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海外校園 【雙聯學位】哥倫比亞大學&三一學院 攜手跨州修課
都柏林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是愛爾蘭最古老的學院,今年秋天將與美國長春藤名校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聯手設立雙聯學士課程(Dual B.A. Program),招收在這兩所世界知名的大學讀完4年英語主修課程的學生,可同時獲得兩所大學頒發的學士學位。 2+2年 跨洲雙聯學士計畫 初次招生計劃在英語、歐洲研究、歷史、中東和歐洲語言和文化4個主修各10名學生,共招收40名新生,前兩年在三一學院修讀選擇領域的課程,後兩年再回到哥倫比亞大學繼續相關主修,最後交出的畢業論文,是由兩校的教授共同來指導的。 除必修課程外,哥倫比亞要求的核心課程學分(core curriculum requirements)將在後二年回到哥倫比亞完成,雖然學生前二年在三一大學的課程中,也會包括一些核心課程學分。這樣學生同時可以獲得在兩個國家、兩所學院、不同風格教授指導下就讀的諸多好處。另外,此計畫最有利的地方,就是兩校經常舉辦學術研討活動,促進教授之間的交流,早已建立好共同研究合作的密切關係,對未來該計畫在兩校穩定的推動大有助益。 學生付的學費及獲得的助學金都是依據他們就讀當時的學校區分。三一學院招收歐盟以外的學生學費1年為2萬3,560美元,而哥倫比亞大學1年的學費為5萬2,680美元,多了一倍。美國學生可以申請聯邦的貸款就讀三一學院,但因為讀的是外國學校,不符申請聯邦裴爾助學金的資格。而哥倫比亞大學和三一學院雙聯學士的初次招生,已有160名學生申請,爭取40個名額。 哥倫比亞大學與巴黎政治學院雙聯學士計畫已進行8年的時間,畢業生中已有2名獲得全世界著名的「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目前有300名學生註冊,入學條件並沒有要求流利法文,主要的仍是以英文授課,42%是美國人,21%是法國人,6%具有美國和法國雙重國籍,還有29%是從其他國家來的國際學生。另外,美國學生中24%具有除了法國以外其他國家的雙重國籍,法國學生中25%具有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國家的雙重國籍。 根據美國教育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資料顯示,美國和外國合作的雙聯計畫通常學生都不是美國人,哥倫比亞大學與巴黎政治學院及三一大學雙聯學士計畫以美國學生佔多數的現象,並不常見。 雙聯學位落實 有助於未來就業 大學以雙學位(double degree )或雙聯學位(dual degree)為招生的利器已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高等教育計畫主管Clare Overmann讚許哥倫比亞大學與巴黎政治學院雙聯學士計畫能讓那麼多的美國人參與,是最佳的典範。交換學生的計畫已推動很長的一段時間,但雙聯學位的計畫才真正落實學生未來具備被僱用所需的資格和能力。根據IIE去年的調查報告,68%在國外就讀一學年的學生,認為國外學習的經驗對他們就業力的提升非常有幫助,相較於在國外就讀少於8周的學生,只有43%認同。 據統計,美國學生赴國外就學的人數中,將近2/3(63%)是就讀8週或更短的課程,但是在2016年也有超過4萬8,000名美國人赴國外留學取得外國學位。 Overmann表示,過去幾十年來雙聯學位已逐漸受到歡迎,但在總體上來說,仍是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尤其對美國的大學部學生來說,許多核心課程必須專注投入學習,但如果讓學生離開兩年,越洋到彼岸就學,其中就有許多行政準備工作和課程統整,以及雙方之間配合且銜接得上,才能保證計畫行得通。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教育部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哥倫比亞大學推出跨洲雙聯學士計畫
大學校園 【最HOT教授】中山物理蔡秀芬 創新教學互動學習
在國立中山大學任教逾三十載,現任物理系教授兼副校長蔡秀芬,去年(2017)榮獲被視為教育界最高榮譽的「師鐸獎」,得獎消息傳回學校,全校師生都與有榮焉。除了教學領域受肯定,她的行政資歷也相當豐富,一路走來寫下中山大學創校以來首位女性學務長、教務長、主任秘書及副校長的輝煌紀錄。 引進創新思維,翻轉高教體制 身為中山大學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行政主管,責任感重、工作能力強的蔡秀芬對自我要求也相當高,積極推動多項行政創新,為大學體制挹注更多彈性與活力。她在任職學務長時,為了提高對學生的輔導與關懷成效,任內特別推動「多元導師制度」等創新機制,良好成效不只深受學生好評,更讓中山成為全國典範學校,而她自己也獲頒教育部「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特殊貢獻人員獎」。 後來接任教務長同樣引入創新思維,積極推動「高高屏區域教學中心」,整合大學資源與不同領域的教師專長,藉此翻轉既有的高教體制,亮眼表現亦讓蔡秀芬榮獲教育部101年度優秀教育人員獎項。 大刀闊斧推動組織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的行事風格,不只讓蔡秀芬的行政能力有目共睹、獲獎連連,「拼命三娘」般的親力親為精神更令她在學校同仁間博得了「中山阿信」美名。 懷抱物理夢,任教三十餘年樂在其中 而這樣的創新精神不只展現在行政工作,更顯現在她的求學與學術研究上。談起為何會投身「男多女少」的物理領域,蔡秀芬笑著說,或許跟從小就不愛背誦強記知識的個性有關,加上升上國中後受到任課老師的啟發,開啟她對自然及數學等學科的興趣,所以考上高雄女中後,就決定選讀自然組。