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2019地科奧林匹亞】3金1銀,榮獲世界第三
我國高中生參加2019年第13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在43個國家、163名的參賽學生中,榮獲3金1銀,國際排名第3名(日本及韓國獲得4金,並列第1名),成績表現優異。 由左至右為蔡侁甫、黃英綺、吳思翰、廖廷涓。 3金1銀,個人排名前十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等1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校內初選、全國選拔、選訓營及決選4階段,在516名學生中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 其中以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吳思翰表現最佳,榮獲金牌,個人排名第7名;另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學生廖廷涓表現優異,亦榮獲金牌,個人排名第8名,此外,廖同學在特別獎項部分,其所屬小組榮獲國際團隊野外考察(International Team Field Investigation)報告金獎,表現卓越! 地科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簡稱IESO)是專為18歲以下的各國學生舉辦的年度科學競賽,內容包括地質、氣象、環境科學及天文學等領域。IESO賽事分為兩部分,包括:70%的筆試及30%的實作測驗。近年來氣候環境劇變,地球科學逐漸成為顯學,每年舉辦一次的IESO不僅可加強高中學生認識地球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能促進國際間地球科學教育的交流。 本屆競賽中,學生不但要挑戰理論測驗(Written Test),同時還要在隔日進行實作考試(Practical Test),後者除考驗專業知識外,連同操作儀器及進行實驗的過程也包含在評分項目之中。實作考試分為多個階段,部分階段的考場選定在戶外,學生需進行實地的考察探勘,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經過縝密思考融會觀察所獲得的資訊,才能得以順利作答。 在計分的兩項目考試之外,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還安排國際團隊野外考察(ITFI, International Team Field Investigation)及地球科學專題討論(ESP, Earth Science Project),每個小組成員皆來自不同國家,學生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溝通、分工、實地考察、討論、製作簡報及手繪海報,且所有成員於簡報期間皆必須開口進行發表,並且在討論抽選得到的議題後,團隊共同繪製專題海報,這些環節活動的設計,對於學生未來求學生涯相當有助益,為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的特色。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若於地科奧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並可分別獲得獎學金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 我國榮獲36金 我國自2007年起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36金15銀1銅。
大學校園 醒吾之光!醒吾科大觀餐學院黃寶元榮獲師鐸獎
一位連蔡英文總統都訝異的師鐸獎得主,他不僅是隨總統出國做美食外交的國際名廚;同時也是醒吾科大觀餐學院的黃寶元院長。以前的他,打架鬧事飆車樣樣都來,念過的學校更是一間換過一間;但如今的他,憑藉愛心、用心與耐心,以言教和身教來成就無數技職生,讓醒吾觀餐學院的招牌在餐飲界發光發亮。 當年,讓黃寶元得以「渡己」的,是對餐飲的熱愛,激發了他心中的「廚師魂」;因為對餐飲的執著與付出,讓昨日的浪子變身成為今日獲獎無數的名廚,更多次獲外交部、僑委會特聘擔任「臺灣美食全球巡迴」講座,至世界各國推廣餐飲外交。正因為如此轉折的人生經歷,當黃寶元決定從耀眼的業界踏入「渡人」的教育界時,毅然決然選擇技職體系,希望能顛覆過往社會大眾對技職生的刻板印象,以自身經驗融入教學,鼓勵學生不斷自我成長及超越。黃寶元深信,「勇者無懼,只要堅持到底,人生就會有無限的可能」,而這句話不僅適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同樣適用在他的學生身上。 黃寶元院長以「廚藝專業教師」的身分,和自己的人生經驗故事投身教育二十餘年,教導出的醒吾觀餐學院畢業生更是備受餐飲界肯定。以去年為例,醒吾科大觀餐學生參與各種國際或全國性競賽,總共就拿下了134面?牌;而已經畢業的學生,不論廚藝或品德都深受肯定,往往在實習階段就已經獲得任職機會。也有部分學生走上創業之路,黃院長總會以其豐富人脈與經驗協助解決困難,並陪伴學生一路走下去,許多業界人士都笑稱這是少見的「一日為師,終生保固」。 難能可貴的是,黃寶元院長雖出身廚藝專業,但為充實其學術知能,更作為學生終身學習典範,去年甫完成台師大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學程。此外,凡是要鼓勵學生去考取的餐飲專業證照,他自己都先去嘗試,以便經驗教導與分享,多年來共取得近200餘張國內外多種餐飲專業及跨域證照,更是身教言教的最佳示範。 教育部108年度師鐸獎共有167位候選人獲各方推薦,經初選、決選,包含書面資料審查及入圍教師面談後,選拔出72位獲獎者。其中大專校院僅有10位,而私立技專校院更僅有3位。黃寶元此次獲獎,不僅是對他的肯定,更是對技職教育的肯定,如同黃寶元院長得獎感言一樣:「『實務背書學理、學理應證實務』,教育就像烹飪,若想成就一道佳餚,就必須專注、熱情、用心。」
