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內壢家政李秀靜,「食育食安」向下傳承
面對許多家長仍以為家政課是隨時可以被犧牲的「營養學分」,國立內壢高中家政教師李秀靜始終堅持家政是一門生活藝術也是生活哲學,簡而言之是家庭生活教育,培育孩子帶著走的能力。 身為全國家政學科中心種子教師,李秀靜分享,家政教學錦囊從1996年以「第1袋」命名,除了扣合錦囊的特色,也希望取其「代代相傳」的傳承意義,是由全國無數家政課老師共同推行的一項跨校教學計畫。在教學錦囊中,李秀靜著力於飲食教育,除了持續重視孩子的膳食營養,更透過各種創意課程,為這階段的孩子注入「食品安全」及「環境成本」等概念。 議題融入課程,注入食安概念 在課堂中,名為「青春營養四部曲」的課程正上演著,從「帥哥西裝」的電影片段,到「法國紙片女模瘦到死,得年28歲」的新聞分析,除了引導學生思考外表的美醜胖瘦和真誠內在孰輕孰重外,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帶領學生為自己規劃符合每日飲食黃金比例的菜單。這堂課,隸屬於全國家政學科中心「家政教學錦囊」第11袋的一環。 2005年,李秀靜以「黑心食品與良心食品」教案,榮獲教育部家政學科中心教材競賽全國特優,因此開啟對「家政-食育課程」的深耕與努力。 李秀靜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還會融入資訊科技及行動學習。課程中會以青少年最愛的速食產品「漢堡」為例,讓孩子們知道儘管每個速食漢堡看似便宜,但在精確計算後會發現,原來光是要生產一人份午餐的225公克漢堡肉,釋出的溫室氣體竟然和一輛1,360公斤重的汽車行駛近16公里一樣多! 「除了食安、碳排放等議題外,透過飲食文化的檢視,不但可以爬梳出在地特色,也可發現臺灣多元文化的樣貌,甚至透過各國飲食文化,讓孩子具備世界觀。」李秀靜說。 跨校跨域合作,食育理念傳承 「事實上,透過與ACE跨校社群伙伴無償無私的投入下,國內家政課程不但已做到跨域與跨校,更已發展出符合ACE的教學特色。」李秀靜說明,A指的是Art Performance藝文展現,C強調Care for All的關懷包容精神,E則是融入資訊。 「一個教案的成熟,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時間,才能確定是可行、可操作,也可推廣的。」李秀靜表示。10年前,李秀靜與永豐高中家政老師黃筱玲共同研發在地化食育課程,由自然、安全、健康、環保、低碳與永續的角度,重新詮釋綠色安全飲食觀,進而展開兩校間的情誼。 透過跨校結合及5年的課程精煉,所首創的「跨校跨科競合模式」,李秀靜於2016年以教案「尋找121.25的藝文基因」獲教育部教學卓越金質獎!結合兩校家政、資訊、音樂、美術等老師跨校合作,學生則在真實情境中,以在地特色為素材,產出自己的學習成果,發展自主性的「創客」精神。兩校師生並以桃園美食、在地情懷、推廣食育為理念,出版了《桃園在地醍醐味》一書,深具意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大業,更是神聖的工作,能奉獻於教學,成為人師,是一種福氣,更是一種使命。」創新教學的李秀靜,2017年榮獲教育部杏壇芬芳獎,她除了提醒自己,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總是抱持著學生優先的理念外,更期許自己要挖掘孩子的需求,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並將持續把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傳承分享給更多老師。 內壢高中李秀靜-校外踏查照片(右上)
高中校園 【2018地科奧林匹亞】2金1銀1銅,榮獲世界第三
我國高中生參加2018年第12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在38個國家、139名學生共同參與的競賽中,獲2金1銀1銅,國際排名第3名,團隊成績優異。 由左至右為任瑨洋、劉承瀚、鍾承成、蔡承軒。 2金1銀1銅,3項特別獎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等1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今年全國初賽總計有493名學生參加,經過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等過程,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 而特別獎項部分,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任瑨洋所屬小組,獲得地球科學專題(Earth Science Project)第2分組第1名、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劉承瀚所屬小組,獲得地球科學專題(Earth Science Project)第2分組第3名、臺中市私立衛道高級中學蔡承軒所屬小組,獲得國際團隊野外考察(International Team Field Investigation)第1分組第3名,收穫豐碩! 代表我國參賽的4名高中學生獲獎情形表。 地科高手的年度盛會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簡稱IESO)是專為18歲以下的各國學生舉辦的年度科學競賽,內容包括地質、氣象、環境科學及天文學等領域。IESO賽事分為兩部分,包括:70%的筆試及30%的實作測驗。近年來氣候環境劇變,地球科學逐漸成為顯學,每年舉辦一次的IESO不僅可加強高中學生認識地球科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能促進國際間地球科學教育的交流。 本屆競賽中,學生不但要挑戰理論測驗(Written Test),同時還要在隔日進行實作考試(Practical Test),後者除考驗專業知識外,連同操作儀器及進行實驗的過程也包含在評分項目之中。實作考試分為多個階段,部分階段的考場選定在戶外,學生需進行實地的考察探勘,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經過縝密思考融會觀察所獲得的資訊,才能得以順利作答。 在計分的兩項目考試之外,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還安排國際團隊野外考察(ITFI, International Team Field Investigation)及地球科學專題討論(ESP, Earth Science Project),每個小組成員皆來自不同國家,學生必須在有限時間內溝通、分工、實地考察、討論、製作簡報及手繪海報,且所有成員於簡報期間皆必須開口進行發表,並且在討論抽選得到的議題後,團隊共同繪製專題海報,這些環節活動的設計,對於學生未來求學生涯相當有助益,為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的特色。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若於地科奧賽中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並可分別獲得獎學金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而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我國榮獲33金 我國自2007年起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33金14銀1銅。 我國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獲獎情形表。
