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排行 【2018世界學術排名】台灣上榜15校較去年多,但名次降
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於8月中發布了201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台灣一共有15所大學進入1000名的排行榜中,與去年13校相比,校數提升,但整體排名下降,今年仍有6所大學在500大中。 想知道台灣有哪些大學入榜?而國際哪些大學在學術排行10名內?一起來看看「大學問」(www.unews.com.tw)的整理。 臺灣入榜15大學 在500名以內的臺灣6所大學,大致和去年一樣,只是名次略有變更,今年僅剩台大在200名以內,此次中國醫藥大學落在201到300名區間,而交通大學排名降至501-600。 今年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擴大到1000名,台灣有2所大學首次入榜,分別是亞洲大學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在800-1000名間,而台科大是唯一上榜的科技大學。 學術排名的指標與權重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評比指標有四大項,分別是:教育素質、教職員素質、科研成就,以及人均學術表現。各評比項目的指標與比重如下表。指標中,關於國際獎項的獲獎量占了統計比重的30%,而學術論文的數量評比則占了40%。 2018世界大學學術排行TOP10 入榜世界大學學術排行前10強的學校和去年一樣,只有劍橋和牛津是英國大學,其餘8所都是美國的大學,排名和去年一樣,皆由這10所大學佔據榜單。 而在百大排行中,日本有三所大學入榜,分別是:第22名的東京大學、35名的京都大學,以及83名的名古屋大學。中國入榜百大的則有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占45名和57名,而浙江大學也挺進第67名;新加坡今年入百大的則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分別為第85名和第96名。 ★資料來源: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8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
校長開講 【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2018年9月,「大學問」(www.unews.com.tw)推出重量級年度企劃【大學問週末報-校長開講】,陸續邀集台灣、香港超過百所大學校長,提出具體務實的生涯解決方案,讓同學選填志願不再猶豫,精準聚焦未來熱門產業,涵養實力成為企業搶手人才,築夢踏實成就未來。 每週,大學校長準時在【大學問週末報】開講,如果你: *高中了,還找不到自己的興趣,不知要讀什麼科系… *對人文社會有興趣,卻怕未來找不到工作… *想讀工程,父母卻希望你讀醫… *期待美好的未來,但不知該如何努力… 一定要準時鎖定【大學問週末報-校長開講】,周周都有重量級校長以自己的人生經驗,毫無保留地給出史上最強具體建議。 2/24:【新北】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大學生2.0版,就等不怕挑戰的你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李承嘉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必須跨出舒適圈,升級到「2.0版」才能面對時代的挑戰。無論是語言的精進或AI、程式的學習,都可應用在未來的工作場域,唯有強化自己的競爭力,才有勇氣無懼挑戰。(看更多…) 大學問週末報:台港百大校長齊開講 每週末,台灣、香港最強大學校長接力不間斷,提供高中職生絕對實用可行的生涯指南,讓你放眼國際、掌握未來。 ★2018/9/7:【台中】臺中科大校長謝俊宏:學會生存和一技之長最重要 ★2018/9/8:【桃園】中大校長周景揚:做好時間管理,訂下目標努力闖 ★2018/9/9:【台北】北商大校長張瑞雄:學好國英數,養成終生學習能力 ★2018/9/14:【台中】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跨域學習及創新才能跳脫22K ★2018/9/15:【高雄】高雄大學校長王學亮:趁年輕大膽走出去 ★2018/9/16:【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年輕人必須學會養活自己,不讓父母擔心 ★2018/9/21:【高雄】高師大校長吳連賞:興趣讓人闖出名堂 ★2018/9/22:【新北】輔大校長江漢聲:態度決定你的人生 ★2018/9/23:【台南】南臺科大校長盧燈茂:多閱讀才能翻轉人生 ★2018/9/28:【台南】中金院校長施光訓:勇敢當個怪咖蘋果 ★2018/9/29:【新竹】交大校長張懋中:成就從提問開始 ★2018/9/30:【桃園】警大校長刁建生:向良師學習,吃苦當吃補 ★2018/10/5:【花蓮】東華大學校長趙涵㨗:興趣結合產業才能當飯吃 ★2018/10/6:【香港】港城大校長郭位:文憑不能保證未來 ★2018/10/7:【花蓮】慈科大校長羅文瑞:別怕犯錯才能成長 ★2018/10/12:【基隆】海大校長張清風:找到定位最重要 ★2018/10/13:【屏東】屏科大校長戴昌賢:勇於迎向困難,淬鍊獨一無二 ★2018/10/14:【台北】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溝通合作是人生必修課 ★2018/10/19:【屏東】屏大校長古源光:避險心態無法面對危機 ★2018/10/20:【高雄】輔英科大校長顧志遠:找個人生典範多學習 ★2018/10/21:【新北】臺藝大校長陳志誠:聽心裡的聲音找到天賦 ★2018/10/26:【台中】中山醫大校長呂克桓:醫學首重人文關懷 ★2018/10/27:【高雄】正修科大校長龔瑞璋:態度比專業還重要 ★2018/10/28:【台北】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跨域學習才不會被取代 ★2018/11/2:【台中】中教大校長王如哲:有想法就有方向 ★2018/11/3:【桃園】健行科大校長李大偉:油箱加滿走得遠 ★2018/11/4:【台北】北教大校長張新仁:有目標就能自主學習 ★2018/11/9:【台北】國防醫校長林石化:學習要主動出擊 ★2018/11/10:【高雄】高餐大校長林玥秀:事情做好就有人挖角 ★2018/11/11:【高雄】和春校長王嘉男:從未來願景規劃現在 ★2018/11/16:【新竹】元培科大校長林志城:抓住健康產業大趨勢 ★2018/11/17:【新竹】玄奘大學校長簡紹琦:從小目標開始努力 ★2018/11/18:【台北】城市科大校長連信仲:選擇有時比努力更重要 ★2018/11/23:【台北】北市大校長戴遐齡:堅持就能迎向成功 ★2018/11/24:【台南】中華醫校長曾信超:考照增加就業機會 ★2018/11/25:【新竹】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選校讓學習更有彈性 ★2018/11/30:【台中】臺體大校長林華韋:運動也能培養人生態度 ★2018/12/1:【台中】僑光科大校長楊敏華:經濟實力是逐夢的前提 ★2018/12/2:【高雄】高苑科大校長趙必孝:肯冒險就有機會成功 ★2018/12/7:【台南】南應大校長林品章:建立制度保障設計人才 ★2018/12/8:【台南】長榮大校長李泳龍:讓移動翻轉人生 ★2018/12/9:【台南】南藝大校長詹景裕:做興趣享小確幸 ★2018/12/14:【新北】景文科大校長洪久賢:飛上國際成就未來 ★2018/12/15:【台北】戲曲學院校長張瑞濱:明師益友受用終身 ★2018/12/16:【新北】華夏科大校長陳錫圭:選興趣也看產業潛力及需求 ★2018/12/21:【台中】修平科大校長鄧作樑:自己爭氣不怕AI搶工作 ★2018/12/22:【桃園】萬能科大校長莊暢:抓住航空電競熱門趨勢 ★2018/12/23:【金門】金門大學校長陳建民:多學語言多開扇窗 ★2018/12/28:【台北】臺師大校長吳正己:找到方向不走冤枉路 ★2018/12/29:【新竹】明新科大校長林啟瑞:選校看特色與業界評價 ★2018/12/30:【桃園】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培養未來的愛迪生 ★2019/1/4:【台中】弘光科大校長黃月桂:幫助人就是最好的選擇 ★2019/1/5:【台中】嶺東科大校長趙志揚:掌握技術可攻可守 ★2019/1/6:【台中】東海校長王茂駿:住宿主題村 學習不斷電 ★2019/1/11:【台中】勤益科大校長陳文淵:選擇良性競爭的環境 ★2019/1/12:【高雄】樹德科大校長 陳清燿:知識變力量 學歷變實力 ★2019/1/13:【高雄】東方設計大學校長吳淑明:發現自己的DNA ★2019/1/18:【台北】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成為五星人才 ★2019/1/19:【高雄】空軍官校前校長 王天祜:專業加語言 四海皆出路 ★2019/1/20:【台北】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選興趣 好過選熱門科系 ★2019/1/25適逢學測考試,當周「校長開講」專欄暫停一次。2月份起,「校長開講」調整為每周末刊出。 ★2019/2/2:【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大學多元招生一路走來 ★2019/2/9:【新竹】大華科大校長李右婷:挖掘天賦 翻轉人生 ★2019/2/16:【桃園】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凸型人才 強項更突出 ★2019/2/23:【桃園】國防大理工學院院長荊元宇:培養未來國防人才 ★2019/3/2:【台中】中臺科大校長李隆盛:人生路迢 常行必至 ★2019/3/9:【台北】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多閱讀並培養全媒體運用能力 ★2019/3/16:【彰化】彰師大校長郭艶光:以終為始 不隨波逐流 ★2019/3/23:【高雄】高科大校長楊慶煜:追尋比個人更高的價值 ★2019/3/30:【台中】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為全球就業做好準備 ★2019/4/6:【桃園】長庚科大校長樓迎統:實習表現影響就業存活率 ★2019/4/13:【新北】聖約翰校長艾和昌:趁早探索定向,學習獨立自主 ★2019/4/20:【嘉義】吳鳳科大校長蘇銘宏:終身學習與正確態度是成功關鍵 ★2019/4/27:【雲林】虎科大校長覺文郁:讀技職就是成為解決問題高手 ★2019/5/4:【屏東】美和科大校長翁順祥:敢做夢 從海外實習走出去 ★2019/5/11:【嘉義】稻江校長張淑中:吃苦當吃補,不畏挑戰 ★2019/5/18:【台南】崑山科大校長李天祥:找到興趣,更要堅持 ★2019/5/25:【台北】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興趣才是你的核心價值 ★2019/6/1:【新北】法鼓校長釋惠敏:善用人腦與電腦面對煩惱 ★2019/6/8:【高雄】文藻外語大學校長陳美華:東南亞就業市場大好 ★2019/6/15:【屏東】大仁科大校長王駿發:科大就是學就業本領 ★2019/6/22:【宜蘭】宜蘭大學校長吳柏青:願意做,農業也是熱門選項 ★2019/6/29:【雲林】雲科大校長楊能舒:幸福是夢想實現拚來的 ★2019/7/6:【嘉義】中正校長馮展華:選科系,先想好你要的生活型態 ★2019/7/13:【高雄】義守大學校長陳振遠:高中生,你的對手來自全世界 ★2019/7/20:【新北】明志科大校長劉祖華:生涯無法規劃,你要的是閱歷投資 ★2019/7/27:【台中】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助學弱勢,學生只要專注學習表現 ★2019/8/10:【嘉義】嘉義大學校長艾群:放手讓年輕人追求理想 ★2019/8/17:【台北】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醫師創業家挑戰下一個明星產業 ★2019/8/24:【彰化】建國科大校長江金山:實作能力才是就業本錢 ★2019/10/26:【台中】興大校長薛富盛:只要不討厭就該去嘗試 ★2019/11/9:【台北】政大校長郭明政: 想想30年後在哪裡?就知道怎麼選科系 ★2019/11/23:【花蓮】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從喜歡開始發揮無量的天賦能力 (開講校長陸續上場,敬請密切注意「大學問」官網訊息。) ★大同技術學院校長林明芳 ★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 ★南開科技大學校長孫台平 ★遠東科技大學校長王元仁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校長徐守德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 ★環球科技大學校長沈健華 ★醒吾科技大學校長陳義文 ★國立體育大學校長邱炳坤 ★東南科技大學校長李清吟
大學校園 【清華大學】學士班╳雙專長╳不分系,一次看懂跨域學習
當「跨領域」成為口號、「π型人」成為企業搶著要的人才,我們的大學為此做了什麼努力呢?順應著潮流,清華大學的學制正在漸漸走向多元開放中,卻因此讓人容易霧沙沙。究竟到底什麼是「跨領域」學士班?什麼又是雙專長?怎樣的人可以修讀呢? 正逢指考放榜的日子,在這裡先恭喜所有考上理想學校的學弟妹們,並跟那些事與願違的大家說:加油!不要氣餒哦! 清大現在也有椰林大道,在南大校區。 如果近年學測或指考有把國立清華大學(以下簡稱清大)納入志願的大家,應該很難不去注意到在招生制度上的改變,除了各院(包含新併進來的竹師教育學院跟藝術學院)皆成立「學士班」外,在不分系特殊選才的部分也有新增更多管道(不僅限美術生或體保生)。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清大的學制怎麼會變得複雜到,我甚至為此作了一個懶人包獲得100次以上的分享,大學不就是「念一個XX系」到畢業,不過多個大學生的三大謊言「輔系、轉系、雙主修」嗎?。 如果你心中懷抱這樣的想法,那以下的內容可能會打破你的三觀(?) 【這篇文章適合什麼人看?】 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系的高中生、想念兩個系但不想雙主修的學生、清大在學學生、隔壁敵校交大想轉來的學生、小孩念清大但不知道他到底在念什麼的父母等等。 【若你有下列疑問,也很適合看這篇文章】 ●學士班是什麼?是大一不分系嗎? 不是哦 ●雙專長是什麼?是雙主修嗎? 不是哦 ●雙專長就只是學分比較少的雙主修而已嗎? 不是哦 ●雙專長不是只有一些學士班的人可以修讀而已嗎? 不是哦 ●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連理工還是人文都不知道耶? 那你要不要試試看不分系 ●不分系不是只有體保生或美術生可以念嗎? 不是哦 ●我可以不要雙主修的同時念電機跟資工的課程嗎? 可以哦 先說說我自己,我就讀的是清大「原子科學院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簡稱工科系)」,老一輩的人會知道它前身是「核子工程學系」,不過這其實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民國86年改名)。人稱「小電機」的工科系,身為理工科系但不在工學院內,系上開授的課程涵蓋機械、電子、材料、物理等,大二以後才會真正選組專精一個領域。不過系上對於轉組或修課的限制很小,所以如果想放棄手上的材料科學導論,改念電磁學或流體力學也是沒什麼問題(?)。 我們系館附近有很漂亮的楓林小徑,秋天的時候會灑滿楓葉。 