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排行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教育學科排名,臺灣入榜6所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簡稱THE)於2018年10月17日公布了「2019世界大學教育學科排名」,評選學校包括428所大學,比去年增加100所。臺灣今年入榜6所,共有3校擠進百大,分別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 除了公布世界大學教育學科的排名,還公布社會科學、商學、法律等三個學科排名,法律學科並無國內大學入榜,而其餘3項學科入榜情況,以教育學科排名表現最佳。教育學科入榜學校以臺灣師範大學表現最為亮眼,從去年第22名進步至今年第15名,在亞洲地區則僅次香港大學,排名第2。 臺灣入榜學校6所 全球教育學科TOP10大學 在教育學科排名中,美國入榜學校佔比最重,有118所大學上榜。歐洲則有170所大學上榜,亞洲31所。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分別是19所和33所大學上榜。 在教育學科排名前十的榜單中,幾乎都是美國的學校,共有7所入前十榜單,其中史丹佛大學位居榜首。英國則有2所大學進入前十,分別為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而香港大學是亞洲唯一一所進入前十名、排名第4的大學。 評選指標 「2019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使用與「全球大學排名」相同的13項績效指標,並已經過重新調整以適應各領域,權重計分會依各學科不同的特性而產生些微變化。 而於教育學科上,則突出了在教育科目、教師培訓和學術研究方面領先的大學,根據教學環境、研究數量與聲譽、研究影響力、國際展望、產業創新等5大面向進行評比,評選權重佔比如下: ★資料來源請見: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 by subject: education
校長開講 【台中】中臺科大校長李隆盛:人生路迢 常行必至
中臺科技大學校長李隆盛曾失學兩年才考上大學,畢業後一路工作與進修交替,最終拿到博士學位。他勉勵年輕學子立定志向、常行精進,終會達到目的地。 我父親在日治時代被徵調去菲律賓當被俗稱為「軍夫」的海軍工員,戰爭結束在美軍俘虜營待了好幾個月才等到船班回來,回到臺灣身無長物,只能靠戰前務農專長到山區承租政府林班地拓荒。在山裡先搭茅草屋住,我們家4個兄弟姊妹中,我的兄姊和我都是在茅草屋出生的。坦白說,山裡雖然沒有鄰居、也沒有電力,但自然資源豐沛、生活快樂自在。我們上初中要走山路、再搭車,下課趕快搭車回家,當時不太知道外面很競爭,也不知道街上許多同學放學後都在補習。雖然我們當時接受到的主流文化刺激很少,我父親也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但是他見過世面,知道接受教育是社會流動的捷徑,所以他非常重視教育,那年代大家日子都很苦,村子裡大部分小學同學畢業就去當學徒,操作衝床、剪床等,但是我父母還是支持我們去唸書。 李校長認為年輕學子應立定志向,常行精進,終會達到目的地。 務農做工 才知讀書好 報考台中高工時還懵懵懂懂,因為家裡沒有電燈,就把科名有電的科別都填在前面,我的分數上不了很夯的電子科、電工科,進了錄取分數比較低的電銲科,參加新生訓練才知道電銲是做什麼以及電銲科是兩年制。當時一個禮拜校內外實習是15節課,所以我技術練得不錯。銲接雖然工作機會多、相對待遇也高,但它被稱為是「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的3D工作,畢業時我只考一家汽車廠也被錄用但沒去就職,而是回老家邊務農邊準備升學考。務農方面是跟著父母在山上種香蕉、麻竹和養豬等,台電當時在做供抽蓄水力發電用的明湖、明潭,我也在那邊做臨時工,領一天新台幣70塊的工資。在麻竹筍產季:天沒亮就要去割竹筍,再用扁擔挑回工寮煮熟、發酵、再曬成筍乾;發酵和曝曬期間怕被偷走,我會一個人在山上工寮過夜顧發酵中或曝曬中的筍乾半成品。山上太陽大、蟲蚊多,還有風災水損;又,農作物多元以致年頭到年尾都忙。此外,我們上、下山通常會挑或扛作物、柴薪,不會空走,荷重物在半路歇腳時,我父親常會輕鬆地說:搭火車才會被帶到目的地,我們要勤走才能到達。 準備升學考時還要務農的李校長笑稱讀書比起務農、燒焊輕鬆太多了(攝於就讀台中高工時期)。 當時高工班上好幾位住同寢室同學畢業前轉讀中華電信的建教合作班,後來都發展得不錯,我當時也有機會去中華電信卻回老家做工務農。當時村子裡念初中的人已經很少,我高工畢業還回來務農、做工,村裡的人會以我為例說讀書沒有什麼用,也讓我更加努力要為「讀書有用」爭口氣。何其有幸,我經歷了都很辛苦的燒焊跟務農,感覺讀書最輕鬆;也因為在年輕時就被嘲笑過,所以後來也很有勇氣面對嘲笑,並且把嘲笑我的人也看成是一種貴人。而我當時真的是到沒學校念了才發憤圖強,認真讀書。那年代高工生升學機會很少,只有台灣師大工教系跟臺北工專(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兩條路,我在山上晴耕雨讀,考了兩年才考上師大工教系,是我們村子裡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其實上大學前我因失學兩年對自己上大學之後會念得如何沒什麼信心,開學前去成功嶺集訓,旅上是考上台大、師大、清大、逢甲和中國醫藥學院的新生,我因做過農夫和工人,體能、視力都比其他大部分人好,例如震撼教育時匍匐前進一馬當先、打靶還拿了100分,結訓時是學術科總成績全旅第一名,當時各旅第一名是安排總統頒獎,還登上中央日報,給了我不少自信,也希望落實成功嶺大門附近石刻口號「從成功嶺走向成功之路」。 自信帶路 開上人生快車道 進大學以後,一來我很珍惜有書讀的機會,二來同學都知道我在成功嶺第一名結訓,我怕書念不好丟臉,就訂了目標要念全班第一名。那時候全系有4個班,我畢業時不但是全系第一名,而且成績和修的學分數還遙遙領先第二名,後來我當了國立聯合大學校長,據說是全鄉第一個國立大學校長,村民都誇獎我,說我作農厲害,書也念得好。 大學成績好激勵我繼續讀書的想法,讀書比起務農、燒焊真的輕鬆太多。大五我到桃園農工當了一年實習教師,就考回台灣師大工教研究所念碩士。當年念碩、博班的人較少,全國的碩、博士班都是公費的。我本來計劃碩班畢業去當兵,退伍後就出國去念博士,但是念研究所的時候認識我太太,結婚、生小孩就延緩了出國計畫,我先在臺北工專教書,台灣師大成立工藝系(現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第三年轉職回師大,很快就升上副教授。但是我一直沒有忘記我的留學夢,為了積蓄留學費用,即使那時候房子很便宜都不敢買。碩士畢業整整8年後,拿到教育部銲接自動化項目的獎學金才出國念博士。 那時有人勸我說,你都升副教授了幹嘛還去留學,我覺得如果要走更長的路,一定要去念博士。就這樣我們夫妻帶著兩個分別念小學及幼稚園的孩子去美國,三年過去,我們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換回兩個博士學位,回臺灣時都超過37歲了。 因為我自己是工作、進修、工作這樣一路交疊走來,還失學兩年才念大學,過程中很多部分是靠自主學習,領會了「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我相信天道酬勤、常行必至。能一口氣升學「搭直達車」,很好;但我也鼓勵年輕人工作--進修--工作交疊進展,也很鼓勵邊就業邊升學,這樣可以跟職場需求靠近一點。但是不少大學生因為經濟因素,就學期間必須打工或邊就業,我認為年輕求學期間應該秉持錢夠用就好的原則,不要為了過度打工荒廢學業,唸書有黃金時期,學習跟賺錢兩者能夠兼顧很好,但不要在學期間就進入幾乎是「全就業」狀態而顧此失彼影響學習。 