而數理成績優異的她不只在高中物理老師「慧眼識英雌」的鼓勵下參加科展,更因為常和老師討論物理相關的科學發展,而逐漸醞釀出心中的「物理夢」。 考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後,蔡秀芬更一路朝物理研究領域邁進,不僅以優異成績進入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碩士班就讀,更以短短兩年半時間攻讀博士班並拿到博士學位,讓老師、同儕都不禁佩服她的過人毅力。 如今的她,儘管位居副校長之位,但在中山教學歷程長達三十多年的蔡秀芬始終無法忘情對學生傳達物理知識的快樂與成就感,因此,即使行政工作再忙碌,她仍堅持繼續教授物理課程,在此也特別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教學歷程與授課心法。 教學法寶第一招:點燃心中的學習熱情 「熱情是點燃學習的重要動機,也是樂此不疲的原動力。」蔡秀芬談到,過去我們往往認為只要老師上課認真,把內容教得清楚明白,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專心聽講;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老師必須想方設法點燃學生內心的學習火種,才能激發出學習熱情與動力。 以物理來說,蔡秀芬會讓學生了解物理學絕非是高高在上的學問,而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她笑著說,物理系之所以吸引她就讀,就是因為「物理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就連我們每天上廁所沖馬桶的水流方向也蘊藏科氏力的物理原理在其中;像是北半球的馬桶水流就在科氏力影響下呈現逆時針流動,而南半球則是順時針流轉。 而古人千百年前就已經在觀看的星象與蒼穹之美,箇中更蘊含現代天文物理學的概念。由此可知物理與我們日常生活多麼密切相關,因此上課時,她總會舉許多日常生活的案例來說明物理學科的有趣與動人之處,以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法寶第二招:錄製開放式課程影片 不同於有些學科可以片段式學習,蔡秀芬談到,物理學本身就像是一個「疊床架屋」的學習架構,如果中間有一個地方或理論聽不懂,就會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歷程,因此想要把物理學好,也必須具備良好邏輯思維。但也正因為物理學是個連續性的邏輯推演過程,若學生發現自己有些地方聽不懂時,也會影響後面的學習進度,甚至因而想中途放棄、不願繼續學習。她即經常看見有些學生會一直重修物理這門課。 類似情況讓她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效?」想著想著,靈光乍現的她突然想到:何不效法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等海外知名學府推動的「開放式課程」模式,將老師的教學內容錄製成影片,讓學生可以反覆觀看,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對症下藥」,藉此打通學習的任督二脈?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蔡秀芬立刻向當時的系上主管提出建議,不過也引來會不會因為錄製教學影片而讓學生有恃無恐、反而不想來上課的疑慮。儘管如此,她還是獨排眾議力推開放式課程,認為不僅有助於學生事先預習,還能事後複習;因此,儘管當時系上支持的老師不多,她仍決定先從自己做起。結果開始錄製後,效果出乎預期的好,不僅學生的學習成績提升了,缺課率也變低,尤其當她的「普通物理電磁學」授課時間是在大學生最常遲到或不來上課的「早八」──也就是早上八點鐘第一堂課時,這樣的學習成效更令她喜出望外。 教學法寶第三招:帶頭示範,激發創新教學風氣 蔡秀芬帶頭示範錄製「開放式課程」教學影片的方式,不僅獲得學生的好評回饋,更在中山大學校園裡激起如漣漪般的跟進效應。良好成效開始吸引其他科系老師的注意與效法,也紛紛投入錄製開放式課程的教學影片。 「對老師來說,錄製開放式課程影片可說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不只幫助到學生,也對自身教學大有助益。」她談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老師也不例外,教學影片正好提供了一面鏡子,讓老師可以攬鏡自照,找出教學過程的改進之處,幫助自己教學相長。蔡秀芬以自身為例,她也是從觀看自身的教學影片過程中發現必須要加強自己與學生的眼神交流,以藉此提高學生上課的專注度。 不只如此,她談到多年前擔任教務長時,剛好當時校內有位老師獲選傑出教學獎,她請該老師錄製一段教學影片,結果老師告訴她,也是在觀看教學影片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在教學上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老師的回饋說明了教學影片帶來的成效。 教學法寶第四招:從單向教學轉為雙向互動 為了不讓老師在台上唱獨腳戲,蔡秀芬會在上課上到一半時拋出問題給學生回答,並且預留時間讓學生討論與發問,以增加師生間互動。或許有人會說,即使老師丟出問題,學生也不見得會舉手回答。對此,她的作法是「將問題轉化為選擇題」,讓學生選擇與回應。 例如,她會在課堂上詢問「一根球棒的質心(質量的中心)位置在哪裡?」並列出A、B、C、D等四個位置點讓學生舉手選擇,一方面可藉此了解學生懂了多少,另一方面則是藉此將授課方式從單向教學轉為雙向互動,讓老師可以獲得教學回饋,並幫助學生在第一時間就釐清理論與觀念。 