因為這個系很「跨領域」,每次跟他人介紹前都要苦思一番說法,不像其他同學可以直接說「電機系、資工系、材料系、機械系、物理系」這樣,曾經因此苦惱了一陣子(後來都隨便呼嚨說我是做半導體的,就過去了)。大家也很喜歡問我說「這樣跨領域,會不會學不專精?」、「這算不算定位不清的系?」,替我的未來充滿擔憂。 但如果大家覺得「電機系」就很純粹的話,大概也想錯了。從最經典的「台大電機系」的課程地圖來看,光是專業選修就分成8大領域,分別是「電力工程、計算機工程、電子電路設計、數位訊號處理、電子工程、通訊工程、光電工程跟生物醫學電子」,發展也是五花八門,對應的研究所也不大相同(電信所、電子所、通訊所、光電所等),似乎也沒大家想的那麼純粹。 學士班是什麼?是大一不分系嗎? 我的系在清大是屬於原子科學院底下,除了工科系外,大學部還有「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跟「原子科學院學士班」。如果有仔細研究清大的教學單位,會發現各學院都有一個「學士班」,而這就是今天的重點之一(畫線),什麼是「學士班」? 學士班中最好了解的應該就是工學院的「工學院學士班」,工學院學士班的學生能在大一升大二(或大二升大三)的時候,隨意選擇工學院內任何一個系「分流」進去,也就是:取得該系的學生資格,直接視為該系學生。 工學院裡面有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和化學工程學系,如果阿明今天進入工學院學士班就讀,大一升大二時選擇「分流」進化工系,那他的畢業學分就會跟化工系的學生一模一樣,畢業證書也是,沒有人會知道他以前是不是念工學院學士班。 這對那些不了解自己完全興趣導向的高中生,等於是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去摸索自己的志向,不必在選填志願時就選擇任何一類工程,發現志向不合還要勉強自己努力讀書拿高GPA去轉系;高中的時候不需要勉強自己讀材料科學導論或熱流學去摸索自己的喜好(說真的,有誰可以看那個就摸出喜好?不如去算今生前世比較快),而是等到大一的時候選修不同系所的必修課去了解自己的志向。 但不只是這樣,工學院學士班的同學也可以選擇「不分流」。 「不分流」就麻煩了起來,也是家長們最難理解的地方。不分流的工學院學士班同學必須要選擇「兩種專長」就讀,分別是如同Major的第一專長、跟Minor的第二專長。講簡單一點就是主系跟輔系,但其實遠遠不只這樣。 雙專長是什麼?是雙主修嗎? 所謂的輔系指的是在本來的畢業學分上額外增加另一個系的「輔系學分」,如果兩系之間毫無交流,沒有任何學分可以抵免的話,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例如:讀電機系的同學修「外文系」當輔系,如果原電機系的必修學分是128而外文系的輔修學分是20,這位同學如果想要在畢業證書上加註超小的「輔外文系」字樣,那就必須要修滿148學分才能畢業。 好小的輔系字樣。 雙主修就更不用說了,額外增加的學分就更多了。以我的學系要修滿116學分(畢業學分其實是128,但有12學分是自由學分,也就是隨便上任何課都可以補滿這個學分)為例,若我想要雙主修外文系,就必須修滿他規定的至少67學分,這樣就是128 67=183學分才能畢業,相當於每個學期都至少要念完「23學分」(學分上限是25學分)才可以準時畢業。 但雙專長不一樣,雙專長等於是兩個學系都各修一半的概念。聽不懂嗎?畫個圖給你看! 從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雙專長的主修學分減少了。天哪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怎麼會這樣? 雙專長的概念就在於,我有兩個專長,一個為主一個為輔。我的第二專長比輔系的人還懂,我的第一專長學分又比原系的人還要自由。這是對於那些想要學習兩個領域知識學生的一大福音,也是對那些志向不夠明確學生一個實際探索自我的方法。 修習雙專長就等於同時擁有兩個系學生的身分,享有優先選課權,也有系館的門禁。這樣修習雙專長課程的學士班除了工學院學士班跟原子科學院學士班外,還有「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生命科學院學士班」、「理學院學士班」、「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和「藝術學院學士班」。 雙專長只是學分比較少的雙主修嗎? 不是。 這邊開始要進入本章真諦(很重要,記得畫一隻變形金剛),清大最大膽也是最自由的地方,也就是「不要問我是什麼系」的關鍵所在了。 第一專長,並不只是選擇該院的一個系所為主修而已。 106年第一專長表所列出的第一專長。 所謂的「專長」也就是指對一個領域「有所精通」,所以各學士班可以選擇的「第一專長」跟「第二專長」並不是「完全對應單純一個系所」而已,這是和雙主修或輔系最大的不同之處。 拿「原子科學院學士班」為例,這個系學生的第一專長只有「能源與環境學程」一個可以選而已(沒得選的意思),而這個專長的課程則是分散在同院內的工科系跟醫環系中。原科院學士班的學生並不屬於工科系或醫環系,也沒有辦法分流進這兩個系,永遠不會成為這兩個系的學生(除非申請轉系)。 而今年才新成立的「藝術學院學士班」則更妙,其學分完全自成一體,獨立於同院內原本隸屬新竹教育大學的「音樂學系」跟「藝術與設計學系」,更注重在新媒體藝術(Media Art)跟科技藝術(Tech Art),其專業選修更含括電資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跟藝術與設計學系的課程。以鑽研專業而不拘束於特定科系來說,這個系的畢業學分表可說是作了最佳示範。 清大藝術學院學士班以科技藝術為導向,畢業學分表涵蓋各系精華課程(節錄,資料來源:http://ipta.nthu.edu.tw/?page_id=69)。 相同情形的還有「竹師教育學院學士班」,其第一專長之一的「學習科學專長」課程直接對應清大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跨領域的包含數位學習、教學設計、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及教育社會學等;「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則在經濟系與計量財務金融學系兩個專長外,設有以科技法為主的「法律專長」跟特有的「管理專長」;「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則自己成立了「社會學、人類學、政治經濟、哲學、歷史、文學與創作」這六個主修,副修還多加了「語言學、性別研究、文化研究」三種。 這樣仿自國外的制度,讓知識在院系內可以流通,不再侷限只是各系所而已,學士班處處在打破「系」的定義,學生們不再只是「念哪個系」而已,而是以「你的專長是什麼?」去互相交流、激盪、擦出火花。 說了這麼多第一專長,那第二專長呢? 第二專長基本上如同第一專長,只是更完全打破了院系的限制。 如同輔系一般,第二志願的選擇是完全沒有限制的。學生們的第一專長會受到他們所在的學院受限制(工學院學士班的學生不可能選法律當第一專長,同樣的,科管院學士班的同學不可能選工工當第一專長),但第二專長就沒有這個問題。 106年第二專長表所列出的第二專長。 不論是「材料工程+計量財務金融」、「醫學科學+英語教學」、「物理+文學創作」、「社會學+生命科學」、「外國語文+數據科學」的搭配,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同樣地,這些第二專長課程也不僅限於單一系所,例如「數據科學 (Data Science)專長」內就含括由「統計所、資工系、工工系、服科所」開授的課程。 雙專長這麼好,但只有學士班可以修讀嗎? 以前的確是這樣,但在106學年度之後就新增了「跨領域學士班」的選項。 現在大學部所有同學皆可以透過申請,改為雙專長學制了。例如原本念資工系的同學,申請跨領域學士班後第一專長就會是「資訊工程」,第二專長則隨便選(只要不是資訊工程)。這點與電資學院學士班的同學完全不同,電資學院學士班同學的第一專長是「電機資訊」,除非他申請轉到資工系,不然第一專長永遠不會變成「資訊工程」。 