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校長開講 【台北】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興趣才是你的核心價值
大學之前,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是標準的魯蛇,本來想當棒球國手,卻在訓練過程中手臂受傷,不得不放棄圓夢的機會。後來想讀大學,卻因學業荒廢而接連落榜,只好先去當兵。退伍後,他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考上大學。日後看似順利的拿到日本博士學位,當上臺大教授、系主任、院長,之後接任文化大學校長。他說,一切都是日積月累得來的成果…..。 1979年過完年,剛退伍不到一個月,揹起小小的行李袋,隻身來到臺北,決定給自己第三次考大學的機會,到南陽街補習重考。 說來幸運,在臺北車站巧遇高中同學,同學除了協助我順利找到補習班外,也陪著我到牯嶺街附近找房子。租屋是日式木造建築,房間只有一張床和書桌,不到兩疊大,隔音欠佳,連隔壁翻書的聲音都聽得到,但那邊住的都是建中生,讀書風氣很好,也算是激勵自己苦讀的好環境。住在那裡不到半年,白天到南陽街補習、晚上回宿舍唸書。因為那是我最後一次考大學的機會,再沒考上就只能回鄉下種田,所以當年為了取分數拚命在啃教科書與做模擬測驗。說來又是一個巧合,當年住在隔壁一起念書的建中生,十幾年後卻都成為台大教授,展開作育英才的教育工作。 當年聯考錄取率只有12%(編按:相當於現在頂標生才能考上大學),在英數底子都不好的情況下,憑著國文、地理、歷史、三民主義等4科考上東吳東方語文學系(現為日文系),當時的原始總分能上政大人文科系,但是因為英文不到高標(相當於學測前標),於是考上東吳日文系。 因受傷讓棒球夢碎的徐校長(圖中左),拿出在棒球場上的毅力,在學業上發揮作用。 想出國選外文 發奮念書 從小在埔里山城長大,國中畢業前每天還養三頭水牛,從來不知補習是何事,沒人逼我念書,一心想打棒球,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當然也荒廢了學業。直到受傷讓夢想止步,拿出在棒球場上的毅力,在學業上發揮作用。 至於為何都填外文系,我會說,鄉下小孩的想法很單純,為了想出國,看看外面的世界,因此聯考志願卡上只填「英文」和「日文」兩種科系,心想把外文念好就能出國。當時,其實也沒想過出國到底要做什麼。 人生開始唸書是在大學之後,因為知道自己考上大學,得來不易,所以大學生涯使勁的唸書。大學住在學校宿舍,每天早上圖書館一開門,就去排隊占位置,圖書館有個座位就像有「專屬小書桌」,空堂或沒有社團活動的時候,就回到圖書館唸書,直到圖書館閉館才回宿舍,這樣的生活持續了4年,也打下日後從事學術工作的基礎。 大二立志成為學者 大二時,我就決定畢業後要到日本唸書,以日文為工具,研究日本歷史及中日關係史。東吳日文的訓練非常紮實,包括從文法、會話、翻譯等課程,都是循序漸進,三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還要背書….大學生活非想像中的輕鬆;加上當時決定念日本歷史,對日文系的學生而言,是轉了一個大彎,只能憑藉著基礎的日文能力,到圖書館找日本原文的歷史教科書來念,看不懂就勤查字典。無形中,累積了跨領域學習的能力。 1985年到日本九州大學日本歷史研究所留學,1992年9月成為九州大學創校75年以來第一位獲頒日本史博士的外國人。後來,回到臺灣陸續在文化和臺大任教,除了日本歷史、文化史、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研究的學術專長外,並在臺大創立了日本研究中心及日本研究學程,主編「日本學研究叢書」(編按:此叢書為國內唯一日文叢書,已經出版30冊)。 興趣永遠不冷門 三十多年前,日本歷史研究是冷門的,更無所謂跨領域的學術領域。在我準備申請赴日深造,請大學老師寫推薦信時,還再三關心的問:「確定要轉行唸日本史?不繼續在日語領域鑽研?」但我心裡一直很篤定要跟著自己的「興趣」走,也不管「冷門」還是「熱門」。 很多人選擇專業時,會以熱門為考量,自己卻沒有興趣,等到畢業時,卻發現競爭者很多,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記得1992年回國時,當時中正大學剛創校,準備招募企管領域教授,結果來了一百多個留學歸國的企管博士,應聘個位數的職位。1980年代中後期,是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當時企業管理是顯學,很多人搶破頭到國外攻讀學位,回國爭取教職,卻發現僧多粥少。 相對的,回國那幾年,日文、日本相關系所開設較多,需要一些日本研究學者,於是很幸運地進入文化大學任教。2000年之後,有機會到臺大服務,從臺大東亞研究中心到頂尖大學計畫,我負責執行日本、韓國相關研究工作,有機會與國際海外學者共同投入跨國研究合作計畫,也逐步與東亞各國建立了學術人脈。回任文大外語學院院長之後,持續推展「以東亞為視野」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獲得日本One Asia 國際財團獎獎助,開設「亞洲共同體:東亞學的構築與變容」,國際講座,進而創立文大「東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促進跨院、跨校、跨國的國際共同研究之發展。 近幾年來,由於東亞國際關係的變化,日本研究必須擴及整個東亞包括中國、日本、韓國關係的變動,「突然之間」原來冷門的研究領域變成顯學。30年前,投入這個領域,不可能預想到30年後會變成為熱門領域,只是聽心裡的聲音,順著自己的興趣走。做什麼事,只要有興趣就不會累。 最想跟年輕人分享的觀念是「先自助而後人助」,凡事用心去做、日積月累,自然就會有成績,只要有興趣、願意投入,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 中國文化大學校長 徐興慶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中國文化大學校長 ★學歷:立人高中、東吳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現為日本語文學系)學士、日本九州大學日本歷史研究所碩士及博士、日本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中日交流史、日本近現代交流史、日本文化史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外語學群東方語文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外語群日語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長榮大學資設院放視大賞競賽亮眼 VR遊戲「靈厝」獲銅賞
