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108課綱】技綜高跨校選修,結合在地特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於108學年度起實施,為使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能順利推動新課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依地理區域均衡、十五群科兼備、公私校並重、稀有科別等因素,遴選共59校擔任試行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綱的前導學校(以下簡稱技、綜高前導學校),並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組成前導學校推動小組,規劃專業增能培訓,俾利學校均能在108學年度順利銜接新課綱之實施。 落實新課綱,結合在地特色 107學年度技、綜高前導學校試行重點及校/科數彙整如下圖,重點工作為:1.技能領域融入校訂必修、2規劃試行校訂選修課程、3.規劃試行適性分組教學、4.規劃試行彈性學習時間。技、綜高前導學校以依新課綱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進行專業群科/學程校訂選修之試行,提供學生適性選修,推動小組亦舉辦每月例會進行分享與討論,及實地諮詢輔導訪視,協助學校各科/學程發展特色,以落實新課綱務實致用及適性揚才之精神。 綜高前導學校試行重點及校科數彙整圖。 技、綜高前導學校試行課程,結合在地特色發展出多元的跨領域選修課程,以臺中家商與鶯歌工商為例:臺中家商學校願景是「成就每ㄧ位孩子的全人幸福學校」,學生圖像為「多元智能與適性學習、技能專業與創新實作、生涯發展與互動共好及人文素養與全球視野」依此架構,搭配臺中地區人力需求與學生職場進路專業能力,發展特色課程,在高二、高三安排同科跨班校訂選修實習課程,並與流行服飾科專業師資共同開課,使學生可同校跨群選課,期使藉由商科先備課程學習,激發學生更多的行銷企劃思考方向。 鶯歌工商選修課極具特色,例如陶瓷工程科開設「手拉坏」、「文創商品」、「釉藥實驗」、「彩繪應用」、「裝飾技法」、「生活產品」等六大面向跨域選修課程,讓學生藉由學習陶瓷傳統技藝,對在地文化有更多瞭解與認同;美術工藝科則在同科跨班選修中開設工藝專業實習選修課程,讓學生傳承獨特且專業的傳統工藝技術。 跨校選修,活化課程規劃 在5種校訂選修中以跨校選修難度最高,以羅東高商為例,學校規劃以彈性學習時間的方式試辦跨校選修,試辦的學制涵蓋技術型高中及綜合型高中,技術型高中部分與羅東高中合作,綜合型高中部分則與羅東高工及羅東高中合作,以活化單一學校之課程規劃。 另有關彈性學習時間則著重彈性、自主、探索等概念,以興大附農為例,在彈性學習時間規畫了「球根花卉環控栽培」充實性教學課程,搭配科技部高瞻計畫之跨領域課程,由園藝科、生物產業機電科及國立中興大學農藝系教師共同開發,學生不僅從課程中學習花卉植栽的特性,更結合生物產業機電科智慧控制專長,學習利用太陽能、溫控等節能減碳設施,控制花卉的生長環境,最終迎來百花「齊」放的美景。 興大附農「根花卉環控栽培」充實性教學課程。 技綜高59前導學校經驗分享 教育部為了使新課綱能在既有的教育資源及組織下推動,更貼進學校實務面,前導學校推動小組、工作圈和群科中心,以及高職優質化團隊合作組成技綜高課程推動系統,將前導學校新課綱課程試行成果及經驗分享予非前導學校,讓新課綱的組織運作、試行及推廣產生事半功倍的成效。
校長開講 【高雄】義守大學校長陳振遠:高中生,你的對手來自全世界
義守大學校長陳振遠直言年輕人必須放眼國際,就算生長在偏鄉也要自我期許走出去看世界。因此在選擇大學時,要先了解心儀的學校或科系,是否有能讓你走出去的國際資源。 高中生,你未來競爭的舞台在全世界。將來,不管要選哪個科系?修什麼課?你未來的競爭對手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要有企圖心,必須放眼世界,今天即便你是在偏鄉成長,也要自我期許,有機會就要找到平台走出去。 對台灣的高中生來說,第一個最容易讓自己走出去的平台,就是「大學」。選擇大學時,可以先了解心儀的學校或科系,是否能提供讓學生走出去的資源。 走出去的資源,分成兩種,一是自己踏出台灣的舒適圈,到海外實習、當交換生或爭取雙聯學位;另外,則是讓世界走到你的面前來。 陳校長鼓勵年輕人要有企圖心,放眼世界,讓自己走出去。 隨時隨地 與國際連結 全球化或跨國競爭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多同學,在經濟條件許可之下,選擇到海外讀大學。可是,海外讀大學的費用,四年平均新台幣500-1000萬元的支出,只有金字塔頂端的家庭才負擔得起。 不過,對多數同學而言,雖然無法在大學階段出國留學,但實際上,卻可以善用國內大學的國際交流、海外實習等資源,例如「海外姐妹校」、「雙聯學位」、「海外實習」及「國際交換」機會,依然能夠接軌國際,甚至改變人生。(瞭解更多請看:【2018國際學習】調查報告x義守大學) 以義守大學來說,目前有605所海外姐妹校,校內有來自40多國的國際學生。