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安康高中邱萍芳 童軍教育不一樣
一個患有「書寫障礙合併注意力缺乏症」的孩子,曾因學習成績低落,備受同學的歧視與冷落,卻在參加童軍團後,通過重重考驗,不僅榮獲「國花」章,成為「安康童軍團」第一位國花童軍,更立志服務人群。大一時甚至參加羅浮童軍志工服務隊,遠赴孟加拉等落後地區照顧清貧孩童。 安康高中邱萍芳老師回應,「其實我們童軍團並不只這麼一個特例,我常跟孩子們說,你們每一個都可以是與眾不同,每個人都應該展現出自己的特色。」她說,這孩子的經歷在別人眼中看來或許很特殊,但對她而言,所有願意努力的孩子,都會改變自我的潛力。她期許每個有志氣有骨氣的童軍,都能經由積極的童軍教育,學會發揮潛能、建立自信,並在對他人的付出中享受到充分的快樂。 童軍,給孩子不一樣的教育 邱萍芳於大學時期曾活躍於「嚕啦啦」這個服務性的社團,也曾參加過幾次童軍活動,她回憶當年選擇踏上教職這條路,就是希望將這份關懷社會的熱情投注於教育中。民國88年,邱萍芳擔任安康高中國中部的童軍教師,並成立童軍團,當時僅6名童軍團員。經過將近20年的經營,如今已成為近80人的複式童軍團。 童軍教育並非中學主流課程,在推行的過程中,邱萍芳坦承難免遭遇相當阻力。「一般學校的社團活動時間基本上一個禮拜只有一堂,才45分鐘,根本不夠用,我想利用午休時間將童軍團的同學拉出來集合,但導師通常不太願意放人,擔心孩子們學業成績因此落後。」 即便導師與家長往往持反對的態度,邱萍芳仍沒有放棄過,她勇敢接納每一個志願成為童軍的孩子,寧願犧牲自己的課餘與假日時間,也要為他們安排各項童軍的技能活動,參加考驗營、學習野外求生、急救、打繩結、認識動植物及星象天文等等,培養他們未來可以帶著走的能力。 行動,施比受更有福 每年到了寒冬歲末,安康高中童軍團都會響應公益基金會「年菜送暖」的號召,透過發送年菜以及關懷獨居老人的活動,對那些平日孤孤單單的老人家送上一份溫暖的體貼。看見每位爺爺奶奶迎接他們時欣慰的笑容,孩子們年輕的心靈也滿滿都是感動,因而反省自身,更懂得知足惜福,用心孝順家裡的長輩。 「施比受更有福」,這是邱萍芳希望教給孩子們的,她經常利用假日帶領童軍團從事各項社會關懷活動,為「關愛之家」的愛滋寶寶義賣手工皂募款,或到「老人療養院」幫忙量血壓,陪老人家閒話家常、協助打掃環境等等。邱萍芳表示,為善最樂,不能只是一個口號,應該是深入生活的行動,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施比受更有福」,這是邱萍芳希望教給孩子們的,她經常利用假日帶領童軍團從事各項社會關懷活動,為「關愛之家」的愛滋寶寶義賣手工皂募款,或到「老人療養院」幫忙量血壓,陪老人家閒話家常、協助打掃環境等等。邱萍芳表示,為善最樂,不能只是一個口號,應該是深入生活的行動,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安康童軍團與華山基金會合作,為新店區弱勢老人送年菜及量血壓 信任,是成長的動力 「孩子成就自我,就是我的成就。」邱萍芳感性地說道,她向來堅持學習不該只侷限在課本及考卷中,鼓勵童軍團的每位同學都能走出優渥舒適的環境,培養自身的能力與獨立性,給自己體驗生活與成長的機會。 盡量去發掘孩子的優點,給予正向的讚美,他們便會從那個方向更加精進。「有時候,缺點甚至也可以成為他們向上的動力!例如有個同學特別不會跳舞,我就故意指定他擔任下一期學弟妹的跳舞小老師,結果他表現得非常稱職。」邱萍芳深信,只要願意相信每個孩子,為他們準備一個自我表現的舞臺,他們自然就回饋以最精彩的演出! 新北市106年三五童軍節慶祝大會,邱萍芳(左三)與晉級長城的童軍合照
高中校園 【2018國際生奧】七度奪4金,國際排名第一
我國參加2018年第29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4名學生全數獲得金牌,在68個國家、269名參賽學生中,國際排名與中國並列第1(以金牌數計算),成績亮眼,表現優異! 我國參加2018年第29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學生,由左至右:盧貞宇、沈耕宇、鄭育奇、陳允禎。 臺灣再度奪4金,個人世界排名第3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陳錦翠教授等2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在全國3,386名參加學生中,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 其中,以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學生陳允禎表現最佳,獲得個人世界排名第3名。而本年度唯一參賽的女學生,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盧貞宇亦榮獲金牌,個人世界排名第7名;盧同學曾經也在2015年及2016年分別獲得國際國中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這是她在國際賽獲得的第3座金牌,成績斐然! 