(含)以上可申請。一年級新生則以入學考試或申請入學成績提出申請。 2.若未能提出在學成績或入學成績證明文件者,可提出得獎紀錄以供審查。 【大學成績條件】 1. 大學院校(含研究所、碩士班)二至四年級在學生前一學年的術科成績總平均在80分以上或校排名40%(含)以上,且操行成績甲等以上或80分(含)以上可申請。一年級新生則以入學考試或申請入學成績提出申請。 2.若未能提出在學成績或入學成績證明文件者,可提出得獎紀錄以供審查。 獎學金申請方式 【申請資料】 1.在學或入學成績證明文件。 2.系所或教授、老師推薦信。 3.中低收入戶證明或相關證明家境清寒文件。 4.「技藝職能獎學金」申請表(點我下載)。 【申請方式】:備妥上述資料文件,以掛號郵寄至: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五段 125 號 6樓「財團法人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文教基金會」。 【注意事項】 1.申請資料短缺或逾期者皆不受理,且不另行通知。 2.獎學金的申請審查採書面方式進行,必要時得面談與實地查核。 3.已受獎助的學生於接受獎學金屆滿一年後(即已接受兩學期之獎學金),可檢附相關文件再申請。 4.申請文件若有不實或違反規定者,得撤銷獎助,並追繳已申領的金額。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中華開發工業銀行文教基金會技藝職能獎學金設置辦法
高中校園 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
Photo via VisualHunt.com 中國暢銷作家劉同,在校園演講時,以「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為主題和高中生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強調「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財,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只要現在努力,未來就會遇見和你一樣努力的人」。 ============================ 綿陽中學的同學們,你們好。 我現在很緊張,印象中,我的人生大概有兩次極致的緊張。第一次是考大學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否考得上。第二次則是幾年前去清華和北大演講,那可是我根本不可能考上的兩個學校,面對那些成績優異的學霸,心中十分忐忑。 但後來我想通了。讀高中的時候成績落後,輸了同學一大步。但是進入社會之後,我很努力地工作,慢慢追上了一些人。走到今天,我可以大聲地說一句:「看,我並沒有輸」。對我來說,人生不僅僅只有高考(等同於臺灣的大學聯考)才是最重要的關口,其實,人生一段一段全都是關口。每個關口都要努力、都能努力,都有機會去努力。 今天想和大家說的題目是「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免不了回憶過去,那是我不願意回首的日子,因為它對我來說太黑暗了。 讀大學為讓老師開心、父母有面子? 三年前《人民日報》有一篇新聞報導,說是一位父親不想讓自己的女兒讀大學,因為他認為讀大學需要四年時間,還要花掉八萬塊學費。畢業後找的工作可能月薪也就兩、三千,他認為太不划算。那位父親就說,要女兒高考之後直接打工就好了,四年怎麼做都可以賺個十幾萬。而這十幾萬還可以創業、買房子、做投資,多好。 新聞一出來,人人譁然,大家開始瘋狂討論。 如果那時我還在讀高中,肯定會特別興奮地拿著這張報紙給爸媽看。我會說:「你們別再逼我考大學了,就讓我早一點工作吧,提前為你們賺錢養老,早日實現我的價值,多好啊。」 那時的我固執地認為,成績好就是為了讓老師開心,讓爸媽有面子,讓七大姑八大姨羨慕,指指點點說,瞧人家孩子多棒。但是這些,跟我有什麼關係呢? 我特別羨慕那些天生就會讀書的同學,小學前十名、國中前十名、高中前十名。他們應付考試不費吹灰之力,人家是一做就全對,我是一看都不會。我絞盡腦汁也做不出來的題目,他們微微一笑就知道答案了,完全用智商碾壓了我。久而久之,我認定了一件事,功課好、成績好,對我來說就是無法實現的 白日夢,而我的存在就是個笑話,就是為了做優等生的陪襯。我認為自己完全不具備學習能力,那我為什麼要強迫自己去考大學,讓自己輸個徹徹底底呢? 大學環境的自由與開放,和中學校園截然不同 高三那年,有同學要去長沙的湖南師範大學考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系,就問我說:「劉同,要不要去考?」說實話,我哪學過什麼普通話啊?我的普通話真夠爛的。但轉念一想,反正已經高三了,自己又不想考大學,閒著也是閒著,如果跟著去考,而傳媒大學的招生老師又聾又盲呢?萬一把我錄取了,豈不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嗎? 事實證明中國傳媒大學的招生老師既不聾也不盲,事實證明天上永遠不會掉餡餅。我在初試就被淘汰了,而我的那些同學都進了複試。 既然如此,我就乾脆死了心,來都來了,那就在校園裡隨便轉轉吧。於是,在同學參加複試時,我就繞著整個大學城(由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和湖南師範大學組成),一點一點地慢慢逛。我看到那些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們結伴成群,一起彈吉他、一起唱歌、一起表演話劇、一起喝酒、一起看電 影,在英語角用英文隨意聊天。在我眼裡,大學就好像幸福自在的天堂一樣。 在大學裡,一個人可以參加很多社團、交很多朋友,擁有無限多的選擇,以及最大限度的自由。在那幾天,我看得目瞪口呆。這和我在中學裡單調壓抑的校園生活完全不一樣。甚至,我還發現男生女生親密地走在一起,別人也不會用異樣的眼神看他們。我完全無法理解這是一個什麼環境,難道大學都是這 樣的嗎? 回家後,我就一直想這個事情。