高中校園 【108課綱】麗山高中地理 跨科課程多元設計
編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核心素養」引導各領域課程規劃與教學實施,培養跨領域的知能、態度與實踐能力。學校要如何建構整體課程計畫,落實學生的選課自主權,是每一個高中面對108課綱的重要挑戰。麗山高中地理科集結校內、跨校教師資源,共同推動跨科多元選修課程的設計,可作為其他高中推動新課綱的參考。 多元選修的第一哩路 對於大部分高中教師而言,新課程的研發、設計並付諸行動於教學實務上,一開始總是充滿忐忑與不安!繁多的課務與愈來愈多的學生事務外,額外的課程研發,除增加教師負擔外並無實質誘因,這些都是讓老師望而卻步的主因。但快速變化的教育環境下,擔心被前進的教育洪流所淘汰,也是大部分第一線教師所擔憂的。如何面對未來挑戰的不斷衝擊,趕在12年國教正式實施前,有較充裕時間進行相關課程的設計與規劃,成為部分教師願意嘗試設計多元選修的動力之一。 基於這樣的背景因素,自身開始思索如何能將學術性的地理知識加以生活化,讓學生畢業後一樣受益活用的課程設計,便成為本課程最原始的概念與內涵。同時,在高三臺灣的環境災害課程教授過程中,談論臺灣的天然災害非常頻繁多樣,但課程中並無多餘時間加以應用,如何讓學生了解水災、地滑、土石流和地震頻繁的臺灣,天災可能就在你住家發生的概念下,開啟了多元選修課程設計的第一步,而「大臺北地區如何選擇安全的居住環境」,就成為本課程的主要議題。 從單一走向多元 本課程的初始構想是從地理的觀點導入,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漸漸發現,單一學科在部分課程上專業不足,例如:讓學生了解將來租屋、購屋等契約中潛藏的危機,或是家族選擇居住地點的傳統喜好,或從歷史的觀點看盆地內先民如何選擇居住地點及居家風水等概念,均非單一地理專業所能勝任,於是跨科合作的想法就逐漸融入課程的設計中。 多元選修課程既要符合素養的精神,也強調課程的跨科或跨領域的多元性,尋找跨科或跨領域的合作夥伴,成為課程持續發展重要的要項,但尋找好的合作夥伴並非如此容易,有些是家庭因素,有些則是觀念想法的差異,這些都是較難一起共同設計課程的原因;因此在規劃多元選修課程的初期,建議先思考哪些同事和自己觀念、想法比較契合。 此外,在擔心跨領域課程設計差異性較大,可能無法進行跨領域課程的擔憂下,可以從領域內的跨科課程內容作為起始。尋找合作夥伴前應先擬定初步的課程目標與架構,如此才能讓加入合作的夥伴能快速地進入狀況,而不須花很長的時間討論課程的方向與架構。 但如何讓課程符合素養課程的精神,就要尋求專家的協助了,本課程的研發過程中,臺師大教育系陳佩英老師提供了一個學習素養課程的機會,此時才慢慢了解其內涵。問題導向的開放式主題、將議題透過課程活動單的方式以導引學生共同討論、蒐集資料並共同提出答案等等,都是素養課程的基本精神之一,因此為了讓本身設計的課程符合素養意涵,請求大學端專業的協助,也是課程設計成功的重要關鍵! 鑑往知來 「大台北地區如何選擇安全的居住環境」課程經歷三年多在校內老師與跨校老師的共同合作下,課程設計終於有較完整的架構與內容(如下圖),其過程是經歷不同學科老師多次來回討論與溝通後,才整合出漸趨一致的課程想法。 課程設計與內容架構圖 回首來時,為了課程完整性討論中常有意見相左的爭執,但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來自不同領域與學習背景,一開始就可以很有默契地合作或具有一致的課程理念是困難的!因此尋找契合的夥伴是課程設計成功的重要元素,課程開發過程中彼此尊重對方想法、傾聽夥伴觀點與提出適切的建議,都是課程能邁向成功的關鍵!跨科的課程設計過程雖然艱辛,但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每個老師都可以設計出很棒的素養課程。 本課程能逐步走向成熟,也受惠於本校校長與教務單位的鼎力支持,因此最後想呼籲的是,相關教育主管機關及學校行政單位,在老師設計多元選修的素養課程時,提供老師足夠的行政資源與支援是必要的,若老師提出相關支援與協助時,卻得到經費和資源不足的回應,如何能期待老師積極進行課程的研發與設計!不是嗎? ★看看麗山高中的跨學科課程:「小心災害就在你身邊」(完整影片版權屬國家教育研究院所有)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跨科或跨領域的多元選修課程設計—麗山高中地理科的經驗
大學校園 【中原大學】咖啡渣變環保電池 實作競賽創意無限
中原大學每年舉辦實作競賽,鼓勵大學生運用所學專業解決社會問題,今年首度與靜宜大學、高雄科技大學合辦「創天下」創新創意實作競賽,希望藉由北中南跨校力量號召全台大學生以專業知識培養創新能力。 競賽組別分為「科技資訊服務」、「智慧生活應用」、「文化創意設計」與「社會創新服務」等四大類組,參賽作品融入許多生活小巧思。此次競賽來自全臺35所大專院校、165組團隊約500位同學參賽,6月13日總決賽當天,更有來自印尼茂物農業大學(Bog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y)團隊以故事分享及社交平台作品參賽,除了讓參與活動的師生進行國際交流,未來中原大學也鼓勵學生往東南亞參加競賽,建立更多新南向創業基地。 咖啡渣創綠色奇蹟 咖啡渣在一般常見的除臭、堆肥用途外,5位中原大學學生省思:「剩餘的咖啡渣還有什麼利用價值?」他們發現咖啡渣可以作為鋰離子電池極片材料的來源,於是經過實驗試產開發出環保「咖啡渣電池」,成本低於20元比市售鋰電池還便宜,成功創造出「咖啡渣綠色奇蹟」。 中原大學化工系四年級蔡幸諭表示,老師同學常常人手一杯咖啡,團隊成員突發奇想「何不讓咖啡渣再利用」,於是結合綠色能源創新科技進行實驗及研發,成功研究出咖啡渣鋰離子電池。指導老師劉偉仁副教授也認為,學生的創意概念十足,實作創業的可能性也高,相信這項技術有極大的發展可以應用在顯示器及生物顯影的技術。 咖啡渣變身環保電池顛覆想像,中原學生創造綠色奇蹟。(圖片提供:中原大學) 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 中原大學醫工系二年級的同學看到外婆使用電鍋、大湯鍋不易端出有燙傷危險,因此開發「內鍋升降台」讓鍋子拿取更方便;中原商設碩專班鄭雲鳳與一年級日籍生大森紗雅合作「生活溝通圖卡」,簡易的16張日常會話搭配精緻溫馨的插圖,希望可以協助老人居家照護以及自閉症兒童溝通訓練。