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排行 2018自然指數排行 臺灣4所大學入榜
自然出版集團今年公布了「2018自然指數排行榜」(Nature Index 2018 Tables),列出去年在物理、化學、地科、生物等自然科學領域論文研究表現傑出的500所科研機構及大學的排名。臺灣今年有臺大、清華、交通、成功等4所大學和中研院入榜。而排名前10中,中國科學院、哈佛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分列前三名,其次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分別為全球第4、5及第6名, 自然出版集團是一間科學期刊的國際出版公司,旗下的《自然》雜誌(Nature)為大家所熟知的。該集團根據全球約兩萬所科研機構去年在68份高水準科研刊物中發表的論文進行分析,衡量論文數量和論文作者的貢獻,提出「2018自然指數排行榜」,作為全球科研機構在國際學術產出成果的參考評價之一。 臺灣四大學、中研院入榜 2018自然排行前10大 進入前10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多為歐美地區,其中以美國數量最多,共有4所。而亞洲地區則分別是日本的東京大學和中國的中國科學院入榜。 ★資料來源: Nature Index 2018 Tables 【小編提醒】 排行榜的名次只是一個參考值,並非一成不變。且各種排行評比條件不一,也不能代表大學的唯一評價。不過,當同學在眾多大學中難以抉擇時,排行榜有時不失為選擇時的參考指引。
校長開講 【桃園】健行科大校長李大偉:油箱加滿走得遠
作育英才逾40年、桃李滿天下的健行科技大學校長李大偉,至今培育超過100位高中職校長。他希望同學不要為了賺「零用錢」而打工,應把握在校時間,將知識通通裝進你人生的油箱中,路才能走得遠。 我常跟學生講,打工賺「生活費」無可避免也不可恥,畢竟有些家庭因為家境不好,迫使你在念書時間得去打工賺取學費或生活費。但千萬不要為了賺「零用錢」而花時間打工。應該先把書讀好,將未來職場所需要的專業基礎穩固,這才是最重要的。 求學期間為了多賺100塊的時薪來零花,把時間都花在打工上,而課業上該會的不會,該學的沒學,這是非常不划算的。同學眼光要放遠,把時間花在專業學習上,將來賺十倍以上都不是問題。 李校長勉勵同學眼光要放遠,不要為了賺「零用錢」而花時間打工。 油箱加滿才走得遠 若想增加工作經驗,最好的打工方式是「實習」,不僅可拿學分也可幫助你提早了解工作概況。以健行科大財金系的學生為例,大四到永豐銀行實習可以拿18學分,實習期間薪水23K,表現不錯的同學更可提早卡位,畢業後就有30K的起薪,且從大四那年開始算年資。對同學而言,有了專業科目的基礎後再去實習才有加分效果;大三、大四是實習的最佳時機,同學也能藉此對照所學,減少學用落差。 建議同學應把握在校學習的時間,將知識通通裝進你人生的油箱裡,只有腦袋裝的東西能跟著你一輩子,不要只裝一半就畢業,油箱要加滿,未來才可以走得遠。 基礎扎實才能升級 上大學,不是只為拿文憑,而是要關注自己有沒有真的學到東西。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不管強調的是軟實力或實作力,唯有紮實的專業基礎才能經得起考驗。以理工科的學生來說,數學若讀得好,許多科目就可輕易地融會貫通。此外,電機、電子等「共同專業科目」的基礎原理都要懂,日後要跨域學習就會比較容易。 像我當年在師大工教系念書時,學習到的是「真空管」,畢業後在高職電子工程科教書時,電晶體取代笨重的真空管,積體電路(IC)也出現,和我所學完全不同。雖然如此,因為基礎原理不變,所以我能快速掌握發展脈絡,靠自己進修繼續教學。所以同學們要體認到,在校所學不一定跟得上變遷的腳步,只有基礎扎實的專業,才能確保你在產業轉型的趨勢下,有能力自我升級,跟上產業發展腳步。 李校長(圖中白襯衫那位)強調基礎學科要扎實,才有能力跨域學習。 給自己一點壓力 在學習過程中,適度的壓力也是前進的動力。我幼時家境不甚富裕,父親是從大陸來台的軍人,母親是小學老師,家無恆產,未來都要靠自己打拼,「不讀書就沒前途」的壓力驅使著我認真念書,上課時專心聽講,課後不斷複習,並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思考,這樣的重複學習與反芻就是我求學時期的讀書方法。之後赴美攻讀碩博士時,由於經濟問題,更是加倍用功拿獎學金以支應學費和生活。 然而現在的孩子生活比較安逸,也不想給自己太大壓力,對於出國讀書則擔心語言不通,因此反而自我設限、裹足不前。但是出國求學絕對不僅僅是念書,在國外每件事都是文化衝擊,過程中會產生不一樣的觀點。因此凡事都要盡力而為,努力過後的結果就交給上天,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壓力,要有自信去接受挑戰。 三點觀察選擇校系 現在,同學們也不用擔心「所讀非所愛」,因為在大學中轉系、修輔系或跨域學分都很方便。除此之外,在選校系時,我建議同學還可以從以下三點來觀察判斷: 第一、學校的環境和設備。這是最直觀的,由設備的新舊可看出校方是否願意投資在硬體設備上;或者看看實驗室的採光、通風等環境。 第二、了解老師的主要專長和領域。一般大學可以看學術、論述的發表;而科大要注意的是老師的產學、業界經驗,以及和企業界的連結。 第三、畢業生會從事的行業或出路。從感興趣的科系中,了解相關學科背景的學長姐就業路徑,對於未來出路有初步構想。 只要去看、去感受,就會知道這個學習環境適不適合你。找到一個適合的學習環境,然後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健行科技大學校長 李大偉 小檔案 ★出生:1951年 ★現職:健行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高雄中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學士、美國東密西根大學工業教育系碩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工業教育系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技職教育與發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教育學群科技教育學類、工程學群科技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南臺科大】培育綠能人才,畢業即就業