我們鼓勵大學部的孩子們走出去,內化為自己的能量;此外,目前義大簽約合作的交換學校,遍及美、歐、亞、非等20個國家,不管是海外實習、國際交換,甚至雙聯學位,提供同學多樣選擇與出國獎助,只要願意,就能走出去拓展視野。 另外,義大以「跨域創新、競逐全球」為發展策略主軸,積極吸引海外人才走進來,並搭建臺灣學生與國際產學研互動的橋樑;例如,我們把校內國際活動,擴大辦理為「國際月」。每年的5月期間,透過大遊行和慶典活動,安排海外學生穿著自己國家的傳統服裝參與展演,分享多元文化。而考量擴大本國同學共同參加意願,我們把活動從國際學院,移到本地生主要活動的場域,並透過異國美食的交流,營造輕鬆氣氛,有助於打開話題,且透過系列活動設計,突顯國際化校園亮點。 國際競爭力靠時間累積 研究所部分,則是鎖定吸引印度、東歐等地素質不錯的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環境,相信他們在義大完成學業後回國,都會變成種子尖兵,藉由他們的好口碑,就是義大最好的宣傳利器。而這些回到母國發展的博士校友,未來也可望與義大的老師共同發表學術論文,形成緊密鏈結的國際合作交流生態系。 因此,隨著時間慢慢累積,我相信5到10年後,義大的國際生比例將從現在10%提升到20%,而更積極的是,義大可望提升國際化的學研能量和競爭力,教育不是速成,但只要投入心思,相信終會有發酵的一天。 人才國際移動是趨勢 但要教年輕人保護自己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高中生畢業就選擇到國外或對岸求學,不少人還因此擔心恐將導致國安危機、人才流失。但人才國際移動勢不可擋,也是一個國家教育競爭力的展現,更能讓年輕人在未來擁有國際競爭力。 人才移動是好事情,年輕人不管基於什麼樣的理由出去,他的心還是會向著自己的家鄉,因為血濃於水;而且年輕人有衝勁、有夢想,與其擋也擋不住,倒不如引導他們如何保護自己,厚實知識,及早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 曾經有人問我,面對大陸惠台政策,吸引臺灣人才過去大陸創業,該如何防堵?我的答案是:「No Way」,因為台灣是民主國家,不可能,更是不可以用法令禁止人民創業或就業自由。真正應該要做的,反而是營造友善的創業生態,讓年輕人得以在國內發揮創意與創業,以及教導年輕人如何與世界互動,並懂得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等。所以,我們在大學階段,就要訓練孩子出去國外、面對世界,學會與各國人才交流互動,蓄積未來迎接國際競爭的能量。 就大學端而言,在鼓勵學生出國見世面之前,大學應先做好準備,幫學生串接好國際連結,例如校方應負責規劃學生出國的學習計畫,而且必須找到可信任的學校,提供海外學習足夠的保障。只要事先準備好,大學生就能踏出去和全世界交朋友,未來就能遊走四方、競逐全球。 義守大學校長 陳振遠 小檔案 ★出生:1962年 ★現職:義守大學校長 ★學歷:宜蘭高中、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財務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企業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創業投資、企業併購、投資銀行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108陸生來台】碩博生較去年多,招生達成率96%
108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碩博士班,計有71校共錄取1,440名,較去年增加115名(去年77校錄取1,325名),招生達成率為96%較去年88%高。其中,博士班今年有53校(去年56校)共錄取361名(去年錄取329名),較去年增加32名;碩士班則有64校(去年70校)共錄取1079名(去年錄取996名),較去年增加83名。 臺大錄取碩博陸生最多 今年錄取最多陸生的學校仍為臺大,共計錄取162人,其次是政大140人、再來是輔仁105人、清大96人、成大77人、交大70人、臺師大56人、臺科大60人、中央42人、世新38人。 陸生就讀管理行政類最多 陸生錄取校系學類分類,以「管理及行政學類」112人最多、其次是「軟體及應用的開發與分析學類」101人、「時尚、室內設計及工業設計學類」96人、再來是「金融、銀行業及保險學類」72人、「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類」71人、「新聞學及傳播相關學類」61人。
大學校園 文藻外大與AnimEDU臺灣影展國際音像教育 攜手推動藝術人文跨域的國際接軌