高中校園 【2019總統教育獎】王奕鈞&陳彩娟,勤學苦練榮獲金牌
「2019年總統教育奬」共有56位學生獲獎,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這些同學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為實現夢想的未來持續前行。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仍能熱情學習的歷程,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得獎者可獲頒獎狀、獎座及獎助學金,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組獲獎者王奕鈞、陳彩娟的故事。 王奕鈞-「逆風飛翔的我」 榮獲2018世界盃盧森堡國際廚藝A級大賽金牌、世廚大賽「2018 FHA新加坡廚藝國際賽」翻糖銀牌、獲邀以「臺灣的驕傲」身分分享創作歷程。王奕鈞突破框架勇於求新的學習精神,是許多同學的榜樣,目前已經正取清華大學「拾穗計畫」的準大學生,也是2017健行好棒盃餐旅好手競技翻糖冠軍,也獲得韓國WACS國際餐飲大賽金牌肯定,成為最年輕的金牌得主。 王奕鈞小時候因為深受閲讀學習障礙的困擾,曾受同儕冷落對待,雖然努力卻得不到肯定、不被理解、非常孤單。在老師鼓勵與爸媽的陪伴下多元學習激發潛能,榮獲全國熱門音樂大賽爵士鼓冠軍及全國美展入選。國中時期就讀樂器素養班,是個爵士鼓手。從小就愛畫畫、音樂,總覺得藝術不應該只在畫布上,立下志願要用餐盤當畫布,要用視覺、嗅覺、味覺感動全世界。在準備餐飲科考試的期間,不分日夜苦練刀工、摺口布…,最後成為明道高中餐飲科特色招生最高分錄取的學生。 王奕鈞積極學習,為增廣視野,白天上課,放學後則到老師家勤練作品,每天半夜再花兩個小時練習,在第一次參賽過程,盡其所能地放手創作,完成處女作「母親」翻糖作品,拿下金牌,努力化成最真實的掌聲。接著代表臺灣展開世界廚師大賽一連串精彩挑戰,在廚藝界享有奧林匹克美譽之稱的2018世界盃A級大賽-盧森堡國際廚藝大賽中拿下金牌,站上國際舞台,來自70國家選手掌聲中展開國旗的剎那,心中只有滿滿的感動「我是王奕鈞,我來自臺灣。」 王奕鈞深信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堅持走來,夢想將不再只是夢想,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影響更多和他一樣雖然在傳統學制不被理解,但擁有天賦的孩子,有一天,一定會被看見。感謝過去鼓勵他以及曾經質疑過的人,因為這些都成了他前進的重要力量。在學習障礙的逆風中,勇敢飛翔追夢。未來王奕鈞將持續挑戰自己的極限,藉由多元啟發與專精之創作能力,充實創作與理論涵養,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讓世界看見來自臺灣的驕傲。 王奕鈞同學因閱讀障礙學習歷程辛苦,但他秉持不放棄、不畏挑戰、勇於突破困境的精神,在繪畫與音樂上皆有亮眼的表現,並榮獲世界廚藝大賽冠軍,廚藝技能出類拔萃,奮發向上堅忍不拔,足堪表率。 高中職組獲獎者-挑戰極限、表現亮眼的王奕鈞。 陳彩娟-「成功,不會一蹴可幾」 明德高中三年級的陳彩娟,從國中開始因父親罹患肝病無法工作,母親常須早上5點起床上山拔菜、到市場叫賣,彩娟都會幫忙,假日再去餐廳端盤子打工,課業、訓練與打工,繁忙生活從不喊累。 國中階段就在全中運打破全能項目紀錄,升上高中全力以赴,高二時達成與老師約定選上國手,並獲得亞洲青年錦標賽銀牌。「就像我認識的操場,一邊吹起順風,另一端吹的就一定是逆風。」彩娟努力勤奮發揮專長,享受揮汗運動的挑戰,克服家庭磨難與經濟壓力,當上了大隊長,持續以座右銘「人生不努力永遠沒機會,但成功不可能一次到位。」的信念,激勵自己勇於挑戰、突破自我,並與隊友相互扶持與鼓勵,帶領著團隊繼續朝成功邁進。她獲得107年全中運高女組全能運動第二名、107年全中運高女組跳高第二名、全中錦田徑賽高女組跳遠冠軍、全能運動冠軍 (破紀錄)、107年全國城市盃高女組跳遠冠軍(破紀錄)、亞洲青年國手全能運動第二名(獲國光獎章三等三)、代表臺灣參加亞洲區青年奧運選拔賽(泰國)、獲選2018田徑協會臺灣潛力選手赴大陸遼寧訓練基地培訓、2018中日陸上競技跳高交流賽代表選手。 感謝父母一路上的支持與教練們的協助,陳彩娟同學期許更加努力,挑戰運動員最高殿堂參加2020、2024、2028三屆奧運會,能為國家爭取更多榮耀。陳彩娟同學家境清寒,父親罹病無法工作。雖然身處逆境,但她打工分擔母親壓力,並秉持勤學苦練精神,在學業及田徑方面表現非常優異,於田徑七項全能競賽屢獲佳績,樂於助人,亦將獎金捐給校隊,足為典範。 高中職組獲獎者-勤學苦練、屢獲佳績的陳彩娟。 高中組獲獎名單
大學校園 【學海計畫】以色列.維也納.新加坡.越南 海外研習經驗分享
為提升青年的國際移動力,拓展國際視野,教育部推動的「學海計畫」,包括選送優秀在學生出國研修的「學海飛颺」、勵學優秀生專屬的「學海惜珠」,以及國際專業實習的「學海築夢」、「新南向學海築夢」等4項子計畫。自96年迄今已選送3萬4,762名同學出國。這些同學除了專業領域進修、研習,勇敢追夢、成就夢想之外,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深入體驗各國文化特色,同時將臺灣的人情味與文化傳遞給各國人民,每一位都是國民外交青年大使。 學海飛颺-研修以色列影像動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陳俞安同學透過106年學海飛颺計畫的補助,前往以色列貝扎雷藝術與設計學院研修影像動畫課程,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影像技巧,還有以色列對生命和藝術的觀點。