南臺科技大學在教育部支持下投入5,500萬元執行「再生能源轉換器設計製作與教學整合之技優人才培育」計畫,以支援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的綠能建設,完成2025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占比達50%,發電量占20%,其中太陽光電發電系統裝置容量達20GW、風力發電達5.5GW的目標。再生能源轉換器可說是綠能發電系統的核心,且可整合監控、儲能、能源管理等功能,對於發電表現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教育部推動「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於107年聚焦5 2領域,陸續成立區域性「產業菁英訓練基地」,以深化技專校院、法人機構、在地產業等產學連結,建立緊密技職教育培育體系,為人才培育基礎扎根。 南臺科大為再生能源轉換器設計製作與教學整合之技優人才培育示範處所。 南臺科大培育綠能人才 南臺科技大學身為「綠能產業」訓練基地,以培育政府前瞻基礎建設所需技術人才。在師資培育方面,主要是由南臺科技大學主導與其夥伴學校有崑山科技大學、遠東科技大學、高苑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以培育首批種子教師,培育主題為再生能轉換器設計組裝與測試之實務技術。 有關學生培訓能力部分,則安排太陽光電設置乙級技術士培訓課程輔導考照,且與產業合作實習以接軌產業界需求,達成產業界實務技術。基於資源共享平臺,全國各技專院校師生皆可透過本計畫所建置的網站獲取所需的技術資訊與教材,加入此訓練計畫,共享教具與教學資源,示範基地預計每年可培育300位技優學生,以持續為綠能產業人才需求注入新動能。 學生所學即可用 南臺科大表示,學校所建立的「再生能源轉換器設計製作與組裝測試類產線示範基地」,是整合生產再生能源轉換器產品所需的軟硬體設備,包括設計開發、製造、組裝測試、安規驗證等工作的示範工場,同時將申請ISO認證,讓基地除扮演教學與業界技術直接連結的重要橋梁,讓學生在學期間所學技術能在畢業後即為相關產業所用,達到畢業即就業的要求外,更可接受產業透過產學合作方式協助生產轉換器,成為教育部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亮點。 教育部表示,示範基地的成立可持續進行種子教師培訓、技優生培育及企業技術人力訓練,藉由種子教師培訓有效提升教師的實作能力,加上法人企業資深產業講師的協同教學,落實產學合作實務教學,強化學生進入職場的技能,以達「為學生找到未來、讓工作找到人才」之目標,解決業界優質技術人才需求。 示範基地整合生產再生能源轉換器產品所需的軟硬體設備,包括設計開發、製造、組裝測試、安規驗證等工作的示範工場。
校長開講 【台中】中教大校長王如哲:有想法就有方向
當年以高職身分考上師大工業教育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王如哲以自身的經驗勉勵同學,不要害怕經濟弱勢,不要侷限自己。只要有想法,願意為所做的選擇努力,你就會有更多發展的可能。 做任何事情,只要願意起個念頭,並且為它努力,你就有機會到達想去的地方。我認為同學在大學時期應該要不斷思考「自己未來要做什麼?」要有想法,人生才會有努力的方向。 大三大四時,我開始思考「人生除了教書還可以做些什麼?」「若想當校長,我還欠缺什麼?」基於這樣的想法,因而有了繼續進修的念頭。遂於師大畢業赴瑞芳高工任職後,隔年再以非本科生的身分,順利考取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之後考取公費留考到英國攻讀博士,藉以持續學習,補強自己的不足。每個人的人生與機緣都不同,家境富裕者要珍惜;生活貧困的也不要灰心,人生自然會在你的選擇下找到出路。重要的是要有想法,願意為了這個念頭去努力、去闖蕩。 王校長說只要起心動念,並且為它努力,你就有機會到達想去的地方。 學術與技術可互通 當年家境貧困,迫使我在升學上所做的決定,幾乎都緊扣著經濟考量。為求有一技之長,確保自己有就業機會,在考上彰化高中和彰化高工時,我選擇就讀彰化高工機械工程科。高職畢業後考上明志工專(現為明志科技大學),但我選擇放棄打算重考,希望能以公費身分進入師範體系,以減輕家中負擔,終於在隔年考上公教體系中唯一有招收高職生的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所以我也鼓勵家境清寒的同學,經濟弱勢並不會造成你人生的發展阻礙,甚至可以是你成功的助力。 而從我的求學經驗,也可應證學術與技術並非兩條平行線,是可以互為應用的。一般人普遍認為,高中生應該重視基礎學科,高職生則要求實務操作能力,但過度分化高中和高職生的學習範疇,其實會讓學習有所侷限。高中生雖然以增強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知識為主,但如果能再具備部分實務操作經驗,則能將基礎學科與生活予以連結,有助於在學習時融會貫通。而高職生多半擁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如果能稍微加強基礎學科,也會讓這些專業能力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學術研究和實務技術同等重要,但看你如何整合與融會貫通,才能幻化為真正的一技之長。舉例來說,科技大學的學生如果有技術外又有外語能力,就能確保就業的優勢;而一般的大學生若在學術能力外也能動手做,相信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瞭解產業增進外語能力 投入教育工作後,我發現不管是高中生或高職生,外語能力皆是必須具備的。擁有學術專長或是專業技術,是你的基礎,而外語能力就是你的工具,它能讓你不被侷限在臺灣,可以選擇至海外發展與進修,就算留在臺灣也能在跨國企業中和外籍同事共事與溝通,讓自己的職涯發展更寬闊,可以擁有比別人更多的就業機會。況且,如今技術與資訊更新快速,若不具備外語能力,無法及時掌握國際脈動或最新資訊,現在所擁有的技術專業和學術知識,在未來都可能不適用,也無法符合職場需求,終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此外,同學也要擴大視野,多瞭解產業發展與變動。知道哪些才是未來具競爭力的產業,提升自己能力以應付產業的變動,而不是以單一專業能力去對應未來,要善用思考能力與突破困境,才能跳脫低薪問題。 王校長建議同學加強外語,出國學習開拓視野。 海外學習拓展視野 如果家境許可,我也建議同學可以至海外學習,拓展自己的視野。