「2019放視大賞」17日落幕,長榮大學資訊暨設計學院表現亮眼,共25組作品入圍,其中由數位內容設計系助理教授林揚智所指導的VR遊戲「靈厝」小組,透過深入研究本土文化與宗教,以台灣古厝結合民間信仰,設計開發出VR恐怖遊戲,不僅重視體感視覺娛樂,並真實考究文化脈絡,於此次放視大賞遊戲類-VR遊戲創作組中,獲得銅賞的肯定。此外,媒體系「一縷拾光the last ring」小組以探討命運與情感,強調珍惜身邊的人事物,獲得「新銳大賞-廠商特別獎」。
校長開講 【台南】崑山科大校長李天祥:找到興趣,更要堅持
崑山科技大學校長李天祥鼓勵同學找到並堅持自己的興趣,並且努力學習,終能闖出一片天。 在選擇志願時,與其考慮以後哪個行業會發財,還不如專精於自己的興趣。以我自己來說,由於高中時的設計成績還不錯,所以對未來的想像是希望能走設計領域。但當時正就讀室內設計的姐姐說,想讀設計一定要了解,在這領域必須非常突出才有機會當老闆,否則,往往只能幫人設計、為人作嫁;其次則要考量家庭因素或背景。因為父親是崑山科大的創辦人,在教育領域經營日久,然而當時學校尚未設立創意媒體學院,主要著力於工商領域,而我對從商亦有興趣,因此讀商科成了我的升學志願。 李校長(圖中)認為與其考慮以後哪個行業會發財,還不如專精於自己的興趣。 從小赴美就讀,找到方向 其實,我小學畢業之後就去美國生活,國中三年都是接受美國教育,一直到博士畢業。當時在美國,上課方式很靈活,沒有填鴨式的教學,也幾乎沒有什麼課後作業。因此,放學後就是跟朋友出去打球,或騎腳踏車。對比我過去在臺灣的學習經驗,美國人的生活跟教學方式簡直是極大的反差。在臺灣是天天補習,有些老師還會體罰學生;在美國則是多元的教學模式,上課方式靈活有趣。 我高中時開始探索自己的興趣,特別是11、12年級(美國學制9到12年級即臺灣國三到高三)時。11月是12年級申請大學的時間,當時我申請了很多大學,最後獲得了美國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入學許可,打開了我投入商學領域的大門。 在美國讀到企管碩士畢業後回臺灣工作,在學校教書三年,有了教學現場經驗後,再至澳洲繼續攻讀商管博士。對我而言,因為是自己的興趣所以才能堅持不懈地努力。 高中時開始探索自己興趣的李校長(攝於在美就讀高中時)。 由興趣出發,專業多元並行 對同學而言,不管如何,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走的方向就會對了,並且能一直走下去。建議同學不用先考慮未來要做什麼工作,而是應先以自己的興趣為目標;如果有幸沒有任何家庭因素影響,那更應該以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去研究去鑽研,然後培養一技之長,讓自己成為那個領域的專家。舉例來說,在美國,若請人來修鐵門的馬達,須收費350元美金。除了美國物價本來就比較高以外,人工收費也很高,因為他是在賣專業知識,而專精園藝設計的人同樣也收費不斐。因此任何領域不論大小,只要有專業就有價值。 專業很重要,但跨域學習也不可缺。現在職場對於畢業文憑上寫的是什麼系已不太在意,看的是同學能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符合企業需求。崑山科大希望培育學生的多元興趣,或許同學進來讀的是機械系,但對設計也有興趣,只要願意跨域學習就有機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工業設計人才。學校鼓勵同學跨院系選課,也開放選修學分,提供多元創新創意學習的機會。希望每位同學在學得一技之長之餘,還能學習做人的態度,結合自己專精擅長的領域,成為職場搶手的當紅炸子雞。 另外,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很多產業都將AI化,這是世界的趨勢。站在教學立場,大學要如何面對AI化?其實就是抱持著踏實用心的態度去做,學校也並非只是教AI程式如何撰寫,而是要開設從基礎理論到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關鍵技術等課程,該結合AI的系所就多去結合,至於不該結合AI的就別去東拼西湊,免得變成四不像。至於同學應當如何與AI競爭?我認為還是得有自己的專業,在專業基礎上去深造、加強,讓自己的可取代性降低,如此一來即便面對AI浪潮,你也能在職場上有一席之地。 用心去做,必有收穫 有興趣的事情就去做,說不定還會有額外收穫。回想起我剛到美國時,完全不會英文,也只能慢慢學。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的英文突飛猛進,就是因為興趣帶來的特別禮物。 那時因為喜歡汽車,所以訂了汽車月刊雜誌,裡面全是英文,英文不好的我只能邊看邊翻字典,長期下來,發覺自己的英文能力突然進步很多,成了專研興趣之外帶來的驚喜。因此,只要有興趣的事,用心去做就必定會有所收穫,甚至比你想的多更多。 崑山科技大學校長 李天祥 小檔案 ★出生:1967年 ★現職:崑山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Palo Alto市 (帕羅奧圖)Henry M. Gunn High School、美國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商學院/商管系/國際商務學士、美國加州舊金山金門大學企管研究所/國際商管系碩士、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商管研究所商管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知識管理與組織運作模式之探討;國際企業、經營策略與組織再造;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探討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財經學群國際企業學類、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嘉義】稻江校長張淑中:吃苦當吃補,不畏挑戰
