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台大電機葉丙成 6招讓學習變主動
當數學機率課也能像玩線上遊戲般,讓年輕學子愈來愈樂在其中,甚至捨不得關掉電腦、離開網路,恨不得能多解幾道數學題、多破一些關卡時,枯燥無味的機率課上起來將會多有趣!這樣的夢想臺大做到了,透過首創類似競技遊戲的學習平臺,國立臺灣大學成功地讓機率課跳脫傳統的制式教學模式,徹底翻轉高等教育殿堂! 量身打造教學工具,邊玩邊學讓課程變有趣 這位翻轉大學教育的幕後推手,正是現任臺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為了把數學機率變好玩,他與十多位資工系及電機系學生攜手設計程式、建構出一套線上學習遊戲平臺「PaGamO」,讓學生可以直接透過解題遊戲來占領地盤、擴大勢力,只要每多成功解出一道題目,自己的地盤就會跟著擴充,讓學生一邊線上解題、一邊攻城掠地。 這樣的創新概念引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樂趣,解題速度之快令葉丙成大感訝異,但也讓他看見學生樂在其中的專注與熱情,而學習成效當然也直線上升。PaGamO具備了為學生「量身打造」的教育精神,站在學生角度來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方式與內容才能引發學習動機與熱情,也為這幾年興起風潮的「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帶來另一番教學風景。 重新思考「教」與「學」的關係 談起創新教學的靈感來源,留著一頭濃黑蜷曲長髮、看起來相當有個性的葉丙成笑著說,或許是與生俱來的熱血個性使然,每次上課他總是賣力地手舞足蹈,使出渾身解數,恨不得將自己一生絕學通通傳承給學生,讓他們的知識行囊可以滿載而歸。 但這樣「一廂情願」的想法卻在某一天看到學生在課堂上「夢周公」時頓而驚醒過來。「當時我真的很驚訝,我都已經這麼努力地把課程上得有趣、清楚了,怎麼還會有學生在教室度估(打瞌睡)呢?」在極度震驚之餘,葉丙成開始思考「教」與「學」之間的關係及高等教育本質。 第一招:點燃學生學習動機 過去,葉丙成認為只要老師認真教學,把內容教得清楚有趣,學生自然而然會專心聽課;但經過深思長考後,他發現並非如此,箇中關鍵在於老師是否有辦法點燃學生內心的學習動機,一旦有了學習動機,才能激發出學習熱情與動力。 他語重心長表示,現在的學生已經跟以前不一樣,「絕不是老師教他的內容全都照單全收,而是會去思考學這個東西對我未來有什麼用處?為什麼我要去學它?」 因此,老師的思維也要跟著與時俱進才行,現在的臺灣教育早已不同以往,必須讓學生了解為什麼自己該好好花時間在這個課程上。身兼臺大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組長的葉丙成,建議各領域老師可以思考如何告訴學生,現在課堂所學的東西對他畢業後未來三年有什麼樣的幫助?彼此間具有什麼關聯性?藉此點燃學生的學習動機。 葉丙成以「公民社會」相關課程為例,如果光講一長串的政治制度與法制條文,對學生來說可能會覺得無聊乏味;但如果老師可以舉一些新聞實例來解釋,學生可以更清楚知道為何他們要上這堂課,以及該課程對自己未來的幫助,藉此讓學生熱衷於學習。 第二招:從學生喜好發想教學創意 除了思考如何燃起學習動機外,葉丙成也談到教師教學另一個需要改變的重點,還包括出作業與出報告的方式,因為他發現不少大學生作業抄襲情況嚴重,每次老師派作業下來,往往不是抄網路,就是抄襲學長姐「代代相傳」下來的回答內容,原因之一在於國內大學生修課學分多,導致沒有辦法好好花心思在課後作業上。 為改變這樣的現況,他開始觀察學生的喜好,發現不少人都對線上遊戲感興趣,於是靈機一動,想到何不利用現今學生最喜歡的線上遊戲方式來進行創新教學?讓學習也能變得跟玩遊戲一樣有趣! 第三招:讓學生自己命題出作業 再以課堂作業為例,葉丙成採取了「反客為主」模式,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以分組方式來自行設計題目。因為是學生自己出題,即使想抄襲也無從抄起,讓他們得乖乖思考、用心完成每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從解題過程中一步步打通學習任督二脈,教學成效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 日積月累下來, 葉丙成發現,學生不但會因為自己出作業習題而必須融會貫通授課內容,就連出題方式也愈來愈具巧思,甚至展現令他讚嘆不已的創作能力。像有學生就以冒險家印第安納瓊斯的故事為靈感,將機率課作業變成一道結合數學概念與闖關遊戲的練習題,來計算取得勝利的機率,讓學生解題時就像冒險英雄般得一一過關斬將,既緊張又刺激。也有學生將自己喜歡的哈利波特故事融入在機率題目中,把題目變成如魔幻小說般新奇好玩。 值得一提的是,學生五花八門的出題創意與葉丙成的創新教學模式也獲得出版社青睞,師生還因此攜手完成一本名為《葉丙成的機率驚艷》著作,將一道道機率習題變成臺大學子的集體創作,留下難忘的學習回憶。 第四招:還給學生學習主動權 藉由這樣的教學方式,也讓葉丙成體會到給予學生「學習主動權」的重要性,過去老師常常只是單向教學,設計各種教材與練習題,在課堂上不停「餵食」知識給學生;對老師而言,這是盡其所能,但卻也可能因此剝奪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導權,即使老師為學生付出了這麼多,卻不見得能回收該有的教學成效。 於是他開始思考另一種「For the student, By the student, Of the student」的教學新思維,嘗試讓學生找回學習主動權,不只讓學生自己出作業,他更放手讓學生自行決定學習的快慢節奏,甚至由學生來設計課程內容、自己來評分。而這也正是葉丙成想告訴每位老師的教育觀念:試著多給學生一點空間,給予他們學習主動權,讓教與學的關係從「by teacher」轉變為「by student」,不再是由老師說了算。 第五招:讓學習走出教室、跨越時空 除了讓機率課也能像玩遊戲般有趣外,葉丙成也融入這幾年揚起教育熱潮的「翻轉教室」理念,讓學習走出教室,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葉丙成說,他把「機率與統計」這門課的內容錄製影片放上網路,讓學生以「事先預習」方式在家先進行自修,之後再來課堂上發問,並將問題與老師進行討論。