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大學學什麼?】國立臺北大學電資學院,培育科技商業領袖
刻板印象裡,唸電資領域的大學生,多半是「阿宅型的大學生」。他們的未來就是園區工程師。 可是,國立臺北大學電資學院卻不是這樣想,這裡可是未來科技業商業領袖的搖籃,想當培養台灣版賈伯斯的潛力,這裡是不錯的選項! 小編準備了10個問題,來打聽北大電資學院有什麼不一樣? Q1:學院裡有哪些成員? A:學院裡,有電機工程學系、通訊工程學系,以及資訊工程學系等三個成員。身處全國最頂尖的北大「文法商學院」簇擁下,我們所學除了5G、物聯網等領先的科技前沿技術外,還多了一般理工為主的大學,不容易滿足的法律、商業及人文素養課程,這裡,可是要培養未來科技業的商業領袖。 Q2:電機工程學系有啥名堂? A:北大電機學系有3大分組,分別是: 學最夯的無人車、機器人和醫療輔具應用的「智慧系統組」。 還有以機器學習、物聯網、演算法課程為主,就是不怕AI搶工作的「電腦工程組」。 最熱門的半導體業的晶片設計課程,則是放在「晶片設計組」,以後要去台積電、聯發科就從這裡出發。 Q3:通訊工程學系有啥名堂? A:北大通訊工程學系,所訂的研究和教學領域,包括無線通訊系統、網路、訊號處理與通訊電路,課程兼具理論與實務,最常用到基礎知識是數學、英文與物理。畢業後的職場需求高,前程更不在話下,今年國家剛推出「台灣5G行動計畫」,就是我們一展長才的場域。 Q4:資訊工程學系有啥名堂? A:網際網路、資訊安全、車牌辨識、影音多媒體處理、人臉辨識、異常行為分析、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應用在各行各業的尖端科技,都是北大資工系擅長的領域。 Q5:什麼人適合來讀? A:北大電機系:對自然科學或應用科學有興趣的人,不排斥數學與物理,具備英文能力和邏輯力,富含好奇心,喜歡動手實作,願意面對挑戰與持續學習創新的人皆適合。出路廣、薪資水平高,未來喜歡挑戰高薪的同學都是我們的菜。 北大通訊系:適合喜歡邏輯推導,對於通訊新科技有興趣,不排斥數學和物理且願意「找方法」解決問題的同學。當然也歡迎喜歡動手實作,喜歡嘗試將理論化為實際應用的同學。 北大資工系:適合英文好、數理能力好、邏輯推理與思考能力強,且對於資訊科技有興趣的同學。如果可以另外具有自主學習、主動積極、喜歡動手實作、可忍受工作時間長及寂寞等人格特質者會更有助於日後的學習及就業。 Q6:可以去歐洲日本香港上課是真的嗎? A:想要成為具有國際觀及電資產業實務能力的新世代人才,出國交換與國際交流絕不能少。電資學院每年暑假都有海外營隊,包括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北京等都有學術交流團,是和國際學生學術交流、開拓視野的絕佳機會。同學也能在大四或碩二時出國交換,包括北京交通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法國電子工程大學、日本電氣通信大學等都是和北大密切合作的姊妹校。 Q7:聽說個人申請很難準備? A:109個人申請學測英文、數學、自然只要達均標,皆可申請電資學院三系。數學成績好一定過一篩。二階無須面試,省去舟車往返勞頓,特別適合住在南台灣的同學;害羞或口才不好的同學也不用擔心因緊張而臨場表現失常,只要好好準備審查資料,均標生上國立大學絕非難事。 Q8:繁星推薦需要哪些條件? A:屬於第二類學群的電資通三系,109繁星推薦看重的是國文、英文、數學、自然四科的成績,只要在校成績表現不錯,校排前20%,學測國文達均標,英文、數學和自然三科達前標的同學,校內撕榜時千萬不要放棄這個未來成為科技商業全才的機會。 Q9:指考分發要注意什麼? A:如果想要拚指考,英文、數學甲和物理是進入電資學院三系的重要關鍵,特別是數學,資工系和通訊系109指考分發的加權都是1.5倍,而英文和物理的加權則是1.25倍,必須好好準備不能輕忽。只要考試時這三科不失常,分數高,即可輕鬆進入北大電資學院,享有國立大學豐富的學術資源。 Q10:我們還鎖定哪些人才? A:只要你耐得住、坐得久,對技術有無窮的專研熱情,渴望成為具有全球溝通力的科技經理人,北大電資學院絕對能助你一臂之力。就算家境不甚優渥,只要有顆積極奮鬥的心,電機系和通訊系也有「飛鳶組」的名額提供給經濟不利的學生申請,還有豐厚的獎助學金讓你展翅高飛。