教學法寶第五招:讓學生為報告打分數 長期以來,都是老師為學生打分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但隨著教學與時俱進,也應該讓學生擁有「學習主動權」。為此,蔡秀芬會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並上台報告,且由學生來當評分老師、為分組報告打分數。 蔡秀芬笑著說,讓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為同學的上台報告打分數,其實是培養學生專注力很好的方式,因為要幫同學打分數以及提出問題,所以坐在台下的學生就會特別注意聽講、不容易分心。而透過學生上台報告亦有助於訓練理組學生表達能力與邏輯思考,藉此培養穩健台風,這對口條能力不夠好的理組學生來說,是很好的實際練習方式。 由於物理概念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為了解學生是否真的了解箇中觀念,蔡秀芬還會在課堂舉行考試,平均一學期會考三到四次,藉此讓學生進行複習,釐清錯誤觀念。 教學法寶第六招:閱讀科學家傳記,思考生涯方向 不只如此,為幫助學生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以及考慮是否真的想要投身科學研究之路,蔡秀芬會要求大一學生每學期閱讀兩本科學家的人生傳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認識科學世界,並且撰寫心得報告,談談這本傳記對自己的啟發與未來生涯規劃的影響。 她語重心長的說,有些學生會進入某些科系就讀,不見得完全是興趣使然,而是成績剛好達到入學門檻,尤其科學研究之路往往要投入許多時間,希望學生能透過閱讀科學家傳記,幫助自己大一時就能早點知道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所在,思考接下來的生涯規劃,早一步為人生方向定錨。 也因如此,蔡秀芬向來鼓勵學生適性發展,過去曾有學生因對動畫比較有興趣,而決定申請休學,經過長談後,她批准了休學申請,鼓勵學生勇敢追夢,結果這名學生後來成為美國迪士尼公司首席動畫師,成功圓夢。 教學法寶第七招:回歸教育本質,幫助新進教師站穩腳步 不同於中小學體制教師,大學教師不僅要研究,也要教學,對剛進入高教體系任教的教師而言,如何做好備課工作是一大挑戰。對此,蔡秀芬深有同感的表示,新進教師因為剛進入大學任職,對教學、研究與教育體制都處於摸索階段,在還沒完全適應的情況下,各大學應給予更充分的時間,讓新進教師做好準備,避免一下子教太多課,尤其不能因為他們還是「菜鳥教師」就要求兼任行政工作,才不會影響教學品質。 因此,早在六、七年前,她就向校方提議讓新進教師在教學節數上減量,希望讓高教體系回歸教育本質,協助新進教師站穩腳步。 對此,蔡秀芬也特別分享自身備課方式供新進教師參考,教師可以先針對課程擬出教學目標,並進一步思考如何結合小組討論、課堂報告等多元方式提升學習動機,引導學生有效學習,並從學生回饋中找出教學上的改進之處,進而達到教學相長之效。 教學行政兩相宜,改革高教助師生 談到如何在教學與行政工作間取得平衡?蔡秀芬談到,雖然自己熱愛學術研究,但身處大學體制多年,也深刻體會到,透過行政職務可以更有機會推動高教改革。像是因應不同教學方式打造適合的情境教室,例如外語學系常會讓學生上台朗讀英語詩集,此時傳統階梯教室就不太適合,需要結合行政資源進行教學軟硬體設備的更新與改造,這些都是行政主管可以好好發揮的地方,只要多用點心,同樣能為高等教育開啟更美麗的風景。 不只如此,為了幫助經濟弱勢學生有機會出國研修,她還特別發起「乘風萬里、轉動人生」清寒獎助學金計畫,透過向社會募款,讓清寒學子也能到海外開拓視野。 「對真正經濟弱勢的學生,要出國當交換生或到海外留學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蔡秀芬有感而發的說,雖然教育部有學海惜珠等計畫補助,但名額有限,為讓更多弱勢學生可以透過出國來翻轉人生,她決定向校長提議發起「轉動人生」計畫,以全額補助方式提供學生機票與生活費。去年上半年,中山大學就補助多名學生前往德國、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等地當交換生。 當看到學生們能因開拓國際視野而對未來懷抱更多希望與目標,蔡秀芬總是高興不已,對她來說,這正是擔任行政主管工作帶來的最大成就感!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2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點燃學生學習熱情 「中山阿信」蔡秀芬敲響師鐸
大學校園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元培教師通過8件計畫案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通過106學年度起,教育部規劃推動「大學校院教師教學研究支持系統方案」,有八件計畫案,其中「商管學門」最高四件、「醫護學門」二件、「通識學門」及「農科學門」各一件。學校通過件數高居全國大專校院第13序位及前37%、全國私立科大第9序位,充分展現學校在教學熱忱及教學研究上的量能。 