到海外待半年或一年,對同學可能會產生極大的衝擊,因為當你待在陌生的國家,自然會開始反思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夠,並且在面對強烈的文化衝擊下,會強迫自我獨立和適應當地生活,促使你快速成長。每個學生交換學習回國後,幾乎都有很大的改變,更成熟,也更有想法。 現在很多大學都有提供海外交換學生或留學的機會,同學可以善加運用。目前臺中教育大學共有200多個姊妹校,就是為了讓同學可以有更多留學的選擇。一般而言,如果有海外學習的機會時,大部分同學會傾向選擇歐洲、美洲或日本等先進國家,其實我更鼓勵同學可以選擇其他低度開發的國家,到一個自己想像不到的地方,真正瞭解當地民情及文化,會為你帶來更多的衝擊,更不一樣的視野,相信收穫不見得亞於先進國家。不管是進步國家或落後國家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對人生都是很好的體驗。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 王如哲 小檔案 ★出生:1962年 ★現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專任教授 ★學歷:彰化高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教育行政學、比較教育、高等教育、知識經濟與教育、教育知識管理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教育學群教育學類、科技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建中校長徐建國:強化高教競爭減少人才外流
近年來,臺灣少子女化問題已經在高等教育造成相當的影響,加上許多高中畢業生直接選擇赴國外大學就讀,導致國內大學生源受到更大的衝擊。國內頂尖高中之一的臺北市立建國中學今年申請國外大學錄取人數多達120多人次,較去年大幅增加一倍,其中許多學生更是已錄取國內頂尖大學後仍決定放棄而選擇出國。 為何許多學生選擇離開臺灣到國外求學?在眾多主觀與客觀的決定因素中,能否給臺灣的高教一些提醒與啟示,自省之外也集思問題解決之道?評鑑雙月刊特別訪問建國中學徐建國校長,從高中端的角度來看臺灣高教所面臨的現況與問題,希望能提供國內大學校院不同角度的思維。 建國中學徐建國校長觀察臺灣的大學面臨到少子女化導致生源不足、研究環境未改善引發師資出走、經費平均分配影響品質和重點特色發展、缺乏管理人才造成降低行政品質等問題(圖/杜奕廷) 各國積極爭取人才衝擊國內高教生源 【問】:您認為臺灣優秀高中學生選擇至外國就讀大學人數逐年增加的原因為何? 【答】:首先,主要原因是香港、新加坡、中國、日本,甚至美國,這些國家的大學現今都採取積極爭取人才的態度,例如香港從去年開始對考慮到香港讀書的應屆畢業生和家長採取落地接待的策略,透過臺灣代辦公司申請,只要自行負擔來回機票,週末兩天或三天至香港,可參觀校園、系館,與教授、校友或來自臺灣的學長座談,在當地所有的花費都由學校支出,作法相當積極,用這種方式成功吸引了很多學生前往。還有一個更大的誘因就是日後若想到歐美留學、想把英語學好,先在香港的全英語環境念四年,就能在四年後直接銜接歐美學校,不用再上一年語言學校。 另外,中國大陸一線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武漢的學校也開始和香港一樣開放學生參觀,過去只能從網路上取得的資訊,現在學生都是先去看過後才決定要不要申請。而獎學金也相當優渥,建中學生去香港就讀的大部分都拿半額獎學金,少部分是全額獎學金,像這次74和75級分去的學生多是四年的全額獎學金。另外再加上免住宿費,有些更增加提供生活費,自然對學生有相當的誘因。 國內高教現象影響學生就讀與就業信心 其次,則與臺灣整體經濟環境、大學排名與國際競爭等因素有關。然最近包括臺大等幾所大學校長遴選風波,媒體的報導讓學生也注意到並關切國內大學的動盪;另外包括教育部主管的更迭與風波,也都衝擊了主管機關的專業形象,讓學生對教育部與大學原本崇高的想像逐漸喪失信心,甚至高中校長、主任及一線教師,也會開始思考臺灣的教育環境是否走到了瓶頸。不論問題背後的真象為何,這些現象多少已經讓學生及家長心裡產生不安,難免影響就讀的意願。 生源、分配及師資出走改變大學生態 【問】:您觀察目前臺灣高等教育有哪些重要問題? 【答】:觀察臺灣的大學現今面臨到的問題,首先應該是少子女化導致學生生源的不足,這其中還包括學生分配的爭議。以臺大為例,因為這幾年已沒有擔任大學聯合招生委員會的召集(主席)學校,且較走精英路線,因此招生面臨的挑戰和其他學校就不會相同。不過像繁星、扶弱、特殊等多元招生管道,有助於打破多年高等教育依學業成績階梯式的分配入學方式,一些優秀的學生就會流動,前百分之一最好的學生不一定都會到臺大,若以臺大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沒辦法把這些學生集中在少數學校來培養,較難確保教學品質,但若從大學學生均質化分配來看,學生潛能與特色可能更能發揮,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個則是師資出走及研究環境的問題,國內在公立學校老師的薪資是被限制的,現在臺大、政大很多教授被其他國家學校以高於臺灣幾倍的薪水挖角,同時也提供更好的研究條件和環境,專業人才被更優厚的條件與美好的願景吸引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教授們願意接受國外的聘任。加上國內研究環境可能沒有太多改善,這些原因會改變大學既有的教學與學習生態,這也是目前國內大學值得重視與因應的問題。 經費與管理人才不足導致學校品質降低 第三個問題是經費分配,政府對大學雖然有投資,像是過去的五年五百億計畫,以及新的深耕計畫。但現在經費上是用比較均分的概念,沒辦法用較為集中的方式培養菁英,如此學校就很難完全針對重點發展或改善。像本校之前整修操場跑道,需用1,350萬來整修,但最後只核撥855萬;改造圖書館申請1,650萬,最後核下來1,138萬,大家在有限經費下都很平均的分配到一些,這一定不利於品質的完整,若經費分配是以平均為主要考量原則的話,那麼品質和重點特色發展就會有問題。 第四個是缺乏行政管理人才,現在很少教師願意擔任主管,因為以前如果在小學當主任,未來是有機會當上校長,可以逐步歷練後實現教育的理想,但現在採遴選制度,還要看學校教師會和家長會的想法。大學則可以看到很多教授當完系主任之後,求他也不願意去當院長或其他一級主管,因為很辛苦。現在所有的事情都採委員制,一旦出事卻是校長、系主任、院長、主任需要負責,管理者有責無權,優秀人才不願投入行政工作,管理人才的缺乏會降低行政品質,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評鑑後應有清楚的高教實務規劃 【問】:您認為目前國內大學評鑑對辦學品質產生哪些影響?