不只這樣,跨領域學士班還提供了另一種畢業學分的組合,以搭配「跨領域學分學程(但並非所有皆可搭配,可以利用賴詰凱做的『清大學程小幫手』看自己適合什麼學程哦!)」或「高階專業課程」的方式畢業,甚至可以修超過兩個第二專長。 雖然仍有劣勢,例如選擇「跨領域學士班學分搭配」的同學,不會因此獲得第二專長課程的優先選課權跟系館門禁,變得很難選到或加簽到課程。但這樣的選修方式跟以前綁死的必修學分相比,已經讓這些學生有更自由的搭配,畢業學分不再是「餵豬」──學校叫你吃什麼就吃什麼,而是「自助吧」──可以自己搭配各種配菜的感覺。 同樣的這種選讀方式也可以自由放棄,假如你不想要再搭第二專長,想要好好把自己的系念完,那也沒關係。只要填個跨領域學士班修習放棄書,一切都雲淡風輕。當然如果你又反悔了,那就再去申請一次也沒問題。 我自己申請跨領域學士班的單子。 不確定沒概念,可以試試不分系 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啊?我連「院」都沒概念耶?連理工還是人文都不知道! 那要不要試試看不分系? 107學年後,清大的不分系在學測申請,分成四種入學管道「甲組(音樂組)、乙組(美術組)、丙組(創新設計組)、丁組(創新領導組)」,其中甲乙組就是大家心中所謂的藝保生,而丙丁組則是尋找在創新設計(接近設計思考、創新創業)或領導方面有興趣或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不分系的學生可以在大一升大二時「隨意選擇清大任何一個科系就讀」或選擇就讀「雙專長」,這為那些完全不清楚自己志向的同學們提供了一個非常自由的探索的機會,當然同樣的弊端也在於,有些同學可能因此直至畢業前還是不確定自己想要念什麼或往什麼領域發展。 不過更多的開放就等於更多的彈性,雖然不分系的同學大一升大二時會被迫要作出選擇,但即使之後後悔了,也可以跟清大的其他同學一樣轉系或申請跨領域學士班。同樣的,他們如果擔心選擇因分流被侷限,也可以在大一升大二時直接選擇進入各院學士班制度就讀。 更自由、更瘋狂的選擇,清大實驗教育 今年,107年開始,清大進行了更瘋狂、更自由的方案「清華大學學士班實驗教育」。 所謂的實驗教育就是不受限清大原有的課程內容,以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為主,修業內容可包括一般課堂課程、非典型課堂課程(自主專題實作等)、校外實習與國際學習三大區塊。鼓勵學生博採跨領域、跨場域、跨區域(跨校修課、各機構實習、國際交換等)之多元學習模式。 實驗教育就跟做實驗一樣,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我做普化實驗的照片)。 在畢業學分規定上,會有審議小組和導師去嚴格督促與監督學生的學習狀況,這種本方案的學生畢業後,除校定必修學分數外,若其餘學分半數以上屬理工生醫類領域,就授予清華學院理學學士(B.S.);半數以上屬人社法商教育藝術類領域,授予清華學院文學學士(B.A.),可說是有始以來最大膽、最自由的學習方式。 這個方案的實施對象以各學院今年大學部 1%新生及特殊選才管道入學新生為原則,於入學後第 2學期加退選截止日前,由各學院(含清華學院)推薦,或由學生自行向清華學院學士班申請。 這樣的制度宛如台灣版的Liberal Art and Science Major,既然是第一屆,那我們也拭目以待它的成效。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科技進步得很快,領域也發展的很快。如同我的科技從核子工程從曾經聯考超高分的第一志願,變為以電子導向和綠能科技並重、變成跨領域的系所,世界一直在變,產業也一直在變。 人們批評大學教育的時候,喜歡說教授們都困在象牙塔裡:「大學教育與產業脫節了」,但教育的變化永遠不可能跟上產業的變化速度,產業變得太快了。幾年前哪有什麼區塊鍊?錢是錢、資訊是資訊,誰知道突然錢變成了一堆0跟1,資訊與金融突然搭了起來,交大的資訊金融科系因此突然指考分數爆漲成為財金類第二名,僅低於台大財金。幾年以前哪有什麼科技藝術?藝術就是畫在紙上雕在石上,突然之間接電線變成搞藝術、微機電變成微機電藝術。幾年以前哪有什麼UX/UI,紅透半邊天?什麼系才能對應這個工作,什麼系才能出去立刻面對同時有使用者研究、人機互動、人因工程、產品測試、設計規範的跨領域產業? 沒有一個系能完全替你做好準備,沒有一個系可以完全提供所有的知識。系所的變化永遠趕不上科技的變化,永遠趕不上產業的需求,等到大學了解到需求,開始廣設某領域系所的時候往往已經太遲了。 大學的教育只會越來越開放,要讓知識互相混合、交融、擦出新火花,我們就需要讓知識從各系所下放、互相連結,不再是「欸,你念什麼系?」而是「你的專業是什麼?」不再只是「你雙主修哪些?」而是「你會什麼?你所學的不同領域知識如何同時派上用場?」 你想要的未來是什麼形狀的?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攝於清大物理館) 我希望以上這些資訊對於所有在科系之間迷惘、對未來失去方向、正在找尋、需要空間、需要時間、需要喘息的高中生、大學生們有幫助,清華大學有非常開放的制度、非常自由的選課空間,甚至可以大膽說是頂大中最自由的學制,為此我非常感謝學校這一點,在此分享給大家。 我也期待有一天,大學不再需要以科系去拚分數、拚排名,學生們不再需要為了分數去選擇沒那麼感興趣的志願,擔心出路而念長輩說名字比較厲害的老牌科系。 希望有一天,人們只需要選擇大學,等進大學以後再找自己的方向、志願。 希望有一天,學生們能不再迷惘,學生們能成為自己。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Munus Shih(木那斯)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別再問我念什麼系了!現在的清華大學跟你想的不一樣:「學程、學士班雙專長、跨領域、不分系」
大學校園 元智校長吳志揚提大學減招 教育券補學費差額
大學報考人數若因少子化減少,各校招生名額仍然維持不變,對臺灣高等教育是福還是禍?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認為,各公私立大學招生名額應隨報考人數下降而按比例減招,以維人才培育品質,但政府不僅不應縮減各校經費補助額度,還要發放教育券給私立大學生,補齊公私立學雜費差額,家長對國立大學減招就比較能接受。 曾任國立研究型大學校長的吳志揚呼籲政府,應將打國際盃的頂大研究所每年增加十分之一全英語課程、十年內達成全英語授課列為高教深耕計畫重要指標。臺灣高教政策必須揚棄大國模式,改以小國思考,打造至少一兩所真正國際型的大學,才能吸引外籍生就讀。 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認為公私立大學應全面減招,並發放教育券給私立大學生,補齊公私立學雜費差額。(圖/陳秉宏) 少子化後大學不減招 學生素質溜滑梯 【問】:臺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和挑戰在哪裡? 【答】:大學的人才競爭應該放在國際框架下檢視,不是只看自己的社會。對一個遠道的留學生來說,判斷學校好壞的管道不外乎二種,一是廣為人知的世界排名,另一則是學校有無通過各類高教評鑑;例如管理學院通過「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認可,就是辦學品質保證。但今年(編按:2017)政府停辦系所評鑑,我覺得很可惜,應該還是要對大學維持一定的健康檢查。 臺灣目前的高教形勢相當險峻,由於廣設大學導致資源分散,相對於其他國家的高教經費大幅成長,臺灣的高教經費投入明顯偏低,再加上少子化衝擊,後段大學遭遇的最大挑戰就是生存危機與接踵而來的退場問題;而臺、清、交、成等前段班大學雖然沒有迫切的生存問題,但在國際人才競爭上,卻也面臨不小的發展危機。 以臺大為例,少子化後整體報考人數將會減少,若招生名額一直維持不變,學生素質勢必往下修,其他學校的學生素質也會一併下滑,這是一個必須注意的警訊!臺灣的頂大如果要打國際盃、爭世界排名、重人才培育,招收學生就應該重質而不是過度重量。現在一個工科教授要指導的碩博士生人數實在太多,比起加州理工學院或哈佛等校甚至超過一倍之譜。 各校減招維持錄取率 經費補助不縮水 【問】:您認為全國各大學都應隨報考人數下降而按比例減少招生名額,以維持錄取率嗎? 【答】:是。