學成返國後不但受邀各類媒體採訪,亦完成多場展覽,無疑成為以國與臺灣的文化橋樑。 學海惜珠-新加坡研修交換 學海惜珠獎助計畫代表─南臺科技大學李美筠同學,選擇赴新加坡淡馬錫理工學院交換研修5個月。除了一圓兒時夢想外,最大的收穫是學會「勇敢」。此次經歷也讓她更相信自己,並設下日後要留學海外、勇於踏足世界的目標。 學海築夢-維也納醫院實習 中山醫學大學童冠愷同學透過「學海築夢」計畫赴維也納醫科大學附設醫院實習,該機構為奧地利最好的醫學院,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醫學院之一。童同學表示,實習期間大量接觸來自歐陸各國及美洲、亞洲族群的經驗,除開拓本身的國際視野外,更紮實專業知能,讓他於返臺後能將所學付諸於實際行動,在面對醫療決策的當下增加更多參考想法,是一段非常難得的寶貴經歷。 新南向築夢-越南銀行實習 國立清華大學林家豪同學則是透過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赴越南世越銀行實習。在實際融入越南當地生活後,更加體認到全球化是現在進行式,並且應多加認識我們的鄰近國家,在東南亞市場中發揮影響力。 「全球移動力」是未來人才的首要關鍵能力,學海計畫藉由大專校院進行國際合作,協助同學於在學期間進行教育、文化交流,並及早體驗職場,與專業接軌,讓同學得以在生涯探索的歷程中,更深入認識自我,累積國際經驗及人脈,進而成為臺灣與國際社會的連結。
高中校園 臺南高工╳成大╳電工實驗營,強化實作技能
國立臺南高工電機科的實務技能辦學成效豐碩,為強化成大電機系學生基礎實作能力,從105學年度起連續3個學年度與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於暑假期間合辦「電工實驗營」,臺南高工電機科提供專業技能、良好的設備與實習場地,並規劃豐富的體驗學習活動,協助成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之際,增加實作能力,吸引歷年電機系大一生踴躍參加,也為兩校資源互通奠定良好基礎,並讓臺南高工學生對所學技術有更大的認同感。 108課綱已正式實施,強調國教各學習階段的連貫與整合,高中職階段也更重視與大學的資源連結。臺南高工王榮發校長表示,該校實習處統籌規劃成功大學電工實驗營計畫,電機科主任李易陞規劃5天實作教學的專業技能訓練,並由該科專業教師群安排室內配線與家用水電系統,以及相關實作技能課程,協助成大電機系大一新鮮人實際操作室內配線、水電管路加工等基本技能,在大學理論課程中,增加難得的實務操作經驗。 成大學生工業配線盤配線練習。 電工實驗營,強化專業技能 今年的電工實驗營相關課程分為A、B兩組,A組課程為認識PVC管、EMT管配管、單相二線、三線式配線、分電盤簡介與實作、綜合面版配管及設計實作、自來水管裝配實作練習、家用燈具介紹與裝配練習等項目;B組則為家用水電系統介紹、接地系統、太陽能、電熱水器介紹與認識、抽水、加壓馬達介紹與配線實作練習、三用電表介紹與操作、PVC管、EMT管配管、房屋燈控制、樓梯燈控制配介紹與實作等項目。兩組課程均具備高度實務性及挑戰性。 臺南高工表示,該校學生透過活動,以高職階段所學專業技術為成大電機系學生提供實務專業技能指導,也藉由與成大學生的互動,提升本身對高職所學技術的認同感,營造雙贏局面。而參加實驗營的成大學生也相當肯定此活動可提早接觸電機相關領域的基礎課程,充實基礎能力,有利於與大學相關理論課程結合。 此外,在實作體驗過程中,多位成大學生也希望更深入了解高職電機科所學的相關課程,以加深課程內容,因此,臺南高工電機科特別安排參加技藝競賽的選手學生擔任志工,協助大學生進行交流與實作。
高中校園 108智慧鐵人創意競賽 建中附中奪雙料冠軍
由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的「108年度智慧鐵人創意競賽」,今年共有1,190隊、6,435位高中職學生報名參加,經全國6場次分區初賽、24小時的複賽,最後有25支國內隊伍與10支國際隊伍參與本屆連續72小時不間斷的決賽挑戰,最終由來自臺北市立建國中學及國立師大附中應屆畢業學生組成的「起司三明治天團」獲評審團青睞,奪得一般組及國際組雙料冠軍。而國內技職組冠軍由首次參賽的國立彰師附工「垃圾不分藍綠,寶貝不分科系」獲得。 「起司三明治天團」的作品以蜂巢、雁群、含羞草和蘿蔔作為創作靈感,故事表演結合房地產廣告,作品具備實用性、可行性、科技性,及創造性外,更富含社會關懷的精神,展現別具一格的永續新概念,深受評審青睞,成為本屆最大贏家。 建國中學及師大附中的「起司三明治天團」獲得國內一班組及國際組雙料冠軍。 仿生設計,以生物為師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是一項挑戰自我極限的活動,創造一個如電玩冒險世界的新奇樂園,在精心打造的競賽城堡裡完成任務,豐富的闖關競技結合科學、人文、藝術、體育等元素,考驗參賽團隊的多元能力、團隊合作及臨場反應,並賦予魔法提示讓學生在闖關過程中,自然地運用策略規劃思維來開展行動。 決賽過程分為主軸任務及關卡任務,各團隊藉由闖關關卡的過程中獲得虛擬貨幣,可在虛擬商店購買特定商品,再運用這些商品,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主軸任務。本次決賽主軸任務主題為「仿生設計」,希望同學們「以生物為師」,透過大自然生物表面肌理與質感、色彩、結構、生活方式、運動方式與生物意象等各方面發想,製作仿生設計的成果實體或模型,並創作一個故事軸線,呈現仿生設計成果對永續的影響,結合科技展現永續的概念。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比賽內容融合生活與課程,促進知識活用,參賽隊伍可跨校、跨年級,甚至是跨領域團隊組成,每隊4至6人,每年約在11月到隔年2月中旬接受報名。欲了解詳情可至智慧鐵人創意競賽活動官網查詢。
大學校園 【2019總統教育獎】宋沁&王文彬,生命考驗幻化養分