我的家鄉在湖南郴州,那是一個小得不起眼的城市,生活了十幾年,周圍的同學和熟人都是一樣的,親戚朋友也是一樣的。同樣的面孔、同樣的思維、同樣的習慣、同樣的言談。生活圈子極其狹窄,我稍微發生一點事,立刻傳得人盡皆知。人人都知道我的罩門,所有人看見我必說的一句話就是:「劉同,你根本考不上大學,你真的不是塊讀書的料。」所有人都在唱衰我、看不起我;所有人都認定,劉同這孩子,就這樣了,這輩子都沒什麼出息。 時間一久,我產生了破罐破摔的念頭,我抵觸所有人,抗拒所有人。我不是不想考大學,只是太討厭那些在我耳邊叨叨著一定要好好用功的人,他們好像是情感的綁架者和踐踏者,以所謂的「用心良苦」、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不斷打壓我、踩扁我,讓我深信不疑地認為自己就是差、差、差,還有一無是處。 考大學是為自己能展翅高飛,認識更廣闊的世界 從師大回去之後,我突然開竅了,眼前似乎打開了一扇門,通往一條從未見過的道路。我不再消極對抗、不再懈怠沉淪,我開始強烈地想嘗試一種新的生活,我想認識更多有趣的人,而不是十幾年來,隨時隨地諷刺我的那些熟面孔。我也想去參加那些社團,接觸全新的世界、全新的人群。我想擺脫父母的安排,不再由別人告訴我該如何去做。 那一刻,我幡然醒悟,彷彿被打通了任督二脈,整個人都明亮了起來。我必須得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如果我不考大學,留在這個小城,找份看得到盡頭的工作,那這一輩子就真的全完了,只剩死路一條。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自己之前有多蠢。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在跟成績好的同學較勁,在跟那些逼我學習、諷刺我落後的人對抗。從前我的學習目的似乎只是為了要爭前三名,而我無論如何也爭不到。我人生的全部挫敗都源自於此,我所有的精力、思考,也都集中耗費於此。 我一直以為讀書是為了父母、為了老師、為了在同學面前揚眉吐氣、為了在親戚朋友眼裡有面子。但從湖南師大回來後,我完全轉變了,我清楚地意識到,考上大學,不為任何人,只是為了自己。為自己能夠展翅高飛,離開一成不變的環境,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認識更多更好更有趣更優秀的人。 我太晚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世上從來沒有太遲的事。 從那天開始我拼命讀書,天未亮就起床,把高一、高二的題目全部從頭看一遍,任何一個小問題都不放過,直到弄明白為止。每天只睡幾個小時,一直讀到凌晨兩、三點。本來已經對我不抱任何希望的爸媽看到我這樣,都以為我從長沙回來之後受到刺激,瘋掉了。 他們當然不知道我心裡是怎麼想的。那時,我心心念念的,就是我一定要逃離他們,一定要遠走高飛,多考一分就能離他們遠一點,多考十分就能離他們再遠一點;如果再有本事的話,真恨不得自己考到國外去,永遠都不回來。 去考中傳播音系之前,我的成績是班上倒數十名。最後高考成績出來,我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竟然比模擬考成績高出一百多分,超乎水準的發揮,考上了湖南師範大學的中文系。 進入大學之後,我每天都練習寫作,也開始認識更多的朋友,他們性格迥異、新鮮風趣,我與他們分享讀書的感受,盡情討論對各種事物的看法。我整個人的狀態一下子就變了,從高中時的頹廢、自卑、壓抑,變得陽光、樂觀、熱情。 我在大學裡認識了一位女同學,對我影響深遠。那時,因為我的錢老是不夠用,而那位女同學總是大方地借錢給我,而且還不會催款。當時我很好奇,打聽之後才知道,原來她是清寒學生,校內有補助、特等獎學金,每個星期還去當家教,所以顯得很有錢的樣子。 她的經歷讓我汗顏,當我有一天在校報上看到她的專訪,就徹底被她折服了。 進大學的意義就是遇見跟自己一樣努力的人,一起發光 她在小學的時候,爸爸因骨癌而去世。為了給爸爸治病,家裡耗盡了所有財產,還欠了一大筆債。她就跟媽媽商量,放棄大學選擇專科學校,這樣可以提早出來工作。 她的成績非常優秀,考上專科後順利找到一份小學老師的工作。正當家裡的一切慢慢好轉時,媽媽突然被診斷出得了肌肉萎縮,喪失了自理能力。從那天起,她每天早上七點鐘到學校教書,晚上回家就幫媽媽按摩,緩解媽媽的疼痛,一直按到下半夜,等媽媽睡著後她再去備課,睡兩、三個小時後再到學校 上課。就是這樣一直扛一直扛,幾個月、半年、一年過去。就在媽媽病情加重的時候,她的專科學校突然告訴她,學校有五個名額,可以推薦去報考湖南師範大學,問她要不要試一試。 在她的字典裡,從來就沒有「大學」這兩個字,她認為自己這輩子已與大學絕緣。而且,她的成績並不是五個人裡最好的,她的綜合條件也不是最優秀的,即便機會來了,也絕對輪不到她。 這件事她沒有跟媽媽講,但她還是悄悄去了湖南,到了長沙。因為她跟我一樣,從來就沒有去過省會,只是想去見識一下。 沒想到,她竟然過了初試,進入二試後,但她依然不抱任何希望。到了放榜那天,她在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簡直不敢相信。她一路狂喜地坐大巴回家,想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媽媽。半途中傳呼機響了,醫院傳訊跟她說請盡速回電。她立刻下車去電話亭打電話,醫院說媽媽快不行了。她一邊哭一邊往醫院奔去,趕到的時候媽媽已經去世了,她還來不及告訴媽媽這件好消息。媽媽到死之前,都不知道女兒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實現了最不可能的心願。 而她,雖然扭轉了命運,可仍然沒有逃過命運大神的捉弄,她成了孤兒。 聽完這位女同學的故事,我的眼淚嘩嘩地流。她小小的個子,竟然肩挑背扛了那麼沉重的負擔。她每天笑嘻嘻地努力讀書、生活,完全掩蓋了深夜痛哭的眼淚和憂愁。 畢業後,我們一起考進湖南衛視,在那之前,她根本不知道電視台是做什麼的。但她極其努力,比男孩子還肯拼,每天熬夜加班。兩年之後,我在湖南台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記者,她卻已成為一個聲名鵲起的大編導。 