如此一來,學生即可依照自己的節奏來學習,對於有疑問或不懂的地方可以一再觀看教學影片來加強理解,藉此提高學習成效,避免學生在教室上課時跟不上老師的進度。 葉丙成更別出心裁設計「體驗式簡報教學法」,把上課場景拉到小學,請小學生來打大學生的期末簡報分數,讓修課的學生們知道,無論聽眾的程度如何,上臺簡報時都要把聽眾擺第一。 而不同過去的傳道、授業、解惑方式,經常受邀為教師演講的葉丙成認為,每個世代的學生都有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隨著時代進步,老師的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好好思考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激發學習動機、點燃學生熱情,藉此為教育模式挹注創新能量。 第六招:用臉書和學生互通有無 打開葉丙成的社群網站臉書頁面,上頭的臉書追蹤者多達一萬九千餘人,不知情的人可能會以為這是哪個明星或歌手的臉書粉絲頁,事實上裏頭有不少都是他的徒子徒孫與學生粉絲。 相較於以往大學教授給人深居學術象牙塔、埋頭做學問的刻板印象,如今的高等教育也隨著科技進步而逐漸改頭換面,尤其是臉書等社群網站興起,更讓教學模式不同以往。像是葉丙成就經常透過臉書發表自己對教育議題的看法與教學心得,學生也常在臉書上給予回應,甚至提出問題,師生間的互動透過臉書分享與交流而變得更頻繁,不再受限於下課鐘聲的響起,彼此感情也愈來愈麻吉,老師更可以透過臉書了解學生的觀點,讓教學回饋更為即時方便。 正因臉書在全球大行其道,改變許多人觀看世界的方式,也讓葉丙成逐漸在心裡醞釀著一個教育夢:期望有朝一日,臺灣能打造出屬於學習領域的臉書模式,完成一個可以影響全球人口學習的創新產物,藉此發揮教育影響力,不僅更多人可因此而受益,也讓臺灣有機會被全世界看見!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52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習如「打Game」 葉丙成翻轉大學教育
大學排行 【U.S. News】2020全球大學排行 臺灣26所入榜
《美國新聞與全球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2020最新的全球大學排行榜近日出爐,臺灣有26所大學入榜,以臺大居首,為186名,其次為清大358名、中央595名。今年,美國哈佛大學依舊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佛大學也和去年一樣,分居2、3名。而在亞洲排名部分,仍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居首,為34名。 臺灣26大學入榜,2大進五百強 今年臺灣共入榜26所大學,其中在前500名的大學有國立臺灣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分別為第186名與第358名;此外,有10所大學排名落在500-1000的區間,包括中央、成功、交通、臺科大、中國醫、中山、陽明、北醫、長庚、師大等。 全球最佳大學評分指標 2020全球最佳大學(2020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排行榜將全球81個國家、1500間大學,依據學校研究表現、發表論文數目、引用次數等13項評分指標排序,著重大學的學術研究和學術聲譽。各項相關評分指標如下表所示: 全球TOP 10 大學 全球最佳大學前10名,除了英國的牛津和劍橋2所大學外,其餘8所都是美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為亞洲之冠 以亞洲地區來看,前三分別為34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其次是中國的清華大學,為36名,再來則是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學,為43名。而中國的北京大學則在59名、日本的東京大學為74名、香港大學則為100名。 ★資料來源:U.S. News & World Report:2020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
大學校園 醒吾科大數位設計系同學拿下第5屆我是導播datavideo盃冠亞軍
「我是導播」奪冠亞 醒吾數位放光芒 說到影視產業,除了微電影、動畫或者電視影集等,其實拍攝現場的多機導播作業,也是這個產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醒吾科大數位系一直以來所致力培育的專業技能之一。過去導播的工作能見度較低,近年來藉由金馬、金鐘及金曲等頒獎典禮或演唱會等大型活動,社會大眾才開始注意到導播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因此台灣唯一的「我是導播」大賽,也成為各方競逐的焦點。這一次第五屆「我是導播」大賽,醒吾科技大學數位設計系在競爭者眾的情況下,一舉奪得冠亞軍的殊榮,真的十分難能可貴。 「我是導播」由洋銘科技所主辦,透過參與EFP(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多機位現場轉播比賽,激發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硬體實際操作和影像創新能力,希望能夠培育出更多優秀導播人才。此項賽事已經是第五年舉行,過去醒吾數位系的團隊也都有很好的表現,這一次除了冠軍隊伍當中有畢業系友外,亞軍隊伍更完全都由數位系的學生組成,充分展現出數位系的教學成效。 亞軍隊伍中,擔任攝影師的陳姿璇本身就非常喜歡攝影,但過去完全沒有類似的經驗,這一次純粹是聽到比賽訊息,想要應用所學自我挑戰,才主動邀約其他同學加入組隊。姿璇回想,剛開始根本不知道要怎麼做,還好有吳尚樺老師的細心指導,才發現原來多機導播作業有這麼多需要團隊協調的工作,完全不像自己在攝影時一樣,能夠愛拍什麼就拍什麼。但也因此讓她學習到與隊友合作,能夠發揮出自己更大的能量。 同樣擔任攝影師的江承紜也因為這一次的比賽,建立自己在專業能力上的信心。承紜說,最困難也最高興的就是,在比賽現場能夠克服聽導播指令的恐懼感,專注地依照平常的練習,展現出專業的水準。