「2019年總統教育奬」共有56位學生獲獎,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這些同學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為實現夢想的未來持續前行。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仍能熱情學習的歷程,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得獎者可獲頒獎狀、獎座及獎助學金,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專組獲獎者宋沁、王文彬的故事。 宋沁-「生命中的痛,往往會成為禮物」 宋沁自小由外婆撫養,母親已身亡離世,雙胞胎弟弟患有罕見疾病,家中經濟仰賴單眼失明的命理師父親支撐。生活的困頓並未將宋沁打倒,努力好學的她國小至高中皆獲選模範生。回想國中時,三年的品學兼優,已提前錄取國立高中,但在高中開學不久,命運考驗卻又再度降臨,相依為命的外婆發生嚴重車禍造成癱瘓,無法自主呼吸與行動。她永遠記得當時外婆插管虛弱得不能說話,仍奮力想握住她的手,「是外婆強烈的求生意志和愛,帶給我勇氣,讓我能堅強面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考驗。」 高一時宋沁因為必須長期至醫院照料外婆、打工賺錢兼顧課業,所以向教育局申請自學完成高中學業。在自學期間,宋沁發現許多教育議題,決心投入教育創新領域。與朋友共同創辦《青醒》線上雜誌,訪問不同產業前輩給年輕人的建議,並辦理自我探索活動,帶領青少年自我認識,設定人生目標。「我明白身在弱勢環境中的艱辛,也曾在無助之際受到貴人的幫助與提拔,因此在逐漸茁壯之際,我也盼能幫助他人、回饋社會。」 生命中曾經遭受的苦痛與磨難,往往會成為未來生活的禮物。宋沁隨後也投入志工培育,透過自身經驗,前往「西藏」愛心服務,並培育帶領大學生至海外擔任國際志工、參與草創三峽「原來學苑自學團」實踐教育理想,並回到大學補足教育與輔導專業提升能力與涵養,期望透過教育,以生命影響生命,未來才能幫助更多學生。 宋沁感謝生命的考驗,成了奮發向上的養分,未來希望成立幫助弱勢家庭孩子的「實驗學校」,陪伴弱勢小孩成長、度過難關。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高淑芳老師認為,宋沁以過人的意志力自學完成高中學業,毅然投入教育創新與培訓國際志工行列,熱心可嘉。 宋沁同學為中低收入戶與特殊境遇家庭,遭逢家庭巨變,以自學方式完成高中學業,並進入清華大學就讀。精進向上,並無微不至照顧車禍受傷的外婆,孝心感人。投身社會教育創辦《青創》線上雜誌,草創「原來學苑自學團」,把握每一個能付出的機會,用自己的生命故事,驗證弱勢家庭的無限可能,足為模範。 大專組獲獎者-遭遇家庭巨變仍不改其志的宋沁。 王文彬-「逆境中奮發向上,改變人生」 王文彬的父親需終身洗腎,母親也曾脊椎粉碎性骨折,雙親皆因重大傷病與意外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狀況陷入困境。父母教導他要好好做人,尊重長輩與友愛同輩,遇到困難時,也一定要全力面對挑戰,造就他絕對不輕易放棄的個性。王文彬努力用功念書、積極參加國內與國際活動多元學習,希望自己將來可以成為優秀的人才,改變家中困境與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學業成績之外,工讀的機會不管是多或少,王文彬都儘量去做,希望可以補貼家用改善家庭,透過各種機會增進自己能力,未來希望持續參與各種國內國際活動學習、完成博士班學位。他積極參與各種議題活動、研討會發表研究、2010-2017年獲選青年全國代表、2010-2018年半官方機構美國教育基金會AIEF校園大使與翻譯、獲選2017年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前往泰國與馬來西亞訪問,回國後在總統府接受總統召見。在英國拜訪最大環保組織及和劍橋大學與英國女王冊封爵士進行對談,為世界環境及臺灣外交盡一份心力,回國後持續專研其研究與參與國內外之國際事務,期盼能作出更多貢獻,也改變自己的人生。 王文彬同學為低收入戶,但積極、樂觀、努力、進取,曾連續8年(2010-2017)獲選教育部青年署全國會議代表、獲選2017年外交部國際青年大使,前往泰國及馬來西亞訪問,並在2018年獲得教育部國際行動計畫,前往英國學習如何幫助台灣推動環保永續計畫,表現優秀,值得推薦。 大專組獲獎者-逆境中仍奮發向上的王文彬。 大專組獲獎名單 ★看更多:2019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成大水利詹錢登 6招培育水土防災人才
臺灣四面環海,雖然具有豐富的海洋生態,但每到7、8月的颱風季節,總會有接二連三的颱風前來拜訪,尤其近年颱風更是一個比一個威力驚人,所挾帶的狂風豪雨不僅讓臺灣從南到北都大雨不斷,許多地區更因豪雨成災而淪為「水鄉澤國」,道路也淹成了小河。 颱風、暴雨所帶來的災害讓民眾正視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而水利工程設施品質的優劣更與工程人員在校所學習習相關,必須透過扎實的課程學習,循序漸進養成該具備的專業能力;因此,水利工程學系老師扮演的角色格外重要,如何將一身武功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踏出校門後能發揮所長,亦考驗著老師們的教學功力。 教學結合實務 投入土石流防災工作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同時也是水土保持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詹錢登,多年來春風化雨,為國內培養許多站在第一線的水利工程專業人員。