現在,她是光線傳媒活動公司的總裁。(編按:「光線傳媒」是中國大型民營傳媒娛樂集團之一) 一起北漂的日子裡,我曾經問她,為什麼那麼拼啊?她說,自從爸媽離開之後,就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會幫助自己,所以只能靠自己改變已經寫好的命運。生命是一本可愛的書,既然已經翻開了,就要認真地、積極地,從開頭看到結束。 我要感謝自己在高中最後幾個月的努力。如果當時選擇了放棄,就不可能遇到這麼多優秀的同學,又透過與他們的相識改變了自己。進入大學很重要的意義就是遇見跟你一樣努力的人,然後你們一起發光。 考大學是最純粹的競爭,有努力就有收穫 轉發《人民日報》那則新聞時,我寫了一段話:「讀大學的價值也許在於能認識未來幾十年最重要的朋友、能分辨出哪些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交往、能集中解決很多困惑,從而形成自己的原則,開始學會拒絕。讀大學的價值在於,你明白了世界上還有很多優秀的人,你開始有了靠近他們的動力,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發財,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你現在努力,未來就會遇見那些和你一樣努力的人,你現在不努力,你未來遇見的人大概也是和你一樣的狀態和處境。」 因此,回到最初的問題,高考重要嗎?當然重要,而且極其重要。 人生的道路上,未來還有很多關卡,肯定比高考還要難跨越。再也沒有什麼競爭像高考那麼純粹、那麼公平:人人面對同樣的評估標準,只要夠勤奮刻苦,就能獲得優異的成績。但步入社會後,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即便努力了也是無用,因為出身、地位、背景的差異,因為社會的各種潛規則,我們不再擁有公平競爭的機會。從此再也不會像高考這樣,有一群同齡人和你一起戰鬥,有老師帶著你們奮力向前,有家長在背後做你們的強大支援。 高考的可貴,就在於它的純粹。所以,一定要把握最後的時機,在最純粹競爭中,漂亮地盡力地拼搏一次。 綿陽中學的同學們,我很羨慕你們在這麼好的學校讀書,你們能考進這所重點高中,代表一隻腳已經跨進了大學校門。你們所要努力的方向,是選擇更好、追求卓越。如果我早一點知道讀書不是為了家長、也不是為了老師,而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讓自己變得更優秀,也許就不會覺得讀書是個苦差事,希望你們也不辛苦,痛並快樂著。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悅知文化同意授權轉載。 ★劉同新作搶先看:《向著光亮那方:與其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 《向著光亮那方》 【關於作者】:劉同 ※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青年作家,現任光線影業副總裁。 ※出版《誰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獨,雖敗猶榮》等作品,銷量已累計突破 700 萬冊,創造近年來青春書籍新紀錄。連續多年獲得各大網站非虛構類作品第一名,中國作家榜年度最佳勵志書。 ※最新作品《向著光亮那方》上市首月(2016/8/29),即熱銷突破 75 萬本,繁體中文版均由悅知文化出版發行。
高中校園 高中畢業一定要考大學嗎?
教育部在這個月提出了「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和「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從明年(2017年)開始,高中應屆畢業生選擇提早就業,可以向政府申請每月10,000元的補助,存入個人專屬的「青年教育與儲蓄帳戶」當中,每位畢業生最多可以連續申請3年,意謂著3年後,就能提領36萬的基金,作為未來繼續升學或創業的第一桶金。 除了鼓勵高中畢業先就業,藉以探索個人生涯志趣之外,同時也鼓勵報名「青年體驗學習計畫」,高中生可以選擇到海內外任何地點當志工,未來志工的經歷可作為大學申請入學的選項。 兩項政策立意良善,希望年輕人除了「升學」之外,可以透過工作或服務「體驗人生」,更加確認人生方向之後,再選擇是否該讀大學?或者該選擇哪個專業做為深造的目標。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構想圖。(圖片來源:教育部) 計畫一出,果然引起各界撻伐,反對的理由莫過於會惡化「社會階級流動」,因為社經地位較低的孩子,將因每月多領1萬元,放棄考大學的機會,一旦沒唸大學,未來社會階級翻轉的處境令人擔憂。鼓勵高中生到海外實習當志工,這是高社經地位家庭才有辦法支應的選項,若是此能作為大學申請入學的「加分項目」,勢必讓其占據更多的教育資源。 真的會加深「階級分化」嗎? 反對者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選擇半工半讀的孩子,多半因為家庭經濟弱勢,需要提早就業,出身中產以上的學子,去打工多半為玩票性質。一旦除了上班的薪水之外,每個月還有上萬元的津貼,心動的想當然爾會以弱勢家庭居多。 然而,「青年教育與儲蓄帳戶」每年只有5,000名能提出申請,僅占高中應屆畢業生的1.85%,有機會提出申請的比例不高。同時,開放錄取高中畢業生的企業,每月每人還有5,000元補助,有資格提供職缺的企業,其規模、產業類型也多受限制,因為職缺必須由「勞動部彙整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提供之優質職缺,協助培養青年成為技術技藝人才的計畫」。就算弱勢家庭的孩子有意願申請這項補助,但他們被企業錄取的機會又有多高? 同樣的「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必須是由高中畢業生主動提出計畫申請,內容可針對「壯遊、國內外志願服務進行體驗學習」,計畫申請通過的應屆畢業生,主管機關可以協助提供保留入學資格,以及役男兵役緩徵等協助。