通過名單 【商業及管理學門】 企業管理系/徐雅甄教師-資訊科技應用於數理教學之探討 企業管理系/袁宇熙教師-以創意啟發揉合探究式教學法建構大學生視覺化電子商務數據分析技能與經營決策模式之研究 企業管理系/高孟君教師-遊戲式學習之應用—以會計學為例 企業管理系/鄭妃君教師-聚焦產業之多元教學法在管理教育之研究 【生技醫護學門】 護理系/林佩芬教師-發展並評價合作學習第四代拼圖教學法應用於大學層級護理研究概論之學習成效 護理系/洪兆嘉教師-模擬情境溝通技巧多媒體教材對護生兒科病房實習之成效探討 【農科學門】 食品科學系/陳惠欣教師-體驗式學習融入大學生食品專業課程學習之行動研究 【通識學門】 觀光與休閒管理系/葉錦霞教師-以教學反思與學習成果之質性研究探討大一中文課程教學有效性 推動專屬社群對話 希望透過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補助計畫,建立持續性的同儕審閱與輔導模式,推動專屬社群之建立與對話,並同步累積教學研究案件之成果,建置成果發表平台、專業人才庫、培育種子教師,透過不同任務之同步推展,積極鼓勵大專校院投入資源,協助大學教師增進教學之能力,編寫完整且優良之教案,透過教案於課堂上之正式實施,幫助學生在知識學習上,增進相關成效,提升教學之品質。 提升教學實踐研究 教育部區分為「通識(含體育)」、「教育」、「人文藝術及設計」、「商業及管理」、「社會(含法政)」、「工程」、「數理」、「生技醫護」、「農科」、「民生」等十個學門審核申請計畫案,未來配合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執行,將更聚焦於教學品質提升、創新教學方法的研發,以及教學實踐研究的精進,並透過通過計畫案的教師為種子,擴散教學研究成果,幫助本校在教學實務上能更凸顯醫護技職教育的水準與精髓,以提升整體教學卓越永續發展。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草屯商工陳永正 培育機械技優高手
在國立南投草屯商工的校園一隅,一處半大不小的空間內,各式汽車零件幾乎一應俱全,供機械科的學生進行實測與製圖模擬。這令人羨慕的學習空間,是機械科陳永正老師耗費14年打造而成。 「一開始,每個零件都是自己汽車維修汰換後,跟車廠師傅要來的。剛開始學生的反應都是,『老師,這些零件怎麼那麼髒』,我總是回答,『用煤油洗一洗就好了,這些零件可都是寶貝。』久而久之,學生們看了,也跟著到處去跟汽車維修廠索討壞掉的零件,供學弟妹們實測和模擬繪圖。」機械科老師陳永正說道。 陪伴孩子建立能力,打造機械技能高手 14年前,剛轉調到草屯商工的陳永正,有感於當時機械科學生在機械視圖的能力較薄弱,於是著手成立「電腦輔助機械製圖技藝團隊」,希望在機械科的本職學能外,加強機械製圖、視圖的能力。「在機械繪圖上,一張圖畫得好,不僅關乎著成本,也與安全息息相關。」基於這個信念,讓陳永正14年來利用課餘與假日,陪著一代代的學生在這團隊裡不斷鑽研,更培育出無數傑出的全國技能競賽選手。 從一開始只有2位選手、一張桌子、一部電腦,到成為全國技能比賽常勝軍,包含第42至44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榮獲1正取2備取國手;第40至47屆全國技能競賽決賽,榮獲2金45銀2銅4優勝1佳作;第39至47屆全國技能競賽中區初賽,榮獲6金4銀3銅45優勝2佳作;在98至106學年度全國中等學校工業類科技藝競賽,一共拿下電腦輔助機械製圖職種6金手獎(3金1銀45優勝);2017年底獲阿布達比的國際技能競賽優勝等,可說翻轉了許多學生的未來。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能培育出這麼多傑出的選手,和陳永正刻意營造的「學長學弟制」文化有關。除了讓歷屆學生透過Line的群組,能隨時交流訊息,「有時候學弟遇到問題,已經畢業的學長還會幫忙修圖後,再回寄給學弟。」更重要的是,陳永正會把握各種機會,教育學生重倫理和感恩的心情。陳永正說,由於要參與大大小小的競賽,學生的得失心難免,如何讓學生透過競賽去拓展視野,卻不狹隘地因比賽得失,而有錯誤或過激的態度,反而是他最重視的。 因為重態度甚於技能,陳永正所培育出的選手,除了普遍擁有佳績,更凝聚出極大的向心力。「我總是跟學生說,即使畢業了,師徒關係與學長學弟關係,沒有斷了的那一天;只有你不想回來,不想維繫的那一天。」陳永正說道。「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這是陳永正唸二專時,勤益科大已故創校人王國秀夫人時常勉勵學生的話,不僅始終是陳永正教學生涯中的指南針,相信也是所有獻身於教育工作的熱血教師們共同的信念。 陳永正老師指導學生加強機械製圖、視圖的能力(圖片提供:陳永正)
大學校園 【107陸生來台】招生達成率91.63% 較去年低
107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學士班正式分發的榜單已於7月5日公布,今年計有75校(去年101校)共錄取733名陸生(去年錄取944人)。其中,一般大學共有54校錄取614人,科技大學則有21校錄取119人。雖然錄取人數較去年少,但以今年教育部核定的總招生名額800名來看(去年名額1000),招生達成率有九成,較去年的94.40%減少了2.77%。 今年哪些大學錄取陸生人數最多?快來看看陸生聯招會公布的107學年度大學校院學士班陸生錄取人數排行榜。 一般大學:陸生錄取人數TOP10 75所一般大學中,錄取陸生最多的前5名依序為淡江大學、銘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與106年相比,排名前10的大學都沒變,只是第1名和第2名的學校易位了。今年這十所大學的總錄取人數也較去年少了78人。 科技大學:陸生錄取人數TOP10 在21所科技大學中,錄取陸生最多的前5名分別是朝陽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大學、南臺科技大學。 與106年相比,文藻外語大學由去年的第五名升至第四,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和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則在今年首度進入前10名。若以這10所科大的總錄取人數來看,今年則較去年少了23人。 ★你可能想看:【107陸生來台】最愛學系TOP10 企管居首 ★資料來源: 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大學校園 【107陸生來台】最愛學系TOP10 企管居首