專研水土保持、水利與海岸工程的他,早在民國89年就出版了臺灣第一本土石流專書《土石流概論》,將土石流形成原因、防治工作等理論與實務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撰寫成冊,幫助學生心領神會,為土石流防災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除了投入教學與研究,詹錢登更將專業發揮在實務應用上,長期協助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進行土石流防災工作、規劃土石流特定區、進行災害調查與防治等。莫拉克颱風襲臺期間,他就帶領研究團隊進駐土石流防災應變中心,發揮專業,協助政府分析土石流資訊與預警,降低風災所帶來的損害,其貢獻不只讓他在2012年獲得行政院三等功績獎章,成為國內少數獲得行政院三等獎章的學者,更在今(2015)年獲選為美國環境及水資源學會(Environmental and Water Resources Institute, EWRI)會士,表彰他在水利工程領域所做的貢獻。 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學習 「水利工程學是一門與人息息相關的學科,工程人員要多方面來進行整體考量,仔細思考該怎麼做才能維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所能達到的範圍內降低天災所帶來的影響與損害。」詹錢登談到,不少人對於水利工程都抱持一種迷思與錯誤想法,誤以為只要蓋了水利工程就可以保證水患從此不會發生。 事實上,水利工程並非防止水患或災害發生的萬靈丹,以為就此可遠離各種災害,而忽略了水利工程的興建目的是希望透過水利設施來強化排水能力、降低災害的發生率或是影響層面,而不是只要有蓋就能萬無一失、永保安康,否則一旦降雨量超過水利設施當初所設計的承載能力時,一樣有可能導致水患等災害發生。 這些觀念不只普羅大眾需要知道,水利工程系所學生更應了解,詹錢登表示,水利工程學是一門必須遵守自然法則、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學科,其學習、研究、教學都離不開實務的本質,因此教學時他相當注重學生能否融會貫通,將課堂理論與實務工作結合,一步一腳印,扎扎實實學好該有的能力。 教學第一招:帶領學生走出教室 眼見為憑 詹錢登認為,身為水利系的學生不能只坐在教室裡,憑著課本上的文字或照片想像一座水庫是什麼模樣,或土石流帶來的災害究竟有多嚴重,而是必須找機會走出教室眼見為憑,擴展學習視野。因此,他會利用時間帶領學生實地勘查水利設施與進行野外研究,以大自然為師,教導學生將實務與理論融為一體。像是他前陣子才帶著學生前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雲林縣古坑鄉打造的「華山土石流教學園區」進行校外教學,幫助學生了解土石流災害的形成原因、防治過程,以及進行防砂壩等水利工程的實務解說,讓學生可以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才不會陷入閉門造車的窘況。 教學第二招:善用地利之便 校園變戶外教室 由於大型水利工程或設施如水庫、攔砂壩、防洪道等並非年年興建、月月動工,不見得有辦法讓每一屆學生都有機會到現場觀摩實物建造工程,此時,詹錢登就會善用「地利之便」來輔助教學。 像是成大在校內興建的海工大樓、生科大樓等教學建築,對學生來說,正在動工的大樓即是一個良好的實務學習場所,詹錢登便會利用時間帶學生直接前往建築工地進行觀摩與學習,了解一棟大樓如何設計排水設施與進行防災工法等。他笑著說,如此一來學生既可就近觀摩,又不用舟車勞頓,是個不錯的課堂輔助教材。 教學第三招:利用實際案例 進行課堂解說 詹錢登說,水利工程學是一門與實務習習相關的學門,許多知識與理論如果只靠課本講述來紙上談兵,可能會說不清楚、講不明白,老師授課時最好能運用實務案例加以說明,幫助學生融會貫通,讓課本知識活起來。 例如造成小林村滅村的莫拉克颱風、土石流等,詹錢登認為都是很具代表性的天然災害案例,藉由近年發生的水災或風災實例,引導學生了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與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讓學生從中理解如何透過水利工程的興建來防患於未然,減少災害帶來的影響。 教學第四招:練好基本功 演算能力不馬虎 正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工程設計亦是如此,許多大型的公共水利工程如水利設施規劃、水庫容量設計等都攸關群眾生命安全,影響深遠,因此設計與計算都要講求精準、不容馬虎,因此,如何利用在學階段打下良好基礎,就變得十分重要。為此,他授課時格外重視學生演算能力的培養,無論是課程解說還是出作業演練,都會要求學生必須培養良好的演算能力,練好基本功,畢業後才能具備該有的水利工程專業能力。 教學第五招:善用衛星地圖創新教學 詹錢登談到,隨著網路與電子科技進步,有愈來愈多程式與軟體帶領我們遨遊天涯海角,例如Google Earth就是很不錯的衛星地圖,即使不出國,也可藉由衛星影像,帶領學生了解一個地方的水文環境與災害情況。另外像空拍照片、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等,亦可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為課堂挹注創新教學能量。 教學第六招:教學因地制宜 多元思考 水利工程的學習其實非常在地化,詹錢登說,每個地方的水文環境都不一樣,無法完全依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驗套用在自己身上,因此,水利工程應用必須要「因地制宜」;因為每條河都有它自己的個性,國外有效的治水工程不見得就對臺灣有用。 詹錢登提醒,老師授課時必須培養學生多元思考的能力,預防水患發生不是花大錢將堤防愈蓋愈高即可,而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配合一個地方的水文環境變化、坡度高度等條件。 尤其這幾年氣候變遷日益劇烈,常常一夕間就下完一個月的雨量,因此,詹錢登特別強調,進行水利工程規劃時,更要從多面向思考,才能因應當地氣候與風土環境變化,設計出適宜的水利工程與防災模式。 