從品質保證的角度看,少子化後,臺、清、交等大學的研究所或大學部都應減少招生人數。舉例來說,若臺大現在收的是PR97、成績前百分之三的學生,亦即100人報考錄取3人,未來若報考人數降為70人,則錄取人數就應從3人減至2人,才能維持原有水準,否則學生素質就會變差。這也是維持學校辦學績效的重要品管措施之一。 【問】:臺灣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讀公立,減少國立大學招生名額會不會不符民意期待? 【答】:未必如此,家長希望孩子念公立大學,主要是出於經濟考量,因為私立大學學費是國立的兩倍。建議政府在減少各校招生名額時,應同步推動以下兩項措施:一是提供各校的經費補助維持不變,勿因學生人數減少而砍學校經費,學校的反彈就不會太大。換言之,政府應改變現行按人頭補助經費的作法,趁少子化時順勢提高學生單位成本。有一壞就有一好,我們應將少子化的缺點逆轉為優點。 私大生發教育券 補齊公私立學費差額 第二也是家長最關心的,建議政府發放教育券給私立大學生,以教育券補齊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之間的學費差額,讓私校生實際上只需繳納公立大學的學費。如此一來,無論讀哪一所大學,家長的經濟負擔都差不多,念國立大學的誘因自然就下降,家長對於公立大學減招也比較能接受。雖然公立大學的教學資源可能還是比私立好一些,但不至於差太多。 【問】:現行國家財政有足夠預算發教育券嗎? 【答】:我不認為政府沒錢,問題出在錢怎麼用。從世界的角度看,臺灣的經濟規模並不小,教育部總預算甚至不減反增,今年可能比去年還多出一、兩百億元,但錢應該花在年輕人身上才對!許多私校生背負沈重學貸,年過30還在煩惱債還不完,當然不敢結婚,少子化的國安危機就更嚴重。沒有經濟自由就沒有前途,房價高、薪水低、又背負一身學貸,我們的年輕人還有未來嗎? 假使發給私大生每人每年五萬至六萬元教育券,則70萬名私大在學生一年只需三、四百億元經費,相信政府不會付不起。總統是國家的大家長,若從政治角度開個玩笑,哪位總統敢這樣做,下任一定當選!解決問題需有整體配套,只要政府對各大學的資源投入不減少,經費勿挪用到不對的地方,讓孩子在學校可以受到更多照顧,則少子化對大學品質的提升反而是好事。 在此也呼籲政府比照過去打消銀行呆帳的作法,勇敢地將學貸呆帳全部打消一次,讓處於經濟弱勢的學生畢業後可以享有更多經濟自由,才會有活力與創意,否則我們的年輕人連換工作的勇氣都沒有,又怎麼敢出國冒險呢? 頂大研究所英語授課 十年達標列深耕 【問】:除了學生素質之外,臺灣的大學要打贏國際盃,還需檢討什麼問題? 【答】:頂大培養出來全國最優秀的博士生,應該有能力出國去打國際盃,到世界各地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用更大的企圖心至國外與他人競爭。人才與物品不一樣,人才是會流動的,無論流到哪裡,都能對母國有所貢獻,而且有朝一日可能還會再回來。可惜我們的頂大並沒有強力培育學生往國際發展。若將博士生到國外當博後的比例當成一項指標,臺灣頂大打國際盃並不是很成功。 我們應該創造一個環境,將外籍生來臺交流與求學的障礙降低,讓他們容易進來,我們的學生也容易前往國際交流,到世界各地發展。高教深耕計畫應課以打國際盃的學校明確責任,將研究所開設全英語課程列為指標,要求打國際盃的頂大碩博士班每年必須增加十分之一的全英語課程,扣除中文等不易全英語化的領域,目標為十年後幾乎百分百的研究所課程都以全英語授課。 一旦如此,相信頂大會更容易招到世界各地的外籍生來臺讀碩博士或當交換生,將校園營造出良好的國際環境,而我們培育的學生也能先在校內累積國際經驗,日後會更願意、更勇敢、更有能力到其他國家冒險。 臺灣非大國 高教政策要用小國思考 【問】:您覺得語文是大學打國際盃的主要障礙? 【答】:或許有人會挑戰我的觀點,質疑我過度強調英文,而且中國大陸與日本的大學也非全英語環境,仍然能招到許多外籍生;但別忘了他們是世界第二與第三大經濟體,強國自然更有優勢吸引世界各地學生前往學習。這就好像美國許多大學的世界排名其實沒有臺大好,大家還是要去留學一樣,因為到那裡不是只去讀一個所,而是去深入了解美國文化和找機會!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了解自己的位階與優缺點。臺灣不是世界大國,臺灣的高教要用小國思考,而不是大國思考。以招收東南亞學生為例,同樣提供獎學金,你認為他想讀北大還是臺大?雖然個案或有不同,不能一刀切,但大國正在崛起,我相信會有較多比例的人想去北大建立人脈。 臺灣需要一兩所國際通行無阻的大學 因此,務實考量臺灣高教整體發展,擘畫者應該要有更適當的資源配置。國內大學這麼多,難道不需要有一、兩所頂尖大學在國際交流上通行無阻嗎?難道外國人來臺念碩博士,還要先把中文弄好了再來嗎? 【問】:您贊成深耕計畫減少打國際盃的校數? 【答】:以人口數來看,臺灣能打國際盃的大學校數只有兩三所,膨脹到五、六所就是極限,更何況我們還在少子化;所以我贊成將資源集中在少數大學,但補助經費後必須能驗證這些學校培養出來的博士生能否到國際做博後,並將此列為國際型大學的重要指標。學校培養學生就像公司生產產品一樣,要能行銷全球,才能展現出自己是一所真正的國際型大學。 做出品牌差異化 加速大學退場 【問】:對於不打國際盃的其他大學來說,如何在少子化下突圍? 【答】:資源不足、不具國際優勢的大學,未來必須做出品牌差異化,更聚焦及強化重點領域,突出辦學特色,讓別人願意選擇你,而非全方位樣樣發展。像元智大學從工學院起家,五個學院中有三個學院與工程、資通訊相關,我們就提出所有新生不分科系都要學程式語言,以吸引學生就讀。去年(編按:2016)元智的註冊率達97.32%,居全國前六名,今年(編按:2017)又微幅上升至97.44%。 至於面臨生存危機的大學,我們必須先問一個核心問題:是否應將少子化的危機化為轉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長痛不如短痛,讓更多學校加快速度退場或轉型!現在卡關的原因出在學校拿不回校產,所以不願退場,我則認為不能完全著眼於公益,而應有適當處置,例如是否可讓董事會早先的投資拿回一點?這不是0與1的問題,必須協調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否則一直拖著,政府也是什麼都拿不回。 宏觀調控鬆綁 辦學品質交評鑑把關 【問】:教育部要如何協助大學發展特色? 【答】:平常不要管太多,偶爾交由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為大學做身體檢查,針對財務與基本辦學品質把關,看學校是否在健康狀態即可,其他部分則用宏觀調控讓大學鬆綁。政府越鬆綁、大學自由度越高,就能越有特色。建議教育部可趁少子化之際,針對各領域招生名額比例做宏觀調控,避免一窩蜂設餐飲或設計科系的問題重演。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0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元智校長吳志揚:公私大全面減招 教育券補學費差額
高中校園 【108課綱】普高前導45校試行 成果亮眼
