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校長開講 【台南】南應大校長林品章:建立制度保障設計人才
從小喜歡美術的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校長林品章,投入10年時間將臺灣視覺設計史系統整理,他認為設計系學生需要跨領域學習,接觸不同的專業,豐富自己的視野,吸取不同的養分及精華,才能創造出更多元、更有層次的作品。 臺灣早期的設計人才幾乎都是美術相關科系出身。所謂「美術為體,設計為用」,美術強調的是臨摹、擬真等基本功,設計則是貼近生活,依據需求、用概念創造出作品。 我自己從小就對美術有濃厚興趣,常常代表學校參加各項比賽,曾經獲得屏東縣、南部七縣市的水彩寫生、水墨畫的第一名。沒想到大學聯考時術科竟然只比及格高一分,差點落榜。在文化大學美術系時,因為一位留日的林登山老師的鼓勵,使我有到日本留學的念頭,我退伍後順利考過留學考試,在日本半工半讀拿到碩士學位。那時候臺灣還沒有很多設計相關的碩士,所以回來以後陸續在幾所設計相關的學校任教。 我是第一個有系統整理臺灣視覺設計史的人,花了十年的時間探索1895到1990年間的設計發展狀況,《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這本書爬梳了大量的史料,涵蓋近百年的臺灣史。 作為第一位整理臺灣視覺設計史的第一人,林校長認為設計是要貼近生活、符合需求。 設計靠天分 也靠努力 許多學子因為對好的設計著迷、喜歡有設計感的產品,進而選擇設計相關科系。但喜歡好的設計跟做出好的設計是兩件事。有一本書叫《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作者謝宇程提到「未來,選擇進入什麼樣的學校或科系,重點不再是明星,更重要的是它是否適合自己」,我十分同意。 10年前臺科大曾辦過不分系的創意設計精英班,打破科系傳統,錄取的清一色是明星高中學生。後來發現高中升上來的學生有想法但是沒有實作基礎,作業表現跟從高職升上來的同學有落差。這是因為左半腦和右半腦的發展不一樣,所以很會讀書不一定可以把設計學好,如果只是有心想學卻沒有天分,學起來也累。 設計系的功課很重,如果一個禮拜有三個老師給作業,那就幾乎每個晚上都要開夜車。有一天我很早到辦公室,在校園碰到幾位同學,我問同學怎麼這麼早就來,他們說剛剛才做完作業,要回去睡覺。也因為這種不眠不休的敬業精神,同學們才能有良好的專業基礎。 專業與跨域 提升層次 每個人的天生條件各有不同,只要了解個人特質並善加利用,就能讓個人能力發揮到極致。就像我們手拿不到高處的物品時,拿一根棍子把它搆下來,這根棍子就是延伸了手的能力。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就好像擁有不同的工具作為手臂的延伸。這也就是為什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以「文化創意」為發展核心,提供了36個跨領域的特色學程。 尤其現在的設計科系涵蓋的領域及知識範疇遠超過我求學的年代,而且推陳出新的速度很快。我一直鼓勵同學在自己的專業外,藉著跨系選修課程來了解或接觸不同的專業,豐富自己的視野,藉著吸取不同專業的養分及精華,創造出更多元、更有層次的作品,從本身的專業延伸出無限的可能性,為自己加分。 有一年,舞蹈系的同學在美術系的畢展上,手拿著畫筆邊跳舞,邊在自己的身體及地上的畫布作畫,呈現美術與舞蹈的結合。或是餐飲系的同學結合雕刻的技術呈現在食物上,都是跨領域結合的最佳例子。 南應大很多學生需要半工半讀才能完成學業,我自己唸書、留學也一直是半工半讀,很能了解學生課業、工作兩頭忙的辛苦。我常常勉勵學生,無論如何都要咬緊牙根完成學位,畢竟現在大學文憑是進入社會最基本的門票。職場就像是浩瀚的海洋,許多人空有高學歷,卻不懂得吃苦,於是成就有限。明星學校的高學歷也許光環依舊,但已經不是就業與收入的保證。未來的發展靠的是「專業」的實力及良好的態度。 林校長(圖中第二排右二,攝於高中時期)認為專業實力和良好態度才是未來發展的保證。 實力與報酬 需有對價 許多同學從高職就已經開始鑽研設計,以南應大培養出來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職涯軌跡很明確,在基礎及專業上都有一定程度,比起大學背景的學生學以致用的比例更高。只是這麼紮實訓練出來的人才,離開學校後很可惜常常沒能得到相稱的待遇。有計程車司機跟我說,他的孩子也是讀設計,怎麼念的時候很花錢,畢業後薪水也不怎麼好。很多年輕人畢業後就幾個人合組工作室,在與客戶談設計企劃及協商溝通上沒有什麼經驗,只要能接案就很滿足了,自然就爭取不到合理的報酬。 前幾年教育部對23大學門進行勞健保資料勾稽,調查每個學門三年後的薪資,發現設計是第二低。學生們也知道除非自己當老闆,否則做設計很難賺大錢,燃燒的是對設計的高度熱情,追求那種把自己腦袋裡的東西真正做出來的成就感。年輕人能夠將興趣跟職業結合是最好,但是看學生做創意的工作燒腦又常常熬夜,薪水還這麼低,真的很不公平。尤其設計有很多是無形的工作量,事前的資料收集、創意發想,都是勞務也是成本,業主卻可以說不喜歡就不付錢。 現在臺灣的設計水平很高,年年都是德國IF設計大獎的常勝軍,反而是業界對著作權和智慧財產權的觀念還需要提升。另一方面,設計也需要回到商業經營的基本面,有個學生把一件設計案按完成度分期收費,第一期提三個設計,討論後如果業主不滿意,在進行下一個階段時可以再提幾個案子,但是第一期就要先收費。她的做法讓我印象深刻,像這樣的制度建立起來,對設計人才有保障。 我常常跟學生說,所有的魚類中只有鯊魚沒有魚鰾,無法浮在水中,鯊魚若沒有不停擺動身體便會沉到水底而喪生,為了生存而不停游動的鯊魚因此鍛鍊了強健的身體,成為最兇猛的魚類。所以學生未來是否在設計界發光發亮,不是取決於學歷上的那幾個字,而是在於對自己是否有良好的經營規劃。建議同學們除了鑽研設計專業,也應該多接案、辦展覽、撰文、尋求媒體曝光,把自己經營成一個品牌。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校長 林品章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屏東中學、文化大學美術系設計組學士、日本國立筑波大學碩士、日本國立千葉大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臺灣視覺傳達設計史、基礎造形、視覺傳達設計、設計方法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建築與設計學群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設計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那一年,為什麼我選擇了台南二中
Dear準備要填志願的國三生們: 我知道你們現在很抖,因為再過幾天你們就要交志願了,雖然有些人考得很好,可以直接進入該縣市的第一志願就讀,過著接下來風光三年的高中生活,但有些人像我以前那樣,考得不是很理想,要上高中?還是上高職?被十二年國教綁著的你們,實在是很可憐……你們幾乎沒有另外一種選擇,所以在你們交出志願之前,不如來聽元慶哥哥說說:那一年,為什麼我選擇了台南二中。 什麼是成功? 在繼續講台南二中之前,我們可能要先聊一聊:什麼是「成功」,我相信在科技進步的現代,還是會有人覺得,先考上建中,再考上台大醫科,最後變成一名月入十萬以上的醫生是人生勝利組,畢竟這一條路能走的人並不多,因為都是一群能在考試卷面前完美過關的超人類,有的人天生會唸書、有的人是非常努力才得到這樣的成就,但就在我認識的醫生裡面,發現有人根本就是生活白痴的那一瞬間,從此我就不把醫生當作是人生勝利組的一種指標了,科科。 而且,這樣的成功定義太過狹隘,前幾天我經過台北車站看到某補習班貼出的廣告,幾個北一女跟建中同學的照片被放在上頭,亮眼的榜單無非是想要告訴更多家長:「你的小孩來我們補習班就能變得跟他們一樣。」X的!你的小孩本來就跟他們不一樣,為什麼要逼小孩跟他們一樣?我相信在那家補習班補習的同學不只牆上那幾位,難道其他成績沒那麼好的同學就不是人嗎? 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環境,比念好書更重要 回到二中,既然台南二中那麼重視升學,為什麼我還要去念台南二中?這就是一個很玄的事情了……因為在我選志願之前,我聽了以下這個故事:   家父(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楊文彬、或是元慶爸爸、也可以稱呼為元慶的頭號粉絲)他有個校長朋友,而這個朋友他有兩個小孩,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兩個都十分愛好美術,但姐姐在高中的時候先選擇唸台南女中,再利用課餘的時間進修美術相關的技能,最後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師大美術系,姑且不論師大美術系實際上有多好,但至少是個還算可以的結局;那弟弟呢?