雖然,申請人數沒有最高上限,然而,高中生能完整地寫出計畫的目標和方向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元智大學學生成立「大溪神將青年文化工作隊」,投入社區服務,也是「青年體驗學習計畫」之一。(照片提供:教育部) 當然,在臺灣補教產業興盛的情況下,家庭經濟不錯有能力提供孩子到海外壯遊的家庭,花個幾萬元請補習班協助寫計畫,也不是太困難的事,然而,計畫完成之後,將相關經歷作為來年申請大學的依據,也要看各大學校系接不接受學生「花錢買來的經歷」作為入學申請資格。 配套措施才是關心重點 臺灣社會的關說事件普遍存在各個層面,反對者擔心擁有資源的家長,可以另尋門道協助孩子取得大學入學資格,加深階級分化,此種擔心絕對合理。然而,在人人都能唸大學的情況下,大家爭取的是名校的入學資格,從臺大、清大兩大名校的招生策略來看,臺大相對「保守」,目前仍是國內各大學中透過指考分發比例最高的學校;清大走的是「臺版史丹佛」路線,希望能多發掘「背景多元」的學生,包括提高弱勢生的比例,最早的繁星推薦就是由清大而起,今年的「特殊招生」管道,清大一口氣提供了30個名額,也是各校最多。 在此前提下,名校為了確保「新生素質」,絕對不會貿然招收家世背景好,但學習態度和程度欠佳的學生。因此,若海外服務學習就能作為申請好大學的加分強項,這點就真的多慮了。 針對教育部的新措施,大家應該關注的是,明年上路的新措施,究竟由哪些單位執行相關計畫,是否能落實政策出發點的美意?例如,將學生送到企業深度學習技術,是否有最低時間的限制,該不會每個工作「體驗」一、兩個月就換下個工作,企業如何面對流動性高的學子,規劃完整的專業做中學計畫?哪些企業又願意「承擔」培育人才的企業社責任? 壯遊或志工計畫提出後,有哪些單位可以協助輔導個別申請人的需求,倘若過程當中與計畫預期有落差,又有哪些團體或導師可以協助解惑? 兩大計畫執行面的問題,才是明年新措施上路前,必須好好規劃配套工作的方向。畢竟,高中畢業除了直接升學外,有其他選項可以探索生涯,絕對是青年學子可以仔細思考的建議。 【參考資料】 1.教育部「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專區」 2. 【106特殊選才】30校162系組招生不需學測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出自「大學問」與「想想論壇」共同策劃的專欄【大學問想想】,原文請見:高中畢業一定要考大學嗎?
高中校園 打開天窗看黑數,不必在圍城中被卡死─高職轉科方案
十二年國教推動已經歷時五年,實際施行已經邁入第二年。任何這麼大規模的計畫,其實都應該伴隨著嚴謹而廣泛的調查,衡量計畫目標實現了多少?還需要哪些後續改善?美好的口號響亮喊完是否成真? 在十二年國教的理念與目標之中,「適性揚才」應該是相當主要的一項,我們也都引頸期盼。台灣教育界抱怨(或是被抱怨),學生無法在教育體制中得到最適才適性的學習,已經不知道有多久了。十二年國教看到這件事該改變,很好,但是真的改變了嗎? 如果問問老師們,學生們,他們有切身感受到他們的學習經驗與升學機制,更符合他們的才能特性嗎?就我的側面理解,進步極少,幾乎感覺不到。即使是最應該體現「適性揚才」的技職體系,這個理想也還是被重重制度所困死;十二年國教改革幾乎沒有鬆綁撼動。 最與「適性揚才」理想衝突牴觸的,就是高職體系之中的轉科轉學流程。至目前為止,教育體系並沒有正視及實際改善。 某高工的實作工廠(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缺乏試探就得選擇,發現選錯回頭無路! 由於國中小階段缺乏實質的體驗,其實大部分學生進入高職類科時都是半猜半碰巧,在經過高職一整個學期上課、實作之後,許多學生會發現自己對所處的類科缺乏興趣、適應不良,想要轉科或轉學。但這時候他們會發現⋯⋯太遲了,進入容易轉換難,真的能成功轉類科的人少得可憐! 高職體系轉科轉校的管道,狹窄得像毛細孔,關鍵原因在於:實額制。什麼是實額制?舉個例子比較好解釋。 現在台北市教育局核定一班37人,加上外加名額,常常每班會超收到40人。在每個學年底,教育局會要求各校各科回報轉學缺額(並沒有用資訊系統匯整統計及滾動更新),各校通常會召開內部會議討論回報給教育局的缺額。 假設某高職某科有40個學生,其中一大堆都不想繼續讀這個科,但是實際上這些學生還是有學籍,所以學校不會認定這裡有缺額。即使3人退學,剩37人,教育局仍然會認定這一班沒有缺額。要等到退學/輟學到剩37人以下,例如35人,才可能通報開缺2人──而這個缺額數通常還會低報。 在這種計算模式下,各科各校能開出的實際缺額勢必少得可憐;沒有缺額,外科外校的人就轉不進去,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學生心裡想要轉換,但是別人沒有空出椅子之前,他們也不能換位子。先空出椅子的人,會冒著最終沒有椅子坐的危險,於是大家都被卡死。沒有調查數據,高層、外界就以為想轉科換校的學生不存在,成為「黑數」,沒有人為他們著想。 而且即使有開缺,極少數的名額還要用轉學考的方式來爭奪。入學要走向免試,轉學呢? 某高工的機台,供學生實作使用(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辦法早就有,做不做存乎一心 針對這個情況,我訪問了松山工農資訊科的蘇恆誠老師;他說,這樣的情況在資訊時代根本不該出現。因為其實只要改成「虛額制」,問題就可以發現並著手處理──學校要調查「有高度意願,會申請轉科轉校」的學生數量,納入「虛額」統計,然後透過電子資料庫進行綜合交換,學生轉換的機會立刻大增。這樣的機制,現在可以用電腦計算完成,可謂毫無難度,做或不做存乎一心,只要一紙命令就能解決。 「為什麼學校沒有推行這個方式?」我問蘇老師。 「一來,如果正式統計,技職學校都出現大量學生想要轉科轉學,讓整個體制缺陷暴露無遺。二來,台灣目前各級學校幾乎都採行固定班級制,有新成員加入就必須要再重新磨合適應,如果數量大會形成老師與學生的龐大負擔。當然,希望學生自由轉換的老師也不少,但是要改變現況,只要有雜音,就很難辦成。」 「你怎麼不建議政府辦理?」我挑戰蘇老師。他說「2014年底,我曾經在教審會中,當著台北市教育局長的面提出建議,當時的局長也說要做,但是沒有下文。」 期盼適性揚才的學生一屆一屆入學、畢業,一年一年長大,錯失機會。制度改變的下文,什麼時候才問世? ★感謝松山工農蘇老師受訪並提供見解。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打開天窗看黑數,不必在圍城中被卡死 ──高職轉科方案