決賽當天,承紜的媽媽也到現場幫大家加油,親眼看到承紜在比賽過程中的努力與成長,讓她也是與有榮焉,非常感動。 至於一樣擔任攝影的蔡誌恩,則笑著分享了整個參賽的過程中,除了辛苦之外,最讓他傻眼的是,導播竟然要他蹲著拍攝,結果他就真的從頭到尾都是蹲著拍攝。對此,擔任導播的張薰云則解釋,為什麼有這樣的奇思異想,是因為平常的練習中,吳尚樺老師經常提醒大家在現場要隨機應變,針對實際狀況重新調整自己的想法,因為創意是一種滾動式的嘗試,千萬不要太過於堅持自己原有的設計。 薰云也提到,之前以為導播的工作就是在導播機上隨便按一按就可以,參賽之後才發現在多機導播作業上,還有許多眉角與專業需要學習,真的體會到一山還有一山高的感覺,對於成品品質的追求更是無窮無盡,而這樣的精神也是醒吾數位系所秉持的教學理念。 事實上,多機導播作業一直都是醒吾數位系的發展重點之一,因為多機導播這一塊領域在影視產業中有極大的需求。時下許多棚內作業節目都需要多機導播,而這必須以團隊的型態執行,因此非常適合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也了解團隊間彼此溝通和協調的重要性,這正是醒吾數位系對學生能力與態度的養成重點。相信這一次的比賽過程,不但再次展現了醒位數位系對準專業的教學成效,更有助於提升學生未來在職場上的就業競爭力。
高中校園 【108技藝競賽】海事水產類 澎湖海事榮獲三職種冠軍
108學年度的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海事水產類學生技藝競賽,在全國9所高中職海事水產類學校選手同台較勁下,共有32位金手獎、40位優勝脫穎而出。今年的競賽主題是「海事桂冠基隆聚,汪洋任君夢想馳」,分為「輪機」、「漁業」、「水產食品」、「水產養殖」、「航運管理」、「航海」、「船舶機電」等7大職種,參賽學校來自北、中、南、東及外島,包括地主的國立基隆海事、國立臺南海事、國立蘇澳海事、國立澎湖海事、國立東港海事、國立成功商水、國立鹿港高中、國立金門農工、國立馬祖高中等。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展現學習成果與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的面向。 七大職種冠軍選手 今年海事水產類全國技藝競賽,澎湖海事共有輪機、水產食品、航海等三個職種榮獲第一,成果豐碩。其他蘇澳海事、基隆海事、東港海事、臺南海事則在漁業、水產養殖、航運管理、船舶電機等職種榮獲第一名的佳績。 產學合作 人才媒合 本次競賽活動由國立基隆海事承辦,該校鄰近基隆港,周邊海洋產業豐富、休閒漁業發達,競賽期間也安排所有選手參訪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讓海事水產的青年學子認識近年海洋科學與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及臺灣海洋文化、海洋生態演化、人類與海洋的關係等,希望藉此深化選手們的核心素養。 此外,基隆海事也安排豐富的產學合作活動,邀請知名的萬海航運、陽明海運、臺灣國際造船、伯威離岸風電海事工程、中華海洋生技及台江生技等國內外相關企業共同參與,舉行「技藝競賽選手企業預聘暨人才媒合」意向合作,促成產業與優秀技藝競賽選手銜接平台,使選手們在一展長才時,讓企業也能藉此獲取一流技術人才;基隆海事也邀請學區國中生參觀技藝競賽,並進行國中技職教育宣導,希望為海事水產職類增添未來更多生力軍。 得獎選手 海外研修 教育部為了提升獲奬選手的國際視野,以利其未來的職涯發展,自104學年度起,補助各類競賽各職種第1名的選手赴海外相關企業進行研修;108學年度,特別擴大辦理各類競賽優異選手赴海外專業研習的薦送對象,增列各類競賽職種第2名選手,教育部將持續推動本項工作,以嘉惠更多學生。本學年度由國立基隆海事學校精心規劃海事水產類技優選手到日本九州進行12天海外專業研習,參訪日本知名企業與學校學術文化交流,學習主題為「海洋產業與應用」學習內涵參訪船舶訓練與操作例如三菱造船所史料館、大島商船專門學校、三浦造船所進行見習,特地安排長崎大學、鹿兒島中央魚類市場水產養殖技術和漁獲處理技術實作,提升海事水產類技職競賽優秀選手與未來國際海運企業接軌。 教育部主任秘書朱楠賢表示,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技藝競賽目的不僅提供選手驗證實力的平台,更希望藉此鼓勵選手分享自己克服挑戰的過程,讓技術型高中學生更理解如何落實所學、重視所學,朝「學術有專攻,行行出達人」的理想前進。教育部國教署則表示,海事水產教育是國家發展重要的根基,尤其臺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國教署未來會持續投入更多資源協助各海事水產學校發展課程,營造海事水產優質學習環境。
校長開講 【花蓮】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從喜歡開始發揮無量的天賦能力
致力於國際化教育的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鼓勵同學找到自己喜愛的事物後,努力追求高遠的目標,不要因性別、環境限制而卻步。「天賦」能力的發揮,往往是從「喜歡」開始,要勇敢面對,認真學習,累積實力,展現自信,才能在專業上發光發熱,進而協助他人。 發掘天賦的第一步,就是從「喜歡」開始,不要受限於性別、出身背景和環境,不敢嘗試自己喜歡的事物。「勇敢面對自己的天賦並培養相關的專業能力」是高中到大學階段重要的自覺。 在高中、大學階段,參加社團是最容易找到興趣的方法。多數同學選社團,多半從自己喜歡,至少是不討厭的領域開始。社團是除了學業學習之外,是訓練處事能力、拓展視野和結交志同道合好友的地方。 選擇社團一定要跟著心裡的聲音走,不要因為性別、出生背景或環境限制,不敢選自己喜歡的。例如,男生喜歡廚藝、音樂、美術,不要因為這類型的社團,多半是女生參加而卻步。同樣的道理,放在選擇科系上,千萬不要覺得男生一定要唸理工,女生最好唸社會科學而放棄自己真正喜歡的領域。凡事從喜歡開始,才會找到自己天賦的能力。 劉校長鼓勵同學從「喜歡」找天賦,不要被性別與環境限制。 自信可以發揮天賦 這一代的青年,要跨越許多有形無形的疆界-像是國界、性別、語言、學門等,及早立下志願,努力精進成長。就性別而言,現在女生的表現,不輸男生,例如聚集最多頂尖生的醫學系,男生、女生入學比例接近一半。然而,放眼全國各大教學醫院,女性院長鳳毛麟角,並非女性能力不好,而是女性必需要自信能超越一些刻板制約,才能得到外力支持,承擔領導責任,從而推動改變與進步。 