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高中校園 2017國際生物奧林匹亞,4金榮耀入袋
我國參加2017年第28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學生,由左至右:盧謙、劉濬維、黎瑞廷、陳泰禕。 我國參加2017年第28屆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4名學生全數獲得金牌,在68個國家、264名參賽學生中,成績亮眼,表現優異! 囊括4金,個人世界排名第6名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陳錦翠教授等2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在全國3,412名參加學生中,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其中,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劉濬維表現最佳,獲得個人世界排名第6名。 國際生奧命題範圍廣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簡稱IBO)是為國際間高中生舉辦的生物智能競賽。競賽包括「理論」和「實驗操作」(實作)兩個部分,各占總分的50%。 試題涵蓋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植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解剖與生理、動物行為學、遺傳學與演化學、生態學、系統生物學等學門範疇。命題方向寬廣,讓考生能充分發揮認知及技能上的潛力,並可展現其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近5年平均排名前5 我國自1999年起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54金19銀3銅,近5年國際平均排名為前5名,代表我國參賽學生曾於2008年、2010年、2011年、2014年、2016年及2017年的競賽中全數榮獲金牌。
大學校園 讓實習不再「虛有其表」的五大方法─大學的藝術28
就和任何教學一樣,實習可能帶給學生充實的收獲,但也可能是徒具形式的表面功夫,端看內容如何安排和設計。如果企業只是賣學校面子或是「盡社會責任」,讓學生進企業名為實習,其實只是混時間,對各方而言效益都不大。 志工?實習生?無薪勞工?別傻傻分不清 如果是學生各別靠自己的力氣去找實習機會,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只得碰運氣。但如果是學校和企業合作,就應替學生爭取與把關。站在學生福祉與企業需求並重的前提下,應該爭取企業用這樣的原則開實習缺額: 一,安排企業面試實習生,確認符合雙方期待 美國企業都會面試實習生,而且在面試實習生的時候,會依照企業的文化與風格進行篩選。例如,高盛面試實習機會的時候,不重視實習生對金融了解多不多,比較重視實習生是否對「高盛」本身作了功課,了解高盛的風格、歷史,彼此的風格是否投合。總之,即使是政府或學校爭取或牽線造成的實習,也應該讓企業面試,而非全都接納。 二,企業徵實習生,應該是要有聘僱缺額 歐美營運妥善的企業招實習生,幾乎都是為了聘僱作準備,例如谷歌、高盛,都是如此。企業以「準徵才」的規格看待面試實習生,才會最認真進行;學生以「準謀職」的規格看待實習機會,才會全力爭取,並且重視配適度。 三,和企業共同擬定指導實習生的計畫 部分歐美大型企業會付實習生薪水,期待所有企業都比照辦理,顯然不近人情。實習生無償幫企業做事,是現在現實的必然,但企業對學生若完全無回饋、無貢獻,那顯然也不對。企業該提供實習生「教育」──無論是增進技能、提升見識,或是理解業界。而學校應該幫助企業擬定合適的教育計畫,畢竟,學校比較了解學生的需求,也有立場代表學生整體發言。 如果餐廳徵實習生擔任服務生而不支薪,是合理的嗎?(圖中店家與此提問無關。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實習是教育,需安排設計 問題又來了,如果學校要和企業共同擬定指導實習生的計畫,這個計畫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從我訪談許多人,以及閱讀資料中,蒐集了以下五點是機構、企業嚴謹的實習計畫中,可能值得學習的標竿方法。 一,在資深專家身邊貼身見習 以高盛為例,該公司的實習生主要的學習方式是「貼身見習」──實習生拿小折凳坐在大桌旁邊,實際觀看交易員和業務在做什麼,怎麼做,儘量不要礙事,然後隨時幫點小忙:判斷何時要幫忙找什麼資料。