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2017國際資訊奧林匹亞1金3銀,排名第5
由左至右:鄭仲堯、王彥仁、吳聖福、蘇柏瑄。 我國參加2017年第29屆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在82個國家、304名參賽學生中,4名代表參賽的學生總計獲得1金、3銀。國際排名以獲獎牌數計算,我國與伊朗及俄羅斯並列第5名,表現優異! 1金3銀,成績亮眼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十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選、培訓工作。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共有155名學生參加,經過4階段遴選過程,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 大學問製表 資訊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資訊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簡稱IOI)是為世界高中生舉辦的年度資訊科學競賽,賽程共有2天(隔天),參加的選手須在每天5小時的競賽時間內,利用電腦獨立解決3個題目,包括程式設計、解決演算法問題等,且比賽中禁止任何形式的交流或是查閱參考資料。國際資奧規定使用的程式語言包括Pascal、C/C ,但也可能因主辦國的規定而略有變動,會事先及早通知參賽國家。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最佳成績3金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資訊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19金46銀24銅。 大學問製表
大學校園 實習前,學生做好準備了嗎?─大學的藝術29
學校環境與企業環境不同,有不同的期待與要求,而且企業環境極為多元,學生並不見得熟悉和理解。為求達到最大的效益,學校幫助(或推促)學生做好準備,也應該幫助企業方做好準備。 可採行的措施方案包括下列八點。 一、學校提供(無學分)課程,培養學生基本態度與操作能力 有一些業者提出,當前許多學生只有學校經驗,在實習之前,許多工作上的基礎能力缺乏。例如:電話禮貌、文案寫作、企劃簡報??這些都不涉及專門知識,通常要學也不難,但是業界既不擅長,也沒有意願教。學校可以開辦短期的實習前訓練,藉由經驗分享、方法傳承等機制,讓學生在實習前具備基本能力態度。 二、學校經營平台,讓學生和企業互相透露資訊及預期 不少學校熱衷於產學合作,將實習設定為畢業門檻,甚至主動與特定企業簽訂合作,制度性安排學生去實習。這種情況下,企業基層單位不一定有意願/需要找實習生,學生的能力、興趣和企業不一定配合,供與需不搭配的結果,產學合作的實習成效往往不佳。學校可以在企業與學生之間建立一個平台,讓業界公告實習人力需求的性質,學生告知興趣與既有能力;最好,實習生找到適合的實習地點,用人主管找到合適的實習生。如此實習生和業界才能從中取得共同利益。 實習該具備的能力和心態,學校可以先培養告知。(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三、安排定期小組討論,消化實習心得 實習有多少收穫,其中有一大部分來自在過程之中,學生有自覺的觀察、思考、自我督促。但其實有部分學生並不是這麼有自覺。學校可以為學生安排固定的討論課,引導學生思想這些問題: 1.我在這邊想學什麼,我正在學到嗎?如果沒有,接下來我要如何學到? 2.我對於這間企業、這個產業、做事方法??這些方面,我最近學到了什麼?如何學更多? 3.我的工作表現,令自己滿意嗎?令我身旁的人滿意嗎?我有什麼樣的辦法更進步? 4.關於我之後的工作方向,經過這裡的實習,我是否更加確定?如果沒有,我還該做些什麼? 四、學校蒐集意見反饋,不斷改進實習規劃 任何的措施與方案都不會一步到位,都需要琢磨細節,實習亦然。在實習階段結束後,學校應該蒐集學生與企業對這段實習合作的意見,無論是雙方的收穫或是批評、抱怨。企業可以給學生意見,幫助學生在工作方法與態度方面進步,也可以給學校意見,督促學校用更好的方式經營實習方案。學生也可以給學校意見,同時也可以給企業意見,讓企業用更好的方式和實習生互動合作。這些都是學校日後改進實習方案的基礎。 五、缺乏良好安排的實習,學生如何自救? 其實,在台灣目前很少學校會指導學生怎麼實習,很少和企業溝通實習該怎麼安排,企業也很少付出心力幫助學生有最大的收穫。如果大多數企業就是只把學生視為廉價勞力,學校不見得管學生實習,就算管,也只看名目上的表象,有做就好。在這樣的現實下,一般學生如何讓自己的學習更有意義? 如何最有效地實習?如果學校有把這件事教給學生,會事半功倍(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六、仔細觀察 不管企業讓實習生做的是多重複性、不用大腦的事情,他們都不能阻止實習生在企業的環境中觀察,而這些觀察,都會是之後增進對企業理解的重要資料與線索。 即使是打個會議記錄,實習生也可以觀察會議要準備哪些資料、發言順序應該如何、主持討論的技巧、發言和溝通說服的技巧如何、什麼樣的情況會有好的會議、什麼樣的情況沒有。這樣的觀察,其實就是學習如何參與會議、主持會議。 實習生也可以觀察,這個辦公環境中的士氣與氣氛如何?什麼造成好的工作情境?同事們如何彼此互動?哪些人被重視、哪些人不受尊重,為什麼? 七、請教發問 上述的那些問題,也就是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實習生不見得會自己想得到答案。而在這個時候,實習生其實可以和友善、可信賴的前輩主動請教。 有些前輩可能沒耐心,有些人可能自己也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無論如何,發問總不會有損失,所以不要怕展露出自己有所不知;實習生的本錢就是年輕,最有資格有所不知。 而請教發問也是創造機會,讓實習生認識工作經驗豐富的前輩;如果對方看出來你是個有認真用心的年輕人,最少會提供他的知識,也許可能推薦好的工作機會,甚至成為長期的朋友。 八、求知閱讀 當實習生在企業中觀察到各種現象、也從企業先輩打聽到一些見解,這時候不是完全信以為真,或者心滿意足,這時候應該繼續延伸好奇心,以他在企業中看到聽到的經驗為基礎,儘量閱讀吸收任何想讀的知識。 如果對這個產業有興趣,可以閱讀產業史、產業名人、企業傳記、產業趨勢。如果是對管理方法、總體經濟貿易、工作技巧(簡報、溝通、專案管理),也都有專書可以看。在閱讀這些書籍之中,可以印證或釐清在工作環境中看到、聽到、學到的事情──他們的工作方法不見得是最好的,他們給的答案也不見得是最正確的。 就和任何事一樣,實習,也有做得好,或是做得差。做得差的實習,就是投入了時間、心力、資源,換到履歷上的一行字而已。做得好的實習,增進了自己對產業、企業、職場的了解,並且對未來更有方向感,更知道準備的方法,甚至累積到重要的能力、成果、聲譽。而這件事,需要學校、老師、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實習前,學生做好準備了嗎?──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九