107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學士班的榜單已於7月初公布,今年可以參加分發的考生共1,578人,爭取800個名額(去年為1,906人爭取1,000個名額)。這些來臺的陸生都選擇讀哪些科系呢?從陸生聯招會的統計數字可見,陸生喜歡就讀的前10熱門學類以企業管理為首,其他依序則為財務金融、電機與電子工程、視覺傳達設計、資訊技術、外國語文、產品設計、視覺藝術、建築、綜合設計等學類。 來臺陸生首選學系TOP10 107學年度學士班陸生選填志願前10名學系 企業管理最熱門 107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選填志願以企業管理相關學系最熱門。其次依序為財務金融和電機與電子工程相關學系。而前二類學系在去年也是陸生選填志願的前三名,電機與電子工程相關學系則異軍突起,去年未進前10名,今年躍至第三。 跟106學年度相比,陸生喜歡就讀的前10熱門學類有稍微變動,藝術設計類別的比率提升,10名中就佔了一半。此外,榜中名次較去年晉升的學系有企業管理相關學系、電機與電子工程相關學系、視覺傳達設計相關學系、資訊技術相關學系、視覺藝術相關學系、建築相關學系以及綜合設計相關學系。 文組遠多於理組 設計學系人數提升 在排行榜中,若以文組與理組兩大類來看陸生選填志願的情形,則可見文組學系占了80%,數量遠遠超過理組學系。其中,理組陸生以電機電子、資訊相關學系為主,文組陸生則多集中在商業管理、傳播設計、語文學習。 若從學院角度來看,陸生來臺選填志願以設計學院的學系占比最高,包括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視覺藝術、建築以及綜合設計等相關學系,選填志願人次總數最多,設計相關學系首次超越商管相關學系(企業管理、財務金融)成為多數陸生所愛。而理工學院(電機與電子工程、資訊技術)也是受陸生青睞的熱門選項之一。 ★你可能想看:【107陸生來台】招生達成率91.63% 較去年低 ★資料來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
大學校園 【北教大圖書館】師培館藏完善 學習共享空間
國北教大位於交通便捷、人文匯萃的大安區,左鄰科技大樓,南接臺灣大學,而圖書館坐落於校園中心,便利師生就近使用資源。古樸的紅磚建築外觀沉穩雋永,內裝乘載著豐富的特藏與資訊設備,銜接著傳統與現代,是追求新知充實心靈的美好天地,也是支援教學研究與學習的補給站。為永續經營珍貴的知識殿堂,已陸續進行各樓層空間翻新及設備更新整合建置,以提供更舒適的閱聽環境給社會大眾。 國北教大於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即設有圖書室,1963年圖書館舊館啟用始有獨立館舍,1987年國北教大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學院」後,圖書館從隸屬教務處的二級單位升格為一級單位。現有館舍為1989年6月落成遷入,為一座7層樓建築,全館可用面積約5,785平方公尺,並提供閱覽座位744席,2005年改制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目前設置採編、典閱、期刊、推廣及資訊資源組,配合校務發展與圖書館願景,致力提供全校最佳教學、研究及學習的資源與環境。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外觀(圖片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提供) 學習共享空間,活絡創意思維 【創意未來學習中心】 是國北教大圖書館第1個「學習共享空間」,以創意活動式隔間板分割成高互動學習區、討論小間、行動學習區、3D列印數位創客空間4個區域,各區可以獨立運作,也可以全部打開成為一大創意空間,不僅讓空間擁有更多的彈性運用,更活絡所有使用者的創意思維。 【第2個學習共享空間】 包括資訊檢索區、討論室、多功能活動區、行動學習區及課業精進區。 【多媒體資源區】 滿足個人、2個人或與好友多人一同聆賞館藏影片與音樂CD的體驗,也可以將影音資料借回家。 師培典藏齊全,講座活動串連 【完善的師資培育閱覽服務】 國北教圖書館的國內小學教科書典藏齊全,並計劃性蒐集先進國家與海外華文課程教材,於圖書館網頁建置「中小學教科書特藏」專頁,方便讀者檢索及依國別瀏覽,充分支援小學師資培育。 【兒童少年讀物借閱服務】 國北教圖書館典藏超過4萬冊中外文繪本等兒童少年圖書,是大學圖書館中少見的特色館藏。 【日文舊籍特藏調閱及目錄閱覽服務】 特藏室典藏之日治時期珍藏舊籍,為研究臺灣文史教育相關主題的寶貴文化資產與歷史見證史料,除提供館藏查詢與調閱服務,並出版特藏目錄供瀏覽參閱。 【資訊自助餐】 全館提供無線上網,創意未來學習中心及學習共享區,提供資料查詢、編輯、報告撰寫、列印/複印/掃描、意見討論交流、互動學習及專人諮詢等服務,一次吃到飽滿足讀者多元資訊需求。 【北教大名師講座】 自104年起開辦「北教大名師講座」,邀請校內名師分享獨特見解與心得,充分展現國北教大教育專業、人文藝術與自然科學等學術特色;演講當週同時舉辦講座教師著作或主題書展,串連講座與館藏,幫助延伸學習。 【音樂饗宴,樂聲悠揚】 配合校慶暨圖書館週舉辦系列慶祝活動,其中音樂表演活動固定邀請音樂系學會擔綱,讓樂音跳躍書樓間,亦可作為學生展現才藝的舞台。 給大一新鮮人的話 Hi,新鮮人!歷史從不會溢美,百年國北教大一路走來步步踏實,撒下的教育種子已在寶島遍地開花,年輕的你入知識寶庫豈可空手而回?讓我們陪伴你度過努力求知的歲月,也希望你埋首館藏放眼未來,充飽滿滿的電力踏出校門,勇往直前!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
大學排行 【2018QS】全球最佳留學城市 台北勝北京