教學第七招:課前十分鐘複習 銜接前後進度 詹錢登認為, 教法可以創新,但學習得按部就班,就像一個優秀畫家,必須從人物素描、風景描繪慢慢學起,一步一腳印慢慢累積,才能再學習野獸派、印象派等多元畫風。他強調,創新的前提是按部就班的學習,如果沒有先讓學生把基本功練好,就先學其他功夫,是不切實際的教法。 為提升學習成效,他也分享教學秘訣,就是利用每堂課開始的前十分鐘複習上一堂課的內容。詹錢登表示,由於理工課程具有一定連貫性,如果這堂課聽不懂,就有可能影響到下堂課的學習。為了讓學生可以順利銜接,他會在每堂課的前十分鐘進行複習,將上堂課的重點重新講授,一方面有助於「喚起」學生之前的課堂記憶,一方面亦有助於連接下一堂的授課進度。 「授課不是教愈多就愈好,重點在於把學生教懂!」詹錢登認為,有些老師為了將所學通通教給學生,非常努力的添加授課內容,但在他看來,教一門課的重點在於學生有沒有聽懂老師所教的內容,而不是拼命塞知識給學生,如此可能反而讓學生消化不良、過猶不及。 因此他主張,老師應該依照學生的進度與吸收能力,設計適合的課程與教材,才能讓學習發揮應有的價值。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57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走出教室體驗學習 詹錢登傳授水利工程武林秘笈
高中校園 【我的18歲】高中訓練思考邏輯,期許大學勇於挑戰
由於我對數理科極有興趣,也想要嘗試作科學研究,在上了高中之後爭取到了進入數理資優班的機會。在進入數理資優班之後,我得以更深入的學習數學與自然科,參與各種講座,擴充我的科學知識,也獲得更多操作實驗的機會。這些學習經驗訓練了我邏輯思考的能力,滿足了我的求知慾,也激發了更旺盛的好奇心。數理班中的同學學習態度都非常積極,讓我非常敬佩,受到啟發,也逐漸培養更加積極的學習態度。雖然班上的學業壓力較大,在高中的日常生活還是有輕鬆愉快的一面。同學與老師之間的感情很好,經常藉由彼此關心聊天來調劑身心。 專題研究培養合作能力 在進入數理資優班之後,我和同學開始進行生物科的專題研究。我們的研究找出胰臟癌可能的生物標記,並驗證其造成糖尿病的機轉,期望能作為早期偵測胰臟癌的指標。進行專題研究的過程讓我學習探知與求證,並切身體會研究所能對醫療與生活產生的重大影響。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努力學習操作實驗,有疑問便和教授以及學長姐討論,逐漸培養勇敢發問與求助的能力。實驗結果有時不盡理想,讓我們感到挫折,但不久我們會打起精神,檢視過程中的問題或實驗設計的疑點,下次進行實驗時又充滿動力。在面對失敗、反覆嘗試的過程裡,我們越來越有恆心與毅力,慢慢收獲了成果。我也在操作實驗與發表報告時體會到團隊合作、信任夥伴,以及盡好自己責任的重要。相信養成這些團隊合作的能力,對於未來,不論是大學生活或者工作時,都十分有助益。 大學期盼健康生活 歷經生活步調較為緊湊、充滿升學壓力的高中生活,我想像中的大學生活應該是較為輕鬆愉快,而且壓力較少的。在時間較有餘裕的大學生活中,我期待自己能夠建立良好而健康的生活習慣,維持身體健康與體力,以面對生活、學業、課外活動中的種種挑戰。 就飲食方面,由於少了些高中時的時間壓力,因此大學時應能準備更為健康且豐富多樣的食物,為自己多補充一些過去較少攝取的營養成份。就日常生活作息而言,我期許自己能夠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即便有活動或者課業上的負擔,都要儘量獲得充足的睡眠。除此之外,我期待在上大學之後還能夠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不只可以增強自己的體力,還可以紓解壓力、放鬆心情;我相信這些對於大學以及未來的生活都是有極大幫助的。 精進專業,探索新知 由於即將就讀醫學系,所以未來的課業應會越來越繁重。我期許自己將來能夠在課業方面維持一定的水平,並且能夠在課業之外,有餘裕從事其他活動或者追求自己的興趣。我也期待自己能夠持續擁有旺盛的求知慾,樂於探索,學習各種實用或者新奇的知識。 課餘時間,為了能夠更深入探索自己有興趣的科別,我認為可以進入研究相關領域的實驗室學習,熟悉不同的研究領域、精進實驗操作技巧。除了學習如何進行研究之外,我認為還可以尋找有興趣科別的醫師於固定時間跟診學習,認識並且熟悉該科醫師的工作內容。鑽研醫學領域之餘,對於英文文學以及美術設計有興趣的我可能會嘗試修習相關的課程,豐富自己的知識與見解。因此除了醫學領域之外,我也期望自己能夠多方涉獵,廣泛閱讀英文經典作品、從事繪畫創作。 社團活動,多方嘗試 進入大學之後,我應該仍會持續培養繪畫、閱讀等興趣。就繪畫方面而言,水彩、水墨、電腦繪圖等等是我想要加強或者嘗試的區塊。邁入大學,想必會有更多不一樣的經歷,期待未來能夠擁有更多豐富多變的繪畫題材,供我記錄於畫布上。 除此之外,我想嘗試的課外活動還有參加服務隊以及擔任兒童醫院等地方的志工。陪伴小朋友、協助有需要的人對我來說是十分快樂、也十分有意義的事,因此我想要多加嘗試,也藉此訓練和他人溝通合作的能力。此外,我對於慢跑、游泳等運動較有興趣,也期許自己大學生活中能夠持續規律的運動,因此我可能會加入大學的運動性社團,善加利用社團所提供的運動器材。 出國探索,拓展視野 我期待在大學生活中,能夠有出國交換、至實驗室學習或者旅遊的機會,以豐富自己的學習經驗,體驗不同的風俗民情,開拓自己的視野。未來的大學生活中,我希望能夠爭取到赴國外實驗室學習以及見實習的機會,因此除了平時努力學習醫學方面的知識,我想應該還要精進自己的外語能力,深入了解當地的醫療體系,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除了赴國外見實習之外,我認為應多利用大學較為有彈性的時間,安排更多的旅遊活動,走訪一些嚮往已久的地方,接觸一些不一樣的人,擴展自己的視野。 開放心態,積極爭取 由於高中的時候似乎還沒有辦法抱持著開放、勇於嘗試的態度,有的機會便默默地消逝,其實是很讓人扼腕的。我期待上了大學之後能夠有更開放的心態,當出現有興趣、想要嘗試的活動或事物時,要更勇敢、積極地去爭取,才不會後悔莫及。因此,未來我希望能夠時時提醒自己--”Live boldly.”,大學生活中想必有著與高中生活相比大不相同的挑戰,處理各種問題需要學習,也需要一顆更成熟的心。我期許自己不管在面對新的事物還是挑戰時,都能夠更勇敢的去嘗試、去突破自己。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我的經驗我的路-期許