此外還有中原電機系三年級團隊以廁所為發想,將光電控制元件用於捲筒衛生紙智慧感應,要解決上完廁所沒有衛生紙的窘況。 中原醫工系二年級學生開發「內鍋升降台」讓鍋子拿取更方便。(圖片提供:中原大學) 培育青年邁向國際 中原大學首創全國「創意、創新、創業」三創教育,近年大幅展現產學合作能量、發揮大學社會責任,不但與桃園市政府合作多項創新產業人才計畫培育在地青年,今年更與新加坡Sea集團(旗下著名事業體為蝦皮Shopee)結盟,合作招募電商電競人才,希望讓學生有更多機會瞭解實務動向、擴展國際視野。中原大學將在9月份帶領臺灣青年學子到新加坡Sea集團總部、泰國電競分部、印尼電商分部參訪,也歡迎有興趣參與的青年伙伴報名參加。 來自印尼茂物農業大學團隊參加中原大學「創天下」創新創意實作競賽(圖片提供:中原大學)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教育部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823期:咖啡渣變身環保電池 中原學生創造綠色奇蹟
大學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李怡潔&林家文,逆境中向上茁壯
「2018年總統教育奬」共有56位學生獲獎,包括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每位獲獎學生將由總統親自接見並頒發獎狀1幀、獎座1座及獎助學金(大專組每名新臺幣25萬元、高中職組每名新臺幣20萬元,國中組及國小組每名新臺幣15萬元)以資鼓勵。這些獲獎同學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在各個學習階段和學習領域,全力揮灑其專長和學習熱情。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勇敢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專組獲獎者李怡潔、林家文的故事。 李怡潔-「框不住的創作能量」 就讀輔仁大學的怡潔,一歲多時被診斷出罹患脊髓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即為俗稱的漸凍人。因不可逆的疾病纏身,生活中充滿各種難以跨越的阻礙及無法言喻、束手無策的絕望,再平凡的小事都成了難以觸及的奢侈。 家人及師長的鼓勵照顧下,開展學習參與各種活動。小學四年級透過報導得知可能活不過20歲,而後因獲得2006年總統教育獎,媒體爭相報導而不得不殘酷面對身體疾病,一時無法接受事實而曾陷入黑暗的封閉世界。直到國中,親情與同學師長的陪伴,才走出黑暗,開始對影像創作產生興趣而學習,現為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學生。曾獲第九屆宏碁數位創作獎初審入圍、2013年第5屆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生涯短片競賽-幸福職人甲組第一名、2016年總統教育獎主題曲創作比賽佳作等獎項。 高中時曾收到一位受刑人的來信,得知因看過怡潔相關報導而醒悟,願意改過成為更好的人。怡潔因此感悟生命的力量,決定將20歲前的深刻體驗與磨難記錄下來,期望鼓舞更多遭受困頓與黑暗的生命,於2017年6月23日出版《7300最平凡的奢侈》一書,並在課餘時間接受採訪、活動與演講,將自身經歷的傷痛與精神的歷鍊帶給他人更多光明,讓身處黑暗角落的人獲得心靈上的滿足與正能量。 在老師眼中,深刻感受到她克服身體折磨及日常逆境的巨大毅力,勇氣十足、大方樂觀,德業兼優。怡潔期許將來能成為專業的編劇,不僅是以文字描述,也能將感人深刻的故事,化為動人的畫面,鼓舞他人。 罹患脊髓肌肉萎縮症,醫生一度發出病危通知。在漸凍身體和只能依賴輪椅行動的逆境中,卻能展現影像創作的優異才華,出版書籍以自身故事,鼓舞罕病患者,充滿正能量。以演講等活動與同儕分享經驗,致力公益,樂觀態度,精神可嘉,足堪學習。 大專組李怡潔 林家文-「走在實踐夢想的路上」 就讀臺南大學的家文拿起球拍是為了改善體弱多病的國小童年,那一刻開始,網球改變了家文的生命。參加青少年各項賽事過程中,因為聽力障礙及表達的阻礙而失去爭取勝利的機會,激勵家文下定決心告訴自己,只有變強,才會被看見。 克服偌大球場壓力及聽力障礙,家文必須更專注用雙眼接受教練的指令動作及同儕與親人的加油鼓勵。用毅力與四肢努力協調,揮拍出生命的力量,讓挫敗彈跳、翻轉障礙。身為回歸一般學校的聽障生,每天放學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複習功課,再加上網球的訓練,讓她在上大學以前幾乎是沒有假日,網球訓練就是娛樂。 2017土耳其薩姆松聽障奧運,順利拿回臺灣聽奧史上第一面網球單打金牌以及網球雙打雙料冠軍、2015年英國聽障網球世界盃雙打冠軍、2014年美國聽障網球團體賽冠軍。目前已擁有專任教練資格的家文,正一步步走在實踐網球運動的夢想路上,期望繼續攻讀運動相關系所充實技藝,傳承技巧帶出優秀的選手,讓他們在世界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克服先天聽力障礙,求學過程與一般生共同學習且更加勤奮,並獲得同學敬重與協助。努力向學,勤練網球,堅苦有成,於2017年聽障奧運女子網球單打獲臺灣第一面金牌,為國爭光,並將聽障奧運獎金的一部分捐予母校網球隊改善紃練儀器設備,精神可感,實屬難得。 大專組林家文 大專組獲獎名單
校長開講 【台北】北商大校長張瑞雄:學好國英數,養成終生學習能力
從電機跨到資訊領域,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憑藉的是打好國英數基礎,培養終生學習能力。他說,基礎學好,當你找到有興趣的方向,才有能力抓住學習新領域的機會。 「有太多選擇,等於沒有選擇。」這一代學生,面對未來有太多選擇,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在1976年參加大學聯考,那個年代,大家的想法比現在單純的多。 當時大學聯考分成甲、乙、丙、丁組,甲組就是理工;乙組就是人文、歷史、中文、英文等文史類;丙組就是醫跟農;丁組就是社會、法律、國貿等法商類。我的性向比較傾向理工,因此唸了甲組。當年,沒有特別偏好一定要念什麼系,所以按照分數排下來,唸了甲組第一志願台大電機系。 教育部強調「適性揚才」,能知道自己的性向當然很好,問題在於高中甚至大學階段,你都還不清楚未來到底要做什麼?我的建議是,高中也就是青春期階段,是人生重要變化期,這時候最重要的事就是把基礎打好,不管你唸的是高中還是高職,都應該把國文、英文、數學這些基本科目學好。將來找到有興趣的方向投入之時,才有能力學習新的東西。 張校長認為人工智慧、區塊鏈、雲端、大數據、電子商務、數位金融等資訊科技很重要。 愛你所愛,把基礎學好 就像我們電機系同學,很多人在畢業之後轉行,有轉行當醫生、做生意的,後來發展也都不錯。目前國外有派理論也提到,「大學不需要太強調專業,把基礎教育做好就可以。」 基礎科目學好是培養自學和終生學習能力的根基。