您的看法為何? 【答】:我認為大學評鑑應該和大學排名有所區隔,評鑑主要目的是獎勵優秀而非懲罰表現差的;但現在獎優的制度其實某種程度來說是在懲罰比較差的,這對教學品質的提升幫助不大。好的評鑑制度應該是要讓每個學校都一起提升上來,但因為有評比、有高低端,就特別獎勵好的讓它長的更高,導致出現M型化現象,造成好的跟差的差距越來越大。又因為現在學生數減少,評鑑結果會造成中後段學校更負面的影響,更難招到學生。所以我認為大學評鑑就像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什麼都要競爭,什麼都要比較。如果評鑑主要目的是要協助辦學品質,那就不要過於強調排名,在走過一段時間後,要思考如何應用評鑑結果整體的提升臺灣高教環境。 因此,大學評鑑應要能配合政府的政策與方向,不能只是獎優而讓較差的自然慢慢淘汰,讓讀這些學校的學生連母校都沒有了,影響學生未來發展。評鑑也不需要只強調指標等方面的小議題,而是要開始考量評鑑對於臺灣高教能造成什麼實質的改變,包括臺灣到底需要多少所大學?哪些有專長、有特色的大學或學院該保留下來?哪些學校應該整併、退場?評鑑結果應可作為政府規劃政策的參考,發掘的問題需經過一段時間討論、觀察,並讓全民知道,就能較清楚高教的困難及未來的規劃重點,而不會因為不了解只看到紛亂的現象。 政府應有整體的高教規劃與發展政策 【問】:面對強大的競爭,您對於臺灣的大學有哪些建議或期許? 【答】:面對國外的挑戰,政府應該要規劃出臺灣整個高教的政策面向,例如:目前低學費、大學普及化的基本政策是否要繼續維持?大學數量是否要減少?這些都必須由政府出面主導,讓大學能有所依循。另外像是鬆綁法規讓大學能自主發展,臺灣的高教跟外國不一樣,外國很多大學例如史丹佛大學,教授是被鼓勵可以到外面開公司,這個公司需要的人才或科技就找大學一起研發,但臺灣狀況是不允許教授當公司的老闆或甚至董事。所以外國要募資相對簡單,因為在培養人才或研發技術後,回饋學校是沒問題的,但臺灣這些大企業的老闆都是自己白手起家打拼出來的,跟學校沒有感情,為何要平白給你錢?外國還有所謂的私募基金、創投公司,但臺灣就很容易站在防弊,學官、學商不可以兩棲,所以條件完全不一樣。這些我覺得都是高教要改變時應該要納入考量的。 應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及獨立思考能力 我認為大學教育首要培養學生的職業專長,了解就讀大學或研究所可以學到什麼樣的就業態度與技能,讓未來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安身立命。此外,我也期待國內大學應該要更重視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就是學會獨立思考,除批判外也可以知道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該去做的,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也就是大學應該要提升人生哲學的層次,學會謀生技能、知道是非判斷後,還要進一步思考人為什麼要活著?有沒有一些美好人生的價值?對美好人生的規劃到底是什麼?大學教育應該要引導學生有更高遠的人生目標,而不只是重視所謂的KPI、論文幾篇等。 目前國民教育較過去有進步,但仍缺少中心思想,例如取消朝會、集會或國歌,還有服裝儀容檢查等。其實學生在基礎教育下應有生活的規範,很多先進國家中非常有名望的學校仍是穿校服、有規矩且非常愛護學校,我認為臺灣現在這方面比較弱,是基礎教育可以再加強的部分。不論國教或高教,我其實很期望可以有更多強調博雅的通識課程來培養全人教育。 改變大學規模大即是好的觀念,推動各校自由發展 美國很多頂尖的大學或學院,如一些工學院、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規模都非常小,像是有名的加州理工學院,校園環境小且乾淨,全校才約1,200位學生,因為是精英主義教育,每年級招200位學生而已。但學校的氛圍是每個人都很自主,他們也會認為學校已經這麼成功了,也不想增加更多的學院。 但臺灣總是希望好學校就是什麼都要有、規模就是要大。像建中目前一屆招約1,100位學生,是全臺公立高中裡最大的,如果建中每年只招200位學生,社會會認為建中很棒嗎?不會!大學不應侷限於綜合大學一定優於專業學院的迷思,綜合大學的排名因為常優於小型專業學校,所以就受到重視。其實學校只要能培養好的人才,就要讓它自由,協助它朝專業特色發展,不要用政治力,甚至是經濟效益去框架大學,才能發揮高教應有的功能。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5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建中校長徐建國:強化高教競爭力減少人才外流
校長開講 【台北】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跨域學習才不會被取代
在那大學聯考倒扣、錄取率極低的年代,數學考3.2分落榜的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重考後進入東吳法律,並且成為英美法專家。他說,不要怕學習,遇到挫折不要放棄。在這變化快速的時代,多元、跨領域學習才不會被淘汰。 「你們是最幸運的一代,也是最辛苦的一代。」這是我常告訴大一新生的話。就幸運面而言,現在的同學應該是物質生活最豐富的一代。而辛苦則是指現在所學的知識,未來15年大概都不足以讓你安身立命,這些知識在未來,都有可能被取代或大量的修改。各種預測都說未來10-15年左右,大約49%的工作會消失、被取代。而你現在所學的知識,部分在未來可能都不適用,未來將會有更多新的知識出現。那要如何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呢?相信許多同學聽到這裡,都會有些壓力,但現況的確如此。 在過去,大學能教授你終身可用的知識或技能,確保你在職場上有個位置,未來卻非如此,大學頂多只是提供你繼續學習各種知識方法的場所,所以你必須要確認方向,然後多元、跨領域學習。讀什麼科系都沒關係,這些專業知識也都很有用,但你不能只學這一種。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使命,環境不同,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再一招半式走天下。 潘校長說不要怕學習,在變化快速的時代,多元、跨領域才不會被淘汰。 