法律系出身、擁有多元專長的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張淑中,有著堅毅的性格,不畏挑戰,把吃苦當吃補。她希望同學能了解自己的性格,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勇敢接受變動與創新。 我是法律人出身,我常說一個人會想念法律系,其實跟你個人興趣及性格特質有關。記得讀北一女時,升大學要填志願,我只填一個,就是臺大法律系法學組。當時北一女的教務主任因擔心我落榜還特別找我問話,但我依然沒填其他志願。為什麼?這必須回到性格問題。我母親至今常講一件事,她說三歲就可以看出小孩一生的性格,她常提我兒時的趣事,說我2、3歲時跟鄰居小男孩玩挖土遊戲,雙方約定「一人一瓢」,中途他多挖一瓢,我看他一眼後,就拿挖土小湯匙敲他的頭,隨即轉身離去,從此再也不和他玩在一起。由此可看出我從小就力求公平公正、絕不妥協的個性。 另外,我也勇於向不合理的權威挑戰。高中時有髮禁,教官經常會突擊檢查頭髮長度,同學們都不勝困擾,身為班長的我就直接把自己頭髮剪到耳上三公分,並跟教官說由我替班上同學多剪一些,教官嚇壞了,認為我性格非常強韌,自此之後,就不再對我們班上強求剪髮之事。 會成為法律人,除了性格使然,師長的鼓勵與支持也影響很大。高中時國文老師非常讚賞我的文章,在行雲流水之餘還很有邏輯觀念,勸我一定要讀法律;而父親堅毅、重義的個性也深深影響我,他也很希望我未來能夠當法院庭長或檢察長,為人民說話。以上種種都造就現在的我。 身為法律人的張校長力求公平,不畏強權。 喜歡接受挑戰,思維創新 念法律並非一定要當檢察官或從事法律體系相關工作,因為法律系的訓練強調邏輯精神,而這種邏輯能力在各領域發展,都有極大幫助且皆能發揮專長。 我覺得作為一個法律人,應該是論法時很嚴謹,可是處理案件時應可適度將人性的思維與情感融入其中,也就是符合法、理、情兼顧。當時的我看了許多判決案例,發現法界的氛圍並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不想當純粹的法律人。考了高考後又發現公務體系太制式化,缺乏挑戰。而我不太喜歡例行性的工作,我認為人生應該是不斷接受挑戰,創新思維。 很多人可能從頭到尾就想在一個單位工作並做到退休,但由於長官們的肯定,我擔任了好幾種屬性不同的工作,甚至換了幾個單位,在轉換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接觸很多不同的人與事,我覺得這樣才能活化思考。此外我希望同學們對事要多主動發問、解決,而不是被動接受。比如說,發現有什麼問題,就要積極主動去面對、去解決,而不是鴕鳥式的推諉、消極性的逃避。 吃苦當吃補,樂觀向前 過去我常常會兼任很多工作,因為長官發現你將交辦事件處理得很好,就會交付更多事項,但這些我都不以為苦,反而覺得有機會學習到更多。我認為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應該要不斷去面對挑戰,要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草草了事;此外,待人接物更要重承諾和愛惜聲譽,因為這會是一輩子的人生評價,這些都是人生很重要且要持續學習的事情。 現代科技社會的人,太重視速食文化,工作上也是求速度,常覺得只要懂就好,抱持著投機、僥倖的心理,結果是多學但皆不精;其實,任何事最重要的還是基本功,要一點一滴地去學,並精益求精地做好。尤其要把長官、師長們交付的工作當作是訓練,並心懷感恩能有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長。 每個人都有外界給的壓力,但是重點仍在自己,心靈一定要有力量,如此遇到逆境就能挺過去,反而可以找到更多機會學習與充實,甚至可以把這股力量帶給他人。我常常鼓勵並提醒同學們,要永遠抱持樂觀正面的態度,也要不斷與時俱進,負面想法只會讓你裹足不前。 張校長(攝於第4屆稻江盃棒球比賽開幕典禮)鼓勵同學積極樂觀、與時俱進。 保持好奇,探索未知 另外,我也常建議同學要養成運動習慣,更要時刻探索個人興趣,培養一技之長,相信在過程中必能看到人生的希望與信心。多了解自己的潛力與人格特質,找到最佳定位,不要盲目跟著時代潮流。更要積極正向思考,不要受困於現實的因素限制。 人生有無限的可能,要時常對人生的各種美好事物感恩,也要永遠抱持對萬事萬物好奇的態度。像我個人很喜歡旅遊,喜歡到一些古文明的地方探索,藉此接受多元文化的衝擊與體能艱鉅的挑戰。希望同學們都能不受限於制式,能多元靈活思考,迎接挑戰,探求人生未知,抱持開放的心態去迎接人生的每一件事。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 張淑中 小檔案 ★現職: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 ★學歷:臺北市立第一女子中學、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學士、國立中正大學法學碩士、犯罪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憲法、公共政策、刑事法學、憲政改革、國防政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法政學群法律學類、犯罪防治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中原電子陳世綸 帶學生磨練所學