大學校園 25年來高教師數先增後降,生師比近30
若將大學生比喻成顧客,那麼教師扮演著提供服務、影響大學教學品質的角色。本文透過統計1990年至2014年間不包含助教職級的大專校院專任教師數,並依學校性質分為公立與私立學校,依培育學生性質分為一般與技職體系學生,以探討教師數及生師比的結構與變化,了解25年來高等教育教師數量發展的趨勢。 教師數與學生數於2010年同達高峰 由下圖一的長條圖中不同色塊,可看出各類別教師數概況,整體而言,教師數從1990年的22,071人成長至2010年的50,213人,2010年教師及學生數皆達到高峰,而後開始出現下降。私立學校中,技職與一般體系分別於2005年的18,056人與2009年的13,658人達到高峰;公立學校中,技職體系於2011年達4,541人的高峰,一般體系2014年為15,174人,尚未有高峰時期。 由25年之間各類別教師增減數量,可了解新進與退休教師交互影響後的情況。私立學校的最大增加數,技職與一般體系分別出現於1999與2001年(各增加1,260及953人);公立學校的最大增加數,一般體系出現於2003年(增加718人),技職體系出現的時間則較其他類別早,為1992年的515人。 最大減少數部分,私立學校中,技職與一般體系分別出現於2008與2011年(各減少268及237人);公立學校中,技職體系於2000年出現最大減少數(減少271人),一般體系則尚未出現教師數減少的現象。 一般體系教師占比高於技職體系,技職體系公立學校占比最低 歷年各類別教師數所占比例,皆維持一般體系較技職體系多的情況,兩者比例消長逐漸趨近,1999年一般與技職體系最接近1:1,而後技職體系比例漸減至2014年的42%。 若再比較學生數,1999年一般體系與技職體系教師數最相近時,一般體系學生數占全部的43%;2007年兩體系學生數最相近時,一般體系教師數占全部的55%。公立學校教師數較私立學校少,25年間公立學校教師比例約在36%至47%,最多與最少分別在1990與2005年,其中技職體系公立學校教師數所占比例最低,約維持在10%左右。 生師比趨近每師30人,一般體系公立學校相對較低 生師比是指平均每位教師所需照顧的學生數,根據生師比來比較具有不同規模的各類別,上圖一的折線圖呈現歷年生師比變化,而新設學校甫起步招生,生師比往往較低,圖中以圓圈標示該類別當年新增的校數。 整體而言生師比情況,公立學校相對低於私立學校,一般體系相對低於技職體系,但在2006年技職體系公立學校超越一般體系私立學校,接著便維持前者高於後者。25年間生師比發展趨勢,各類別差距逐漸縮小,除一般體系公立學校外,其餘類別於2006年生師比最接近每師30人,而後各類別彼此又各有歧異,但差距程度並未有2006年前明顯。 技職體系1999年生師比明顯上升,而後公私立趨向不同發展 2000年前後是大專校院學校數擴充速度最快的時期,除了新設的學校,亦有許多學校紛紛改制升格。雖然1999年起技職體系新增數間學校,但生師比卻有明顯上升,可見這段時間學生數發展的速度大於教師數;而2001年以後的技職體系,私立學校生師比明顯下降,公立學校則持續上升。一般體系儘管2000年時新增數間學校,但生師比波動較不明顯,公立學校呈現穩定上升趨近每師20人,私立學校則穩定下降。 教師數變化與高教發展 雖然25年間整體教師數的變化和學生數一樣,於快速擴張後出現些微下降,但各類別亦有不同的發展趨勢。私立學校教師數的變動往往早於公立學校,一般體系教師數發展的波動則相較於技職體系平穩。大專校院的教師數量亦會受到少子女化的影響,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亦應將其納入考量。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1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25年來臺灣大專校院教師數變動趨勢
海外校園 國籍不重要,證照會說話
Photo via Visualhunt 很多留學生面臨畢業後因為拿工作簽證找不到工作的問題,美國很多公司網站上都沒寫不收留學生,卻都在要求那欄有一項:「擁有美國永久工作權」,這間接表明不收留學生。面對這樣的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強自己的實力,讓公司需要你。留學生其實有很大優勢,現在所有企業不是想打入大陸市場就是和大陸有合作關係,所以在了解美國市場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對大陸市場做調查,表現出自己的優勢。 美國缺數理人才,有證照較吃香 我的粉絲專頁經營一段時間了,很多人會問我出國留學要學什麼專業賺錢、什麼專業容易找工作,在這裡給要出國的你們一些小建議,目前來看STEM相關工作應該是最有錢途的,對STEM專業有興趣的同學,包括S科學(Science)、T技術(Technology)、E工程(Engineering)和M數學(Math)可以考慮選擇相關專業,再加上美國人從這四大專業畢業的人下降了5%,這個空缺當然會由外籍留學生補上,所以對這四個專業對留學生是優勢,而且也比較容易拿到H1工作簽證。 STEM是現在美國最缺的人才,其中M代表數學,美國人數學差得出名,亞洲留學生又大多在美國讀商科,在這兩個因素影響下,有一個很容易找到工作途徑就是考金融職業證照。學會計(Accounting)的同學可以考個Certified Bank Auditor (CBA),這種類型的工作不會需要太多的口語條件,只要有能力即可。有一個研究所畢業的同學讀會計系,畢業前考過CBA,很輕鬆的在美國公司找到工作,月薪5000美金,而且雇主願意幫他辦H1簽證。 