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王瑄&巫以諾,突破障礙蛻變重生
「2018年總統教育奬」在五月中旬進行頒獎,以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共有56位學生獲獎。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克服疾病身心的限制與挑戰。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勇敢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專組獲獎者王瑄、巫以諾的故事。 王瑄-「學習與重生」 王瑄突破自己重度肢體障礙與重大傷病的限制,致力於無障礙環境與通用共融設計的研究,並取得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多篇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日本、英國、加拿大國際研討會。103至105學年度擔任創意設計學士班創意設計專題助教,多次參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通用設計的相關研究案並擔任兼任研究員。目前擔任北科大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委員,協助校園無障礙環境改善,並促成學校完成第一間無障礙寢室。 她曾自嘲幸運的自幼罹患「遠端性脊髓肌肉萎縮」(Distal SMA)(漸凍人疾病的一種),使她的人生可以因四肢遠端肌肉漸進性的萎縮,不斷地不斷的學習、放棄、重來,不眷戀過往地,嘗試各種新的技能。學習過的技能常因身體機能「突然退化」而凋謝消失。這種不預警的凋零過程,在她身上反覆的發生,常人無法承受的失去、無助不斷輪迴,王瑄卻時常得為了重生而學習,在學習之中她又獲得生活感知的重生。學習與重生,反覆的演練下,使她學會更加珍惜,將失去的苦痛化為探索知識的渴望與實踐! 她是本屆56位獲獎人年紀最長的一位,從校園到社會業界,再重回學術領域,她年少時克服一切障礙,獨自赴英國留學,回國後進入聯華電子擔任高級工程師。工作五年後因病離開竹科,放下一切,再度回到校園。攻讀博士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期許自己在還能自主行動時,可以盡己所長,鑽研出這社會需要的研究。 王瑄雖罹患漸凍人病症,肢體能力漸漸消失,目前就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博士班,專業與學術成就卓著。持續服務人群與推廣無障礙理念,捨棄電腦工程師高薪,投入研究有益於高齡與身心障礙者的共融設計,提升環境友善程度,其克服逆境、奉獻社會的精神,值得嘉許。 大專組王瑄 巫以諾-「罕見的勇氣」 於醒吾學校財團法人醒吾科技大學就讀的巫以諾是「尼曼匹克症C型」罕見疾病患者,今年滿20歲,曾被醫生預言活不過20歲,如今打破醫生的預言,繼續揮灑生命的樂章。以諾國一及高一時,坐在輪椅上與同學一起參加健康操比賽,全力以赴,激勵班上同學得到冠軍。2014年因脊椎側彎八十度影響呼吸功能而開刀放了45公分長的鋼條,到現在只能坐在輪椅上,說話也越來越吃力。 他不怨天尤人,鼓起生命的勇氣,反而更堅強的珍惜生命每一天,努力地充實自己,讓生活充滿活力和意義。2010年代言健保,有你真好-擁抱生命篇影片、2010年迄今,到學校、教會、社團機構、公司演講、宣導罕見疾病,近50場。2001年,到西非布吉納法索參觀當地的孤兒院,為貧童學費募款,跟姐姐捐贈撲滿。當孤兒院開幕時,全家受邀去探望當地的孤兒,讓他感受到這世界上不幸的人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很多。2012年國中畢業,榮獲臺北市市長獎、熱愛學習獎。勇敢面對病魔、關心鼓勵病痛的人、榮獲罕病基金會獎助學金,金榜題名、成績優良獎。2015年7月全家築夢合歡山登頂成功、高中畢業榮獲市長獎、輪椅上合歡山登頂成功,2016年與家人坐輪椅完成九公里路跑且至美國參觀自由女神像。 2008年曾榮獲國小組總統教育獎,今年是第2度獲獎(大專組),再度肯定其堅持學習的表現。2013年參與電影《一首搖滾上月球》的演出,對宣導罕見疾病有非常大的幫助。以諾在父母努力照顧下,勇敢的走出課堂,迎向大眾,他堅持學習的熱情,在學校、社團、公司企業和宗教團體發表演講,鼓勵大眾立志向上,精神可嘉。亦擔任全臺監獄生命教化師,用輪椅表現其鼓舞受刑人悟悔的行動力,至為感人,足堪表率。 大專組巫以諾 大專組獲獎名單 ★更多的獲獎故事在教育部網站(最新消息)
校長開講 【台南】南臺科大校長盧燈茂:多閱讀才能翻轉人生
環境能塑造一個人的特質,嘉義新港鄉下出身的南臺科技大學校長盧燈茂,藉由念書翻轉了人生,他認為,必須廣泛閱讀、設立目標,專注學習,然後身體力行。 「如何找到自己的目標或需求?」我的建議是「多閱讀」,因為不閱讀就無法知道新科技、新知識。而且閱讀要廣泛,才能多方涉略找到努力的目標。此外,還要保持追求成長的企圖心。唯有「興趣」和「成就感」,才能帶給你持續改變的動機,面對變動快速的外在環境就能無所畏懼。 目前,引領世界的變動的是財經,建議同學可以從「財經類」雜誌的閱讀開始,不需要一開始就看很艱澀的書,這樣會打擊信心。一天花一個小時閱讀,你會慢慢讀出興趣。 閱讀興趣廣泛的盧校長,認為知識要靠多元閱讀來融會貫通。 多元閱讀,找到目標 雖然我的專業是機械工程,但閱讀領域卻相當廣泛。除了機械領域的書,其他像是山海經、金剛經、易經、紫微斗數等許多書都看過。我常說技術是讓你活下去的資源,但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份擁有熱忱、可以當成終身職的事情,持續學習,成為無法被取代的專業。 此外,知識是可以互通的,看似完全不相干的學科,在未來也可以互為運用,科系所教授的學問只是提供你一個基礎。講一個學問互為印證的例子,佛法中的寂靜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無波無浪無能量的狀態;而熱力學提到的-273℃時整個動能歸零,這兩者即可互為解釋。只要你通徹後就會了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是互通的,想要融會貫通,多元閱讀絕不能少。 利用時間,專注學習 現在常感嘆:「為什麼愛讀書的人變少了?」這當然和大環境的改變有關。早期農業社會,我們只有讀書或種田兩個選項,讀書相對輕鬆。而現在的小孩擁有很多選擇,讀書反而變成最辛苦的事。 我小一就開始下田幫忙了,所有的娛樂、生活就在田間或教室而已。農忙時很辛苦,但考試前一定會把握時間複習,因為那時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升學,也考進了淡江大學機械工程系,成為村子裡面第二個考上大學的人。選擇機械系,除了興趣考量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工科」比較好找工作。其實機械系的出路很廣,畢業後除了繼續進修,也可以參加專門職業人員高考,取得公家鐵飯碗資格或考取證照。我喜歡階段性的工作,這些過程讓我獲得成就感。 大學時期申請台電獎學金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退伍後就到台電服務,須要輪三班,雖然待遇好但工作環境不佳有煤灰、石綿灰等,且很吵雜,因此打算繼續進修或轉換跑道。