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三科大P-TECH課程,產學合作讓技能扎根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和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將引進由IBM所設計的P-TECH (Pathways in Technology Early College High School)教育模式,課程強調學企業合作,養成學生專業技術及軟實力,以加速培育國內中級技術人力,對接產企業的人才需求,支持國內產業企業的永續發展,並與IBM攜手成立P-TECH學校,臺灣也是亞洲區首度發展P-TECH模式的國家。 產學合作發展課程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智慧自動化工程科,與和碩、IBM、友達等企業合作,培育教學智慧自動化之跨領域人才;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設立精密機械工程科與友嘉集團及上銀集團等企業合作,培育精密機械領域工程師;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設立土木工程科與模具工程科,與華友聯建設、瑞助營造、可成科技集團、富強鑫合作,培育土木工程師與模具工程師。 三校均與合作企業夥伴,運用P-TECH教育模式合作發展課程,依據課程需要安排業師指導,同時合作企業並承諾未來提供學生相關就業及實習的機會,使學生畢業即有一技之長,並可以立即就業。 能力發展藍圖讓技能接軌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黎代理校長文龍表示:P-TECH透過政府、學校與企業協同合作,結合學科及職場的精華元素,發展STEM為主的技職教育,協助學生取得文憑,並獲得企業所需要的技能。P-TECH特色在於,企業根據實際職務技能需求提出能力發展藍圖(Skills Mapping),與合作學校共同規劃課程與授課,並由企業適時提供業界導師授課與學生諮詢,讓學校與業界的技能接軌。此外,IBM將授權提供參與學校使用IBM開發之職場技能課程(Workplace Learning Curriculum),包括溝通、團隊合作、專案管理及領導統御等,並透過工作坊分享相關課程設計與使用技巧,以最適切的方式將這套課程融入我國P-TECH課程合作與發展模式。 臺灣IBM總經理高璐華表示:有鑑於技能落差及中等技能工作需求增加,IBM呼籲政府及產業積極培養「新領」人才(New Collar)。IBM於2011年在美國推出P-TECH創新學校,至今已有超過70間P-TECH學校、430家企業共同響應,IBM很榮幸有機會將P-TECH全新教育模式的資源及經驗帶入臺灣」。P-TECH教育模式的特色在於,企業夥伴因應實際人才需求提出各項職務所需的技能,此即為能力發展藍圖(Skills Mapping),並據此藍圖與學校共同規劃課程,以確保課程、範疇和課綱能切合未來職場技能所需,同時透過實習及導師計畫,讓學生有機會瞭解職場文化並增加實作經驗,協助學生提前做好「就業準備」。 向下扎根高職,產學攜手 教育部姚次長立德表示:期盼藉由科技大學率先引進P-TECH教學模式與軟實力課程,累積相關辦理經驗。未來配合108學年度起高中職課綱彈性選修課程增加之政策,相關創新教育模式執行的經驗,將可擴大辦理延伸至高職,透過現行產學攜手的合作模式,以高職3年搭配二專2年的概念辦理;或高職學校學生可至科技大學預修相關課程,以發揮課程品質提升的效益。相信在產官學對技職教育的共識與努力下,將可配合國家重點發展產業,培育適才適性的應用性專業人才,奠定經濟發展的基礎。
大學校園 107清大特殊選才53名 特技公益&象棋王上榜
清華大學「107年特殊選才」(拾穗計畫)共正取53名,其中包括小小年紀就以軟骨功特技投身公益、環島義演活動的倪瀅瀅;自學中古漢語、還自創人工語言「新語」的宋硯之;象棋七段的青少年棋王葛振衣,還有化學、生物、物理、數學、電腦、桌球國手、音樂、水彩畫、仿生機器人、創新創業等的各類高手,及多位在逆境中向上的優秀學生,將成為清華的新鮮人。 軟骨功特技做公益,帶給老人溫暖關懷 就讀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高三、特技專長為軟骨功的倪瀅瀅,10歲起即住校練功,從14歲投入公益,國三時就與哥哥一同赴柬埔寨擔任國際志工。 倪瀅瀅高一時有次與同學到老人安養院義演,當表演完畢,一位老爺爺握著她的手,送她一罐罐裝咖啡,要她有空常來看爺爺,令小小年紀的瀅瀅感動不已,發起「環島義演活動」,與同樣學特技表演的姊姊到全台31所老人院義演,以特技專長投身公益,用藝術點亮長輩的笑顏。 得知錄取清華的消息,倪瀅瀅好高興。她說,大一先就讀清華學院,未來分系時想攻讀人社或科管相關科系,希望能創立活躍老化的銀髮社會企業。 以特殊選才錄取清華大學的倪瀅瀅,用軟骨功特技做公益。 自創人工語言「新語」,南島語系金頭腦 台南一中高三生宋硯之國中時在 youtube 上看到一段用古漢語念詩詞的視頻,開始對學習他不熟悉的語言產生興趣,除了自學中古漢語、賽德克語、阿美語、雅美語(達悟語)、邵族語等,並採用聲韻學中的潘悟雲系統來分析現代漢語、日語、韓語、客語的發音。 光是學習現有的語言已不能滿足宋硯之,他甚至自創了一種人工語言「新語」,並與另一位自創「高力山卓語」的南一中同學共同發表論文。宋硯之說,人工語言就像電影阿凡達、或魔戒中的精靈語,創造語言架構、發音等就能逐步發展完成,雖然真實世界中並沒有人說「新語」,但自創語言過程可幫助他更了解語言世界。 青少年棋王,鋼琴、書法也精通 清華特殊選才招生第一、二年分別錄取圍棋棋王、西洋棋棋聯大師,今年再錄取了一位青少年象棋棋王葛振衣,三棋高手匯集。 彰化高中高三生葛振衣今錄取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大一不分系),未來想攻讀中文系。他是象棋七段,很小就獲象棋國際特級大師吳貴臨指導、推薦,曾獲馬來西亞首屆「勝記盃」世界青少年象棋個人公開賽的 18 歲以下青少年組冠軍,象棋成就可說是國內二十歲以下第一人,已無敵手。 葛振衣的父親是彰化女中退休國文老師,母親也是彰女的國文老師。當同齡孩子在看電視、打電動時,葛振衣的休閒時光多花在下象棋、彈鋼琴、寫書法,琴棋書畫四藝中除了畫畫比較不在行,他可說樣樣精通。 青少年象棋棋王葛振衣(右)以特殊選才錄取清華大學。 逆境向上,克服病痛障礙 此次上榜生中,有多位身受病痛或障礙、卻沒有被疾病打倒,反而展現生命旺盛力。從小學習打擊樂及鋼琴的新北市立永平高中高三生吳承澐,至國中才確定左眼視力 0,右眼視力也只剩下 0.01,從零開始學習盲用電腦,雖然曾經喪志一段時間,但隨即轉念一想,領悟到就算喪失視力,但他仍擁有「絕對音感」可以把聽到的旋律立刻彈奏出來,並朝向擅長的音樂創作投入。 此外,罹患罕見疾病致行走及書寫都極度困難的曾君豪,現為南投國立中興高中學生,他積極參與活動與競賽,企求學習實用知識和技能,甚至只能以口咬筆寫作業繪畫,數度在文學、美術比賽取得佳績,努力拓展生命寬度。 今年錄取生中有多位為經濟弱勢(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等)、身心障礙、新住民子女或偏遠地區等逆境向上卻具強烈學習熱忱的學生,他們沒有放棄學習,展現多元關懷與才華,獲得招生委員的肯定。 境外台生、實驗教育學生上榜 清華自開辦特殊選才以來,首度有境外台生錄取。就讀越南台商子弟學校的張家豪錄取清華數學系。