像電機系同學,包括我自己後來能轉換跑道,學習新的領域,都是因為基礎還不錯。我唸書階段,半導體剛出來,即使像台大電機系也沒有相關課程,更不用說現在很普遍的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後來到了學校教書,就要想辦法自己學,教給學生。 我考大學那年,還沒有資工系,電機系裡則有「計算機組」,就此接觸資訊開始學,慢慢學出興趣,後來也就把心力投入資訊領域。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在中鋼,負責中鋼的「程控電腦」(程序控制電腦)。後來考上公務員、研究所,思考後決定繼續念書。之後又到中科院進行系統研發,再到台科大任教。我認為,人生通常會有些轉折點,一個決定可能影響你的一生。當然,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選你所愛、愛你所選,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努力,在任何職位上都盡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未來專業,離不開資訊能力 不管念什麼的科系,其實只是打基礎讓你去認識世界,像同學若念資訊,資訊方面可能就懂得多一點。也就是說,當你出社會後在這領域工作的話,就比別人多這些基礎知識,但是在進入職場之後,工作上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際交往等,遠比你過往所學的還多很多,所以要持續不斷地去自我學習。 就我而言,學術界若有新的東西出來,如IOT物聯網、Cloud Computing雲計算等的學術研究及應用,就會有人寫論文發表,我們就會去讀、去接觸。 未來的世界,資訊已經跟每個領域結合,不管唸什麼科系,都要懂資訊。像北商雖然以商管系所為主,但是我們現在強調要把「ABCDEF」融入各科系教學中。所謂「ABCDEF」,A就是AI人工智慧、B是Block chain區塊鏈、C是Cloud雲端、D是big Data大數據、E是E-Commerce電子商務、F是Fintech數位金融,這些應用都跟資訊科技有關。 反過來說,如果基礎學科「國英數」沒學好,遇到新領域學起來是很痛苦的。尤其,我們不能說因為高職生就是不喜歡唸書,只對動手做有興趣而放棄基礎科目的學習。高職階段基礎科目的學習還是跟高中一樣,例如汽修科,只是高中其他科目不用修,專注修習汽修科的專業科目;也不能因為是高職就把數學、英文學習時數降低。好比現在新車都是電腦儀控,好的修車師傅也要懂電腦,沒有這些基礎的英文、數學能力是學不會的。 多交朋友,多看課外書 高中階段除了基礎科目學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同理心」、「同情心」、「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多看課外書、多交朋友、培養興趣。我國中畢業,一個人上台北讀建中,當時沒有家人在身邊,面對生活問題,就是同儕相互支援。 高中時,接觸到橋藝社,學會打橋牌,到大學,參加橋牌比賽拿到大專盃冠軍,差一點成為橋牌國手。有一個興趣可以陪著自己走一輩子,後來工作、生活,我覺得打橋牌帶給自己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至少生命中多了紓壓管道,這是很重要的。 高中接觸橋牌,大學拿到大專杯冠軍,差點成為國手的張校長。 尤其技職體系的學生,家境通常比較不好,歷年做過調查,技職學生家庭狀況頂多是小康。因此,我們的同學,從小接受過磨練,比較懂得珍惜,但學習資源相對較少,更建議他們要多看課外書,拓展自己的視野。 特別要多看名人傳記,會發現每個人不是一出生就偉大,一定經過很多挫折,從傳記中,可以看到他們如何克服困難,這些都是可以學習的,而且有些人還比你更可憐,後來卻能成功,想想自己現在過得這麼幸福,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張瑞雄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工學士、國立清華大學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雲端計算、網際網路、無線網路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電機工程學類、資訊學群資訊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文大哲學傅皓政 點亮邏輯思考力
聽到哲學,你腦海中浮現的想法會是什麼?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是一門「玄之又玄」的學門,或者難以用三言兩語完整表達的艱澀學問,甚至會以為哲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關連性。事實上,在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專任副教授、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傅皓政眼中看來,哲學其實是一門多元運用的學問,生活中其實處處都蘊含著哲學理論在其中,從你我與他人之間的人際相處,到國與國、團體與團體間的交流互動,都可以成為哲學的探討議題與關注核心,面向之豐富,可以說是「無處不哲學」。 談起為何會與哲學結下不解之緣,擁有臺大哲學系博士學位的傅皓政說,我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都是按照既定方式來解題,但卻往往沒有教我們去理解那個方式或方法。哲學則教導我們如何設計一套自己追求的方法,幫助我們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他笑著說,剛開始研究哲學這門學問時,也曾經面臨一團混亂、不知怎麼理出頭緒的窘況,但隨著學習漸入佳境,他愈發覺得哲學這門學問真是太好玩、太有趣了,也因此吸引他一路鑽研下去,甚至因此成為哲學系老師。 引導年輕學子以謙和態度看世界 「我在課堂上常會問學生,是否能用現在的眼光想像三百年後的世界?」傅皓政提到,雖然你我都是身處這世界的一份子,但是每個人所認知的世界卻不見得相同。他舉例,一台錄影機錄了24小時,但每個人所看到的片段與畫面都不一樣,就如同成語「瞎子摸象」般,儘管大家摸到大象的身體部位都不相同,但都認為自己看到的才是真實的大象面貌。然而事實上,這世界的真實並不是只有我們看到的那樣,所以他常會和學生討論類似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思考所造成的困境,讓年輕學子懂得以謙和態度,看待我們身處的環境與這個世界。 哲學扮演的角色 傅皓政談到,生活在世界上,人每天都會面臨很多選擇,大部分的人都用直覺來決定要做什麼樣的選擇;但直覺幫我們做的選擇,與理性思考後所做的選擇經常是兩回事,對邏輯學家來說,其責任與使命就是要教導大家分辨什麼是理性的抉擇、什麼又是不理性的選擇。 