高中校園 高中教改的願景—簡菲莉校長的第八個夏天
各位親愛的同仁,很抱歉我沒能親自主持第八年的開學校務會議,希望這一篇文章能完整表達我對各位的感謝與期待,祝福每一位中正人,開學快樂! 願景一直在 如果有機會改革目前臺灣的高中教育,尤其是與學生學習直接相關的課程與教學,作為校長、教師、家長、學生、政策決定者,將如何具體描述其理想與圖像?如果有機會把理想圖像轉化為行動,什麼時間點是最佳啟動時機呢? 謝謝中正伙伴們從2009年起至今,我們一起累積教師與行政團隊多年的努力,持續把課程發展、教師教學、學生學習這三大主軸所涵蓋的目標與挑戰放在校務發展的最關鍵位置,也因此累積了豐富的課程發展與教學成果。從「作學生學習的贏家學校」願景圖,以及強調核心品格為重,心智習性為要,並以培育藝術、人文、科學三兼備的學生學習為圖像,清楚昭示這個學校致力發展與探究的是整體系統創新變革的路徑,而教師社群與行政團隊持續不懈的目標,則是為重塑通才教育與學校系統創新鋪出一條值得前行的道路。 圖一:學校願景與學生學習圖像 這一個夏天 2016年暑假的夏日進行式,洛城有一群老師合力開辦了一所為期四週的虛擬學校,同學科領域的老師們將部定必修課程重組,並做差異化的教學設計;跨學科領域的老師們發展多元選修新課程;以學生為中心的選課機制,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周的課程;在完成三周的必選修課程之後,另外規劃完整一周的彈性學習,融合自主學習、補救教學、選手培訓、特色活動與充實增廣課程等的自選機制。許多人問:為什麼學校有能力開辦難度這麼高的營隊?為什麼這群老師們願意犧牲暑假參與這麼辛苦的任務? 在「小中正」招生的新聞稿上寫著:「本營隊完全因應未來107學年度12年國教新課綱理念精神,以學習者為中心規劃設計,所有課程開放學生自主選課。營隊時間從105年7月14日起至8月10日,為期四週。校內從半年前第一次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這個課程實驗案,老師們組成新的社群協作交流。『小中正」課程理想趨近於『一生一課表』的課程模型,最大的特色是所有科目,不分必修、選修,均開放選讀,學生透過課程諮詢教師的輔導,進行各時段選課。更重要的是,有別於現行高中生每周學習近15個科目以上,『小中正』的課表每周修習科目只有八科,師生能夠完整且充分討論和交流。這個營隊也試著直探107新課綱最核心的考驗──導師制度和課堂管理。我們期待四週的營隊課程之後,學生認識高中課程專題研究的初步作法,並能融入學校團體,並與家長、老師充分溝通屬於自己的高中生活、學習、生涯規劃。」 2016年夏天是我們一起在中正啟動課程改革第八年的開始,累積學校教師社群專業合作模式與行政團隊實踐理念的行動能量,大氣洛城想要探究的是學生自主學習動機動能均不足的可能轉機,直接挑戰目前高中學校教育的困境,當我們的高中學生都:學習幾乎相同的教材進度與內容;每週修習的科目數過多;大學入學考試的科目數過多;考招制度造成高三下學期不學習的情況嚴重,種種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負面影響也正在擴大。如果有機會改善困境,我們希望用行動找到問題解決的槓桿點。 這一個夏天的「小中正」營隊希望透過理念的實踐與具體的實驗行動,從學校整體系統中,直接面對困境,鎖定課程與教學面向進行翻轉變革。因為我們相信,12年國教與107新課綱將提供一個讓學校學習範式轉型與改革的機會,透過具體而前瞻的完整配套措施,我們有可能共創臺灣高中教育的未來願景。問題是學校系統面對課程與教學必須啟動改變的步伐,能否擺開慣性並朝未來大步前行?「小中正」的實驗與實作有可能探詢這個問題的槓桿點,所以我們在學校系統內,試著為培育未來等待人才的高中教育開闢一條可能的路徑。 洛城故事力 真的有許多人這麼說:「中正的變革歷程屬於非典型,難以模仿歸納,但又值得推敲探究,學校是如何走到這一個階段的呢?」 是的,學校面對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挑戰,累積每一年的調整與改變,所以有機會走到這個行動研究的開創階段,中正高中用半年的時間籌備這個營隊的課程,但成就整個行動的擘畫、共識與人員募集,絕對與這個學校的系統思維與專業氛圍息息相關。也因此,透過訪談與會議紀錄資料的耙梳分析,我們過去六年以課程發展為主軸的歷史事件時間線,正足以透視學校動能啟動與蘊積的歷程,如下圖二,我們暱稱「中正歷史牆」。 「中正歷史牆」顯示學校自98學年度至103學年度重要事件、包括運用策略與事件的影響。六年的變化呈現了政策釋放的變革空間(高中優質化方案、領先計畫、12年國民基本教育)、校內學科與跨學科教師社群動能的變化、以及微型行動方案所累積的集體效能和逐漸累積的動能機轉。在時間流轉與系統微調轉變的學校歷史事件中,中正高中的集體動能的學習循環,體現於教師社群數的成長、課程與教學的創新、學校組織氛圍的改變、以及教師信任關係的建立。從訪談學校老師與行政人員的資料中,顯示中正長期持續在這樣的學校領導歷程中,進行學校系統的創新改革。彙積越來越多元的教師社群,越來越向學生學習為中心靠攏的課程開發,在面對外在世界進化與政策轉變的挑戰時,我們可以比過去更快速的形成共識,也可以磁吸效應找到適合的團隊,一起開闢創新課程的藍海,目標是為培育未來等待的人才,鋪出一條以教育全人為依歸的學校變革之路。 圖二:臺北市立中正高中自98學年度(2009)至103學年度(2014)重要事件策略與影響 中正的下一哩路 答案是「中間領導」。校長領導固然在學校系統運作的樞紐位置,對內需要形成團隊、蓄積正能量;對外需要迎接趨勢變革、順勢進行學校系統升級的領導轉型;對自己則是在系統轉換過程,不斷以教育核心價值與理念,校準每一波學校系統更新作業的領導行動。但是,面對這一波教育現場的變革與大環境的困境,校長更重要的是將學校領導進行轉化與分享,建議中正應該要走的是一條學校系統創新的中間領導路線,以教師全體共享組織發展的責任與義務。 