由於工作在身,只能充分運用輪班休息時間讀書,把高考、研究所要讀的所有基礎課程通通再複習一遍。雖然讀書的時間不多,但我很「專注」,因此順利考上高考及研究所,幾經思考,最後選擇走學術研究,進入成大機械工程所。我們常會感嘆人天生在各方面並不平等,但唯有一樣是公平的,那就是時間,老天賦予每人每天24小時,如何有效利用時間才是關鍵,也是人生必修課程。 身體力行,成就自我 我喜歡不斷地自我學習,我相信,唯有堅強的毅力才能戰勝自己的惰性。田徑,是我一輩子的事,在鄉下農閒之餘,跳高、跳遠、鉛球、標槍,任何想得到的運動我都曾嘗試。背向式跳高,利用甘蔗葉堆疊起來當彈簧墊,用鋼筋當橫桿,一開始都會「嚕」到脫皮,但我仍不放棄。運動,靠的是毅力,必須不斷挑戰自我,碩士畢業時,我的田徑獎牌已累積35個。即使現在爆發力沒那麼強,但我仍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我想自己的個性樂觀,跟運動習慣有很大關係。 種田,對我來說也是運動的一種,許多自然科學和文學謬思都在田野間,「觀察」田園生態,不僅可以體驗自然的循環,還能點滴堆積養成人格。我不反對使用3C產品,它可以是一種好的學習工具與資源,正確的運用能養成立即的行動力;身體力行是最重要的,因為當你付諸行動時,生理機能會改變,產生正向思考。 盧校長認為運動靠的是毅力,必須不斷挑戰自我,戰勝自己的惰性。 不放棄基礎學科 現在回想起來,英文對我來說是個遺憾,當年考大學時靠背誦因此成績不錯,但沒有系統化的學習,所以在大一時不敢開口說英文。即使如此,我也不輕易放棄任何學科。 因此,我希望同學無論未來選擇的方向如何,在國中時期絕對不要放棄基本學科的學習。如果升學時進入技職體系,將來就算擔任維修技術人員,也需要隨著科技的進步隨時更新,而這些都根基於國高中所學到的基礎學科能力上,唯有厚實的基本功及思考邏輯,才能讓你持續精進。 南臺科技大學校長 盧燈茂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南臺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嘉義高中、淡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創意性機構設計、微奈米工程、科技史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新北】輔大校長江漢聲:態度決定你的人生
身為泌尿科權威的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高中時最有興趣的其實是藝術人文,數理成績並不好。他認為,良好的醫者要具備基本的「人文關懷」,而個人能力的增進,「目標設定」更是重要。 在台灣,醫學系一直都是第一志願,大部分的醫生數理成績都很優異,否則無法考進醫學系。但從小,我很喜歡彈鋼琴,高中時期數學成績則非常差,聯考時數學考40幾分、化學考60分,但是文科成績很好,一樣考到台大醫學系。因此,我的思考模式也比較不一樣。 當醫生,數理成績不是必要條件,讀醫學需要的是人文關懷,有同理心,才能維持良好的醫病關係。我認為,數學考一百分的頭腦,去當醫生是很可惜的,因為在其他方面他的成就會更高;台灣可能少了一個醫師,但是會多了一位科學家、發明家。 建議同學,思考自己的生涯方向時,應該與自己的「特質」結合,而「設定目標」才能讓你的職涯有更久遠的發展。 喜歡彈鋼琴的江校長認為,數理成績不是當醫生的必要條件,需要的是人文關懷和同理心。 沒有名校迷思,贏在決勝點 在升學選填志願時,台灣還是受傳統「科舉觀念」影響,高中生父母的迷思常在於,「要讀『好大學』,否則出社會就矮人一截。」但是「好大學」和「好未來」一定劃上等號嗎?進入職場後,看的是工作歷練,最重要的是你對未來的目標。 高學歷在目前就業環境當中,是否還與從前一樣有價值呢?之前有高中生,沒考上台大醫學系,「只」錄取了輔大醫學系,自認「這是人生中的恥辱,要休學,明年再重考」。但我認為,學歷只是求職的敲門磚,並不是就業保障,未來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就看你如何規劃。目前來說,台灣已經沒有醫學系的校際差別,完全是畢業以後重新開跑。面對競爭,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不一定是贏起跑點,而是贏在決勝點。 在職場上,任何醫院,醫生同僚間不會問,「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因為大家看重的是醫術。」台灣的醫療系統很完善,每位醫生有自己的專業,專業裡面又有次專科。例如,目前最好的外科手術技術「達文西」,以我專長的泌尿科領域來說,台灣達文西開得最好的醫生,並非台大畢業生。我認為,每個領域都有很傑出的人,學校已經不是重點了,在學校表現優秀,並不值得驕傲,如何用你的「能力」讓別人認識你才重要。 盤點資源,決定目標 我有個病人,他的女兒,我看著長大,像我的乾女兒一樣,她高三升大學時,以校內排名有機會可藉由繁星進入清華大學,師長也建議她這麼做,但她沒把握也很猶豫,來問我該怎麼選志願?當時我問她,「妳喜歡讀什麼大學?興趣是什麼?」她的父親是土地測量師,本身又很喜歡建築、設計,我跟她分享,東海建築系不錯,還有重要的是這個系跟她父親的行業有關,未來長輩可以提供許多與專業相關的資源和實習機會。所以,孩子,你要想的是你的未來、你的興趣,而不是國立和私立大學的分數排名,更不是榮耀高中母校的升學榜單。 選擇科系前,最積極的方法,可以先了解該系老師的研究領域,找出有興趣的,直接去談談,先對學校有基本了解,無論是校風或是學校所擁有的資源,不管是得到「負面」或「正面」的回答,都可以當作選擇的參考值,以免考進去之後再花時間轉系,人生又繞了一大圈。在我的建議下,她選擇念東海建築系。 我認為,選填志願時不一定要照分數去排,學生可以把擁有的資源集中思考,包括家庭資源、自我興趣等等。如果你什麼都沒有,就開始打拚,設定自己的目標,了解自己的興趣。雖然在傳統的升學主義下,不太注重培養興趣這件事,但可以多方嘗試,如果都沒有興趣,就依考試落點做選擇,之後再繼續探索。 江校長說,學校成績優秀並不值得驕傲,如何用你的「能力」讓別人認識你才重要。 不是第一,但要唯一 雖然社會和眾人對「好成績」大力推崇,但我更重視的觀點是「雖然我不是第一,但我卻是唯一」。彈琴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力,是很重要的精神享受,也造就「我」是一個很獨特的人,這是一種驕傲。每個人都要創造自己的獨特性,這很重要。 另外,一個學生他的未來能不能有一個很好的成果,在於目標的設定在哪裡?除了設定自己的目標,同時要有完整職涯規劃,才能循序增進自己的專業能力。 像我在籌設輔大醫院,我的目標是「醫學中心、全國最漂亮的醫院」,經過許多的困難醫院成立。有了這個目標,建造出來的就不是一個簡單的社區醫院,而是全面性的醫學中心。你對目標的態度,就是你對人生的態度,也會決定你會成就怎樣的人生。 輔仁大學校長 江漢聲 小檔案 ★出生:1950年 ★現職:輔仁大學校長、輔仁大學醫學系教授 ★學歷:建國高中、淡江大學統計學系、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士、德國慕尼黑科技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泌尿外科、男性醫學、生殖醫學、性教育、音樂治療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醫藥衛生學群醫學學類、財經學群統計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衛生與護理類、商業與管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高師大校長吳連賞:興趣讓人闖出名堂