文藻外大歐亞語文學院與臺南市音像文化發展協會以及「AnimEDU臺灣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執行委員會攜手於6月底共同主辦「2019 國際音像教育研討會」。研討會中主要是以邀請國際動畫影展學者專家以及動畫藝術家與國內外推動音像教育之學校和機構,透過動畫學校成果發表、專題演講、論文發表與焦點論壇等方式進行對話,針對動畫教育的主題交流音像教育之國際發展狀況。   本屆研討會由臺南市音像文化發展協會陳孟訓理事長、「AnimEDU臺灣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執行委員會汪純煌主席與文藻外大歐亞語文學院張守慧院長共同揭開序幕。 汪主席致詞時表示,「AnimEDU臺灣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以下簡稱AnimEDU Taiwan 2019或ATIFF 2019),影展代表字AnimEDU係以「Animate動畫」及「Education教育」兩字合成,意指由教育出發,透過動覺影像活動以活化學習,並藉由國際間交流及觀摩,體驗不同國家文化。陳主席則強調「臺南市音像文化發展協會」的任務,除了辦理AnimEDU臺灣國際兒童暨青少年影展,深耕兒童音像教育之外,更舉辦各種媒體識讀活動,增加城市媒體閱聽人口。並且引進國內外音像資源,籌辦電影及動畫播映會。特別重要的是開辦各類音像工作坊,提升公民音像素養。 張守慧院長更提及,文藻外大歐亞語文學院具有整合歐洲與亞洲語文教育的優勢,是全國唯一以培育具備雙外語跨領域的複合型外語人才為目標的學院。「雙外語」所指的,是目前學院設有的法文系、德文系、西班牙文系、日本文系、東南亞學系,以及本屆研討會主辦單位,技職校院獨有的歐盟觀光文化經貿園區(歐盟園區)。學院人才培育另一重點目標則為「跨領域」。而本屆研討會的主軸是國際音像文化發展之跨領域教學與研究。因此非常高興今天能夠透過研討會,邀請國內外與音像教育相關的師生齊聚一堂共同切磋琢磨,以數位人文結合藝術接軌國際,一方面開創雙外語跨領域複合型人才培育之契機;另一方面並廣拓校內外師生人文的觸角與品味,開啟臺灣的藝術教育新視野。 27日上午安排三場專題演講,第一場主講者為世新大學廣電系與媒體識讀教學研究中心博士黃聿清。黃博士以慕尼黑兒少雙年影展為例,闡述影展之外,所看見的台灣兒少節目之前景;緊接著第二場專題演講則邀請到台北電影節映演副理及電影獎統籌,同時也是金穗獎策展人胡延凱先生。胡策展人則為我們剖析,如何透過「台灣的短片競賽影展— 金穗獎」促進台灣影像專業的發展。第三位講者,特別邀請到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羅岩院長(Jens Rösler),羅院長以「語言。文化。德國」為題,歌德學院為例,介紹國際文化組織,如何在臺灣做為跨國藝術與文化交流的推手。下午的活動是各場次的論文發表會,議題聚焦音/影像教育與數位科技、跨文化溝通與教學實踐研究等。熱烈的研討交流過程中,不僅為與會學者、教師或是學生拓展跨界學習視野,校內外學者也從對話中,激盪出數位與人文交融的觀點。 閉幕致詞時,文藻外大研發長王立勳表示,在日新月異的數位世代,很榮幸應邀參與「2019 國際音像教育研討會」,他期盼音像教育可以燃起國際學習與跨國、跨界與跨領域之教學與研究新火花。此次「國際音像教育研討會」開啟了以跨領域數位人文藝術教育的學術論壇,期望未來能夠秉持這份創新熱忱,拓展文藻外大教研觸角,建構無邊界學習的平台。
大學校園 【崑山科大】青年精準就業計畫啟航 建置雲嘉南訓練中心
在六、七月份畢業季結束後,有更多青年準備投入職場,如何降低青年失業率,是現今臺灣社會必須重視的議題。鴻海集團前董事長郭台銘為解決我國產業需求與畢業生職能落差,提出「青年精準就業計畫」,雲嘉南地區選擇崑山科技大學作為試點單位,8日在該校舉行「青年精準就業計畫雲嘉南訓練中心」記者會,計畫負責人宣捷集團宣明智董事長與李天祥校長將代表簽署MOU,報名學員全程免受訓費用。 (左起)中油前董座戴謙、李天祥校長、宣明智董事長、陳振國總經理、蘇世傑執行長簽約合影。 5千萬預算 畢業生免費職能訓練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數據,20到25歲初次尋職青年的失業率高達12%,郭台銘董事長與宣明智董事長在一次會面中,談起現今臺灣社會最迫切需要的是如何降低青年失業率,但卻被長期忽視,宣明智董事長認為,現在社會上許多年輕人即使就業,卻未必找到適合自己的頭路,而企業也經常無法找到對應的人才,年輕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讓謀職的時間拉長或是空轉,造就了居高不下的失業率。 因此,郭台銘董事長與宣明智董事長在會面後,決定不要坐而言,要立刻起而行, 郭台銘董事長本著回饋社會、服務人群的職志,提出「青年精準就業計畫」,同時邀請宣明智董事長擔任計畫負責人,讓「郭董加持,宣董掌舵」來提供青年資源,計畫第一期將投入5000萬預算,提供已畢業生5個月免費職能訓練,期望對接優質企業求才,鼓勵進用我國計畫訓練的青年,適才適所發揮專長,降低企業訓練時間與求才成本,訓練第一期預計開放1000人參與,未來期能擴大規模,達到培訓萬人的目標。 「青年精準就業計畫」選擇新竹的中華大學、彰化的建國科技大學及臺南的崑山科技大學作為試點單位,有別於以往由學校與政府舉辦的職業訓練課程,該計畫以半導體與光電面板等大型企業的新進員工訓練課綱為主軸,不僅能縮短企業新進員工的適應期,大幅降低訓練成本與流動率,同時使用「在地大學」教學資源,培訓「在地青年」,讓優質員工能為優質企業服務;另外,安排互動式的職場模擬教學,使招募者與求職者在課堂中配對,避免日後雙方期待值的落差。 