曾經有同學問過我考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CPA)好不好,雖然CPA在美國可以說是鐵飯碗,還鍍金,但考CPA要投入的心血和時間太多了,如果名落孫山那一切都白費了。而且它的要求很多:要修滿會計學分和一些相關法律,還要公司幫你證明工作時數和經驗。CPA也比較侷限,基本只有在美國認證,如果特別想要考一個證,可以考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CFA),很多美國人這麼執著考CPA是因為想開自己的事務所,一般留學生在美國都是給人打工,不太有機會自己開事務所,所以CFA已經足夠了。 學經濟(Economic)的同學可以考CFA,這是全球認證的,考過一級便可以證明你在金融方面有足夠的知識,通過率是45%-50%左右,也不是太困難,但帶來的效益卻是很驚人的。而且其實對亞洲學生來說是相對較容易的,因為在2012年亞洲學生還沒有瘋考證照時通過率只有39%,但去年卻達到43%,都是亞洲學生拉高這通過率。 學文科的同學也可以考個教師證,雖然很多資料說老師難找工作,其實那都是數據而已。在大城市很多私立補習班都缺老師,教中文的、教數學的都有,而且薪資也都很優渥。學歷史這類文科的在美國比較難找到工作,除了學術方面的工作,但學術工作對學歷要求都很高,基本都要碩士或博士才行。 根據ICT4D(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我們可以清楚從這個立方體看出三個面向,綠色水平面分為三個部份:硬體的建設、軟體的研發和人類的使用,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軟體和硬體發展都超乎我們預料,但人類對大數據(Big Data)的認知還是稍微欠缺一些,所以學這方向專業和做這方面工作的人都是很有錢途的。 打工或當義工,能為自己加分 在美國有機會一定要在學校打工,第一在自己學校比較容易申請並被錄取,這樣的工作經驗畢業後找實習、工作,都是很加分的,因為老闆知道你能在全美語/美式的環境下工作。還有,一定要做很多義工,因為公司從你參與的義工時數跟種類來判斷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一開始找工作不要急著找大公司,從小公司慢慢學,慢慢轉到大公司其實是比較合適的途徑。 很多學生或家長會看網上很多文章分析專業的優勢和劣勢,但那些文章的作者都是從調查和眾多數據中做出的結論,真正瞭解時事的應該是像我這種留學生,在不同的面試和和不同公司交流後的心得才是最真切的。在異鄉找工作確實不容易,可是你不必著急,美國還是很講究公平的,只要努力工作,你還是有機會。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國籍不重要 證照會說話
高中校園 【108課綱】科技與多元增能,高中教師動起來
12年國教新課綱預定108學年度上路,因應新課綱的推動,相關師資的增能與培育為重要的關鍵之一。教育部除持續評估師資供需情形外,也同步辦理教師增能或開辦第二專長學分班,包括科技領域、多元選修等課程,皆有管道供在職教師進修增能。 「科技領域」的進修管道 新課綱的科技領域包含「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二科,在高中部定必修為4學分,並納入加深加廣選修課程8學分。有意願進修科技領域的現職教師,可選擇「增能學分班」或「第二專長學分班」。 增能學分班部分,「生活科技」科計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原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等4校開班,11班次,提供305人次進修機會。「資訊科技」科則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靜宜大學、朝陽科技大學、銘傳大學、中原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慈濟大學等10校,10班次,提供385人次進修機會。(逐年預計開班情形如下表) 另外,對於現職編制內專任教師而有意願進修科技領域專長者,也可經過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薦送修習「第二專長學分班」。 「多元選修」的師資增能 新課綱著重各教育階段學校特色與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此在職教師皆需具備跨領域統整學科教學的能力,以符合未來素養導向,協助學生的學習兼具深度與廣度。 為因應高中多元選修課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推動工作圈,選編多元選修課程相關推動策略與示範,提供全國高中各校發展課程參考。此外,高中各學科中心研發多元選修課程、議題融入及創客數位加工等教案,並辦理成果發表研習;規劃辦理校訂必修與多元選修課程設計工作坊,發展與推廣課程模組;師資培育大學也持續辦理增能學分班、第二專長學分班,提供教師學科專業進修管道。
大學校園 25年來私大學生增2倍多,技職更明顯
學校能永續發展,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源源不絕的生源。本文旨在探討臺灣25年來大專校院學生數的變動趨勢,分別從一般校院與技職校院、公立與私立學校、各學制等三面向的學生數變動進行探究,以了解高教發展現況與趨勢。 高教技職雙軌確立,學生數差距縮小 由於臺灣早期係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主,配合國家產業發展,需要大量初、中階技術人員,就整體學生數而言,1990至2006年間技職體系(包含博士、碩士、學士與專科等級)學生數皆多於一般體系(包含博士、碩士與學士等級)學生數,直至2007年一般體系學生數成長至66.5萬人左右,才開始超越技職體系,並於2010年達到高峰的68.3萬人後,人數開始下滑。 1990年一般體系有學生25.6萬人,技職體系有32萬人,至2014年,一般體系學生已達67.8萬人,占總學生50.6%,技職體系學生則有66.1萬人,兩者之差距逐漸縮小。 此外,由於1996年教育部開始推動第二條國道政策,確立了高等教育雙軌併行發展制,原本為主流的專科學校紛紛改制升格,學生結構也隨之轉變。技職體系學士等級(包含四技與二技)的學生數逐年攀升,從1990年僅有4,269人,至2003年已成長到39萬人,並於2008年突破50萬人,甚至超過一般體系學士等級(包含學士與二年制)的學生數。 