國際生奧命題範圍廣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簡稱IBO)是為國際間高中生舉辦的生物智能競賽。競賽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實作)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50%。 試題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行為學、遺傳學與演化學、生態學、系統生物學等學門範疇。命題方向寬廣,讓考生能充分發揮認知及技能上的潛力,並可展現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但同一年度獲得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二種以上獎項者,應擇優以最高獲獎額辦理。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國際平均排名前5 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58金19銀3銅,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曾於2008年、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2017年及2018年的競賽中全數榮獲金牌。
海外校園 【香港中大】研發餐飲智能App 推薦美食個人化
香港坊間有不少餐廳搜尋平台和食評網站,普遍按大眾的正評排列餐廳。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團隊開發出一套人工智能推薦系統,可以從用戶的社交網絡中,找出與用戶互動率高、口味相似的朋友,並在餐廳搜尋結果中,加入朋友的意見,重新計算及排列餐廳推薦次序,令資訊更具代表性。有關系統已製成手機應用程式並上架予大眾免費下載。 數據分析「朋友」 增推薦可信度 坊間的餐廳搜尋平台一般是按大眾口味排名,有餐廳會聘請「打手」寫食評,降低內容可信度。而現實中,選擇餐廳時一般都會徵詢朋友意見,或參考朋友發放的美食照片而決定光顧。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黃錦輝率領團隊,花了兩年時間,研發出名為「INCOMIRS」的人工智能餐飲推薦系統,並製作手機應用程式「Eatchoice」。「INCOMIRS」人工智能餐飲推薦系統能綜合社交平台及香港本地大型飲食評論網站數據,按地點或菜式列出推薦排名,並提供多種語言翻譯。該項目於第三屆全國青年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大會中獲得創新類別一等獎。 團隊研究員兼學系講師馮沛璋表示,用戶以facebook帳戶登入程式後,系統首先找出與用戶經常有互動的朋友,然後分析後者平日分享的餐廳,「這可通過朋友在社交平台『打卡』(附註餐廳地點)、標籤和內文得知。」最終結合用戶指定的喜好,即地區和菜式要求,為其羅列出符合其個人口味的選擇。馮沛璋表示,系統會隨時間收集更多數據做分析,結果會不斷改進。他指出,推薦系統的用法不限於餐廳,亦可應用於電影、書本、文章、新聞等。考慮到用戶的「facebook朋友」不見得全都是「真朋友」,系統可透過用戶與個別朋友於社交媒體上的雙向交流次數等特徵作出分析,從而識別該朋友的餐廳推介應取信多少。 重視小眾餐飲習慣及評價 港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指出,現時大型餐飲推薦程式一般按好評度推薦較大眾化的餐廳,但卻忽略一些小眾的餐廳和用戶的個性化口味,如一些新開張的餐廳。此外,他表示,現時大型餐飲推薦程式存在很多「打手」(聘用專人寫食評),令推薦結果不一定符合用戶口味,「上面的留言甚多,但朋友的推薦相對來說可信度更高。」有關系統能有效解決新開業餐廳的「冷啟動」問題,就算是知名度較低的餐廳,只要在朋友圈內獲得好評,系統便能作出推薦。同時,對於茹素、嗜辣之類有特別飲食喜好的用戶而言亦有幫助,「例如朋友圈內的人都很喜歡吃菇菌食物,系統分析這些數據後便可向用戶作出個人化推薦。」 多元資料蒐集 提供個人化服務 助理研究員李博表示,用戶即使不登錄提供社交平台的資訊,也可以「訪客」身分使用程式,只是會根據一般大眾推薦的餐廳作推薦,「但我們亦結合兩個餐飲平台的資料,以及提供七種語言,包括日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等,對遊客而言非常有幫助。」團隊未來會參考社交平台發放的美食和觀光照片的數量和朋友圈的旅遊熱點資訊,為使用者推薦合適的行程。 對於近年大眾較關注的社交平台私隱問題,馮沛璋指出,用戶可選擇登錄與否,就算登錄了,也只可看到其權限範圍之內的資訊,「就算系統收集了雙方的社交平台資訊,若其中一方沒有權限看到對方的資訊,系統也不會顯示後者推薦的餐廳。」 系統現已推出Android版本的應用程式,名為「EatChoice(揀嘢食)」,已可於Google Play免費下載,並預料在兩至三星期內推出iOS系統版本。馮沛璋表示,未來會研究收集除facebook以外的社交平台資訊,如微博、Twitter,為用戶提供更個人化的推薦程式。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教育部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中大研發餐飲App 提供個人化選擇