「青年精準就業計畫」包含開設期5個月的「保證就業訓練班」,招募1000名已畢業生,每人投資訓練經費3萬元,即日起開始報名,7月底完成招生,預計8月開訓,職能訓練包括基本職場通用職能1個月、分科職能(工程/行政財務及業務採購)1個月、職場模擬訓練3個月及考試,再進行企業選才就業。另開設為期2個月的「學生就業準備班」,招募2000名在學學生,每人投資訓練經費1萬元,職前就業準備訓練包括基本職場通用職能1個月、分科職能(工程/行政財務及業務採購)1個月及考試。 崑山科大推動四年一貫職涯輔導 崑山科大作為雲嘉南地區的訓練中心,宣明智董事長與李天祥校長代表簽署「青年精準就業計畫合作協議書」,該校除了協助「保證就業訓練班」的執行,合作內容也包括對接所有青年才俊,提供全程免費之職前訓練;對接所有求才優質企業,穩定可靠不斷的人力資源;適才適用,以高素質及高成效的免費職前訓練,募得適應企業環境的新進員工,大幅降低訓練成本及訓練時間;另外,也將推廣青年就業輔導人才培訓之相關產學合作計畫等。 李天祥校長(左)、宣明智董事長(右)代表簽署MOU。 李天祥校長說明,該校十分重視學生職涯規劃,設有「職涯發展暨校友服務中心」,協助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合性就業力培養,以學生就業導向為主要成果目標,在職能探索、學期規劃及就業準備等各階段,考量增強學生就業力需求,進行相對應的輔導工作及平臺建置,整合性學生就業力培養。同時結合公民營資源辦理職涯輔導活動,參與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臺南市政府等各項計畫,及配合教育部學生事務與輔導計畫,辦理職涯相關活動。 另外,該校成立校級「學生生涯規劃與輔導中心」,推動大學四年一貫化的職涯輔導機制,輔導學生發展學習電子歷程及針對大三生開設「職業倫理與服務學習課程」,提供學習諮詢及協助學生進行職涯探索,同時強化實習就業媒合平臺,在校首頁建置「職缺工作佈告欄」以提供合法公司隨時線上登錄求才訊息,擴增學生查詢工作機會的搜尋管道。最後則藉由校友服務工作的推展,緊密連結校方、校友及在校學生的關係,以利校外實習與畢業生就業,整合性學生就業力。 此次透過「青年精準就業計畫」,於崑山科大成立雲嘉南訓練中心,讓該校能同步善盡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李天祥校長感謝郭台銘董事長、宣明智董事長及蘇世傑執行長提供機會給南部青年人訓練機會,希望未來能成為青年就業發展的最佳支援與補給。這場活動獲得相當多人的支持,除了宣明智董事長及蘇世傑執行長親自出席外,富士康科技集團總經理(兼富士康IE學院校長陳振國)、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戴謙等貴賓皆蒞臨現場並致詞,為活動增光。 「青年精準就業計畫」由宣明智董事長擔任計畫負責人,計畫特色強調人才訂製集中訓練與快速就業,第一期就業準備班報名網址: https://reurl.cc/6nvad,歡迎就業青年多加利用。
大學校園 私校協進理事長吳永乾:因應高教海嘯的處方
依據教育部統計,去(107)年預估大學入學人數是25萬3119人,至117年只剩下16萬1192人,也就是未來10年大學入學的學生人數將減少近10萬,到118年才會逐漸回升,不過在120年之後也只能恢復到每年20萬人左右。面對未來10年生源大幅萎縮的趨勢,以及今日面臨著粥少僧多、招生不足、註冊率下降等情況,本刊特別訪問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請他提出看法與建議,希望能提供更多不同角度之思維。 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世新大學校長的吳永乾。(圖/杜奕廷) 新南向政策對高教幫助有限 【問】:從私立學校的角度來看,少子女化下政府所推動的各項政策(如高教深耕計畫、新南向計畫與玉山學者計畫),您有何看法或建議? 【答】:面對少子女化問題,許多大學校院配合政府推動的政策,例如透過高教新南向計畫招收東南亞的學生,也就是從境外去找學生,我認為這是單純從需求面著眼,可能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因為此一作法事實上沒有辦法在中、長期或是短期之內增加足夠的生源需求,反而浪費更多珍貴的高教資源。像是鼓勵學校招收產學合作國際專班學生的經費補助,每班20人以上補助開班費用100萬元,25人以上200萬元,30人以上每學期補助400萬元,長期來看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錢花了,但效果能否展現呢?是否弊多於利? 從國家的大政策來看,我認為新南向政策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在經貿領域或許較有可行性且應該做,因為可以增加市場,減少對大陸市場的依賴;但在高等教育中就不適合,因為這些國家高等教育水準比臺灣低,學術交流對我們大學的發展沒有助益;他們的經濟發展又沒有臺灣好、學生多數都繳不起學費,政府必須額外補助才能吸引他們來,但又搶食了臺灣的高教資源。