大學校園 108氣候變遷實作競賽 師大、屏科大榮獲冠亞軍
教育部為鼓勵大專校院學生運用創意構想,因應氣候變遷衝擊提出解決問題方案,並培養實作及實踐能力,舉辦「108年度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經各晉級隊伍比拼創意、同臺切磋交流,最終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團隊作品「Cutting-Lot」脫穎而出,以創意呈現利用低功耗藍芽的停車導引系統,榮獲「金獎」肯定。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作品「堆肥排氣系統及其控制方式」則榮獲「銀獎」。另由參賽隊伍投票產生的「最佳人氣獎」得主,也由「金獎」臺師大隊伍「Carbon-Cutter」奪下。 今年度各參賽隊伍以不同面向切入,探討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入圍作品主題較前幾屆豐富多元,突顯「氣候變遷」議題跨領域及跨學科的特性,另競賽強調學生創新思考及實踐能力,也與近年國內外推行「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的理念不謀而合,亦即如何在現實生活情境中,落實氣候行動。 教育部自105年起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辦理「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107年開放得獎學生出國參訪氣候變遷因應國際案例,今年邁入第四屆,延續報名熱潮,共逾100隊參賽,歷經初賽審核,最終共21支晉級隊伍角逐金、銀、銅獎(共5隊)及佳作名額。得獎隊伍除有獎金獎勵外,部分得獎代表還有機會在今年8月遠赴德國參訪國際氣候變遷因應案例,分享競賽成果及學習德國經驗。 臺師大榮獲金獎 今年榮獲第一名「金獎」殊榮的是臺師大隊伍「Carbon-Cutter」,作品「Cutting-Lot」是利用低功耗藍芽及其配套之停車導引系統,預期提升臺北市路邊停車格、可停車區域的使用效率,降低開車用路人尋找停車位所耗費的時間、油料和能源,從而使民眾在生活過程中達成無痛、無痕減碳。 成員潘彥維、陳彥樺、莊宜璇同學來自臺師大地理學系碩士班,去年競賽即以作品「我的綠里程」獲得第2名,利用YouBike共享單車騎乘獎勵方式,提升民眾參與減碳行列之意願。陳彥樺同學表示,感謝教育部提供去年得獎後至荷蘭參訪的經驗,荷蘭當地民眾自發建構社區的行動,提供今年團隊實作作品時的靈感,從零開始,動手做出一個停車感應系統,希望能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 獎臺師大隊伍,由左至右為潘彥維、陳彥樺、莊宜璇同學。 屏科大、臺師大同獲銀獎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榮獲「銀獎」的隊伍「起屎肥生」,作品「堆肥排氣系統及其控制方式」是以設備將氣體吸入堆肥中,使其呈現好氧發酵,一改傳統堆肥厭氧發酵,會產生溫室氣體甲烷的問題。 銀獎屏科大隊伍,由左至右為薛牧瑀、許哲瑋同學。 另一支榮獲「銀獎」肯定的臺師大隊伍「MDGIL」, 作品「Climate Caching」是一款戶外實境解謎遊戲,透過遊戲APP的引導,讓大眾親身前往探索各地的特色,並了解氣候變遷相關的議題。 銀獎臺師大隊伍,由左至右為趙家芸、林毓琪、周孜恆同學。 獲獎名單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瑞芳高工張文憲 為弱勢生描繪未來
有人一出世就站上雲端,有人是生在底層;而雲端與底層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選擇。「文憲,畢業後你一定要繼續唸書,進一步學習,知道嗎?」從桃園大興商工機械科畢業前夕,導師黃明玉對張文憲說出了這足以改變他一生的一句話。 恩師鼓勵,開啟夢想 「我從不知道,原來自己還有選擇。」張文憲出身農家,從小,家人便忙於農事無暇照管,對於他的未來,更無人傾聽、輔導與協助。當張文憲從高中畢業時,對他來說,那就是人生的天花板,只剩工作賺錢以補貼家用這個選項;但是要學校成績優秀的他,就此放下書本,放棄學習,卻心有未甘。 黃明玉老師的一句話,讓徬徨無依的張文憲,突然看見了在封閉的天花板外,還有一片遼闊藍天,「繼續唸書」四個字,成為沒有夢想的他一個莫大的夢想,張文憲要用一生去拚搏。 以高職生的實力,張文憲其實完全沒有考取大學的信心,幸好,有黃明玉老師的殷殷勸勉:「以你現在的實力,貿然參加聯考只會一再失敗,信心更加消散;你要將準備的時間拉長,有規劃的唸書,才能一舉中第。」 為了以時間換取致勝空間,張文憲在當兵3年期間,每天熄燈後,大夥躲進被窩裡休息時,他就會拿著手電筒,在被窩裡偷偷看書。之後進入職場工作,別人午休,張文憲就在唸書,別人放假玩樂,張文憲則挑燈夜讀,終於,高職畢業6年後,張文憲如願考取了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 拉一把,為孩子描繪未來 走上教育之路,是張文憲向黃明玉老師致敬。若非當年老師以一句話,將他的未來描繪出來,張文憲不會有夢想,「生活封閉、沒有資源,是底層孩子的共同遭遇,他們不知道自己仍有選擇,只能向命運低頭。」張文憲想和黃老師一樣,幫助其他這樣的孩子,把未來描繪出來。 