高中校園 【2018國際數奧】榮獲3金1銀2銅 世界排名第6
在2018年第5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的107個國家594名參賽學生中,我國參賽學生表現優異,共獲得3金、1銀、2銅,團體國際排名第6名(前5名分別為美國、俄羅斯、中國、烏克蘭及泰國)。 由左至右:黃維坪、鄭天盛、林庭風、王師宇、施佑昇、鄭容濤。 3金1銀2銅,個人世界排名4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傅承德等1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經由初賽、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等過程,選出6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其中以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學生王師宇成績最佳,獲得金牌獎,個人世界排名從去年的第72名躍升至第4名,表現優異;而同樣去年參賽過的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鄭容濤,也在今年獲得金牌獎,個人世界排名第6名。此外,臺中一中的黃維坪也榮獲金牌。 國際數奧靈活,考驗正確思維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數學競賽,也是國際科學奧林匹亞中歷史最悠久的賽事。 國際數奧競賽分兩天舉行,試卷共有6道題目,滿分42分(每題7分)。參賽者每天有4.5小時來作答3道試題。題目以中學數學課程為範疇,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等四大類。難度大,靈活性強,富於智巧。參賽者不見得需要具有高深的數學知識(例如微積分),但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基本功,以及堅韌的毅力和創造性,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平均排名前10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是目前我國參加的奧林匹亞競賽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競賽,自2008年起參與本項國際競賽的國家已超過100國。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40金、89銀、24銅及8面榮譽獎,近5年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8名。
大學校園 【106學年】14所科大技院校務評鑑 全數通過
教育部今年六月公布106學年度技專校院評鑑結果,106學年度計有11所科技大學、3所技術學院接受校務評鑑,這次受評的14所科技校院皆全數通過評鑑,代表受評學校在校務治理及發展都有清楚的方向。 僅辦理校務評鑑 為檢視技專校院教學品質及評核各校辦學成效,教育部定期辦理技專校院評鑑,並自106學年度起僅辦理校務評鑑,停辦系所科評鑑,未來不再強制要求各校需辦理系所科評鑑,並回歸各校專業發展自行規劃,以落實評鑑簡化及行政減量政策。 技專校院評鑑實施多年,教育部希望學校藉由計畫性、系統性及定期的評鑑過程,學校得以瞭解自己的定位特色以不斷自我檢視及調整方向,以達成多元適性、帶動學校整體發展。 評鑑採「認可制」 教育部為達成學校自我參照、品質保證的目的,科技校院評鑑制度自等第制改為認可制,期藉以品質強化為導向的認可制評鑑,激發學校自我改進的動力並持續精進。專科學校則維持等第制評鑑,預計未來也會轉換為認可制。 技專校院校務評鑑結果可分為「通過」、「有條件通過」、「未通過」,評鑑結果為「通過」的學校於評鑑結果公告後1年內,提出自我改善計畫與執行結果;「有條件通過」除依照辦理外,另在當年度須接受「追蹤評鑑」,針對「待改善事項」進行檢視;「未通過」除了要提出自我改善計畫與執行成果,還須於當年度接受「再評鑑」,根據評鑑項目提出自評報告,重新進行評鑑。 科技大學校務評鑑 技術學院校務評鑑 ★資料來源: 技專校院評鑑資訊網
大學校園 【2018 ITSA盃程式設計】台大挑戰組奪冠,輔大闖關組亮眼