保持好奇,不設限 很多時候這種真正跨領域、跨界,甚至跨文化學習後所產生的火花,才是人類進步最重要的關鍵。譬如賈伯斯,他去學習如何寫出有藝術感的英文字,並認為這是在大學生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門課。而馬雲,英文系畢業,沒去教書反而創立了阿里巴巴集團。所以現在的學習,應該是放任自己的興趣做選擇,不要受限。 有個跨文化學習的例子可以鼓勵同學,東吳大學52屆英文系的畢業校友盧博一,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學醫拿到醫學博士,現在美國開業也是賓州醫學院的教授,他最知名的是開刀時利用針灸和催眠來麻醉。這樣中西結合的成就起因於他在東吳大學讀書時,旁聽中文系的課學了易經,再去學針灸,最後跟醫學結合而大放異彩。作為世界知名的醫學界教授,他同時也是音樂作曲家,以台灣民謠做主調,加上西方曲子的技巧配合,創作出中西結合的音樂。從英文到醫學,學了易經、催眠和作曲,這些看似多元相異的知識學習,對盧教授來說,其實只有兩件事:「第一、對任何事情都有充分的好奇心;第二、永遠不對自我發展有所設限。」 現在資訊、產業變化快速,沒有一個科系或一門學問能夠保障你的未來。同學一定要跨域學習才能應付未來挑戰,但該選些什麼,沒有人會有正確的答案,需要依照自己的興趣做選擇。選系不如選校,有多元選修或跨校選修資源的學校才能協助你整裝備戰。只有不自我設限,你的未來才會更寬闊。 不怕看不懂,學問可互通 雖然法律系是我的第一志願,但當年考上東吳法律後卻讀得十分痛苦。自認國文底子不錯,在大一學民法總則時,卻覺文字艱深看不懂,難以適應;大二時修英美法。因英文不好一直查單字還是沒看懂,每到學期末就擔心自己是否能夠順利過關,到大四才突然開竅,能理解法律的詞意和邏輯,甚至出國繼續進修法學,如今,反而在教英美法。所以我常鼓勵同學,不要害怕學習、不要怕看不懂,開竅後,各學問都是互通的。 以法律系來說,我都建議同學去修雙學位,如果你想增加工作能力,想賺更多錢,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那你就應該修企管、會計、國貿這些科系;如果你對自己要求較高,希望領導眾人,有決定國家政策的期待,那你就多修政治、經濟及社會等科系的課;如果對自己要求更高,想要有思想或全球戰略時,那你絕對應該學哲學、歷史、中文。就看你的興趣以及對自己的要求有多高,期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 身為英美法專家的潘校長(攝於求學時期),在大學時也有撞牆期,努力不懈後終於打通任督二脈。 參加社團,培養能力 大學階段與高中最大的差別,就是大學生對時間的安排上有更多自主的空間。大學時期我參加過很多社團,像是幼幼社、登山社、正言社。我認為在大學階段參加社團是很好的經驗,第一、可以學習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可以和大家一起奮鬥。第二、可以培養做事情的能力,因為學生社團常辦活動,在社團裡你必須學習如何做事,可以培養組織能力,訓練執行方法。 高中時期,基本上每天要做的事情有90%都是被安排好的,甚至念什麼書都會被規定好,因為明天要考試,你今天就得復習那門科目,所以,高中生真正可以掌控的時間可能只有10%,因此如果做不好,好像都還有理由可以歸咎於其他因素。但上了大學,時間是自己的,上不上課,念不念書,要參加什麼社團、參與什麼活動,都要自己決定,所以必須學習如何規劃時間、管理時間,並在這些過程中學習獨立自主以及承擔責任。社團的訓練將來都是你處世能力的養分。 東吳大學校長 潘維大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東吳大學校長、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學歷:再興中學、東吳大學法律學系學士、美國杜蘭大學法學碩士、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法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英美侵權行為法、英美契約法、醫事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法政學群法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正修科大校長龔瑞璋:態度比專業還重要
讀了不太熱門的應數,後來轉向計算機領域的正修科技大學校長龔瑞璋認為,眼光要放遠,不要受潮流所迷惑,只要有興趣,學有專精,冷門科系也可以成為搶手人才。但切勿畫地自限,要多元學習,保有正確的職場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產業變遷快速,所謂的「熱門」或「冷門」行業,十年後不見得如此,與其跟著潮流走,不如選擇一項你有興趣能夠坐下來好好學習的專業,否則,硬擠入所謂的熱門行業,不僅競爭激烈且未來也不保證持續興盛。 如果還不確定志向,建議同學可以多學些專長,多做嘗試,慢慢地,你會找到自己最有興趣的部分,然後轉向那個領域發展。其實你在校所學有時候並不會用在你的未來職業上,但學到的觀念以及受到的訓練,對將來的處世態度和邏輯思維都會有影響。 龔校長認為與其跟著潮流走,不如選擇一項你有興趣且能夠好好學習的專業。 「熱門」不是永遠 在選擇科系時,興趣最重要,不要迷信熱門。如果你看到血就會恐慌,卻僅因醫學系熱門而選擇從醫,那該如何勝任?這樣熱門的科系反而會阻礙你未來的發展。所以,一定要選擇一項最有興趣的項目,然後好好學,把它學得通透,一旦你夠專精,不管領域熱門與否,都有你可以發揮的舞台。 當年我考上的興大應數也是屬於冷門的科系,有些同學會選擇重考或轉系,而我認為應用數學可以往電機方面發展,也可以走向物理或統計,甚至資訊領域,換句話說,只要數學基礎強,不管你要改讀理工或商業都是可行的。在那個電腦剛萌芽尚無資訊系的年代,我想以後可以往資訊領域發展,就繼續留在應數,考研究所時便轉到了計算機科學的領域。 而當時應數系的許多同學則朝向統計領域發展,畢業後從事在那個年代聽起來冷門的精算師工作,如今也已是國內大型保險公司的高層主管。所以,同學不管從事什麼領域,所選的科系是熱門還是冷門皆無妨,最重要的是把你的專業學到專精,在職場上才能確保自己不被淘汰。 學習不要畫地自限 此外,在學習的路上,不要畫地自限也很重要。以我自己來說,在大學畢業準備當兵前的過渡期,我獨自跑去蘭花園,在那邊學種蘭花,培養對園藝的興趣和知識。後來也曾去銀行擔任會計實習生,學習財務的管控。所以,我總是鼓勵同學,盡可能地學習不同的事物,多元領域的學習,可以幫助你多幾項專長,在職場你就比別人多了許多優勢。 