歷經七年的研發與耕耘,剛開始只是想達成進口替代,沒想到發展出領先國際的技術,中原大學電子系教授陳世綸,做出全世界最小的振盪器控制晶片,並已量產首批使用臺灣自主控制晶片的振盪器,達成關鍵零組件自主的目標,其發明型專利「振盪器模組及其訊號校準方法」獲頒經濟部107年「國家發明創作獎」發明獎金牌。 中原大學電子系師生發揮專業知識與能力,為臺灣電子產業關鍵零組件自主而努力。(左三為陳世綸教授) 世界最小的震盪器晶片 中原大學表示,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中國高科技產業正加速發展半導體晶片產業,朝向晶片自主的目標前進;而在臺灣,該校電子系師生也發揮專業知識,為臺灣關鍵零組件自主而努力。陳世綸於2011年進入中原任教後便結合新創公司—穩脈科技合力開發振盪器控制晶片,成功製作出全世界第一顆低成本且可任意設定輸出時脈頻率的振盪器控制晶片,2018年更發展出全世界最小20 mm x 16 mm封裝之振盪器晶片,不僅可取代進口晶片,效能更優於進口晶片。 中原電子陳世綸教授的專利技術發展出全世界最小可任意設定輸出時脈頻率的振盪器控制晶片。 中原大學指出,振盪器是電子產品中非常重要的關鍵零組件,可應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穿戴式裝置、物聯網、筆記型電腦等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每年全球需求超過100億顆;以智慧型手機為例,一支手機需要6~8顆振盪器才能滿足其基本運作功能。隨著可攜式電子產品市場不斷成長,振盪器的需求也逐年提升,然而臺灣的振盪器控制晶片長期仰賴進口,廠商處於高成本、低毛利之劣勢,透過陳世綸的專利技術發展出下世代電子產品所需之全世界最小可任意設定輸出時脈頻率的振盪器控制晶片,將可有效疏解臺灣廠商的困難。 堅持不放棄,鼓勵學生磨練所學 陳世綸表示,一開始沒有人看好,沒有廠商願意支持,直到第一個晶片做出來,廠商看到了機會,經過不斷的測試與改良,終於成功量產。他說,過程中他堅持「不放棄」的精神帶領研究團隊,鼓勵學生實際進入產業界磨練所學與專業。專利共同發明人段閔鈞是陳世綸的導生,在中原電子大學、碩士班、博士班一路跟隨他,學生時代就有機會參與IC 的設計與整個量產的過程,是相當難得的經驗,也因為參與產學合作而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 中原大學表示,陳世綸研究團隊合作廠商有知名大企業─鴻海、矽創,也有小規模公司─穩脈、喬奇,他沒忘記研發草創過程的艱辛,希望有機會能多幫新創企業。本專利已獲得我國振盪器零組件電子大廠訂單且於2016開始穩定量產,可望紓解臺灣電子產業長期處於低毛利之困境。陳世綸表示,大學教授對學生有責任、對產業發展有責任,未來他將繼續結合學校與業界資源,攜手並肩為臺灣電子產業打造更好的願景與發展。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教育部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中原陳世綸教授獲「國家發明創作獎」金牌
大學校園 【輔英科大】斜槓思維打造多元就業能力
近年因應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衝擊,加上勞動市場急遽變化,可預期未來的工作需具備更多的知識技能,而工作者須適應變動,不斷提升工作者所需的知能,大專畢業生求職面臨更大挑戰。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補助輔英科技大學,從協助同學找出個人最有力的就業領域開始;再進一步培育出企業所期待的人才,使同學能將所累積的「就業力」充分展現在雇主面前,以爭取個人最佳的工作機會,昂首闊步築夢人生。 斜槓思維,多元就業 輔英科技大學以健康為教育主軸,並以「專業、關懷、宏觀、氣質」四大精神為教育理念,持續發展健康專業的特色教學,培育具有就業品質保證、職場永續成長的學生。106年度活動規劃,在建構「探索自我」、「職能養成」、「職場接軌」之三階段完善職涯輔導網絡基礎下,深化活動內涵及輔導機制,藉由「適性測評」、「實務性企業參訪」、「就業講座」、「輔導諮詢」、「就業攀登力研習營」、「履歷自傳撰寫競賽」及「面試競賽」等一系列就業攀登力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具備那些技能與職業的適配性,用斜槓思維讓學生思考生涯的問題,賦能釐清自我價值觀,為學生增加多元就業能力。 諮詢輔導─職涯發展師進行履歷自傳技巧個別指導。 模擬面試,提升口語表達 其中規劃模擬面試系列活動,透過講座活動、個別指導、面試彩妝諮詢,以及面試競賽活動,提升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及求職時的競爭優勢,由業界人資主管擔任面試評選委員,並開放全校學生進行現場觀摩。競賽由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碩士班葉馨楓同學奪冠,葉同學在競賽當中無論是口語表達、臨場反應、服裝儀態、語意流暢度、整體表現等,皆獲得面試官高分印象。葉同學賽後表示,感謝學校辦理此次競賽,讓即將踏入職場的自我,透過此次活動挑戰自己,更理解一份好履歷能為你爭取面試機會,而面試更是成敗的關鍵一擊。
校長開講 【屏東】美和科大校長翁順祥:敢做夢 從海外實習走出去
美和科技大學校長翁順祥認為,偏鄉、弱勢的學生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做夢的勇氣」,大學給予他們最重要的養分,就是讓他們敢做夢,然後築夢踏實。 成立於1966年的美和是臺灣第一所護理專科學校,學校是由徐傍興等14位醫師和1位建築師共同成立。當年地方仕紳為了回饋鄉里,讓教育資源缺乏的屏東子弟,能夠透過教育習得一技之長因而創校。 直到今年,美和科大學生仍然以屏東在地子弟為主,過去幾十年來,這裡的學生比起都會區的年輕人,對於未來就是少了一份自信。這幾年,我們透過「國際化」讓他們走出去世界舞台,去看看外面世界有多大。 翁校長鼓勵同學勇敢做夢,努力走入世界舞台。 勇於做夢 走入世界 美和的國際化非常務實,就是讓學生們到海外實習。我們選定新加坡和日本兩個海外實習據點,讓餐旅系和護理系學生分別到當地五星級飯店和長照機構實習,讓他們透過海外實習訓練的反饋,找到屬於自己的自信。 海外實習都是有薪實習,半年到一年的實習津貼讓同學們回國後,有些人還能存上一筆零用錢,對一般人來說是還不錯的實習條件。然而有些同學雖然甄選上「海外實習」,家長仍舊不同意讓他們出國,原因在於出國的機票和第一個月的生活費、住宿保證金約5-10萬,對於弱勢家庭而言是一筆沈重的開銷。