今年第七屆的「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共有37支隊伍獲獎,包括「挑戰組」13隊以及「闖關組」24隊。今年「挑戰組」前三名都由國立臺灣大學包辦;而「闖關組」中輔仁大學連續兩年擊敗多所國立大學,分別獲得第1名及第2名的佳績,表現亮眼。 「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是教育部「資通訊軟體創新人才推升計畫」所建立學生程式設計能力養成機制的一環,提供全國大專校院相關系所學生進階挑戰、大展身手的機會。本屆競賽共計183隊560名選手報名,創下桂冠賽舉辦以來參賽人數最多紀錄,今年「挑戰組」也增列3隊佳作,「闖關組」增列14隊佳作。 【註】:ITSA(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cademy)為國內多所大專校院資訊相關科系所聯盟組成之虛擬學院,目前主要在推動教育部資通訊軟體創新人才推升計畫,目標在結合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透過實作教學、網際網路、產學合作等多元培育模式,發展創新培育機制並優化學習資源,以培育下世代資通訊軟體人才。 線上協同學習平臺 激發學習熱情 為提升學生的程式設計能力,教育部自100年起,即規劃建置「線上協同學習」平臺,以e-tutor服務機制,程式設計練習為導向,提供全國師生基礎、進階及高階程式設計能力訓練的管道。平臺除提供學生平時可隨時隨地在線上練習外,亦舉辦有「ITSA線上程式設計競賽」及「PTC月競賽」跨校月賽,獲得3張參賽證明隊伍可晉級參加每年1次的「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優秀隊伍則給予獎金獎勵,希望透過線上練習與競賽,提供學生跨校切磋琢磨的機會,讓學生持續投入學習,並提升程式設計技能。 許多學生藉此持續精進成長,如代表國立屏東大學的賴慈馮同學,2017年開始使用E-tutor線上協同學習平臺練習,短短1年時間,即成為平臺年度解題排行榜的第1名,本屆初次參賽即獲得佳作的好成績。由此可見,在程式設計的世界裡,唯有不斷練習與實作,才是提升能力的不二法門。 競賽分2組,答題多者勝 競賽分成「挑戰組」與「闖關組」,比賽時間計3小時。命題委員會由學界教授12人組成,同時擔任比賽裁判委員,採ACM國際大學程式競賽的評分方式。參賽隊伍以答對的題數作為評斷名次的主要依據,答對題數愈多,名次愈前面。若答對題數相同,則依據答對題數所使用時間的總和決定名次;時間總和愈少者在答對題數相同者的名次會愈前面。 得獎名單:挑戰組 教育部資科司詹寶珠司長與第七屆全國大專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挑戰組第一、二、三名同學合照 得獎名單:闖關組 教育部資科司詹寶珠司長與第七屆全國大專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闖關組第一、二、三名同學合照 ★第七屆全國大專ITSA盃程式設計桂冠挑戰大賽得獎名單
大學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戴資穎&温雅媗,迎向挑戰相信自己
「2018年總統教育奬」在五月中旬進行頒獎,以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共有56位學生獲獎。為鼓勵學生秉持力爭上游、發憤學習、以樂觀面對逆境,翻轉橫逆的現實挑戰,總統教育奬設立至今,邁向第18個年頭。在各個學習領域,盡力揮灑專長和擁抱苦痛熱情學習。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勇敢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專組獲獎者戴資穎、温雅媗的故事。 戴資穎-「人生不可能場場都擊出好球」 今年六月剛從臺北市立大學畢業的資穎,日本公開賽摘金,改寫臺灣羽球史、「戴資穎拍冠,臺灣第一人」、「戴資穎逆轉封后」媒體不時斗大的標題報導她的成就,這一連串羽球界贏得的榮譽,是資穎十幾年來艱辛積累的揮拍青春。 畢業於高雄中學,與奶奶三代同堂,從三民國中、高雄中學,直到臺北市立大學唸碩士班都跟隨著姐姐(博士班),當她研究所的學妹。幼時看到父親和朋友在球場上揮汗打球的快樂模樣,歷歷在目,在家陶冶下開啟羽球的基因。以戰養戰的磨練,父親利用假期載著她走遍全臺參加比賽,當課餘時同學們和家人出遊,而她只能收起羨慕與休息,在球館揮拍、串門子。她說當時每天都和叔伯們對打,現在回想受益匪淺,他們幫助自己磨練不少同年齡層無法學習到的技巧。十二歲晉升甲組成為國內最年輕的選手,雖然感到驕傲,但父親不斷提醒她,就像準備征服高山的登山者,才來到登山口,挑戰正要開始。 大專組戴資穎 艱辛的磨練是有代價的,2009年首次參加國際賽(越南公開賽)就獲得亞軍;接著在亞青賽和東亞運拿到銀牌與銅牌,美國公開賽奪得生涯第一個冠軍,讓她自信心增強不少。但是每場競賽站上球場的握拍壓力、勝負挑戰,都是瞬息萬變的考驗。人生是不可能每場比賽都能擊出好球,但必須隨時都有擊出好球的準備,不能只在順境下贏球,更重要的是必須學會要有信心和能力在逆境中贏球。