若所學並非自己最愛,也不要放棄希望。拿金牌國手許淑淨和高展宏來說,他們在正修就讀期間,除了維持優異的課業表現外,也沒有放棄自己對運動的熱愛。而有位正修的同學,過去是學舞蹈的卻沒有就讀相關學系。但他卻聯合對舞蹈也有興趣的同學組成舞蹈社,在課業之餘,繼續練舞維持自身的興趣,甚至圓夢。兩年後,這些同學在全國舞蹈比賽得到冠軍,在舞蹈方面持續不放棄而有優秀的表現,畢業有專業及舞蹈相關領域工作機會,包括開舞蹈社。 同學們在求學時期也要了解,讀書並非是整天待在書桌前埋首苦讀,因為人的專注力有限,會疲乏,所以你必須要起身做些其他事,轉換注意力,為自己增加讀書的續航力。我在雄中時,念書的時間和運動的時間一樣多,不管是跑步、排球、籃球、棒球、游泳等,都是我的興趣。也因為有維持生活上的平衡,讓我在求學時的續航力是足夠的。其實,不只是運動,看小說、雜誌,甚至是看電視、釣魚等,都是能達到放鬆充電的功能,但運動更為理想,除了有助於新陳代謝,也能紓緩一日的壓力,更可保持你的體能。 身為運動健將的龔校長(攝於學生時期,前面跑者),希望同學除了讀書外,也要多運動。 態度比專業更重要 在社會生存,除了專業外,態度更是重要。「職場倫理」、「敬業態度」等觀念在各種場域都不斷被強調,甚至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我去過一家自助式餐廳,注意到有個服務人員特別積極,一個人忙進忙出,明顯比其他服務人員忙碌,有著獨當一面的大將之風。後來這位服務人員突然對我說聲:「校長好。」我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學生。當下覺得很欣慰,因為在他身上看到敬業的態度。 說到服務態度,一般人都會讚賞日本的做法,日本企業十分務實,強調敬業精神,即便是小細節也絲毫不馬虎,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有時候看似微小的地方,若輕忽都有可能造成重大損失,就如同商品標錯價格等這類小失誤,它的影響層面往往難以估量。所以同學在精進自身專業時,也不要忽略正確態度的培養。職場倫理和敬業態度,其實比專業還重要,如果你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各行業即便你具備專業能力,也難以在職場上生存。 正修科技大學校長 龔瑞璋 小檔案 ★出生:1952年 ★現職:正修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高雄中學、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學士、美國佛州理工學院電子計算機科學碩士、菲律賓中央大學教育管理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技職教育、組織管理、領導統御、產學合作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數學學類、資訊學群資訊工程學類、教育學群教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108課綱】麗山高中探索學習,銜接大學課程
臺北市麗山高中是以「科學教育」為發展重點的學校,在科學教育上不斷開創新局,麗山高中柯明樹校長分享該校在十二年國教課綱推動準備的經驗,如何將校訂課程的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及學生學習的成功經驗擴散。 課程架構-階段性能力養成 在教育部十年優質化方案及臺北市三年課程與教學前瞻計畫的支持下,麗山高中落實新課綱的準備,不管是各類課程的發展準備皆已到位,新課綱的改變在高中階段幅度很大,包括「彈性學習」、「多元選修」、「校訂必修」等三類課程,都必須由學校教師自行發展課程,麗山高中將這三類校訂課程建立了系統性的校本課程架構,從學力奠基、試探、專研再適性分流,學生能力的養成是階段性的。 而值得的一提是這些課程理念及發展經驗已透過了校際間的交流或各縣市的工作坊等,廣泛分享推廣到所有的高中,實踐「自發、互動、共好」的核心理念學校間做到了,讓國教新課綱三面九項核心素養在教育現場的落實。 探索式學習,銜接大學教育 麗山彈性學習規劃原則為以實踐活動為導向、並著重學生適性與能力的差異,透過學習力、生涯規劃與講座課程,拓展學生視野,銜接以試探學生性向及認識研究為目的的探索式多元選修課程,以支持學生參與部定必修與校訂必修專題的學習,最後銜接大學校系。 以今年剛畢業的劉蕙瑄同學為例,她從小就喜歡接觸與科學有關的事物,她在彈性學習上選擇了生態解說員培訓及服務隊培訓課程,她從多元選修15門科學素養課程選修奈米科學課程,校訂必修選擇生物專題,並完成以「蝸牛殼毛功能新觀點—探討殼毛摩擦力效用對臺灣盾蝸牛生存適應之影響」的研究報告,為學術界尚無定論的殼毛功能提出新假說並證實該功能有助於其生存適應。課程期間參與馬來西亞青年科學論壇、北市科展、全國科展、科教館的青少年科學培訓計畫等,畢業順利升讀成功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 在新課綱的架構下,有許多這樣適性學習的例子,透過系統性的課程安排及彈性學習活動的參與,全方位培養學生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使其成為具有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與科學人才。
校長開講 【台中】中山醫大校長呂克桓:醫學首重人文關懷
幼時體弱多病,加上想幫助貧鄉弱童,因而投入兒科醫學領域的中山醫學大學校長呂克桓認為,行醫首重關懷,還要懂得科技運用和團隊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興趣和熱忱,才能支撐你度過漫長艱辛的醫療求學過程。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對醫師而言更為重要。當一名專業醫師,需要的不僅是醫學專業,更重要的是對病人有耐心,願意傾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事情,畢竟病人的性命掌握在你手中,你的一項小錯誤,都可能對他造成莫大影響。想要走醫療領域的同學要有這份認知,不能只學專業知識和技能,一定要有人文關懷和視病如親的心。 此外,醫療領域非常廣泛,不是只有醫生這份職業,同學可依興趣選擇。在學期間要懂得跨域學習,培養合作精神。 呂校長認為,當一名專業醫師最重要的是對病人有耐心,願意傾聽。 滿級分一定要念醫學系嗎? 