鼓勵年輕的女生勇敢面對自己的天賦,將上天賦予你的珍貴能力無量發揮。尤其在亞洲許多國家傳統的價值影響之下,很多女生的天賦發展被限制。臺灣社會在這方面而言相對進步,比起亞洲其他國家諸如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印度等,女性在專業發展上有比較多的機會,空間也很大。可是,看到很多女性往往對於自己的能力不夠有自信,不敢在專業舞台上爭取發光發亮的機會。 自信的養成是一步步累積。很多同學沒自信,可能覺得自己成績不夠好、不夠漂亮、家庭背景不夠亮眼、各方面的表現不夠突出,其實年輕人眼中的「不夠」都是屬於「客觀條件弱勢」。唯有專業實力能培養信心,而專業實力的養成靠日積月累,我們常聽到「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準備好的第一步就是要「歡喜認真地投入」,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認真,不足的就努力學習,日子有功,久而久之就累積了準備好的實力。 很少有人會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持續投入時間與精力,回到原點,想讓自己表現變好,一定要找到喜歡的領域深耕,有興趣才會投入,才會做得好。 弱勢不是學習的障礙 臺灣教育資源跟很多國家比起來,非常充沛,對很多弱勢的同學來說,只要有心學習,一定能找到支持你的學習資源。臺灣教育對弱勢的扶助,甚至拓展到海外,以慈濟大學來說,隨著慈濟四大志業全球化的開展,這幾年將招生觸角往外走,學校裡有不少來自東南亞,甚至非洲的學生。他們從小受到海外慈濟人的幫助,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在他們國內完成高中學業後,再申請來到慈大唸書,許多已學成後回到母國服務社會。 今年慈大公衛系來自南非的畢業生林琪蘿,在她的家鄉,女生幾乎沒有唸書的機會,十多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但在慈濟志工幫助下,9歲的琪蘿進入南非慈濟小學,學會臺語和國語,高中畢業後來到慈濟大學就讀,表現非常優異,目前繼續進入公衛所深造。 出身弱勢絕對不是發展的限制,關鍵在於有沒有心改變自己和所處的環境,只要有願就有助力。教育就是改變人生困境最好的途徑,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賺大錢、功成名就,而是從充實自己開始,養成實力後幫助別人,改變世界,自利而利他,正是佛陀教育的精神。 國際志工教育推己及人 慈大一直朝著「國際專業志工大學」辦學方向努力,希望慈大的學生,不管學的是醫學、傳播、社工等各個領域的專業,出社會後都能以自己的專業貢獻所長,一旦遇到災難發生,社會需要時,都可以佈施專業,擔任志工服務人群。 現在世界局勢變化快速,各種突發災難的救援,需要許多志工投入幫忙,除了出錢、出力的志工外,更需要有專業能力的志工,例如醫護人員、社工、記者在第一線投入,才能更有效率地幫助災民。 教育對個人和世界的改變是逐步累積,無法速成。對同學而言,也許現階段的求學過程不是那麼順利,只要你願意努力,慢慢的累積實力,就是給自己改變的機會,未來你會做得更好,更有能力,進而更有自信。 慈濟大學校長 劉怡均 小檔案 ★出生:1967年 ★現職:慈濟大學校長 ★學歷:高雄女中、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學士、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微生物學碩士、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神經科學、記憶形成及退化機轉、阿茲海默症之病理及預防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醫藥衛生學群醫學學類、生物資源學群植物保護與昆蟲學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插旗網紅藍海 醒吾科大舉辦直播競賽 挖掘新秀
繼與1111人力銀行、Up Live聯名合作「網紅學院」,結合業界、學界資源培訓網紅人才,獲得迴響。醒吾科大日前再辦全台「第一屆醒吾盃網紅直播競賽」,挖掘直播新秀。本屆競賽主題貼合林口在地特色農產品—有機菜,廣邀全國高中職、大專生參加,藉由初生之犢天馬行空的創意以新媒體直播方式推廣在地特色農產。 醒吾科大深知唯有建構出一個實務的教學環境,學生的學習才能與業界接軌。因此課程規劃的重點透過地域、產業與優秀人才的多元結合,期望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及專業人才的培育。藉由與在地企業產學合作,讓學生們直接接觸業界對於直播及社群經營的需求,轉化成課堂上的實務演練。上半年搭配母親節的活動,與鍋寶合作推出一系列針對年輕族群所行銷的家電網路影片。下半年在課程規畫上協助在地打鹿岸原住民餐廳經營社群媒體,以分組執行方式,帶動餐廳粉絲團人氣。 此次舉辦的「第一屆醒吾盃網紅直播競賽」,也是透過與林口在地的四家有機農場合作,芽寶寶有機農場、周好小農場、畦遊季有機農場及語林農場共同合作,提供對於網紅直播有興趣的年輕人一個創意表現的平台。學校也邀請目前在直播業界具有相當知名度,曾獲Youtube大獎的伊林人氣網紅鄭雅昀Selina、擁有近20萬粉絲的Youtuber Gino勁宥及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專業講師蔡建郎來擔任此次競賽活動的評審委員。評審們也會直播他們對於參賽者的評選標準及得獎小秘訣,參賽者們敬請期待。更多相關資訊請上Youtube頻道搜尋「醒吾一番」。