高中先選擇美術班就讀,最後因為學校沒加強學科,導致雖有一身好的才藝,最後卻上了不知道哪裡的大學(你看,我連名字都忘了) 這個故事並不是要告訴我們要先唸好書,而是如何選擇環境、如何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下一步。雖然我從國中就喜歡表演,但從爸爸那邊得知大部分的高中表演藝術科,很容易在考大學時因為學科挫敗,所以我選擇了台南二中,而不是直接唸表演,至少我在玩溜溜球的過程中,還有人逼我多唸一點書,最後我以榜單上的最後一名考上了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運氣超好),並且真的在台藝大拿到了畢業證書(其實沒什麼了不起)。 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學習並不侷限於校園 雖然我在大學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街頭上鬼混,但我真的在學校遇到許多改變我的人,例如:告訴我「不是要當最厲害的,而是成為無法取代」這句話的寶裕學長、引導我要面對缺點的陳偉誠老師、鼓勵我繼續精進表演的系主任、讓我學會處理表演細節的馬照琪老師、帶著我去非洲表演溜溜球的藝文中心、以及全民偶像──陳星合老師。 台藝大聽起來很好聽,可是我很少在演講過程中提到,因為運氣成份的內容太多,容易讓大家忽略故事中努力的必要性。因為我的重點是在街頭上鬼混,而不是考上台藝大,我只是剛好考上一間可以讓我搭上捷運板南線移動到西門町、華山、信義區的學校而已。現在我的主要工作是街頭表演,老實說學校並沒有教我關於溜溜球及扯鈴上的技巧,更別說怎麼跟觀眾互動了,現在你在街頭看到的我,都是好幾年來失敗累積而成的結晶,我希望未來我能在特殊的學校裡,教授如何成為一名專業街頭表演者的課程,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我們擇日再說。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並不是盲目的衝撞 回到主題,我很常鼓勵大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並不是盲目的衝撞!連魯夫都知道他需要兩年來讓自己跟夥伴變強了,所以我們在做出選擇的時候,如果能上網多做一點功課、多認識未來你想成為的專業人士,是不是能讓你未來的路走得更舒服呢?為什麼我們從古至今那麼強調讀書,因為讀書可以快速學習很多前人失敗的經驗,以免我們花太多時間重複上世紀就在發生的蠢事,但現在的社會容易把讀書曲解成「如何拿到更好的成績」這件事了,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討厭「讀書」,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唸,只覺得麻煩。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未來你要讀的書,來自世界各地,也許是個網站,也許是個影片。」 如果你未來的目標是成為一名超強的水電工或廚師,奉勸你現在立馬離開書桌,走到廁所或廚房去沈思一個晚上,因為那裡是你未來要面對的主戰場,那些課本沒教的知識才是你未來能成為無法取代的關鍵。   有些人喜歡打籃球,他變成了國際巨星;   有些人喜歡跑步,他用雙腳征服了全世界;   有些人喜歡玩杯子,他讓世界看見台灣;   有些人喜歡變魔術,他變成魔術的代名詞;   有些人喜歡拍電影,最後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名字;   有些人想要改變世界,大家現在都在用智慧型手機;   還有一個人,因為喜歡玩溜溜球,現在讓你認識了他。 這些人不是不小心,而是在大家都在被逼著唸書的時候,找到了自己更適合做的事情,而你很有可能就是下一個;這些人真的在每一次段考都是拿100分嗎?不一定,甚至奇差無比,但他們在自己專業領域上所花的心力,絕對超過考卷上的100分,而且他們願意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因為失敗是全天下最好的老師。   我相信:唯有從失敗中學習,才能造就動人的故事。 耕耘興趣,走出自己未來的路 成功並沒有那麼狹隘,專精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吳宗憲常說:「站久了,舞台就會是你的。」一個班級裡,有人很會打球、有人很會跳舞、有人很會唱歌、有人很會畫畫、有人很會打電動、有人很會講笑話,為什麼我們不能說班上每一個人都很棒呢?難道只有全班第一名才是人嗎?我知道講了那麼多還是無法改變大環境,但一直抱怨環境是沒用的,不如就現在手上的成績,挑一間適合自己的學校,然後持續耕耘自己的興趣,高中並不是結局,他只是一個小小的人生過程。未來,只有你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路,那是一條沒有人能取代的道路,路上的風景,也只有你願意親自走過,才能夠細細品嚐。 以上,看看就好,這不是標準答案,而且照抄也不會拿作文滿級分,哈哈! 雖然我當初沒有考上第一志願,但我因為溜溜球,在畢業十年後,回到國中母校,接受全校的歡呼與掌聲,這一刻,我重新定義了第一志願。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楊元慶(無法取代的溜溜球)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那一年,為什麼我選擇了台南二中
校長開講 【高雄】高苑科大校長趙必孝:肯冒險就有機會成功
理工成績優異,反而選擇進社會組;企管系畢業後,抱著發財夢進入外匯銀行,卻拐了彎,從事七年的傳道工作,後來更進入當年完全不熱門的人力資源管理學術領域。高苑科技大學趙必孝校長說,人生充滿驚奇,要找到自己的天賦,然後勇於冒險。 很多人認為自然組的學生思考能力強,頭腦一定比社會組佳,這點我並不認同。以商業管理來說,商管人也必須具備思考力,但與機械理工等是不同的思考邏輯,商業管理必須跳脫框架思考,時時與外部環境連結,才能及時掌握環境變化,進而調整甚至是建立新的內部機制,所以,社會組並不如外界想像的,參考書背一背就好。 而數理科目成績好,就一定要讀自然組嗎?我也不這樣認為。當年就讀雄中時,我的同學吳錦發(現為屏東縣文化局長)甚至為此和我打賭一瓶汽水,因為他不相信數理成績優異的人會選擇社會組。直到現在,「數理好=自然組」仍是大家傳統既定的想法。但我認為,自己雖然數理成績好,在雄中卻也不是最頂尖的。但換個角度想,若選擇社會組,也許能善用數理能力,發揮優勢,再綜合社會組所學,這樣就更能勝出。 到了大學就讀企業管理時,我發現自己的選擇果然正確,許多同學害怕的統計或會計學卻都是我的強項,讀起來自然起其他人輕鬆且占優勢。所以,在思考未來時,建議同學不要跟著大眾普遍的想法,這樣一窩蜂的盲從不容易成功,要依照自己的天賦才能或強項來發展志向。所謂行行出狀元,現今的熱門未來十年後的發展則不一定,只要找到志向就勇敢去衝,不要受限於傳統思維,更不要怕冒險。 趙校長鼓勵同學善用自己的優勢,依天賦發展志向、不盲從。 跳脫框架,勇於冒險 同學們應該持續探索自己的天賦所在,並且不怕改變、勇於冒險,放開心胸去世界闖,相信可以發現更寬廣的未來。我有位晚輩原先就讀資訊科,但他發現自己的興趣其實是餐飲。資訊在當時也是十分熱門的領域,因此面臨「資訊或餐飲」的抉擇,最終獲得家人支持得以轉讀餐飲科。畢業後,進入日本拉麵店工作,由於有餐飲方面的天分,短短三四年就升任主廚。在工作穩定的狀況下,他卻辭掉工作打算去澳洲打工度假,希望能到國外看看、增廣見聞。也因為有日本料理的經驗得以找到相關工作,在當地學習不同的經營模式。回台後利用澳洲打工存下的一桶金及創業基金,運用所學與經驗,自己開了西點和日本料理兩間店。 所以我鼓勵同學要瞭解自己的天賦或才能所在。如果當初這位晚輩因循他人想法繼續念資訊科,他的發展不見得會比學餐飲來得好。其實選什麼科系專業都沒關係,但你必須要有興趣、熱忱,要遵從你的天賦,才會有發揮的空間。其次,年輕人要勇於冒險。當初這位晚輩若繼續在臺灣從事穩定的工作也並無不妥,但因為出去闖盪、拓展自己的視野,也因而有了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建議同學在學期間可以多把握海外實習的機會,除了文化衝擊也能開拓視野,帶給你嶄新的思考方式和態度。特別是若在規模大的公司中實習,能夠接觸實務工作,觀念上會更為務實,對管理或客戶的經營,會有更深刻的瞭解。 