英國高等教育調查中心(QS,Quacquarelli Symonds)近期公布了最新的「2018全球最佳留學城市排行榜」(Best Student Cities),其中,英國倫敦奪冠,為世界最佳留學城市,而臺北雖位居20名,仍勝過26名的北京。在亞洲部分,日本東京則居首,其次為首爾、香港、新加坡。 去哪裡留學,除了考量大學的學術專業與資源排名外,也需考慮當地的生活環境是否友善、經濟消費是否負擔得起,城市安全與未來就業發展等面向,有志出國念書的同學,可以參考一下QS發布的留學城市排行榜。 亞洲入榜城市TOP10 在百大留學城市排行榜中,臺灣有兩個城市入榜,分別是第20名的臺北和第73名的新竹,為台清交等名校所在地;而臺北的排名更遠超過中國的北京(第26名)、上海(第29名)和南京(第88名)。 全球最佳留學城市TOP10 倫敦去年排名為第三,今年首度獲得第一;東京去年第7名,今年獲得有史以來最高排名,位居第二;墨爾本去年第5,今年則躍居第三。 在前十名榜中,多為歐洲國家的城市,日本和韓國則是唯二的亞洲國家,而今年並無美國城市入榜,擁有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美國波士頓,從去年的第8名降至13名,紐約則為第18名,洛杉磯和舊金山則分別是第35名和第38名。 QS留學城市排名指標 QS 「018最佳留學城市排名」是從全球489座有大學的城市中,以城市内的大學排名、學生組成、城市吸引力、就業發展、消費水準和學生評價等六個面向來考量,選出100個最適合學生就讀的城市。 ★資料來源:QS Best Student Cities 2018
大學校園 【107大學學費】中興文藻調漲2%,其餘14校不漲
107學年度共有16所大專校院提出學雜費調整的申請,教育部審查後,只同意國立中興大學及文藻外語大學等2校的學雜費調漲,漲幅皆為2%,其他14校則不予調整。 教育部依「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規定,邀集企業代表1人、學者專家5人、學生代表4人、教師代表1人、家長代表1人及本部代表3人,共15人組成學雜費審議小組,歷時6小時逐案審議,只同意2校的調漲案。國立中興大學上一次調漲學雜費為93學年度,文藻外語大學上一次調漲學雜費則為95學年度。 中興、文藻學雜費漲2% 國立中興大學自107學年度起,學雜費調漲2%,預計增加468-578元;文藻外語大學也是調漲2%,學雜費預計增加631-1,030元。 16校107學年度學雜費調漲結果 教育部不同意調漲14校的理由多為「與學生溝通不足」、「支用計畫經費規劃不完備」或「助學計畫不夠具體」等。而同意調漲學雜費的2所學校,通過理由主要為:在財務、助學及辦學綜合等各項指標,研議公開及資訊公開均符合規定,學校辦理學雜費調整說明會時,對於學生所提意見及反應事項皆有適當回應,且均已多年未調漲。學雜費調漲後的經費主要用於協助弱勢學生就學及與提升教學品質等具有密切相關之軟硬體設施改善。另外,國立中興大學在學雜費收費基準相對其他同級同類學校較低。 協助弱勢安心就學 教育部為協助不同需求的弱勢學生得以安心就學,已訂定相關助學協助措施,如各類學雜費減免、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及學生就學貸款等,弱勢照顧經費逐年增加。105學年度大專校院各類學雜費減免受惠人次達24萬8,704人次、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助學計畫受惠人數達7萬8,301人、學生就學貸款受惠人數達28萬6,642人。 學雜費基本調幅下修 另外,學雜費收費基準調整幅度(以下簡稱基本調幅)是參酌學校教學成本及受教者負擔能力,依行政院主計總處每年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年增率及受僱員工薪資年增率核算。其中「受僱員工薪資年增率」指標,歷年是引用「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數據核算,教育部前引用「每人每月總薪資」數據計算,以致公告的調幅上限較高,故經107學年度學雜費審議小組確認後,修正該指標數據並微降大專校院學雜費基本調幅為1.85%。 前一學年度未調整者,其調幅上限援例以當年度基本調幅加上前1年基本調幅(0.44%)計算,經核算為2.29%。另外,學校若具有完善之助學計畫、學雜費調整支用計畫、資訊公開程序及研議公開程序,得申請放寬其基本調幅,惟上限不得逾基本調幅之1.5倍,即3.44%。教育部審議學雜費時已據此調整;通過調漲的2所學校均無超過修正後之調幅上限。
高中校園 【108課綱】技綜高前導59校試辦 成果豐碩
108課綱即將上路,為使新課綱得於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階段順利實施,教育部遴選59校擔任試行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新課綱的前導學校(以下簡稱技、綜高前導學校),其中包括辦理完全免試的學校;並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組成專業團隊,系統性規劃及辦理因應新課綱轉化所需的專業增能培訓,且依地理位置劃分20區域聯盟,擘劃後續前導學校試行經驗的分享與推廣,希望能促進鄰近的前導學校彼此觀摩交流,協力同行,作好新課綱的推動規劃。 兩階段試行新課綱 技、綜高前導學校目前試行新課綱的規劃分成兩個階段: 技、綜高前導學校持續試行新課綱,並陸續獲得多元、亮眼的試行成果。教育部將繼續帶領普高前導學校完備及推廣符應新課綱的課程規劃,以前導學校為核心,帶動全國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上下齊心追求新課綱帶來的教育革新,使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新時代教育精神,落實在各個教學現場,増進學生的多元學習與適性發展。 