高師大校長吳連賞,把「冷門的」地理,唸出門道來。說到有興趣的地理調查,他的眼睛還會閃爍著光芒。他說,選擇有興趣的科系,朝興趣努力鑽研,相信都可以闖出一番名堂。 有些人擔心,唸基礎學科出路不佳,其實行行出狀元,興趣最重要。我建議,大學選填志願時以興趣為優先考量,只要知道興趣在哪,就很容易在興趣領域專精並出類拔萃,工作上更沒有問題。 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的熱門科系,大概只有電機和外文沒退流行。所有電子資訊等熱門產業都和電機有關;而國貿、翻譯等都需要外語能力。我不認為,學生選哪個科系有多重要,不管是就業考量或志向考量,如果沒有興趣,讀什麼都不容易有成就。 坦白講,當年聯考,我的第一志願是臺師大英語系,分數太高沒考上,退而求其次,分發到地理系,沒想到地理愈學愈有興趣。學地理,如果把它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很輕鬆,若把它當工作,也是很辛苦。例如作高山研究、海岸地形研究,調查要上山下海很辛苦。我對自然地理不是很有興趣,自然覺得辛苦異常。可是,遇上我有興趣的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產業地理,卻樂此不疲,如魚得水。 熱愛地理研究的吳校長認為,只要有興趣、努力專研,都可闖出名號。 興趣讓你找到人生方向 我的專業是研究臺灣所有工業區的布局和產業經濟的發展,重點研究區域就是高雄港、市的互動發展與相互關連性。 教書一年後,發現自己對地理研究很有興趣,後來以滿不錯的成績進臺師大地理研究所,那時候是「臺灣錢淹腳目」的年代,我選擇高雄的加工出口區作為研究主題。1980年,我做了加工出口區田野調查,花了兩個月跑了100家工廠,挨家挨戶調查,取得很多第一手資料,雖然累到吊點滴,因為有興趣卻不以為苦。直到現在對加工出口區還是如數家珍,這和當年很扎實的調查研究有關係,就此也展開了經濟地理研究的興趣和專長。 興趣可以引領你找到人生的方向。好比我的兩個孩子,興趣完全不同,但他們順著興趣走,現在也都有不錯的發展。大兒子從小學三年級就迷上生物和昆蟲,每個禮拜天我都帶他去找鍬形蟲、糞金龜、蝴蝶等,他也自發性的參加科展,研究螢火蟲的覓食行為,到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和研究員睡地板住兩個禮拜,觀察昆蟲的行為。也因為是興趣所以無須強迫,就一路念到墨爾本大學的生命科學博士,現在已經變成昆蟲專家。 二兒子則對昆蟲一點興趣都沒有,反而邏輯概念很清楚,對數學、資訊較有興趣。因此念了清華資訊,現今在台積電工作,不僅專業且一點就通,也很有成就感。 沒有科系是冷門 我認為,培養孩子的興趣很重要,在啟蒙階段能夠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最好,如果到了高三還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那就進大學時再試試看。我的建議是按部就班,選擇你有興趣的方向,朝著既定方向努力鑽研,相信都可以闖出一番名堂。 加上現在轉學、跨域學習、輔系輔修的機會都很多。例如高師大就規劃了12個副學程,比如現在最夯的科技管理創新學程,學生可以作數位設計,可以作企業管理,也可以學到文學的應用。學程中有國文系老師開文學課程,軟體工程系開程式設計,企管系開企業經營策略,進行跨領域學習與整合。 因此,同學們不用害怕念冷門科系,跨領域學習將使你的未來有更多可能。如果對地理有興趣,想當老師,再修個教育學程,也就變成雙專長了。現在地理系的學生也意識到就業的重要性,往往在大一就開始修企管的學程了。 此外,多讀書也很重要。18世紀的財富是土地,19世紀是資本,20世紀是知識,所以閱讀是關鍵,可以啟發心智,奠定知識基礎。 吳校長建議同學,不用害怕科系冷門,跨域學習可以讓未來更多發展。 五種挑戰和兩個好朋友 面對未來的挑戰,我認為年輕學子需要具備的能力有五個: 第一、建構文化的素養,做一個「文化人」(Culture Person)。就像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文化是一門好生意》,一定要從學生時代開始培養對美學的興趣,因為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當文化素養建構後會懂得欣賞與美學鑑賞,受用不盡。 第二、做一個「健康人」(Healthy Person)。終其一生,如果沒有健全的體魄,怎麼成就事業?所以從國高中時期就要培養對運動的嗜好,甚至變成專業,把運動變成嗜好、把嗜好變成習慣。 第三、成為「專業人」(Professional Person)。如前所述,從小培養興趣,一以貫之的訓練,在大學時期將專業學分修好、持續精進。 第四、成為「國際人」(International Person)。除了英文以外,會兩種語言更好,藉此吸收專業知識和國際交流。 第五、要當「科技人」(Technological Person)。把電腦變成你工作的利器,在電腦應用上有好的基礎,對未來的工作也可以得到更多的便利。 另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好朋友,一是圖書館、一是運動場。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運動場可以鍛鍊體魄,這些都是同學在大學中可以善用的資源。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 吳連賞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學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鄉土地理、中國地理、經濟地理、地理教育、工業地理、人文地理、中國研究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地球與環境學群地理學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興大附中林慧貞 活化地理體驗生活
臺中興大附中的地理老師林慧貞曾經在課堂上發起一場突擊式的隨堂測驗,將臺中地圖挖空了29處,讓同學們填填看,沒想到竟有同學一處都認不出來! 「說也奇怪,讓他們去填鄰近的東南亞國家,甚至是歐洲的地圖,都還比較熟悉,反而是對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卻是一片茫然。」林慧貞感嘆地說道,臺灣的地理教育太少融合於生活了!為了能將地理知識帶入生活,林慧貞設計了一系列豐富且具啟發性的課程,將學習場域拉到大自然。 走出教室探索大自然 林慧貞回憶自己的童年時期,她也是從小在臺中長大的,每逢暑假,都會隨著家裡人下田,幫忙農事,爬山涉水更是不在話下,可是現在的孩子卻幾乎沒什麼機會親近大自然。「光是在課堂上記誦課本的內容,對於同學們來說,根本毫無感動,他們無法從中領悟大自然的珍貴,當然也不懂得愛護環境有何重要性。」 下田插秧、去海灘淨灘、爬山撿垃圾、穿著青蛙裝下綠川清河道等等,藉由這些戶外活動,學生們能親自接觸課本上所描述的各種地理環境,不再只是一頁頁死板板的文字與地圖。林慧貞笑道,有一回,班上一個同學的阿公借出自己的農田,她就帶著一群年輕的高中生浩浩蕩蕩的前往。