人生充滿驚奇 綜觀過往,我的人生經常有大轉折,每一個轉彎都是一個驚奇。我大學時的夢想就是畢業後成為跨國企業的老闆賺大錢,當時從未想過鑽研學術或擔任教職,因此進入外商銀行。然而不到一年,因為信仰我開始想要追求人生更高層次的理想,遂辭去工作接受聖經傳道訓練,開始七年的傳道生涯。在傳道中接觸社會各層面而心有所感,希望自己能再度學習成長,因此又轉換跑道,考取中山大學企研所,專攻當時最冷門的人力資源領域。之後至中山大學任教,走上當初未曾想過的教職之路。 對我來說,人生充滿驚奇,也享受驚奇帶來的樂趣。雖然每一個轉折都是挑戰,但只要你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順應而為努力實踐,人生永遠是開闊的。 趙校長說人生充滿驚奇,要找到自己的天賦,勇於冒險。 善用天賦,勝於盲從 然而天下父母心,家長無不希望孩子的未來能夠安穩順遂,少些冒險與挑戰,但我也建議家長無需給予孩子過度框架,孩子若對醫科不感興趣,即便成績再好,也不見得能在醫學領域有所成就。以我的小孩為例,一個選擇學醫,拿到國外名校醫學實驗博士,現在在國外著名醫院裡工作。另外一個是依興趣就讀科大的建築設計,後來到國外改讀傳播,如今經商也如魚得水。所以,孩子未來的發展與成就,實際上不一定受限於專業,反倒是讓孩子好好摸索,發揮自己的強項,才能有好的發展。 此外,學業成績好壞和聰明與否並不能劃上等號。以兩位成功的企業家張忠謀和郭台銘為例,他們擁有不同的學歷背景,一個是頂尖國際學校畢業,一個是台灣專科畢業,但事業都很成功,都是最優秀的領導人才。所以,我認為不需要一味地跟著別人的模式走,要找到自己的強項,每個人都會有適合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高苑科技大學校長 趙必孝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高苑科技大學校長、國立中山大學編制內教授 ★學歷:高雄中學、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士、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人力資源管理、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國際組織行為、知識管理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僑光科大校長楊敏華:經濟實力是逐夢的前提
僑光科技大學校長楊敏華認為:「夢想或理想是建築在經濟實力」。所以同學必須首先思考,自己未來想扮演什麼角色,你必須有明確的方向,所謂「男怕入錯行」,真是至理名言。在大學時期,你專攻那些科系,主修那些科目,在在影響你畢業能否學以致用,能否畢業即就業,否則將來學用落差,學非所用,又要重新開始,將會浪費你青春的黃金歲月。 不管是在一般大學或科技大學,我都建議同學在大一時,就必須想清楚,你未來想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例如法律系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很多,一般而言,大致上品可以選擇當法官、檢察官、律師、教授,或是中品選擇一般公務人員、書記官、法警等等,或下品至企業界從事法務工作人員等。記得當年讀大學時,師長諄諄告誡指引迷津,如果將來想要將來掌握「權力」,尤其控制他人「生殺大權」,可以選擇考司法官特考,成為高高在上的法官、檢察官;當然掌握權力時,也可以實現捍衛司法正義的理想,可以打抱不平、濟弱扶傾。 如果將來想要掌握「錢財」者,可以選擇當「律師」,參加律師高考,以社會薪資行情,從事十年的中階律師大約月薪二十萬元,而上階的大律師月薪百萬大有人在!以剛從大學畢業的法律人,月薪22K之餘,與大律師一年薪水比較,等於你沒考上律師執照的法律人要工作四十年!你如何不深思,同樣的法律人,別人工作一年,你工作四十年,當你此生人老珠黃時,難道沒有遺憾嗎? 如果將來你想掌握「時間」,可以選擇讀博士,如果家中經濟狀況不錯時,以當時出國一年讀書投資約一百萬元,三年三百萬,一定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一回國就找人脈在大學專任副教授,年薪百萬,每週工作九小時,排課若排兩天,幾乎「周休五日」,加上寒暑假四個月,尤其在國立的教職,「教授治校」,你就是真正掌握「時間」,人生不亦快哉!但今天建議你不能再選擇此人生規劃,因為現狀少子化的浪潮,加上教育改革失誤,流浪博士已累積二萬人以上,以現在每年有四千個博士畢業,而大專院校汰舊換新只能容納一千五百人,換言之,現階段每年有二千五百個畢業博士,將加入流浪博士的行列,無怪乎現在的博士只能「西漂」,因此建議此路已不通。 楊校長建議同學要先思考,自己將來想要扮演什麼角色。 提早思考人生方向 人生規劃的發展各有不同的路徑與方向,皆須在大一或大二時思考清楚,才能在專業領域務實學習,厚植實力,為將來所需的證照或高普特考的各類考試做準備。就算思考後發現自己不適合,也可轉系或提早換跑道,跨領域學習,不至於白白浪費大學四年的青春時間。現在有些大學生在大學混了四年,最後畢業時方向仍然未定位,無法學以致用,成了所謂的「逃兵」、「盲流」。 以我來說,會選擇就讀法律系,一來是父親的影響,二來是自己的興趣,此外也是基於務實的考量,因為在四十年前,我們那個年代,中產階級若想出人頭地,就是選擇醫師、建築師、會計師、律師等四大師,這些領域可以不需要靠任何庇蔭,不需要任何人脈,就可以讓人「鯉魚躍龍門」。在客觀的環境與主觀的選擇,我僅能選擇法律系,並且相信在這專業領域,未來職涯的發展可以進退有餘。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法律系還算是冷門科系,在臺大所有社會科系裡,法律系甚至是最後一個志願,當時全國大學聯考不過只有十三個法律系可填,因為立志定向很早,就義無反顧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 提前為就業做準備 一般的私立大學的助學貸款學生約有三成,以我校而言,學生總額約一萬人,即有三千名學生有助學貸款,一畢業後即負債四十萬元;因此對這些學生非常不捨,常苦口婆心的建議他們,在校期間一定要先確立將來人生的方向,開始思考與規劃,在畢業前先準備各類證照考試,並且多選修相關領域的課程,甚至到相關產業工讀或實習,多多利用學校提供的各種符合職場實務的課程模組,這些都有助於你與企業接軌,提前為就業做準備。例如僑光科技大學為培育具有實作力及就業力的優質產業人才,以就業銜接為導向,與三十家企業機構合作;目標希望學生畢業「百分百就業」,因此各系大一新生入學後以「就業導向課程模組」提供客製化輔導,大一至大三完成專業課程訓練,大四全學年至企業校外實習,落實全程產學鏈結與職涯輔導。合作企業包括昇恒昌集團、薰衣草森林公司、統一星巴克、大買家公司、盈錫精密、合盈光電、太宇工業等,每年數十家公司合作。同學若能把握機會,立定志向學習,在學期間便能減經助學貸款的負擔,畢業後能夠立即找到合適的工作。 除了實務專業的學習,我建議同學也要加強外語能力,尤其在國際化的環境,舉例來說,同樣是鐵板燒師傅,如果會外語,薪水一定比較高。所以同學最好要把握在校的黃金時間,學習專業課程與英文工具,以提升自己畢業後的就業能力。對於自己的未來,要不斷思考、不斷自省,才能在機會來臨時緊緊握住,一躍龍門。例如有些商科同學在加油站打工時,若懂得觀察,時常在腦海中思考假設要開一間加油站,要如何選址,如何規劃,甚至如何進貨、來客率的提升等,絕對比沒有思考過的同學容易抓住躍升的機會。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方向、要多方思考,如果連想都不曾想過,那即便真有金主貴人站在你面前,也會錯失這難得的機會。 社團經驗能拓展能力 我十分鼓勵同學在求學期間,多參與社團或課外活動。我常與同學分享一個小故事,曾經有國貿系學生,在大學時參加過網球社,網球打得還不錯,畢業後在民間公司擔任一般的小職員。有一次,美國客戶到公司,客戶不喝酒也不想應酬,就只希望有人可以陪他打網球。於是,這名國貿系剛畢業的小職員就陪大客戶打網球。第二年這名美國客戶再來台灣採購,更指名這位小職員再陪同打球。由於招待客戶位階的考慮,公司老闆立刻將他連升三級,從小職員變成經理。讓他感慨學習四年國貿專業的知識,還不如好好在社團打好網球,想不到多一份技藝,使他在職場上能夠廣結人脈。雖然這是個小故事,但人生的際遇是很難預料的。因此,同學應該多方嘗試,多參與不同社團活動,不自我設限,增加自己的視野,接觸不同的事物,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就能派上用場。 楊校長(圖中,與僑光籃球校隊合影)鼓勵同學多參與社團,接觸不同事物。 