父親諄諄教誨與提醒,讓資穎牢記腦海不敢忘,在遇到挫折和無助的時候,這些話語都是她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資穎持續努力,發揮天賦潛能,克服體力與心理壓力,贏得2014年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總決賽女子單打冠軍、2016年印尼羽毛球頂級超級賽女子單打冠軍、香港羽毛球超級賽女子單打冠軍、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總決賽女子單打冠軍、2017年全英羽毛球頂級超級賽女子單打冠軍、馬來西亞羽毛球頂級超級賽女子單打冠軍、新加坡羽毛球超級賽女子單打冠軍、亞洲羽毛球錦標賽女子單打冠軍。 是體育界超級明星,世界羽壇球后的資穎,為國爭光。面對每場比賽,忍受其中的壓力、疼痛與挫敗,不斷突破和精進,展現生命韌性。其特殊才能和努力向上彰顯生命的影響力,導引眾人自勉向上,能為當今年輕人的楷模。 温雅媗-「樂觀與希望讓光芒照亮生命」 獲得2017年馬來西亞ITEX國際發明展金牌、印尼特別獎的雅媗,於遠東科大自動化控制系就讀,目前已推甄錄取國立中正大學機械系研究所及國立臺南大學機電系統工程研究所。 大專組温雅媗 她自幼父母離異,由母親撫養,透過家庭代工維持家計。高中選擇夜間電機科就讀,放學後需要幫忙母親一起趕工、手作,減輕家計。大學努力向學,成績優異。在標榜三創教育理念的大學裡,專業研究參與競賽,在創意、創新、創業賽事中獲得佳績,2016年校內EDE創業營運競賽獲得最佳潛力獎、2017年isPLC創新創意競賽第一名,擁有機電整合專業證照(丙級)、氣壓專業證照(丙級)。 雅媗雖然來自單親且貧困家庭,她具有體貼助人的特質,善良溫和事母至孝,從高中開始半工半讀,刻苦自勵、奮發圖強。具創意發明才能,表現超群,屢次在國內外創意競賽中獲獎,為國爭光、力爭向上,表現傑出。 大專組獲獎名單
大學校園 【中興大學】首創植物教學醫院 推動植醫看診制度
全台首座植物教學醫院開幕,農作物生病也能看診!中興大學農資學院4月10日舉辦植物教學醫院開幕揭牌。興大植物教學醫院除提供現場掛號看診服務外,也能遠距視訊看診,更是培訓植物醫師的實習場域。 謝姓農民(中)帶生病果樹到植物教學醫院,興大昆蟲學系唐立正教授(左)、興大植物教學醫院院長楊秋忠(右)現場看診(圖片提供:中興大學) 培育植醫人才 推動植醫制度 興大表示,植物教學醫院位於農環大樓一樓,獲農委會經費補助,設有5間可進行現場和遠距看診的診療室、1間檢驗室兼樣品房、1間資料室、1間診療案例研討會議室和1間業師辦公室。整合農藝、園藝、土壤與環境、植病、昆蟲、植醫等專業師資,仿照人醫,設立專屬植物的病蟲草害科、生理障礙科,除了幫生病植物看診開藥,還能提供到場醫療服務與遠距看診,未來針對大型農場、農企業,另提供農場特約植物醫師專案,定期到場診斷。 植物教學醫院首任院長楊秋忠,是興大首位以農業成就,獲選為中研院院士的學者。他指出,未來將透過如人醫的實習醫生→住院醫生→總醫生→主治醫生制度,提供在校生實習機會,並培養具備實務能力的植物專業醫生。適逢植物醫師法立法流程中,未來該院可肩負示範醫院的角色,以加速推動植物醫師制度。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左3)、防檢局局長馮海東(左2)、興大校長薛富盛(左4)、興大植物教學醫院院長楊秋忠(右2)等人共同揭牌(圖片提供:中興大學) 建構數據資料 發展智慧農業 興大農資學院院長陳樹群表示,農資學院除具完整農業領域教學研究體系,更擁有齊備的推廣、檢驗和驗證中心。提供植物防檢疫有關即時資訊及服務平台,厚實培育學生植物醫師素養,協助公民營事業機構執行作物生物性/非生物性病因診斷、監控、防治管理等有關業務。此外,看診病例和診斷處分所累積的大數據資料,未來將可作為發展「病蟲害預警系統」、「專家診斷系統」等智慧農業的基礎。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教育部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全台首座植物教學醫院 興大開幕
高中校園 【金門高中】離島創客先驅 做中學激發創意
國立金門高中「創客自造實驗室」啟用,是教育部補助建置離島地區第一間高級中等學校自造實驗室,也是創客教育推向金門地區邁入新的里程碑,藉由提供先進、完善的數位自造硬體設備與軟體資源,激發學生創意點子,並培養學生動手做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創客資源共享 金門高中為離島地區自造實驗室的先驅,未來將逐步辦理相關的教師教育訓練研習課程以及舉辦創客營隊,讓金門縣各校教師、學生對自造教育有更深入的體驗及了解,希望透過一系列活動的推廣,使得創客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另外,「創客自造實驗室」啟用後,未來以金門高中為起點,陸續展開「翻轉教學觀摩」、「創客專題演講」及「機臺教育訓練」等課程,達到「做中學」之目的,使得師生間共同合作,以利創造知識分享、資源共享的創客天堂。 