校長開講 【新北】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大學生2.0版,就等不怕挑戰的你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必須跨出舒適圈,升級到「2.0版」才能面對時代的挑戰。無論是語言的精進或AI、程式的學習,都可應用在未來的工作場域,唯有強化自己的競爭力,才有勇氣無懼挑戰。 什麼是「大學生2.0版」?簡單說,這是學習領域擴大的概念。長期以來,大學選了什麼系,四年的學習便是著重在本科的專業學分,大學畢業128學分,除了通識學分,以及少數選擇修讀輔系和雙主修的同學之外,很少人主動有系統地選修外系的課。 各系專業領域都有門檻,很多課程若沒有基礎概念,就算開放外系選修,同學們也沒有勇氣跨出舒適圈去別系上課。 李校長鼓勵同學勇於跨出舒適圈,跨域學習,自我強化升級。 微學分選修跨領域 現在大學著重培養學生「跨領域」和「國際化」能力,該怎麼做?臺北大學從「課程改革」做起,一是要求同學們畢業前至少要學一門外系開的8學分的微學分課程,接下來有興趣深入的同學,就可以進一步修16學分的學程,進而擴大成32學分,如此一來就能具備輔系學位。 開設外系選修的微學分,對老師而言也是新功課。一是如何在8學分裡,將其專業規劃成不同學院的同學都能學得好的入門課程;其次,在修完後,能對其專業具備該有的觀念和能力,比起過去老師們只要把教學重心針對本系學生,透過4年訓練,培養出該有的專業能力來說,這是新的嘗試和挑戰。 而今面對不同學科領域、基礎能力不同的學生,如何讓他們掌握學習重點,這件事的困難度更高,相對的,老師也會有所抗拒。新時代的挑戰是任何人都不可迴避的,無論對學生、老師和學校來說都是如此,現階段的教與學都要走出舒適圈。 AI學習跨領域 當然,培養「大學生2.0版」的挑戰,除了把學習觸角延伸到其他專業領域外,另外則是每個專業面對「AI機器人時代」如何把專業學習和AI結合,也是課程變革的重點。 以臺北大學人文、社會、公共事務、商學、電資和法律等六大學院來看,因為學科專業領域不同,每個學院把AI融入課程的需求性和進程也有所不同。在AI相關課程和學分規劃上,商學院和電資學院走得比較快,因為他們的專業領域面對AI衝擊也最直接。 所以,這兩大學院在必修學分設計上,全面要求同學們的畢業門檻一定要修AI相關學分。商學院最直接的挑戰就是數位金融(Fintech),現在相關產業要求新鮮人一定要具備數位能力。 另外,電資學院包括電機、資訊、通訊等三系,AI本來就是屬於他們專業領域的技術,相關課程除了深化專業技術能力的應用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他們所學的技術,應用在不同領域上面。 李校長(左三)認為,AI等數位學習是每個專業面對未來競爭必備的能力。 應用思考跨領域 從中興法商時代開始,臺北大學就是文法商的領頭學校,校友有很多成功的企業家,以及在金融、法律和政府部門傑出的專業經理人,因此在文法商的專業資源上,我們是很充沛的。雖然電資學院是臺北大學創校後才成立,但相較於其他以理工學院為主的學校而言,藉由對商業應用的氛圍和敏銳度,我們很早就投入大數據、人工智慧、智慧機器人、5G等商業應用開發研究。 對科技技術人才而言,除了把技術做得很好之外,更重要的是所學的技術該怎麼運用?即便投入科技產業,也要有商學、市場、行銷的基本觀念和能力,才能開發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這個就是跨領域課程要培養的能力。 跨領域能力並非想像中那麼困難,雖然臺北大學先由商學院和電資學院要求AI課程必修學分,並不代表其他學院的同學就不需要具備AI觀念,甚至認為數理不好的人,學AI、學程式一定學不會。其實,程式設計跟過去的數理成績並不能劃上等號,學程式,重要的是邏輯訓練。 