企業界常流傳成功的名言,即「會讀書不如會做事,會做事不如會做人」,因此待人處事的生活禮節也要留意,在不同場合要懂得應對進退。這些觀念與細節有時在課本上學不到,而是要透過社團活動的場合,或是與師長接觸溝通時,細細體會與學習。最後與大家分享人生經驗:我們對於人生的三種人要心懷感激與惜福,一個是「恩人」,有恩於你;一個是「貴人」,能提拔你;另外還有「中人」,也就是介紹人或推薦人,就是所謂的「橋樑」。就是因為有這些人,我們在事業與人生中才能夠更順利更圓滿。有緣接觸到這些人事時地物。只要抱持著感恩的心對待,相信在人生旅途中,進則可以笑傲江湖,自由自在;退則可以安身立命,平安自在。 僑光科技大學校長 楊敏華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僑光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士林高中(現為中正高中)、輔仁大學法律系學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中國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憲法、民法、商事法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法政學群法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臺體大校長林華韋:運動也能培養人生態度
棒球國手出身的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校長林華韋,強調運動員在訓練期間,課業和生活學習也不能忽略,那是一種思想的型塑,也是觀念和態度的養成。唯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才能讓你未來的道路走得穩健踏實。 運動競技,除比賽成績之外也是個人能力、成就的自我展現,雖然運動的人生非常精彩,但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一般生活;運動員也不可能永久當選手,最終還是要回到職場,擁有一份工作以維持生活所需。然而,從運動場進入職場要能被接受、要能生存,一定要抱持學習的心態,還有正確的態度,包括:信諾、守時、紀律、責任感、毅力等,這些都可以藉由運動訓練過程中養成。 例如練球時不能遲到,不能練球一定要事先請假。以排球為例,練習之前要把球網架好,練習之後,要把東西歸定位。這些細節和約束都可以在無形中養成守時、紀律、負責等態度。此外,信守承諾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正確態度。以我為例,在那個紅葉少棒瘋迷全臺的年代,我加入少棒隊時和父親有個約定,就是打棒球必須兼顧學業。雖然過程辛苦也曾想放棄,但我仍堅守承諾、不荒廢學業。現在回想起來,這些態度的養成都是成就我人生的重要養分。 林校長認為信諾、紀律、責任等態度,也可藉由運動訓練中養成。 態度養成最重要 同學若想走運動員這條路,最好能夠兼顧運動和學業,在課堂上盡量認真聽講、課後複習,按部就班地跟上學習進度。若對於課業的學習心有餘而力不足,那至少在訓練過程中要養成上述所提的態度和價值觀,唯有抱持正確的態度才能幫助你在進入職場後適應各行各業的要求。 家長們通常也會因為擔心自己的小孩課業與前途問題而對運動抱持反對意見。然而現今社會多元而分工,各個階層與行業都要有人,因此每個人都須適性發展,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不需要一股腦往金字塔頂端衝。念書也不是唯一的一條路,書讀得好可以朝學術研究發展,讀不好就找自己適合的領域工作。不管書讀得好壞,擁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最重要,一個好的教練,可以在訓練過程中協助運動員建立正確的態度,這些態度不一定只能在課業書本上獲得,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同樣也能養成。 堅持棒球這條路 我從小就喜歡棒球,再加上當時棒球風氣的影響,小學就加入棒球隊,一路打到成棒。由於練習非常辛苦,且須遵守與父親的約定不能荒廢學業,因此在升高二時萌生放棄棒球的念頭,甚至想降轉改讀五專,好為未來的就業做打算。但是,一邊讀書一邊看著球隊學長學弟練習的日常,心中仍放不下對棒球的熱愛,三個月後又重回球隊開始練習,繼續朝自己的興趣發展。 高三時拿到了世界青棒冠軍,符合甄審資格可以申請大學的體育系就讀。為了就業考量,本想選擇師大體育系,畢業後可以當老師。但因輔大當時有郭源治、劉秋農等學長,可以共組球隊讓我繼續實踐夢想,因此更改志願選擇輔大體育系。由於懷抱棒球夢,在大學畢業當完兵後,遂接受日本業餘球隊的邀請到日本發展,當時也希望能有機會進入日本職棒。然而,三年過去還在業餘球隊的我,也開始思考人生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最後決定轉換跑道,申請日本筑波大學就讀體育碩士,專研體育領域的教練學,打算回臺教書訓練運動員,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自己的夢想。 不貪戀掌聲華麗退場 雖然,對運動員來說,要從球場上或掌聲中退場是必然的,但心態上的調整並不容易,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也是重要的世代交替。時間是現實殘酷的,每個人都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在什麼階段能做些什麼事,不要貪戀掌聲才能華麗退場,進而尋求另一種形式繼續為夢想努力。 運動員的訓練非常辛苦,時間也很長。加上每個人先天的體能限制與條件優劣,並不能保證最後一定會成功。如果能在競技場上發光發熱、不斷延續運動生命當然最好;若不行,也能轉換跑道當教練,或投入各行業中,這些都需要靠自己平時不斷自我思考而做出選擇。所以除了努力之外,一定要有正確的態度與價值觀,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人生的競技場上,勝負的關鍵最終還是取決於價值觀和態度。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校長 林華韋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校長 ★學歷:華興中學、輔仁大學體育系學士、日本茨城縣筑波大學 體育學碩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教練學、運動訓練學、棒球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遊憩與運動學群體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竹】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選校讓學習更有彈性
大學時從理工轉向商管的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認為,選系不如選校,但要瞭解學校特色,主動出擊、善用學校資源。此外多參加社團活動累積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透過閱讀名人傳記,提早思考人生未來方向。 現在強調的是跨域能力,對許多工作或產業而言,科系不再是限制條件,只要工作態度正確、志向適合、願意學習,非本科系的同學也有機會。以高鐵駕駛員來說,無論有無學科基礎,都須經過9個月的訓練,認識機械原理、駕駛速度安全性判斷、面對突發狀況如何應對等。因此並不是非機械系畢業不可,機械系畢業只是代表你比別人更容易上手。 然而,駕駛員是個枯燥的工作,並不是每個人的人格特質都適合擔任高鐵或火車駕駛員。以高鐵來說,踏入駕駛艙開始,台北到高雄近兩小時的車程必須獨自一人待在密閉空間裡,且須全神貫注,直到把乘客安全送達目的地為止。行駛中,每分鐘要按一下駕駛桿以示清醒,否則警報會響。這類型的職業,適合耐得住寂寞的個性,且因責任重大,心理素質也要堅強,對於人格特質的要求往往大於學系要求。 劉校長(圖中)鼓勵同學要主動出擊,善用學校資源。 在校主動積極 現在,學系迷思已逐漸被跨域能力擊破。考大學時,若興趣志向不明確也沒關係,「選校」可以讓學習更有彈性。在大學四年,只要積極挖掘學校提供的資源,多方探索、跨域學習,外文系可以去學電腦,觀光系也可去修日文,皆能幫助你從不同領域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與方向。 