遇上這種狀況,學校先貸款給同學,因為他們有實習津貼,將來回國後償還貸款絕對綽綽有餘。 這些人放棄出國實習的機會,跟他們不敢做夢有很大的關係,害怕沒錢出國,也害怕英文不好沒辦法勝任海外實習工作。此時,學校就是「牽著他們的手」,一起走過、協助克服恐懼。 對於前5%頂尖生來說,只要給他們對的環境,就有能力探索世界、自主學習。可是,對於後段學生而言,受限於過去學習資源、家庭社經條件,或者自身學習能力落後種種因素,即使到了大學,還是需要學校、師長給他們足夠的後援,協助找到未來的舞台和方向。 海外實習 培養自信 我們觀察,有機會到海外實習的學生,回國之後,多數都變得更有自信而開始願意做夢。拿我們在新加坡的實習機構四季飯店(Four Season Hotel)來說,同學們在世界級的五星級飯店實習,可以看到華人跟西方最接近的城市,學習如何全球化溝通。 學生們因為實習工作的關係,必須頂著生澀的英文硬著頭皮上陣,久而久之,他們發現自己原來也有能力跟外國人溝通,有些表現不錯,不僅升任實習生的小組長,畢業後還留任當地就業;有學生甚至跟著跨國旅館體系到歐洲工作。這些變化都是學生們一輩子也想像不到的,透過實習,自己可以出國,還能到國外工作。 在他們過往的經驗裡,出國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雖然網路打開了年輕人的世界,但看似無國界的網路,對這些鄉下孩子來說,連結出去的地方,不見得是他們能夠觸及的未來,若非透過實習讓他們走出去,國外永遠可能只是想像中的世界,離現實太遠。 雖然海外實習的同學不見得都留在國外工作,但是當他們有了半年、一年的國外學習生活經驗,都可以讓這些年輕人更容易認識自己,甚至也看到跟臺灣截然不同的職場文化。國內很多餐旅實習機構,相對不夠成熟,沒有提供實習生完整的學習配套,而是將其視為短期的補充勞動力。到了國外,同學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職涯地圖規劃,當他們未來選擇就業時,更能掌握自己的定位和能力在哪裡。為了爭取機會,他們會主動學習,因為有人指引方向,讓年輕人找到未來的意義感,知道為何而戰。 翁校長探視新加坡實習學生時表示,海外實習可提升同學自信,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態度、技能和證照是就業保障 對技職學生而言,除了開拓自信,培養做夢的能力外,技能和證照都是未來就業的保障。無可諱言,技職學生將來就是要成為職場的生力軍,如何縮短學用落差,首先在校期間,就是讓他們從做中學,藉由實習來學習實務經驗,再來就是協助同學考取證照。 以護理起家的美和來說,護理系也是我們學校最大的科系,畢業後考取護理師證照是基本。其他像餐旅、營養等相關科系,也利用課程和輔導來提升他們取得專業證照的機會,成為投入職場的敲門磚。 最後,在大學四年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態度」,透過學校、實習課程和生活教育等培養正確的工作態度,這件事說起來很基本也很簡單,卻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另外,我想告訴年輕人,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挫折,但是如何克服,有時候甚至比專業學習更重要。尤其技職教育未來為銜接職場的第一步,該如何把學校所學帶到職場上,第一步就是態度,要能接受所有的挑戰,從容面對,這也是我們常講的「全人化」,這種態度一定要落實在每天的學習當中。 美和科技大學校長 翁順祥 小檔案 ★出生:1964年 ★現職:美和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國立屏東高級中學、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保健食品開發研究、發酵技術、食品安全管制系統、食品添加物、食品衛生安全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生物資源學群食品生技學類、生命科學學群食品生技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食品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文藻外大德文系致力於台德交流 耕耘國際移動與多元學習好氛圍
文藻外語大學德國姐妹校蘭斯湖特(Landshut)及瓦德斯洛(Wadersloh)兩所高中37名師生於4月10日至5月1日陸續組團前來台灣,分別展開為期二週的交流。來台期間德國學子不但住進寄宿家庭,亦融入班級和文藻外大學生互動,除一起上德語課、參加文藻外大運動會外,更實際體驗台灣在地生活。   為迎接蘭斯湖特(Landshut)及瓦德斯洛(Wadersloh)德國姐妹校學子來訪,文藻外大德文系全體學生親自規劃交流行程內容,讓兩校師生團在台灣體驗語言及文化的豐富行程。交流過程中,文藻學子不時以流利的德語及英語介紹台灣與文藻校園生活,打破語言溝通藩籬,同時也安排台灣原住民傳統舞蹈、書法及台灣童玩體驗等活動。此外,更設計校外研習課程,帶領德國師生暢遊高雄旗津、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及佛陀紀念館,並專程北上參觀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台北101等知名景點,使遠道而來的德國師生深刻體驗台灣的文化和風土民情。 文藻外大德國姐妹校蘭斯湖特(Landshut)及瓦德斯洛(Wadersloh)兩所高中皆奠基於悠久歷史的天主教教會傳統,因此師生訪台期間,特別拜會文藻外大麥蕾修女及文藻第三任校長陳安琪修女,暢談甚歡。德國兩校師生對於文藻外大德文系學生充滿熱忱和勇於嘗試說外語的學習習慣大表讚賞,亦特別感謝德文系全體教師的熱情接待,並期望未來能更加深化彼此的國際青年交流,拓展雙方學子國際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去年(2018年)8月甫上任的德國在台協會王子陶處長(Dr. Thomas Prinz)也於近期專程蒞臨文藻外大參訪,與文藻外大陳美華校長及行政團隊進行會談,期待未來能與文藻外大更密切的深化合作關係。