從增加生源角度看,學生來源國若高等教育品質低,但經濟情況佳繳得起學費,那我們去開拓東南亞高教市場才有意義。站在國家整體利益角度來看,國家資源應有效運用,國內高教獎補助已經不足,不應該再把資源分去補助這些不見得友善待我的國家。 【問】:您認為如果政府政策改成從東南亞國家挑選比較好的學生來臺,是否可行? 【答】:若要培養南向國家未來的親臺派,應該要選擇培養優秀的高階人才,也就是培養一般大學校院要的學生,甚至是研究生最好,可以給獎學金,他們學成回去後比較有機會從政或從商,變成意見領袖、政府官員或大企業家,這才是好的政策。現在新南向所招的專班都是技職科系,多數學生甚至還希望未來留在臺灣工作,且大都屬於中階人才而非高階人才,回去後發揮的影響力相對較小。 臺灣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國家,並沒有富有到能進行大規模國際救濟,外交政策的預算也年年減少;如果真要在東南亞培養親臺意見領袖,就應該由外交部編列預算支應才對,如果是教育經費,當然要以嘉惠自己的國民為優先。 政府應更積極協助解決高教供需的問題 【問】:那供需之間的解決辦法,您有什麼建議? 【答】:若單純從教育需求面來因應少子化問題,其實可能沒有好效果,也並非長遠之計,應該同時從高等教育的供給面著手。目前公私立大學的學生容納量明顯過剩,原因在於現在的大學數量是以一年約40萬新生兒的生源基礎去規劃發展,反應60年代高出生率的高教需求,但到了80年代大學數量大幅增加的同時,出生率卻開始走下坡,結果大約從105年開始出現較嚴重的招生不足困境,這是因為供給面當初沒有控制好,在廣設高中、大學的教改政策下,一方面把許多專科學校提升為科技大學,另一方面又廣設新的大學,造成供給量過多。 以私立學校立場而言,在學費沒有調整且學生人數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政府若不想要高等教育品質因而下降的話,政策上應該要增加獎\補助,讓不足的辦學資源能夠有所挹注,否則就要容許學費做合理的調整,以反映辦學成本。 供需之間,如果不能從需求面找出有效解決方法,如鼓勵生育曠日費時,且效果有限,就應該考慮合理減少供給,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就是要有合理的退場機制。就法規面而言,教育部雖已提出《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但整個法案卡關多時尚未通過,實在緩不濟急。政府如果覺得現行私立學校法的退場機制不完整的話,應該要趕快修法或制定新法,以解決燃眉之急。不過,嚴格來說,擬議中的新法內容三分之二以上是現成的,也就是與現行私立學校法的退場架構相同,所以我認為可能不是法規的闕漏,而是政府政策舉棋不定。如果可以對需求面做有效處理,讓有些真的沒有足夠條件、不適合再繼續辦學的私立學校能夠有秩序、以合理方式退場,減少供給面,不要粥少僧多,就不會讓仍有競爭力的學校招生不足。 此外,私人興學如仍然是我國高教政策的方向,那麼辦學績效不好的公立學校也應該整併或退場,其實有一些好的私立學校辦學績效遠比某些「受保護」的公立學校要好,如果要協助私立學校解決問題,是可以從這方面來做政策思考。公立大學如果都不退場,也要適度減少招生名額,把名額留給優質的私立大學或是技專校院,讓這些學校可以有比較多的學生。另外,私立大學中規模過大的,其實也可以適度減少招生名額給較小的優質私立學校,這部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問】:您認為學校轉型為小而美的私立學校可行性為何? 【答】:教育部目前獎\補助、招生人數的核定,都以註冊率作為檢視標準之一,列為輔導學校的評量標準之一也是用註冊率,但我覺得註冊率不準,例如是否列為輔導學校應該要用全校學生人數;有些學校本來有一萬多名學生,減個二、三千人還是可以生存,那為何要強制減招或減少獎\補助?這些學校不是正好可以轉型為小而美的學校? 理論上,轉型為小而美的學校是很好的,但在臺灣要經營小而美的私立學校,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要有大企業、大慈善家或宗教力量支持,願意挹注大量辦學資源才有可能,例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獲企業資助,幾百個學生就可以存活。所以小而美的學校不是不可能,只是不是每個私立大學都有這個條件。小而美學校的存在空間既然不大,那就應該從減少供給面嚴肅去考慮,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快速修訂合理的退場轉型機制,認真面對招生有困難、或辦學績效確實不理想的學校、如何有秩序退場的問題。 【問】:國外企業對學校的捐助都比較多,那為何國內在這一塊上面較缺乏,是有什麼樣的限制嗎? 【答】:我覺得法規不健全,例如捐款抵稅比率公私有別,只是因素之一,主要跟企業文化和國民的價值觀有關。在臺灣,一般人寧可把錢捐給宗教團體,企業也不大願意捐助私立學校,甚至公立學校都一樣,這是民族性、文化的問題,我們沒有歐美那種條件。