在學習的路上,也不能只是「聽話」,而要去積極嘗試、主動尋求解決之道。舉例來說,缺研究經費時,有些同學會直接放棄,但有些人則是寫計畫申請經費補助、企業贊助等,想盡辦法完成目標。做就業準備時也是如此,有些同學還沒畢業就開始找工作,備妥履歷寄給所有學長或是相關企業,懂得去行銷自己,積極為職涯做準備。這種「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的鐵人精神,往往能為自己開啟機會的大門。 此外,也要多花時間思考未來,找到自己的立足點。當別人滑臉書、打電動時,每天撥出一些時間閱讀名人傳記,甚至短文都好,藉由別人的故事經驗中學習成長並找到自己的方向。自己的人生,只能靠自己去探索與成就。 社團人生找到方向 當年我以選校不選系的方式選填志願因而進入了成大數學系,但數學並非我的興趣,因此在大二時轉到企管系。那個年代,大多數人都想擠進成大理工學院,我反而由理工學院轉至管理學院。轉到企管系後,因為有興趣所以對學科學習充滿熱忱,就像突然打通任督二脈,成績突飛猛進。 會選擇轉系也是因為社團經驗帶來的啟發。在國高中階段甚至大一時期,我幾乎把大部分的時間投注在社團或班務活動上,身兼數職,是班長也是班聯會主席,活躍於各式社團,不斷舉辦辯論、演講等活動、擴大社團的豐富度。這些社團經驗對我幫助很大,除了培養管理能力外,也讓我從中發現了自己對管理的興趣,決定從數學系轉到企管系,確立了人生的目標與志向。 選校三大指標 在選擇學校時,建議同學可以從管理經濟角度,將下列三項指標納入考量,在同級分的學校中,選擇一所適合自己興趣、且能培養專長的大學。 第一、看學校的「收支餘絀表」。從財務上觀察學校有沒有把足夠的資源投入在學生身上。假使「收支餘絀表」顯示盈餘多,表示校方今年所收的學費使用率不高。簡單來說,就是「每生(資源)成本」的多寡,最好選擇將經費投資運用在學生或設備上的學校。 第二、「生師比」適當與否可做為參數。生師比越高,代表平均每位學生被照顧的機會相對較少;但這並非唯一標準,要根據教學現場,如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之分、專兼任師資比例進行綜合評量。假使達不到教育部規定的最低標準,這樣的教育品質是要打個問號的。 第三、主動了解各校「辦學特色」。對大學的學系特色要有全面的認識,有無跨域學習的資源?有無海外交換的管道?是否有就業保障?從這些質化的層面找出適合的大學。 中華大學校長 劉維琪 小檔案 ★出生:1952年 ★現職:中華大學校長、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士、西北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公司理財、管理經濟、行為財務、金融機構管理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南】中華醫校長曾信超:考照增加就業機會
深信多拿證照可以增加就業機會的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校長曾信超,認為醫護產業就業機會多、起薪高,只要願意吃苦,在校期間把握實習機會,多考證照,畢業後不怕找不到工作。 醫護產業是目前潮流,像護理、醫檢、營養、視光等學系都很熱門。從1111人力銀行所做過統計數據來看,醫護類的就業率跟平均薪資皆較高,工作雖然辛苦,但對同學的吸引力也相對來得大。但高中生若要念大學醫學院,學測級分的要求非常高;而高職生則可報考統測衛護類進入科大醫護、醫檢相關學系,走進醫護產業的門檻相對來得低。 科大一般來說較重實務,強調考照與實習。而會選擇技職體系就讀的學生,通常都有明確的就業考量。他們更重視就業,更務實,比較不會去夢想要當科學家或政治家,直接的想法就是畢業後找份工作,進入職場。如果同學能夠善用證照這個工具,在校就讀期間把握實習的機會,工作並不難找。醫院內除了醫生,其他醫事類工作大部分都是技職體系的學生在從事,所以只要願意吃苦,工作機會多,薪資也很可觀。 曾校長鼓勵同學多考證照,並把握在校實習機會。 多拿證照,把握實習 證照對技職體系的同學來說很重要,不管是護理師、視光師、醫檢師、營養師、會計師等,有證照就有競爭力,也比較容易獲得工作機會。現今社會競爭激烈,要增加自己立足的籌碼,我認為就是多拿證照,科技大學多半會鼓勵同學甚至協助輔導同學考取相關證照,考照率也比一般大學來得高。以中華醫事科大而言,每個科系都會要求學生考到證照才能畢業。 而對醫事相關科系的同學而言,除了多考證照之外,實務操作及實習也是不可或缺的訓練。以護理師(護士)和醫生來說,就業率幾乎百分之百,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實習非常重,時間也很長。醫生R1、R2的實習期間,大概需花兩至三年,護理師也要實習一整年;這麼長時間的實習,讓同學一旦進入職場,就具備許多專業和實務經驗,這就是實習的好處。所以同學一定要把握在學實習的機會與時光,認真看待每一件工作任務,從中努力吸收實務經驗,讓自己一畢業就成為業界搶手人才。 條條道路通醫護 同學若對醫護產業有興趣,以目前學制而言,不管是走高教體系或技職體系,皆可進入這個領域。若學業成績極佳,可以就讀高中選填一般大學的醫學系;若學業成績普通,國中畢業後則可選擇就讀五專或高職,之後再報考科技大學的醫事類相關學系。 由於目前高職學制中並無衛護類對應科系,因此想要進入醫護領域的同學必須換群報考統一入學測驗衛生與護理類,自己研讀或去補習衛護類專業科目。也因在高職階段並無受過衛護類相關訓練,進入大學後則需花較多時間來補強專業學科上的不足。若是國中畢業後直接就讀五專衛護類科系,也可直接插大四技。一般來說,衛護類五專生因為受過紮實的五年專業訓練,進大學後適應較快、學習吸收效果較好,證照的考照率也較佳。 曾校長建議若對醫護有興趣,也可於國中畢業後選擇五專相關科系。 內轉或修主修 此外,同學若對醫護的興趣志向很明確,就算高職所讀並非醫護相關科系,也不一定要換群報考不熟悉的統測衛護類,可以選擇有醫護相關科系的大學,以自己熟習的本科考進去後再以內轉或雙主修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夢想。 現在各大學希望能多方培育跨域人才,對學生雙主修或修輔系都持開放鼓勵的態度,門檻降低,限制也較少。所以同學們若在高職所學並非自己所愛,要換群考也有難度的話,可以先從學校的選擇著手,以有較多跨域學習課程資源的大學為優先考量,即能逐步朝自己的理想邁進。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校長 曾信超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中華醫事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臺南一中、逢甲大學工業工程學系學士、中原大學機械研究所工業程組碩士、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科技管理博士中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科技管理、創新管理、行銷管理學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管理學群科技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工程與管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北】北市大校長戴遐齡:堅持就能迎向成功