阿公親自擔任義工老師,指導同學們如何插秧,哪知真正分批下田實作時,卻是笑料百出——有同學在爛泥裡站都站不穩,有同學把秧苗插得歪歪斜斜,更有人整個跌撲在地。一堂課下來,笑聲夾雜著汗水,「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不再只是課本上的一首詩,而是活生生的體驗。 大甲海邊淨灘可親眼觀察潮間豐富的生態以及多變的海岸地形。 地理知識更貼近生活 去大甲海邊淨灘,出發前林慧貞先替學生複習了相關的地理知識,瞭解相關的海岸地形,以及潮間帶通常有哪些生物等等。在現場,同學們便可親眼觀察潮間豐富的生態以及多變的海岸地形。最後到了淨灘的重頭戲,學生們更寫下感言:「一整趟淨灘活動,撿垃圾撿到心酸酸的無話可說,與其說是服務社會,不如說是在懺悔…。」課本上列舉再多的文字敘述,不如一次親眼所見。透過這樣的戶外教學,除了讓知識與生活結合,也有凝聚班級向心力的效果。 由於常有學生反映搞不清楚春麥、冬麥到底有何分別?林慧貞積極向校方爭取資源,在校園內闢出一塊土地,交給班上同學去種麥,從雙十節前後播種,接著發芽、結穗,待到過年後收成,這一整輪下來,同學們自然就牢記了整個麥收的過程,也記得春麥、冬麥是依播種季節來區分。而中間為了讓作物順利成長,大家分工合作,有人負責照顧土壤施肥,有人幫忙趕走來偷吃的小鳥,一株株迎風搖曳的麥穗,成了班上同學共同的寶貝,一起呵護其成長。 林慧貞老師(中間黑點衣服者)和學生一起為種植冬麥整地。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鞋子 林慧貞的班級每學期會辦一次慶生會,在慶生會上,她會鼓勵同學表演各種節目。有的學生不擅長讀書但歌聲美妙,有的則是跳舞令人驚豔;或是彈奏樂器、或是表演武術;甚至說相聲、變魔術,每個人都有機會秀出自己的才藝,表現不輸給別人的一面。 我記得我的大學老師講過這樣一段話,「最漂亮的鞋子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穿,要挑選適合自己的鞋子,這樣的鞋子可以陪著你走最長的路,最久的時間,走到適合你的天地。」而這也是林慧貞抱持的教育理念,除了把地理融入生活之外,她更希望能幫助每個孩子適性發展,找到屬於自己的亮點。
海外校園 【海外大學圖書館】5大知識殿堂,百年風華屹立不搖
啟動英國閱讀年的前教育部長布朗奇(David. Blunkett)曾指出:「每當我們翻開書頁,等於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每當我們提起閱讀教育的推廣,緊密相扣的意象便是圖書館。在過去,圖書館向來被看座是一座「藏書閣」,蘊藏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在教育的推動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圖書館資源也逐步走向與網路科技結合的蛻變,不僅是建築設計更具現代感、館內的收藏更加多元化、服務內容更趨專業化,閱讀方式也隨之智慧化。一起來看看世界著名且歷史悠久的大學圖書館。 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 堪稱美國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藏書最多、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包括美國總統及多位諾貝爾獎得獎者在內,皆曾在這裡學習過。館內特藏的罕見中文善本在2017年完成數位化,並公開提供民眾下載使用。 哈佛大學圖書館(圖片來源:網路搜尋Harvard University Library) 英國【博德利圖書館】 位於英國牛津大學,這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曾被用來拍攝《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部分場景。 博德利圖書館(圖片來源:網路搜尋Bodleian Library) 丹麥【皇家圖書館】 即丹麥國家圖書館,同時也是哥本哈根大學圖書館,是北歐最大的圖書館。該圖書館有許多歷史珍稀藏書,自17世紀以來所有在丹麥出版的圖書都存放在這裡,其建築像一顆黑色的鑽石照映在海面和天空。 皇家圖書館(圖片來源:網路搜尋Royal Library) 蘇格蘭【亞伯丁大學圖書館】 蘇格蘭亞伯丁大學是世界史上第五所英語大學,成立於1495年,新圖書館建築外觀相當有特色,像是一座巨大的玻璃立方體,館內中庭空間挑空穿越8層,以螺旋狀造型天花板直通屋頂,高性能玻璃組成建築不規則的表面,白天反射陽光,夜間透出光亮,成為區域的發光標幟。 亞伯丁大學圖書館(圖片來源:網路搜尋University of Aberdeen) 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 日本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是頗負盛名的藝術大學,其圖書館設計亦相當創新,外觀採用大面積玻璃引進陽光,館內的牆面即是書架,整體看來就像一艘巨大的圖書方舟,共藏書20萬冊,館內另設有畫廊可供學生辦理展覽。 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圖片來源:網路搜尋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百年歷史風華,穿梭於古今中外的知識殿堂
大學校園 前師大校長張國恩籲鬆綁管制 打破教師齊頭平等
為了替大學攬才、留才,教育部決定以年薪上看650萬元的大手筆聘請千名玉山學者,消息一出震撼學術界,也掀起討論熱潮。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肯定政府作為,更建議進一步鬆綁大學經費管制,開放各校運用自籌經費為教師普遍加薪,讓大學教師待遇不再校校齊一。 張國恩也呼籲政府勿以高教深耕計畫將大學的國際競爭力兩極化,以免自毀臺灣大學的國際形象,更不宜為了挽救瀕臨倒閉私校而拖垮其他大學。政府並應提高中低收入戶學生的學雜費減免額度,容許大學調漲學雜費。在招生制度的改革上,他主張大考及國中會考的題型應增加更多以能力為本的素養題。 前師大校長張國恩建議鬆綁大學經費管制,開放各校運用自籌經費為教師全面調薪(圖/陳秉宏) 大學應創造具國際競爭力的鮮明特色 【問】:身為教育大學校長,您認為臺灣高等教育最應優先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答】: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競爭愈來愈激烈,如何提升大學的國際聲望是當務之急。臺灣的大學規模並不大,提升聲望的重要作法就是在國際上創造非常鮮明且具競爭力的特色,別人才能看到你的重點,國際學生才會前來就讀。像臺師大的華語文教育就是非常鮮明的特色,國際上一聽到臺灣的華語文教育,就會想到臺師大。 現在少子化與高教經費不足,大學更沒有資源做多領域的全方位發展,凸顯特定領域的特色即變得更為重要。但我發現國內具有鮮明特色的大學並不多,許多大學都朝學生「好就業」的領域發展,卻無法創造出自我特色,當進入自由競爭的國際市場時,就很難提高國際聲望。 另外,少子化問題對每一所大學的影響層面是不一樣的,對於需要在國際上競爭的大學而言,無論學生人數多寡,都必須培養優質學生具有國際移動力、專業能力及跨領域的領導能力;但對招生困難、學雜費收入占比非常高的大學來說,必須先鞏固生源,把後段學生救起來,可能就無法處理學術拔尖的事情。 