就像學法律的同學,邏輯多半不錯,若對程式有概念,將來就可以思考這些能力可以應用在未來工作的哪些面向。 學習國界跨領域 大學強調的跨領域學習,不僅止於學科專業上跨領域觀念的培養,另外則是地理位置上的跨領域,同學們趁著大學階段,要走出臺灣去國外交換、實習,甚至去讀雙聯學位,讓自己培養國際化的視野。出發到國外學習,語文能力當然是關鍵,語文能力提升不只是多修幾門外文課,而是在學校就要習慣專業領域的英文授課。 以臺北大學為例,各學院陸續開出全英文授課的專業課程,甚至是微學程,除了讓外國學生來臺交換時,能有系統的選修專業課程,另外則是讓校內同學習慣用英文思考學習專業知識,未來不論就業或出國深造,都容易銜接全球化競爭。 大學的責任就是把學生教好,讓他們出了校門,就能具備競爭力。新生代的競爭場域,已經不能侷限在國內,而是當他們走向國際舞台,有沒有能力跟其他國家的年輕人一拼高下?競爭力的養成,除了大學給的專業養分之外,更重要的是「年輕人,你有沒有接受時代挑戰的勇氣」。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李承嘉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學歷:省立竹南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地政學系(現為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法學碩士、德國多特蒙德大學空間規劃系工程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國土政策、鄉村研究、土地稅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法政學群地政與土地資產管理學類、管理學群地政與土地資產管理學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馬公高中張祖德 獨木舟課程打造海上教室
從臺北到澎湖,一海之隔,不到一小時的飛行距離,便飛進了另一個世界。20年前,張祖德離開繁華的臺北都市生活,成為老師,來到無親無故,沒有網路、報紙要隔天才看得到、想買本書還得飛回臺北的澎湖,從一無所缺到處處受限,張祖德卻說,這裡才是他實踐生命價值的沃土。 成為老師,並非出於偉大的使命召喚,但決定來澎湖當老師,卻出於張祖德骨子裡長久以來對偏鄉弱勢的關懷,「都市裡什麼都有,不缺我這一名老師;但澎湖資源缺乏,老師的意義更大。」於是,他離開灰色的水泥叢林,進入一個瀰漫海水鹹味的藍色世界。 20年前,這座平靜如湖的島嶼,資訊流通速度緩慢,居民大多從事海上漁業,平時鮮少在家,孩子獨自摸索著長大,生活封閉,各種新觀念、新訊息、新思維,以及對世界的想像,亟需透過一名中介者居間傳遞、教導與分享,而這名中介者,就是老師。 決定到澎湖當老師,出於張祖德骨子裡長久以來對偏鄉弱勢的關懷。 擁抱海洋,打破恐懼 除了資訊取得的限制,更有因恐懼而形成的限制。初來澎湖時,張祖德驚訝的發現,這裡的孩子大多怕水,不敢接近海洋,原因是從事海上高風險工作的家長,嚴格禁止孩子與充滿不確定的海洋親近;而學校也因為害怕承擔親水所帶來的風險,不鼓勵學生學習與從事海洋相關活動,「對海洋缺乏認識,無形中形塑了孩子對海洋的恐懼。」海島子民卻不識海洋之美,不認識家鄉的價值,如何愛家鄉? 幸好,這位從臺北城來的老師,樂於敞開雙手擁抱海洋。授課之餘,張祖德沒事就愛往海邊跑,學游泳、學潛水、學浮潛,他將大海教導他的知識匯集起來,在農委會澎湖水族館擔任志工,負責解說導覽、潛水餵魚、科教展示、推廣海洋保育,帶領參訪學生從親近水開始,慢慢接近海,認識海,掙脫限制。 「只要學習正確的觀念,使用安全適當的裝備,就會發現海洋並不可怕,而當你願意走近它,便想保護它,不願它受到污染等傷害。」要幫助學生認識海洋,獨木舟是最好的選擇,「獨木舟操作簡單容易上手,安全性高,可靈活穿梭於島嶼之間,從事近距離的海洋生態觀察。」 