中臺科技大學校長 李隆盛 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中臺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臺中高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士、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科技教育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科技與工程教育、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人力資源發展、高等教育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科技教育學類、教育學群科技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桃園】國防大理工學院院長荊元宇:培養未來國防人才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與國立交通大學排除萬難,合作學程培養國軍未來生力軍,院長荊元宇看好臺灣國防工業發展為其他產業注入成長動能。 以往軍校最大生源是眷村子弟跟家境較差的學生,但是這些學生都是第一、第二志願進來的。眷村裡的爸爸媽媽是最好的招募員,我自己也是眷村第三代,現在眷村拆了人都散了,沒有村子也就沒有這些招募員了。 為了拓展生源,本校跟台船、中科院合作代訓,培育國艦國造及國防科技人才,由台船及中科院提供代訓生在學四年全額學雜費、服裝費、膳食費補助及每月生活津貼15K,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台船及中科院服務,目前台船代訓名額為電機系3名、動力系2名。中科院合作即將進入第3年,從一開始的10個名額倍增到今年64人,去年學生平均65級分,都是頂標生,他們畢業後直接進中科院就業,月薪46K以上。 荊院長認為國防工業是一切工業之母,國防產業發展得好,就可以提供很多產業動能。 與交大合作學程 創造多贏 今年開始本校跟交通大學合作招生,預計招收285名學生,學生畢業領交大的學位證書,這是臺灣軍事教育發展的突破。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在美國30幾年,都是做國防科技研究。他觀察美國國力強大最重要的兩塊基石,就是國防科技跟醫學,臺灣面對的敵人這麼強大,卻沒有大學投入國防科技研究,只有一個中科院在做。 國防工業是一切工業之母,國防科技也是領先科技,現在的互聯網就是從國防科技發展出來的。只要國防產業發展得好,就可以提供很多產業動能。我期待這項合作能夠灌注雙方動能,達到互利共生的結果。交大的資源及研發能量快速灌入到國防大學理工學院,能夠提升學生素質及老師的研究能力,以後國防大學碩博士的研究都要走交大的系統升等,交大的學歷對本校招生也有幫助。對交大來說,他們也可以跳脫原來的格局,同時快速切入國防科技產業。 國防大學有兩個核心的專業技術是外面沒有的,一個是槍枝設計,另一個是系統工程。槍枝設計屬於動力系兵器組,系上有兩、三個老師是設計槍枝的專家,軍備局裡頭做槍、做砲的人才基本上都是本校校友。 系統整合是我們的另一個強項。以飛機為例,飛機最主要的結構就是前面的雷達系統、後面的發動機、中間的機身及機身上的外部掛彈,這四個系統可能相輔相成,也可能相互排斥。發動機就像心臟,如果機身掛載太多,發動機不夠強就會跑不動,但是發動機佔的位置如果太大,又會影響到武器的掛載空間,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出最佳設計,讓飛機發揮最大功能,把所有的組件整合起來,做成系統。 國防理工學院擅長系統整合,中科院有過去發展三彈一機的經驗,交大擅長做零組件,交大的加入對臺灣的國防科技發展就好像給運轉中的引擎加了一個後燃器一樣,能夠提供高速動能讓飛機脫離地心引力起飛,甚至是突破音障達到超音速。 臺灣現在面臨嚴重的少子化,不是只有大學招不到學生的問題而已,國軍也面臨嚴重缺額的問題。據估計,2027年必須讓沒有在學的一半青年都入伍才能補滿缺額。在一個都不能少的情況之下,一定得走精兵制,所以必須花很多力氣在高等教育。我很看好與交大合作的這一批學生10年後成為國防工業的生力軍。 對這個學程有興趣的學生,可以憑學測成績或透過學校推薦申請入學,他們的學科成績平均要70分以上,或是在班上前三分之一。這個學程全由交大老師來本校授課,學生畢業會拿到兩張證書,一張是教育部的畢業證書,由交通大學授予學士學位,另外還有掛階用的軍事結業證書,由國防大學發出。學生畢業是100%立即就業,可以直接進入中科院工作,我特別希望桃竹苗附近的學生來申請,讀書、工作都在桃園,就不用再北漂南漂了。等10年役期滿,也出去可以創業,中科院有很多開枝散葉的前例。 彎道超車 打贏未來戰 現在因為社會形態的改變,戰場的概念也跟以前不一樣,比如資訊安全外面打得火熱,但是軍隊裡有一層保護網,是被隔離的,所以受到的攻擊並沒有那麼強烈,本來國防科技應該是要領先產業,但是現在外面的技術也不見得比國軍差,像無人機現在滿街都是,軍隊裡用的都還沒有外面多。未來都是打資安戰、科技戰,我們希望能夠培養更多資訊人才,必須盡量跟外界借接,例如考民間的證照、參加駭客年會之類的。 本校下一階段發展重心是無人載具,我認為任何有人的載具,臺灣都不應該再發展。中國每年的國防預算是臺灣的16倍,而且不論他想發展什麼科技,都可以傾全力去做,就像熔金爐一樣一直把金子往裡面撒。臺灣不應該跟在大陸腳步後面走,尤其我們資源少,就是要學習取捨,既然少子化是確定的,未來兵源不足也是確定的,我們應該彎道超車,馬上全力發展下一個階段的技術,不然我們永遠走不出自己的路。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荊元宇 小檔案 ★出生:1965年 ★現職: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院長 ★學歷:中正理工學院、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兵器工程所碩士、英國里茲大學機械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結構力學、飛機修護工程、系統工程應用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 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工程學群航空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動力機械群、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前進亞洲頂大 長榮大學東南亞學程大二生到菲律賓三一大學進行境外學習
為培養學生的國際移動力,長榮大學東南亞學程首創「整班移動」海外學習計畫,學校補助全額機票與學費。校長李泳龍認為,這是台灣第一也是唯一能夠達到全班海外移動,這也是長榮大學創造新的英語學習與專業學習環境塑造的努力。
大學校園 優久大學聯盟12校 跨域學習資源豐