私立學校學生數為公立學校兩倍多 由於解嚴與410教改運動的訴求,政府逐漸開放大專校院設立,然因政府經費有限,因此主要藉助私人興學的力量,公立學校數僅占整體大專校院數約三分之一,總體學生數以私校學生為大宗。1990年公立學校學生數為16.7萬人,私校為40.9萬人,至2014年,公立學校有學生43.5萬人,私立學校成長至90.5萬人,近25年間私立學校學生數約為公立學校之2倍至2.7倍。 此現象在技職體系更為明顯,25年來私立學校技職體系學生占總學生數的比例約在39.6%至49.0%,而公立學校技職體系學生的比例僅約8.8%至10.9%。這種公私立學生數的差距,一般體系相較於技職體系來得平衡,公立學校一般體系學生數占總學生數約17.8%至22.9%,私立學校一般體系學生數則約占25.1%至28.5%。 技職體系以培育學士生為主 在各等級的學生數變化部分,1990至1998年間以專科等級學生數所占比例最高,達總學生數的49.4%至54.7%,後因學校改制升格,專科等級學生數逐年遞減,學士等級學生數則隨之增長。期間因我國產業結構由勞力密集轉變為資本及技術密集產業,高級專業人才需求激增,亦使碩、博士培育數量大幅增加。 學士、碩士及博士等級之學生數,1990年分別為23.9萬、1.8萬、4,437人,至2014年各增加為103.7萬、17.3萬、3.1萬人,成長約4.3、9.6及6.9倍。而計算各年度學生數差距與前年度學生數比的成長率,以碩士生在1999至2003年間成長最多,成長率皆在17.9%至27.8%左右。碩、博士等級學生數至2010年達到頂峰,分別為18.5萬和3.4萬人,占所有等級學生數13.8%和2.5%。 若就培育學生性質看各等級的學生數變化,技職體系的人才早期以培育專科等級學生為主,至2003年開始轉變以學士等級學生為主軸,且逐年增長,2014年已占技職體系學生數的79.1%。而博士生的培育則明顯集中在一般體系公立學校,約占7成以上比例,且私立學校自2002年才開始招收技職體系博士等級學生,至2014年,私立學校的技職體系博士等級學生數亦僅239人。 少子女化的挑戰 從1990年至2014年高等教育學生數與學制結構變化可知,技職校院在高教的人才培育已可與一般校院並駕齊驅,但也顯示技職教育的定位不再鮮明,逐漸向普通教育傾斜,且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也以私立學校為主。在面臨少子女化的衝擊下,臺灣已從學生沒有大學可讀的時代逐漸淪為大學沒有學生來讀的窘境,可以想見在教育資源分配上,原本就居於相對弱勢的私立學校與技職校院,勢必將面臨更巨大的挑戰。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0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 25年來臺灣大專校院學生數變動趨勢
高中校園 【2017總統教育獎】56位獲獎者,不畏逆境奮發向上
「2017總統教育獎」大合照 「2017總統教育獎」在七月初頒獎,總計有56位學生獲此殊榮,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獲獎同學們無不力爭上游、發憤學習、以樂觀面對逆境,在各校園角落中昂然樹立起模範表率。(2017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997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職組獲獎者熊韻凱、林詩亭、簡彤紜的感人故事。 「永不萎落」的熊韻凱 就讀桃園市私立成功高級工商職業學校的韻凱,出生南投,921大地震時家庭震毀,被安置在香港救世軍組合屋中又遭祝融肆虐,遷至大愛組合屋,家庭經濟窘迫,舉家遷至桃園以謀生計。5歲時,媽媽離去,父代母職。國小四年級時,疾病無預警地發作,脊椎逐漸嚴重側彎、肌肉萎縮,造成心臟衰竭,身形成90度彎曲,日前四弟亦罹患同病發作。 高一時,病情加劇,進出加護病房,次次病危通知,韻凱感念師長、善心人士的照顧,讓他更加知福、惜福,堅強生活,不輕言放棄,他知道生命長度無法控制,但是堅持生活每一日,可以讓自己生命精神永不萎落,雖然脊椎側彎越來越嚴重,心肺器官越來越受到壓迫,但他很極極的學習,學業成績越來越進步,也取得乙級電腦軟體應用技術士證、丙級電腦軟體應用與網頁設計技術士證。 韻凱從小面臨家庭變故、失去母愛,又須承受肌肉萎縮、脊椎彎曲、心臟衰竭、咀嚼困難,甚至幾次病危等諸多逆境與考驗。面對惡疾纏身、生活困頓窘境,仍堅持學習,學藝卓著表現,勇敢不向命運低頭,凡事正向思考,珍惜學習機會,在校成績優異並通過乙級電腦軟體應用技術士檢定,珍惜生命,勤勉學習,堅毅樂觀,對未來充滿憧憬與期待,足堪為青年學習典範。 高中職組熊韻凱 「風速女孩」的林詩亭 就讀國立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的詩亭,家在臺東縣東河村靠山鄰海的原住民部落,單親、隔代教養下長大的孩子,家中經濟靠阿公河邊捕魚和外地工作的爸爸維持,國中即離家在外求學,國中時接受教練的田徑運動種類訓練,啟發她對跨欄項目的熱愛,她以認真努力的訓練來化解思鄉的孤獨情感,熱衷參與班級事務、盡心盡力,也因為她認真謙卑的態度,受到師長及教練們的肯定。更於中華民國105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擔任運動員宣誓代表;教練的啟發與教導及家人、師長、同學、朋友的支持,讓她為家人努力而與風追逐,立志成為能提攜後進的教練,希望能有穩定收入來改善家境,日後有機會也能幫助像她一樣的孩子,秉持著對田徑的熱忱與夢想,成為更有能力的人,為臺灣、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詩亭為單親、隔代教養之原住民學生,自幼家境清苦,個性陽光,積極進取,成熟懂事,面對困難,專注自律,勇於挑戰,從小就展露運動天賦,當選第17屆亞洲青年田徑錦標賽國家代表隊,並榮獲2016年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女子組100公尺跨欄項目第四名、中華民國103與104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田徑運動種類高中女生組100公尺跨欄項目第一名及中華民國105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田徑運動種類高中女生組100公尺跨欄項目第二名並破大會紀錄,出類拔萃,足為楷模。 