目前的社會風氣,讓大眾產生學測滿級分等於醫學系的想法,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亦是如此,實際上,醫學系課業十分繁重,從醫比想像中辛苦,如果沒有足夠的興趣,其實很容易走不下去。在中山醫學大學裡,也曾遇過學生好不容易讀了六年,第七年將成為實習醫學生時,因壓力太大出現嚴重的情緒困擾,無法繼續讀下去的憾事。其實,能接受長達七年的醫學訓練,然後在未來成為一名專業醫生固然是好,可是不見得適合每個人。同學若成績優秀,醫學系並非絕對選擇,若有其他興趣和熱忱,也許從事其他領域反而更好。 此外,繼承衣缽的觀念也讓家長因自身職業而對小孩未來職涯有所期望,導致小孩選擇了並非自己所愛的道路。由於我本身從醫,我家老大以為我對他的期待就是當醫生而在美國念了醫學。但在學習一年之後便決定休學,改轉往自己喜歡的領域,現在也有不錯的發展。對此我是樂觀其成,但是有些小孩沒有勇氣走自己的路,往往會走上令人遺憾的方向。所以,任何領域專業都是一樣,如果要走得長遠,最重要的是興趣和熱忱。 「你有自己想做的,不用勉強。」這是父親曾對我說過的話,其實也適用於每位同學。在我決定從醫前,也曾報考上臺中師範(今為臺中教育大學),在當時,老師等同於鐵飯碗且公費生可減輕家中經濟壓力,但我因個性木訥自認不適合上臺教書而猶豫不前。感謝父親當初的支持,讓我鼓起勇氣放棄師範,選擇自己想走的路。 呂校長(攝於學生時期,上排右三戴眼鏡紅上衣)感念父親的支持,讓他能選擇自己想走的路。 團隊合作比專業更重要 醫學院的競爭非常激烈,但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只知競爭,沒有朋友與互動、沒有合作精神。這是不對的,醫療是團隊合作的行為與結果,醫生並非獨大,團隊中每個醫護人員都是重要且不可缺的一環。在醫院裡,病患要獲得妥善的照護,僅仰賴醫師的專業能力是不夠的。舉例來說,糖尿病病患除了由專業醫師看診追蹤,在營養攝取及糖分控制上亦十分重要,所以需要有營養師加入。若病患發生意外,傷口嚴重可能導致感染甚至必須截肢,此時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便需介入,評估病患所需要的輔具,以及未來職能的需求與協助等。 所以,要完整照護一位病患,必須整合不同專業的醫療團隊,並且視個別病患的狀況,調整團隊專業涵蓋的範疇。因此在醫學教育上,僅有醫學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能夠懂得跨專業領域合作,要能彼此互享經驗。因此建議正在習醫的同學,要懂得利用學校資源「跨專業領域學習」(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而對醫療領域有興趣或未來想從醫的高中生,可以多了解醫院中專業科目的合作關係,同學們要知道,醫學其實包含各種專業面向,並非只有醫學系,還有護理、醫技、復健等等,而這些醫學領域的專業人士和醫師同等重要,有志者可以依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自己的專業。 習醫三要:人文+科技+外語 想考醫學系,自己要有心理準備,它不像其他學系,課業非常繁重,且很重視醫學人文,所以如果同學沒有這種概念,讀了以後會很痛苦。 除了人文素養,醫學也很重視科技的運用。舉例而言,透過虛擬實境,醫學生在學習解剖時,便可藉此瞭解整個解剖結構,進而反覆學習,亦可於實際操作解剖時做對照學習。此外,程式語言的學習也很重要,學了之後才可以瞭解程式的邏輯思考,對它有些概念後在虛擬科技的使用上,科技才能真正達到專業需求,更能善加利用。 以醫學領域而言,外語能力絕對是基本的。第一,你會需要看大量的原文書,第二,醫療資訊會持續更新,如果不具備外語能力,無法掌握國際的醫療新知,將會逐漸落後他人。過去在美國接受訓練時,我便深感外語的重要性,明明自己的技術不比別人差,卻因為無法充分表達,而感到挫折,所以,在經濟許可下,我十分鼓勵同學可以到國外學習或交流,一方面交換專業資訊,同時在完全外語的氛圍下,不管是語言的溝通或咬字,都會有所進步。 中山醫學大學校長 呂克桓 小檔案 ★出生:1953年 ★現職:中山醫學大學校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 ★學歷:臺中一中、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小兒科學、小兒過敏風濕病學、兒童胸腔重症醫學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醫藥衛生學群醫學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衛生與護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排行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世界大學排行,臺灣32所入榜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9月公布了「2019世界大學排名」,臺灣今年入榜32校,其中臺灣大學從去年的198名躍升至170名,主要是因為臺大在教學品質與研究影響力兩項得分取得了大幅提升。今年的第1名仍為英國牛津大學,第2名為英國劍橋大學,第3名則為美國史丹佛大學。 臺灣入榜32校,3校在500內 今年臺灣的大學入榜數量較去年多,但排名多為持平或退步。500名內的3所大學,除臺大名次有明顯提升外,清華的名次則較去年滑落,臺科大則是持平。此外,陽大、中醫大、成大、交大、北醫大都登上前600名,位於501-600名之間。其中,陽明大學與臺北醫藥大學從去年601-800名區間進步至前600名。 今年有7所大學新入榜,分別是中興大學、銘傳大學、彰化師範大學、嘉義大學、高雄大學、淡江大學和朝陽科技大學。科大部分則是臺灣科技大學和臺北科技大學雙雙入榜,臺科大更名列五百強中,朝陽科技大學則為臺灣唯一上榜的私立科技大學。 泰晤士世界大學的指標與權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的排名是依教學、學生、研究、國際化等五大面向,共分13項指標來對世界大學進行評分排名。各指標的權重如下表。 泰晤士世界大學TOP10 亞洲12所大學列百強 在亞洲部分,一共有12所大學進入世界百強。其中新加坡、日本、南韓皆各有2所大學入百大,中國、香港則有3所,中國清華大學的全球排名(22名)超過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為亞洲排名之首。 【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23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51名。 【日本】:東京大學42名;京都大學65名。 【南韓】:首爾國立大學63名;成均館大學82名。 【中國】:清華大學22名;北京大學31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名。 【香港】:香港大學36名;香港科技大學46名;香港中文大學55名。 ★資料來源: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 【小編提醒】 排行榜的名次只是一個參考值,並非一成不變。且各種排行評比條件不一,也不能代表大學的唯一評價。不過,當同學在眾多大學中難以抉擇時,排行榜有時不失為選擇時的參考指引。