臺灣社會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加上大學校數的增加以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及全球化競爭,唯有攜手合作,整合資源、發揮互補性,提升各校教育品質與追求學術卓越,才能擁有更多資源面對不同型態的挑戰,且讓學生擁有多元選擇跨領域學習以適性發展。在跨校跨域創新合作的共識下,有鑑於此,101年9月28日由東吳大學(1951年在臺復校)潘維大校長發起,邀請文化大學(1962年創立)、世新大學(1956年創立)、淡江大學(1950年創立)、銘傳大學(1957年創立)、輔仁大學(1960年在臺復校)及實踐大學(1958年創立)共同組成北區七所私立大學交流平台,以交流、合作方式,共同面對高等教育環境的變遷。其後在103年大同大學(1956年創立)、105年臺北醫學大學(1960年創立)加入,於105年5月24日正式成立「優九聯盟」,開啟9校攜手合作新頁,透過教育之資源、觀念、策略共享;106年12月,聯盟合作由北區跨域至中區,中原大學(1955年創立)、逢甲大學(1961年創立)、靜宜大學(1963年創立)等3所學校相繼加入,成為12校。自107年1月,將「優九聯盟」更名為「優久大學聯盟」(Excellent Long-Established University Consortium of Taiwan, ELECT),正式邁向「歷史悠久,辦學績優」之私立大學聯盟,塑造臺灣教育跨域學習新視界。 107年1月17日正式邁入「優久大學聯盟」。(圖/優久大學聯盟提供) 優久大學聯盟相關做法與成果分享 【一校註冊,享有12校課程資源】 首先,12校開放多門及多元課程(含遠距課程),供學生跨校選課,所有開放課程名稱登錄於「優久跨校共享課程選課系統」內,只要是優久大學聯盟學校的在籍學生,每人每學期跨校課程數最多可選2門。107學年度第1學期優久跨校選課課程數共791門課程,供聯盟12校學生跨領域學習;為了降低跨校修課,必須有足夠校際間移動的交通時間,106學年度起共同推動e化教學系統,建置開放式課程(Open Courseware)磨課師平台,資源互享:透過建置聯盟磨課師課程的平台,跨校共同開發製作課程,有效增加聯盟學校課程的使用率,期許12校學生共享教育學習資源。 【暑期聯合開課,加值資源效益】 因各校暑修時程不同,甚至選課、報名時間與流程落差甚大與複雜度高,暑修課程大部分為因應學生需求開設,各校學生需求並不相同,因此,為能讓暑修訊息完全揭露,並尊重各校暑修運作制度,暑修開課則先行維持以優久大學聯盟跨校選課系統作為公告平台,讓欲暑修的學生能透過平台,對聯盟內各校暑修所開之課程與各校開課規定一目了然。目前已開出可選之課程,暑修上期為260門、暑修下期為159門。 【持續推動跨校輔系、雙主修、交換生,興趣專業不受限】 為提供學生多元跨域學習機會,拓展學習領域,提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優久聯盟12校積極規劃跨校修讀雙主修、輔系與交換生相關機制,並蒐整各校相關法令規章,107年1月經校長會議簽訂「優久聯盟跨校雙主修、輔系合作協議書」、「優久聯盟國內交換生合作協議書」,提供學生更多適性發展機會。於107學年度首度試辦跨校雙主修、輔系、交換生學生申請作業,各校相關申請條件均於優久平台公告週知,學生得自行填具申請表,經所屬學校簽核後轉送欲申請學校進行審核。讓12校學生在聯盟內能夠藉由跨校雙主修、輔系、交換生(每人可申請交換一學期或一學年,並以一次為限)的申請,提供學生更優質及多元化的選擇,學習均能如同校內一般。修讀跨校雙主修、輔系的學生,經各校審查符合主學系及跨校雙主修或輔系畢業規定者,由學籍所屬學校於學位證書加註跨校雙主修或輔系學校及學系名稱,加修雙主修者並於證書上加列學位名稱。 【開設跨校多元跨領域學習活動,分享特色課程】 106學年度起,文化大學挑選10個具特色之跨域專長學程開放給優久聯盟學校學生申請修讀,授課時間統一安排於星期五,鼓勵學生依各校規定申請跨校修習,推動期間不收費用。 因應雲端運算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崛起,帶動資料科學應用的需求,臺北醫學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與微軟合作,建立線上學習平台,培育AI專業人才,106學年度分享「微軟資料科學家認證課程」資源,提供優久聯盟各校師生免費使用。 微軟MPP(Microsoft Professional Program)資料科學專業學位課程總共規劃15門學位課程,參與微軟專業認證各學習階段(基礎、核心課程、應用技能、最終成就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被認可,參與每一個里程碑,都完成且通過檢驗的,認證證書印有最終成就的徽章,此認證會自動登入Linkedin系統。 今年第二階段新增「人工智慧線上課程」,新增課程內容如:AI啟程、使用數學和統計技術(數據科學研究方法:Python版)、機器學習的基本數學:Python版、數據與分析中的道德和法律、計畫和數學統計技術(數據科學研究方法:Python版)、機器學習原理:Python版、深度學習介紹、強化學習解釋、知識圖譜、計算機視覺與圖像分析、語音識別系統、自然語言處理。 由北醫的實務經驗,現成的online線上平台,實體課程的規劃,跨領域課程教學經驗,教師課程搭配使用經驗,以微學程推廣開班實例,讓優久教職員工生共同邁向AI時代,將人工智慧帶給每個人,並始終讓人掌控一切。 有鑒於「程式教育」已列入十二年國教課綱及高教深耕計畫內涵,為掌握時代脈動,創造優勢,優久聯盟結合各校推動STEAM與程式教育之課程開設、師資培訓與環境建置。 強化校與校關係 增進合作 【跨校合作、強化產學合作模式】 結合12校人才及資源,每年各校輪流舉辦「產學合作成果發表會」,現場各盟校師生齊聚,分享各校不同特色產學合作的成果。並納入學生創業競賽,由每校派10隊參加,各校先行舉辦校內競賽,選出2至3隊再進行聯盟競賽;學生期末專題競賽,各校鼓勵推動學生期末專題成果競賽或觀摩,每校派隊參加,各校自行選擇主辦之專題領域,以利切磋學習成長。透過各校舉辦不同領域之學術研討會,以利教授了解彼此研究領域,進而推動實質合作進行跨校群體案申請。 此外,為能促進學界掌握產業技術發展脈動並協助企業搜尋產業發展技術,增進產學研發交流合作,將藉「研發成果企業媒合發表會」活動提供具有市場潛力之研發成果發表及展示機會,增進學界研發成果產業化協助專利行銷推廣。 【聯合課外活動、社團聯誼,擴大人際交流】 合作項目包含:學生社團競賽觀摩活動、僑生聯誼活動、優久大學聯盟寒、暑假期間跨校申請住宿、房東租屋平台訊息開放共享、健康促進相關議題活動合作及宣傳、實習計畫推動及校園徵才系列、聯合校外單位舉辦服務學習活動(如陽光基金會行無礙活動)、諮商研習活動、全或兼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訓練工作坊、辦理生命教育活動(捐血活動)、服務性社團暨服務隊幹部訓練、學生自治研習訓練、學生服務隊成果發表、iSLA服務學習app推廣、亞太區服務學習網路(SLAN)入會宣傳、毒品防治工作、獎懲辦法模組化、原住民族學生培育與輔導、境外嘉年華觀摩活動。 重視海外招生與實習 豐富學生學習 【國際事務整合:共同海外招生、海外交流】 每年定期舉辦優久國際聯合海外招生展及優久國際年度會議。此外,因應新南向政策與學制改變,聚焦於以菲律賓及越南兩地為招生標的與思考空間,各校共同赴海外聯合教育展招生。各校亦利用各自接待時期相互引薦,如之前西雪梨大學或香港高中赴臺活動提供各校多方交流機會,使各校可互相通聯共同參與。 【推動海外實習─全球實習】 為協助臺灣年輕學子了解國際市場與開拓國際視野,本聯盟與越南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合作,藉由越南臺商總會的平台推廣與協助,會員企業提供實習職缺需求,聯盟提供合適之學生赴越南進行境外實習,實習期間以五個月以上為原則,提供住宿,提供薪資,實習時間以大四下學期或研究所二年級下學期。原則上以實習期滿留下轉正為原則(學生與企業能成功媒合,讓學生畢業即就業),未來將持續推向全球實習。 【聯合國際化作為,多元文化薰陶】 各校國際學生相關活動開放優久聯盟學生共同參與,或由各校共同辦理各具特色之聯合活動。積極規劃辦理各項國際交流活動與國際化基礎環境建置,預定接辦「2019海峽兩岸及澳洲高等教育論壇」,並與澳洲七所大學聯盟(IRU-innovative research Universities)簽署學術交流合約;接續聯盟學校與對岸的學術合作,優久大學聯盟將與卓越大學聯盟建立教學與研究合作。 推動國際服務學習,以豐富學生學習的對象深度與廣度,使學生學習成效從單純的理論知識提升到全人生命的發展,培養人文關懷素養。 提供充沛資源 保障學生權益 【優久大學聯盟獎學金專案】 「國際崇她台北二社路宋友慈獎學金」經前文化大學李天任校長牽成推動,106學年度提供每校各1名學生,獲頒獎學金3萬元整,獲獎學生皆上臺分享社會服務、國內、國外志工經驗交流。 