他在台商學校成績優異,英語流利,在 AMC12 國際數學競賽中表現突出。高一還自組樂團,通過倫敦搖滾學院爵士鼓檢定,還擔任校內的熱音社社長,常與國際學校樂團交流。去年還在越南的中華民國國慶晚宴上演出,屢獲我駐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公開表揚。 自 4 年前清華開始特殊選才招生後,許多自學生或實驗教育學生都把清大當成第一志願。來自台東均一高中的實驗教育學生邱紳騏,投入童軍領導活動,為台東唯一國花級童軍、都蘭童軍復團計畫負責人,又獲 2017 HASSE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台灣唯一得主,赴美國太空總署(NASA)學習。 台東均一高中實驗教育學生邱紳騏(左),曾赴美國太空總署(NASA)學習,以特殊選才錄取清華大學。 清華創先特殊選才,比率全國最高 清華創全國之先,自104學年度推動拾穗計畫,仿效美國哈佛、柏克萊加大、史丹福大學等名校全方位審查及招生方式,讓無法經由現行申請入學、指考分發等方式進入頂尖大學,但具特殊才能、特殊優良行為或逆境向上且具強烈學習熱忱的學生,有機會到清華就讀,使大學選才更多元化。 招生策略中心陳榮順主任表示,104學年度首次招收拾穗生時以清華學院學士班招生,就有401名高中生申請,競逐10個名額,錄取率僅有2.5%,招生名額逐年增加,105學年增至16名,106學年度增至30名。 107學年度教育部將「特殊選才招生」納入正式招生管道,清華除以清華學院學士班招收38名外,還有其他系組也加入招生,包含資訊工程學系6名,理學院6名(物理系2名、化學系2名、數學系2名)、以及材料科學工程系、動力機械工程系、工學院學士班各1名,合計107學年度共招收53名,名額提升到占大一新生的2.7%,是全國各校中特殊選才比率最高的大學。 ★圖文由清華大學第40期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清華拾穗計畫 特技公益楷模、象棋年輕棋王上榜
海外校園 亞洲跨國留學 經濟就業為主要考量
傳統上,國際學生的流動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動到已開發國家、從南方國家流動到北方國家、從亞洲流動到歐美為主的型態,這樣的型式稱為「垂直流動」,追求的是高品質與尖端的教育內涵。 日益增加的亞洲學生水平流動與高等教育區域化 但是隨著亞太地區國家社會、經濟與文化崛起的影響,亞洲國家雖然仍有大量學生前往歐美求學,但日益增加的現象是在同一個地理區域內相互流動,當前亞洲便是如此。例如:從印尼到臺灣念書,或者是從中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求學,這類學生數量日漸增加,形成所謂「水平流動」(horizontal mobility),顯示社經水平相近國家也開始相互交流互動,造成目前亞洲高等教育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的現象(黃庭玫、詹盛如,2016),而這樣的發展其實與各國積極鼓勵與推動有密切關係。 過去幾年來,亞洲幾個國家都推出相關策略與方案,鼓勵國際化、學生交流與短期交換等,促成亞洲地區水平流動的增加。1983年日本鼓勵校園多元化,以達到10萬名外籍生為目標,隨後在2009年推出「全球30計畫」(Global 30 Scheme),鎖定30萬名外籍生,直到2013年安倍晉三首相上台追求世界排名重要性,力推「安倍教育」(Abeducation)。 相同的,韓國在2005年也推出「求學韓國計畫」(Study Korea Project),希望在2012年達成外籍學生10萬人目標(Palmer & Cho, 2011);新加坡則矢志成為區域的教育樞紐(education hub),與世界知名大學積極合作,爭取區域內優秀的國際學生(Ng, 2013);此外,馬來西亞亦推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特別瞄準非洲、中亞與中國大陸,積極爭取人才。 臺灣近年來亦不落人後,2011年推出「高等教育輸出──擴大招收境外學生行動計畫」(Chan, 2013),2016年政府再推出「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希望能增加在臺灣的外籍學生人數。 國際學生流動的推拉理論 在解釋國際學生流動上,最經常使用的架構是「推拉理論」(push-pull theory)。在推力方面,代表母國有所不足或是欠缺的相關因素與條件;至於拉力則是代表留學國的優勢因素與條件。推力因素通常是指本國自身教育設施落後、缺乏研究基礎、高等教育受教機會有限、外國學位比較值錢、族群歧視,或是政治不穩定等。至於在拉力因素方面(指留學國),常見的包括豐富的外國獎學金、良善的教育設施、先進的研究環境、就讀大學機會多、財務支持充足、政治穩定,以及希望經歷外國生活等。 Altbach(2004)認為拉力因素是重要的,他認為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包括外國大學的聲望、入學簡易、充滿希望的生活,以及就業生涯等(Altbach, 2004, p. 21)。本研究聚焦在「拉力因素」,因為拉力某個程度上代表外國大學哪些面向「品質」較為良善與充足,透過學生的選擇,可以充分了解他們在意哪些品質,了解其考量因素與偏好之相對權重高低。 研究設計方法 本研究採取兩階段式設計,首先確認影響學生流動之重要構面與因素,接著發放問卷給不同國家學生填寫。前者透過文獻探討分析有哪些關鍵構面與因素,其次進行專家團體(expert group)的檢視與意見回饋, 提高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最後總計有四個構面與12個因素列入調查問卷中。 本次調查採用量化方法, 以階層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進行資料統計,評估不同構面與因素在學生判斷中擁有的比重多寡。本方法是透過構面、因素內部相互比較重要性的高低,決定所占權重為何,同時加總為100%,方便察覺不同因素之間差異與重要程度。由於階層分析法是專家導向的資料分析法,在通過邏輯一致性檢測後,最低有效樣本數只要30個即可。 本次問卷發放給高中職學生及大學生填寫(尚未出國者),預計選擇十個國家與地區進行調查,主要瞄準大都會區的學校,減少跨國之間的社經程度差距。本文僅呈現馬來西亞、韓國與臺灣三個國家的數據,總計572位學生,因此推論至其他國家或全亞洲時,仍會有侷限性存在。調查結果並公開發表於今(2017)年9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舉辦的「2017年國際高峰會」上。 本次問卷調查的四個構面與12項因素如下:四個構面為生活、學術、經濟與技術層面。生活構面包含整體安全性、文化適應的容易與否,以及生活是否便利等三個子因素;學術構面則含括研究資源多寡、課程設計品質,以及學術聲望高低等;經濟層面則有就業前景、打工及獎助學金的機會,以及學費與生活費的高低;最後則是技術構面的因素,主要是入學門檻的難易度、修業過程的難易性,以及最後畢業門檻的適切性等。 結果與分析:經濟、就業與求學 從回覆的資料分析發現,不同構面與因素的確有顯著的差異與不同(請參見圖一)。