大學排行 【2019泰晤士】大學影響力排行 臺灣12所上榜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於4月發表「2019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臺灣有12所學校上榜,其中慈濟大學以第67名奪得臺灣入榜學校之冠,臺大以第70名位居第二,成大以第80名排名第三,這三所同時也是進入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百大的學校。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於今年首度舉辦,以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當中的11項作為評核各大學對社會影響力的標準,包括:健康與福祉、教育品質、性別教育等,與一般針對學術研究等標準評核的結果差異很大。 評核的學校涵蓋全球76國,共有462所大學。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高居全球第一,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第二,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則並列第三。 臺灣入榜12所,3大進百強 排名的指標與權重 今年第一次發表的「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是以聯合國17項「全球永續發展指標」其中的11項作為評分標準(如下表)。其中SDG17「合作與夥伴關係」為固定必選指標,占總成績22%,其他10項為任選標準,各大學可從中選擇該大學表現最突出的3項參與評比,此3項各占總成績比26%。因此,大學可發展自己著重的方向與領域,而不必樣樣精通、項項全能。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行TOP10 ★資料來源: Times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 2019
校長開講 【雲林】虎科大校長覺文郁:讀技職就是成為解決問題高手
力拼虎科大在10年內成為「亞太飛機維修人才培訓中心」的校長覺文郁認為,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引領方向,創造「出海口」。所謂出海口,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何而戰,知道該學習什麼?而且還確信有這份努力,目標必定能達成。 臺灣的航空技術維修能力,受到國際肯定,近兩年,國內光是飛機維修業產值,每年超過百億成長。華航和長榮的維修中心,不只維修自家飛機,也承接海外訂單。目前華航和長榮的飛機維修團隊約10-20%都是虎科大畢業生。我們花了將近20年,歷任3位校長,虎科大的飛機工程專業才有今天的成績。在產業蓬勃發展之下,虎科大在10年內,將力拚成為「亞太飛機維修人才培訓中心」。 今年(2019)2月,虎科大的「航空維修訓練中心」拿到國內大學自民航法規修訂民用航空人員檢定證照制度後,由交通部民航局頒發的第一張B1類航空維修基礎訓練機構執照。意味著,學生在校按照專業課程訓練,大學4年不僅能拿到學位,還能取得證照,畢業即就業,開啟航空公司維修技師之路的第一把鑰匙。 未來10年,隨著航空運輸業發展,全球將增加1萬架新飛機投入市場營運,其中大部分的成長都在亞太地區,光是飛機工程維修人員至少增加10萬個工作崗位。相關領域的高中職學生們很難不注意到這個產業前景,這也是為什麼虎科的相關科系能夠成為學生選填志願中的熱門系所。 覺校長認為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引領學生找到未來方向,創造「出海口」。 找到職涯出海口 舉例來說,107年全國統測動力機械群榜首選擇到虎科大飛機工程系,系上大半的學生放棄臺科大、北科大,來到雲林虎尾,因為他們看到「出海口」,知道這裡有明確的生涯發展地圖,按部就班走,能清楚找到未來的方向。 各界普遍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苦,學習動機不強,關鍵在於他們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學校最重要的任務是引領方向,創造「出海口」。所謂出海口,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何而戰,知道該學習什麼?而且還確信有這份努力,目標必定能達成。 如同虎科大的飛機工程專業,有兩條道路發展相輔相成,一是製造、二是維修。1978年虎科大前身雲林工專創校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製造業工程人才,所以學校跟業界鏈結很強。業界需要什麼人才,學生就往哪個方向培養。 我們工程學院7個系,從創校以來一直隨著產業的需求,調整課程內容,就成效來看,學生就業率一直不錯。尤其,中部地區又是臺灣工具機業的產業聚落,這個產業有個特色,「生命力特別旺盛」,畢竟工具機是製造業的基礎。也許,隨著景氣興衰,業績會受到影響,但市場基本需求始終存在。 產業聚落就業需求大 對應學生未來發展,進入這個產業看似傳統的黑手工業,人力需求一直很穩定,薪資待遇也不錯。有段時間,很多學校因為選擇機械工程的學生變少,縮減了相關科系的招生,虎科大卻完整的將工程系科保留下來,配合產業聚落需求,穩定培養人才。 所以要理解為什麼飛機工程專業只有在虎科大能發展出這樣強大的特色,除了長期耕耘近20年外,更因為它還奠基於我們過去培養機械製造研發的人才基礎上。本校的同學們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未來,進到航空公司從事維修工作,成為技師有個可預期穩定的職涯發展。在這幾個專業領域的連動效應下,學校除了飛機工程系之外,其他科系的專業因為搭配著航空產業發展,畢業後也可以投入相關製造研發工作。 以漢翔公司為中心的航空工業供應鏈在臺中展開的效應為例,虎科大學生未來就業前景除了飛機維修外,航太製造也是另一個發展方向。