「泰昇國際公司新南向獎學金」為獎勵優秀東南亞國協學生努力向學,提升競爭力,推薦優秀之東南亞國協學生,每名東南亞國協學生獎學金5萬元整。 【圖書資源整合】 1.共用圖書資源:建置「館藏聯合目錄」與更新「代借代還」查詢系統設備。「優九聯盟圖書館館際圖書互借辦法」修訂為「優久大學聯盟圖書館館際圖書互借辦法」,以「虛擬借書證」服務列為「優久聯盟圖書委員會」推動方向。 2.合作發展館藏:圖書館合作發展館藏,各有其執行重點,透過傳遞方式達資源共用、互通有無。 3.聯合採購館藏資源:於106年起聯合採購館藏及共用電子資源,以縮減重複及獲得大幅議價空間。 資源共享、共創雙贏 優久聯盟推動與私校協進會合作模式,分享校務經營的策略與經驗,相互提攜高教品質與效率。 106學年度共舉辦下述三場分享會:1.媒體宣傳業務經驗分享會:藉由各校經驗分享與討論,互相學習,增進媒體宣傳之相關知能,提升媒體宣傳質量,化危機為轉機。經驗分享內容涵蓋制度、危機處理及公關等面向,豐富實用。2.性平業務執行經驗分享會:針對各校推動之差異與重點特色,討論熱烈。3.行政效能業務執行經驗分享會:探討校務治理與行政效能提升心得,提供各校實質收益。107學年度接續有三場活動計畫:投訴事件的溝通與處理經驗分享會、專案經驗分享會(學雜費調整)、內部控制及內部稽核經驗分享會。 在大數據、人工智慧、行動通訊、雲端計算以及物聯網(大智行雲網)的引領下,高等院校資訊教育與校園服務邁入智慧校園時代,如何因應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與契機,為教育工作者所共同重視。淡江大學以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之三化為教育理念,連續兩年舉辦亞太智慧校園研討會與成果展,以「大學數位轉型實務與行動」為主題,邀請優久大學聯盟學校共同參與,以「校務研究與學習分析」、「智慧校園學務應用、「智慧媒合」、「智慧教室&教學創新」、「大學程式教育」等專題研討,讓與會者與專題講者能有溝通交流機會,並以「服務機器人的校園應用」、「數位轉型成熟度評價體系」、「網路時代新思維」,三場專題講演,分享實務運用效能與經驗,期許在研討發表與成果展示雙方面相互砥礪,藉以精進教學,提升品質,開創新局。臺北醫學大學、輔仁大學也針對優久各校提出優惠的「健檢專案」。 另外,優久大學聯盟與臺北華國大飯店簽訂住宿優惠,讓往來會議、研習以及學生事務活動等需求,享有住宿或會議場地優惠之專案。 其他相關活動如:結合各校資源舉辦公益、藝文或義賣等活動,擴大活動議題價值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舉辦各校校友或校友企業專題講座、校際聯誼活動如路跑等。 跨域學習、教學卓越、文化傳承 本聯盟12所大學建校皆逾半世紀且各有所長,橫跨理工、商學、農學、醫學、傳媒、法學、語文、民生、教育、環境、藝術、設計、物理、化學及建築等不同專業領域。成立二年多時間,除定期校長會議外,設立教務、學務等14個運作委員會,各校以其特色為主題,固定輪流舉辦討論會議及合作、交流活動,藉以互相學習,諸如教務合作、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經驗分享、產學合作案例交流、圖書與資訊資源共享、聯合採購、聯合路跑及單身聯誼活動等。展現全面性的校務合作平台,自交流平台成立以來,14個運作委員會執行各項業務、資源共享,漸趨成熟、穩定,各校互動熱絡,已逐步達到校際交流及節約資源之效益,發揮互補性及整合資源的目標,合作成效也日益彰顯,成為私立大學合作優質口碑。跨域學習、教學卓越、文化傳承的「優久大學聯盟」成為華人圈常春藤學校的目標指日可待!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優久大學聯盟蓄勢待發 12校拚團結 學子享資源
大學校園 培養「我世代」國際化專才 文藻外大攜手富樂夢集團
文藻外語大學與FLOMO富樂夢集團於27日進行會談,希望透過合作輸出文藻外大英語專業人才,提升富樂夢集團之人力資源及競爭力,共同培訓英語教學人才,亦協助富樂夢教育基金會與台南市政府第二官方語言辦公室推動雙語教育,成就產官學合作,全民共贏的臺灣國際化發展新願景。   富樂夢集團董事長沈坤照先生與副董事長沈青縈、富樂夢教育基金會學園長唐雅慧、特助鄭佩雯,至文藻外大進行合作會談,文藻外大為表重視此次合作會談由校長陳美華率副校長及相關一級主管陪同,同時促成本次合作的文藻校友總會理事薛淳方也一同參與。本次合作案目標為集團實習、提供英語師資暨教材改進、培訓優秀英語師資等項目。富樂夢集團董事長沈坤照致詞時表示,富樂夢基金會在台南幫助弱勢家庭孩子學習英語,也與台南市政府第二官方語言辦公室推動雙語教育合作計畫,希望透過這次與文藻外語大學合作,增加英語教學人才,幫助更多弱勢學子英語學習。   此外,富樂夢集團也表示將提供文藻學生至富樂夢相關企業赴海外實習的機會,實習國家遍及中國、美國、巴西、帛琉及東南亞各國,包括餐旅管理、物流採購等職務。富樂夢集團期許「全英學習環境」及「活化英語教學、改進教材」之合作方向,文藻外大則由英語暨國際學院林文川院長專案簡報,提出遴選英語能力優秀學生(含外籍生)進行全英教學,並以產學合作方式搭配富樂夢學園現有教材,規劃系列英語教學計畫、教材,提供全英教學課程,並成立「文藻外大全英語教師培訓學院」,陣容來自校內、海外師生及校友,用以培訓優秀的英語教學人才。 文藻外大校長陳美華表示,未來文藻將規劃獨立營運的「文藻學院」經濟體,不僅輸出外語及華語專業人才,更透過與富樂夢集團之合作,推動社區及偏校的英語教育,實踐文藻外語大學作為國際化天主教大學的社會責任。文藻外大與富樂夢集團的結合也印證政府及企業對文藻外大辦學的肯定,帶著一份榮耀與一份責任,文藻外大也將為回饋社會,在各項專業及志業上奉獻心力。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三民家商陳香利 用愛灌溉特教生
高雄市立三民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陳香利老師長期服務於特殊教育界,因表現卓著獲選為107年度優良特殊教育人員,此份殊榮除了肯定她過往的努力,更鼓勵她繼續耕耘於特殊教育界。 陳香利老師在就讀中山醫大復健系時,發現職能治療跟特殊教育在部分領域上的理念很相近,畢業後進到特殊教育學校擔任職能治療師,後修習教育相關學程遂轉任特殊教育教師。雖然職能治療師和特殊教育教師在教育現場的職責不太相同,但香利老師時任職能治療師時經常入班協助,對於班級運作及特殊教育的上課模式早已熟稔,其身分的轉換對她而言並無太大的困難。反而香利老師職能治療師的背景讓她在教學時能更快速的掌握學生身體狀態,進而協助學生的日常生活姿勢以及職業訓練的勞動動作。她利用人體力學的觀點來教導學生如何使用肌肉,搭配各種輔具配件讓學生能夠更正確的完成任務,同時也避免了學生在勞動過程因施力不當而造成的職業傷害。 陳香利接受部長頒獎。 結合職能治療與特殊教育 香利老師當初會想要進入學校服務,是因為在求學的過程中發現當時的特殊教育系統跟大部分的醫療系統並不相通。因此她結合了職能治療與特殊教育的專業知能,透過兩把利刃在教學現場激盪出各種創新的思維與火花,設計規劃出更貼近學生需求的學習策略與工作分析。香利老師表示在協助學生的同時也使她反思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她希望讓學生不再囿於自身能力,除了幫助他們打破身體的限制外,更主張學生本位與獨立個體,讓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價值,這正是香利老師的全人教育理念。 用關懷和愛發掘學生長處 香利老師近幾年任教於資源班,除了協助身障的同學之外,亦協助情緒障礙或學習障礙的學生們。她認為非身障類型的特教生在教學現場比較不容易被識別,因此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可能經常受到挫敗,其學習成效不高無法達到老師設定的學科標準,有時候甚至會讓學生徹底放棄學業上的任何努力。但是這群學生對香利老師而言,都具有值得讚揚的優點,在她眼中每一位學生皆是獨一無二的種子必須以關懷和愛來灌溉,耐心的慢慢發掘學生們的長處,跟他們一起找到對的方法,做好的事情。香利老師任教二十多年,一路走來看著學生們從少年成長至青壯年,經歷了人生的不同階段,使她更能深刻體悟個別化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性,以及全人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陳香利老師以教育家福祿貝爾名言作為自身的教育信念,她期勉自我能持續精進專業素養,堅持初衷保持對教育的熱情,持續累積教育愛的能量。 陳香利老師頒獎典禮當日個人獨照。