從四大構面觀之,經濟(31.5%)與技術(27.4%)是學生的主要考量,而生活構面與學術面向分別只有21.3%與19.9%的比重,顯示學生更在意經濟取向,以及修習學業過程的相關因素,顯示出消費取向與工具理性的特質,重視成本效益,以及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 若進一步探討12個因素的權重也會發現,有些因素有較高的權重重視,這些因素(超過10%以上)包括就業前景(12.8%)、學費及生活費(12.2%)、整體安全(11.0%)、修業難易度(10.9%),以及課程設計(10.3%)等五項。 一般言之,跨國留學主要希望就業機會與發展,在此調查中也充分得到應證,不過學生也重視學費與生活費的高低問題,畢竟若無法負擔求學成本,再多的規劃都是無法實現的。比較令人訝異的部分則是對於「安全」的重視程度,表示亞洲在選擇留學地區時,經常評估指標是該地治安、犯罪與人身自由是否具有充分保障。另外,學生也相當在意修業難易度,標準過高與繁複的求學過程,容易令亞洲學生打退堂鼓,轉移至其他地方。 儘管擔心修業的難易問題,受試學生也認為良好的課程設計與教學亦是考量的重點,若是學校能夠提供優質的課程、妥適的教學環境,對於跨國學生仍具有吸引力。 至於最不重視的因素,調查亦有獨特發現,包括學術聲望(3.8%)、生活便利性(5.0%)、文化適應(5.3%)、研究資源(5.8%),以及打工及獎學金(6.5%)等重要性都比較低。其中令人驚訝的是,學術聲望與研究資源並非學生最主要的期待與需求,相較於上述課程設計與教學的高權重,點出當前以學術表現為主導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並無法充分反映學生的需求與觀點。 而且,生活便利性以及文化適應也不在學生的主要考量之內,可能是因為已經把「整體安全」列入考量了,所以這兩因素也就等而次之,畢竟大環境安全即無需憂心其他的生活與文化議題。 創造特色、品質與就業價值,非頂大對境外生亦有吸引力 從本調查的研究顯示,馬來西亞、韓國與臺灣學生在跨境流動上所考慮的品質面向,比較重視就業前景的可能性、求學費用的合理性、留學國整體安全的要求,以及課程與教學方面的優質服務。整體而言,這三個國家學生是理性的消費者,對於長遠發展、當下經濟成本與求學內容有較高的期待與要求,同時也要求留學環境的安全性品質。正因為如此,若想吸引這些亞洲學生,必須盡力提升這些面向品質,尤其是在安全環境上。 相對的,一般學生並不需要頂尖的學術與研究環境,他們比較在乎求學歷程與就業前景的因素,顯示非頂尖大學在國際學生市場上,只要能創造自己的特色、品質與就業價值,仍然大有可為,可以吸引到許多境外學生。 ◎參考書目 黃庭玫、詹盛如(2015)。前進東南亞高等教育:區域化的拓展。教育研究月刊,259,80-99。 Altbach, P. G. (2004). Higher education crosses borders. Change, 36(2), 18-25. Chan, S. J. (2013). Internationalizing higher education sectors: Explaining the approaches in four Asian countri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35(3), 316-329. Ng, P. T. (2013). The global war for talent: Respons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Singapor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35(3), 280-292. Palmer, J. D., & Cho, Y. H. (2011). Does internationalization really mean Americanization: A closer look at major South Korean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policies. In J. D. Palmer, A. Roberts, Y. H. Cho, and G. S. Ching (Ed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ast Asian higher education (pp.119-146).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0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亞洲跨境學生流動:哪些品質重要呢?
大學校園 【中山圖書館】數位人文典藏 實踐共學群創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位於校園中心的圖資大樓,12層高的建築是校園醒目的地標,除了鄰近社管、理工、行政大樓外,後方為學生活動中心及宿舍區,到訪十分便利。沿著大樓後方的壽山步道上去,更是一條條景致優美的眺海健行步道,直通海洋學院、文學院及藝術大樓。 如同大學的心臟,圖書館連結了各學院,地處中心,象徵圖書館為卓越研究與優質教學的穩固基石,以及中山致力成為追求卓越、邁向頂尖的重要指標。這座國內絶無僅有的建築物,也是領略詩人余光中《高樓對海》詩作中「長窗向西,黃昏之來多彩而神祕,落日去時,把海峽交給晚霞,晚霞去時,把海峽交給燈塔」的絶佳場景。 數位人文典藏,便利資訊服務 身為高屏澎區域唯一的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發展並提供中山重點與潛在學術領域研究所需的資源館藏;此外,購置學生修課所需的課程用書及參考書,增加對經濟弱勢學生的直接協助;提供各學科資料庫、電子書、電子期刊等數位資源,方便學生線上查詢、行動閱讀;建置余光中特藏室,呈現詩人的創作思路與蒐藏;發展余光中數位文學館,成為臺灣極具特色的數位人文典藏。 在資訊時代裡,圖書館不再只是靜態的藏書樓,近幾年我們在圖資大樓1樓建置便利的資訊服務站-集思軒和寧靜的自習空間-書香町,在4樓新設「觀海-迎夕-望山」討論室,在3樓開闢了青春洋溢的書識圈。邀請您來到中山大學圖書館,與知心好友在此相遇,一起徜遊書海世界,讓西灣美麗的落日餘暉伴著愛書人沈浸書香! 跨館借閱,文獻傳遞 圖書館除了提供基本借還書服務,也與校外眾多學術機構建立合作關係,豐富了資源廣度,包括跨館圖書借閱、文獻傳遞服務,讀者凡有資訊需求,使命必達則是我們的信念;為了讓學生在浩瀚的資訊中,得到高品質的學習素材,中山讀書館也開辦資源利用課程、軟體操作講習、資料庫查找比賽、論文寫作指導;想讓學生感受圖書館歡愉氛圍及提昇共學群創的合作關係,我們策劃過書送情人、3D彩繪壁畫FB打卡、聖誕植樹大賽、La La Library樂進圖書館等活動,長年不斷的藝文展覽更是學生揮灑創意的最佳舞台。 共學,群創,實踐 「想像未來,勇於追夢」,營造多元、肯定差異價值、勇於追求創新的校園環境,為中山秉持的治校精神與理念。升級DNA,圖書館也將配合高教深耕計畫,以教學創新與設計思考的思維,準備開始一場「共學群創實踐基地」的改造計畫。這將為中山學生提供一個創意發想與實踐的地方,以及展現共學群創的無限力量。即將加入中山的你,將一起見證創新與變革的校園,開發你的創意潛能,厚植你的專業能力,未來四年,歡迎你與我們共同打造不一樣的校園,開創嶄新的自我。 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一隅(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提供)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大學圖書館系列: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海外校園 因應108課綱 雅加達臺校「程式設計」開課