獨木舟成馬公高中新課程 5年前,張祖德所任職的馬公高中,針對新課綱的實施,特別將「獨木舟運動理論與實務」納入海洋教育校本課程,由他負責規劃執行,培訓水域自救與熟練操舟技巧,技巧成熟後,帶領學生迎向海洋,參與各種海洋議題,如,海洋廢棄物污染、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同時搭配淨灘、講座、離島參訪等活動,讓學生不只課堂上聽,更實際參與,從做中學,學中做。 還要讓學生自組團隊進行獨木舟跨島露營,以激發潛能,在團體中發現自我價值。互助過程中,有的人擅長溝通協調,有的善於領導統御,有的人會拍攝影片,有的懂得搭建帳棚、野外求生,學生將逐漸發現,多元世界裡每個人都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因此,評量學習成果的重點,不在能將船划得多快多好,而在如何於團隊中發揮個人價值,與人合作。」 張祖德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所沒有的特異功能,他希望引導學生掙脫環境所限,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才能,因為生命就像大海,值得去認識、探索與發掘。 張祖德培訓學生水域自救與熟練操舟技巧。 突破海洋限制,實踐個人價值 經過課程訓練,張祖德逐漸看見到學生的轉變,他們開始將關注焦點從自身移開,轉而關心這個世界,思考這樣的課程,對國中、國小生也應該很有幫助,於是,採取行動,自組社團與營隊,帶領國中、小生,親近海洋、認識離島居民與文化、進行水族館導覽、提升環保意識,「學生們在課堂之外,發揮影響力與實踐個人價值,希望憑藉一己之力改變社會現況;而想要改變,就是學習的契機。」 今年甫獲師鐸獎肯定的張祖德,他的工作,使他總是浸泡在海水裡,長期忍受豔陽酷曬與海水酷冷的折磨,耗費龐大體力,辛苦,不在話下,「願意做這工作的人越來越少了,」他說,但他仍樂此不疲,因為「只要有一個學生因你而改變,再辛苦,也會吸引你一直做下去。」就像一符快樂的魔咒。 突破限制,就能帶來改變。張祖德是老師,他的教室在海洋,他要帶領澎湖孩子,認識海洋、認識家鄉、認識自己,突破限制,從侷限划向無限。
大學校園 德明科大資管系參加經濟部技術處「搶鮮大賽」成績亮眼
經濟部技術處為鼓勵青年創新創業,推動「搶鮮大賽」競賽活動,12月17日假臺灣大學鄭江樓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共有來自北、中、南之大專院校計256隊參選,經歷公正嚴密的審查,歷經初賽、複賽到決賽選拔出優秀作品,呈現運用科技專案成果呈現出的創新創意。德明科大資管系再次傳出捷報,榮獲創意發想類亞軍。 科技創新是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臺灣的創新能力是亞洲第一,在全球排名前四強,更被列為全球四大「超級創新國」,顯見國內創新能量豐沛,具有孕育新創獨角獸的潛力,「搶鮮大賽」可說培育國內學子邁向獨角獸的前哨戰。這個比賽最特別的地方是將全國青年學子的創意與想像力,與法人科專研發能量結合,讓學生們猶如站在巨人肩膀上發揮創意,運用科專技術將創意落實於生活中。 該校資管系徐翠琇老師及學生,吳東翰,湯秉岳,黃子瑜,林承立,彭郁婷,紀詠萱,以作品:【Funny Park主題園區實境遊戲與數位應用整合平台】在競爭激烈全國性競賽中獲獎,實屬不易。
大學校園 【2020o企業最愛】賀!2020年文藻外語大學辦學績優獲肯定!
賀!2020年文藻外語大學辦學績優獲肯定! 1111人力銀行「2020升大學指南 企業最愛大學評比」 《企業最愛私立大學》高屏地區私立科技校院第1名 《雇主最滿意大學 學群排行榜》全國科技校院外語學群第1名 《雇主最滿意大學 學群排行榜》南部科技校院大眾傳播學群第1名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2020最佳大學指南」 《企業最愛私立大學校院》南區第2名 《私立大學「國際觀與外語能力」指標評比》全國第1名
大學校園 文藻外語大學與內政部移民署簽訂策略聯盟!