校長開講 【桃園】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凸型人才 強項更突出
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鼓勵學生維持群體裡前面三分之一的領先地位,將更多精力投入發展自己的強項。 其實我小時候成績不怎麼樣,一班50幾個學生我常排在後段,國中我花比較多時間唸書,成績也進步,我的數理很強,但是文科比較弱,到現在我的中文英文還是比較差。老師很驚訝我能考上師大附中,那時候雲林元長國中能有一兩個考上嘉中嘉女就不錯了。 元智學生跟我比較像,是凸型的,就是不是每一科都很強,但是有一兩科表現不錯,每一科都很好的人就上建中、臺大醫科了。我覺得把自己感興趣的做好就好。如果念對科系的話,一個60級分的學生表現不見得會比75級分的差,因為強的那個科目可能就是他的天份,就像我數學好去念數學系,我的強項就更凸顯,而且因為我其他科很普通,我會更珍惜僅有的長處。 有時候人太多才能,容易落到樣樣通樣樣鬆,最後成就不會很高,因為選擇太多了。天賦很多選擇就多,但選錯的機會也很多。而條件有限的人,就沒有這個困擾,可以全心在天份上努力。有時候選擇多的人也不一定是選得不好,而是因為大環境沒有大發展,假設現在有一個物理天才出現,還得了諾貝爾獎,他也不會像愛因斯坦一樣偉大,因為時代環境不一樣,誰還記得幾年前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是誰? 吳校長認為雖然天賦多,選擇也多,但選錯的機會相形之下也大。 保持前1/3的領先 我有一個門票理論,常常用來勉勵學生:不管你在什麼階段,只要維持在團體的前三分之一,保持足以留在這個環境裡的程度,也能夠買到下一個階段門票就好,這樣一方面你有機會再往上走,另一方面也不用為了第一名拼得要死要活。就像NBA一樣,只要季賽維持在前5名,可以拿到季後賽門票,就有機會爭冠。 這也是我個人的經驗。我一輩子沒讀過所謂第一志願,我也不會去追求第一志願,臺大數學系是我的第五志願,碩士也是,芝加哥大學給我全額獎學金,我就趕快接受沒有再等哈佛的通知。我出國留學的時候托福剛好考到最低申請門檻550分,這就是我的門票。過了這個門檻,教授看到我的申請書,數學專業就是我的強項了。當然每個學校、系所要求的不一樣,你就必須去了解他們要找什麼,去找適合你的天分發展的領域。 科系選擇最重要還是要挑自己有興趣的,如果是你沒興趣的,再熱門也做不下去,也不會有好的發展。一個科系會熱門是因為工作機會多,但反過來說讀的人多、競爭也激烈,你要問自己在這領域裡面是不是有熱情,或者實力是不是落在前三分之一。 自力更生是底線 整體來說冷門、熱門科系每個人能分配到的工作機會差距不會太大。但有一些科系如餐飲、設計,早先因為沒有多少人讀所以很熱門,每個大學都搶設之後,人才供過於求,表面上是熱門科系其實就業反而冷門。當然你用心做的還是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但有一些領域是像運動明星這樣贏者全拿的,像溫布敦網球賽的冠亞軍,獎金是幾何遞減的;畫家也是,真正很有名的就那幾個而已,他賣一幅畫可能就比我們當教授一輩子賺的多。 我從高中就很深刻地感受到,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總不可能找一個工作是連自己都養不活的。我出身雲林鄉下,家境也不是很好,不用爸媽明講我也知道不管我念什麼,底線就是一定要能夠自力更生、養活自己。大學我就去打工、家教,賺自己的學雜費、生活費,所以我也不可能全心在功課上,這又回到我之前說的,我只要維持在前三分之一,能夠取得下一個階段的門票就好。 我念臺大數學系的時候,很多系上同學轉電機系、資訊系或物理系。但我發現系上學長姊出國留學也都是去哈佛、MIT、柏克萊或史丹佛這類的名校,也有獎學金可以拿。我看學長姊們的發展,就像現在學生用課程地圖看未來出路一樣,我在系上成績不錯,常拿到書卷獎,覺得以後當老師或教授也不錯。如果轉系讀電機、物理系等,除非像林百里一樣到業界發展,否則將來回臺大也是一樣教書做研究,只是研究的內容不一樣而已。數學系最差就是當補習班老師,如果願意跟醫生花同樣的時間工作,賺錢也不一定比醫生少。 大學期間打工賺學費的吳校長,學業上仍保持1/3的領先。 ICT結合醫療 是臺灣機會 臺灣上一波的經濟發展得益於ICT資通訊產業有抓到核心發展,但後來沒有跟上蘋果、谷歌這一波所以發展停滯了。下一波是所謂的智能化,AI、智慧、製造等等這一塊,不是以前的自動化,如果可以跟上這一波ICT的發展,臺灣就有可能解決低薪的問題,大家又有一陣好日子可過。 面對問題,我的應對之道都是誠實、務實、確實。拿臺灣現在的狀況來說,我們需要誠實的面對問題,然後務實規劃策略及行動計畫,之後再確實去實行。面對全球競爭,我認為臺灣可以發展一些比較利基、特殊的應用。如果盤點我們的強項,最好的人才都在ICT產業或者醫學院。譬如說臺灣健保是全世界最好的,醫療技術也可以跟全球競爭,臺灣最聰明的人才都在醫學院,健保有長期累積的資料,如果可以把這些優勢企業化,發展成商業模式,就能夠為國家創造出新的財富。 另外臺灣從ICT硬體起家,結合ICT優勢及領先的醫療技術,也是另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未來軟硬體結合也有一些發展空間,甚至可以思考把零組件智能化,讓它變成關鍵零組件。 元智大學校長 吳志揚 小檔案 ★出生:1962年 ★現職:元智大學校長 ★學歷:師大附中、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數學系碩士、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微分拓樸、微分幾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數學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竹】大華科大校長李右婷:挖掘天賦 翻轉人生
大華科技大學校長李右婷形容自己求學時是一個很普通的孩子,反應也不快,但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步神速,她希望能夠幫助自己的學生開發天分,建立自信,在社會上找到立足之地。 教書、當校長其實完全不在我最初的人生藍圖裡。我從小就設定自己要當一個成功的商人,所以我雖然是念台北和平國中的好班,但是要背誦的科目我都沒有興趣,那時候國文只要考差幾分就要拿水桶去門口罰站,正對著對面整排的男生教室,那是一種非常大的羞辱。我父親學歷不高但是他做生意很成功,所以我很清楚會讀書不等於會成功,做生意需要的是耐心、毅力、判斷力、人際關係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對方的想法、還有做生意的專業知識等,而不是會背中國的100條河或是秦始皇的功過,這也影響我選擇念五專而不是升高中。 我求學階段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朝著成為成功的生意人這個目標去努力,父親的公司跟日本商界有很多往來,所以我在崇右念企管科的時候很認真學日文,還考過當年的日文留學考試拿到25萬新台幣的獎學金,畢業後工作了半年,發現工作上很多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決定直接去日本留學。 