大學校園 德明科大資管系連續18年獲得 全國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大獎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連續18年在全國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獲得大獎。該系2組學生團隊從初賽一路到決賽,11月2日於2019第24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中,經過一整天與全國各大專校院資訊相關科系激烈競爭,打敗許多國立及知名私立校院再創造佳績。其中韓文銘老師指導的團隊,學生呂長紘、李志文、黃星耀、李翌群以作品:「兒少網路安全防護罩」榮獲iWIN兒少網路安全防護創新應用組第二名,另一組徐翠琇老師指導的團隊由學生詹志文、林浩倫、許庭維、李睿恩、張喬豐、王崧宇、陳建旭組成,以作品:「兒少網安一把罩」榮獲第三名及全場最佳人氣獎。 全國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為經濟部、教育部等舉辦之官方正式比賽,為提升各校系所知名度與地位之重要全國性資訊類最大競賽。因此,國內公私立校院皆踴躍參與,競賽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德明科大資管系能夠連續18年在此大賽中獲得許多獎項實屬不易。
校長開講 清大校長賀陳弘:考招制度要能看到未來需求
教育的變革與時俱進,大學端如何選才、育才,並培養出國家未來優秀的人才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在目前考招制度的變革,加上108年課綱推行的環境下,大學如何配合制度做翻轉?如何與高中端結合?如何共同為未來臺灣教育衝出一片天?亟需各方共同的合作與努力。本刊專訪身兼大學招聯會召集人的國立清華大學賀陳弘校長,分享考招制度設計的理念與影響。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 招聯會依照大學法成立,成為協調平台 【問】:請分享一下招聯會的定位跟職責。 【答】:招聯會的法源是大學法第24條:「…大學為辦理招生或聯合招生,得組成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聯合會並就前項事項共同協商擬訂,報教育部核定後實施;大學招生委員會或聯合會,得就考試相關業務,委託學術專業團體或財團法人辦理…」。大學招生可以單獨也可以聯合招生,但20多年來從社會到教育部的想法都是聯合招生,主因是隨著大學數增加,如果個別招生,社會的成本、家長所要承擔的壓力會很大。所以,招聯會的屬性就是一個協調70所會員學校的平台,協調出一個共同可行方案。 臺灣從50年代就有聯考,所以大考中心很早就存在。而招聯會是一直到86年左右才成立,原因是從84年開始試行多元入學方案,各校在共同的考試招生之外採取不一樣的入學方式,就需要有個協調的平台。 多元入學剛開始時,招生名額大概只有1%,但隨著大家逐漸接受這樣的入學方式,比例也日益增加,招聯會的工作就越來越繁複、越來越受到矚目,影響也越來越大,成為一個動見觀瞻的事情。 另一方面,因為大學之間的屬性差異大,招生的定位、策略、方向也差別很大,在這情況下很難完全滿足每個大學的需求,所以招聯會要去折衷、磨合各大學不同的招生需求。隨著大學數增加,多元入學的學生也增加,所以招聯會挑戰越來越大,因為要滿足更多的學生、更多的大學的需求。 新課綱出現,影響考招制度的改變 【問】:過去的考招制度有什麼問題,為什麼要改變考招制度? 【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新課綱的出現,因為大學選才和高中育才,彼此是連動的,高中如何育才其實是會影響大學的選才。反之,因為大家都說考試影響升學,或是說選才影響育才,這個方向的影響也是存在,所以大學怎麼選擇學生會影響高中如何育才,這是一個連動的過程。過去影響力大的是大學,這次則是高中端影響大學端的程度較大,主因來自於108新課綱重視的適性選修,把部定必修減少,學分數大幅的釋放給各校必修、選修或是空白課程。 新課綱對選才有兩個直接的影響,第一是紙筆測驗命題範圍與科目減小,高中端希望把大學考招的有形考科份量減少,也就是讓學生有更多的差異化學習機會,例如將準備第五科考試的時間拿去做適性的選修,所以考科減少,這是第一個影響。 第二個是學習歷程檔案信效度提升。目前已建置全國性的資料庫,是將原來備審資料做成資料庫,使可信度跟有效度都提高許多,學校如果造假,教育部用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查證就很容易,再配合行政罰則進行處分,學校幾乎不可能再有舞弊空間。 【問】:考招制度若是因應課綱改變,是否表示相信課綱是往好的方向發展? 【答】:背後的因素,是人才培育的趨勢問題。過去為什麼必修需要那麼多?因為過去的人才培育比較重視規格化的人才,學生需要學較多一致化的課程。因為過去是一個以製造為主的經濟型態,從60年代到90年代,主要的產值在製造業部門,製造業提供非常大的經濟貢獻。製造業有個特性,就是效率導向。這個產業對於人才、原物料、製程,對品管的程序,都要求制式規格,因為只有規格能夠保障所做的產品是在原來設計情況之下。對於人才的晉用,也不須有太多的彈性或是想像,只需經過制式的教育流程,具備被雇主肯認之相同能力。所以整個教育流程也是高度的規格化,例如教材,僅有一綱一本,最多是一綱多本,絕對沒有多綱或是非綱。 師資培育方面,以前政府培育師資有一套的標準作業流程,師培也是一個被規格化的事情,學校的組織編制、校園環境全部都規格化,如此能確保培育出來的人才規格都差不多。但現在的產業多元發展,需要新型態的人才,就應該調整作法讓每個人盡可能就天賦去發展,以最有興趣和最有效率的方式去學習,讓教育出來的人才差異化、多元化。所以多元創新和適性學習是一體兩面的,不適性學習的話就不會有多元創新。大學選才是教育的一個環節,對高中教育、大學教育都有影響,如果這裡不調整的話,會使前面的改變沒有意義。 整體而言,教育必須建立一個比較多元的價值觀,因為人才本來就不適合用一元化的線性排列去評比,即便同一個學生,也可以因為大學校系選才重點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錄取結果,更何況各個學生本身就不同。 強化多元學習,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未來。(高教評鑑中心/攝) 考招應與時俱進,符合社會期待與需求 【問】:您心中理想的考招制度是什麼樣的? 【答】:並沒有一個制度可以跨越時空適合每個時期,因為制度都是依特定的時空、社會條件而產生。推動新的制度並不表示否定過去的制度在過去時空的合理性。大學入學制度二十多年來隨時空環境而演進,不是只滿足於當時時空的需求,因為這些學生,是20年之後才對社會產生主要的影響,所以要能符合未來的時空環境及社會條件的需求,才是成功的考招制度。 這樣的制度對社會而言是有領先性,所以當前的社會是否能接受,就是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大學端做考招,必須具有前瞻性或是未來性,但是面對到社會的現實面,卻常常會有衝擊。 