文藻外語大學日前與內政部移民署簽署策略聯盟合作協議書,由施忠賢副校長與移民署副署長鐘景琨代表簽署,透過簽訂策略聯盟合作協議,達成資源共享、人才培訓、專題講座、案件申辦及交流合作等正向互動、互惠關係與服務成效。 施副校長表示,本校長期推動外語教育,致力於培養學子專業技能及優秀之語言能力、提供學子對多元文化之瞭解,重視學生多元學習及跨領域能力發展,積極推動學生實習及志工服務,期能透過相互合作提升學生國際觀,並學習到移民專業知識,以專業語文優勢接軌國際。 鐘景琨副署長亦表示內政部移民署高雄地區第一服務站與第二服務站多年來與文藻有密切交流,合作成果豐碩,目前各服務站皆可提供校園預約服務或線上申請居留證,對於校內外籍生、僑生、役男與陸生可提供更便利的服務 ; 另也鼓勵文藻學生透過親身從事志工及移民服務的實習經驗,學習到更多元的知識並參與移民特考。 此次雙方整合資源以配合政府強化多元文化宣導、落實尊重多元理念、形塑友善國際環境與提升為民服務施政理念,希望將來透過密切合作建立更完善的通譯人才的培育機制,藉由此次簽約儀式開創新的合作模式,期能攜手未來、共創雙贏。
大學校園 【創新英語教學】 學生創意無限翻轉 展現多采成果
【供稿單位/英語教學中心】文藻外語大學英語教學中心每學期舉行「共同英文期末成果展」,今年邁入第5學期,為了開啟學子們對於跨領域應用的苗芽,英語教學中心遂從106學年度起以多元評量取代傳統筆紙評量,於期末考週辦理期末成果展,讓大一至大三同學盡情發揮想像和創意,由英文七級數(等同大學英檢240-259分)以上學生運用課堂所學之英文轉化於微電影拍攝、手工書及製作空間改造模型等,學生並搭配主題手繪卡片、電腦簡報、海報及報告解說,創造師生多元學習與學術交流的環境。 本學期成果展日期為期末考間,展出作品多達百件。英文七級數以個人挑戰(challenge)為出發點,從期中考後,每一組學生須想出生活中的各式挑戰,帶出許多有趣的微電影,例如:生活中經常外食卻很少吃到青菜,於是提出如何克服生活中青菜攝取不足的方法,進而也討論國內過量剩食議題,透過期末成果展機會,運用英文向同儕說明看法,激盪出更多學習圖像,老師們也能因此對於學生的學習歷程更清楚。 英文八級數(大學英檢260-285分)學生以意見領袖(Leadership)為出發點,本學期讓同學提出不同的提案,例如:有一組同學提出希望政府監督Uber Eat 和Foodpanda 送餐餐盒衛生清潔專案,呼籲確保外送食物安全;另有一組手作海報及影片來呈現主題Space Food 太空食物。分別介紹太空食物歷史、太空食物的樣式、各國太空食物的不同,太空食物的營養及美味程度。現場學生還有分享最受太空人歡迎的巧克力及堅果,增添展場趣味。 英文九級數(大學英檢286分以上)學生以社區空間改善(community renovation)為主軸,各組同學透過立體模型或使用3D圖型來說明空間改造,例如:有一組同學提出高鐵車站吸煙室改善計畫,配合模型及書面報告,讓抽煙人士有更舒適環境,有助於改善高雄市形象;另有同學提出善用古蹟武德殿計畫、台南火車站的改造計畫等,作品件件精彩。學子們使用英文撰寫社區改造計畫、動手設計建築模型,運用共同英語課程所學,展現跨文化與跨領域的學習成果。 除了各種多樣作品的展示外,展演當天並提供學生填寫學習單,學習單內容包含於英文八級數與九級數參與展出的作品中,選擇最佳語言作品及最富有創意之作品等,學習單另要求提供省思及對於專題發表活動的建議等,翻轉學生無限創意,達成讓英語學習更具成效。
大學校園 【109學海計畫】海外研修實習有補助,大學生別錯過
凡就讀國內公私立大專校院一學期以上的在學學生,皆有機會參加教育部「學海計畫」,獲得出國修讀學分或至國外企業實習的補助機會,以擴大國際視野,提升自我競爭力。「學海計畫」包括「學海飛颺」、「學海惜珠」、「學海築夢」、「新南向學海築夢」,109上半年各校簡章已出爐,最晚須於3月底前送出申請書接受審查,有意出國研修或實習的大學生,請依就讀學校規定的時程辦理。 教育部為擴展國內具發展潛力的年輕學子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規劃有「學海系列計畫」專款補助,鼓勵各大專校院選送在校成績優異學生赴國外大專校院研修或至國外企業、機構實習。 學海計畫四大類型 學海計畫申請條件 1.