多數美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小孩養到18歲是家長的責任,超過18歲就要學習獨立自主,家裡再有錢也要打工自籌學費、生活費,父母親不認為自己累積的財富就是要給孩子的遺產,寧可把這些財產捐給公益事業包括辦教育的私人興學,這種文化一旦形成,才比較容易募款,臺灣沒有類似的文化背景。 至於校友資源,許多公私立大學的受贈來源都是校友企業,我們學校大部分捐贈款也是來自校友,一年大概可以募到2,500萬元到3,000萬元左右,但世新一年預算要19億元,實屬杯水車薪,雖然已經算是不錯的。但不是每個學校都有強大且願意捐贈的校友族群。 各校應營造辦學特色與找尋支持以面對未來的挑戰 【問】:在擔任私校協進會理事長期間,您會如何協助34所私立學校面對少子女化的挑戰和衝擊? 【答】:首先,鼓勵會員學校營造自己的辦學特色,例如提到新聞傳播領域,大家會想到世新大學、法商會想到東吳、文理會想到淡江、設計會想到實踐大學等,就因為各有各的特色,所以鼓勵學校一定要營造辦學特色。各校的特色不是不能重疊,例如不是只有世新才能夠把新聞傳播教育辦好,當然其他學校也可以辦好新聞傳播,在有競爭的情況下,要有特色讓學生選擇。其次是提升教學品質,我們要在有限生源的條件下,用辦學特色和教學品質來爭取學生就讀私立大學。再來就是協助學校向教育部爭取調整不合宜的規範、提高獎\補助款金額與運用彈性、容許合理調整學雜費、以及簡化班系所調整程序等等,我們都會向教育部提出建議。 【問】:在這樣的高教環境下,政府與企業可以提供私立學校辦學什麼樣的支持? 【答】:政府部分,就是希望法規鬆綁、增加獎\補助款、以及提高競爭型高教深耕計畫經費。受少子化衝擊比較大的是技職校院,一般大學也有,但衝擊相對較小(我覺得大約只有五、六所需要多努力)。企業方面,較成功的例子是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和臺灣觀光學院,都爭取到好的民間企業來支持,當然也要避免那些存心辦學店的企業經營模式。 評鑑機構應更客觀公正、慎選人才以發揮最大效用 【問】:專業評鑑機構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來協助大學校院? 【答】:專業評鑑機構可以協助學校提升教學品質和研究能量,以及營造辦學特色。透過評鑑程序,讓一個客觀公正的評鑑機構肯定學校的辦學成效,有助於學校形象塑造和招生訊息傳播,社會大眾對通過評鑑的學校能更加認識了解。我認為專業評鑑機構就是把評鑑工作做好,要客觀、不偏頗,讓可信度加強,不要讓人家覺得評鑑可有可無、不痛不癢,過去有個現象就是不論系所評鑑或校務評鑑,絕大多數都是全數通過,鑑別度不足,我認為這方面可以加強。這可能不是政策面的問題,而是執行面上評鑑委員的篩選適不適當,我覺得評鑑委員應該要謹慎選擇,有些委員專業可能很好但不見得適合去做評鑑,所以專業評鑑機構在評鑑委員的遴選指派上應該要更謹慎,才能確保評鑑結果的客觀性與公正性。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吳永乾:因應高教海嘯的處方
大學校園 遠見雜誌評比 長榮大學「推廣及產學收入」獲全國大學第15名
大學發展已日趨多元,評定大學除了綜合能力外,更應強調異質化,以突顯特色。《遠見雜誌》多年來針對「社會影響」、「學術成就」、「教學表現」、「國際化程度」、「推廣及產學收入」等五大構面進行分項排名。在「推廣及產學收入」面向中,長榮大學榮獲第15名的佳績。
大學校園 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長榮大學進文法商前20強
《遠見雜誌》今年發布「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文法商前20強大學中, 長榮大學第16名,較去年23名,進步8名,足可以見著本校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美術學院辦學卓越,已受到肯定。
高中校園 【108課綱】羅東高中圖書館多元優化 獲績優殊榮
在108新課綱的核心理念「自發」、「互動」、「共好」下,圖書館被賦予更重要的角色及期待,教育部國教署透過政策的引導,將高級中等學校圖書館不斷優化升級,國立羅東高中因完善優化與用心經營,因而獲得了107年高中績優圖書館的殊榮。 結合學科 多元閱讀 國立羅東高中圖書館為貼近互動學習並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調整館內空間,增加大量的多元互動空間及各種開放討論區,並提供豐富多元化的軟體及支援設備,以符合閱聽使用人的需求。 在閱讀推廣方面,秉持多元、豐富、有趣、學科結合的原則,例如:「便利分享閱讀轉轉樂」即是一個結合便利貼、閱讀集點、學科選書及獎勵的活動,學生閱讀館內藏書後,將心得寫於專屬便利貼並黏夾於書內,經圖書館審閱通過即可獲集點,參加抽獎活動;另一個活動「大尋寶家」,是結合密室脫逃解題、闖關、競賽的新生圖書館利用教育;「閱讀鐵人營」則融合講座、閱讀、畫本、說書的小組鐵人挑戰,最後將成果印刷成冊送給學生紀念;「雜誌閱選」乃圖書館將收集之新雜誌文章製成「閱讀分享包」,放置於教師辦公室外,讓老師課餘時間利用。 國立羅東高中圖書館期望透過設計多元豐富活動及自主空間營造,讓學生更順暢的進行自主學習;未來也將更深化跟學科的合作,讓師生都能在圖書館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角落,彼此分享、共好前行。