不應為了挽救後段私校而拖垮所有大學 【問】:該如何處理招生困難大學的退場問題? 【答】:後段大學退場是政府該解決的事。現在大學數量太多,生源與經費又不足,確實需要退場機制,但這牽涉到「政治」問題,私立大學背後可能有一些情況會造成退場執行困難,教育部究竟「能不能做」(而非「敢不敢做」),有待觀察。而且現在時機不好,即使學校可以轉型,若無法發展出國際特色,轉型後能找到更多學生嗎?如果不能,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也很擔心教育部為了拯救一些瀕臨倒閉的私校,而將教育政策的標準統一化,反而把其他想在國際競爭中提升聲望、培養更多優質學生的大學全部拉下來,限制了學校發展,也無法特色化。 少子化的解決重點應該放在如何讓人才培育精緻化,讓一個人的能力可以變成1.4人的能力,而不是去擴大少子化的負面影響。政府必須改變思維,協助更多大學往上提升,而不是為了讓後段大學可以繼續存在而拖垮所有大學。 大學國際競爭力不應被兩極化 【問】:高教深耕計畫有部分經費提供給頂尖大學,對大學向上提升有幫助嗎? 【答】:從前教育部推動頂尖大學與教學卓越計畫,現在認為不好又改推高教深耕。高教深耕計畫有兩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提升大學品質方案,我擔心可能會變成另一個更為普遍、人人有獎的教卓計畫;第二部分會選出數所學校成為國際競爭力大學,校數有可能比原頂尖大學縮減。但這好像在用一隻看不見的手將國內大學「兩極化」,形同向全世界宣告:臺灣的國際競爭力大學就只有政府選出的「這幾所」,其他「不屬於此類」的大學都不用做國際競爭了! 現在全球各國無不希望對外競爭的大學校數越多越好,連大陸也在擴大優質大學名單,我們若真的反向縮小,還讓全球以為臺灣就只有這幾所獲選的大學是一流的,其他都是普通的大學,問題不是很嚴重嗎?積極度不夠也有違世界趨勢!當學校的國際競爭力連自己國家都不認同時,國際交流成效必定大受影響,政府此舉等於在自毀國內大學形象。 政府不應該幫大學定義哪所學校具有國際競爭力、哪所學校沒有,而應想辦法送更多大學進國際,只要在某個領域具有競爭力及特色,可以進入全球百名,就應給予更多經費支持,並加速制度鬆綁。 自籌經費鬆綁 大學可為教師全面加薪 【問】:您認為該鬆綁的制度有哪些? 【答】:太多了!例如大學因應時代改變,需要調整科系,但系所新設與調整都須經過審查,審查者未必了解學校的變化與未來趨勢,導致目前科系調整速度過慢。政府應減少任何「形式主義」的管理,改變心態,勿將大學當中小學管,讓大學變成多元平台,任何學術價值在這個平台上都可以非常平等與積極的發展。 另外就是自籌經費的使用,現行法令禁止大學利用自籌經費對教師普遍加薪,只能給予表現優異的部分教師彈性薪資。我認為應將經費的約束逐年鬆綁,同意各大學可在現有薪資之上,自行使用自籌經費為教師全面加薪,若是表現特別傑出的教師,則可另外再加給彈性薪資。 換言之,未來大學教師的薪資結構建議可改成「基本薪資+X+Y」;「基本薪資」是指目前的待遇;「X」係指各校可用自籌經費為每一位教師普遍增加的薪資,亦可依教師職級(如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或不同專業領域訂定不同額度;而「Y」即是彈性薪資,只針對表現優異的教師另外加碼一個比例的彈薪。 這套作法將有機會讓大學教師的固定待遇比現行多增加一筆學校自籌的薪資項目,形同學校將教師待遇全面提高,未來若財源充足,甚至可將加薪對象擴大到行政人員;但因這筆「X」經費來自於各校自籌款,且由各校自訂額度,故制度鬆綁後,屆時每一所大學的教師待遇都能有所不同,打破為人所詬病的教師待遇齊頭式平等現象。 各校教師待遇不同 良性競爭有助攬才 【問】:用學校自籌經費幫老師全面調薪,會不會引起反彈? 【答】:國內大學教師薪資真的太低了,根本無法與其他國家競爭,唯有提高薪資才能找到好人才,增加留才與攬才的誘因,也有助提升教學品質。尤其年金改革讓大學教師退休金大減三成,問題很大,恐會造成就業熱門科系如理、工、醫、經濟、管理等領域很難聘請老師,因為這些人才在國外的薪資都很高,而且越晚回國吃虧越大。 我想強調的是,政府給國立大學的經費真的不多,若能逐年朝法人化或信託化的方向鬆綁,開放國立大學以自籌經費為教師普遍加薪,且讓每一所大學的教師因薪資高低不同而互相競爭,並沒有什麼不好。不僅國外許多大學如此,中國大陸也早已實施「基本薪資+X+Y」制度,例如北京大學的教師薪資即與南方的大學不同。 最近教育部提出「玉山計畫」,以年薪增加500萬元禮聘「玉山學者」進入國內大學任教,我也樂觀其成,但希望教育部能尊重各種不同專業領域的人才表現,且照顧到不同職級的教師,勿只獨厚特定領域學者或資深教授,應讓人文社會科學與年輕的助理教授、副教授也有獲選機會。 適度漲學費 提高中低收入戶減免額度 至於將部分自籌經費轉換為教師薪資,是有可能引發學校能否再調漲學雜費的疑慮。但學雜費多年不調整確實已影響大學辦學品質,不過弱勢學生的就學權益也應兼顧,建議政府提高對中低收入戶學生學雜費的減免額度與比例,讓大學可適度調漲學雜費,回饋到教學環境的改善,又不會增加中低收入戶學生的經濟負擔。 大考與國中會考加重能力為本的素養題 【問】:少子化使大學的錄取率與缺額率都很高,連帶影響人才培育及學生素質。您對現行招生選才制度有何建議? 【答】:教育不能用革命式的作法,臺灣社會在乎公平,不能像美國一樣全面改採申請制。現行招生選才制度的問題不在於採計哪些科目,而在考試題目的設計不夠好。考題出得好可以引導教學,我認為國中會考與大學學測、指考的考題應設計得更為靈活與多樣化,少出制式面的題目。現在升學考試的記憶題還是太多,尤其大學學測與指考又比國中會考來得嚴重。 建議學測與指考應納入更多高中老師參與命題,而且無論國中會考或大考,都要逐漸加重以能力為本的素養題,多考學生的綜合能力,朝類似PISA和TIMSS等國際學生能力評量的考題方向調整,才能更測出學生程度;例如物理、化學可以考科學探究能力,國文可以考閱讀能力。只要題目設計得宜,難易度控制佳,自然就能引導基層老師改變教學方法。 除了出題之外,另一個問題就是課程內容太多,即使剛改革的十二年國教課綱還是教了太多知識進去,一旦老師教不完,最後只能開始填鴨。大學教育也是如此,應允許學生有時間跨領域學習,第一步該做的就是各校大膽鬆綁,降低各科系專業學分數,增加學生可跨系自由選修的學分數。臺師大就已將各科系專業學分數從100大幅調降為75學分,提供學生25學分的空間自由選修他系課程。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9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臺師大校長張國恩:加速鬆綁 打破教師待遇齊頭平等
校長開講 【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年輕人必須學會養活自己,不讓父母擔心