高中職組林詩亭 「盡情微笑」的簡彤紜 就讀國立鳳山高級中學的彤紜,小時候父母離異,由媽媽帶回外婆家扶養,小學五年級,固定在放假時和媽媽在菜市場打零工,學習做生意,分擔家計,直到現在,她省吃儉用,刻苦耐勞,乖巧安分,孝親認真。 高中時,媽媽罹患腫瘤、舅舅過世、阿公開刀,她也因為長期工作造成腰部受傷,高三因為昏倒而檢查出心臟有缺損,需要開心導管手術,生活難關接踵而至,並以樂觀進取的態度勇敢面對難關,她知道生命的寶貴,挫折挑戰都是生死之外的小事,因此在照顧家庭及分擔經濟下,努力完成學業。她感念貴人、師長及同學幫忙與鼓勵,慈善團體在突遭變故時給予經濟協助,加上在菜市場長大,更能了解勞工階層的辛酸與辛苦,積極參加慈善團體的志工,並且熱愛這份純粹無私的奉獻精神,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常常藉由自身經歷去鼓勵安慰很多人,幫助他們走出傷痛,不要輕言放棄,協助有需要的人發聲。國中時,成績保持全班第一名,連續擔任三年班長,並獲得市長獎和模範生,以及全校唯一的孝悌楷模獎。 出生單親邊緣家庭的彤紜,高一時,家庭變故,除照顧罹癌的媽媽、車禍開刀的外公,每天凌晨從3點至7點半,還要到菜市場送貨打工,負起全家生計,侍親至孝,堅忍獨立,樂觀奮發,在校待人謙恭有禮,體恤他人,善用每一時間努力學習,從不缺席各種活動,擔任幹部,負責盡職,熱心服務,現已經「拾穗計畫」甄選錄取國立清華大學,身處逆境,力爭上游,足為楷模。 高中職組簡彤紜 ★資料來源:2017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高中校園 2017國際生物奧林匹亞,4金榮耀入袋
我國參加2017年第28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學生,由左至右:盧謙、劉濬維、黎瑞廷、陳泰禕。 我國參加2017年第28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4名學生全數獲得金牌,在68個國家、264名參賽學生中,成績亮眼,表現優異! 囊括4金,個人世界排名第6名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陳錦翠教授等2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在全國3,412名參加學生中,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其中,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劉濬維表現最佳,獲得個人世界排名第6名。 國際生奧命題範圍廣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簡稱IBO)是為國際間高中生舉辦的生物智能競賽。競賽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實作)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50%。 試題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行為學、遺傳學與演化學、生態學、系統生物學等學門範疇。命題方向寬廣,讓考生能充分發揮認知及技能上的潛力,並可展現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近5年平均排名前5 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54金19銀3銅,近5年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曾於2008年、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年及2017年的競賽中全數榮獲金牌。
大學校園 讓實習不再「虛有其表」的五大方法─大學的藝術28
就和任何教學一樣,實習可能帶給學生充實的收獲,但也可能是徒具形式的表面功夫,端看內容如何安排和設計。如果企業只是賣學校面子或是「盡社會責任」,讓學生進企業名為實習,其實只是混時間,對各方而言效益都不大。 志工?實習生?無薪勞工?別傻傻分不清 如果是學生各別靠自己的力氣去找實習機會,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只得碰運氣。但如果是學校和企業合作,就應替學生爭取與把關。站在學生福祉與企業需求並重的前提下,應該爭取企業用這樣的原則開實習缺額: 一,安排企業面試實習生,確認符合雙方期待 美國企業都會面試實習生,而且在面試實習生的時候,會依照企業的文化與風格進行篩選。例如,高盛面試實習機會的時候,不重視實習生對金融了解多不多,比較重視實習生是否對「高盛」本身作了功課,了解高盛的風格、歷史,彼此的風格是否投合。總之,即使是政府或學校爭取或牽線造成的實習,也應該讓企業面試,而非全都接納。 二,企業徵實習生,應該是要有聘僱缺額 歐美營運妥善的企業招實習生,幾乎都是為了聘僱作準備,例如谷歌、高盛,都是如此。企業以「準徵才」的規格看待面試實習生,才會最認真進行;學生以「準謀職」的規格看待實習機會,才會全力爭取,並且重視配適度。 三,和企業共同擬定指導實習生的計畫 部分歐美大型企業會付實習生薪水,期待所有企業都比照辦理,顯然不近人情。實習生無償幫企業做事,是現在現實的必然,但企業對學生若完全無回饋、無貢獻,那顯然也不對。企業該提供實習生「教育」──無論是增進技能、提升見識,或是理解業界。而學校應該幫助企業擬定合適的教育計畫,畢竟,學校比較了解學生的需求,也有立場代表學生整體發言。 如果餐廳徵實習生擔任服務生而不支薪,是合理的嗎?(圖中店家與此提問無關。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實習是教育,需安排設計 問題又來了,如果學校要和企業共同擬定指導實習生的計畫,這個計畫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從我訪談許多人,以及閱讀資料中,蒐集了以下五點是機構、企業嚴謹的實習計畫中,可能值得學習的標竿方法。 一,在資深專家身邊貼身見習 以高盛為例,該公司的實習生主要的學習方式是「貼身見習」──實習生拿小折凳坐在大桌旁邊,實際觀看交易員和業務在做什麼,怎麼做,儘量不要礙事,然後隨時幫點小忙:判斷何時要幫忙找什麼資料。要非常主動積極,要很有創意,要很細心──他們會觀察你幫十五人點餐是否出錯。公司正職員工可以知道這個實習生的能力與特質,而實習生可以在不同業務單位間自由來往,認識人,了解事情,建立交情。 