分享一個8/24發生的小故事,校長在臉書訊息裡與張老師提到: 校長:「OO高中來訊息,開學在即但目前沒有招到地理老師,昨天我們啟動地理科五位老師,計畫投入以視訊教學方式補足該校高一至高三19堂地理課的授課模式,再輔以每個月請一位老師去馬祖進行現場實授,短短半天時間就達成跨校互助模式的溝通與分工,這就是老師中間領導的能量蓄積足夠了,任務來時不會推諉,反而會產出更理想的運作機制,昨天這件事讓我很感動,我看到教師社會責任的展現與實踐。」 張老師:「謝謝您的分享,中正團隊臥虎藏龍,真的向大家學到好多,但您是最奧妙的催化劑,看似無為其實無不為。校長提到的老師的中間領導,其實是校長領導的最高境界,符合《易·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其實也是我們帶班所追求的境界,孔子上課,多是何各言爾志,讓大家適性發展,以作為一個更好的人為教育目標,更沒有標準答案,教室可能在河畔沐浴之後,可能在戰亂被圍之中,但是受教育者多是長成自己最適合的樣子,孔子四科十哲是他懷念的,因為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樣子,當然全才的曾子也是他深愛的,所以孔子不在之後,弟子遍地開花,都是完整獨立的不同人格典型。墨家的鉅子制度與禪宗的傳衣缽,都造成爭奪與衰亡,所以近日達賴自己廢除四百多年來靈童轉世之制,是大智慧與慈悲。」 從經驗出發,以課程發展為主軸,以培育未來人才教育鋪路為目標的「中間領導」提出建議:首先是掌握可開發資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校內的教師與行政同仁就是資源的起始點,讓參與的人都是對的人,社群與團隊就會逐漸擴大;另外,各項專案計畫都是重要的經費資源,整合相關計畫匯入同一個主軸,就會在這個主軸面向看到累積的成果,以中正為例,當課程發展貫串在每一個專案計畫中,研發適性通才教育的課程就會以各種不同的模組運作開展出校本的圖像。 其次建議運用明確的中間領導校本策略,建議教師社群與學科領域就學校環境、歷史定位,產生「相應」的組織文化,讓教師共同承擔學校發展的分散式領導與學校定位成為校內外朗朗傳說的故事元素,進而有效運用這些元素進行課程發展與教學活化。 第三點我想談學校制度,建立校本的「制度邏輯」,用學者的定義來說,「制度邏輯」係透過個人和組織為他們的日常活動提供意義、組織時間和空間、在學校場域的實踐,包括「制度邏輯的運作範式」與行動主題-社群之間的交互作用,再現他們的生活和經歷(Thornton and Ocasio,2008)。用中正的經驗來看,當教師社群有意識地為學校裡的個人及社群之日常教學活動與課程規劃,開拓並發現更貼合需求的價值與意義,於是更多的個人與社群也會在制度中承擔開拓與發現價值與意義者的角色,形成正向而良性的系統升級,於是這個學校系統變革路徑,將逐漸走向以教師社群為主要組織運作模式的中間領導系統,校長則成為分享領導並促成分散式領導的變革關鍵支持者。 最後,我要感謝一起為通往學校系統變革路徑攜手前行的中正伙伴,是您們透過行動參與,啟動了這個按鈕,讓中正學校系統創新的非典型發展得以動態開展,其實,教師能投入並實際參與系統變革行動,才是培養未來人才學校教育前進的關鍵元素。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中正高中校長簡菲莉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簡菲莉臉書網誌「第八個夏天」
高中校園 國際地科奧林匹亞獲4金,蟬聯世界冠軍
左起黃家冠、劉若愉、許育綸、陳允中 我國高中生參加2016年第10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榮獲4面金牌,國際排名第一,成績優異。 個人世界排名第一 本次競賽總計有26個國家、100名學生共同參與,我國代表團成績傲人。其中以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學生黃家冠,成績最佳,個人世界排名第1名,而其他3名參賽學生亦獲得個人世界排名前5名的佳績。 代表我國參賽的4名高中學生獲獎情形表 地科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 IESO)是專為18歲以下的各國學生舉辦的年度科學競賽,內容包括地質、氣象、環境科學及天文學等領域。IESO賽事分為兩部分,包括:70%的筆試及30%的實作測驗。近年來氣候環境劇變,地球科學逐漸成為顯學,每年舉辦一次的IESO不僅可加強高中學生認識地球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能促進國際間地球科學教育的交流。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若於地科奧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並可分別獲得獎學金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而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我國十年蟬聯國際第一 我國自2007年起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29金11銀,已連續10年蟬聯國際排名第1。 我國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獲獎情形表
高中校園 國際資訊奧林匹亞,何達睿世界第八