對大學教育而言,哲學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很有趣,對於我們該怎麼活著?要怎麼才能活得好?這部分大概只有哲學才會進行深入的討論與探究。儘管大家常說,如果沒有基本能力就不能過好的生活,但並不能因此導出有基本能力就能過好的生活的邏輯。 對哲學家來說,人生好壞不能只單單取決於工作表現、薪水高低等層面,還要考量其他因素,例如是否擁有真心誠意的好朋友,就是很重要的考量之一。 追求真實是哲學最重要目的 傅皓政表示,追求真實可說是哲學最重要的目的,但是否一定要「眼見為憑」才叫做真實呢?例如現代人都相信有原子、分子的存在,儘管我們看不見它;但如果問到是否相信世界上有神鬼的存在,卻是有人堅信不移、有人抱持懷疑的態度,而哲學就是一直要探討這樣的問題,去探究是什麼樣的思維邏輯造就每個人對真實的看法與標準。 就像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人要理解自己的無知是很困難的」,傅皓政認為,邏輯思考很重要的方式是理解自己的限制,明白自己有很多能力未逮的地方。 但這樣的邏輯思考能力培養則必須仰賴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內化於心、體現於外。這也是為什麼傅皓政會特別在大學教育中開設邏輯課的原因,就是期望透過邏輯課的教學來培養學生具有「理解別人」的能力,理解他人如何去思考。對傅皓政來說,這也是一種「人際相處」能力的培養,透過邏輯思考能力的養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與釐清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之處與差異性,進而減少人際之間的分歧與對立。 他指出,當我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想法,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來思考時,也意味著我們開始具備了「換位思考」的能力,也能因此減少人際相處間不必要的爭執與紛爭。 不只如此,為了讓學生與哲學成為好朋友,他更分享了幾招教學眉角來讓大家了解哲學課其實很有趣,一點也不枯燥乏味。 教學創新第一招:以生活化舉例艱深邏輯理論 傅皓政以情侶間的相處與互動為例,光是男朋友與女朋友對於「我愛你」三個字該如何展現與表達就有不同的定義與理解,許多男生會認為沒有必要每天把「我愛你」掛在嘴上、作為天天必對女朋友一再複誦的甜言蜜語,但在女生觀點來看可能並非如此,或許會認為要每天都對自己講一遍,才真的是「我愛你」的表現。 傅皓政說,其實雙方之間的觀點並沒有誰對誰錯,箇中差異在於彼此的思考方式不一樣,如果男女朋友能互相理解彼此的思考歷程與行為,就能了解兩人之間的差異,避免因此而鬧彆扭、不高興,而這也正是傅皓政想透過邏輯思考等課程教給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 藉由這些生活化的舉例與循序漸進的授課內容,傅皓政不僅將看似艱澀難懂的哲學理論變得平易近人,也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理解範疇,講到精采之處,教室裡更是笑聲不斷,讓不少學生在上過他的課後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體會到原來哲學並非高高在上的學說理論,而是真真實實融入我們生活中的一門學問。 教學創新第二招:要求手寫筆記,加深學習印象 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化,現在許多大學生上課往往是以「手機拍照」取代在筆記上抄寫老師黑板上的內容。雖然拍照很簡單,一秒即可完成,但也因此失去了內容組織與思考的機會。 為了強化課堂的學習印象與組織能力,傅皓政會在課堂上發給每位學生一張紙,讓他們進行上課筆記,並設計題目讓學生練習與回答,最後在每堂課結束時把紙張收回來,藉由學生的筆記了解他們究竟懂了多少,以此作為自己教學上的調整參考。 教學創新第三招:考試OPEN BOOK,培養邏輯思考力 我們從小到大所參加的大考、小考,往往被要求不能翻閱教科書或筆記,但在傅皓政的課堂上卻恰恰相反。他認為,哲學與邏輯思考應該是融會貫通與靈活運用的學門,不是靠著死背強記來獲取分數,因此不僅開放學生在考試時攜帶上課筆記來應考,更希望藉此鼓勵學生從中培養與訓練邏輯思考及組織能力。 教學創新第四招:培養學生辯證與思考力 上哲學史時,傅皓政會讓學生分組上台報告,介紹不同哲學家的人生歷程與想法,或是透過分組討論方式,把論證寫在黑板上進行課堂討論。他表示,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只有老師在台上唱獨腳戲,而是讓學生也能進行辯證與思考,參與討論,為課堂激出更多火花與對話。 教學創新第五招:設計「加分小卡」,鼓勵學生踴躍發言 為了增加課堂互動、拉近年輕學子與哲學之間的關係,傅皓政不只以生活化舉例來解釋邏輯與哲學,更發揮巧思發明「加分小卡」,鼓勵學生在上課時勇敢舉手、抒發己見,無論回答的內容是否正確,只要每個禮拜上課時發言一次,就能獲得成績加分的機會,藉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主動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良性互動。 有趣的是,若有學生不好意思在課堂上舉手發言,他也歡迎學生下課後寫電子郵件告訴他,自己想要在上課時回答問題,下次上課時,傅皓政就會點名那位學生回答。 透過這樣的創新加分設計,傅皓政發現不僅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變得更熱絡,一些個性較為害羞內向的學生也因此更有勇氣舉手回答問題。他笑著說,每次只要看到學生舉手,他就特別高興,因為對他來說,這正是老師最好的教學回饋。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3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生活無處不哲學 傅皓政點亮邏輯思考力
校長開講 【桃園】中大校長周景揚:做好時間管理,訂下目標努力闖