對經濟學的著迷,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毅然從熱門的商科轉至經濟系,後來意外踏上教職之路,赴美國留學後在當地任教逾12年。他說,行行出狀元,最重要的是你要專注、能自學、能溝通。 中學的我愛踢足球,成績也非頂尖,但為了考進香港中文大學最後兩年拼命念書。原本打算進港中大先念商科,畢業之後再讀經濟碩士。但在港中大就讀初時,受同儕影響,參加了許多學生活動和學生團體,並非專心一志在念書上,直到後來選修經濟系余國燾老師的課。他穿著特別,穿上劍橋大學碩士袍上課,說是為了擋粉筆的白粉。他講課很生動,知識很豐富,激起我對經濟學的好奇心和研究慾望,就決定轉到經濟系。 大學念了兩年商科後轉到經濟系。那個年代,我應該算是奇葩之一,因為想轉進熱門商科的人擠破頭,我反倒要轉走。我認為,現在升學也一樣,興趣應該是重要關鍵,不見得要人云亦云地追著熱門跑。 在過去,讀書提供了從貧困翻身的好機會。身為長子的我求知欲較強,也希望藉由讀書找到更好的工作來改善家庭環境,讓父母不要那麼辛苦。因此勤奮念書,考進了香港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當時升學不像現在是看學區,而是看成績,因此窮孩子只要認真讀書都有機會考進香港任何一所學校。 鄭校長認為,在學習上若遭遇困難,先別急著放棄,多嘗試不同方法。(攝於2014年冰桶挑戰) 熱愛經濟研究從教職出發 很多潮州人都想作生意,但我對學術有更大的興趣。大學時鎖定目標是在美國博士畢業後到世界銀行工作。念博士第二年的暑假,我曾在世界銀行短期實習,擔任海外放款專員的項目助理,計算貸款項目的收入、支出及利潤等估算,根本不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和技巧。這時才發現,自己期待的是更具有挑戰性的研究工作,便積極爭取世界銀行經濟發展研究所的工作。 當年到美國,我持的是香港政府發出的旅行證件叫「身分證明書」,而非護照。面試世銀研究所職位時才知道我雖然獲得香港合法居留權,但是沒有正式的國籍身份,屬於無國籍人士,跟巴勒斯坦人的情況一樣。。 面試時認識一位在世銀經濟研究所短期工作的英國教授,他建議我先到大學教書,進可攻,退可守。喜歡大學的工作,就留在學術界。不喜歡或者不成功,再轉其他工作,包括專注應用研究的機構。我覺得他講得對,就找了一份在美國佛羅利達州大學當助理教授的工作,沒想到一教就教了12年,1992年回到香港科技大學任教,成為創校的開荒牛。 鄭校長喜歡具有挑戰性的經濟研究,學生時期希望到世界銀行工作(攝於1980年美國大峽谷)。 擺脫英文後段班 我9歲那年,跟著母親和妹妹從大陸潮州遷至香港與父親團聚,是「合法離開大陸,非法進入香港(由澳門偷渡到香港)」的新移民。剛到香港,一家四口全擠在小廚房改裝的小房間(上面「閣仔」還有一家人)。為的是爭取獲得政府分配真得可以容身的「徙置大廈」單位。 雖然移民生活物質艱困,童年生活卻還是愉快的。父母是傳統的農民,但孩子願意唸書的都支持,沒有叫我們去全職工作賺錢。家中四個小孩(兩個小的弟妹是在香港出生的),每個人的發展都不太一樣,有些繼續升學,也有些提早進入職場的。就像廣東話有句諺語:「72行,行行出狀元。」很難比較誰的發展比較好,或比較快樂。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你在選擇的領域中,要學得精、學得深,不管是求學或是工作,都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不要輕易放棄。 我初到香港時,也曾有學習困難,英語能力明顯不如香港人。雖然家境窮困,但父母願意給錢讓我補習英文。可是,我不適合夜校補習班的教學方式。那時候和同班同學一起讀英文時,我好像念得很流暢,但輪到我獨自站起來念英文時,我就念不出來,說明我不是真的懂。幸好父親後來找了朋友的姪子幫我一對一補習,英文成績才漸漸有起色。後來我以小學升中學考試的優異成績進入拔萃男書院,還拿到政府獎學金。對我來說,每個人所適合的學習方式都不同,如果在學習上遭遇困難,先別急著放棄,多嘗試不同學習的方法去找適合自己的方法。 「四力」齊備,AI打不敗 過去的社會、經濟、技術變化比較慢,人們在大學學習一門學問,就可以支撐很長時間甚至一輩子的職業。不過現代社會和經濟環境轉變快,科技日新月異,所以更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新的事物,才不會被變化快速的市場和社會所淘汰。嶺南大學多年來發展的博雅教育,就是要「專業」與「博雅」兼顧。「博雅」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溝通,強調自學能力、溝通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四力」,這些是AI機器取代不了的。因此博雅教育重視學生自己學習更多於教授的傳授,而且學生唯有專業與博雅並備,才能應付快速的技術及市場變化,否則即使在大學獲得專業,也難保未來不會被淘汰。 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和變化,很多事情還是要回歸基本人性和行為,所以溝通書寫能力就很重要。拿現在很盛行的大數據來說,有人說大數據如同河流,大家都在數據河流裏打滾,但有些人看出水流(背後)的結構和信息,而其他人就是看不到,這反映思考能力和創意的強弱;你若看得到,想把內容告訴人家,這時溝通能力就必須比較強,否則就是科學家用實驗室的語言,無法讓他人聽明白,你的上司和同事也聽不懂,你所掌握的資訊和創新的想法也無法讓其他人知道。 我發現不同年代的人,想法可能不太一樣。我兒子就曾跟我半開玩笑地說:「爸爸,你是為了工作而生活,而我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兒子相較於我會更享樂些,但這並沒有不好,現在是太平盛世,和我過去的那種苦日子已有所不同。父母師長不應該要求年輕人學自己那一代的人。年輕學子唯一重要的,是必須要做到讓父母不擔心,要能在不同環境下都夠養活自己(伴侶和兒女,假如有的話),以及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做到這些,其實什麽具體學歷就是次要的了。 嶺南大學校長 鄭國漢 小檔案 ★出生:1952年 ★現職:嶺南大學校長 ★學歷:拔萃男書院、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社會科學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經濟學碩士和經濟學哲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國際貿易與投資、貨幣危機、應用對策論、市場結構、科技創新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財經學群經濟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108課綱】臺東女中用數學畫心 結合藝術更有趣
國立台東女子高級中學配合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強調培養未來公民所需的素養能力,校方讓學生透過實際規劃和參與,在校內集合場上製作放大版的愛心圖形,和傳統不同的是結合了數學原理來進行藝術的創作,學生從做中學,讓學習歷程變得更有趣。 如何將數學實作變有趣? 台東女中數學老師林志全為了讓學生瞭解數學怎麼應用,帶領學生花費一周製作愛心圖形,總共使用約70捲紅色尼龍繩,最後展現寬約27公尺、長約25公尺的巨型愛心圖形。製作過程中不巧遇上了寒流,但學生還是每天到學校報到,熱情不減。 參與活動的學生巫品瑩也表示,過去在紙上操作幾何圖形,可以依照比例調整、繪製較精準;此次將圖形「放大」,難度倍增,必須調整間距、考驗應變能力,完工後非常有成就感。「把數學應用在生活中相當有趣!」另一參加學生鍾沛純說,大家一起努力參與一件事情,讓製作過程更有意義,也讓彼此留下了很棒的回憶。 數學不只是解題 林志全老師認為,過去在數學專題課時,若單純的只是上課,多只會讓學生學習到運用數學解決問題,但帶領學生結合數學的原理,作為藝術創作原理,無形中也培養了人類感知模型的素養,因此,他念頭一閃,就決定讓學生將紙上用線條操作愛心圖形,製作放大版圖形。 