要非常主動積極,要很有創意,要很細心──他們會觀察你幫十五人點餐是否出錯。公司正職員工可以知道這個實習生的能力與特質,而實習生可以在不同業務單位間自由來往,認識人,了解事情,建立交情。 二,安排資深實務從業人員演講授課,分享經歷與知識 以高盛為例,高盛會為實習生舉辦講課,多是公司的專人和高層,讓實習生了解產業的生態和業務內容,了解自己在這個場域之中要做什麼:交易員、業務員、計量專家…。實習生在上課的發言表現會納入記錄,除了正確與否,重要的是臨場應變,這些都是決定他們日後是否錄取的依據。 三,安排資深指導員,傳承複雜精細的經驗 教師、醫師、心輔師等等專業工作領域,資格限定往往較為嚴格,對於實習的安排也格外慎重,所以往往會安排資深的工作者擔任指導員,以半年到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密集給新成員指導。 以愛荷華大學為心輔諮商學生安排的實習為例,實習諮商師會將個案諮商的過程,打成逐字稿給本身的督導看,讓督導來給意見。這樣的工作,一直到成為正式諮商師之後都需要做,只是隨著愈來愈資深有經驗,密度會漸漸減少。安排督導或指導員,對實習者和企業都是較高的成本,但也可以達到較深入的效果,是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四,給實習生具重要性的實作任務 面對具有基本知識與能力的實習生,可以給他們實作任務;在實作任務之中,實習生最能發現自己能力的極限、學習的價值、自己適合的工作方向,自己適不適合這分工作。而且這樣的任務可以是有真正的重要性。例如,高盛會要求實習生分析真實的個股,為每個參數估計數值,然後在真正的主管會議中簡報──主管們會真實的批評實習生的工作成果,若被實習生說服了,也會真的成為交易。 五,為實習學生安排公司內輪調 有一類實習的安排,實習生不必參與深入、宏大的計畫,但也可以學到珍貴重要的知識,就是短期密集輪調。例如,輔大織品系的合作實習公司,在暑期實習的兩個月內,每一星期到不同的部門:業務部、設計部、生產部(打板、立體裁剪、車縫等)…。雖然實際上是做傳遞、影印等細節工作,但是可以看到公司全貌。 若商展中的廠商以實習生為名義找年輕人發傳單,可以嗎?(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南澳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餐飲管理系也和西澳柏斯(Perth)的凱悅合作,實習學生在半年之間,要輪調每個部門,包括西餐、中餐、點心、中央廚房、VIP club。這些安排,能讓學生快速了解企業、產業全貌,更早思考未來發展,並且知道學習與加強能力的方針。 如前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過的,實習在本質上,應該仍然是一個學習的歷程。而實習也和任何學習歷程一樣,都需要認真設計方法,達成這個目標。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學校如何和企業合作提升實習的成效;下一篇文章,我們將討論學校可以如何幫助學生,從實習中學到最多。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虛有其表怎麼辦?經營實習的「裡面功夫」──大學的藝術之二十八
大學校園 停辦系所評鑑後,大學如何品管?
作為國家品保機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會逐步調整評鑑或認可方式,協助大學因應系所評鑑停辦後的變革。(陳秉宏/攝) 國內大學系所評鑑自2006年開始已歷經二個週期的實施與發展,今(2017)年教育部宣布未來大學及技專校院系所評鑑將朝停辦方向規劃,改由各校自行決定是否辦理及其辦理方式,引起大學對後續如何因應的諸多討論。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一直以來承教育部委託辦理系所評鑑,近日也積極蒐集相關資訊,考量國內外高教發展現況與趨勢,提出系所評鑑停辦後,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與觀點供大學參考。 教育部停辦系所評鑑的原因 綜觀教育部自今年起不再主動辦理系所評鑑,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原因: ▌1.高等教育評鑑政策逐步朝向多元及專業品保調整 2015年12月,教育部修正《大學法》第5條,將大學評鑑作為「政府教育經費補助」的文字刪除,且規定大學評鑑應符合多元、專業原則。至此,大學評鑑的內涵已經轉向多元與專業品保方向推動。