「效率」和「時間管理」是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從求學開始堅持的準則。高中生若能做到,一樣能同時兼顧學業、社團,甚至青澀戀愛的滋味。 凡事要「舉重若輕,抓重點」。打從學生時代開始,包括唸書,到出社會做研究、上班、開會做任何事,我一定要精神集中,這就是效率。因此,睡眠充足,每天睡滿8小時,是我唸書、工作集中精神的關鍵。 以前,曾在同學慫恿下,熬夜唸書,後來都失敗,因為隔天精神不好,讀書效率很差。在美國唸研究所時很拚,只花了4年就拿到碩、博士,那幾年為了提升效率,縮短睡眠時間,每天睡6小時,但是作息還是很規律。若是今天熬夜,隔天睡眠不足、精神不濟,效率反而不好,得不償失。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對學生而言太重要了。以前唸書時,很在意讀書效率,所以會視精神狀況和時段,做不同的科目複習。通常精神好時,會讀比較需要思考的科目,例如數學、物理;精神不濟或者較零碎的時間,我就讀偏記憶性的科目,像是國文、英文等。 周校長認為自制力和時間管理很重要,不管學習和生活都要懂得輕重緩急。 運動最補,學好一項才藝 運動對我來說也很重要,適當的運動習慣,其實有助於唸書,因為能鍛鍊體力。高中時,我加入棒球校隊,擔任投手,也曾參加「中華盃」全國棒球賽北區初賽,華興與建中對戰那場。在面對世界冠軍隊的壓力下,獨撐9局,我想是因為長期校隊的訓練,所以能沉著應對。 因此,我也要求自己的女兒們要運動,她們高中時,運動也很強,拿過新竹市400公尺低欄冠軍,當過羽球校隊。除了,運動之外,我認為,孩子從小可以培養對音樂的興趣,但不要學太多,專精一樣就好。年輕一代,從小學了很多才藝,沒有一樣學得好,徒然浪費時間。 另外,我並不反對高中生談戀愛,男女合班的學校,能讓孩子學習交往,學習互動,這是好事,當然,家長也可以依過來人的經驗,幫助孩子培養識人之明。不只是談戀愛,在高中時期,有太多事情可以嘗試,還可以參加球隊、社團,這些都是很好的活動,但重要的是自制力和時間管理能力,需要分清楚優先順序。例如明天要考試,今天就不適合花太多時間去打球、約會。 5個一定要思考的問題 每個小孩資質不同,不用要求書要唸多好,但是健康有通才,未來人生才能走得好。有很多學生看起來好像很厲害,讀書很強,到後來發展都不怎麼樣,關鍵在於除了讀書成績之外,對自己的未來沒有目標和想像。 我建議高中生「多聽」、「多看」、「多想」、「多讀」,有些過來人的建議也要參考一下。我們那個時代師生互動少,沒有人會對未來給建議,當時選了台大電機系,只是因為記得小時候,爸爸跟我講當工程師應該是一個好職業,他是工人,也不懂,沒有能力給具體的建議。當年,我們家很窮困,找個好工作是大家努力的目標。 現在的資訊多,學校也多,因此選擇未來方向時,一定要有興趣,同時要有自知之明的能力。如果有人可以指點,你就能看到大環境和未來的發展。常跟學生說,在高中、大學階段,有5個問題必須思考,包括「有沒有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沒有碰到至少一個生命導師」、「有沒有增長知識、技能」、「有沒有拓展視野」,最後一個「有沒有訂下生命目標」,如果有目標,你奮鬥的力道就會比較強。 自己的人生自己闖 有次我到以色列訪問,在當地一流的實驗室,遇到一位來自台灣的大三同學,我問他,「怎麼會來這裡實習?」他回答,「在網路上,看到這裡提供實習機會,就自己來申請。」同學們,就是要有這種積極的精神,努力去爭取。 目前台灣很多學校,對學生照顧得無微不至,不但幫忙找實習機會,還幫忙申請。學校提供的協助越多,同學就少了過程中的學習機會,申請過程本身就是學習。學校只要提供適當的輔導,但同學要花心力,自己去學。我鼓勵同學放眼世界,要有國際視野,只要目標清楚就能勇往直前。 每個小孩都有不同的特質,有的對自己的人生各方面都有意見和想法,父母跟他討論過後,就可以放手讓他們去闖。所以,不管是什麼路,只要認定了就好好走,都能走出一條精彩的大道。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周景揚 小檔案 ★出生:1957年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國鼎講座教授 ★學歷:建國中學、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計算機科學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電腦輔助設計、積體電路與系統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電機工程學類、資訊學群資訊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電機與電子群電機類、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台中】臺中科大校長謝俊宏:學會生存和一技之長最重要
想唸體育系卻因化學不好,改唸社會組,按著分數填志願考上統計系,台中科大校長謝俊宏,因此開啟他投入資訊管理的研究領域,他說,不用迷信熱門科系,多數高中生還未定性,最重要的是培養獨立性和思考能力。 成長過程中,家裡很窮,唸書是改變出身最好的出路。母親在我大三時過世,她在世時,常跟我說:「你要好好讀書,不然書沒讀你要做什麼。」媽媽是沒有唸過書的鄉下人,在她過世後,大四我才開始用功,大學畢業考上淡江管理科學研究所。唸完碩士,繼續唸博士班,後來就到台中商專(台中科大前身)教書。 一直到1999年我升上教授,一直沒忘記年少時的第一志願「體育系」,於是考上了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碩士班。那時候,我已經在台體兼課十多年,也當了系主任。大家一開始還覺得我去踢館,當時台體陳全壽校長開玩笑跟我說:「謝教授,你不要來上課,這樣我們壓力很大。」去唸體育研究所真的只是一圓年輕時未竟的夢想。 謝校長認為學歷只是一個參考,它會讓你在出社會時多一點選擇,但有一技之長才是最重要的。 感謝竹中五育均衡發展 小時候成績非常好,在苗栗鄉下,不用花太多力氣都能考第一名,當時有點驕傲。加上,棒球打得也不錯,民國58年(1969年)國二時,差點入選棒球國手。國中玩了3年,直到高中聯考前發奮唸書,吊車尾考進新竹中學。 當年新竹中學是桃竹苗第一志願,校風非常自由,在辛志平校長帶領下,竹中學生除了學科之外,還著重「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連美術、體育都要求嚴格,我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耗在這些課程上。甚至我還把體育系當做第一志願,選了丙組,後來因為化學不好,覺得考不上體育系,才轉到乙丁組(文法商)。如今,我的人生有著還不錯的成就,非常感念高中三年在竹中的訓練,讓我有機會多元發展。 高中時期竹中著重「德智體群美」均衡發展,謝校長還把體育系當做第一志願。 1960、70年代的竹中畢業生,聯考成績差強人意,多數同學第一年不是考上私校,也就是國立排名後段的中興。(編按:1970年代大學聯考錄取率僅有18%。)1974年,大學聯考第一次電腦閱卷,我運氣很好,國文82分、地理80分,歷史和三民主義考了滿分,當年錄取了中興統計系(現為國立臺北大學統計系)。 其實,我的第一志願是體育、第二志願是考古類,因為我對歷史非常有興趣。照著分數填志願就上了中興統計,可是大一成績不好,當下兩個抉擇一是被擋修,必須5年才能畢業;二則轉學,於是轉學到淡江統計。 學會生存才是王道 求學時期,我不算用功的學生,考高中、大學背後的動力都是唸書可以改善家裡環境,因此總在轉折,成績不太理想時,發奮用功,確實唸書讓我掌握未來成長機會。 社會多元發展之後,我認為,小孩的成就不是來自書讀的好不好,或許讀書好是多了一點點發展機會。就像從三、四十年前,我求學時代開始,醫學、電機一直都是第一志願,但是我一直想不通,為什麼家長非得讓小孩當醫生、當電機工程師,除了貪圖未來可能就業機會比別人多,考量工作比別人順暢,可是大家想想,做營造的,賺的錢會比較少嗎? 