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為因應108年新課綱預作準備,並響應國內「活化教學」及「翻轉教育」趨勢,於106學年度起開設中學部專題選修課程「程式機器人設計」,課程規劃廣受學生歡迎,兩個班別全部額滿,甚至許多學生排隊候補。 程式設計課程座無虛席 在全校師生共同努力下,印尼雅加達臺灣學校中學部學生參加2018年1月27日印尼雅加達區機關王比賽榮獲金牌,展現出我國新南向政策中臺灣教育多元和優質的成效。 參與此門課程的學生,除了平時上課時間外,課餘時間也都樂於投入學習,全都自動到校學習演練,而學校老師們看到學生學習如此用心,也自願在週末犧牲假期,到校陪同練習,師生一同沈浸在學習樂趣中,非常符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自發」、「互動」及「共好」的理念與精神。 雅加達臺灣學校表示,參加這個課程的學生除了必須具備程式設計的基本概念以及具邏輯的思維模式,可以解決各種難題外,更須具備團體合作的精神,懂得利用個人專長,共同合作來克服問題;對於學生而言,是一門難得的多元學習課程,更是極具吸引力的課程,所以在開課後就座無虛席。 海外臺灣學校與國內課綱接軌 教育部表示,東南亞5所海外臺灣學校為我國海外延續優質十二年國民教育與發展優質華語文教育重要據點,設立至今已成功培育無數臺商子弟、僑生及外籍人士子女,近二十餘年來,在臺商、民間、國內教育工作者及政府等各方不間斷地努力及協助下,已累積多元特色的風貌,展現臺灣在異地推動特色化海外國民教育的軟實力,目前各校已發展成為K-12完全教育體系,全面實施國內課程綱要及設備標準,與臺灣教育完全接軌,教育部對於各校經費、師資教材上將持續給予支持與重視。
高中校園 2018臺灣國際科展 青少年菁英輩出
「2018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於日前舉行頒獎典禮,今年國內青少年科學獎分由生物化學科的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洪若淇同學和數學科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王凱及江佶龍同學兩件作品獲得。(詳細得獎名單請參考: 2018年臺灣國際科展得獎名冊) 今年240件的國內參賽作品中共有54件獲獎,並選出15名同學、9件作品代表前往美國第69屆國際科技展覽會(ISEF);11名同學、4件作品參加荷蘭2018年國際環境及永續發展競賽(INESPO);3名同學、2件作品參加2018年的國際科學博覽會(ESI);5名同學、3件作品參加比利時科學博覽會(BSE);3名同學、2件作品參加加拿大科學展覽會(CWSF)等國際賽事。 青少年科學獎:洪若淇、王凱及江佶龍 今年國內青少年科學獎分由生物化學科的北一女中洪若淇同學和數學科的師大附中王凱及江佶龍同學兩件作品獲得。 洪若淇同學的《利用線蟲模式研究飲食對於神經老化的影響及其分子機制》研究主要是利用與人體基因相似的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t)當作模型生物,探討飲食是否會影響老化。研究中她餵食線蟲兩種不同的細菌-- DA1877和OP50,發現DA1877會造成線蟲生長加速以及神經老化,並加速早衰。而造成老化的原因,主要為DA1877會影響daf-16此神經傳導調控途徑,增加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量,造成運動神經功能的改變。由於人體也有daf-16此神經傳導系統,此研究的發現,未來可進一步運用在人類同源基因上實施相關研究,並藉由相關的科學證據,幫助人類知道哪些特定的飲食,可以延緩老化及延長生命。 國內青少年科學獎洪若淇同學 王凱及江佶龍同學偶然在網路上看到國際數學競賽題:「兩條互相垂直且通過橢圓焦點的弦,被焦點分割成的四個線段長之倒數平方和為定值」,對此結論他們感到有趣,乃以充滿童趣的《永恆的旋轉木馬》為題,嘗試突破平方和以及橢圓的限制,將問題延伸到二次曲線n個線段m次方和的一般情形,甚至可以推廣到不同的曲線以及空間曲面上,由此發現了許多有趣的幾何不變量性質。由於在幾何領域,不變量是重要的性質,而該作品不但發現了有趣的幾何不變量,並且推廣到了非常一般化的情形,因此受評審團青睞而獲獎。 國內青少年科學獎右起王凱及江佶龍同學 國外青少年科學獎:俄羅斯少女 國外青少年科學獎則由來自俄羅斯的Anastasia A. Andrianova及Yulia D. Maslova兩位女學生獲得。有機氟化合物在現代藥物合成中被廣泛使用,因為氟原子接上有機分子可以提高它們在生物體系中的活性,增加它們的穩定性和通過膜的滲透性。他們的研究提出一種合成官能化氟代烯烴的新方法,使用此新方法不但獲得了新型氟化試劑,還能使合成出來的新分子具備獨一無二的性質。 兩位女同學目前正繼續開發使用有機氯化物取代溴烯丙基,或使用金屬鈀催化的研究,並希望發展出含氟類似物的藥物的開發方式,期待他們未來有更豐富的研究發現。 學術深度及創意有突破 評審總召集人林榮耀院士講評今年度國際科展整體的學術表現時表示:「今年作品的學術水準比往年有提升,研究主題及方法、成果都能與時俱進及提升作品之深度及創意上有突破。如化學科作品有些發展材料應用在吸附環境廢棄材料,及廢水產生氫氣之能源應用。於電化學儀器,將可發展超級電容。於電腦科作品以機器學習相關之主題。工程科結合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四大面向主軸,結合物理化學及醫學完成應用工程之作品。環境工程有木黴菌增殖與堆肥應用,砷離子生物感應器及硫化銻光觸媒之應用。生物醫學則以研究治療癌症藥物之開發,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之上皮間質轉化及探討M1巨噬細胞即化及功能影響,以及利用微尺度濕度分析正常細胞與癌細胞之差異等。」他也提及今年作品顯示作者之思維細密,並能善於應用文獻資料及動手研發作品,顯示有些作品將來可延生生技產品等,難能可貴。 今年臺灣國際科展的主題《STEAM》,蔡英文總統於致詞時特別勉勵學生們:「學生們要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創新發展及國際視野。因為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富有創造力的科學家們關懷現今全球所面對的重要議題,例如環境保護、再生能源、綠能科技、醫學發展等,而科學教育正是一切的基礎,正如我們今年展覽會的精神標語『STEAM』,要成為一個跨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以及藝術的跨領域人才。」 教育部常務次長林騰蛟則表示:「推動優質的科學教育一直是教育部積極努力的目標,107年新課綱更強調中學生『科學探究與實作』的能力。」他也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教育不是事實的學習,而是訓練人去思維。」期勉年輕學子們再接再厲,保持好奇心、開創新科技、運用想像力,勇於面對世界的挑戰,在科學研究的成績能日益精進,更上層樓!