高中校園 【2019亞洲物奧】榮獲3銀4銅,亞洲第4
我國高中生參加2019年第20屆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27個國家(地區)、166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銀、4銅以及1榮譽獎,團體成績以獎牌數計算,國際排名第4,成績表現優異。前三名分別是中國6金、俄羅斯2金及以色列1金。 由左至右為劉芷辰、董宇光、林晉毅、姚勁宇、楊承澔、王維恩、羅培瑞、張昱騏。 3銀4銅為國爭光 我國代表隊是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選、複選、決選及賽前集訓4階段。8名學生代表經過複選及決選等過程,在全國168所學校共計2,315名的參加學生中脫穎而出,代表國家參賽。其中,建國中學的王維恩、姚勁宇、楊承澔紛紛奪得銀牌。 代表我國參賽的8名高中學生獲獎情形表。 亞洲物奧難度高 「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首屆為印尼所舉辦,目的在增加亞洲地區各國物理教育經驗的交流,並促進青年之間友誼的成長。競賽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考驗學生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競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獲得榮譽獎者,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另於亞洲賽獲金牌與銀牌者,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的新臺幣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 我國平均排名前三 我國自2000年起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3金、45銀、45銅及15面榮譽獎,參賽20年以來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3名,並曾在2001年、2003年與2010年的競賽中榮獲國際排名第1的成績。 我國參加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獲獎情形表。
校長開講 【嘉義】中正校長馮展華:選科系,先想好你要的生活型態
從小就喜歡組裝音響的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認為,與其選擇熱門科系,不如先問自己,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拿機械領域來說,做機械的人必須能夠耐得住性子累積技術經驗,好處是做得越久,經驗值越高,越不容易被取代。 從小就對電子零件組裝非常有興趣,自己找書、找材料DIY,後來親友知道我有這方面的興趣,就問我可不可以買零件幫他們組裝音響,當時花一兩百元把零件買回來,就可以組成一台收音機,後來慢慢開始組音響,國中、高中時期,就靠著幫人組裝音響打工賺零用錢。 因為喜歡組音響,對電子電路組裝算是有興趣的,做起來也得心應手,考大學第一志願就是電機系,但聯考沒考好,沒上電機系,反而進了中興機械。最初跟很多人一樣,認為電機和機械唸起來應該差不多,真正走進來才發現,兩個專業領域適合的人格特質有很大的不同。 對電子電路組裝有興趣的馮校長,當初考大學第一志願就是電機系。 電機重變化 機械靠耐力 電機電子專業變化的速度相當快,像我剛開始組裝音響時,當時還是電晶體真空管的年代,那個領域平均三到五年就是新的世代,如果沒有保持進修的習慣馬上就會被淘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投入電機電子領域做得不錯的人,不管是工程師還是老闆,都是不斷求新求變、追求新技術和知識的人。 機械領域的發展,靠的就是長期投入的經驗,做機械的人必須能夠耐得住性子,去累積技術經驗,好處是做得越久,經驗值越高,越不容易被取代。目前相關領域的工作者,多半研究所畢業,外文能力也不錯,因為這個行業面對的是國際競爭,必須在全世界各地來往開發業務,研究新的技術。 以我個人來說,上研究所之前不算是個用功的學生,並沒有在專業上投入太多的心力。可是,到了研究所,找到「輪軸」這個主題,我發現輪軸很有意思,不管任何機械都用得上它,越鑽越深,經驗累積越多,這是可以研究一輩子的題目。 唸博士班時,最初拿到國防獎學金,本來要到中科院服務,因緣際會轉到工研院,當時就跟產業界有密切的產學合作計畫。當年臺灣正在研發IDF戰機,那時我在交大唸研究所,就協助參與戰機的齒輪應用開發,從機械的理論著手,逐步開發出適合戰機使用的齒輪。 選科系先選生活型態 後來到了中正大學,來到中台灣工具機產業走廊最南端的嘉義,投入工具機自動控制當中齒輪應用的研究。