具中華民國國籍,且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並於薦送學校就讀一學期以上的在學學生(不包括國內及境外在職專班生)。 2.申請「學海惜珠」者,應有各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認定的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相關補助資格。 3.參與學海系列計畫的學生須通過薦送學校規定的專業及語言能力條件。 4.依規定申請計畫補助者,同一申請人、同一教育階段,以補助一次為限。但不同補助類型計畫名額及經費有剩餘時,薦送學校得選送學生至不同補助類型計畫。 學海計畫各校簡章辦法查詢 各大專校院的校內申請時程與甄選方式各有不同,有意申請的同學請查詢簡章,了解資格條件,特別是針對語言能力的要求以提早準備。 ★109年上半年「學海飛颺」62校:各校簡章查詢 ★109年上半年「學海惜珠」46校:各校簡章查詢 ★109年上半年「學海築夢」64校:各校簡章查詢 ★109年上半年「新南向學海築夢」58校:各校簡章查詢 ★資料來源:教育部國內大專校院選送學生出國研修或國外專業實習網站
大學校園 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再次以雙團隊獲選「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獲得百萬獎金,2020年將再度展開築夢歷程!
本校工業設計學系由洪偉肯老師帶領碩士班二年級學生:林育君、黃彥蓉、喻青瑩、郭宜哲及四年級學生:沈筠雅、羅立純、顏雅怡、朱明儀、洪振傑參加「台積電青年築夢計畫」,於今日(31)公布獲選的七組團隊,分別來自中央、交大、成功、清大,以及聯合大學,各隊各獲得20萬至60萬不等的築夢經費,為青年學子築夢踏實提供實質助力。本校工設系再次以雙團隊獲選,共獲得百萬獎金!這次獲獎,已經是連續第三年,代表聯大工設師生長期投入社會設計的持續努力。今年除了工設所碩士班的常勝軍再次獲獎,還首次加入四年級的年輕隊伍。
高中校園 【高中職】2/15要上課,結業式提前至6/29
最新消息,因應武漢肺炎防疫工作,2月15日補上課已取消,請參考:【109考大學×防疫措施】高中職2/25開學,統測•指考日期不變 高中職(含)以下的同學請留意,2月15日星期六要上課喔。 因應家長期待親子作息同步,教育部國教署邀集全國22個縣市政府及全國家長、教師與校長等7個團體召開諮詢會議,經會議討論達成共識,確認於2月15日家長補班日,也調整為學生的上課日,並將108學年度第二學期結業式提前至6月29日辦理。 2/15補課,結業式提前至6/29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為利國人返鄉規劃、分散車流,調整於109年1月23日(小年夜)彈性放假,並訂於2月15日(星期六)補行上班,國教署表示依據「各級學校學生學年學期假期辦法」,寒假為1月21日至2月10日,1月23日適逢寒假期間,因此,補班日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學生原本無補課需求,惟國教署及縣市接獲許多民眾來訊表示作息不同步,影響孩子的照顧。 為解決家長的困擾,國教署邀集全國22個縣市政府及全國家長、教師與校長等7個團體召開諮詢會議,與會代表基於親子作息同步之考量,針對2月15日(星期六)補班日,也調整為學生的上課日具有共識,又基於學年上課天數200天之規定,因此決議將高級中等以下學校109年6月30日(星期二)之課程調挪至2月15日(星期六)上課,並將108學年度第二學期結業式提前至6月29日辦理。 2/11開學,周末要上課 國教署提醒,108學年度第2學期的開學日為109年2月11日(星期二),配合上開調整,開學後的第一個週末(2月15日)學生將需要上課,籲請學校預為規劃並及早提醒家長,以利後續安排。 另因行政院業於109年1月9日宣布未來農曆春節將透過補班挪移調整,從小年夜開始放假,以利國人做好返鄉規劃、分散車流,國教署後續將研議常態性因應措施,以使親子作息同步。
高中校園 【108課綱】松山家商前導規劃 多元跨域