大學校園 【成大圖書館】館藏均衡 閱覽空間多元彈性
成大圖書館於2001年落成,座落在歷史悠久的主要教學區─成功校區。在地理位置上,統合成大不同時期的重要歷史建築物,包括數學館、格致堂以及原舊總圖前館;北鄰生物系館,南向則留有與榕園面積相當的綠地廣場,四周角落保持開放空間。 在建築設計上,地上五層建築物的實體空間有兩層,其餘三層為虛空間,而地面廣場則延伸視覺範圍並提供活動功能,形成本館附屬的文化開放空間。 在內部設計上,建築師以採光斜天窗導入自然光,充分利用南臺灣多日照的特色,又輔以鋁百葉的遮陽效果,在室內營造光影變化。一樓大廳大片玻璃的使用及四面環窗的設計,增加建築的通透感及明亮度,也為讀者提供了絕佳的視野。四樓中庭的斜天窗挑空區,將作為讀者休息區,四周以紅色拱門呼應成功校區工學院建築群的設計。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外觀(圖片由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提供) 館藏自然與人文並重 成大圖書館館藏配合學校發展,早期以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為主,對管理科學、文史哲藝術及醫學等相關資料之蒐集亦不遺餘力,近期則著重人文社會科學,促進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的館藏比重,均衡各領域館藏收集與發展。至106年6月底圖書館之總館藏量約237萬冊(件)、紙本現刊2,037種,並有豐富的國內外電子資源約74萬種電子書、52,780種電子期刊(不含免費資源)與529種的資料庫,以及機構典藏116,212篇、其中含79,281筆全文(含link)資料。 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在夜裡依舊燈火通明(圖片由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提供) 學習共享「新K館」 106年4月啟用的「新K館」,是成大圖書館第一個「學習共享空間」,位於敬業三舍一樓,為嶄新舒適、現代化的學習空間,不只發揮K書的功能,也具備討論、跨領域交流的空能。 新K館入口有著醒目的紅色大門,內部空間可以容納一百多人,規劃新穎、色彩繽紛、光線明亮,間接鼓勵使用者多元思考及利用。空間大致上分為「討論區」與「個人閱讀自修區」,桌椅可隨需求調整擺放,提供彈性且多元的學習環境。 國立成功大學新K館設施(圖片由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提供) 崑巖醫學圖書館 除了館藏豐富多元,成大另有「崑巖醫學圖書分館」收藏醫療健康照護相關主題書刊資源,提供成大及醫學中心教學、研究與醫療服務所需資訊,並負起區域醫學圖書館的使命。 成大圖書館參與「全國文獻傳遞服務」績效卓著,積極參與國際性「RapidILL文獻傳遞服務」(係由美國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研發之合作系統,參加單位以美國大學圖書館為主),並推動成大、中正、中山、中興、高醫、交大及政大等七校期刊文獻快速傳遞服務。更為臺灣向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申請醫學文獻的唯一代表窗口,提供「Docline文獻複印服務」(協助國內各醫學圖書館向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LM)申請複印國內未收藏之期刊資料)。 國立成功大學崑巖醫學圖書館外觀(圖片由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提供) 成功大學圖書館以南部艷陽的熱情,歡迎每一位學子加入成功大學,共享生命中美好的回憶與開創嶄新的未來。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大學圖書館系列: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
大學校園 廖慶榮籲高教技職招生合流 大學自訂高中職生比例
總統蔡英文2016年公開宣示技職教育必須成為主流教育,讓產學更緊密結合,科技校院龍頭、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進一步呼籲政府開放所有一般大學與科技校院自訂招收高中職生的比例,讓高教、技職二體系招生合流,促使各大學更重實務取向,解決學用落差,發揮特色。 針對少子化引發的高教危機,廖慶榮直言「多招陸生」才是最佳解方,兩岸應共同溝通協調,放寬臺灣各大學招收陸生的條件。他也建議政府鬆綁學費管制,增加技職教育經費,若教育部要求大學調降生師比卻不提供經費支援,科技校院將會直接抗爭。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校長廖慶榮。(圖/陳秉宏) 少子化與經費不足,今日高教最大問題 【問】:高等教育問題盤根錯節,現階段臺灣高教最大的危機在哪裡? 【答】:少子化絕對是具有全面性影響的重大問題,除了後段班大學招生不足之外,前段班大學的學生素質也會下降。高教另一個重大問題是臺灣每一所大學的教育經費都不足。政府極力推動新南向政策,鼓勵大學往東南亞招生,這些東南亞國家的高教經費近年持續不斷的成長,但在臺灣卻是不可能的。 兩岸重新溝通,放寬招收陸生條件 【問】:您對解決少子化問題有何建議? 【答】:少子化生源短缺的最好解方就是多招陸生,其次才是招收國際生。新南向政策很好,可以為國內大學開拓更多生源,臺科大十多年前就做了,而且走在各大學的前面;但招收國際生談何容易?他們的選擇非常多,全世界都可以去,為何一定要來臺灣? 最好的國際生當然也包含陸生。香港與新加坡大學十多年來學術表現大幅進步的主因,就是擁有一批優秀的陸籍研究生,尤其是頂尖大學的博士班學生幾乎都是陸生。而只要有了優秀學生,整體學術能量就能發展很好。 由於語言與文化因素,一些優秀陸生即使有機會到其他國家就讀,也願意優先選擇臺灣,可惜臺灣招收陸生受到太多限制,大陸方面也對我們設限。新政府上台後,來臺陸生少了很多,即使能從東南亞國家增加生源,也很難補足我們所流失的陸生,建議兩岸應共同溝通協調,放寬臺灣各大學招收陸生的條件,設法增加陸生名額,對臺灣高教發展才有利。 另外,在少子化衝擊下,有些後段班應該會退場,建議退場問題不宜拖,越拖問題就越大。學校經費不足一定影響教學品質,到時受害的就是學生。 註冊率改以級距公布,科系註冊人數可作科系停招指標 【問】:教育部已經提出「私立大專校院轉型及退場條例」草案,您怎麼看? 【答】:當註冊率的要求過於嚴格,學校就會開始玩數字遊戲,教育部草案不再將全校註冊率和學生人數當作退場指標,是正確的作法。且未來十年學生人數將大減十萬,可以預見大型私校將會越來越少,但能辦出鮮明特色的小規模學校反而絕對可以生存下去,並能招到不錯的學生,這對臺灣高教的發展應是好事。我也看好企業接手經營大學,是瀕臨退場學校的一條生路。未來此類型的學校應該會朝「小而美」發展,不會提供太多名額,以保證學生的就業與實習機會。 不過,當一個系的學生人數過少,代表該系也不容易健全發展,建議教育部或學校可將科系註冊人數納為單一科系停招指標,避免學生入學後才發現自己就讀的科系根本無法正常運作,或出現併班上課等亂象,影響學習權益。 另外,學校與系所註冊率對於考生選填志願仍有幫助,建議教育部應每年持續公布,但註冊率宜改以百分之十為一個級距呈現,以避免淪為另一種大學排行榜。大家也應思考,註冊率85%與88%的差別真的有意義嗎? 高教、技職招生合流,開放大學自訂招收高中職生比例 【問】:許多人批評高教與技職體系愈來愈趨同化,您認為二者間該不該有區隔? 【答】:高教技職化與技職高教化二者絕對殊途同歸。請問現在哪一所一般大學沒有產學合作?沒有實習?沒有找業師上課?這些技職體系所強調的重點,高教體系大學現在也在做,而且由於校友與經費較多,他們做得甚至比科大更賣力與積極。教育部還推動課程分流,鼓勵一般大學減少學用落差,讓學生畢業後能直接就業。 至於科技大學培養學生,現在也不能只考慮就業問題,還得顧及學生的長遠發展,加強通識與外語能力,因為當公司要外派或調升主管,你的英文若不好,發展機會絕對受限。 