製造是維修的基礎,這兩者結合成更廣泛的技術人才生態體系,科大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技術人才,並且在學習階段就為他們展現未來發展藍圖,學生有了方向,自然會朝這個方向努力。 覺校長表示科大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技術人才,並且在學習階段就為他們展現未來發展藍圖。 「動手去做」的國際化 不只航空產業,虎科大跟工具機產業的合作更為緊密,也把產業國際化的前景整合進來。像我們跟友嘉合作產業學院,學生大三或大四就直接到業界實習一年,每個月還有實習津貼,企業也派他們到海外據點參與工作團隊。我們的國際化很直接,因為跟著產業走,不管工具機或者航空業都是國際化全球布局。學生的實習場域就在海外,他們到了那個場域,不用逼他們學英文,因為有目標、有需要,自然就會自我加強把英文學好。 對照我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就和現在我們正在推動的模式很像。當年國中畢業選擇唸臺北工專(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到了專三,發現國中同學念了高中,後來考上醫學院。自己覺得有壓力,於是立定退伍後直接申請國外研究所的目標。當兵時,每天背英文字典,一天背完一頁,字典就撕掉一頁。後來順利申請到英國大學,直接在曼徹斯特大學攻讀博士。當時,背英文的動力,來自於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將來發展的方向在哪裡。 其實,選擇技職的訓練,目標就是成為「解決業界問題的高手」。一旦投入產業界工作,問題在哪,就去發現它、解決它,第一線技術工程師的使命和努力的方向就在這裡。在前述的幾項前提下,我可以總結本校目前的發展軌跡:只要我們能把學校提供的專業領域展現給學生明確的方向,他們就會找到自己的出路。更進一步的說,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創造平台,在技職體系創造的平台,就是引領學生找到跟業界連結的窗口,那麼同學們的學習之路,就能持續提升,一路走向自己積極規劃的出口。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校長 覺文郁 小檔案 ★出生:1962年 ★現職: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臺北工專機械工程科(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UMIST機械製造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光電檢測、工具機檢測及奈米平台相關技術開發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高雄科大】阿滴演講 教你將能力變現
2019年1月11日,「阿滴英文」破200萬訂閱數,同時成為目前臺灣最大的知識型YouTube頻道,其創辦人阿滴3月13日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簡稱高科大)博雅中心之邀,於第一校區以「YouTube教我的那些事」為題演講,最後他送給學生三句箴言:「找到自己的天賦、設立可達成的目標、將你的能力變現」,他以自身為例,鼓勵學生成功重要的關鍵是「堅持」。 而高科大準備700席的演講廳於開放報名後馬上額滿,更有遠從旗津校區來的學生,現場感受阿滴的魅力。 破200萬訂閱者!YouTuber阿滴高科大演講。 多元發展,培養變現能力 在年輕族群中擁有高人氣的阿滴,開場便自嘲與台下大學生年齡相仿。實際上,擁有一張娃娃臉的阿滴,離開校園不過四年多光陰。阿滴回頭細數「阿滴英文」YouTube頻道,自2015年1月11日創立後、2016年1至3月來到10萬訂閱數、2017年7月7日達到100萬訂閱數、2019年1月11日衝破200百萬訂閱者。隨著不斷累積的頻道訂閱數,看似成功的背後,阿滴卻認為:「Success is not an accident(成功並非意外)」。 阿滴和妹妹從小就被父母送去新加坡當小留學生,中學時回臺,大學及研究所就讀輔仁大學英文系、碩士班多媒體英語教學組。他的求學階段都與英文脫不了關係,直到有一天他驚覺:「這個人只有英文是強項怎麼辦?」這個念頭讓他決定預備其它能力。他說他是稱職的英文系學生、但也是個不務正業的英文系學生,大學期間他接觸翻譯、色彩、剪輯等課程,有時還會去其他大學旁聽,他說:「我在摸索我喜歡且擅長,進而發展成為我的能力的事」。 就讀研究所之際,阿滴開始接案,諸如電台主播、錄影剪輯、補習班等,他要讓這些經驗化為他的能力。但是阿滴坦言畢業時一度迷惘,所幸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就結合他的能力與經驗,投入網路公司VoiceTube,負責規劃設計教學節目。 有信念才能堅持 阿滴白天受僱於人,下班就當個YouTuber,寫腳本、週末剪輯。為何堅持製作英文網路頻道,始於阿滴於2015年3月上架的一支影片〈全解析最有效背單字法〉,短短一週就有千人觀看,他心想:「以前在補習班台下頂多50人,兩小時只能觸及50人,但在YouTube頻道一星期內就有1,000人看,與其在補習班教書不如自製影片,還可以影響更多人。」為了讓更多人愛上英文的信念讓他堅持到現在。 他固定一週發布一支影片,阿滴要台下學生猜猜他兼差時的年薪,答案公布後僅有3萬,他笑說:「不會餓死,但會很餓。」笑話背後道盡日後阿滴創業的不穩定性。而促使阿滴決定離開優渥薪水,走向創業一途源自於2016年的一支影片〈換個英語腦訓練英文思考〉,短短一周即達到十萬觀看。於是,他毅然將過去一年工作累積的財富,賭注給未來的事業。 初衷不變,學習轉型 整場阿滴的演講簡報最常跳出「但是…」和「轉型…」兩個諾大的單字。阿滴辭職沒多久,就面臨個人頻道的低潮期,影片量增加了,但觀看率卻往下掉。他檢討自己、找解方、積極研究其它網路節目,直到一支〈10個英文常用句子〉的影片,終於確立日後頻道調性:兄妹檔(阿滴和滴妹)、有場景、實用性,頻道訂閱數也持續攀升。 「機會多了、事也多了、需要團隊了。」2017年阿滴組成9人團隊的公司。而「阿滴英文」頻道在當年7月也破百萬訂閱數,但是,之後又面臨觀看人數往下掉的困境,這時候的阿滴早已不是兩人(阿滴和滴妹)公司,再度面臨「轉型」,讓知識與娛樂相結合。他承認時代的浪潮無法改變,過去的成功模式不再適用,就像是以前大家會去錄影帶出租店,但現在實體店面已所剩無幾。而他想要讓更多人愛上英文的初衷依然沒有改變,但必須學習轉型。 大家只關注阿滴的成功,但他認為「過程比結果重要」,尤其「堅持」更重要。他說,人都會為了一件事全力以赴,但最困難是持續努力。最後,他送給學生三句箴言:「找到自己的天賦、設立可達成的目標、將你的能力變現。」他認為面對低潮時的心態很重要,千萬不要一個人,還好當時有滴妹互相陪伴與扶持。 阿滴於演講會後舉辦簽書會,吸引眾多小滴(粉絲)們排隊簽書。