打造離島創客教育 教育部期望藉由補助金門高中建置離島地區第1間自造實驗室,並進一步結合該縣現有之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使得學生從小培養創客的概念,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達成三個學習階段的連貫,能為金門地區的創客與自造教育扮演好推動與服務的重要角色,打造成為一個分享技術、交流創意思考及成就夢想的平臺。 金門高中藉由創客自造實驗室的設置,可提供多元適性的環境,讓學習成就低、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藉由動手操作,從有趣的學習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提升能解決生活週邊問題的能力,最後達成有效學習的教育目標,讓學生重新找到學習的樂趣。
大學校園 唐彥博籲退場私校 部分財產回歸原財團法人
在少子化衝擊以及先公後私、先高教後技職的選校思維下,校數與學生數幾占全國大學一半的私立科技校院將成為未來大學退場的重災區。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呼籲政府師法韓國,讓退場學校財產經清算處分後,剩餘校產可有部分比例回歸原財團法人學校,再挹注到其他私校或社福機構,但不能轉進董事個人口袋,以提高私校退場誘因。 對於民間企業僅以數千萬元代價即可入主瀕危私校的作法,唐彥博批評是教育公共化的最大隱憂,政府應要求新董事會同時提撥相對經費給退場基金,勿讓大學淪為企業的私人培訓所。而註冊率具有可操作性,不應作為學校退場及懲罰私校的條件;未來高教、技職體系在入學考試與行政組織上也應整併為一,對大學資源分配不再兩套標準。 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臺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唐彥博(圖/陳秉宏) 從政院高度速提高教十年發展計畫 【問】:現在大家都在談高教崩壞,高教這麼多問題該優先解決哪一項? 【答】:教育政策的連貫性與前瞻性在臺灣永遠都是很大的問號,現在甚至連一個高瞻遠矚的教育願景都沒有。教育部總是要求各大學提出四、五年期的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但請問我們國家未來五至十年的教育中長程計畫在哪裡?最近幾任部長都無法完整詮釋。當部長位置不穩定,在任時間太短,政策延續即變成很大的挑戰,政治型態不同也會改變政策方向。 政府應儘速提出高教十年發展計畫,並將層級拉高至行政院,各部會都要共同規劃未來高教發展藍圖,而不是只有教育部的權責。尤其十年後就是民國117年,大一新生將比現在少10萬人,整個教育遭受重創,政府現在就應開始規劃117年的產業發展應到哪個階段、教育該如何配合產業發展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國際化又該往哪個方向前進,才不會讓大學如現在般,從原本配合西進政策一下轉到新南向,資源卻調整不過來受到衝擊;而一窩蜂新南向又衍生許多弊端,相關配套措施也未到位,學校被搖來擺去無所適從,迴轉空間亦不夠大。而目前大學科系的設置就像一波波逐水草而居,與未來的產業發展未能完全對接,也是個大問題。 註冊率不宜作為退場標準與懲罰要件 【問】:高教藍圖要如何回應少子化的衝擊? 【答】:少子化衝擊後,勢必會有學校轉型與退場。「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將學生人數3,000人以下且連續兩年註冊率低於六成者列為專案輔導學校的條文近來備受爭議,應予刪除;一來學生人數少不見得學校財務就不好,二來註冊率可以「操作」,例如教育部的「寄存名額」政策會造成學校寄存的名額越多,招生人數就越少,註冊率便會拉高。但問題是沒有學校抓得準該寄存多少名額,結果就變成大家都在「賭」! 與其讓各大學矇著眼睛玩數字遊戲,還不如將註冊率作為退場輔導的指標直接刪除,並取消註冊率未達標準就扣減獎補助款的懲罰性措施;因為獎補助款是學校的「救命丸」,可以改善師資,提升教學品質。學生人數既已變少,教育部的獎補助款若再不給,根本就是讓學校財務雪上加霜,傷害學校與學生。 我不反對公開註冊率給大眾參考,但它的可操作性會誤導民眾,例如去(2017)年底教育部公布中部某技術學院的註冊率高於六成,就引起輿論很大爭議,因此,不宜將註冊率當作懲罰私校的要件。 另外,除了境外生應納入註冊率計算外,其他所有外加名額,包括身心障礙生、原住民等弱勢學生招生人數,目前都未納入註冊率計算,今後也應一併涵蓋進去。教育部可與五大協進會溝通協調註冊率公式,杜絕爭議。 後段私校拼轉型,退場恐達二、三十所 【問】:全校註冊率公布後會加速大學退場嗎? 【答】:資訊公開會形成市場機制,若民眾覺得學校註冊率差,不想去讀,就會加速後段大學退場,預估十年之內,退場校數可能達到二、三十所。未來絕大多數的私校都得轉型與創新,並且朝向精緻與特色發展,三千人以下的小校會變得很多。 【問】:您是私立科大協進會理事長,據您了解,目前想退場的學校多嗎? 【答】:我們有68個會員學校,是五大協進會中規模最大的,學生數與校數幾占全國大學一半。