李校長認為只要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就算開竅得晚也大有可為。 立志經商 卻走上教職 我曾在日本工業新聞社的綜合企劃室工作2年,每天看8份日文報紙,收集值得引進臺灣的技術,整理成資料給主管參考,無形中我的日文突飛猛進,打字也進步飛快,自然而然我開始把一些不錯的日本新聞翻譯成中文,投稿到海外學人賺稿費,這又讓我發覺中文沒有那麼困難、那麼討厭。現在我在大華擔任校長三年半,學校新聞稿80%都是我親自撰寫,每一年平均發200篇稿子。 日本大學課程多元,不僅啟蒙讀書學習技巧也能激發想法。(李校長攝於留日時期) 為了累積以後經商的本錢,留學日本期間我花了很多時間了解在地的文化及特色,尋找有助於經商之路的資源。我也曾經在九州、北海道、美國的洛杉磯、舊金山、澳洲的雪梨、墨爾本每個地方長住一個月,去了解當地人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思考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把東西賣到當地,我不只想把產品賣到日本,也想把日本的東西賣到臺灣甚至全世界。 不過回臺灣的第2天就接到當時大華林校長來電,請我跟先生去面試教職,當初也是抱著建立人脈的想法來面試,林校長建議我們教3年書再回業界,一方面傳承國際經驗給學生,又可以利用這3年時間重新融入臺灣社會。考慮到大華離科學園區很近,的確有助於未來經商的人脈及機會,我們就一起留下來教書,教了書又發現做研究可以在短時間內吸收很多不同的知識,不知不覺就一路教到現在。因為我發現老師對學生影響力如果足夠,就有機會改變他們的人生,這跟做生意賺錢這種傳統的成功定義是完全不一樣的貢獻,讓一個學生從本來不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到找到人生的方向,這個成就感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我在日本留學七年,每一年都拿獎學金,這對在臺灣一直念得很辛苦的我是一種莫大的激勵。日本大學課程非常多元,也啟蒙我的學習技巧,光經濟學就開好多種不同理論課程,內容非常寬廣,啟發我很多想法。我對大華的學生很能同理,因為我自己唸書也不是頂尖,但是我也了解當一個人對自己有自信的時候,就可以融會貫通,產生更大的回應效果。因為我的求學經驗,當了老師後我也希望幫助那些跟我一樣開竅比較晚的學生,發掘他特殊的能力,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拉他一把幫助他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留學夢成真 人生大不同 我非常確定每一個小孩都有不同能力,只是還沒有被發掘,大家只看到他們英文數學考趴了,不會看到他們其他優點,怎麼找到他的優點就是我們在做的事,像大華的劍道可以打到世界盃,我們有一個學生有機會代表臺灣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的攀岩項目。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專長,我們還要幫他規劃更長遠的未來,如果他有體育專長,也許將來成為教練或是場館管理人員,甚至是辦理國際賽事的企劃或公關人員,一場國際賽事要有好的品質,需要很多專業人才投入,才會有更多人來觀看,所以我們也動員200個學生,協助台積電辦運動會,讓學生去模擬、體驗大型賽事背後的籌備工作。 大華是一個很小的學校,可是我們在國際交流的部分做得非常踏實。到目前為止,我應該已經送了上百位同學到海外去留學,現在本校有7位同學正在日本念雙聯學制。澳洲我們也是每年都送學生去,有些同學念完一學期或一年就直接銜接研究所,目前已經有一個學生研究所畢業回來了,現在在銀行工作,接下來一月還會再送2個去。 我還記得本校第一個去海外留學的同學,家境小康但是爸媽不同意她出國,我還到她家裡去拜訪,她爸媽很直率地表示,大華又不是台大,留學有什麼用,她出去一定亂花錢。但是這位同學不但順利完成雙聯學位,還留下來進修同步口譯,現在已經在臺灣日商工作。有些同學一輩子都沒想過要出國留學,像有一個學生他的家庭年收入不到30萬,但是他也去了日本念書,回來台灣繼續讀研究所,讀完又回去日本,那個成長改變是很驚人的;也有學生去日本唸書後進入台達電的日本子公司工作;或是被留學的學校留下來負責國際交流的工作。這些同學都是曾經被爸媽認為不會唸書的小孩。 除了國際化,大華也是很接地氣的學校。這二十幾年來,本校花很多時間在地經營,例如新竹縣兩個社區大學都是本校承辦,新竹高鐵站跟竹東火車站的旅遊服務中心也是大華的學生在服務,我每一兩個禮拜都會到旅遊服務中心看看。我相信不同學校應該被賦予不同任務,去達到整個社會一起往前進的動力。社大或是旅遊服務中心都不會賺錢,但學生有機會走到前台去訓練、學習表達,是非常好的實習,對之後他去當領隊、導遊也有幫助。 大華科技大學校長 李右婷 小檔案 ★出生:1965年 ★現職:大華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崇右企業管理專科學校(崇右影藝科技大學)企管科、日本駒澤大學經濟學部商學系學士、日本駒澤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學、商用日文、商業談判、日本式經營管理、職能開發、會展管理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大學多元招生一路走來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認為,憑一張考卷的成績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多元入學照顧到社會不同族群,讓弱勢、偏鄉與不同才性的學生有機會出頭。 我15歲從臺南到臺北念建中,因為那時候上建中就等於上了大學,各地方像我這樣離鄉背井到臺北求學的人很多,我們班可能就超過2成。我那一屆26個班只有3個班是社會組,其他不是甲組就是丙組。除了男生數理比較強的刻板印象,還有大時代的推力與拉力。那年代還是戒嚴時期,父母輩多不願意小孩念跟人文社會有關的領域,另一方面,70-90年代是臺灣製造業的黃金時期,加上十大建設,理工科系有發展前景及穩定的生涯,比起念政治、歷史可能會坐牢又不好找工作,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甲組(自然組)。 我在科學上的天賦不是很強,對化學興趣有限,就剩下土木、機械、電機可以選。進大學前其實對機械系了解不多,只大概知道跟物理的力學、熱學、聲學、光學、電學相關。如果人生重來,有現在這樣充分的資訊跟選擇自由的話,我說不定會去唸經濟或法律。 臺灣目前處於從一元化社會走向多元化的過渡階段,放在大學入學這件事上來說,以前上大學只有聯考一個管道,現在有三、四個入學管道。每當發現一個傳統管道所沒有照顧到的族群或面向,就會新開一個管道來處理,所以有了「甄試」、「申請入學」;後來發現還有弱勢及偏鄉學生特別需要考慮,就有「繁星計畫」;再發現還是有一些學生沒辦法在現有的管道裡被看見,不是弱勢也不是偏鄉,但就不是主流,於是就有了「特殊選才」,特殊選才再往下走就成為「實驗教育」。 賀陳校長認為憑一張考卷的成績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多元入學才能照顧各類學生。 學習歷程 完整反應學生成長 多元入學從1994年開始到現在已經24年,多元化走到最後應該會成為學校自行招生,而不再是全國性地分管道統一招生。考試跟資料交換還是可以使用統一的服務平臺及驗證機構,但完全由各校自主決定用什麼標準和採計方式來選擇學生。 現在的多元化其實有一點不完整,備審資料能看到學生最後的結果,但看不到過程,呈現出來的信度、效度也常被質疑。108課綱開始實施的學習歷程檔案是很重要的一步,可以看到一個人在高中甚至從小完整的成長過程。 