高中時因田徑表現優異而保送臺師大的臺北市立大學校長戴遐齡,大學時期才開始苦讀英文與學科。他認為,選手運動生命有限,維持運動生命就是要與學術結合才能自我提升。而「堅持不放棄」的信念,則是讓人邁向成功不可或缺的根本。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要成為優秀的運動選手,基本上一定是聰明的。比如戴資穎,一天要花六、七個小時在運動場上接受各種訓練,想當世界球后,得打敗那麼多人,若沒有好的頭腦是辦不到的。首先,要了解自己肌力與體能的優劣,才能在訓練中補強;其次,要非常瞭解對手,做足功課,還要有智慧地處理每一顆球,才有獲勝的可能。所以在運動場上,不管是哪類體育賽事,選手智商不夠高、智慧不夠多,光靠球技很難贏得永遠的勝利。 對許多體保生或體育績優生來說,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運動成績很好,但在學科上可能會有點銜接不上。但是,同學們要理解,選手的運動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生的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如何維持往前走的動力,讓你的運動生涯能繼續發光,那就是學術。 戴校長認為,要維持運動生命,就必須與學術結合。 競技須結合學術 當年我保送師大體育系後還是專注在運動練習,在差點被退學的情況下才驚覺讀書的重要;加上畢業分發時要看在校學業成績,更激勵我認真學習的決心。但由於高中的學科基礎薄弱,因此如運動力學等與物理基礎有關的內容都看不懂,但我不恥下問,不會就問同學、問老師,終於如願以償地以第二名畢業,分發至北一女教書。 在教書期間,已認知到如果想要向上自我提升,不能單靠運動,必須要將競技實力結合學術,持續努力才有可能,因此苦讀考取研究所攻讀碩士。之後到北市大當助教,更覺學術研究的重要性,遂發揮運動家精神提升學術成績,因此快速升等到教授,再繼續至國外攻讀博士學位。 對我來說,運動是我的興趣,也是我的信念。想要靠運動走出一條路的意念很強烈,為延續運動生命,我結合了學術研究,讓運動之路更寬廣。過程雖然辛苦,但「堅持」很重要,我認為每件事情只要堅持,不管是在體育、學術或其他領域,都能有成功的一天。 堅持運動不放棄 我的運動生涯也是一路堅持才能走到今天。小學時就加入田徑隊,一直到國高中時期,都不曾因父親的反對而放棄,還是持續練習,高一時獲得高中全國運動會冠軍,帶給我莫大的成就感,更想繼續堅持這條體育路。但家中環境並非優渥,父母希望我能好好讀書考上國立大學,在這個兩難的情況下,我仍不想放棄最愛的田徑。有幸得知可以透過體育保送大學這個升學管道,我更加努力希望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終於以運動績優保送到師大體育系,不僅有公費和獎學金可以減輕家中經濟負擔,畢業後分發工作就業也有保障,兼顧了父母的想法和自身的興趣。 其實,大部分的運動員都有一種「堅持、努力」的人格特質。但不管你喜愛運動與否,「堅持」的信念對所有人、做所有事都一樣,只要意念越強烈,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戴校長(圖左,攝於大學時期)強調「堅持」的意念很重要。 努力學好英文 現今國際體育賽事蓬勃發展,就連運動員也要面對國際競爭,良好的外語能力讓你能快速吸收新知、擁有不同的視野。大家都知道,英語是跟國際接軌的最低門檻,但我念大一時,卻連abc都還不太會,音標也不懂,於是下定決心把英文學好。當時省吃儉用,將1500元的公費存下來到南陽街去補習英文,報名比較便宜的成人班,跟阿公阿嬤一起學習,從音標發音開始。日積月累終於有些成果,看到音標可以拼得出來,獲得些許成就感,得以繼續堅持努力下去。大學畢業後也持續學習英文,提升自己的英文能力,就連在北一女教書時,英文的學習仍無間斷。 英文不是學問,而是用來溝通的工具,就好比現在的電腦,不懂的話就沒辦法跟世界接軌。對運動選手來說,將來一定會面臨國際競爭,提升自己的英文能力是絕對必須的。英語學習永遠不嫌晚,就算不出國留學,也可選擇能提供國際化學習環境的大學。不管是全英語教學、或是外籍生多的校園,利用這些外語環境刺激自己快速學習。 體育路寬廣無限 對運動有興趣與才能的同學,或許會擔心走進體育領域發展是否有限?但其實這條路比你想得還寬廣。從運動場上退下來,可以當教練、體育老師或參加體育高考;或者從事運動方面的產業,比如到運動俱樂部運用自己的技術教授學生,或是經營健身房或運動器材店;也可以跨域學習,結合休閒產業、甚至是藝術領域等,皆會有很好的發展。 如果想轉換跑道,不再繼續走體育這條路,也是有許多發展的空間。例如行銷,運動產業需要行銷,也需企管。此外,資訊與運動結合也是一個方向,像北市大資訊系跟球類系就有緊密的結合,當球類系在運動練習或需高速攝影時,資訊系便可協助利用電腦程式幫忙做模擬。因此,不管是哪個產業,都可以和體育產業相結合,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臺北市立大學校長 戴遐齡 小檔案 ★出生:1962 年 ★現職:臺北市立大學校長 ★學歷:復華中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學士、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美國斯伯丁大學教育領導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體育運動管理、運動行銷、市場調查分析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遊憩與運動學群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無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北】城市科大校長連信仲:選擇有時比努力更重要
從興趣找未來,因為從小接觸玩具並拆解結構而找到出路方向。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校長連信仲,從發掘興趣,進而成就興趣,利用唯一再創造第一。他的選擇,讓自己走出一片天。 讀書要想到將來,努力了一輩子,好不容易考上了博士,卻有人找不到工作, 原因可能在於一開始就選擇方向錯誤,目標當然就不易到達。錯誤的原因可能選擇的不是興趣所在;或者可能選擇的科系不是產業上所需求,出路也不是當初自己所規劃的,才會平白花了這麼多時間,卻找不到適合的工作。選擇一旦錯誤,再多的努力也不一定開花結果。開始的時候就要思考產業需要什麼人才,想好未來出路,結合興趣,倒果為因,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必可水到渠成,也許不一定要讀到博士,可能大學畢業,薪水跟成就都要比博士還高。 至於產業需要什麼人才,同學如果多關注產業發展等相關新聞應該都能找到答案。通常政府會根據產業的需求規劃技職體系,當然也有普通大學可以選擇,但是有些冷門科系,最好先想好出路。總之,在選擇上要戰戰競競想好未來,才不會功虧一簣。 連校長鼓勵同學,要發掘興趣成就興趣,再利用唯一創造第一。 選擇有時比努力更重要 我唸國中的時候,體認到讀書的目的是就業,為何不提前學習在大學才接觸的專業知識,所謂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因而選讀工專機械科提前學習專業知識。選擇唸機械最大原因是自己的興趣,因為很喜歡玩具,在玩具拆解、組合中,可以得到很大的樂趣。國中畢業,曾去舅舅的機械工廠實習當個小工,當時觀察機械是一個看得到,想得到,做得到的產業,因此未來朝機械方面發展,應該有不錯的機會。 其次在職業的選擇上,會考量是否能養家糊口。當時的我認為:眼睛看到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機械所生產,既然所有的東西都由機械製造,那麼這個行業工作機會應該很多。因此在興趣和家境的因素下,選擇朝機械這個領域發展。 作自己的筆記使它成為延伸記憶體 書讀不好不代表智商低,通常是找不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其實讀書是有方法的,我在當完兵後才了解這一點。以前讀書就是一股腦兒死背,或把老師的筆記抄得漂亮一點,但那樣一點意義都沒有。人的大腦和電腦一樣,如何將記憶體有效管理,讓知識可以隨插隨用,要懂得歸納整理,這就是讀書方法。建議同學要學著整理出自己一套看得懂的筆記,把老師講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分門別類,歸納出各類別之解題步驟,不重複不必要之事務,這樣的筆記才是自己的延伸記憶體,隨插即用,才能節省複習的時間。 專業創意美學讓自己與眾不同成就志業 很多同學最大的困境是找不到方向,有些人畢業後工作薪水低,念什麼好像都一樣,沒有成就感,信心容易低落。但回歸源頭根本,「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都可出狀元」,只要學習一技之長,你才有在這個領域找到工作的籌碼,再者,如何跟別人不一樣,提供創意的點子,產生美麗的驚嘆號很重要。同行之間比的就是誰有創意的思維、創新的想法,可以提出吸引或感動人的點子,就容易拔得頭籌成為領導。如果再將美學因子放入作品成為藝術品,甚至有機會精進專業成為該領域的大師。 連校長(圖左,攝於校慶活動)認為創意美學的培養可讓自己與眾不同。 利用唯一創造第一 想要成就什麼,就要先立定志向,一步一腳印,不能好高騖遠,先學習這個領域的一技之長,培養基本能力之後,再將專業深耕並結合創意變成唯一,進而將唯一變成第一。過程中,跨領域是必要的,而且是以建立主軸目標再到跨領域學習必要知識,不是今天學機械,明天學歷史這樣關連性不大的跨域。