不容否認,學生選校的原則是先公後私、先城市後鄉村、先北後南、先西後東、先高教再技職,因此少子化對私立科技大學的衝擊也最大。但目前只有極少數學校願意「走入歷史」,大多數學校仍覺得「錯不在我」,而是整個政策不利我、大環境不利我,政府又落井下石,不是雪中送炭。 既然招生來源受限,後段學校比較想拼轉型,目前大多想配合長照2.0政策轉型養生村,但未來退場學校不光是大學端,也有高中職,到時會不會遍地都是養生村?或許政府可以用政策誘導,適度區隔一下。 退場清算後部分財產可回歸原財團法人 【問】:誘因不足是否會影響學校退場意願? 【答】:臺灣現在太民粹了,學雜費不能調漲、大學退場後全部校產都要清算歸公。但我覺得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假使能有退場誘因,會使退場的執行過程更順遂。最近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與韓國大學交流,發現韓國也在討論如何制訂退場法規,現正規劃大學財產經過清算處分後,剩餘的30%可以回歸原財團法人,讓退場學校的財團法人可將錢轉移至另一個財團法人,繼續公益事業。 但臺灣的相關法規沒有這個空間,學校停辦、退場後被清算處分,剩餘財產只有兩條路可走:回歸退場基金或地方政府。我主張再開一條路,仿照韓國正在討論的作法,將清算處分後的剩餘財產部分比例回饋到原學校財團法人,但絕不能進入董事個人名下;原有財團法人也可指定將錢挹注其他財團法人學校或社福機構。至於回饋比例,可以經由討論尋求共識。 另外,部分縣市政府積欠私校退撫儲金會大筆金額未還,建議私校退場後被清算處分的校產一旦回歸地方政府,應優先代地方政府清償積欠私校退撫儲金會的債務,如此才能真正對私校師生有所助益。 【問】:以錢當退場誘因,政府與社會能接受嗎? 【答】:物質誘因絕對不是給個人,而是給學校財團法人;但若這點無法突破,至少也應給予退場學校精神層面的誘因,例如頒發文化勳章給那些願意將校產無私捐贈地方政府的私校董事會,讓他們願意有尊嚴的光榮退場。 企業接手辦學應同時挹注退場基金 剛剛提的是校產清算後的處理模式。至於校產清算前,若有企業願意入主學校、改組董事會,現行作法只要投入一筆錢,可能幾千萬元而已,就能輕易拿到一所資產超過十億元的學校,變成企業自己的培訓招待所,這對辛苦經營數十年的教育體制不公平,也是教育公共化的最大隱憂。 建議未來企業進入轉型學校,除了挹注該校所需經費、資源外,還必須另外提撥相當於學校總資產五分之一的相對基金給退場基金,讓目前僅五十億元的退場基金得以持續擴充,以能照顧更多退場學校師生,新的學校經營團隊也才願意付出更多社會責任,而不僅是將學校當成自家的培訓所而已,學校資產亦更能被充分有效的運用,社會反彈企業禿鷹淘空學校的力道也會相對減少,高教工會的疑慮或可得到解決。 高教、技職整併,學測、統測整合 【問】:私立科大恐成為大學退場重災區,您怎麼看未來公、私立與高教、技職體系間的衡平? 【答】:目前公、私立大學學生人數比約為3比7,未來若要調整,公私比不應高於5比5。私校要擴增生源,除了必須公私立大學同步調降招生名額之外,教育部姚立德次長提出的開放大學政策,鼓勵私校廣招社會人士就讀,應該也會有所助益。但在境外生市場上,私校總是無法與學費低、名聲好的國立大學競爭,希望教育部可以適度規範國立大學招收境外生的名額。 至於高教體系與技職體系的比例,目前大學與技專校院的科系重複性甚高,早就大學技專化、技專大學化了,且多元招生管道亦可互通,高職生可以念大學,高中生也可申請入學技職體系;因此,隨著技職體系退場的衝擊加劇,建議未來高教、技職應該整併為一,所有大專校院都屬高教體系,教育部組織也不必再區分高教司或技職司,對學校的資源分配亦不再有兩套標準,則社會喊打學用落差也不會都將矛頭指向技專校院。 【問】: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的升學考試制度和考科也能合併嗎? 【答】:現在一般大學考學測,科技校院考統測,我主張二者合併為一,共同科目以高中學測範圍為主,專業科目以高職統測範圍為主但簡化考科。學測與統測整併之後,想念一般大學的考生不必選考專業科目,想念科技校院的考生再加考學校指定的專業科目即可,則各大學透過不同科目間權重的設定,即可各取所需,各自篩選共同科目較強或專業科目較強的學生。除了上述筆試之外,當然必須維持既有的多元入學管道。 【問】:高中職各有不同課綱,學生參加共同的入學考試,不會衍生命題範圍差異的爭議嗎? 【答】:可從測驗題的設計與檢測方式區分難易度,例如共同科目部分可能高中生較強,專業科目則是高職生較拿手,因此,透過此管道進入大學的學生,經由測驗還是會自動分流,應不至於發生對哪一類考生特別有利或不利的情形。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2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私立科大協進會呼籲:退場私校部分財產回歸原財團法人
大學校園 南臺灣6大學聯盟 產學合作培育鐵道人才