二,安排資深實務從業人員演講授課,分享經歷與知識 以高盛為例,高盛會為實習生舉辦講課,多是公司的專人和高層,讓實習生了解產業的生態和業務內容,了解自己在這個場域之中要做什麼:交易員、業務員、計量專家…。實習生在上課的發言表現會納入記錄,除了正確與否,重要的是臨場應變,這些都是決定他們日後是否錄取的依據。 三,安排資深指導員,傳承複雜精細的經驗 教師、醫師、心輔師等等專業工作領域,資格限定往往較為嚴格,對於實習的安排也格外慎重,所以往往會安排資深的工作者擔任指導員,以半年到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密集給新成員指導。 以愛荷華大學為心輔諮商學生安排的實習為例,實習諮商師會將個案諮商的過程,打成逐字稿給本身的督導看,讓督導來給意見。這樣的工作,一直到成為正式諮商師之後都需要做,只是隨著愈來愈資深有經驗,密度會漸漸減少。安排督導或指導員,對實習者和企業都是較高的成本,但也可以達到較深入的效果,是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四,給實習生具重要性的實作任務 面對具有基本知識與能力的實習生,可以給他們實作任務;在實作任務之中,實習生最能發現自己能力的極限、學習的價值、自己適合的工作方向,自己適不適合這分工作。而且這樣的任務可以是有真正的重要性。例如,高盛會要求實習生分析真實的個股,為每個參數估計數值,然後在真正的主管會議中簡報──主管們會真實的批評實習生的工作成果,若被實習生說服了,也會真的成為交易。 五,為實習學生安排公司內輪調 有一類實習的安排,實習生不必參與深入、宏大的計畫,但也可以學到珍貴重要的知識,就是短期密集輪調。例如,輔大織品系的合作實習公司,在暑期實習的兩個月內,每一星期到不同的部門:業務部、設計部、生產部(打板、立體裁剪、車縫等)…。雖然實際上是做傳遞、影印等細節工作,但是可以看到公司全貌。 若商展中的廠商以實習生為名義找年輕人發傳單,可以嗎?(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餐飲管理系也和西澳柏斯(Perth)的凱悅合作,實習學生在半年之間,要輪調每個部門,包括西餐、中餐、點心、中央廚房、VIP club。這些安排,能讓學生快速了解企業、產業全貌,更早思考未來發展,並且知道學習與加強能力的方針。 如前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過的,實習在本質上,應該仍然是一個學習的歷程。而實習也和任何學習歷程一樣,都需要認真設計方法,達成這個目標。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學校如何和企業合作提升實習的成效;下一篇文章,我們將討論學校可以如何幫助學生,從實習中學到最多。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虛有其表怎麼辦?經營實習的「裡面功夫」──大學的藝術之二十八
大學校園 停辦系所評鑑後,大學如何品管?
作為國家品保機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會逐步調整評鑑或認可方式,協助大學因應系所評鑑停辦後的變革。(陳秉宏/攝) 國內大學系所評鑑自2006年開始已歷經二個週期的實施與發展,今(2017)年教育部宣布未來大學及技專校院系所評鑑將朝停辦方向規劃,改由各校自行決定是否辦理及其辦理方式,引起大學對後續如何因應的諸多討論。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一直以來承教育部委託辦理系所評鑑,近日也積極蒐集相關資訊,考量國內外高教發展現況與趨勢,提出系所評鑑停辦後,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與觀點供大學參考。 教育部停辦系所評鑑的原因 綜觀教育部自今年起不再主動辦理系所評鑑,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原因: ▌1.高等教育評鑑政策逐步朝向多元及專業品保調整 2015年12月,教育部修正《大學法》第5條,將大學評鑑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的文字刪除,且規定大學評鑑應符合多元、專業原則。至此,大學評鑑的內涵已經轉向多元與專業品保方向推動。此外,《大學評鑑辦法》亦配合進行多次修訂,配合專業評鑑機構的認可、自辦外部評鑑的學校系所評鑑結果認定,以及評鑑結果與行政連結的脫鉤,型塑出系所評鑑可依學校需求辦理的客觀環境。 ▌2.「自願型」評鑑符應國際趨勢及發展 近年來,各國高等教育評鑑的發展已漸趨成熟,一些已發展國家的大學也經歷了兩輪以上的評鑑,這使全球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由政府直接介入的「強制型」,逐漸轉為以「大學需求為導向」的「自願型」評鑑模式。現今亞洲一些品質保證制度較成熟的國家,例如紐西蘭、泰國、日本、印度、澳洲等,評鑑的辦理皆主要聚焦於大學校務評鑑,系所評鑑則朝專業化及國際化方向發展。 ▌3.回應兩週期系所評鑑結果 一般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自2006年由教育部委託高教評鑑中心辦理以來,第一週期(2006-2010)及第二週期(2012-2016)的評鑑結果通過率分別達87.1%及90.8%(江東亮,2016),顯示有接近與超過九成的系所,皆能達到系所品質保證的門檻與具備自我持續改進的作法,讓教育部有實務的依據來調整系所評鑑作法。 系所評鑑停辦後的狀況分析 教育部停辦系所評鑑,無疑是希望能給大學專業系所更高的辦學自主空間,並減輕系所準備一次性評鑑的行政負荷。教育部公告刪除《大學法》及《大學評鑑辦法》中,將評鑑結果作為學雜費及經費獎勵補助、增設調整系所及調整招生名額的參據,已一定程度降低了大學評鑑對學校發展的干涉。不過,這是否代表系所評鑑就此消失而走入歷史?系所是否從此不再需要面對評鑑所帶來的壓力與負荷呢? 若從法規與實務二個層面分析,首先,現行《大學法》第5條中仍規定大學應定期對教學、研究、服務、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而教育部亦須定期辦理評鑑,作為學校調整發展的參考。教育部身為國家最高教育主管機關,必須依法負起對大學辦學品質監督之責,如此看來定期辦理「校務評鑑」實為依法行政的結果;而系所評鑑則可鬆綁由大學依自身發展及需求來辦理,就不必然需由教育部負責推動。 