為使108學年度新課綱於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順利實施,教育部國教署遴選45所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擔任試行新課綱的前導學校,並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組成專業團隊,系統性規劃及辦理因應新課綱轉化課程所需的教師專業增能培訓。另依地理位置將前導學校規劃5區9組,進行前導學校試行經驗的區域性分享與推廣,希望能促進鄰近的前導學校彼此觀摩交流,協力同行,完備新課綱的推動規劃。 兩階段試行新課綱 普高前導學校目前試行新課綱的規劃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課程規劃,包括: 1.配合新課綱,研修各校課程發展組織及運作相關規定。 2.規劃新課綱的部定課程及校訂課程實施相關配套。 3.規劃符應新課綱的普高前導學校課程計畫書。 4.推廣學科領域及校訂課程教材及教學模組。 第二階段為課程推廣,包括: 1.辦理新課綱研習,並依領域課程分別辦理課程規劃、適性教學及發展成果等研習活動。 2.針對新課綱學校課程規劃,提出實施時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建議解決方案。 普高前導學校持續試行新課綱,並陸續獲得多元、亮眼的試行成果。教育部將繼續帶領普高前導學校完備及推廣符應新課綱的課程規劃,以前導學校為核心,帶動全國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上下齊心追求新課綱帶來的教育革新,使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新時代教育精神,落實在各個教學現場,増進學生的多元學習與適性發展。 大甲高中:跨域體驗啟發興趣 臺中市立大甲高中開設20門多元選修課程提供高一學生選修,其中「青瓷的科學研究」與「基礎生物學實驗」課程增進學生跨領域體驗,啟發專業領域學習興趣,將課程中習得的能力延伸發展,在全國科展競賽中獲得優秀成績;並於升學管道眾多競爭者中,透過特殊選才管道脫穎而出。 板橋高中:自主學習選修增加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增加學生在課程選擇上的自主性,非以傳統升學為主要考量,開放學生自行擬訂個別化學習方案,送校方審核後完成個人的學習目標,增加學生選修的時數,促進學生多元學習;其中開設「進階程式設計」課程,讓學生能提早接觸程式設計專業,豐富學生的學習歷程。 百齡高中:跨域學習培養創意 臺北市立百齡高中以「多元百齡、培育群英;優質百齡、永續精進」為願景,強調新課綱與各學科的緊密相關性,已完備校本核心能力、學生學習圖像、課程學習地圖。開設「藝遊數學」、「Python程式設計」、「表達的藝術」,提供學生更多元跨域學習機會,期使學生透過這些多樣化的課程,增進創新創意優質的能力。 臺中女中:數學結合藝術創作 國立臺東女中開設數學實作課程,學生在校內集合場上製作放大版的愛心圖形,有別於傳統結合了數學原理來進行藝術的創作。學生從做中學,讓學習歷程變得更有趣;結合數學作為藝術創作原理,無形中也培養了跨領域素養,期待未來所有課程都以學生為中心,建立互動、自發、共好的學習模式,並培養學生能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東石高中林東成 推動偏鄉程式教育
「老師你會不會再回來?」去年,一場偏鄉程式語言課程後,來自嘉義來吉國小的小朋友這樣問林東成;一年多來,在無講師費、交通費情況下,自費前往全臺十餘所偏鄉學校,甚至曾遠赴越南的林東成,感受到學生對學習的渴望,也更加深推廣「WFduino物聯思維教育」教案的決心。 林東成老師透過建構式Coding課程,迎接AI機器人時代 無償開發教案 向下扎根 林東成認為要讓完全沒有基礎的國中、國小學生學習Coding課程,其實從引發動機,到逐步建構學生必需的知識,進而檢視是否能動手實作,產生出結果等各環結,都需一套教案。 為此,林東成從2年前起,因緣際會開始和樹德科技大學蔣天華老師、宜蘭竹林國小陳金助老師合作推動,一起建構了「WFduino物聯思維教育」教案;結合麻省理工學院開發的Scratch2.0及新課綱「科技領域」精神,以無償的方式提供基層老師運用;希望在新課綱推動時,可以無痛接軌,讓人人都可以接觸到開放硬體及物聯網,透過程式教育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未來社會人才所需具備技能。 程式教育走入偏鄉 啟發興趣 林東成說,WFduino課程著重在基礎教學,培養運算思維能力,可以進行創造、設計、批判、邏輯及運算;達到新課綱所要求的善用科技知能的學習目標。這項課程教案啟發學生科技研究與發展的興趣,進一步會從事相關生涯試探與準備,之後要做專題或是要設計實驗時,就能加以運用。 由於這項教案只需每人1個一百多元的開發板,就算加上感測器等元件,也只需280元,在偏鄉1個班級約10多名同學的情形下,二、三千元的預算是學校尚可支付的,所以在初期推廣時,即獲得學校很大的迴響。 林東成老師在臺南鹽水文昌國小(圖片提供:林東成) 積木式堆疊程式教學 自主學習 有感於國內程式教育的急迫性,林東成團隊的足跡遍及中彰投、嘉義、臺南、高雄、花蓮、宜蘭、離島,甚至越南,都曾去辦過研習課程。「WFduino這套教案,主要的精神就是透過積木式的程式堆疊,讓老師上課時可以跟著教案一課一課的教下去;依照課程示範講解,學生就從最基礎的課程開始練習創作,訓練邏輯思考;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習者可依自身的能力進行學習。」林東成說。 「所以在很多場次中,會發現許多學生比老師反應還要熱烈;因為透過積木式堆疊的程式教學,程式不但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學生甚至可以發想如何透過程式語言,來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 林東成認為,就因為我們正站在一個革命性的世代,傳統不需要想像力的工作都將被機器取代。為了生存,每個人都必定要學會如何去學習,學習生存的技能,孩子和家長都可以一同學習,教學相長。團隊的目標就是推動普及化科技maker教育,讓所有小孩,不管是在偏鄉或是資優生,都能夠享有平等的受教權,堆疊心中的夢想,改變人生。
高中校園 【2018國際物奧】勇奪4金1銀,國際排名第3
我國參加2018年第49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全球87個國家、396名的參賽學生中,代表我國參賽的5名學生獲得4金、1銀的佳績,國際排名與俄羅斯、南韓和新加坡並列第3名,成績表現優異。中國與印度則分別獲得5金,並列第1名。 我國參加2018年第49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學生,由左至右:高瑋伯、姜理元、鍾尚軒、陳昶瀚、曾憲揚。 4金1銀,個人世界排名22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高賢忠教授等十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工作,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今年全國初賽總計143所學校、1,847名學生參加,經過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等過程,選出5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 國際物奧考驗臨場反應 國際物理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簡稱IPh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年度物理競賽,目的在促進物理教育的國際交流,也促使學生認識物理學的重要性。由於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規模逐年擴大,遂有分區預賽,即2000年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出現。 國際物奧的賽程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範圍包括力學、剛體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和分子物理學、震動和波、電荷和電場、電流和磁場、電磁波、量子物理、相對論、物質等領域,雖用中學數學即可解出,但也考驗學生的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近5年平均排名前3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71金、25銀、18銅及8面榮譽獎,近5年參賽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3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於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及2016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大學校園 【106下半年】13所大學校務評鑑全數通過