我認爲,尊重小孩的選項,不要干涉他們,看到跟我同輩或晚輩,發展最好的人,都不是最會唸書的人。我認為,父母不要寵小孩,能夠讓小孩適應社會、能夠生存、獨立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選擇技職百萬年薪 大學多元開放後,大學畢業是基本教育,但是一定要唸碩士、博士,或者熱門科系,我認爲,這是父母的迷思。像是我3個小孩,都選擇技職路線。 就像大女兒,現在30多歲,高中聯考,差幾分沒上台中女中,當時我問她,要不要考慮唸五專,她選擇唸中台醫專醫檢科(現為中臺科大),五專畢業考上醫檢師證照,也上了二技。當時,白天唸書、晚上就在醫院打工當醫檢師,二技畢業在醫院工作幾年,後來轉到醫療器材外商,負責在亞洲各大醫院,教導技術人員操作最新的醫療器材。 女兒曾經跟我講:「爸,謝謝你。」國中畢業,她的好朋友唸第一志願,後來政大企研所畢業,當了大企業專業經理人。她說,「畢業不到10年,我的年薪已經超過百萬,但同學的薪水雖然不錯,一個月也就四、五萬。」加上,女兒在美商做事,又有很多機會到國外受訓,她認爲,比選擇唸高中上大學好。 學歷只是一個參考,它會讓你在出社會時,多一點選擇。其實,有一技之長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沒有一技之長,就沒有辦法在社會生存,如果你有一技之長就不用擔心被社會淘汰。 國立台中科技大學校長 謝俊宏 小檔案 ★出生:1956年 ★現職: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校長、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學歷:新竹中學、淡江大學統計學系、淡江大學管理科學所碩士及博士、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所碩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類神經網路、資料探勘、數量方法、決策支援系統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資訊學群資訊管理學類、財經學群統計學類、遊憩與運動學群體育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商業與管理群、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108課綱】百齡高中齡園課程 彈性學習多元化
唐朝詩人賈島〈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猶如百齡高中用十年的光陰,慢工細活地磨出「齡園課程」,新課綱課程正散發微微亮光,此刻是百齡校史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再創另一個輝煌十年的重要轉淚點。提供百齡一步一腳印發展新課程的經驗,希望能作為其他友校推動新課綱的參考。 課程發展簡史 民國98年,基於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需求,百齡開啟連續六年高中優質化歷程,以「多元百齡、培育群英;優質百齡、永續精進」為願景,扣緊願景描繪出五大關鍵能力的學生圖像。106年重新盤整凝聚共識後,學校願景2.0:「有創藝的智慧學校」成形。 百齡高中多元選修上課情形。 98年開始發展「數學90俱樂部」、「英語菁英班」學術性社團,為多元選修課程前身。101學年度開始,每週2學分,學生自由跑選的校本課程正式上路,開設「藝遊數學」、「Python程式設計」、「表達的藝術」等課程。 百齡高中課程發展相關簡介影片: 新課綱推動的協作策略 【發揮優勢克服弱點】 不願被「完全中學行政負擔重」等非主控圈的老問題困住,百齡高中著眼在「資源共享」、「大手攜小手」…等主控圈項目,試著讓國、高兩部有良性競合,進而形成向上提升的力量,當主控圈放大後,非主控圈的問題將會越來越無影響力。105學年度,國中部七年級「專案專題」課程開跑,106學年度,七、八年級「專案專題」課程全面開展,從親師生的回饋,證明學校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發揮課程教學領導】 校長以身作則公開授課,支持鼓勵教師發揮行動力、研究力及團隊力,教師由課程傳遞與執行者變成課程研究與發展者。 百齡校長以身作則公開授課,並邀請佐藤學教授觀課指導。 【成立課程革新組織】 成立課程核心小組,強調新課綱與各學科的緊密相關性,賦予學科專業學習社群(PLC)新課綱相關任務,並提供資源。 【建立各式對話平臺】 善用備課日、教學研究會及相關會議,搭起多元對話機制。這些互動性活動不僅為了課程發展,也促進不同社群的同理,增加團體動能,形塑校園正向文化。 【提升教師專業發展】 各學科新課綱的準備工作包含:研讀總綱及領綱、解讀升學考試試題趨勢、提升課程發展設計能力、學習專題研究課程法…等。另安排校外典範學校參訪見學,讓百齡鮮師有跳躍式學習。 【統整內外不同資源】 98學年度起優質化方案在六年內漸漸開展不同課程的可行性,104學年領先計畫為學校發展選修課程的重要資源。有效整合「資訊、智慧校園、永續校園、E化學習、國中亮點等計畫經費,家長會資源及外部捐款」等,支持課程發展、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 【組織變革分工合作】 為平衡教務處負擔並順利完成新課程規劃,百齡高中由學務處負責執行前導計畫,計畫採處室分工模式辦理,如:輔導室主政選課與輔導;總務處負責學習空間;圖書館參與自主學習規劃…等。 結語 在「前導計畫」給力的協助下,百齡高中在10年基本功基礎上,已重新確認或完成「三年課程規劃」、「成立核心團隊」、「學生學習圖像」、「課程學習地圖」、「多元選修跑班(101年起)」、「校定必修架構」、「彈性學習時間草案」…等。眼前將聚焦「校定必修課程發展」、「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彈性學習實施細則」、「課程輔導諮詢機制」…等,順利完成新課綱課程的規劃與試行準備工作。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資料來源: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第10期:協作中心電子報:百齡高中 - 十年慢磨齡園課程 開啟學習嶄新里程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大同國文莊嘉薰 開創城市文學新教案