由左至右:何達睿、余柏序、楊皓丞、顏睿楠 2016年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傳回捷報,臺灣高中生共獲得1金1銀2銅, 個人世界排名第八 在83個國家、308名學生參賽中,我國代表團隊競賽成績優異。其中以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學生何達睿,成績最佳,競賽總分為465分,個人排名世界第8。 代表我國參賽的4名高中學生獲獎情形表 資訊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資訊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IOI)是為世界高中生舉辦的年度資訊科學競賽,賽程共有2天(隔天),參加的選手須在每天5小時的競賽時間內,利用電腦獨立解決3個題目,包括程式設計、解決演算法問題等,且比賽中禁止任何形式的交流或是查閱參考資料。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若於資奧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並可分別獲得獎學金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而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我國歷屆資奧獲獎成績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18金43銀24銅。 我國參加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歷年獲獎情形表
高中校園 地理奧林匹亞,臺灣1金2銀1銅
Photo via Visual Hunt 2016年國際地理奧林匹亞競賽,臺灣高中生榮獲1金2銀1銅的好成績! 建國中學升高三的姚勇瑞獲得金牌,臺南一中應屆畢業生黃士桓和科學園區實驗高中升高三的劉芷晴同學獲得銀牌,建國中學應屆畢業生張景皓同學獲得銅牌,團體總排名為世界第五。 地奧難度高,學科外語論述兼備 第13屆國際地理奧林匹亞競賽於2016年8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今年參賽隊伍共有45隊,總計173位選手參賽。獲得金牌的姚勇瑞表示,從小就很著迷於地圖和地球儀,透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帶著他領略世界的廣大,高二時曾獲得高中地理奧林匹亞選拔赛的一等獎。本屆獲獎的四位臺灣學生代表都一致認為地理奧匹需要應用的科目非常廣泛,包括歷史、生物、地科等,並且還要有英文寫作、系統思考、大量閱讀的基礎。 國際地理奧林匹亞競賽自1996年開始,原先每兩年舉辦一次,201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競賽主要包含三項測驗:Fieldwork Exercise (野外實察測驗)和Written Response Test (地理議題)各占40%,而Multi-media Test (多媒體測驗)占20%,且需以英文應試作答,與其他奧賽不同,必須兼具學科能力、外語實力、以及論述表現,難度極高。 我國歷屆地奧獲獎情形
高中校園 雲端時代的生涯輔導
Photo via Visual Hunt 這個周末,我在朋友的邀請下開始了第一次的遠端諮商,有一點像過去在張老師電話值班的感覺,但用視訊且即時的傳遞測驗資料,結束前也開心的預約下次談話的時間。雖然我聽說青少年線上諮詢網——秘密花園早已開張,但習慣了面對面諮商的方式,這次網路諮商讓我親身體會到,這網路不但改變了生活,也對教育的技術面帶來巨大影響,包括我的專業:生涯輔導。 雲端時代來臨,生涯輔導也升級 我是現役的高中輔導老師,讓我勾勒一下高中生涯諮商的場景:我早已熟稔課堂上學生作答題本與劃記答案卡,電腦讀卡後隨即進行班級團體解釋,接著學生成群結隊的與我預約,進行他們重要的選填志願生涯抉擇。我的看家本領就是桌邊幾本輔導手冊,外加一本密密麻麻的筆記本(這可是武林秘笈);輔導室四周像是個小型圖書館,成列著各種大學與科系介紹、升學簡章與面試記錄表……。 曾何幾時這樣的光景開始改變,學生進來不再埋首資料,而是直接走進晤談室,老師隨身帶著的是一台筆電,從網路查詢開啟了師生對談……這不是未來,是現況,網路直接介入,就此展開了雲端時代的生涯輔導。 教育的價值是永恆的,但教育的技術不得落後於現代化,為了因應雲端時代的來臨,我參與了大考中心的大型整合計畫,計劃將大學考試考古題與解析線上化,興趣量表與探索量表線上施測與解釋;再加入漫步在大學、學群學類資料庫的線上查詢,再導入生涯行職的介紹,形成一個多元的生涯輔導平台。這個計劃先參考國外的概念,但加上研究團隊的創意,大多數是現成的測驗與資料庫,只要經過測驗與資訊的跨界合作,這個平台不是預售屋,而是即可入住且安全的智慧型住宅。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從下學期開始,高中生可以在電腦教室或平版電腦上受測一份大學學系探索量表,作完後即刻得到結果報告書,以動畫與圖解清晰的描述個人分數與常模的關係,同時可查詢興趣類型與適配科系,並隨時進入科系介紹。更方便是可即時列印測驗結果,老師或家長也可隨時上網閱覽測驗結果。 整合資訊圖表,輕鬆解讀諮商 可能許多老師擔心,那我專業價值在哪裡?生涯輔導雲端平台的目的不是取代輔導老師的專業角色,它是善用雲端科技的儲存量與多元圖示,將學校生涯諮商的初階目標—認識自我與認識環境,也就是基於指導論或類型論的測驗施測、計分、解釋、資料搜尋等功能,交給資訊平台來執行。進階目標就要交還給輔導老師,可依著學生的個別差異,以敘事、社會學習或建構系統等不同技術進行生涯諮商,用以協助學生面對個別的生涯困擾,而這部分才是生涯輔導的精華所在,是資訊所無法替代的。 換言之,建構一套有效能的生涯輔導平台,不是喧賓奪主的導入速食快餐,而以親和便利的方式替生涯成熟的學生有效驗證特質與選擇,更能快篩出生涯有困境的學生,最後的任務還是回到輔導老師與諮商師手上。而這樣的平台還可拉近親子與親師間的關係,測驗分數是有隱私的,但過去書面測驗的時代,家長常常無從了解與共同閱覽,而今無遠弗屆的網路,在安全的管理下創造了親子共閱的機會,生涯輔導不再是古代藏書閣中的一閣,而是現代家庭書桌的一隅。 待會,讓我一起在雲端相會,迎接生涯輔導新時代的來臨吧!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雲端時代的生涯輔導
高中校園 臺灣教育,怎能只為孕育明星學子?