今年當學測結束後,他便召集學生籌劃整個活動,從選定材料、場地測量和計算、經費評估、進行程序,各種細節皆由學生操刀。林志全老師也指出,愛心圖形並不是四四方方的,但是透過一條條的直線,一樣能夠把這樣曲線呈現出來,並且有不同的美感,希望讓學生從中學習到如何解決問題,並願意嘗試運用數學原理協助藝術創作。 知識用來解決問題 教育部強調,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非常重要,而曹學仁校長也大力配合新課綱,希望所有課程都以學生為學習主題,建立互動、自發、共好的學習模式,並培養學生能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以培養未來公民所需的素養能力。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協作中心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教育部推動素養導向的數學實作課程-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高中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盧浩華&王家貞,向夢想前行
「2018年總統教育奬」在五月中旬進行頒獎,以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共有56位學生獲獎。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為實現夢想的未來持續前行。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職組獲獎者盧浩華、王家貞的故事。 盧浩華-「跨出自我」 浩華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孩子,生長於萬榮鄉紅葉部落。從小家中經濟重擔全由父親一人扛起。高中時,父親失業,只能依靠低收入戶補助與打零工所得來維持生計。 國小畢業時,曾加入體育田徑訓練,怕耽誤課業,一度想要放棄。國三第1場全國賽,終於獲得第1面全國賽金牌,開始橫掃各項賽事,有「跨欄飛人」之稱。在教練建議下,來到花蓮海星高中並繼續訓練。規律與專業化的訓練,使他不斷超越自己,多次入選國家代表隊選手,並拿下亞青少金牌與世青少銀牌,同時也創下我國青少年的全國紀錄。2016年世界中學運動會代表隊選手、中日陸上競技交流賽事代表隊選手。2017年世界、亞洲青少年田徑錦標賽代表隊選手。在高一時跨出生涯最佳成績,奪得世界青年歷年排名第14傑,亞洲歷年第3傑之頭銜,同時也是全國青少年紀錄保持人、2017年入圍教育部體育署體育運動精英獎─最佳新秀運動員獎。儘管成績亮眼卻從不驕傲,更為自己設定更高目標,期望跨出潛能,邁向世界紀錄,透過各種計畫與體育獎金來幫助家庭改善生計。 來自原住民低收入單親家庭,家中經濟困頓,靠打工及運動獎金貼補家用。浩華曾因受傷復健想放棄,終能克服困難,獲得2017年亞洲青少年田徑錦標賽男子110公尺跨欄金牌、2017世界青少年田徑錦標賽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在體育競技上發揮潛能、出類拔萃,足堪楷模。 高中職組盧浩華(右2)。 王家貞-「不忘本心」 家貞17歲,4歲時父母離婚,父親帶著他到大陸工作生活8年。國小畢業後,舉家回來臺灣。那時爸爸記憶力開始衰退,常常什麼都想不起來,診查發現罹患腦瘤末期。因家族經濟條件不允許,無法開刀。哥哥為了照顧爸爸休學工作,而她則在假日到醫院照顧爸爸,讓哥哥可以休息,就這樣一直持續到爸爸過世。 那段時間,經濟困窘,晚餐常常只吃白麺,或者打包學校營養午餐回家吃。老師協助申請急助救難金和友愛基金會的補助,讓家貞可以專心讀書,不用煩惱學校需要的一切費用。家貞開朗懂事,獨立樂觀,與父親感情甚篤,經常將父親遺物隨身珍藏。雖然經濟不寬裕,她卻力爭上游,省吃儉用,經常將零用錢捐給慈善團體,延續父親樂善好施的身教。「爸爸一直教導我們錢夠用就好,要把更多錢用在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身上。」為了讓爸爸在天上不要擔心,家貞比同學更努力讀書,學習技能,亞洲高級餐旅職業學校就讀時參加金爵全國調酒大賽獲得銅牌(全國第26名)、投稿南市青年獲得刊登、考取餐服、中餐、飲調、烘焙、中麺、電腦軟體應用等丙級證照、全民中檢中高級證書、子曰盃文藝創作中高級丙級、考取領團人員證書、擔任舊鞋救命志工。 父母離異、父親早逝,生活困苦,家貞與哥哥相依為命,但仍積極奮發,取得7張丙級證照、3張認證證書。經濟雖不富裕但仍承襲父親助人美德,行有餘力、熱心助人。在學業及技藝表現傑出,也能感恩惜福、回饋社會,值得獲獎並成為全國楷模。 高中職組王家貞。 高中職組獲獎名單
校長開講 【高雄】高雄大學校長王學亮:趁年輕大膽走出去
在那個「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年代,出國深造幾乎是理工組不變的道路。國立高雄大學校長王學亮也跟著這股浪潮赴美讀了博士。他說,投入是掌握專業的關鍵,而走出去,會讓你發現更多的可能。 以前的大學是菁英教育,90年代改成普及教育,大環境不一樣,現在有多樣「選擇」。但面對多元入學,我認為,重要的是同學了解自己要什麼。師長可以給同學建議,但必須讓他選擇他所愛的。家長的任務,就是協助孩子探索天賦,然後給他時間全心投入做好一件事。 在選擇大學時,通勤距離、周遭環境、國際合作、師生互動等都是考量。如果上了大學,還不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可以考慮大一不分系。不管天分好壞,都可以多方嘗試,等了解自己的興趣後,再決定要選哪個科系。記住,選擇後就要專注投入。 現在強調國際化的競爭,只要家庭經濟能力許可,出國念書早已稀鬆平常。但對我而言,出國改變了我的一生。當年如果沒有出國讀書,我現在可能在某工專教數學,但赴美念了博士,不僅從應用數學跨域到資訊科技,也改變了我的視野。 王校長說同學若不了解興趣志向,可考慮大一不分系,但選擇後就要專注投入。 出國改變西門町囝仔 從小在西門町長大,我的父母都是小學沒畢業的工人,對於升學根本沒辦法給任何建議,當年建中畢業考上交大,母親的朋友還鬧了個笑話,她說,「當交通警察,怎麼要讀大學?」他們以為「交大=交通大隊」。 教育改變了我的視野和出身。上了交大之後,同學鼓勵我,可以申請到美國唸書,我很感謝當年同學的鼓勵,現在對於學生出去國際交流,我抱持正面的態度。我相信出國見識回來後看法會不一樣,你的眼界會變寬、世界會變廣。 我當年受惠於出國留學,所以現在積極在校推動國際交流,和國外大學簽了310個「合作備忘錄」(MOU),其中78%是亞洲國家的大學。主要先給同學機會,因為亞洲比較近、費用也比較便宜,適合短期交換與交流。對同學,我只有一個想法「讓你能夠出去」,能盡早認識這世界,培養獨立學習力,大膽走出去,看見更多的可能。 出國不一定花大錢 台灣是一個低物價、低收入的國家。大學教授薪水是美國1/3,大學一年學分費只能付美國一個學分的費用,出國念書也是一筆龐大的開銷。可是,出國念書不一定要花大錢。目前台灣許多大學提供不少出國進修資源,包括獎學金或交換學生等管道。同學要做的是先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爭取校際交流的機會。你現在出不去,不表示未來沒機會。 近來大陸也是台灣學生留學選項之一。其實,高中畢業去大陸念書也不是這一兩年的事,許多優秀的學生或是台商子弟,早在大陸念大學,他們看到的是大陸市場在不斷發展成長中,機會無窮。