讓學生坐下來考兩天就要憑成績分發進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清華大學前校長徐遐生曾說,人是立體的,一份筆試成績只是一個角度,看不到學生的其他面向,就像再厲害的照片也看不到山的背面。學習歷程就是要看全貌,不應該反對學校去看一個學生的全貌,學校現在看得不好、看得不對可以批評,但是不該說做這件事情是錯的。我自己也是家長,可以理解家長的心態,每個家長都不希望小孩升學的時候碰上改變。改革是漸進的、是困難的,我相信等學習歷程做滿10年,大家就理解了,就好像現在多元入學申請走了20年,已經很少有人抗議這管道的合理性了。 學習歷程資料庫沒有辦法一點一點做,必須一開始就要全面做。但如果學習歷程檔案在申請入學人數只佔5%、10%的時候就開始搭配推動,會比較容易,現在多元入學人數已經超過五、六成,影響的人數多,所以家長及學生會覺得在意。但是早一點開始推學習歷程也會碰到困難,因為用的人少,學校就不會認真做。10年後等學習歷程的採認穩定、成熟了,資料庫有可信度,各校系使用和採認也都很熟練了,那時候如果各大學自主招生,不區分入學管道可能會成功。 繁星學生 表現最佳 繁星計畫是清華大學在2006年的創舉。當初彭森明教授帶回美國29年高教資料庫結論報告,發現影響一個學生在大學的學習表現,最大的因素是他在高中的相對學習表現,而不是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為了找出每個學校最好的學生,本校執行了繁星計畫,追踪幾年的結果也證實繁星學生的表現比其它管道入學的學生好。 繁星剛開始成為入學管道的時候只有3%的名額,當時也是要看學校完整的成績單及上傳驗證機制。今後有了學習檔案,以格式化的電子資料庫就更能夠掌握信度及效度。現在每年全國透過繁星推薦入學的學生已經15%,幾乎已經穿透到全國400多所高中了。長期以來能進入臺清的學生大概來自前面八、九十所高中。繁星計畫讓這些學校的學生看到,只要努力就有出頭天的機會。的確,不論城鄉,每個地方都存在相對優勢的現象,即使在偏鄉,仍有在當地相對優勢的學生,但是繁星確實可以處理城鄉的差異。 賀陳校長指出,同學若具備自我定向、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大學較能成功學習。 自我管理 保證在大學成功 學生在高中有成功的學習經驗,比較能保障他進大學成功。他必須具備自我定向、自我管理的能力。更廣義的說不只是吸收知識的效率,還加上人際關係、情緒管理,這才是一個全方位學生成長的歷程。大學裡沒有人盯功課,也沒有人管一個學生在想什麼,學不學得到東西幾乎全靠自己。如果沒有自我定向、時間管理、自我管理能力、處理人際關係、找出學習節奏的成功經驗,就算進到名校,也不保證會成功。都會明星班上排到60、70%的學生很難說會不會比偏鄉高中前1%學生好。在一個很厲害的團隊裡面吊車尾的學生放單飛後,就像一直跟著羊群走的小羊突然走散一樣,他可能會出問題。繁星計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入學的是相對成熟的高中生,懂得獨立學習和自我管理,這就是大學成功的保證因素。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只是以前的入學方式沒有這個機制可以看到他們。 申請入學的成功之處也是它被抨擊的地方。由於學生只能填6個志願,非得選一個覺得還過得去的科系不可。因為沒有人會把六分之一的機會甚至最好的機會壓在討厭的學系上面,某個程度來說是強迫學生做適性選擇。申請入學目前還沒有搭配學習歷程,有些過度依賴學測成績。但學測的目的是輔助申請入學,而不是決定申請入學,但是在學習歷程資料庫沒有真正全面使用之前,學測幾乎占了決定性的因素,而最多選6個志願的機制,部分達到適性學習的目的。 指考分發填的100個志願裡面,可能有一半你都不喜歡,要是分發到不喜歡的科系,從大學第一天開始就不開心,往往四年都卡在那裡,這樣他的學習就很難成功了。這就是為什麼指考學生相對其他入學管道在大學成績表現比較遜色,因為學生的適性選擇不足。 很多人批評多元入學的「元」是新臺幣的「元」,這其實是觀念問題。一個真正弱勢的學生,如果沒有他的申請資料,就只會看到一張沒有名字的考卷,看不到他是弱勢學生,而弱勢學生的考試成績平均是落後很多的,所以多元入學其實是讓弱勢學生被看見,創造更大的入學機會。我們分析了40萬筆資料可以明確支持這項論點,如果用全國中低收入跟低收入這兩種最主要指標定義弱勢學生的話,他們占社會人口將近3%。在三個入學管道裡面繁星入學的弱勢學生比例最高,大概有1.8%,而申請入學跟指考入學大概只有1.1%。所以對弱勢學生來說,只拿一張考卷給他,是更不公平、不正義的。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程碩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 非傳統材料與加工、複合材料加工、奈微米元件製造與測試、晶圓化學機械平坦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排行 2018兩岸四地百強大學,台灣入榜22所
2018年兩岸四地百強大學排行榜出爐了,前三名分別是位於北京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臺灣的清華大學。今年,臺灣有22所大學位列百大排名,港澳有8所,中國則有70所入榜。在少子化、高教競爭激烈的現今社會,臺灣這22所大學能夠在兩岸四地三千多所大學中,脫穎而出進入百大,顯見在培育人才、學術研究和師資方面仍有優異的表現。 「大學問」(www.unews.com.tw)整理「2018兩岸四地百強大學」,分別列出臺灣與港澳地區入榜的大學排名,希望幫助同學們不管在升學或就業,皆能以區域移動的觀點,放眼大中華地區,為自己的未來增添不同的選項,開拓更寬廣燦爛的世界。 四地百強:臺灣22所 臺灣上榜的22所大學中,包括臺清交,以及中國醫和陽明兩所醫大等,都在「兩岸四地百大排行榜」的20名內。其中清華大學緊追在北大和北京清華之後,位居第三,臺灣大學則居第9。 此外,老字號的成大、政大、師大、高師大、彰師以及中字輩的中央、中山、中興、中正等也都榜上有名;科大部分則有臺科大、北科大、雲科大等三大,不難看出臺灣高教傳統老店還是有著難以匹敵的優勢。 特別的是,在這22所大學中,醫學專業校院就有5所,包括中國醫藥大學、陽明大學、長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等,也顯示出臺灣醫學教育的軟實力不可小覷。 四地百強:港澳8所 香港今年共有6所大學入榜,澳門則是2所。大多人所熟知的港中大、港大、香港科技和香港理工大學等都不負重望的在25名內。 2018兩岸四地百強大學 百大中前三名分別是北京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臺灣的清華大學,前五名名次和去年一樣。而香港大學從去年的第6名降到第8名,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則雙雙往上躍升1名,分別位居第6名與第7名。 四大評量13項指標 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團創辦的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簡稱「軟科」),於2011年開始發布兩岸四地的大學排名。其依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素質」、「學校資源」等四大類共13項指標來衡量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的大學排名。其中以「科學研究」、「師資素質」占比最大,各占35%。 ★資料來源:2018軟科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
校長開講 【台北】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選興趣好過選熱門科系