教育現場裡,學生結構可分為頂端、中段與底層,而張文憲的教育理念,除了拔尖頂端、扶弱底層之外,還要加上「拉拔中間」,「也就是說,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由於張文憲所任職的瑞芳高工,介於都會與山區之間,學生背景多元,當中有許多是有能力向上,但缺乏輔導資源協助的孩子,「這些孩子不是不行,而是缺乏往上爬的動力與契機」,這些有能力、想讀書,但家庭環境不允許的孩子,或是曾因一時考試失敗而喪失信心的孩子,往往吸引張文憲的目光,更想拉他們一把。 「拉他們一把,不能單靠一己之力,需要一支團隊共同合作,」在瑞芳高工資訊科,張文憲與科主任、導師、老師、技士、技佐,因理念相同而形成相互支援的教學團隊,一起幫助想唸書的學生,排除萬難,去爭取更好的未來。 一名夜間部學生,在張文憲鼓勵下,到日間部旁聽後發現,原來課程內容如此豐富,吸引他學習成長,他的世界因此被點亮了,未來也有了更多想像。也有學生來日間部上課時,科上老師們特別為他們安排了桌椅,甚至準備好一整套書籍供課堂使用,讓學生驚訝不已。 「孩子心中的星星之火,一旦被點燃,便有可能成為一場森林大火。」張文憲與團隊就是在做點火的工作,而他們的戮力合作,深深影響了學校其他科別,也共組團隊,一起幫助需要「被點火」的孩子。 張文憲老師帶學生參加節約能源專題製作競賽,榮獲優等獎。 強化自信,鼓勵追夢 許多孩子缺乏對未來的想像,是因為沒有爭取未來的自信,就像當年的張文憲一樣。為強化他們的學習自信,張文憲不分寒暑帶著學生四處參加競賽、科展、考取檢定、取得證照,幫助他們在參賽過程中感受老師和同儕的關懷、陪伴與支持,讓自信在愛中滋長。 「從競賽中脫穎而出的孩子,有的現已成為科技公司工程師、國立大學碩士生、博士生…」他微笑地細細數算著。 從一個對未來沒有夢想的高中生,到孩子夢想的發動者,張文憲總是說,「孩子有無限的未來,而我只是在為孩子的未來點一盞燈、架一把梯子…」對孩子來說,從底層中走出來的張文憲,就是那盞溫暖的燈,通往夢想的梯子。
高中校園 【2019總統教育獎】林玄斌&葉麗娟,獨立自主刻苦向上
「2019年總統教育奬」共有56位學生獲獎,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這些同學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為實現夢想的未來持續前行。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仍能熱情學習的歷程,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得獎者可獲頒獎狀、獎座及獎助學金,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組獲獎者林玄斌、葉麗娟的故事。 林玄斌-「雙倍勇敢,面對困境」 因為「失去雙親,我需要雙倍勇敢,來面對困境。」林玄斌是家中的長子,童年時母親與沉迷酒精的父親離婚,獨自撫養七個子女,因為兼職數份工作,經常三更半夜才回家,積年累月的身體壓力使得母親罹患憂鬱,每天必須仰賴藥物才得以平穩情緒。就在他升國中前夕,身心俱疲的母親,即背負沉重經濟壓力離世;相隔半年,父親也因急性肝炎病故,由舅舅接手他們的扶養,但靠著夜市擺攤的微薄收入,加上大姊雙眼失明需要照顧,於是林玄斌選擇就讀國中體育班,專攻角力,期望獲得獎金就可以幫助家裡減輕負擔。 林玄斌勤奮練習,每天晨操、專長課程訓練以及晚操從未缺席,雖然辛苦,但他堅信「成功是留給努力的人」。國二時奪得全國角力第一個獎牌,當選亞洲青少年角力錦標賽國手,邁向國際。國中三年,一共獲得全國賽三金一銀,全中運一銀一銅和2016亞洲青少年國手資格。進入高中後,全國賽獲得兩金一銅,全中運獲得一金一銅,107年總統盃全國角力錦標賽高中男子自由式第一級第一名、2018年臺灣角力公開賽青少年自由式第四及第三名,並且獲選2018年臺灣角力公開賽國家代表選手參加世界中學運動會,榮獲第四名。 「逆境是偉大的老師,它教導我如何面對一切的試煉和挫折,不被困境擊倒。」高中最後一年,林玄斌期望拿到更好的成績,考上臺灣體育大學,爭取奧運資格,為國家奪獎爭光,畢業後考上體育老師及教練執照,幫國家培育選手,把所學回饋給社會,將來獨立自主,經濟穩定安頓家人。 林玄斌自幼身處不安的家庭環境,先是父母離異後又失去雙親,家庭經濟困難,自小在夜市擺攤打工分擔家計,但他獨立自主,辛苦練習,並在國內外各大角力競賽中屢獲佳績,其生命故事令人動容,不被困境擊倒,毅力令人敬佩,足堪典範。 高中職組獲獎者-獨立自主、毅力驚人的林玄斌。 葉麗娟-「扭轉命運的高麗菜女孩」 家中負債累累,從國中開始設想幫忙家裡還債,因此葉麗娟高中選擇夜校就讀,兼顧工作與課業,希望能減輕雙親生活重擔。曾為了減少開支,在高麗菜便宜之際,以其作為每餐主食,三餐都是高麗菜,經濟重擔,心生沮喪,感到無助。幸好與導師溝通後,發現葉麗娟懷有夢想、富有潛質,引薦擔任選手,協助解決最困擾的飯錢問題,讓她學習無後顧之憂。 爸爸是水泥工,媽媽是清潔工,葉麗娟國中時期最害怕家裡的電鈴聲與敲門聲隨著要債上門。為了省錢,她常吃便利商店的即期品及便宜的高麗菜果腹。老師告訴她說:「家庭背景是無法選擇的,但未來是可以被改變的,要好要壞,取決於現在的自己。」葉麗娟想考上大學擴大自己的視野,找一份工作減輕媽媽的負擔,所以比別人更努力。因此在找到自我人生目標後,日以繼夜勤奮練習,但有時卻因需要在醫院照顧祖母而被迫中斷練習。 工科賽頒獎時,揭開名次的瞬間,站上頒獎台的視野是葉麗娟永生難忘的回憶,得到第一名的意義不只是第一,也對這些日子努力給予肯定,終於看見自己的存在價值。「感謝老師總是在我最失落的時候拉我一把,生活的困境容易令人失落與迷失方向,感謝老師,讓我有機會翻轉命運。」希望未來能當老師,幫助更多像自己一樣的人,讓他們知道像她這樣背景的人,也能懷抱夢想。 葉麗娟同學來自家庭經濟狀況不佳高風險家庭,母親打零工維持家計,她在夜校半工半讀,協助分擔債務,但未影響她在學校的學業表現,並投入技藝競賽選手培訓,榮獲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工科學生技藝競賽機械製圖第一名。其不向命運低頭,認真刻苦向上的精神,足為全國學子之楷模。 高中職組獲獎者-半工半讀、勤奮練習的葉麗娟。 高中組獲獎名單 ★看更多:2019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