故「校務評鑑」可定位是「依法辦理」的規範,而「系所評鑑」則非教育部須主動辦理的評鑑類別,大學校院可視其「需要」(如學生受教權益確保、學校特色發展、學生畢業後出/回國進修或工作之權益、境外招生、與國外大學學術合作等項),進行評估後,決定是否辦理及辦理方式。 再由實務層面來看,系所評鑑既然成為「需要」導向,則大學應有選擇的空間來決定是否辦理。會讓大學系所選擇辦理系所評鑑的主要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國際學歷接軌認證的需要;另一則是教學品質保證的認可。 ▌1.國際接軌認證的需要 目前不少專業領域在國際流動與相互認可上已頗具發展規模,包括醫學、工程、商管等學門都有高度國際化的需求。以醫學系為例,國內13個醫學系畢業生若要能夠至美國等先進國家實習或執業,其學歷就必須獲得國外認可機構認可。目前高教評鑑中心內的「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簡稱為「醫評會」或TMAC),早已成功將臺灣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故透過TMAC此一專業機構的認可程序,國內醫學系得以順利進行國際學歷接軌與認證。 另一方面,高教評鑑中心過去也與「馬來西亞學術資格鑑定機構」(Malaysian Qualifications Agency, MQA)簽訂評鑑結果相互認可的協議。MQA係為馬來西亞國家品保機構,無論是在資歷架構或學位認證上,臺馬雙方已經有許多討論及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專業領域的認證須尊重由專業機構各自認可外,臺馬兩國的一般大學系所,只要經過各自品保機構的評鑑認可,系所畢業生的學歷即可相互採認。在目前臺灣國際處境較為敏感的局勢下,透過品保機構相互認可來協助國際學歷接軌,也實為一理想可行的方式。 因此,大學系所應自行考量是否有此種需求,如果系所內的國際學生或僑生數量較多,會涉及到學生返回母國後學歷是否被採認的議題,則系所應透過各種管道來暢通國際學歷採認,其中之一的管道就是經由品保機構的評鑑認可,協助建立國際對系所辦學品質的信心與認定。 ▌2.教學品質保證認可的需要 此外,過去兩個週期的系所評鑑雖帶給大學系所諸多負擔,不過在歷經過程與改善後,系所普遍在辦學投入、過程與結果面皆已獲得評鑑的經驗及認可,具有一定程度的品保認證。未來系所在教育部不主動辦理評鑑後,也必須持續確保教學品質,提供教師與學生研究與學習支持,保障其權益,並透過自我品保機制的規劃與實踐來進行自我檢視與持續改善。 過去系所是被動的接受評鑑,沒有選擇空間,現在系所必須主動思考是否需要被評鑑,或是如何建立自我品保機制,以維繫利害關係人及社會大眾對系所辦學品質的信心。 大學系所的因應之道 基於前述分析,以下整理大學在系所評鑑停辦後的因應之道,從實際需求面來看,可能會產生以下四種可能情形: 製圖:大學問45.33.36.58 ▌1.系所不辦理外部評鑑 這可能是一般系所接收到停辦訊息後的直接反應。不過,停辦系所評鑑主要是指教育部不會主動辦理,改為將辦理的權責交由大學系所自行決定。而系所為了要持續維持教學品質,應有來自內部的自我品保機制規劃與落實,這機制不一定僅限於外部評鑑,可依系所專業特性、發展特色、組織運作與師生組成等要素自行發展。 在現行校務評鑑的評鑑項目與指標中,大學必須提出上一週期校務評鑑與系所評鑑的檢討與改進作法,提供委員審視。未來校務評鑑仍會依循此方式,故大學系所可以選擇不辦理外部評鑑,但仍須有內部自我品保的規劃與運作,並於校務評鑑中說明呈現,以此審視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的成效,以及大學系所確保教學品質的成果。 若大學及系所認為發展內部品保機制頗為專業與複雜,或是考量學生學歷與國際接軌的問題,那麼尋求專業評鑑機構進行品質認可,實為較佳的選擇方式。此種可能性又可分成以下幾類: ▌2.自費洽高教評鑑中心辦理 由於教育部已不主動辦理系所評鑑,故執行大規模系所評鑑所需的相關費用也將不再編列。未來大學系所如欲委託高教評鑑中心辦理系所評鑑,勢必會採取收費方式。高教評鑑中心會精算執行評鑑各項業務(如委員遴聘、交通住宿等)所需費用,提出不同系所規模的不同收費標準與方式供參考,同時逐步改善評鑑或認可方式,盡可能簡化流程,提高實質效益,並從「服務」與「陪伴」的角色,協助大學系所推動認可。 ▌3.自費洽國內外其他專業評鑑機構辦理 除高教評鑑中心與醫學院評鑑委員會外,國內外尚有許多專業的評鑑機構,可協助執行一般或專業領域系所的品質保證認可,包括台灣評鑑協會、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等,都是已獲高教評鑑中心認可的國內機構,具有完善而豐富的認可制度與經驗;國外則如美國公衛教育委員會(Council on Education for Public Health, CEPH)等。 不過,因國外專業評鑑機構為數不少,系所在選擇時,應先確定是否為高教評鑑中心認可的評鑑機構,以確保委辦結果具實用價值。 ▌4.系所自辦自我評鑑,並自費向高教評鑑中心申請評鑑機制及結果認定審查 國內目前已有不少大學在教育部授權下辦理並完成系所自我評鑑,主要方式係由大學自行規劃評鑑機制,經審查通過後進行自我評鑑作業,結果再經審定後,即可由高教評鑑中心認定完成認可程序。日後大學系所亦可透過此方式,自行規劃內部品保機制送高教評鑑中心審查,中心也會規劃出審查程序、審查標準、送審時間、收費標準等作業程序供大學參考。此方式由於大學辦理過程及結果會由高教評鑑中心協助審查,通過後,間接可獲得馬來西亞及其他國家品保機構認可其評鑑結果,這對系所自辦的結果也會多一層效益與保障。 系所品質是大學辦學品質的基石 停辦系所評鑑對大多數人心理上來說應是鼓掌叫好的政策,不過仔細思考後,可了解其實就是將系所評鑑從「依法辦理」轉型到「依需要辦理」的過程。尤其系所是大學校院最基礎與最重要的單位,系所辦學品質如果不佳,大學整體教育品質必定受到影響。因此,在少子女化與國際化的高教浪潮下,確保系所品質實為大學校院必須面對的主要課題。 教育部不主動辦理系所評鑑,並不代表系所評鑑不重要,而是系所品質應由大學校院自身負起社會責任。此一新的政策亦符合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審議會」(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HEA)所公布的「國際品質原則」原則一:「品質與高等教育機構:確保高教品質是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及其全體教職員的主要任務」(Hou, 2016)。 