多元選修,是108新課綱校本課程規劃的特色之一,學校依據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及教師專業,發展出多元特色課程。學生則依學校課程規劃及自我學習需求,適性選修特色課程。 松山家商多元選修課程,每年均依學生及教師問卷調查結果調整開設,選課及開課方式均歷經三種模式,選課模式包括: (1)以科為單位,由科主任依科課程需求選課。 (2)以班級為單位選課。 (3)以學生適性學習的自主選課。 開課方式則有: (1)每週1節課、可選擇2門課程、每門課程上半學期,一學年可選4門課程。 (2)每週1節課、可選擇1門課程、每門課程上一學期,一學年可選2門課程。 (3)每週2節課、可選擇1門課程、每門課程上一學期,一學年可選2門課程。 這之間的變化,讓學生有更自主及更紮實的跨域學習。多元選修的結果,對學生是有幫助的,不論在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視野或增進實際應用,都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刺激與想法。以下說明松山家商多元選修課程規劃理念。 規劃理念與專業素養 包括跨域學習、激發興趣、培養專業素養: 1.能了解攝影原理、具備攝影實作能力、培養藝術美學素養。 2.能了解立體產品應用方向,運用基本知識學習設計發想,以及美感鑑賞度。 3.能了解網頁設計原理及其在生活周遭的應用,以培養資訊科技素養。 4.能了解理財的目標及重要性,並認識貨幣的時間價值,以培養金融知識的素養。 5.能了解英文簡報架構及熟悉英文簡報用語,以培養英文溝通的能力。 6.能了解企劃案的基本元素,激發學生創意行銷的發想,以培養行銷企劃的素養。 課程分年目標 高一:知識建構,紮實一般科目、基礎專業技術及多元閱讀能力。 高二:跨域學習,活化專業應用能力、培養分工合作及激發創作能力。 高三:整合應用,專業能力的統整。 科目教學目標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19期:前導學校松山家商—多元選修 跨域學習
大學校園 文藻外語大學深耕歐洲研究 國內唯一大學榮獲2019年度歐盟文教總署莫內計畫
歐洲聯盟文教總署(Education, Audiovisual and Culture Executive Agency, EACEA)正式公布2019年度莫內計畫(Jean Monnet Activities)獲選名單,在全球各大高等學府及學術研究機構1,315份徵件激烈角逐下,文藻外語大學歐洲研究所法籍副教授羅文笙(Vincent ROLLET)以及奧地利籍副教授華明儀(Armin IBITZ),以「歐盟與環境衛生:政策、成就與主要挑戰」(EU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olicies, Achievements and main Challenges)為研究主題脫穎而出,獲得2019年莫內計畫模組課程(Jean Monnet Modules, JMM)三年期計畫資助,文藻外語大學亦成為2019年臺灣唯一榮獲歐盟莫內計畫之大專院校。 歐盟莫內計畫始於1989年,以享譽盛名的歐洲之父(The Father of Europe)讓.莫內(Jean Omer Marie Gabriel Monnet)命名,旨在於全球高等教育機構推動歐盟及歐洲一體化之學術研究與教學。歐洲聯盟文教總署審查意見表示「歐盟與環境衛生:政策、成就與主要挑戰」具體聚焦於環境衛生相關政策、成果及歐盟參與亞洲環境衛生事務之情況,此課程將具有極大的發展潛能及跨國學習之優勢。 文藻外語大學歐洲研究所未來將持續推進南台灣歐洲暨歐盟相關研究之遠度、深度及廣度,並在莫內計畫模組課程「歐盟與環境衛生:政策、成就與主要挑戰」架構下,與臺灣及各國前來文藻學習的學生一同分享、探討歐盟於環境衛生領域之相關政策議題、成果及未來展望,並藉由課程開設辦理臺灣巡迴展覽以及架設專案網站,與學生及大眾分享研究成果,增進台灣人民對於歐洲和歐盟的了解,拓展校際學術交流,深化文藻之歐洲研究能量及提升國際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