所以長遠來看,高教體系與技職體系大學一定要合流。譬如招生管道,現在將大學招生一分為二,科大以統一入學測驗招高職生、一般大學以學科能力測驗招高中生的現象,全世界只有臺灣獨有,非常奇怪,建議政府採階段性作法,第一步先開放所有一般大學與科技校院自訂招收高中生和高職生的比例;換言之,鼓勵一般大學可多招高職生,例如7比3;而科技校院招收高中生的比例也不應設限。 現在高職生想進入臺、成、清、交非常困難,因為學測畢竟不是他們熟悉的科目,頂大提供給高職生的申請入學名額也很少,可能不到百名。有人擔心科大收高中生恐排擠高職生的升學空間,但科技大學若一味增加高中生名額,對學校也未必有利,因為名額開出來不見得就能招滿,各校應自行衡量可行性,自訂適合的招生比例。 高職只設職業類科,升大學全部念高中 【問】:高教與技職若要合流,高中階段的分流是否也應調整? 【答】:未來高職應該只保留就業率與市場需求高的職業類科,例如美髮、汽車修護、冷凍空調等,讓學生畢業後立即就業,不再設普通科,想繼續升大學的人則直接念高中。因為高職強調動手做,基礎課程時數無法與高中相比,例如英文課程時數就比高中少了約一半;而沒有好的基礎怎麼讀大學?科技大學的工科也很需要數理基礎。 有學生告訴我,科大生的英文已經不是「程度」問題,而是「會」與「不會」的差別!我認為,臺灣的高職生太多了,可以再減少,想要繼續升學的人應該轉讀高中,好好加強基礎課程。 高教技職合流有助解決學用落差 【問】:有人批評現在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後實作能力不足,您的看法呢? 【答】:高教與技職體系合流才能真正解決學用落差問題。目前科大被批評走在一般大學的框框裡,兩個體系合流之後,各大學可自由招收高中生與高職生,大家招生目標一致,競爭更激烈,將促使更多大學往特色化的方向轉型;例如一般大學必須為高職生設計課程,更強調實務訓練,與業界緊密互動;科大也必須更凸顯自己的特色,才能提高競爭力,吸引優秀學生就讀。 我相信高教、技職體系合流,並不會讓社會變得更不重視技職,反而有助於解決學用落差。 高教技職雙主流,107年起增技職經費 另外,我也在大學校長會議呼籲推動高教、技職「雙主流」的高等教育,希望全臺優秀學生,未來能有一半願意以臺科大為第一志願,而不是像現在全部都選擇臺大。 要達到這個目標,應該先從技職與高教經費的年度預算拉平做起。現在科技校院每生經費只有一般大學生的三分之二,這是不公平的,希望能以二到四年的時間逐步拉平。今年開始教育經費從22.5%提高到23%,每年可增加一百多億元,建議107年度起應優先用於增加技職經費。聽說教育部正朝此方向規劃,我也樂見其成,相信未來臺灣將可成為世界的楷模。 公私立學費拉齊,放寬調漲限制 【問】:提到經費,有私校認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應該拉齊,您贊成嗎? 【答】:我贊成調漲國立大學學費,與私立大學收費一致,避免讓公立大學因為學費比較便宜,才成為學生優先選擇的對象。此外,政府也應讓私立大學有自行調整學費的權利。私立學校就像私人公司,不准私校調漲學費,等於禁止私人公司調整售價,這不是很奇怪嗎?臺灣不准私校漲學費,應該也是全世界獨有。開放私校自訂學費,也是解決少子化的一個方式。 不過,每次提到學費調漲就會有人抗議,而且抗議都成功,現在想要教育部全面開放學費調漲已是不可能的事。但仍希望教育部能站在協助學校的立場,對於申請漲學費的大學盡量予以同意,審查條件不要限制太嚴格。無論是政府補助或學雜費收入,臺灣任何一所大學的經費都實在太少了! 降生師比若不增經費,學校將直接抗爭 【問】:經費也反映在生師比上。教育部規劃降低大學生師比,您的看法呢? 【答】:聽說教育部規劃十年後各大學生師比應降至15比1,我認為這必須非常謹慎。據我們統計,目前國立科大的生師比是29,國立一般大學是19,二者間已經差距懸殊,遑論私立科大的生師比更可能高達35甚至接近40!若未來全部要拉齊為15,教育部必須給予科技校院額外的經費聘任師資,否則經費不足,人事費用又大增,學校是不是其他業務都不必做了? 這也是為何我不斷呼籲政府應從107年度起,確實將高教與技職經費逐年拉平的原因;而在兩者經費沒有拉平之前,請教育部不要再說一些不可行的政策,因為當政策不可行的時候,我們根本不想反彈,而是直接抗爭!希望政府官員務必在全盤考量實際狀況下,才把政策說出口。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6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廖慶榮:高教技職招生合流 大學自訂高中職生比例
大學校園 【陽明圖書館】生醫特色館藏 圖書宅配代借還
國立陽明大學位處臺北盆地北緣之唭哩岸山麓,北鄰陽明山國家風景區,東鄰臺北榮民總醫院,西南面對關渡平原,軍艦岩是校園最高地標,環境優美,綠意盎然。圖書館為入校後第一棟建築,分為南、北棟,東西以走道貫通成一「回」字型,館舍以「小而美」、「精而實」,展現質樸與科技的環境為目標。 圖1:國立陽明大學圖書館外觀。(圖片由國立陽明大學圖書館提供) 館藏特色 陽明大學圖書館為精緻型大學圖書館,以生醫科技、健康及醫學人文與社會為特色,生醫類圖書(含電子書)約11.3萬冊,非生醫類23.8萬餘冊、期刊(含電子期刊)1.8萬餘種、視聽資料2萬多件、資料庫近168種;配合該校基因體、腦科學、生醫光電、生醫工程及高齡與健康研究領域之發展,亦強化相關館藏,另設有「醫學漫畫」專區。 空間特色 1樓為多功能資訊檢索區,提供一般電腦、MAC電腦、掃描器、多媒體製作區、影印區、肢障者專用座位、及全英文環境電腦,讓學生一氣呵成,將科技融入寫作與報告中;2樓討論室具有互動式電子白板的功能,能增加研討效率;3樓則有不同大小的觀賞室、「輕討論、發想區」,提供師生多功能討論學習環境。 圖2:國立陽明大學圖書館設施。(圖片由國立陽明大學圖書館提供) 服務特色 1.提供跨校期刊複印服務,包括「臺聯大文獻傳遞服務(USTILL)、國際期刊文獻傳遞服務(RapidILL)及全國文獻傳遞服務(NDDS)等管道取得紙本文獻。 2.提供跨校圖書代借代還服務,包括「臺灣聯合大學系統」4校館藏290萬餘冊、「北一區圖書資源服務」15校館藏750萬餘冊、及締約合作館互借方式等多元服務。 3.提供「圖書宅配」服務,包括校外實習學生學期間以及全校師生暑假期間之借還書。 4.提供每2小時定時巡館服務,以確保館內能提供寧靜舒適、沉澱穩定的閱讀環境。 5.本館落實消安逃生,除每年新生入學後有定期演練外,若遇火災預報警示系統響起,落實消防安全5分鐘疏散讀者SOP,確保館內讀者安全。 6.提供優良哺集乳室服務,於103年通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認證。 7.開放校外讀者50名入館查閱資料,並納入刷卡系統管理。 大一新鮮人看過來 國立陽明大學秉持校訓「真知力行、仁心仁術」,培養深具愛心、符合新時代醫療、與尖端領域研究之專業人才,期待所有畢業學生都能兼具仁德與專業於一身;在學期間挑燈夜戰在所難免,圖書館開館時間極長且環境舒適安全,除了可留在宿舍、家、研究室鑽研外,這裡會是很好的選項唷!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大學圖書館系列:國立陽明大學圖書館
大學校園 臺師大自辦系所評鑑 提升國際競爭力