「在國文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聽到學生不喜歡國文的原因不外乎離真實生活很遙遠,作家大部分已經不在人世等等。」大同高中國文老師莊嘉薰帶著班上學生到訪臺北城南,蓊蓊翠綠的幾株老榕樹環抱間,一座日式木造房子靜靜而立—紀州庵。漫步於林蔭下,聽著導覽員生動的講解,懷想當年城南風光,同學們彷彿穿越了時空,見證了家鄉這座城市古往今來的絕代風華。 走出教室,深層的文化觀察 身為國文科老師,莊嘉薰最苦惱的往往是如何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引導出學生內心對文學的嚮往。她認為,縱然國文教學講究精神領域的心領神會,但如果學生只能透過課本閱讀文學作品,而這些又與他的切身生活並不相干,當然難以發掘感動。為了突破傳統國文課程的侷限,莊嘉薰致力於開發新教案,「城市文學課程」透過教師社群共同激盪而生。 這堂包含閱讀文本、電影欣賞及校外各個文學景點踏查的課程,主要目的就是以大同高中為起點,引領學生深度觀察探討每日活動的區域,再將視野幅射,「文學觀察視角鎖定在整個大臺北區域,讓學生重新以文學的角度建構對臺北的印象與記憶。」 莊嘉薰帶學生參訪紀州庵。 導入活動,欲引文學心創作 大同高中有個別號叫「榕城」,莊嘉薰藉由「榕城八景」的票選活動引爆了同學的熱情,讓他們主動觀察校園,進行校園美景的拍照與寫作。接著走出校園,參訪了故宮、紀州庵、林安泰古厝、臺北光點等景點,經由專人的導覽,深入認識各個文學空間。 同時莊嘉薰也積極引入可利用的社會資源來豐富課程,比如臺北光點的參觀走讀就是結合「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設計教育扎根計畫」來進行,而同學創作的新詩也參與了臺北詩歌節、臺北文學季等活動,在「詩的民主牆」能貼上自己的作品,供所有市民吟賞,對正值青春熱血的青少年而言,充分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也由此更能引出他們對文學創作的熱忱。 城市文學,豐厚生命的意涵 莊嘉薰認真地強調,「文學在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永遠都是現在進行式,並非遙遠的、靜態的課本文字而已,只要你關注、參與或欣賞,它就存在。」藉由這堂精心設計的城市文學課,她將自己的理念融入了教學,讓文學可以走進同學們的日常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因文學更有一份質感及韻味。 「在教學時,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來自於學生上課時發亮的眼神、用心寫作的作業、以及才氣橫溢的創作。」莊嘉薰說,看著課後同學們交上的那一本本琳瑯滿目、手工製作的文學護照,欣賞他們別具巧思的詩文創作,就是她最感動及快樂的時候。透過感性的文字,同學們傾訴著對這座城市純真的情感,而莊嘉薰期許他們一個個都能夠繼續傳承文學的薪火,留給未來。 學生以纏繞畫風格繪製的文學護照手工書,令莊嘉薰愛不釋手。
大學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呂宜臻&楊博宇,逆風展翅飛翔
「2018年總統教育奬」在五月中旬進行頒獎,以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共有56位學生獲獎。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在各個學習階段和學習領域,全力揮灑其專長和學習熱情,是這些獲獎同學的共通點。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勇敢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專組獲獎者呂宜臻、楊博宇的故事。 呂宜臻-「逆風,讓羽翼強壯」 因父親無法撐起一個家,故父母便在孩子懵懂中離異,沒有一技之長的母親,只能當清潔工,含辛茹苦的將宜臻和弟弟扶養長大。看著媽媽汗與淚的交織,她清楚了解「當人生沒有退路時,只能勇往直前。」早餐店的阿姨常常將賣剩的早餐予母子三人,饅頭豆漿便是她們果腹的三餐。母親為了孩子將嫁妝一一變賣。在逐漸俱增的壓力下,母親患了憂鬱症,情緒不穩無法正常工作。年幼的她和弟弟孤立無援,飽嚐苦楚、無力與徬徨。 身處困厄艱辛的家庭環境,宜臻比同齡的孩子成熟獨立。高二時,便開始半工半讀,每天常睡不到4小時。跨過家庭無數煎熬,奮進向學、推己及人,逆風讓羽翼強壯。在接受街坊、師長各界的援助與教導下,她陸續完成學業,進而投入志工服務帶領協會,積極訂定每年送溫暖至兩百個家庭為目標,連結斗六市樂齡學習中心改善弱勢長者與社區服務,由7個服務據點增至20個。用自己的羽翼為弱勢尋找安心,用自己的微笑為長者尋覓關懷。她許下自己在雲林這片土地扎根,牽引像自己一般境遇的孩子。創立雲林縣點亮愛弱勢關懷協會,捐贈衣物於斗南信義育幼院,擔任雲林縣斗六市榴北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致力於地方環境改善。辦理節慶活動,關懷獨居老人、弱勢家庭等。宜臻為人謙和有禮,面對瓶頸,不畏艱懼,負責盡職與逆境向上之正向態度更獲研究所師生讚譽肯定。 宜臻從小家庭變故,母親患憂鬱症,無法正常工作。半工半讀完成大學學業,且攻讀雲科大的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術成就與論文產出皆亮眼,又創立雲林縣點亮愛弱勢關懷協會,是轉換教育力量為服務社會行動的典範,真誠服務人群回饋鄉里之生命歷程,足為楷模。 大專組呂宜臻 楊博宇-「漸凍,愛無畏挑戰」 「雖然身體不便,但希望你們未來有能力也可以幫助他人。」這是父母從小對博宇的期望,也是他這一生追逐的目標。他和姐姐出生就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症,父母奔波醫院遍尋名醫心力交瘁,卻更樂觀的教導他。 病情的加重,肌肉日漸萎縮,從步行到依靠輪椅代步,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對未來感到恐懼與退縮。高中時期遇到一群知心好友們,讓博宇突破障礙自我設限,能踏出行動比想像的多更多。大學時期,選擇高醫醫藥化學系就讀,大二踏上分子模擬專題研究的學習之路。研究所進入交通大學分子科學所,完成兩年碩士投入市場,驚覺企業社會對重障者的刻板限制,職場遇到的種種挫折,激發博宇開始重視視障礙者對的社會參與。與障礙夥伴們成立「高雄市向陽自立生活協會」積極推展障礙者自立生活運動、取得無障礙設施勘檢人員、高雄和屏東擔任課程講師並舉辦肢體障礙者培力活動,協助高屏在地的障礙者發展,試著讓他們相信自我生命的潛能。 而博宇迄今在分子模擬領域SCI期刊,共發表了12篇文章、國際研討會議論文8篇等,學術表現優異;期間不忘積極投入公益,從不便殘障者自身訓練出發,到社會建設福利,取得衛生福利部「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計畫」身心障礙者同儕支持員資格,為南臺灣身心障礙者辦理輕航機、手做料理、自立生活體驗營活動。 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罕見疾病,行動能力漸失,但博宇以其有限的生命致力於跨領域學習,目前就讀國立中山大學博士班,持續投入材料、生醫與醫藥領域研究,專業學術成就卓著,為臺灣產業技術發展與罕病藥物研發盡力。更成立協會推動殘障者自立生活,翻轉社會看待「障礙」的眼光。積極正向,足堪表率。 大專組楊博宇 大專組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