曾經擔任教育部部長的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認為,興趣可以培養、生涯須經探索,在深思熟慮,多方試煉下,終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出身於汐止,父親用勞力與汗水擔起家計重任,母親操持家務、含辛茹苦奉獻青春歲月,是雙親無怨無悔的付出,讓我從小學會堅忍、毅力、慈悲、仁善,而成為終身受用的座右銘。我認為,教育是窮人改變命運的曙光,而良好的態度則是全人發展的基礎工程。 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認為,興趣可以培養、生涯須經探索,終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興趣何時明朗 該轉系或順勢而為呢 小時候我就喜歡園藝、農藝,家裡曾經租了一塊地種植蔬菜,裡面就劃了一小塊地給我栽植,但是我並沒有走上園藝的道路。我因為記憶力及理解力不錯,高中時期,數學理化成績排名在前,本來有志於農藝或化工,但那個年代是「先填志願再考試」,志願就依分數的高低來填,聯考放榜後竟落到了我從沒有想到過的師大工業教育學系。原本因志趣不符本想放棄,可是經過祖母的提醒師大是公費,是否先念念看,如果真的不喜歡再重考。現在想想,真感謝祖母適時的提點,這個轉念,讓我從此和技職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當時美國受到蘇聯搶先把人造衛星打上太空的刺激,開始發展新的科學教育課程,我們那一屆先改物理,隔一年又改成新化學,物理課程內容全是新的,第二年重考的化學科目又是新版本,結果我一個系也沒矇上,大一時想申請轉化學系,工教系主任不放人,化學系主任也不收。就這樣,一直到大四的時候,我都還沒有養出對工業教育的興趣,很擔心4年就這樣過了,也還探索不出真正的興趣在哪裡。 由於曾經經歷過這一段歷程,深知多數甲組學生和我一樣想念物理、化學、數學等科系,而並不想讀工業教育,後來當我學成歸國回到師大擔任工藝教育系系主任的時候,只要學生有轉系的念頭,我會盡量幫忙與他們想轉的系的主任溝通,協助學生轉到想就讀的學系。 留學才重新認識技職教育 師大畢業後,來到基隆商工任教一年,教授的科目是電子科的實習,教學內容以「五燈超外差真空管收音機」為主,之後,當了一年預官,沒想到,退伍後再回到學校時,真空管已經被電晶體取代,變成博物館展品。有感於電晶體知識和技能的不足,自覺沒辦法再教相同科目了,毅然決然出國進修。負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攻讀碩士,是真正開始對工業教育產生興趣之際,明尼蘇達大學是美國工業教育前三名的學校,在此間,我看到美國人尊重技職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並不會像台灣「重學術輕技術」,看輕職業學校的學生,同時看到大學和高中、高職端的教育如何相互銜接、搭配,此時,才明白原來技職教育對社會產業進步、個人的發展有這麼大的助益。 有了在明尼蘇達大學對技職教育重要性的體會,生涯中對「工業教育」的志趣已悄然萌芽,就在取得碩士學位後,旋即在指導教授的介紹下,前往賓州州立大學攻讀工業職業教育博士,於是我就接受了更完整的技職教育學術的洗禮。 因技職教育找到生涯定位 回來台灣教書以後,進入母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任教,之後創立工藝教育學系、擔任系主任,我對自己及學生要求頗為嚴格。在師大任教的時候,專心在學術、教學和服務工作,那幾年幾乎每天回家吃完飯、看完新聞就開始寫作。六年半的時間裡我寫了3本書、十幾篇研究報告,還有六、七十篇文章,那時候沒有電腦,寫到手都長出繭來。民國74年國科會開辦第一屆傑出研究獎,每個學者都把自己最好的研究拿出來評比,競爭相當激烈。社會科學類師大僅有兩位教授得獎,其中一個就是我,一切的辛苦也有了好的結果。 民國75年,進入教育部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司長,將所學用於推動技職教育政策,歷任教育部常務次長、政務次長,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民國88年,擔任教育部部長。之後,政黨輪替,轉任中原大學、淡江大學講座教授,民國97年擔任考選部部長,歷經兩院三個部會的首長。這些公職和教職生涯的歷程中,教育領域,特別是工業教育的洗禮對我的影響格外深遠,因為技職教育讓我終於找到生涯的定位。 記得在教育部服務時,曾經有機會回師大附中跟小學弟、小學妹討論成長歷程的甘苦談,不免提到自己年輕的時候有多苦、有多認真。一個國中部的小學妹說,『學長,你們當初是「沒有之苦」,我們現在卻是「有之苦」。』她說,當初你們物質缺乏,所感受到「沒有之苦」,現在我們物質、資源豐沛,卻感受到「太多之苦」,每天從家裡到學校,不過幾百公尺,但中間要經過超商、網咖、漫畫店,每天來回家與學校之間,不受誘惑有多困難。考大學也是一樣,過去是僧多粥少,能夠考上學校就認了;現在反而選擇太多而無從選起,這才是真正的苦。 我成長的年代雖然物質匱乏,但是爸媽不過問學校的事情,只要兄弟姊妹願意念書就念,不想讀也不會強迫,要念什麼由自己決定。比起來,現在年輕學生為自己念書的少,反而是為爸媽念書的多。現在教育部調整學位授予法為系進院出或院進系出,在我看來都是亡羊補牢,因為孩子無法在進入大學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好設計一個轉換跑道的機會。 如果不清楚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其到處去打聽哪一個科系好,不如好好回想自己的學習過程,拿手的科目通常花比較多精力,或你比較有興趣、有能力的領域,以此為依據來選擇科系。父母也可從旁觀察、協助,但是不要指導方向。家長關心是必然的,但對孩子不見得是好事。真正治本的作法,應該從小探索,父母真的有心,應該幫助孩子從小去體驗、發現他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理論上來講,學生應該是選系不選校,先針對自己喜歡的領域再找學校。也不一定要選熱門科系,很多情況下熱門科系過一段時間就變成冷門科系。譬如物理系、圖書管理系都曾經有過非常搶手的年代。不要太在意現在最夯的是什麼,真正要在意的是到底自己想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喜歡做什麼。 大學學得廣 碩士再求專 我認為大學量多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大學到底要給學生什麼,如果每一個人進大學都能夠好好陶治品德、培養做人的方法,重視專業知能的學習,全面提升人才素質有什麼不好?最怕是知識也學得不精,做人也沒學好,學生進大學混一段時間就出來了。我的看法是,在大學裡學得寬廣一點,專業到研究所階段再學,比如學士後法學研究所、學士後教育研究所這類,學生在大學階段把經濟、物理、中文等基礎科目學好,到了研究所再去學法學相關、教育相關的專業,像經濟系畢業念學士後法律研究所出來,就可以專門調查經濟犯罪,這樣兩個領域的專業就能夠緊密結合,有助於未來生涯的發展。 佛光大學校長 楊朝祥 小檔案 ★出生:1947年 ★現職:佛光大學校長 ★學歷:師大附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工業教育碩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工業職業教育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 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教育行政、生涯輔導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教育學群科技教育學類、工程學群科技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