而高教評鑑中心面對政府停辦系所評鑑,也開始努力思考如何稱職的扮演起國家品保機構的角色,以協助系所因應局勢的變革。因此,除了提出前述面對評鑑停辦後的建議外,亦會持續針對改變,發展出具體的因應方式。 持續品保與國際接軌 目前高教評鑑中心與全球品保網絡皆有密切聯繫,並已受到「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國際網絡」(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QAAHE)、「亞太品質網絡」(Asia-Pacific Quality Network, APQN)及CHEA等國際品保組織高度肯定。高教評鑑中心品質保證的專業度既已獲得各國品保機構認可,必能提供大學發展內部品保及國際教育時最強的後盾。 加上現今東南亞國協(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正積極推動區域資歷及共同品質保證架構,促進區域內品保機構之間的相互認可,以達成東南亞高等教育共同區的目標,高教評鑑中心作為一個國際認可的專業評鑑機構,將持續開拓與東南亞國家品保機構的共同合作關係,讓臺灣高等教育品質可以被東南亞國協國家所認可,盡力協助大學系所的國際接軌,並且持續提供臺灣各大學之各項評鑑諮詢及服務,協助政府確保臺灣高等教育的品質。 ◎參考資料 江東亮(2016)。第一、二週期系所評鑑結果的啟示。評鑑雙月刊,62,14-16。 Hou, A. Y. C. (2016). Principle 1: Qual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 In Uvalic-Trumbic, S. (Ed.), The CIQG international quality principles: Toward a shared understanding of quality (pp. 7-14). Washington, D.C.: CHEA.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7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教育部停辦系所評鑑與各大學因應之道
大學校園 【105下半年】大學8校系所評鑑,七成五通過
教育部委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105年度下半年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於6月底公布評鑑結果,共有23所公私立大學校院接受系所評鑑。 針對日間四年制學士班,「大學問」(www.unews.com.tw)從這23所大學中整理出受評鑑的學士班(不含進修)共8校20學系,列出其評鑑結果供參考。其中,15個學系評鑑結果皆為「通過」,「有條件通過」的有3學系,剩下2學系因停招則「無認可結果」。 系所評鑑「通過」的校系 在受評的8校20個學士班中,有15個學系的評鑑結果為「通過」。 系所評鑑「有條件通過」的校系 學士班中評鑑結果為「有條件通過」的學系有3所。包括康寧大學的餐飲管理學系,以及國立金門大學的都市計畫與景觀學系、護理學系。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表示,評鑑結果為「有條件通過」的受評單位,必須於一年後接受追蹤評鑑。 系所評鑑「無認可結果」的校系 康寧大學的保健美容學系和時尚造型設計學系,於105學年度起停招,因此僅給予改善建議而不給予認可結果。 評鑑目的在確保學習成效 第二週期系所評鑑的評鑑主軸為「確保學生學習成效」,強調學生學習成效的品質保證。系所評鑑項目包括五大項: 1.「目標、核心能力與課程設計」。 2.「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 3.「學生輔導與學習資源」。 4.「學術與專業表現」。 5.「畢業生表現與整體自我改善機制」。 評鑑主要目的在了解各大學系所對於確保學生學習成效機制的運作情形,並且促進系所建立內部自我品質改善機制,發展辦學特色,邁向卓越。 ★資料來源: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網站「評鑑結果」專區
大學排行 2017世界學術排名,臺灣7大學進500強
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於8月中發布了2017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臺灣一共有13所大學進入800強,和去年一樣,今年也是相同的7所大學在500大排行榜中,只是名次有異動。 想知道臺灣有哪些大學入榜?而國際哪些大學在學術排行10名內?一起來看看「大學問」(www.unews.com.tw)的整理。 臺灣入榜13大學 在500名以內的臺灣7所大學,和去年一樣只是名次略有變更,仍是臺大和中國醫藥兩所大學在200名以內,而成大和交大名次皆從去年的四百名左右爬升到三百名左右。 今年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擴大到800名,臺灣有6所大學首次入榜,在500-800名間,其中臺科大是唯一上榜的科技大學。 學術排名的指標與權重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評比指標有四大項,分別是:教育素質、教職員素質、科研成就,以及人均學術表現。各評比項目的指標與比重如下表。指標中,關於國際獎項的獲獎量占了統計比重的30%,而學術論文的數量評比則占了40%。 2017世界大學學術排行TOP10 世界大學學術排行前10強中,只有劍橋和牛津是英國大學,其餘8所都是美國的大學。 而在百大排行中,日本有三所大學入榜,分別是:第24名的東京大學、35名的京都大學,以及84名的名古屋大學。中國入榜百大的則有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占48名和71名;新加坡今年入百大的則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為91名。 ★資料來源: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7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