我在讀機械研究所時,就想讓機器變聰明,使它更有價值,作為主軸目標,所以第一個階段的學習目標,是讓機器跟人一樣有感覺,因此學習程式設計,並到資工與電機學習電腦視覺及感測學;第二個階段的學習目標,是讓機器跟人一樣有有智慧會判斷,因此到資工、資管及電機學習類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模糊控制、圖形識別、系統識別等人工智慧的相關知識,最後將感覺與智慧結合,即可完成建構智慧型機器的基礎架構。這就是以建構智慧型機械為目標,再到跨域學習必要相關知識的要領。 例如想製造智慧機器,如果本科系沒有相關課程,就要知道哪些科系專業資源比較多:例如大腦判斷可以去資工、資管系看看,神經感測與訊號傳輸可以去電機及電子系尋找,大腿骨架可以去機械系取經,將各領域的知識彙整起來,這樣的跨域能力才能讓你與眾不同。我常請同學思考:到底是世界第一容易?還是世界唯一容易?做出一項世界唯一的產品,還是世界第一的產品,哪一個比較簡單?就我來看,當「第一」何其困難,但是卻可以跨領域,利用「唯一」來創造「第一」。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校長 連信仲 小檔案 ★出生:1963年 ★現職: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光武工專機械工程科、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士、國立中央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創新設計、創意開發、專利發明、電腦視覺、智慧型控制、人工智慧、自動化與順序控制、校務規劃與評鑑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資訊學群資訊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排行 【U.S. News】2019全球大學排行 臺灣入榜25所
《美國新聞與全球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2019最新的全球大學排行榜近日出爐,臺灣入榜25所,排名以國立臺灣大學居首,為174名。哈佛大學依舊蟬聯榜首,美國另外一所常春藤學校耶魯大學,則跌出前十大。其中亞洲排名居首的學校是第38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 臺灣入榜25所,2大進五百強 今年臺灣入榜共25所大學,其中在前500名的大學僅有國立臺灣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分別為第174名與第341名;此外,有12所大學排名落在500-1000的區間,包括成功、中央、交通、臺科大、中山等。 2019全球最佳大學評分指標 此份2019全球最佳大學(2019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排行榜將75個國家、1250間大學,依據學校研究表現、發表論文數目、引用次數等評分指標排序,各項相關評分指標如下表所示: 全球TOP 10 哈佛大學奪冠 全球前10最佳大學,除了英國的牛津和劍橋2所大學外,其餘8所都是美國大學,東西岸各有4所。而去年排名第10的耶魯大學今年未能進入前10名,僅得第11位。 美國入榜數最高,中國次之 全球最佳大學1250所中,美國的大學入榜227所,入榜數最高;中國的大學有130所,入榜數居次。入榜數第三的英國,雖然國土面積較美國與中國小,但仍有78所大學上榜,且牛津與劍橋等兩所大學在10名內,表現亮眼。 以亞洲地區來看,排行首兩名由新加坡包辦,分別是全球排名38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排名49的南洋理工大學;而中國的清華大學則是亞洲排名第三,全球排名50。 ★資料來源:U.S. News & World Report:2019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
校長開講 【新竹】玄奘大學校長簡紹琦:從小目標開始努力
求學時期不喜念書,只愛跳舞打球的玄奘大學校長簡紹琦,在學習路上有著令人稱奇的大轉折。他說學習需先找到動機,從小目標開始努力,由小而大才能築夢踏實。高中職階段心不定很正常,但要時時反思自己未來要做什麼,在某個瞬間,你就會突然頓悟,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國高中時期愛玩、心情容易浮動是很正常的事,但在玩樂過程中還是要思考自己的未來、設想一個目標。無須遠大,可先設定近期的、微小的目標,完成後既可增加信心,也能加強學習動機,再逐步往前邁進,終會實現你遠大的夢想。 現在年輕人習慣自行探索未來,自主性也較強;不論是課業學習或日常生活,獲得的自由度都較以往為高,可選擇的項目也多。但所謂的自由,背後仍需靠行為的自律來支撐,而這些都須從日常規範做起,包括應對進退、提問互動等與人對談的基本禮儀,必須懂得尊重不同價值觀的立場,才能有良性正向的溝通與學習。這些容易被忽略但卻重要的基本倫理規範,在未來往往可以幫助你在溝通時減少衝突的發生。 簡校長認為學習需先找到動機,可以從小目標開始努力。 頓悟讓人生轉彎 比起一般學霸型的校長,我的升學路轉折極大。國中時喜歡打撞球等運動但不愛念書,畢業後考上大安高工,但每天仍在西門町舞廳跳舞甚至辦舞會當DJ。直到高三時,有次在舞廳看著燈光迷幻的場景,突然醒悟,覺得該為自己做點什麼,決定開始改變認真念書,幸運考上當時的臺北工專(現為臺北科技大學)。當年臺北工專的畢業生都是求職的常勝軍,台積電和聯電都搶著要。因此我當時並無繼續升學的打算。直到老師的鼓勵才插班考上成大的測量及空間資訊工程學系,這可說是我學習歷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之後再繼續攻讀碩博士,開啟了我截然不同的人生,擁有不同的視野。很多國高中同學看到我,也都無法相信當年這麼愛玩的孩子,竟然會是如今的大學校長。 回想我的升學路,並非一開始就直接設定「讀博士學位」這樣遠大的目標,而是階段性的,從小目標開始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所以同學們現在若還找不到方向也別氣餒,功課不好也別灰心,先從設定小目標開始跨出第一步,找到自己的學習動機,未來成就也是不可限量。 嘗試後才懂獨立負責 不管同學選擇哪條道路,做出什麼樣的生涯規劃,最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是否盡到自己的本分,能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家長不要礙於傳統觀念而一昧地抹煞孩子的興趣,才能讓孩子擁有對生活充滿熱忱、願意學習的態度。年輕人唯有依其興趣嘗試過後,才能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道路,學習獨立與負責。 簡校長鼓勵同學要對生活充滿熱情,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學習是為了儲備能力 進了大學後,學習的態度也應轉變,不要只是為了考試而讀書。大學考試只在檢定基本能力,但不是學習的目的。若學習的心態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則可能因為看不見學習的價值而導致動機低落,自然就會得過且過、敷衍了事,白白浪費四年大好求學時光。在大學所學的技能或專業,都是你未來可使用的工具,例如語言能力、電腦技能,以及科系專業等,所以必須在大學期間充分做好準備,以為將來職場所需。 為了提高學習動機,我也鼓勵同學參與移動學習、跨域學習。可在國外姊妹校裡,看看外國學生是如何學習,開闊眼界體驗不同文化,在出國交換後也能增進自信心。大部分的同學出國回來後,學習動機提升,也更積極為自己規劃未來,有些開始準備留學考試,決定到國外念研究所。例如法律系的同學,去年到德國姐妹校,今年就有兩位學生準備要到德國念研究所。此外,也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和未來規劃等在校內跨域學習。就算你是法律系,若對烹飪烘培有興趣,也可到餐旅系修習烘培相關的模組課程,為自己厚植更多實力。 玄奘大學校長 簡紹琦 小檔案 ★出生:1969年 ★現職:玄奘大學校長 ★學歷:大安高工、國立臺北工專(現為臺北科技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3D技術於導覽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應用、衛星定位系統(GPS)整合應用、大地工程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土木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土木與建築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葛自祥提退場誘因 籲訂定大學優退方案