因為環境在變、社會條件需求也在變,制度需一直往前走並與現狀維持著一點差異,所以進步的張力是一直存在的。簡而言之,考招制度的設計一方面是希望能讓社會的發展取得先機,而這個先機要在社會可接受的範圍內以避免過多的爭議,經常需要測試社會能夠接受的底線漸進微調。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一直進化的制度。 【問】:為什麼繁星申請入學的學生在大學表現會比指考分發的好,會不會有一種狀況是因為已經被層級化? 【答】:繁星入學全國15%的名額中,大部分來自偏鄉及都會非主要高中的學生,這些學生在班上名列前茅,但面對學測的時候,不見得優於都會主要高中的中段班學生。不過他們具有在各個高中的成功學習經驗,包括良好的學習動機與自我管理,這些正是大學階段所需要的成功因素,所以各大學普遍發現繁星的學生入學之後表現較好。 我們分析100-107年八年之間三個入學管道學生的學測成績(如圖一),發現各管道之間的學測成績分布並沒有差異。其實申請入學跟指考分發主要的差異不在於入學當時學習成就的高低,而在入學之後穩定度與興趣認同的差別。各校之間會有一些不同,所以甲校可能看不出來申請入學跟指考分發的差別,在乙校卻可能差別很大,不同的系可能也會不同。所以招聯會一貫立場都是鼓勵校系招生專業化,累積自己的大數據,去選擇最適合的招生方式。很類似評鑑的觀念,並不設定一個跨校系皆準的最佳招生管道,各校應該自己去做抉擇判斷。招聯會也沒有權力去為各校的各管道招生名額做決定,都是由各校自主設定。 新制度的推動仍需時間考驗 【問】:您對於學測滿級分卻落榜的現象有什麼樣的想法? 【答】:如果要讓學生有更多錄取機會的話,可以增加志願數,目前是填6個,可以增加到10個志願乃至20個志願,讓機會增加。但如果同樣的一群學生以現行3倍率來填10個志願,將使重榜增加、缺額也會增加,結果得以入學的學生總數較少,對於這個入學制度來說,就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方式。也造成強者拿更多,弱者得到的機會更少。當分數越高,考上的志願數也是增加,原先6個志願都上的學生很可能是10個志願全上,結果造成更多重榜,反而壓縮到其他學生的錄取機會。所以這個制度若要維持其有效性,需要注意這個比例關係。 今年甄選超額較多的大概有60個系,佔全部2,092個系組的3%。由於其中1/3超額錄取的學系是醫學類的,包括醫學系、牙醫系、中醫系、獸醫系等都是熱門的醫科志願,所以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考滿級分還上不了醫科,對此非常抱怨。其實學測第一階段的設計,原意就是希望學生先能達到系訂的標準,系上再用其他的方式來檢視這個學生,級分只是個門檻的概念。但是因為跟過去相比更難考上第一志願,所以很多學生覺得機會變小而抱怨。但是另一部分的學生卻得到了入圍被看見的機會,系上也更能夠選擇未來真正適合行醫的學生。制度的得失利弊,各有其角度。 臺灣社會是從一元化過渡到多元化,在教育方面現在依然還是過渡時期,所以學生、家長,甚至包括老師,對於多元的概念還沒有很徹底的接納。 每個校系放榜都有一定的備取數,備取太多會被人罵,備取太少也會形成缺額使學生喪失入學機會。志願數增加其實是給有優勢的學生更大施展空間,控制志願數則是給弱勢學生保留更多的機會。以目前制度來說,弱勢學生的錄取率只有在繁星接近3%,申請入學及考試分發都較低(如表一、圖二)。社會的人口組成中,弱勢學生佔3%,也就是說弱勢學生在各管道的錄取率其實都仍然低於平均值,所以在設計入學制度時候,盡可能多照顧弱勢學生,還是有它的合理性。但是照顧弱勢多一點的同時,優勢學生的權益也相對會少一點,目前社會上反映聲浪比較大的多是優勢學生的家長,因為他們覺得子女的選擇機會被限制。 強化多元學習,讓學生找到自己的未來 【問】:您認為考招制度是一個是育才與選才的作為,那大學端要怎麼做,才能培養出社會能接受的人才? 【答】:經過新課綱、多元適性選才、多元入學等方式,大學收到的學生應該比前一個世代更具有學習動機,更知道自己興趣在哪裡。以前的學生沒有那麼強的個人思維,大多會服從師長、家人的選擇,安分的把大學念完,不會想太多。現在的學生大多有自己的主張,把他限制在單一學習軌道上面,對學校、對學生都不利,所以彈性化是各大學都該做的事情,例如跨領域學習。現在各校系的必修學分都往下降,讓學生騰出128個學分裡更多的空間去做跨領域的學習。另一方面是實驗教育,讓每個學生依各自的條件和特性去設計畢業路徑。一般大學都是套餐式,學校20個系就20個學程;實驗教育則嘗試有100個學生就有100種學程的選擇,因此學校的組織運作、輔導,很多地方都需要做調整,但彈性加大的方向上大概是這樣。 各系也有各別的文化,有慣性也有創新性,兩者並存。創新的人主張讓學生自由發展,慣性的人會認為若專業科目沒學足夠,能算是該系的畢業生嗎?認為甲系學一點,乙系也學一點,最後什麼都沒學會,所以反對亂跨領域。學校就要設法從中平衡,以免過猶不及,所以學校也需要在多元的方向上漸進發展。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81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國立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考招制度要能看到未來社會的需求
高中校園 醒吾科大與光啟高中簽訂策略聯盟 分享資源相互合作共創多贏
為了持續擴大校際交流,增進兩校學生的學習成效,醒吾科大18日與光啟高中正式簽訂策略聯盟。簽約儀式由醒吾科大陳義文校長主持,光啟高中則由陳成業校長帶領孟憲瑾學務主任、張忠義總務主任、李世揚實習主任、資訊科周秀諫主任、機械科王義傑主任、汽車科郭建中主任、李建軒餐飲管理科主任、普通科鄭佩倫主任等主管一同出席。 光啟陳成業校長致詞時表示,面對少子化的浪潮衝擊,高中端必須更積極因應。所以光啟特別與醒吾共同合作,希望建立起3 4的人才培育模式,才能讓學生透過完整的養成教育,建構出自身的未來就業力與競爭力。陳義文校長致詞時則特別讚揚光啟高中在黃東榮董事長、陳成業校長的帶領下,辦學成效有目共睹,可以說真正實現了「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非常值得學習。醒吾科大做為光啟高中畢業生的升學出路端,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希望讓學生能夠「懷抱希望、充滿活力、實現卓越」,因此兩校可以說是「志同道合」。 