雖然安全考量是一回事,畢竟父母都認為小孩在自己身邊比較安全。但考慮到未來,還是必須培養小孩具有全球化的視野,才能提升競爭力。 王校長強調國際化競爭,希望同學大膽走出去,看見更多的可能。 學好基礎科學容易跨域 我們那個年代,80%的建中同學都選甲組(理工)。除非你性向很明確,否則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念理工,因為理工出路比較廣,就業機會、拿獎學金出國的機會也比較多,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這些基礎學科,所以出國念書的大都是理工組。 在聯考制度下,大家沒有什麼真正的興趣或志願,都是按照分數依序從台清交成填下來,對我而言,那時候就只有「一路升學」這條路可以走,初中念成淵,然後吊車尾上建中,再很僥倖地考上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 雖是順其自然地念了應用數學,但也念出興趣來拿到碩士學位,出國後就到美國跨足資訊領域,念電腦方面的數值計算。其實應用數學和資訊工程是很接近的,因此建議想要跨域學習的同學,基礎學科一定要先學好。 學習不同領域 除此之外,也建議同學要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並學習新事物,凡事都有它的價值。當時就讀應用數學系時,有些同學因擔心數學出路不好而選擇轉走,但我還是留下來繼續念,因為我認為既然已經進了這個領域,就好好學習、不抱怨,專心一志地好好投入。只要付出努力,未來就有無限可能。也因為基礎打得好,才能順利地從應數跨足到資訊科學領域。重點是每個過程都要專注。 雖然在網路發達的世代中,要擁有專注力並不簡單,因為有趣的、吸引人的事物太多,但只要同學專心投入、持續投入,那就會變成你的專業,而這是面對未來挑戰最基本的工具。有了基礎專業才有機會跨域發展。在高雄大學,我也鼓勵學生取得雙聯學位,不一定是要同性質的兩個學位,盡可能接觸學習不同的領域,未來才會有更多的可能。 國立高雄大學校長 王學亮 小檔案 ★出生:1955年 ★現職:國立高雄大學校長、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專任教授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士及碩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應用數學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資料探勘與隱私、社會網路、資料庫管理、資訊安全投資模式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數理化學群數學學類、資訊學群資訊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跨域學習及創新才能跳脫22K
依照分數填志願考上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是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投入土木工程研究領域的契機。如今,面臨市場劇變、企業轉型,他說,跨領域知識及創新能力,將決定你是否為企業眼中的搶手人才。 面對未來的變化,同學需先想想,在高中畢業前是否能具備語文和數理基本能力?語文包括中文和外語的表達能力。中文能力佳,有助於溝通、思考與說服;外語能力強則能迅速吸收世界新知,在職場都有加分作用。而對於不打算走自然科學研究的同學,建議也要具備基本數理素養,才能正確了解世界。 擁有基本能力外,也要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在選填志願時才不會失焦徬徨。選擇大學時,除了認識校系基本專業課程,也需留意校內是否還有其他的學程或活動,才能在自我專業養成之時,培養跨域創新和通識能力。此外,國際化校園也是評估指標之一,包括國外留學、實習或交換學生等機會的多寡,外籍生的數量等,都是提升視野、了解多元文化的好機會。 李校長認為高中畢業時除應具備語文和數理能力外,也須了解興趣和志向。 創新整合╳外語不可缺 產業持續進步,許多工具早已領先舊有專業,企業面對轉型,舊有的人才可能無法適應劇變的市場,所以就需要靠新進人員,甚至是更為年輕的族群,能夠具備參與社會轉型的創新能力。以現在的市場需求來看,我認為所謂的有用人才,具備專業是基本的,同時你還要有國際移動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跨領域學習的能力。 對於企業而言,壓力就在這裡,面對產業和工具的快速變化,企業也必須跟上腳步,但如果擁有大學學歷的新進人才,並不具備創新和整合能力,企業就必須花更多時間去訓練一個新人。所以我都會告訴同學,專業能力是必須的,另外也要有跨領域知識及創新能力,這樣未來進入職場,才能夠符合企業的期待,連帶的也會影響你的薪資高低。 另外,我也建議同學,要培養外語能力,如此才能自由地透過google、youtube得知全世界的新聞及最新資訊,不要只看中文新聞,侷限了自己的視野。我也很鼓勵同學可以到國外留學,甚至實習,透過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你的視野會將更為寬廣,也能學會包容別人,這對未來進入職場也有所助益。 跨域學習才能超越22K 大學畢業後,初入職場,如何超越低薪,首先,同學勢必得有拿得出的作品,能讓面試官一眼就看出你的能力,你的與眾不同。以逢甲大學為例,每位同學會在大一就開始接觸專題,先有想像,嘗試構思,然後再進階地運用專業,及工具上的整合,最後甚至是跨領域進行專題研究。從大一到大四,逐步培養同學具有專題導向的思考能力,能夠有創新思維,也能夠與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合作。畢業後進入職場,同學在大學期間所做的那些專題,都會是能勝過於別人的實際成果。 逢甲大學鼓勵同學跨域進行專題研究,培養思考能力。 擁有大學學歷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所以大學期間所學得的那些專業知識,並不足以讓同學靠一招闖遍職場,況且,市場及科技工具變遷快速,每個人都必須要多學、多培養跨領域知識。逢甲大學要求所有學生都得學習APP的基礎課程,不需要精通,但至少要有基礎概念,要能理解它。如果你覺得它難、神秘,不願意學習,那它對你而言,就永遠是個秘密,但如果你瞭解它,清楚它是什麼、它能做什麼,未來有機會的話,就算自己不精熟,也能和具備此專業的人合作,並組成團隊完成它。這就是我說的跨領域知識學習和創新能力。 逢甲大學校長 李秉乾 小檔案 ★出生:1960年 ★現職:逢甲大學校長 ★學歷:臺南一中、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航空工程與工程力學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耐震補強、微觀力學、橋樑監測、災害防救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土木工程學類、工程學群航空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土木與建築學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