少子化海嘯來襲,私立技職校院首當其衝,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編按:時任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呼籲教育部勇敢碰觸大學退場最敏感的「資產處分」議題,給予大學退場誘因,並且研擬分級防弊與營運績效評估系統,訂出大學「優退」方案,避免學校一拖再拖,最後付出昂貴的社會成本。 而未來大學得以生存的關鍵,葛自祥認為應靠就業、學生口碑與境外生來「突圍」,特別是大學能否協助學生順利就業,將是學生最「有感」的部分。 (圖/陳秉宏) 退場無誘因 學校硬撐害慘學生 【問】:教育部計畫八年內合併8至12所公立大學(編按:2015年),減少20到40所私立大學,您有何看法? 【答】:八年時間很快就過去,私立大學應該都要有危機意識。如果以未來可能有40所私立大學倒閉的「極大值」預估,我研判其中10所可能是普通大學,30所是技職校院,因為全國私立大學中,普通大學僅35所,屆時可能有10所約三分之一停辦;私立技職校院則有73所,其中15所專科學校多為醫護類,近年招生情況良好,另外58所技職校院則已有永達、高鳳兩所技術學院停辦,因此預估剩下的56所私立技職校院中,恐將會有過半數、近30所大學面臨關門或轉型命運。 在此情勢下,很遺憾教育部至今還未能提出讓大學退場的「誘因」,以致一些註冊率偏低、甚至被列為退場名單的學校所採取的策略就是「撐到底」,因為一旦退場,學校資產將全部充公,董事會什麼都拿不回來,所以學校一定是能撐就撐,不會積極思考是不是該退場,也不會有多餘資金投入辦學,結果弄壞了教學品質,倒楣的將是學生!如果撐到最後一刻仍然不得不倒閉,則學生轉學、教師失業、國家資源虛耗,受害的將是整個社會。 分級防弊加營運績效評估 為資產處分解套 【問】:依照法令,私人捐資興學就是做公益,校產處分後不能流進私人口袋,這部分如何解套? 【答】:這是非常理想的說法,我也不排除真有這種「理想家」董事會願意將校產全數捐出來,但實際上會有多高比例的學校願意這麼做?建議教育部處理大學退場轉型問題,應該碰觸最敏感的神經,針對校產處分後的所得歸屬,研擬分級與防弊方案,並且做好配套措施,避免學校從惡性倒閉中牟利,否則根本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也不會有學校承認自己已經活不下去。 所謂分級,就是根據學校董事會成員的出資比例來分級,例如現在的經營者如果還是創校時的原始董事,因為創辦時期投入的資金較多,校產處分後可以拿回的比例即應較高,且與第二代、第三代董事,甚至教育部指派的公益董事有所不同。我不否認董事分級問題有點複雜,但只要比例不要訂得太高,例如前監察院長王建煊建議的10%至20%不等,而且必須先把負債、人員資遣等經費清償完畢,剩下的資產再依分級辦法分配給董事個人,應該還是合理可行的,學校也才有誘因主動退場。 至於防弊,有人擔心學校停辦後的資產若流入私人口袋,恐將使都會區的私校故意惡性倒閉,不肖董事即可坐收校地建物變賣的高額利潤;教育部對此可制訂一套營運績效評估系統,規範位於何種營運狀態的私校不得停辦,若董事會故意讓招生績效變差,政府將祭出處分,甚至在學校關門後,董事會一毛都拿不到。 針對10餘所列入退場口袋名單的私校,建議教育部也可訂出「優退」方案,以資產處分後可拿回的比例隨退場時間遞減為原則,逐一跟學校協商;亦即董事會愈早提出退場計畫,校產處分後可拿回的比例愈高,時間拖得愈久拿回的比例則愈少,以鼓勵大學儘早處理退場問題。 地點、屬性與教師戰鬥力 攸關學校能否成功轉型 【問】:除了退場之外,您怎麼看教育部提出的高教創新轉型方案? 【答】:大學能否順利轉型,我認為「地點」是關鍵因素,另外也與學校本身的屬性及類科有關。例如工科為主的大學有許多重型機器設備,為了逐漸轉型成老人院,必須再投入新的花費,但為了兼顧招生又不能賣掉原先的設備,這樣轉型能成功嗎?董事會願意轉嗎? 至於教師移動至產業界的構想,平心而論,真正研發能力很強、具有「戰鬥力」的教師,大多已經與業界產學合作,一旦學校退場,極可能會被其他大學挖走,若想去業界發展,也有自己的管道,不需政府轉介。但對於能量比較一般的教師,業界並不是慈善機構,一定會仔細評估其是否具有競爭力、對公司生產力有沒有幫助,因此教師移動至產業界未必容易。另外,教師的專長領域也很重要,若業界不缺該領域人才,教育部即使做了轉介平臺,助益可能也有限。 辦理衍生企業 加強就業、口碑式行銷與招收境外生 【問】:教育部希望大學強化產學合作,透過辦理衍生企業等方式轉型,您的看法呢? 【答】:與企業合作很重要,也是創新轉型方案中最可行的方案。這是未來大學一定要做的投資,透過產學合作成立衍生企業,創發與販售具有專利的好商品,拉高學校整體收益,降低對學雜費的依賴。現在確實已有大學朝這個方向思考。 【問】:未來大學生存的關鍵與挑戰在哪裡? 【答】:大學一定要將品質做好,找出特色,迎合市場需求,調整系科,最重要的是必須讓學生「有感」。因為學生最關心的就是就業,學校必須讓學生感受到與業界有密切的互動,透過過程的參與,學生就會認定自己的所學對未來就業有幫助。 第二是行銷,最有效的行銷不是砸錢買廣告,而是靠口碑,也就是當學生畢業時願意告訴別人「我這所學校很好」。有大學要求教師不准當學生,這絕非好的經營策略,雖然一時討好了學生,但學生畢業後會回頭罵學校,還會建議他人不要去念,因為「隨便都可以混畢業!」反倒成了負面宣傳。所以學校的品質把關非常重要。 第三,欲補充少子化短缺的生源,最重要的還是靠境外學生與陸生。龍華科大這學期(編按:2015)約有800名境外生,其中470人是陸生,其他則分散於馬來西亞、越南、日本、韓國等國家,對私校來說,這是不錯的收入來源。有了收入才能投入學校經營,做出績效,再爭取教育部的競爭型計畫,學校品質、教學環境與學習設施才能持續改善,招到好學生,形成良性循環。 開放進修部單招 搭配業界進行課程改革 【問】:如何提高學生的就業力? 【答】:科技大學必須進行課程調整與改革,降低理論性必修課的時數,改以選修為主,並且增加實務性課程的比例,因為學生畢業後強調的是就業,不會走研發也不會變成諾貝爾獎得主。學校應定位清楚:只要雇主覺得學生好用,學校辦學就成功了。 教育部在這方面的作法很開明,鼓勵科技大學調整課程,但學校可能會面臨內部的阻力,因為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可能會影響老師的飯碗。所以學校必須不斷與老師溝通,希望他們願意面對業界,接受挑戰。 我常比喻,經營學校就像開餐廳,食材就是課程,教師就是廚師,有頂級的牛肉還得搭配手藝精湛的廚師,因此有好的教材還得引進好的教師(例如業師)來教,將教師的能力與業界搭配。最後則是要有好的用餐環境,所以學習環境(如教室與設備)也很重要。這些都需要投資,學雜費不能漲就會影響辦學品質。 【問】:學用落差問題如何解決? 【答】:龍華科大於2012年推出「訂單式就業學程」,由企業向學校下訂單,量身訂製適合企業的課程。企業並且協助大學開課,提供大四一整年的實習機會給表現良好的學生,實習結束甚至有可能獲聘為正式員工,成為學校的招生亮點。此一概念後來衍生為教育部推動的契合式專班與產業學院,有效縮減了學用落差。 另外,建議教育部放寬招生管制,開放四技二專進修部完全單招,才有助於學校與業界合作,創造誘因吸引學生報考。受惠於學校周邊有許多產業,龍華科大進修部目前(編按:2015)有將近200名學生由企業認養,不只四年學雜費由企業負擔,還可以正式員工身分獲聘,填補企業的人力需求。此也再度凸顯出學校能否成功轉型,地點很重要。 科大教師評鑑應著重教師教學表現 【問】:既然要提升教師能量,如何避免教師評鑑重研究輕教學? 【答】:技職校院的教師評鑑不能獨尊研究,以龍華科大來說,教學項目的採計比例至少要達30%,研究、服務與輔導最低則可降至10%,可見「教學」在教師評鑑的地位比「研究」更重要。龍華科大正在規劃教師教學升等,不過困難點在於教學績效不易量化。 此外,學生對教師的問卷評量成績不會列入教師評鑑計分,因為可能會有學生不滿老師過於嚴格而心生報復的爭議,因此,龍華科大只將教學評量問卷提供老師作為自我改進的參考,若專任教師分數未達70分,我們會請老師到微縮教室參加教學研討,透過錄音錄影等設備給予教學方式的建議,但也會邀請優良教師一起參與,以免有老師被貼上教學評量成績不佳的標籤。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55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提出退場誘因 葛自祥籲教部訂定大學優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