此外,《大學評鑑辦法》亦配合進行多次修訂,配合專業評鑑機構的認可、自辦外部評鑑的學校系所評鑑結果認定,以及評鑑結果與行政連結的脫鉤,型塑出系所評鑑可依學校需求辦理的客觀環境。 ▌2.「自願型」評鑑符應國際趨勢及發展 近年來,各國高等教育評鑑的發展已漸趨成熟,一些已發展國家的大學也經歷了兩輪以上的評鑑,這使全球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制度由政府直接介入的「強制型」,逐漸轉為以「大學需求為導向」的「自願型」評鑑模式。現今亞洲一些品質保證制度較成熟的國家,例如紐西蘭、泰國、日本、印度、澳洲等,評鑑的辦理皆主要聚焦於大學校務評鑑,系所評鑑則朝專業化及國際化方向發展。 ▌3.回應兩週期系所評鑑結果 一般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自2006年由教育部委託高教評鑑中心辦理以來,第一週期(2006-2010)及第二週期(2012-2016)的評鑑結果通過率分別達87.1%及90.8%(江東亮,2016),顯示有接近與超過九成的系所,皆能達到系所品質保證的門檻與具備自我持續改進的作法,讓教育部有實務的依據來調整系所評鑑作法。 系所評鑑停辦後的狀況分析 教育部停辦系所評鑑,無疑是希望能給大學專業系所更高的辦學自主空間,並減輕系所準備一次性評鑑的行政負荷。教育部公告刪除《大學法》及《大學評鑑辦法》中,將評鑑結果作為學雜費及經費獎勵補助、增設調整系所及調整招生名額的參據,已一定程度降低了大學評鑑對學校發展的干涉。不過,這是否代表系所評鑑就此消失而走入歷史?系所是否從此不再需要面對評鑑所帶來的壓力與負荷呢? 若從法規與實務二個層面分析,首先,現行《大學法》第5條中仍規定大學應定期對教學、研究、服務、輔導、校務行政及學生參與等事項,進行自我評鑑;而教育部亦須定期辦理評鑑,作為學校調整發展的參考。教育部身為國家最高教育主管機關,必須依法負起對大學辦學品質監督之責,如此看來定期辦理「校務評鑑」實為依法行政的結果;而系所評鑑則可鬆綁由大學依自身發展及需求來辦理,就不必然需由教育部負責推動。 故「校務評鑑」可定位是「依法辦理」的規範,而「系所評鑑」則非教育部須主動辦理的評鑑類別,大學校院可視其「需要」(如學生受教權益確保、學校特色發展、學生畢業後出/回國進修或工作之權益、境外招生、與國外大學學術合作等項),進行評估後,決定是否辦理及辦理方式。 再由實務層面來看,系所評鑑既然成為「需要」導向,則大學應有選擇的空間來決定是否辦理。會讓大學系所選擇辦理系所評鑑的主要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國際學歷接軌認證的需要;另一則是教學品質保證的認可。 ▌1.國際接軌認證的需要 目前不少專業領域在國際流動與相互認可上已頗具發展規模,包括醫學、工程、商管等學門都有高度國際化的需求。以醫學系為例,國內13個醫學系畢業生若要能夠至美國等先進國家實習或執業,其學歷就必須獲得國外認可機構認可。目前高教評鑑中心內的「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簡稱為「醫評會」或TMAC),早已成功將臺灣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故透過TMAC此一專業機構的認可程序,國內醫學系得以順利進行國際學歷接軌與認證。 另一方面,高教評鑑中心過去也與「馬來西亞學術資格鑑定機構」(Malaysian Qualifications Agency, MQA)簽訂評鑑結果相互認可的協議。MQA係為馬來西亞國家品保機構,無論是在資歷架構或學位認證上,臺馬雙方已經有許多討論及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專業領域的認證須尊重由專業機構各自認可外,臺馬兩國的一般大學系所,只要經過各自品保機構的評鑑認可,系所畢業生的學歷即可相互採認。在目前臺灣國際處境較為敏感的局勢下,透過品保機構相互認可來協助國際學歷接軌,也實為一理想可行的方式。 因此,大學系所應自行考量是否有此種需求,如果系所內的國際學生或僑生數量較多,會涉及到學生返回母國後學歷是否被採認的議題,則系所應透過各種管道來暢通國際學歷採認,其中之一的管道就是經由品保機構的評鑑認可,協助建立國際對系所辦學品質的信心與認定。 ▌2.教學品質保證認可的需要 此外,過去兩個週期的系所評鑑雖帶給大學系所諸多負擔,不過在歷經過程與改善後,系所普遍在辦學投入、過程與結果面皆已獲得評鑑的經驗及認可,具有一定程度的品保認證。未來系所在教育部不主動辦理評鑑後,也必須持續確保教學品質,提供教師與學生研究與學習支持,保障其權益,並透過自我品保機制的規劃與實踐來進行自我檢視與持續改善。 