基於對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考量,績效問責(accountability)已然成為現今高等教育評鑑各大專校院的重要概念(Shavelson, 2010),然而評鑑問責的要求卻也始終留有干涉大學自主管理的爭議(Hoecht, 2006)。因此,教育部宣布自2017年起「不再強制要求各校需辦理系所評鑑」,除了說明是「基於大學自主」的精神之外,亦不忘強調「自我課責」以及「需有其他確保教學品質機制」的前提(教育部,臺教高字第1060055234號函)。 正當許多大專校院慶幸可不需再辦理系所評鑑之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仍堅持完成2017年自我評鑑,成了目前國內少數完成三週期系所評鑑的學校之一。堅持的主因不是把績效問責與自主管理視為對抗的概念,而是更傾向於採取「形成性評鑑」(formative evaluation)的視角看待。正如臺師大校長張國恩對於此次系所評鑑的實質定位:「評鑑目的不是要評鑑好或不好,而是如何改善。」認為大學能否落實自我改善、達成自我提升,才應該是觀察的重點。以下即針對臺師大2017年自辦系所評鑑的經驗,提供些許心得分享。 知己知彼,雙軌並行 教育部於2012年公布「大學自辦外部評鑑自我認可制度」的高教品質保證新政策,即是希望國內大專校院能依據自身特色建立適合的評鑑模式,朝向多樣化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臺師大自2012年起即規劃自辦2017年系所評鑑,希望發揮「知己知彼」的精神,朝向「核心指標評鑑」與「標竿評比」二大面向雙軌並行(見表一)。 在「知己」層面,延續前兩個週期系所評鑑之精神,以「學生學習成效之評估」為評鑑目的,除了參考高教評鑑中心之評鑑架構外,並融合臺師大優質人文藝術與科學之跨領域整合,以及師資培育課程等特色投入,打造典範師大所具備之核心目標群,作為評鑑之基礎指標,以檢測學生學習成效,並確保評估學生學習成效之周延性。 在「知彼」層面,則希望發揮「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之道理實踐,將「標竿學習」視為另一項評比重點,藉由與標竿對象的交流學習比較,作為系所自我改善的一種實質方法,進而促進各系所發展自我特色及精進卓越表現,而這個評比面向也成了臺師大此次自辦系所評鑑的最大特色。以下特針對此予以著墨。 標竿學習,邁向國際 為了落實「一系所一標竿」,臺師大要求每個系所都必須依據「與受評系所規模相當、表現與聲譽優於受評系所、具有學習價值」的原則,選擇一個相關系所(或學程)作為標竿學習對象,並鼓勵以國外頂尖大學為優先考量。自2013年推動以來,全校47個系所均至少選定一個標竿學習對象(英語學系及音樂學系各選定二個),總計49個標竿學習對象,其中有48個標竿對象(98.0%)來自國外(見表二),包括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英國、德國等全球頂尖大學,藉此不僅可帶動臺師大各系所追求卓越與發展特色,也實質提升了臺師大的國際化程度。 真實檢視,發掘特色 在選定標竿對象之後,各系所必須藉由實質交流互動逐步建立標竿評比指標。這些標竿評比指標是由系所衡酌自身特色與標竿對象之現況而建立,在校方擬定的五項評比目標(提升研究產能、提升教學環境與品質、促進國際化發展、提升產學價值、建立並凸顯系所特色)之下,實質評比的指標與次指標內容則完全由系所自訂。 在這個過程中,系所可以邀請標竿對象共同參與會議,針對指標內涵進行細部討論,更鼓勵系所邀請標竿對象參與訪評。例如英語學系即曾邀請美國賓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標竿夥伴來臺交流,並針對雙方標竿指標差異較大的項目進行討論,不僅增進雙方了解,更可以認識指標數據背後的內涵,以作為精進的參考。 對於系所來說,這是一個全面自我檢視的過程;更因為必須就這些指標與標竿對象進行交流比較,所以也必定是一個誠實面對、真實檢視的過程,藉此系所可以反芻出自己的發展特色。例如:「野外實察及移地教學研究」就成為地理學系特有的評比指標;藝術史研究所則重視學生參與產業活動(擔任博物館、美術館、地方文化中心之志工或實習)之情形;圖文傳播學系強調師生參與高中職或進入社區之輔導、教學、勞動等服務情形;為因應時代趨勢,應用華語系強調「數位化教學」(數位化課程數、遠距教學學生數)的重要;而著眼於臺灣傳統音樂的在地深耕,民族音樂研究所則強調師生從事田野調查與記錄的評比指標。以上所列都是具有系所特色、有別於「論文數量」、「生師比」之外的評比指標。 追蹤改善,自我提升 臺師大將此次系所評鑑的觀察重點定位於「如何改善?」因此標竿評比項目便無所謂「通過」或「不通過」的評鑑結果,而且現實上受評系所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趕上或超越標竿對象,評比重點更著重於自我比較,關注的是系所在評比指標上的成長趨勢,故評比結果僅以「具國際競爭力、具國內競爭力、持續發展中」之三等第呈現,評鑑結束後的自我改善才是臺師大觀察受評系所能否自我提升的關鍵。 為擺脫過往拘於形式的評鑑缺失報告,臺師大更希望評鑑委員能具體指出受評系所幾個重要的發展方向與建議。因此,有別於過往評鑑後所繳交的自我改善報告,臺師大要求受評系所應整合評鑑委員意見,以及系所從評鑑過程中的自我檢視,只要提出「三至五項發展重點」即可,並針對每項發展重點具體研擬未來五年的分年量化目標,由校方逐年追蹤執行成果。 在這個階段,「學院」為實質管考單位,各系所每年須提交執行進度,由院長召開院級評鑑委員會進行初審、各學院的督導副校長審核決行,並於校級評鑑委員會中審核年度目標達成情形(各學院列席報告)(見圖一),希望藉由這樣的管考機制,務實地促進系所達成實質上的自我改善與提升。 溝通合作,凝聚共識 除了前述有關臺師大自辦評鑑的特色制度與作法之外,本文也希望針對一些無形的實務經驗予以著墨分享。辦理系所評鑑需耗費大量的行政資源與人力,向來難以被友善視之,而臺師大非僅堅持自辦評鑑,還創新地增加了標竿評比項目,在執行初期所遭遇的質疑與抗拒聲浪,外人實難以想像。事實上,「溝通」乃是成就此次評鑑能圓滿執行的關鍵要素,而「溝通」需要行政單位與學術單位彼此設身處地相互理解。 為了讓受評系所理解學校辦理標竿評比的用意,臺師大不僅針對各個學院舉辦了多場公聽會,更舉辦超過十場的各類工作說明會(包括二場開放校外人士參與),每場會議並均由校長或研發長親自主持。在持續溝通下,漸獲受評系所的理解與認同。 更重要地,行政單位也必須相應理解受評系所面臨的難處,而主動全力予以協助。例如以辦理標竿評比而言,受評系所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該找誰呢?為了協助系所找到適合的標竿對象,臺師大研發處特別購置了SciVal線上資料庫,並針對臺師大各領域的學術表現進行分析,藉此尋找各領域的潛在合作對象,主動提供給各系所參考。同時,也針對SciVal線上資料庫的使用舉辦多場教育訓練,讓各系所可以自行操作,尋找合適的標竿對象。 此外,受評系所還需面臨另一個問題:錢從哪裡來?各系所與標竿對象的交流互動需要經費,臺師大即由校方補助所有系所進行標竿互訪,以20萬元為上限,補助每個系所支應出訪或對方來訪之機票食宿費用,從而促成學術合作、建立互訪機制、簽署雙聯協議或合作備忘錄等,總計自2014年至2017年期間已補助經費達500多萬元,並進行了52次的實質標竿交流活動。 再舉一個例子,臺師大擁有歷史悠久且重點發展的運動休閒學院、藝術學院與音樂學院,然而這些特色領域在強調計量指標的主流評鑑或排名系統中,往往顯得格格不入。臺師大將這些領域視為特色珍寶,希望透過溝通與協助,扭轉這些特色領域對計量指標的排斥與劣勢。於是自2013年1月起,臺師大特別組成「特色領域指標建置會議」任務編組,與運休學院、藝術學院及音樂學院溝通討論,歷時一年半與多達十次專案會議的努力,逐步建置出適用的評比指標。期間臺師大不但規劃補助「特色領域指標建置計畫」專案經費,並由三學院透過實際參訪國外學校經驗,以及德懷術(Delphi method)的科學方法,建置了包含四大構面、20個核心指標、專屬於三學院的特色領域指標。這些指標除了落實於此次系所評鑑中使用之外,未來也更有機會在各種學術場合凸顯臺師大在這些特色領域的卓越地位。 列舉上述例子,無非想強調溝通合作的重要性,大學校園能否建立溝通與合作的組織文化,是學校自我改善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而這種校園內部自我改善機制與品質文化的建立,應是未來大學評鑑的主軸。 邁向國際頂尖大學的歷史性工程 臺師大自2010年起即將「國際化」列為長程校務發展計畫的重點項目,更自2013年起將「一系所一標竿」的具體作為落實於第三週期系所評鑑之中,循序漸進地將「國際化」工作融入常態性的機制,使之成為學校(包括行政單位與學術單位)日常運作的一環,而「國際化」的願景亦逐步內化成為臺師大的校園共識。 證諸臺師大近年來在QS世界大學排名的變化,從2013年的485名逐年攀升到2017年的289名,其中進步最多的便是「國際化」指標分數,非僅國際學生數持續攀升,國際聲望調查分數亦大幅躍進,這些進步或可視為臺師大推動「一系所一標竿」的成效展現。