做了這麼多年齒輪的研究,發現有很多數學演算邏輯在裡面,以前念書的時候就喜歡數學,這也是後來投入專業後才發現機械跟數學有那麼大的關係。 對高中生來說,大家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對產業更是不了解,決定選哪個專業是有困難的。我認為,在選擇未來方向的時候,可以先問自己,未來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 比如說我當初的想法是,要找到一個不太被人家管,生活過得去,而且還要受人尊重的工作,所以大學教授會是選項之一。本來在工研院工作,一是往產業發展,另外就是從事學術研究。然而在業界工作,作息不穩定、應酬多,相對家庭生活也有影響,後來也就選擇到學校從事研究工作。至於哪個方向比較有前景,除了考慮自己的個性,還有對物質、環境條件的需求外,也要了解什麼樣的生活型態是最適合自己的,決定之後再往那個方向衝。 馮校長(前右)建議同學在選擇未來方向時,先問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 跟人有關 取代性低 臺灣社會習慣去選現在熱門的科系,但不代表它未來持續熱門。就像前幾年,很多人不願意選婦產科,一窩蜂都去做醫美,結果醫美過多,很多醫美診所都瀕臨倒閉。因此,與其選熱門科系,不如去看每個行業未來發展中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型態是不是你喜歡的。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只要持續努力,要做到中高階不難,當然要做到頂尖就要看機運。就像我兩個小孩都是唸醫科,因為他們成績很好,都被期許要唸醫科,其實當初他們考醫科之前就來問我,「為什麼要唸醫科?」我就反問他們,「你將來想過什麼生活?」然後分析現在醫生的生活型態,是不是他們喜歡的。除了選擇生活型態外,也要考慮個性適合與否?例如小孩子很愛冒險,叫他去學醫就不對,當醫生不能拿別人的命來冒險。 不用選擇當下最熱門的科系,而是要選擇將來這個領域,取代性高不高。舉例來說,一樣是老師,幼稚園、國中老師比起大學老師來說,相對不容易被取代。因為,大學老師教的專業,將來會被線上課程取代,可是中小學老師,除了教書,更多精力是在處理人的問題,除了靠經驗之外,還要有更多的同理心、想像力和愛心,這些都是技術沒辦法做到的事,被取代的機會自然低。 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馮展華 小檔案 ★出生:1961年 ★現職: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中興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齒輪原理與製造、機械設計及製造實務、 電腦輔助機構設計、最佳化理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崑山科大】公廣 視訊兩系 打造龍崎農村自媒力
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攜手視訊系承辦水保局農村實踐共創計畫,結合實作課程,帶領學生深入臺南市龍崎區探索農村文化、人情及歷史,運用兩系所學專業,拍攝社區主題介紹影片,經營社區臉書粉絲專頁,透過社群平台帶領民眾認識龍崎,進一步打造社區自媒力,為社區發聲。 計畫執行前,許多學生對龍崎感到陌生,為使學生了解當地特色,特辦理一日青年踏查活動,走訪龍崎老街、竹炭故事館、虎形山森林公園、牛埔泥岩水土保持園區等社區內特色景點,並前往致力於推廣竹編文化的百竹園,讓學生透過園區導覽與竹編體驗,了解當地竹文化。亦安排鳳梨田參訪行程,由資深鳳梨農旺來伯為學生講解鳳梨生長特性與相關知識,同時體驗鳳梨採收,讓學生了解務農的辛勞。參與學生皆表示,農村比想像中更有趣,對農村的認識也不再僅止官方觀光訊息的了解,而是深刻體會到當地的人文、歷史、產業,都是臺灣最美的風景。 旺來伯指導學生正確採摘鳳梨的方式。 經營自媒體 讓龍崎自主發聲 為能真正落實計畫,團隊期待以社群帶領民眾認識龍崎,透過社區自媒體經營,培養自主發聲能力,故規劃了崎人逸事、崎地探索、崎文共賞等三大主題,將針對龍崎在地人物故事、特色景點、歷史文化等拍攝三到四支影片,挖掘不為人知的在地人文風景,並安排視訊系學生分組進行拍攝作業,共同為農村盡一份心力,也實踐系上所學技能,培養專業素養與團隊分工能力。 視訊系林祐萱表示,團隊成員不諳台語,因此與慣用台語的受訪者在溝通時花費許多心力,但也因此更確定,像龍崎這樣的地方不但保有臺灣本土的資產,更讓逐漸消失的台語得以流傳。黃雷敢說,透過採訪當地的鳳梨農,讓他對於鳳梨有了不同的想法,原來一盤在餐桌上就能輕易品嘗到的水果,卻要經過兩年時間才能生長完成,過程中看見農人對作物的執著與用心,深受感動,也覺得感恩。張于欣提到,雖然已預期到街上店家寥寥無幾,但親自踏查後才發現,城鄉差距所帶來的人口外流、老化,影響竟如此深遠,透過拍攝讓她了解何謂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對農村的影響。 同學們認真聆聽竹編老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