三重商工:跨校選修激發創新力 新北市立三重商工機械群於105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微電腦控制實習」、「造形設計實習」、「精密量測實習」等3門「同群跨科」選修課程,提供學生多元跨科能力;後來又開設「工業實務」、「商業實務」等「同校跨群」選修課程,提供學生更多元的跨域學習機會,並於為三年級學生設計1門對接產業實務之專精課程,幫助學生積極與產業界交流,以減少學用落差,使學生畢業前即具備就業實務。 三重商工規劃跨越技術型高中與綜合型高中學制界線的選修課程,並與羅東高中、羅東高工等鄰近學校合作建構跨校選修機制;該校還因應宜蘭縣的產業需求,開設「民宿實務」與「微型創業」等多元選修課程,使不同群科的學生能齊聚在同一個課堂中互相交流,增進學生「創新、創意與創業」的能力。 羅東高商 多元選修民宿實務輕食服務 臺南高工:跨群科促多元跨界力 國立臺南高工為健全學校課程發展機制,已完備校本核心能力、科教育目標、科專業能力、學生圖像及科課程地圖,並開設40種以上的跨群科選修課程,促進學生多元學習;其中土木科開設的「UAV組裝與飛行練習」、「汽車科汽機車基礎保養實務」及「化工科化學趣味實驗」,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高雄高工:特色課程培養多元力 高雄市立高雄高工於建築科開設的「基本設計實習」、於化工科開設的「保養化妝品調製實習」、於電圖科開設的「生活力學應用設計實習」,亦為跨群科的選修課程;此外,該校辦理「國際教育」的學校特色活動、「旅人的餐桌」的充實增廣課程、「電晶體小信號解析」的補強性課程,期使學生透過這些課程,培養多元視野。 高雄高工 智能居家物聯網體驗課程
大學校園 大學生「進宮」實習 高科大文創培訓故宮人才
教育部「大專校院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人才培育合作實習計畫」,第3梯次培訓課程的12名學生,將於107年8月1日「進宮」實習半年。高雄科技大學與文藻外語大學自2016年12月共同辦理故宮人才培育計畫,歷時18個多月,已舉辦過2梯次培訓課程,地點皆在故宮南院,目前已有35名學生完成「進宮」實習的任務。 實務課程 厚植職場力 此次培訓移師高科大,以「亞洲文化藝術博物館教育」策劃系列課程,並開放全國大專生跨校選修,課程為期5天36小時。課程內容配合故宮南院典藏特色,包括亞洲玉器、亞洲陶瓷、日本茶道、東南亞佛教藝術等;並導入導覽實務技巧,如會展接待實務等,快速帶領學生進入博物館領域,除培育專業人才,也厚植學生職場競爭力。 「會展接待實務」課程,導入接待實務技巧 文創課程 提升文創力 培訓課程也首次結合創新創業與文創課程,由高科大開設「臺灣次文化運用於商品設計之呈現」,將文物與創意結合,衍生商品設計與開發,該堂課教授學生如何觀察、了解並挖掘文物背後的實質意涵,並結合物件特色與生活創意,創造出暢銷商品;而以臺灣次文化為主題,則是希望學生多多看到屬於臺灣常民相關的生活文化。 首次結合創新創業與文創商品開發,開設「臺灣次文化運用於商品設計之呈現」
大學校園 楊弘敦倡大學專業化轉型 重構高等教育版圖
編按:此文於2015年3月發表,雖然文中所提高教創新計畫已停辦,人事也已異動,但楊弘敦教授對於挽救高教的許多觀念仍值得我們深思。 105大限問題持續發燒,教育部已成立「高等教育創新轉型計畫辦公室」,預計近期將提出高等教育資源重整及多元發展經營型態等新措施。(編按:「教育部高等教育創新轉型計畫辦公室設置要點」於105年9月29日停止適用)《評鑑雙月刊》特地專訪當時的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國立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他認為少子化衝擊與政府相關政策的推動,將使未來高等教育板塊重新洗牌,更加凸顯專業化與特色化大學。 針對如何吸引企業資金投入校園,楊弘敦則建議政府主動提供減稅優惠,鼓勵企業給予學生實習與培訓機會,或者直接進駐大學成立公司部門,以具體誘因活化校園。 楊弘敦教授(圖/陳秉宏) 大學產能過剩 縮校數也要減人數 【問】:教育部即將提出高教創新轉型方案(編按:該計畫於105年9月29日停止適用),您的看法為何? 【答】:國內大學數量太多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更嚴重的是大學規模與容量太大,也就是所謂的「產能過剩」。現在教育部積極推動大學合併,例如從159所縮減為100所,但如果縮減之後招生容量不變,原有的159個校園還是繼續運作沒有減少,這樣的合併無濟於事。大學數量萎縮之後,招生容量與學校規模也應同步縮小才行,所以大學一定得認真面對退場與轉型的問題。 然而,招生人數減少就會使學費收入減少,連帶導致學校財務出狀況,這才是大學退場的關鍵問題,也造成現在許多大學不願意主動縮減規模。但如果一所大學只招三千人,卻經營得有聲有色,財務狀況非常好,為何要退場或與他校合併?相對的,如果公立大學因為合併導致資源被稀釋,每個學生單位成本降低,影響人才培育的品質,政府又沒有提供很好的配套與誘因,學校也不見得願意合併。 低學費政策不利高教產業發展 【問】:您贊成調漲學費嗎? 【答】:學費是大學很重要的收入來源,如果學費收得高可以讓私立大學辦得更好,變成有名的私校,相信有錢人還是願意去念,學校不怕招不到學生,國內許多有名的私立中小學就是走這個模式。 我贊成吳思華部長(編按:時任教育部長)的主張,大學如果要漲學費,必須先提出使用學費的教學卓越計畫,說明增加的學費收入必須用在與人才培育直接相關的地方,讓學生享受更多教學資源、把學生教得更好,經教育部審核通過後才能適度調漲,而不是只去種樹、蓋大樓、挖水溝。 另外,有人認為招收外籍生可以填補大學的招生缺額,卻忽略了我們是低學費國家,一個外籍生一年繳納約10萬元學費,與每名學生單位成本(國立大學約30幾萬元、私立大學將近15萬元)還有一段落差,因此,從納稅人的權益來看,招收外籍生等於既賠本又稀釋了國內學生的資源,外籍生收得愈多,政府與大學賠得愈多。 