總結而言,自辦系所評鑑對於臺師大來說,並非教育部或高教評鑑中心所交付的例行性工作,而是一項自我提升的契機,更是鑲嵌於長程校務發展計畫、落實國際化願景、引領臺師大邁向國際頂尖大學的歷史性工程。 ◎參考資料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0)。99-103年度校務發展計畫。 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三週期自我評鑑實施計畫書。(未出版) 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5)。104-108年度校務發展計畫。 4.Hoecht, A. (2006). Quality assurance in UK higher education: Issues of trust, control,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accountability. Higher Education, 51(4), 541-563. 5.Shavelson, R. J. (2010). Measuring college learning responsibly: Accountability in a new er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70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建立具國際競爭力之評鑑新型態──臺師大系所評鑑制度分享
高中校園 【老師好酷】新營高工黃楚喬 積木培訓法因材施教
「複雜的事簡單做,簡單的事重複做,重複的事用心做。」這是黃楚喬極力傳達給學生的理念,也是他自己生命歷程的深刻體會。 黃楚喬的孩子在十個月大時,就因感染腸病毒併發腦膜炎,導致左腳失去知覺,十七年來,他必定抽出時間親自帶自己的孩子前往醫院進行復健,縱然外觀仍可看得出來有些微長短腳,但已能行走。時間,累積的不單是努力,也是含淚的成果,作為一個父親,一個教師,他把大部分的時間,都奉獻給教育,他關愛學生,就如同關愛自己那個需要復健的孩子。 耐心引導技能特色班 「老師!為什麼1/2 1/2,不是2/4呢?」數學課堂上,某個同學問了這麼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但黃楚喬並沒有被打敗,依然用著親切幽默的態度,耐心的為學生講解。這個班級,是黃楚喬今年接下的特色班,招考一些有意願往技能發展但基礎學科程度都不太好的學生。面對這群低成就的孩子們,黃楚喬認為身為教師要做的,不是去苛責他們,而是要耐心溝通,想盡各種辦法讓他們自願坐在書桌前做功課,所以在黃楚喬引導之下,這班的學生竟從數學全校程度最差,一躍成為期中考全校平均第一的班級,這樣的成果令人驚嘆! 先橫向加廣,再縱向加深 這個奇蹟是如何發生的呢?黃楚喬表示,每個學生都有優缺點,如何評估學生的興趣與專長,給予適性發展,是教師的工作。無論是上課教學,或者是課餘時訓練參加全國技藝競賽的選手,黃楚喬都採取積木式的培訓,也就是以學生既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做為打底的基礎,先著重於橫向的加廣,等到學生熟練了,再延伸至縱向的加深。比如學會加法的同學,就先從個位數橫向擴張到十位數、百位數的加法,待他們學會了,有了信心,才讓他們縱向去學乘除法。 就像堆積木一樣,先把底子都打穩了,再慢慢往上堆,老師不能著急,也不可求速成,否則孩子遭受挫折,沒了自信,一下子嘩啦啦地全倒下來。因此,黃楚喬耗費許多心血,每天早上七點半以前就進教室,陪著學生一起早自習。一開始允許他們可以看報紙,讀小說也行,只要能靜下來就好,接下來才漸次引導他們自己寫作業,隨時在現場問問題,一對一解答教學。 耐心陪伴造就競賽金手 由於新營的學生有不少來自弱勢家庭,加上課業表現不出色,同學們往往缺乏自信,更需要關懷與肯定。104學年度,卓旭嘉同學在黃楚喬的指導下參與全國技藝競賽,得到「電腦修護類」金手獎的殊榮。卓同學表示黃楚喬老師日以繼夜的陪伴鼓勵了自己,老師在生活與健康上的關心,更讓他感受到無限溫暖。 指導學生卓旭嘉(中)榮獲工科技藝競賽電腦修護類第一名金手獎。(圖片提供:黃楚喬) 「跟學生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建立信任的基礎,才能讓他們敞開心房,指引他們突破心理的難關。」他強調,孩子們經過訓練,技能通常會大有進展,但往往會在心理上遇到瓶頸,此時老師給予的輔導格外重要。他相信,沒有教不會的學生,讀任何科目都一樣,只要肯用心去做、重複去做,總有一天會熟能生巧,因為每個人頭上都有一片天空! 「要享受寂寞、享受孤獨,只要撐過去了,結果就會是你的!」這是黃楚喬經常對學生勉勵的話,比賽當天,卓旭嘉同學的血糖值飆升、壓力極大,但他依舊堅持下去,堅定的對他說:「老師,我可以的。」這樣的毅力,令黃楚喬倍感不捨,卻也十分欣慰。 從事教育將近二十年,黃楚喬認為在瞬息萬變的e世代裡,必須用「經營」的觀點來看待教學工作,把學生當成顧客,瞭解他們現在需要什麼,喜歡什麼;就像堆疊的積木,面對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身為教師更應該尊重並接納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懂得將合適的形狀擺放在合適的位置,這樣才能因材施教,協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與生命價值。
大學校園 私大原住民生,學雜費減免提高達4.4萬
自106學年度第2學期起,教育部提高原住民學生就讀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減免基準,原住民學生就讀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減免金額約為新臺幣1.8萬元至4.4萬元不等,以減輕私立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就學負擔,受惠學生數約1.5萬人。 持戶口名簿或戶籍謄本申請 教育部表示,具原住民身分的同學,可於所就讀學校所定期限內,檢具註記有原住民身分的戶口名簿或三個月內申請的戶籍謄本,向學校提出申請,申請案件經學校審查符合規定者,由學校於註冊時逕予減免學雜費。學生若有學雜費減免申請的相關問題,可向就讀學校洽詢,以免影響自身權益。 學雜費減免1.8-4.4萬 目前就讀私立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在辦法修正前規定學雜費減免金額約新臺幣1.1萬元至3萬元不等;修正後的學雜費減免金額約新臺幣1.8萬元至4.4萬元不等。辦法修正後,由政府補助的學雜費減免金額約增加新臺幣7千元至1.4萬元不等。以105學年度為例,就讀私立大專校院申請原住民學生學雜費減免約1.5萬名學生均能受惠。 自94年8月以來,就讀專科以上學校的原住民學生學雜費減免是以國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收費基準訂定固定數額減免學生學雜費用,且學生無論就讀國立學校或私立學校,皆採此固定數額減免學雜費。教育部考量國、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收費基準並不相同,應以國、私立學校不同的學雜費收費基準,分別訂定國立學校及私立學校學雜費減免固定數額基準,因此修正該辦法,另訂私立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就讀私立大專校院學雜費減免固定數額基準,增加學雜費減免固定數額,減輕私立大專校院原住民學生就學負擔,該修正案已於107年1月11日發布,並於106學年度第2學期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