過去系所是被動的接受評鑑,沒有選擇空間,現在系所必須主動思考是否需要被評鑑,或是如何建立自我品保機制,以維繫利害關係人及社會大眾對系所辦學品質的信心。 大學系所的因應之道 基於前述分析,以下整理大學在系所評鑑停辦後的因應之道,從實際需求面來看,可能會產生以下四種可能情形: 製圖:大學問45.33.36.58 ▌1.系所不辦理外部評鑑 這可能是一般系所接收到停辦訊息後的直接反應。不過,停辦系所評鑑主要是指教育部不會主動辦理,改為將辦理的權責交由大學系所自行決定。而系所為了要持續維持教學品質,應有來自內部的自我品保機制規劃與落實,這機制不一定僅限於外部評鑑,可依系所專業特性、發展特色、組織運作與師生組成等要素自行發展。 在現行校務評鑑的評鑑項目與指標中,大學必須提出上一週期校務評鑑與系所評鑑的檢討與改進作法,提供委員審視。未來校務評鑑仍會依循此方式,故大學系所可以選擇不辦理外部評鑑,但仍須有內部自我品保的規劃與運作,並於校務評鑑中說明呈現,以此審視內部品質保證機制的成效,以及大學系所確保教學品質的成果。 若大學及系所認為發展內部品保機制頗為專業與複雜,或是考量學生學歷與國際接軌的問題,那麼尋求專業評鑑機構進行品質認可,實為較佳的選擇方式。此種可能性又可分成以下幾類: ▌2.自費洽高教評鑑中心辦理 由於教育部已不主動辦理系所評鑑,故執行大規模系所評鑑所需的相關費用也將不再編列。未來大學系所如欲委託高教評鑑中心辦理系所評鑑,勢必會採取收費方式。高教評鑑中心會精算執行評鑑各項業務(如委員遴聘、交通住宿等)所需費用,提出不同系所規模的不同收費標準與方式供參考,同時逐步改善評鑑或認可方式,盡可能簡化流程,提高實質效益,並從「服務」與「陪伴」的角色,協助大學系所推動認可。 ▌3.自費洽國內外其他專業評鑑機構辦理 除高教評鑑中心與醫學院評鑑委員會外,國內外尚有許多專業的評鑑機構,可協助執行一般或專業領域系所的品質保證認可,包括台灣評鑑協會、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等,都是已獲高教評鑑中心認可的國內機構,具有完善而豐富的認可制度與經驗;國外則如美國公衛教育委員會(Council on Education for Public Health, CEPH)等。 不過,因國外專業評鑑機構為數不少,系所在選擇時,應先確定是否為高教評鑑中心認可的評鑑機構,以確保委辦結果具實用價值。 ▌4.系所自辦自我評鑑,並自費向高教評鑑中心申請評鑑機制及結果認定審查 國內目前已有不少大學在教育部授權下辦理並完成系所自我評鑑,主要方式係由大學自行規劃評鑑機制,經審查通過後進行自我評鑑作業,結果再經審定後,即可由高教評鑑中心認定完成認可程序。日後大學系所亦可透過此方式,自行規劃內部品保機制送高教評鑑中心審查,中心也會規劃出審查程序、審查標準、送審時間、收費標準等作業程序供大學參考。此方式由於大學辦理過程及結果會由高教評鑑中心協助審查,通過後,間接可獲得馬來西亞及其他國家品保機構認可其評鑑結果,這對系所自辦的結果也會多一層效益與保障。 系所品質是大學辦學品質的基石 停辦系所評鑑對大多數人心理上來說應是鼓掌叫好的政策,不過仔細思考後,可了解其實就是將系所評鑑從「依法辦理」轉型到「依需要辦理」的過程。尤其系所是大學校院最基礎與最重要的單位,系所辦學品質如果不佳,大學整體教育品質必定受到影響。因此,在少子女化與國際化的高教浪潮下,確保系所品質實為大學校院必須面對的主要課題。 教育部不主動辦理系所評鑑,並不代表系所評鑑不重要,而是系所品質應由大學校院自身負起社會責任。此一新的政策亦符合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審議會」(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HEA)所公布的「國際品質原則」原則一:「品質與高等教育機構:確保高教品質是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及其全體教職員的主要任務」(Hou, 2016)。 而高教評鑑中心面對政府停辦系所評鑑,也開始努力思考如何稱職的扮演起國家品保機構的角色,以協助系所因應局勢的變革。因此,除了提出前述面對評鑑停辦後的建議外,亦會持續針對改變,發展出具體的因應方式。 持續品保與國際接軌 目前高教評鑑中心與全球品保網絡皆有密切聯繫,並已受到「高等教育品質保證國際網絡」(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QAAHE)、「亞太品質網絡」(Asia-Pacific Quality Network, APQN)及CHEA等國際品保組織高度肯定。高教評鑑中心品質保證的專業度既已獲得各國品保機構認可,必能提供大學發展內部品保及國際教育時最強的後盾。 