以前在高中時,我們都拼死拼活地希望上明星學校,大人要我們去當鯉魚,我們就去當鯉魚。要我們躍龍門,我們根本連想都不想地就拼命往上跳。跳躍過得很僥倖,跳不過的,傷心欲絕,這是大家在臺灣根本不可避免的第一戰。不管是考上所謂好的或壞的學校,都給自己人生打了一棒,許多國中時的好同學,也因為考上不同的學校,而同學情誼生變,國中畢業同學必須承受好壞的社會風評,也讓學子對自我評價出現人生的勝利組或失敗者的區別心。 小學生與中學生的完全學校舉辦的音樂日 music day(攝影: 劉威良) 明星學校真的閃亮亮? 每個上過所謂好學校的成人,對於明星高中的認同,其實沒有那麼大。個人在國中時苦苦唸書,考上臺北的中山女中。考上時很興奮,可是好友卻沒有上明星學校,我們之間就有好一段時間很尷尬,彼此自動沈寂,國中感情很好,卻在高中因為不同學校而根本就斷了來往。明星高中傷了同學之間的情誼,是顯而易見的事。 上了明星學校,走路就感到有風,沒上明星學校的大部分倒楣學生,從此抬不起頭,這種自我膨脹與貶抑的心理,的確就是區隔分校來的。 最近建中校長非常努力主張明星學校很重要,深怕建中混了其他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不是最優秀的。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只能說,明星學校是靠優秀學生撐起來的招牌,師資根本沒有比較好。因為學生資質優異(考試時),考上大學的比例高,所以就被定義為明星學校。校長本身不須努力師資的評鑑,就可以是臺灣的明星學校代表,這樣有道理嗎?明星學校集結所謂優秀學生,校長深怕被其他不那麼優秀學生污染,可以理解。因為他們學校可能因為混合成績好壞都有的學生,之後考試升學成績不再拿冠軍,所以極力反對廢除明星學校。但用這論調就否決混合學習的好處,根本是一派胡言。 老實說,建中等明星學校這些成績好的學生,即使是有再壞的師資,甚至沒有老師,他們都可以自學或到補習班去找好老師,會自己唸書努力擠進好大學,原本就是人生勝利組,為何必須集中?不是那麼優秀的學生,在國中時成績很不錯,名列前茅,但在比他更優秀的明星學校班級當中,經常被比下去,從第一名掉到第三十名,學生對自我的評價毀敗,即是因為上了明星學校而來。 不當考試機器,用青春探索自己 臺灣講究成績,學生的自信心幾乎是建立在考試成績上。因為到好學校而無法再名列前茅,對自我能力懷疑而喪失信心者實為不少。十六歲的青春期,在好學校因為成績不再理想而自我否定,又是多一個打擊。尤其是這樣的青少年,心理原本就不穩定,我們何須讓學子承受不必要的自我否定之苦呢?而成績好的就只懂唸書,就認為比別人優秀,可以瞧不起成績不好的學校學生,這種教育即是歧視的溫床,以成績看人好壞根本不合理,請大家深思。 在臺灣有很多人想把孩子送出國,就是對臺灣教育只有給人生勝利組的反抗。德國巴伐利亞邦,四年級之後也把學生依能力分成三種學校。沒錯,他們能力分班比臺灣早,確實有詬病。不過,德國沒有明星學校。沒上最好的中學,對其他學生確實有傷害。不過,沒上成績最好的高中學生,他們所上的其他兩種學校,幾乎都可以讓他們學得一技之長。這兩種成績不怎麼好的學校,因為建教合作職訓的關係,有的十六歲學生,就可以一邊上學一邊上職訓,擁有自己的一份薪水。有薪水就有人生的第一個驕傲。 在德國即使是成績最好的高中畢業生,通常可以直升大學,也有一半以上不選擇直升大學。他們有的會去國外實習學外語,有的會選擇先做職訓,或是去當志工,慢慢了解自己的性向,再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其實人生要學習的路很長,我們不必一定要要求我們的下一代,都跟著我們一樣的腳步走。現在的臺灣不需要考試機器,也不需要完全不知自我性向的學生。我們應該給學生更多探索自己的時間,讓他們承接人生最大的挑戰,成就自己最高的理想。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台灣教育,怎能只為孕育明星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