校長開講 【嘉義】吳鳳科大校長蘇銘宏:終身學習與正確態度是成功關鍵
吳鳳科技大學校長蘇銘宏鼓勵同學探索自身興趣並多元學習。無論工作還是讀書,都是一種選擇,沒有對錯,但你必須了解自己想要什麼,選擇感興趣的事,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充實自我。 高中、高職三年,是每一個學子人生發展最關鍵、卻也是最感徬徨的時期,除了面臨升學壓力及志願抉擇,更有可能是判逆期的階段,若與家人之間的溝通不順暢,往往會造成許多的衝突,我本身亦曾經歷過相同的過程,如今,在即將邁入耳順之年,願提供一些個人的經驗與反思,供給年輕學子參考。 蘇校長認為同學在面臨升學抉擇時,與家人的溝通很重要。 升學辛苦,堅持走自己的路 每一個人的先天條件及後天的發育皆不同,因此,有人在高中階段,大腦已完全開發,所以很會讀書,考試總是名列前茅,令人稱羨;但有人就如倒吃甘蔗般,漸入佳境,我是屬於後者。在讀博士班的後期,才是我求學過程中最順遂、最豐收的階段,才剛剛讀完第三年,我的指導教授就跟我說:你可以準備口試了!取得博士學位後,再榮陞教授職位,又獲遴選為大學校長,很多人都說我屬於人生勝利組,但又有誰知道我曾經因升學壓力而崩潰痛哭、不如意的高中聯考、離家出走及大學聯考重考等過程呢? 老實說,國中時我對自己的學習志向也不甚了解,在物理考試的成績表現不錯下,我認為自己對物理是有興趣的。但是高中時,我很努力讀書後來卻念得很痛苦。那時在第一學期拿了全班第二名,因為能力分班的緣故,班上的前三名通通都被抽調到前三班去,周遭有很多本來就是天才、很會讀書的同學,我讀到後來整個崩潰,因為我覺得每天晚上兩點睡覺,早上六點起床,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坦白講我非常惶恐。 就讀嘉中時,蘇校長也因升學壓力而痛苦。 後來在選填志願時,父親從我的分數落點希望我選填臺師大,但我想當工程師,偏偏跳過臺師大,選填其他私立學校。當初家父要我讀臺師大,以後可以當老師,而且是鐵飯碗,但我不從,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在教育界工作,差別的是在私立學校當教授,但是,在私立學校工作,反而讓我學習得更多,成長得更快! 也因此當我的孩子遇到同樣的情境時,我先傾聽他們自己的想法,並依經驗提供建議,由他們自己決定。常看到許多學生跟家長為了選填志願而產生衝突,在此,我要特別強調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我建議雙方應主動溝通、冷靜思考,再做最後的決定。若同學們有所堅持,那麼一定要為自己的堅持負責。 探索興趣,跨領域學習更重要 有人在高中階段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麼,但大部分的人並不清楚自己的興趣及方向,其實這很正常。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在《沒有唯一,哪來第一》書中說:「我50歲,才真正認識自己」。建議同學們參考學校提供的興趣探索,先了解自己可能適合發展的領域,然後靜下來與自己對話,並尋求家長的認同與支持,如此才能走得較順遂且精準。 我認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只是養成教育的一環,高職教育也是,普通高中與高職的差別是在於高職的學生較早進入應用的領域罷了!最重要的是進入大學後的學習。隨著科學的日新月異,跨領域的知識已成主流,所以同學進入大學後,不能只學習單一領域的專長,必須跨領域修習其他課程。況且,有的人進入大學後才慢慢發現自己適合的專業領域,因此做出必要的調整並多元的修習是很正常的。舉例來說,語言科系的同學可以跨修商業課程,商業科系的同學可以跨修語言或程式設計的課程,工程科系的同學可以跨修語言或商業的課程,目前大學端都可以提供充份的學程供同學們修讀,端看同學們能否願意走出自己原有的象牙塔而已。 態度正確,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 有些人不喜歡念書,有些人喜歡,這其實沒什麼關係,不喜歡念書的人可以先到職場工作一段時間,等到有所體悟,再回學校念書;喜歡念書的同學則可以進入大學,或在之後繼續深造。無論是工作還是讀書,都是一種選擇,沒有所謂對錯,但你必須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抱持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充實自我。 學無止境,大學教育仍是基礎學習的一環,雖然在專業領域上已有分嶺,但僅是該領域的基礎而已,因此「終身學習」與「正確態度」才是成功關鍵。「終身學習」可以讓我們不斷充實自身專業(包含跨領域專業),讓自己的工作得心應手;「正確的態度」則能創造自身指數加乘般的「價值」。 有努力,不一定會有成果,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有成果,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後一定有許多的努力與堅持,而這正是他們能出類拔萃的地方,願與同學共勉之。 吳鳳科技大學校長 蘇銘宏 小檔案 ★出生:1961年 ★現職:吳鳳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嘉義高級中學、中原大學機械學士、奧克拉荷馬大學機械碩士與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消防法規、火災學、熱幅射、熱傳導、熱對流、工業安全與衛生、分子動力學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