高中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李昌勳&張禹萱,拼出夢想藍圖
「2018年總統教育奬」在五月中旬進行頒獎,以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共有56位學生獲獎。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勇敢拼出夢想藍圖。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職組獲獎者李昌勳、張禹萱的故事。 李昌勳-「朦朧的黑白琴鍵,譜出生命之歌」 從小,昌勳因為視神經萎縮,無法像同學雀躍地笑鬧跑跳著,在教室的角落寂寞面對眼前的一片朦朧。 昌勳出生時視神經發育不全及視網膜色素病變導致雙眼視力極弱,求學過程萬分艱辛,靠著放大的課本及輔具,雖然改善閱讀問題,但進步緩慢,追不上視力退化的速度,要花上更多時間學習。但這些並沒有讓他放棄學習,尤其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支撐著他去迎接更加艱難的挑戰。 不因自身的障礙限制發展,努力練琴。他不畏辛苦與鋼琴培養默契,勉力熟悉鍵盤位置,主修聲樂的他,努力的學習太鼓、打擊、薩克斯風等樂器,用雙手把音符轉換成動人的樂章,將身體上的殘缺,當作體驗人生的另一種方式。106年創作畢業歌及百年校慶主題曲-北明心視紀。獲得第八屆富邦身障才藝賽歌唱組第一名。全國視障音樂賽第23屆團體合奏第2名、24屆鋼琴第2名、團體合奏第2名及25屆聲樂第1名。106年考取臺中市及桃園市街頭藝人、丙級按摩證照。 高中進入臺北啟明學校,豐富的無障礙環境、教材、輔具,使視力的問題不再成為學習的阻礙。他學會摸點字,平凡的六個小點,拼湊出各種語言、音符,點字的力量,帶來閱讀及創作的學習享受。熱愛音樂與堅守夢想成為一種信念,給他無窮的勇氣,讓他在琴鍵路途上仰起頭,邁開步伐,繼續音樂生命之歌。 李昌勳克服雙眼視力困境,學習多種樂器,發揮音樂長才,努力音樂創作並熱心參與公益音樂會演出,回饋社會。積極、上進,並珍惜每個鼓舞他人的機會,對社會風氣有良善影響,足為表率。 高中職組李昌勳。 張禹萱-「不被命運束縛,一場場意志角力」 「這一路走來,幫助我的人太多了,我才能度過每一個難關。」禹萱是角力選手,爸爸高中練過柔道,為了讓她跟哥哥瘦小身材能強壯與防身,從國小一年級展開她的角力人生。 她不高,身材也不夠壯碩,靠後天努力練習角力,及教練師長在黑暗中伸出溫暖的雙手,鼓勵激勵她持續不放棄。禹萱父親八年前腦中風,家中頓失經濟支柱,母親為越南籍獨自扛起艱辛家計從事打掃清潔,靠著一臺摩托車。除了語言和環境文化的差異,母親奔波醫院照顧父親,回家照顧小學的禹萱,她只知道認真把書讀好,每天默默地祈禱與寫卡片,希望在生死邊緣的父親趕快好起來,就是減輕母親最大的負擔了。禹萱靠著運動競賽,鍛鍊意志,翻轉人生不被命運束縛,化怯懦為勇敢積極,獲得獎金,改善家計。 教練說,從事角力訓練26年來,禹萱是衷心推薦的選手,在校品學兼優,角力成績卓越、永不放棄。就讀大理高級中學至今(高三),國內比賽尚未敗過;在課業上虛心求教、專心執著,成績名列前茅。代表國家參加2016年亞洲青少年角力賽榮獲第3名,目前為國家培訓選手。以獎助學金補貼家用並購機票讓母親回越南探親,孝心令人感動。奮發向上,發揮孝行表現,對社會風氣有良善影響。 高中職組張禹萱。 高中職組獲獎名單
大學校園 【成大特殊選才】不分系招經濟弱勢 培育偏鄉人才
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旨在培育全方位菁英領袖及跨域人才,於107年學年度正式對外招收新生,108學年度經由特殊選才管道預計招收4名學生。 成大副教務長王育民指出,「特殊選才」是每年由各校各系自訂構想計畫,經教育部審查通過後辦理,成大不分系特別訂定篩選條件以經濟弱勢為優先,除了給予經濟弱勢學生多一個入學管道,也因成大不分系以「社區導向實踐型服務學習」及「產品與產業」為學習主軸,希望能夠藉此培養回鄉服務帶動地方產業的未來人才,「相信即使是沙漠也能生長出玫瑰。」成大以此信念透過「特殊選才」讓弱勢族群也能順暢升學。 蘇文鈺老師(左)、王育民副教務長(右)。 成大不分系 跨領域自主學習 比起其他各系要求專才比例偏高,成大不分系的彈性跨域學習特性有助於弱勢學生先行適應。王育民指出,不分系讓修讀學生先進入場域學習、發掘問題,再針對發掘的問題自組專業學習課程、創建出解決的方案或作品,不僅提升學習動機,也培養未來領導能力。 不分系畢業學分門檻為128學分。學生在大一階段即進入場域發掘問題並引發學習熱情,大二、大三階段針對解決方案自組專業學習課程,大四階段為跨領域總合課程,加強學生的企業力、就業力與國際力,同時學生也要就大一時發掘的問題提出專案成果或研究報告。 關懷弱勢生 盼未來返鄉創業 擔任不分系導師的成大資訊工程系教授蘇文鈺,一向關懷偏鄉學子,不但長年到偏鄉當志工教孩子寫程式,去年提出「我愛家鄉」計劃教國中小學生進行空拍,拍出家鄉獨特美景,也發掘學生才能。除了把資源帶進偏鄉,蘇文鈺也希望偏鄉學生將來留鄉創業。他認為,「只要給機會,弱勢學生也有機會擺脫人生弱勢,甚至與世界接軌。」針對不分系「特殊選才」強勢生,不排除從入學前即可規劃遠距教學,先加強同學適應學習環境。 成大在107學年度「特殊選才」共有8系組12個名額,其中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2個名額,以經濟弱勢為優先,採書面審查招生方式,當時共有100人申請,90人符合審查資格,最後選出其中學業成績最佳的2位弱勢生入學。入學同學將可獲得第一學年學雜費及住宿費全免的補助,同時成大也特別安排導師進行學業輔導,未來每年只要課業成績達到標準,就能延續學雜費及住宿費全免的補助,讓出身經濟弱勢家庭的同學也能夠安心擁有頂尖大學優秀學習環境。 ※資料來源:國立成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