陳義文校長進一步說明,為了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醒吾努力爭取各項外部資源挹注,包括5年3.29億元的高教深耕計畫、3年9,150萬元的教學卓越計畫,以及1,200萬元的優化技職計畫等等,都代表著教育部以及審查委員對於醒吾的肯定。利用這些資源,加上董事會的支持,今年耗資三億七千餘萬元興建的新觀光餐旅大樓,以及堪稱校園版小巨蛋的醒吾科技藝術展演中心,都已經正式落成啟用。另外還包括讓光啟師生讚不絕口的電競教室,裡面有完整的競賽室、水冷式電腦組裝、電競直播室等。這些軟硬體設備等資源,除了校內的師生之外,也非常歡迎高中職端的策略聯盟伙伴一同來使用,因為唯有相互合作,才能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下共創多贏,這也正是醒吾積極爭取與光啟簽訂策略聯盟的原因。 陳義文校長指出,在108課綱上路之後,重視素養的人才培育模式是高中職與大學端必須共同努力的方向。做為一所以「務實致用」為核心的科技大學,醒吾已陸續建立了許多具有特色與發展性的院系科所,包括「網紅電商」的商管學院、「國際觀餐」的觀餐學院、「影視設計」的流行藝術學院,以及「智慧時尚」的設計學院,都能對接到包括觀光、休閒、電競、網紅、展演等產業。未來透過資源共享,可以讓高中職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相關產業,並且進入一條龍式的人才培育體系,對於未來繼續升學甚至畢業之後的出路,都能有很好的銜接。 最後,陳義文校長也特別感謝光啟高中的師長。他表示,過去105-107學年度,醒吾的學生一共獲得811項國內外競賽獎項,包含126金128銀72銅及多項優勝;而這當中,有很多是光啟高中所培育出來的學生。未來在兩校結盟之後,相信一定能在既有基礎之上,一棒接一棒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大學校園 【109臺師大】修畢「第一門課」 即可登記雙主修╳輔系
為因應社會發展、跨域人才需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推動近年來堪稱規模最大的跨域學習課程改革,除了全盤檢討全校共同必修科目,並要求各系調降雙主修、輔系學分數外,大幅鬆綁修讀雙主修、輔系門檻從甄選制改為登記制,學生只要修畢各該領域規定「第一門課」,即可申請登記修讀雙主修及輔系,以鼓勵學生探索興趣、強化多元知能。 臺師大教務長陳昭珍表示,目前師大學士班學生有興趣跨域修習雙主修、輔系、學分學程比例占約50%。與臺大、臺科大合作成立臺灣大學系統以來,每年三校跨校選課學生超過六千人次,106學年度開放跨校修習學分學程,今年更開放跨校修習輔系,這次透過雙主修輔系新制,除了可適用所有師大在校生,也將適用臺大、臺科大學生。 首開雙主修、輔系與通識學分雙重採認 臺師大各學院和學系於10月30日教務會議中,共同研議通識課程納入雙主修、輔系修習科目事項,各院和各系預計從現有通識課程、各學系必修課程或院共同課程,挑選出一門核心課程,設定為各系雙主修和輔系課程架構的「第一門課」,並將該課同時納入通識課程和雙主修、輔系學分採計範圍。 採雙重採認的「第一門課」,可採計為通識課程學分,或作為雙主修、輔系規定學分計算。陳昭珍說,學生可藉由修習「第一門課」,探索自身第二專長,修畢後若對該領域感興趣,可進一步申請雙主修、輔系;若發現興趣不足,仍可採計為通識學分,以協助學生有效學習,觸發學生興趣探索、強化通識課程跨域引導的功能。 配合雙主修、輔系新制,師大全盤檢討近10年來沿用至今的通識課程架構,從原本「七大領域」及「自由選修」劃定方式,變更為「博雅課程」、「跨域探索」及「自主學習」三類型通識課程。其中,「跨域探索(4至10學分)」類型課程可採認各學系為雙主修及輔系學生規劃的「第一門課」。 雙主修、輔系開放登記制 放寬申請門檻 在雙主修、輔系修習資格上,將從「甄選制」放寬為「登記制」,減少名額限制,且配合跨域探索學習目的,學生需要先修畢規定的「第一門課」,才可申請登記修讀雙主修、輔系。少數學系除了第一門課外,因為申請人數過多,會有2至5門先修課的要求;此外屬於術科性質,如體育系、音樂系、美術系等,因需具備術科專長之技能,仍會沿用甄選制。 針對登記制開放後可能衍生修課人數較多的調整需求,例如教室空間不足、排課時間衝突和教師員額安排問題,陳昭珍強調,學校會積極研擬配套措施,盡量安排大教室上課、增加教學助理、同一門課開兩班、分散各系課程排課時間等方式,排解實際執行時所遇問題。 修習課程方面,師大透過建立適當選課機制和線上課架系統等方式, 希望協助學生完成課程修習以順利畢業。選課機制上,強調已具雙主修、輔系修習資格學生,具有較優先選課分發順序;建立線上課程架構系統後,學生可隨時進入教務系統,依「歷年修課檢視表」查閱缺修情形,以利提早規劃選課。 精實雙主修輔系課程 促跨域學習風氣 陳昭珍強調,單一科系知識已不足以應付未來社會需求,過去傳統以系為導向的做法,讓師資及課程受到侷限,不易發揮出最大效益,學生也失去培養跨域能力機會。臺師大自101學年度起,要求各學系將該系必選修課從過去90幾學分,降低到75學分,約佔總畢業學分六成,以全面檢討課程架構,精實課程設計。今年統計,多數學系規定雙主修多達60至75學分,輔系多達32至47學分,下學年起,更要求各系雙主修降低至50學分以下。 臺師大於108年4月24日的教務會議先修訂通過全校雙主修、輔系辦法,並於10月30日通過各學系的雙主修、輔系辦法以及共同教育課程實施辦法,各系均已精實雙主修及輔系課程,調降雙主修課程學分數,以40至50學分為限;輔系課程學分數,調降至20至30學分為限;學分學程以12至20學分為限。降低雙主修、輔系學分數,能使各系全面盤點專業知能,模組化各系課程架構和必修設計重點,合理化學校資源分配,並促使學系及學院間的合作。
高中校園 【教官好酷】瑞祥高中翁淳儀 化身命運契機的轉動者