換言之,如果單純為了填補註冊率而多招外籍生,臺灣便不適宜實施低學費政策。全世界外籍生人數多的地區,例如美國、加拿大、澳洲與新加坡,都是高學費國家,若臺灣真要推動馬英九總統(編按:時任總統)所說的高教輸出,發展「高教產業」,就得設法讓這個「產業」賺錢,因為賠錢的產業是無法永續經營的。但若各大學招收外籍生不是為了填補註冊率,而是真正希望能夠收到頂尖、優秀的學生,提升本地生的國際化與移動能力,發展臺灣成為國際人才培育交流平臺,則即使政府與大學發給外籍生獎學金,也是值得的。 引進企業資金活化校園 宜避免過度商業化 【問】:除了調漲學費之外,還有哪些增加大學營收的方式? 【答】:少子化雖然造成大學規模縮減,但也是高等教育的契機,希望藉由適度換血,讓大學的品質提高。例如,在經費不減少甚至增加的情況下,儘管學生人數變少,但教職員人數若能維持不變,則生師比降低將使教學品質提高,培育出來的大學生品質就會比較好。而教育部研擬讓大學加強產學合作,增設附屬機構和衍生企業,也是個可行的方向,有助於挹注大學營收,這些修法後就可以做。 最近(編按:2015年)聽說有一所大學想利用原本的系所資源,在校園內同時設置老人安養之家和幼兒園,讓阿公阿媽每天帶著孫子孫女來學校,平常時間各自分開活動,中午則聚在一起用餐,進行一、兩個小時的祖孫交流,到了傍晚再與孫子孫女一起回家,即是一個頗有創意的校園轉型模式。 大學也可以與企業結合,引進社會資源,以公辦民營的方式將企業的研發、研習或推廣教育部門搬進校園,既可活化校園,也能協助企業提升研發能量或營運品質。例如,以理工為主的科技大學可以與科技公司合作,在校園設立研發部門,有餐旅科系的大學則可引進休閒旅遊公司的旅遊部門,包括開旅行社或開餐廳等。 但大學與企業結合應避免過度商業化,開設一些與系所教學無關的公司,例如明明是理工學院卻設立旅行社,或者開個大餐廳對外營業,完全只是為了賺錢創造營收,沒有與教學結合,這樣就不好了。 政府祭出減稅優惠 鼓勵企業攜手大學育才 【問】:如何吸引民間企業挹注資金至校園? 【答】:如果民間資源進入校園並沒有背離人才培育的理念,政府機構應該提供配套準則和指引,鼓勵企業挹注資金,與大學實質合作,大學也才有轉型的誘因,願意朝最有利的方式調整。 例如,企業若願意提供完善的實習計畫培訓大學生,或者針對新進員工提供一至兩年的在職訓練,便可獲得減稅優惠。政府可以認證這些企業,頒獎褒揚或給予實質獎勵,以具體方案鼓勵大學與產業交流,建立合作關係,促進社會朝「多元肯定」的方向正面發展。企業光是批評大學有學用落差,培育出來的學生無法被業界所用,卻不願意負擔培訓人力的成本,這樣也不對。 高級人力移動問題仍待解決 【問】:對於大學教師移動至產業界的政策構想,您的看法為何? 【答】:我認為困難度頗高,並不是所有的領域都可以與產業結合。而且大學文化與企業文化大不相同,教授與業主不一定「對盤」。況且公司如果沒有擴大營運,如何聘用更多高級人力?除非景氣好轉,或者出現大規模的創新活動,才能讓企業與大學之間有比較好的連結,在短期內提供高級人力發揮的空間。建議大學萬一必須縮編專任教師缺額,可以多開設推廣教育或研習課程等班別,聘請非編制內的專任教師授課,或許可解決部分大學教師失業的問題。 高教板塊重新洗牌 專業化與特色化將成首選 【問】:大學合併、轉型與退場機制啟動後,高等教育板塊是否會重新洗牌? 【答】:一定會。觀察國外大學的歷史變遷,民主化國家除了德國之外,許多都是以綜合大學為主,理工、通識、人文、社科、教育等各領域都有;但在更早的時期,共產國家都非常專業化,例如中國大陸以前有礦業大學、鐵路大學、航空大學等,各有專業,但現在又朝綜合導向發展為趨勢。 我則認為臺灣的大學經過合併、轉型與退場,高等教育板塊應該會朝更專業化、更強調定位與特色的方向移動。假設一所私立大學的某個領域很強,吸引財團投入較多資源發展該領域,則儘管學費很高,但學生畢業後出路也很好,該領域就有可能變成這所私大的定位與特色。現在的大學評鑑與系所評鑑,首要評鑑項目也是檢視學校的定位與特色。 再如國立中山大學目前是以海洋與管理領域見長,未來高等教育板塊縮編與移動之後,學校就會更強調這一塊的定位與特色,以凸顯自己的優勢及競爭力。講白一點,到時候還在市場跟大家一起「撈魚」的學校,門面就不明顯了。 在此趨勢下,我認為科技大學將更容易發展自己的特色與定位,因為他們的實務取向更為專業化。例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在板模機械領域獨領風騷,屆時就可凸顯這方面的專長,成為招生亮點。 評鑑外加諮詢輔導功能 協助大學發展競爭力 【問】:您剛剛提到大學評鑑,未來評鑑的角色與方法需要調整嗎? 【答】:臺灣實施大學評鑑的歷史不長,它確實有階段性的成效,尤其受評大學深怕評鑑結果是「未通過」或「待觀察」,因此積極提升教學品質;但隨著少子化造成高教板塊的移動,評鑑也需要轉型。 未來的大學評鑑機構應可轉型為諮詢單位,在評鑑中加入諮詢輔導的功能,給予學校建議如何發展成有競爭力的特色領域大學。評鑑指標的設計亦可區分為基本面與特色面,達成基本面只算完成評鑑標準的一部分,另外還必須加入特色面的評鑑才行。不妨參考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的作法,透過諮詢輔導等方式,協助學校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認證之後發展出自我特色,使每一所學校都能達成評鑑目標,而且品質愈來愈好,而不是把評鑑結果當成退場的標準。 或許未來會有瀕臨退場的大學,在經過評鑑的諮詢輔導後起死回生,成功轉型,或了解應該採取何種方式退場,才會對學校與社會最有利。評鑑若能具備此種功能性,將比只用一把尺去衡量,「一刀砍下」學校來得更有意義。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54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重構高等教育版圖 楊弘敦提醒大學朝專業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