加上現今東南亞國協(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正積極推動區域資歷及共同品質保證架構,促進區域內品保機構之間的相互認可,以達成東南亞高等教育共同區的目標,高教評鑑中心作為一個國際認可的專業評鑑機構,將持續開拓與東南亞國家品保機構的共同合作關係,讓臺灣高等教育品質可以被東南亞國協國家所認可,盡力協助大學系所的國際接軌,並且持續提供臺灣各大學之各項評鑑諮詢及服務,協助政府確保臺灣高等教育的品質。 ◎參考資料 江東亮(2016)。第一、二週期系所評鑑結果的啟示。評鑑雙月刊,62,14-16。 Hou, A. Y. C. (2016). Principle 1: Qual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s. In Uvalic-Trumbic, S. (Ed.), The CIQG international quality principles: Toward a shared understanding of quality (pp. 7-14). Washington, D.C.: CHEA.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評鑑雙月刊第67期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教育部停辦系所評鑑與各大學因應之道
大學校園 【105下半年】大學8校系所評鑑,七成五通過
教育部委託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105年度下半年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於6月底公布評鑑結果,共有23所公私立大學校院接受系所評鑑。 針對日間四年制學士班,「大學問」(www.unews.com.tw)從這23所大學中整理出受評鑑的學士班(不含進修)共8校20學系,列出其評鑑結果供參考。其中,15個學系評鑑結果皆為「通過」,「有條件通過」的有3學系,剩下2學系因停招則「無認可結果」。 系所評鑑「通過」的校系 在受評的8校20個學士班中,有15個學系的評鑑結果為「通過」。 系所評鑑「有條件通過」的校系 學士班中評鑑結果為「有條件通過」的學系有3所。包括康寧大學的餐飲管理學系,以及國立金門大學的都市計畫與景觀學系、護理學系。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表示,評鑑結果為「有條件通過」的受評單位,必須於一年後接受追蹤評鑑。 系所評鑑「無認可結果」的校系 康寧大學的保健美容學系和時尚造型設計學系,於105學年度起停招,因此僅給予改善建議而不給予認可結果。 評鑑目的在確保學習成效 第二週期系所評鑑的評鑑主軸為「確保學生學習成效」,強調學生學習成效的品質保證。系所評鑑項目包括五大項: 1.「目標、核心能力與課程設計」。 2.「教師教學與學習評量」。 3.「學生輔導與學習資源」。 4.「學術與專業表現」。 5.「畢業生表現與整體自我改善機制」。 評鑑主要目的在了解各大學系所對於確保學生學習成效機制的運作情形,並且促進系所建立內部自我品質改善機制,發展辦學特色,邁向卓越。 ★資料來源: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網站「評鑑結果」專區
大學排行 2017世界學術排名,臺灣7大學進500強
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於8月中發布了2017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臺灣一共有13所大學進入800強,和去年一樣,今年也是相同的7所大學在500大排行榜中,只是名次有異動。 想知道臺灣有哪些大學入榜?而國際哪些大學在學術排行10名內?一起來看看「大學問」(www.unews.com.tw)的整理。 臺灣入榜13大學 在500名以內的臺灣7所大學,和去年一樣只是名次略有變更,仍是臺大和中國醫藥兩所大學在200名以內,而成大和交大名次皆從去年的四百名左右爬升到三百名左右。 今年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擴大到800名,臺灣有6所大學首次入榜,在500-800名間,其中臺科大是唯一上榜的科技大學。 學術排名的指標與權重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評比指標有四大項,分別是:教育素質、教職員素質、科研成就,以及人均學術表現。各評比項目的指標與比重如下表。指標中,關於國際獎項的獲獎量占了統計比重的30%,而學術論文的數量評比則占了40%。 