配合「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鐵道建設,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科大)在教育部及交通部共同協助指導下,鏈結鐵道相關領域的大專校院系所、企業與政府機關,正式成立「深耕鐵道技術人才培育策略聯盟」,將朝深耕鐵道技術研發與人才培育布局,藉此提升臺灣運輸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培育鐵道專業人才 臺灣鐵道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逐漸面臨鐵道技術人員之經驗傳承不易、鐵道專業人才培育機制不足、鐵道設備仰賴國外進口,以及鐵道控制系統應用研發欠缺的困境與挑戰。因此,聯盟將與南部至少11所大學進行跨校連結,並與法人機構、政府機關及業界合作,整合各機構既有資源,如師資、課程、教材及設備,為人才培育基礎扎根並落實技術生根是未來發展的核心。 建構產學合作創新模式 高鐵燕巢總機廠臨近高科大第一校區,雙方早於101年即簽訂合作備忘錄,合設鐵道設備實驗室,由臺灣高鐵提供業師授課與實作場域,學校則就產業議題導入教學及發展產學計畫,總計近5年內,高科大鐵道技術中心已為臺灣高鐵設計出18項系統,且已投入高鐵正線使用中,並協助臺灣高鐵獲近20項專利。此外,交通部亦將於高雄燕巢高速鐵路總機廠旁設置「國家軌道技術研究暨驗證中心」,連結臺灣高鐵及高捷總機廠,形成軌道產業技術新聚落。 整合資源合作推廣,建立軌道交流平臺 在此基礎下,高科大於106年12月更獲教育部核定成立「鐵道教育基礎建設示範點」,建構鐵道基礎實作場域,培育技職實務人才。今年在教育部及交通部的協助下,正式成立「深耕鐵道技術人才培育策略聯盟」,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高雄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及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臺灣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成,將透過此產官學界結合的聯盟,共同發展鐵道技術研發及培育鐵道產業的專業人才,甚至提高臺灣鐵道維修能力自主化與零件本土化。
大學校園 【2018軟體創作競賽】高科大虎科大 雙雙奪金
「2018全國大專校院軟體創作競賽」於6月14日頒獎,競賽主題以全球發展重點趨勢,分為「行動終端與應用組」、「智慧感知與互動多媒體組」,以及「雲端網際服務與其他應用組」等三組,依決賽結果擇優評選出3金6銀9銅12佳作。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和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紛紛摘金,贏得8萬元獎金。 此競賽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50所大專院校、159個團隊報名參加。經由12位產、學、研各領域專家學者進行書面初審後,計有71個團隊晉級決賽,最後30個團隊勝出獲獎。參賽作品充分展現學生在設計時,考量「人機介面設計」與「使用者體驗」的因素,使開發的作品能更貼近使用者。 得獎作品多元,人機介面貼心 本次軟體創作競賽得獎作品,技術層面多元,並考量使用者進行系統設計,如「行動終端與應用組」金牌作品「音訊全無」,是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的學生團隊所研發出的私密通訊APP應用程式,此項技術是將所錄製的語音訊息藏進日常照片裡,讓人以為雙方只是在傳送照片,實則暗藏語音內容,提供另類創新的隱密通訊方式,有效改善傳統機密通訊的缺點。 「智慧感知與互動多媒體組」由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與資訊工程系團隊共同研發的作品「魔幻VR」奪得金牌,該團隊將目前最熱門的虛擬實境(VR)開發在手機上,以手機既有的感測器做出不易實現的VR技術,如靠雙腳移動、靠雙手操控等功能,打破一般人在手機只能觀賞VR,但不能互動的刻板印象。 「雲端網際服務與其他應用組」則同樣是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團隊摘下金牌,由光電與通訊工程研究所研發作品「智慧智動檢測光學膜瑕疵」,運用特定的影像處理技術,自動檢測光學膜瑕疵,並以局部能量分析搭配交叉投影,有效定位瑕疵所在,改善臺灣製造業的傳統人工檢測方式,以具有高準確度且穩定性高的自動光學檢測系統,提升生產效率以及品質。 教育部資科司詹寶珠司長與「2018全國大專校院軟體創作競賽」3組金牌同學合照 得獎名單 【行動終端與應用組】 【智慧感知與互動多媒體組】 【雲端網際服務與其他應用組】 總獎金達87萬 競賽共分「行動終端與應用組」、「智慧感知與互動多媒體組」、「雲端網際服務與其他應用組」等三項競賽主題,各有金牌(各1隊)、銀牌(各2隊)、銅牌(各3隊)、佳作(各4隊)等四獎項,金牌獎金高達8萬,總獎金達8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