身著筆挺軍服,在青春洋溢的高中校園裡顯得格外奇特,軍訓教官,有人懼怕他的威權象徵,有人亟欲掙脫他對自由的限制,也有人從他嚴肅標誌下,看見一顆愛學生的心。 20多年前,翁淳儀也曾是大學校園裡盡情享受知識洗禮的學生,「我喜歡校園的單純,以及徜徉於學習中的氛圍。」因此畢業多年後,她通過女軍訓教官班招考,換上了墨綠軍服,以教官的身份重返校園。 從學生到教官,以前管好自己都很難,現在卻得管好一群叛逆期的學子。第一年她負責學校宿舍安全管理,年輕的翁淳儀覺得自己就像個媽媽,孩子生病了、心情不好、行為失當,教官媽媽都得出面「適時給予孩子所需要的東西」,那些東西,可能是母親般無微不至的關懷,也可能是教官無所不在的嚴格管教。 「教官要管的事情很細瑣,不能怕煩,個性上要有點雞婆,分寸要拿捏得當…」如此不容易的工作,她一做便是20年。為了有足夠的能力與資源,處理困頓學生的生命狀況,她又把自己從教官變成了學生,不斷奔波於高雄與嘉義之間,在南華大學攻讀生死研究所,浸淫生死哲學與諮商輔導。 翁淳儀(圖中)覺得自己就像個媽媽,孩子生病了、心情不好、行為失當,教官媽媽都得出面。 寬容與陪伴,輔導需要的孩子 翁淳儀將心理大師海寧格的「家族系統排列」,運用於校園輔導工作中,以寬容、宏觀的角度,面對生命議題,「當我們把一個人放進家族系統中觀察時,就會了解,不應把學生單單視為問題的製造者,以處罰終結問題,因為人不是單一個體,深受家族系統的影響,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學生問題,才能包容接納,甚至愛他。」 她引人本主義之父Carl Rogers的經典名言:「人是一顆種子,是有機體,充滿無限可能。」認為教育透過思考、學習,是將學生從盤根錯節的家族系統中鬆綁,進而翻轉生命的重要契機;而身為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教官,「其實我們能做的十分有限,只能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給予陪伴。」 翁淳儀曾經陪伴一位長期吸毒的女孩,走過一段重返校園之路。女孩因失學過久難以適應群體關係,翁教官索性邀請有繪畫天份的她,每天以繪畫的方式書寫心情,然後將畫本放在教官桌上,進行一場無聲溝通。 孩子透過繪畫,學習如何敞開自己,交付信任;教官透過投射性繪畫,進一步了解孩子,寫下反饋,「我想讓她知道,在這個學校裡,有人默默關心她,使她願意成為學校的一份子。」翁淳儀的心意並未說出口,但孩子冰封的心感受到安靜的溫度,經過3個月書畫往返,當她能夠對學校產生認同、與建立群體關係時,翁淳儀便默默轉身退場了。 利用服務與體驗,將愛延伸 除了給予愛,翁淳儀更教導學生成為愛的給予者。「我講、你聽,不如讓你親身體驗、親手操作,來得有用。」翁淳儀將教育現場延伸於教室之外,帶領學生到國小進行反毒宣導,到偏鄉進行社區服務,或到榮民之家聆聽榮民爺爺口述歷史,甚至淨灘、淨山,在情境中以五感親身體驗,在體驗中收學習之效。 「這是我高中三年做過最有意義的事」、「太有意義了,希望未來能繼續辦下去」學生們說,服務學習中,聆聽榮民爺爺口述歷史的學習果效最令人感到驚訝,然而,榮民與Z世代之間,如何從無法交集的生命經驗裡,獲得理解甚至感動? 翁淳儀說,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無虞,卻活在虛擬世界中,接觸的不外是冰冷的手機、電腦與電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經驗,十分貧乏;而榮民爺爺們卻願意敞開自己,以自身充滿血與淚的生命故事,諄諄教誨孩子們「要知足」、「要珍惜母親的管教」、「要有國家安全意識」,既震撼人心又教人充滿憐惜,當孩子走進爺爺記憶裡,跨世代之間最難以達成的傾聽與對話便達成了,讓生命穿越世代滋養著生命。 教育若是翻轉命運的契機,誰是轉動契機的人?「未來無論什麼人承接教官之職,都希望他能成為孩子生命契機的轉動者,給予機會、給予教養、給予關懷。」當離開校園的日子來到,翁淳儀心心念念的交接任務,仍然是愛。
大學校園 【2020 QS】大學就業力排名 臺灣10校入榜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中心(QS,Quacquarelli Symonds)於今年9月公布「2020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臺灣有10校進入排行榜,較去年多了2所,其中居首的臺灣大學名次由去年的81名上升至56名,也是唯一進入百名內的大學。亞洲地區前五名分別是中國的北京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清華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而世界前五名則是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澳洲的雪梨大學,以及美國哈佛大學。 臺灣10校入榜,臺大56名 臺灣入榜10所大學包括2所科技大學和8所一般大學。前三分別是臺大56名、交大141-150名和成功161-170名;而臺科大和北科大則分居191-200名和301-500名。 排名指標與權重 QS的「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於2015年首次發布,著重大學在就業前景和職涯發展的能力表現。主要是依據5大指標,對全球大學進行評估,選出排名前500 的大學,指標包括「僱主聲譽」、「校友成就」、「與僱主的合作關係」、「僱主和學生聯繫」及「畢業生就業率」。 世界排行TOP10 QS的「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力排名」前10名中,美國的大學有4所,英國和澳洲各2所,中國1所,香港1所。前三名都是美國的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繼續蟬聯冠軍。 亞洲21所大學列百強 在亞洲地區,共有134所大學入榜,其中21所大學進入百強。中國有5所大學在其中,包括第6名的北京清華大學、19名的北京大學、29名的復旦大學、35名的浙江大學和43名的上海交通大學。香港則有第9名的香港大學和90名的香港城市大學。 日本則有7所大學入百大,分別是:第23名的東京大學、34名的早稻田大學、50名的慶應大學、53名的京都大學、65名的東京工業大學、73名的大阪大學,以及98名的名古屋大學。南韓有4所,包括:第28名的首爾國立大學、82名的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88名的延世大學,以及96名的成均館大學。新加坡則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居24名。 ★資料來源: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20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