106年度下半年第二週期大學校院校務評鑑於107年6月29日公布評鑑結果,扣除4所軍警校院後總計有13所受評學校,此次13校在四個評鑑項目皆全數通過評鑑。顯示學校歷經近年的辦學投入與品質保證觀念的發展,以及106年度上半年他校的經驗,學校在校務經營與評鑑準備上,已能通過認可的門檻。 13所大學校務評鑑結果 全數通過 評鑑項目有四項,包括「校務治理與經營」、「校務資源與支持系統」、「辦學成效」、「自我改善與永續發展」。13所一般大學的認可結果在四個評鑑項目皆為「通過」,並沒有「有條件通過」與「未通過」的項目。 106年度下半年第二週期大學校院校務評鑑認可結果一覽表 「校務評鑑四大項目」仍有改善空間 雖然評鑑結果皆為通過,但進一步檢視評鑑委員所提出的「待改善事項」,總計13所學校四個項目共有170項意見。同時,評鑑委員所撰寫的「針對未來發展之參考建議」也達135項,數量多於106上半年學校。此現象說明學校雖能在各項目核心指標的檢核門檻獲得「通過」,但評鑑委員也認為執行與落實上仍有改善空間,故給予較多訪評意見。 106下半年13所大學校務評鑑四大項目待改善與未來建議數量一覽表 綜合評鑑結果來看,可看出學校大致能重視校務發展的輸入面及過程面,追求制度的完整並改善學習的環境。在校務治理及機制落實的運作上則依學校背景與條件而有所差異,四個評鑑項目仍存有待改善的空間。 ★詳細評鑑結果請參考: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網站「評鑑結果」專區
高中校園 【2018國際化奧】榮獲1金3銀,理論表現優異
我國參加2018年第50屆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在76個國家、300名學生參賽中,代表我國參賽的4名學生榮獲1金、3銀,表現優異。此次帶隊的老師姚清發表示,臺灣學生在理論題表現優異,答對率比其他隊伍高,但實驗題表現較不佳,導致拉低整體分數,建議未來教學現場應融入更多的實驗操作。 我國參加2018年第50屆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學生,由左至右:徐楷程、鍾葳、簡郁哲、陳柏文。 1金3銀,個人世界排名22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林文偉教授等十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參賽的4名同學,經過選拔4階段在1,028名學生中脫穎而出,代表我國參賽。 國際化奧需融會貫通 國際化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簡稱IChO)是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化學領域實作與理論的年度國際競賽。比賽分為「理論」(占總分的60%)和「實驗」(占總分的40%)兩部分,各部分比賽時限都是五小時,不在同一天內舉行(一般實驗先考)。 考題為英語版,由帶隊導師負責翻譯,考生可用母語作答。試題涵蓋化學中多項領域,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以及光譜學等。雖為中學範疇,但較深入,需要較高的知識程度和理解能力。因此,應試考生不僅需要對化學高度的理解力和極大的興趣,更需要一種突出的融會貫通、聯繫實際的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近5年排名前3 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50金、46銀、11銅,近10年參賽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於1993、1997、2009、2013、2015及2017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海外校園 澳洲大學擁抱人工智慧 改變校園學習生態
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潛力無限,今年2月澳洲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資訊團隊開發的校園「精靈(Genie)」拿下全澳教育類資訊科技首獎,由聊天機器人及人工智慧主導的校園革命正在悄悄改變澳洲大學校園的學習生態。 迪肯大學-「精靈」提供個性化服務 「精靈」是一款由大學自主開發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包含學生在校所需的校園資訊,可回答學生關於校園及正在修習的課程任何問題,迪肯大學資訊團隊主管William Confalonieri表示「精靈」是結合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語音識別與預測分析的機器人,連接該校所有系統與學生的個人檔案,熟悉有關學生個人的所有資訊,可以完全與學生個性化互動。 宣傳影片展示「精靈」可安排規劃學生的學習時間,主動建議學生如何完成作業,運用各堂課的空檔時間作主題式的複習。「具有個性化的校園服務可吸引更多的學生,此外,亦有助於減輕教師重複解釋相同一件事的負擔。」 迪肯大學的「精靈」是學校與學生密切合作的成果,開發者深入分析學生的需求與工作方式,並已通過內部測試,預計在7月擴大實施。據稱,已有不少可適用「精靈」的組織與迪肯接觸作技術移轉的商業開發。 坎培拉大學-依師生需求設計 首都特區的坎培拉大學有兩套校園人工智慧開發,「露西(Lucy)」專為學生設計、「布魯斯(Bruce)」則是針對教職員設計。 雪梨大學-Finbot用於財務部門管理 雪梨大學則正在測試校園聊天機器人協助教職員以更簡便的方式搜索資料,財務部門使用Finbot進行採購、開立購買憑證及庫存管理。 紐卡索大學-虛擬實境結合醫學教育 紐卡索大學擁抱3D技術應用於教學的趨勢,運用時下的「虛擬科技」與醫學教材結合,使用在助產士醫學教育課程上,以虛擬實境的技術體會照護新生兒的流程,彌補教室與醫院實景的鴻溝,在沒有虛擬實境的年代,平均每學期只能上一次的課程,利用虛擬的技術不但可臨場感受、還可反覆練習,大幅提升學習效果及意願。 阿德雷德大學-應用AI協助落點分析 南澳學術重鎮阿德雷德大學首推「大學入學考試積分(ATAR)」應用程式,可解答學生對於大學入學積分的疑惑,協助學生針對特定科系入學分析有關「決定落點」的重要數據。據稱,目前已有2千名學生開始使用服務,通常12年級生接獲ATAR成績單當天,註冊組的服務電話自清晨8點至晚上8點約有1,200通熱線諮詢,尤其針對最忙碌的前3個小時,該程式已能減輕47%的電話量,針對全天的電話量也能夠降低40%左右。 應用AI減少總機電話量、學生更有效率知道調整後的ATAR積分,基於成功經驗阿德雷德大學正在啟動開發另一套校園機器人,協助開發的甲骨文公司顧客服務策略及轉型主管Kristi Mansfield強調,澳洲高等教育的高度競爭環境下,意味的是每一所大學均把眼光放遠,隨時在尋找最先進的科技,將現有資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開放分享,創造改善學習經驗的優勢。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資料來源:教育部電子報第817期:校園精靈Chatbot 正潮! 澳洲大學的人工智慧革命
高中校園 【108課綱】臺中一中教學革新 特色課程蓄勢待發
因應新課綱的發展,臺中一中分別成立課綱核心小組、校定必修小組、特色領航團隊等專責小組進行規劃,課程核心小組的建立與運作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開會及共同不排課時間進行,會議採多元模式,有正規的會議進程,也有因主題而產生的開放空間科技、世界咖啡館、焦點座談等方式進行。 臺中一中自2015年9月尋找學生圖像開始,由各學科找出學生能力指標細項,研擬專屬臺中一中學生理想圖像能力指標架構,希望透過臺中一中三年的培育,讓所有學生都能夠成為兼具格局與內涵的豪情一中人,進而訂出臺中一中學生核心素養規劃,並勾勒出能代表臺中一中學生課程地圖。 課程地圖的發展歷程 臺中一中依據104-106學年度課程核心小組會議討論,並歷經多回聚焦與滾動修正。 臺中一中特色課程 【表達力課程】 由陳木柱校長親自參與共備、觀議課與授課,領導數學科陳光鴻老師、國文科楊孟珠、公民科黃偉立主任與化學科陳孟宏組長等教師團隊,歷時三年完成具推廣於全國之課程,並獲106年度教學卓越獎金質獎殊榮。 【誰的東南亞跨校共備社群】 主要由學校歷史科陳一隆老師召集,地理科、公民科跨領域共備,並在新課綱「共好」的精神,召集一群中部地區跨校主動投入的高中社會科跨領域教師所組成,旨在共備高中108課綱的合科議題,期待社群兼具教育專業成長,並得以兼顧教育工作者的社會參與與實踐。 【旅讀城市-香港學】 由社會科共備發想,歷史科陳俞伊、李詩偉、地理科陳彥宏、李洛鈴、公民科任宸瀅老師、國文科姚艾娟、劉玟伶、黃文怡老師、生物科張瀞文老師、教務處廖財固主任、教學組鍾舜宇組長組成跨域團隊,於106年開始將選修課飛向世界,引導學生成為兼具全球視野與在地關懷、人文與科學素養之豪情一中人。 目前推動遭遇的困難 一、空間不足:多元選修課程與原學校內專題課程等教室之衝突,凸顯未來若開放1.2-1.5倍選修,以及跑班選修之後,教室空間會產生不足的問題。同時,彈性學習時間、自主學習、專題製作、各類課程與活動的安排,除了是目前的問題,也是未來可預見的難題之一。 二、軟硬體設備的不足:因應新課綱以及多元選修、彈性學習的多元,軟硬體設備目前略顯不足,特別是行動學習設備、無線網路的頻寬限制、電腦教室的需求量增加、對各種媒體的使用率提高,需求增加…等等,在短時間內不易全面滿足。 三、課程評鑑機制的建立:目前正在試行,未來必須實施的課程評鑑機制,如何在越來越多的選修課必須開設情況下,教師專業與其他專長的課程規劃,如何引進外部資源與內部組織進行課程評鑑,以及如何建立一套公平、客觀的機制,以維護學生的受教品質,都是目前的難題。 四、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評量的挑戰:傳統評量方式將無法滿足未來新課綱之素養導向課程內涵,因此多元評量必須配套實施;然而,各科專家學者對於素養的認知不一、對於素養導向課程設計的規範各不相同,造成教師在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方面出現差異化的認知,與差異化的問題。此外,素養導向的評量,雖然在大考中心以107年學測開始試行,但各科教師是否能夠迅速掌握,以及是否能夠符應新課綱的精神,造成教師莫衷一是,進而缺乏信心、同一學校教師內部差異越來越大等問題。 五、彈性學習時間的規劃:彈性學習時間的規劃,是另一項挑戰;因為各地教育資源、鄰近大學與文教機構的區位條件不同,城鄉差距大,因此造成彈性學習規劃方面的侷限。 六、考招連動的變革因應問題:新課綱實施後將同步實施X Y P之大學招生變革,第一步即為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建置;而此系統發展與各校一生一課表的學習地圖規劃是同時進行(甚至較為落後),再者各大學之招生辦法也無法在現階段提出,而三年學分表中又需回應18學群之課程需求,但不同大學相同科系可能有不同的標準…種種問題,反映在三年學分表的選修空間所衍生的教師員額等問題,都是現階段難解的難題。 新課綱強調核心素養 在過去幾年推動變革的過程中,學校教師對於學科知識習慣性的教授方式,以及升大學考試的顧慮,皆是變革過程中團體難以形成動能與共識的重要原因。隨著111考招聯動方案訊息的公布,107年大學學測素養導向與跨領域命題的試行,各科閱讀理解命題的趨勢,以及大考中心對於素養導向命題的宣示,皆讓素養導向試題趨勢的明顯化,校內新課程的發展以及落實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慢慢找到發展的新契機。 從教師教學為中心,要轉化為以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考,需要讓教師逐漸理解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以及逐步熟悉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與評量。臺中一中將於現有的基礎上,持續精進、團隊共創、穩健前進,再造臺中一中下一個百年風華,領航未來。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10期:「百年一中 . 高優10年」- 新課綱課程發展歷程
高中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吳宗翰&石政中,堅持實現自我
「2018年總統教育奬」在五月中旬進行頒獎,以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共有56位學生獲獎。翻轉困境、奮發向上是教育學習的重要動能。獲獎者秉持著以順處逆,發揮生命特殊才能,勇敢追逐夢想。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勇敢,克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職組獲獎者吳宗翰、石政中的故事。 吳宗翰-「人生的控制器」 羨慕鳥飛、魚游、人有雙腳能走訪世界,用力呼吸是宗翰生命裡最大的課題。就讀國立宜蘭高商資料處理科三年級的宗翰,在國小二年級時罹患肌肉萎縮症,成長帶來脊椎側彎惡化嚴重並影響心肺功能。他努力呼吸而不氣餒,雖然無法行走,但使用電動輪椅伴他走入這個不平凡的世界。 國中時學校舉辦生命教育課程,是他第一次能開著輪椅到講台上分享自己艱辛的生命故事,那時宗翰了解到原來自己可以感動、影響他人,他更勇敢走出家裡、學校,挑戰草嶺古道的登山健行之旅、登上聖母山莊。高中生活擴大交際圈,參加英文歌唱、啦啦隊比賽獲得掌聲。課堂上,他累積專業電腦技術,努力取得會計、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證照。未來也想用微小的力量回饋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激勵他人,希望握有自己人生舞台的遙控器,在舞台上發光發熱、注入夢想和幸福創造很多很多選項,勇往直前。 高中職組吳宗翰 宗翰患有肌肉萎縮症,雖然行動不便,個性卻相當活潑開朗,且樂於與人交往,不以疾病為藉口,樂觀面對自己的生活,並發揮服務奉獻、友愛行為與體恤他人等情懷,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及校內外志工服務,分享自己生命故事。努力向學,獲得電腦軟體應用及會計事務-人工記帳2張丙級證照,殊屬不易。處於逆境之努力過程,足以激勵人心,堪為典範。 石政中-「在堅持中實現」 南投縣旭光高中空手道隊的石政中來自仁愛鄉卡度部落,政中父母離異從小便跟阿嬤相依為命,在部落種敏豆。幼時即熱愛運動,常自我練習,成為棒球隊的主將。個子矮小的他沒有錄取國中棒球隊,於是教練推薦改練空手道,就這樣鼓起勇氣,下山面對一個完全不懂的領域。 空手道隊是一個大家庭,國中時期克服離鄉背井、體格弱小及阿嬤不斷的親情鼓勵,漸漸在校平穩的生活,原本148公分的他高一便長到176,空手道成績開始嶄露頭角,105年獲得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金牌,2016年獲得克羅埃西亞公開賽金牌,從此開啟國手生涯。教練的鼓勵和親友的支持讓他不孤獨,擁有更大的力量堅持勤奮,期許自己能在2018年亞運(雅加達)代表台灣奪得金牌,實現自我夢想並能成為專業的空手道教練,讓曾經幫助過他的那份熱誠與價值繼續傳承下去。 政中雖與阿嬤相依為命,家境貧苦,受教練推薦離家投入空手道練習,努力堅持不放棄,曾榮獲東亞錦標賽16-17歲男子組68KG第一名、亞洲青少年錦標賽16-17歲男子組68KG第二名,並獲選為107年亞運培訓隊,除了茁壯自己,也輔導學弟妹成就他人。身處逆境,奮發向上,出類拔萃,堪為典範。 高中職組石政中 高中職組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