2017世界大學學術排行TOP10 世界大學學術排行前10強中,只有劍橋和牛津是英國大學,其餘8所都是美國的大學。 而在百大排行中,日本有三所大學入榜,分別是:第24名的東京大學、35名的京都大學,以及84名的名古屋大學。中國入榜百大的則有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占48名和71名;新加坡今年入百大的則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為91名。 ★資料來源: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17 =====【小編提醒】===== 各種大學排名的指標比重不一,因此對於排名結果,可以當作學校強化改進與資源投入分配的參考依據,而非著重在名次高低。在參考排名前,應先了解各類排名評比的指標,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喔。
大學校園 給大一新鮮人的大學生活指南
Photo credit: Phil Monger via Visualhunt / CC BY 我是陳念慈,就讀陽明大學牙醫系三年級,畢業於高雄女中,在學校參加過牙醫營、愛杏管弦樂團等社團,以及亞太牙醫學生年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參訪等交流活動,盼未來能去日本進修。 兩年前上大學時,最期待的莫過於第一次離家,能獲得完全的自主權,一天24小時能自己安排,不用補習、不用每天關在壓力鍋裡念書,得以發展自己的興趣、體驗人生。學期剛開始時,同學們都享受著這樣的自由,大夥時不時揪團享受青春。 自由獨立&自主管理 然而大學不能只是玩樂,伴隨自由權利而來的便是責任義務,比起自由,更正確的說法是「自我管理」。有了自主權,如何運用這些自由的時間去充實自我,並對自己的時間管理負責,便成了重要的課題。 而在生活管理的過程中,體會到最多的便是維繫自己18年生活的家庭是多麼偉大:經濟支持、生活照顧,以及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一切自己來才明白有多麼不容易,在外頭自己生活除了自我獨立,回到家中更會多一份感恩的心。 自主學習&團隊合作 大學與高中最大的差別莫過於以下兩者:讀書方式、團隊合作。不像高中時有小考鞭策自己讀書的進度,大學的科目大多只有期中考、期末考,也因為少了學測的壓力,念起書來常沒有方向感;且大學活動多,常會與考試時間有所衝突,積到最後一刻熬夜念書是常見的事情,然而高中那套壓力鍋的念書方式若硬搬到大學使用,又將錯失許多體會人生的機會,這兩極之間如何拿捏,便是大學重要的課題;再者,不像高中大多只要顧好自己的成績即可,大學不再是個人取向,報告大部分是團體報告、舉辦活動也需要每個成員共同努力。團隊合作成了不可或缺的能力,如果自己的部分表現欠佳,拖累的常是一整個團隊,責任感、溝通協商、團隊互助亦為必修的課題。 然而以上僅為大學必備能力的基本款,我認為最重要的能力還是「自主學習」。學校教導我們的知識是死的,但未來職場是活的,要能把所學運用於未來,除了精熟課業外,勢必還有更多課本外的知識需要學習,包括:具體的語言、技能,也可以是抽象的經驗、領導能力。哪種知識都好,最重要的是不斷學習,充實硬知識、軟實力,並培養能欣然接受新事物、接受改變的胸懷。未來就業職場環境日新月異,以牙科為例,植牙、矯正等技術不斷在進步,現在假牙製作更融合3D列印技術,若沒有不斷自主學習的能力,從業後將會面臨缺乏競爭力的問題。 摯友夥伴&體驗生活 最後,若要說大學兩年讓我最回味的事情,無疑是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同體驗生活的美好,以及團隊合作後達成目標的成就感。 我在系上最好的朋友們也都是管弦樂團的成員,平時我們便會互相分享近況,也常會找喜愛的曲子一同玩耍,若找不到譜,大夥兒便拿出電腦開編曲大會,每回練習總是充滿期待,在台上時總能一同融入喜悅的旋律中。大二這年我擔任弦樂團長,必須帶領大家參加全國音樂比賽,除了管理出缺席、練習進度、與各團員及指揮溝通、跑行政程序,還必須安定軍心、凝聚向心力,其中經歷許多壓力、灰心喪志,是他們給予我鼓勵與建議。在繁忙之際,是他們伸出援手助我度過難關;在軍心渙散之際,更是他們一起陪伴我,帶領大家繼續努力練習。最後在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下,終於獲得美好的成果。大學離開了親情的舒適圈,友情便成了另一個避風港,有群人能一起生活、成長,一起為未來努力,互相支持與鼓勵,我想是大學生活中最美麗的風景。 人家常說大學是人生中最自由、燦爛的一段時光,我想二十年後回味起來,我也會舉雙手贊成。想學什麼新事物就盡情去嘗試,只有這段時光能如此自由運用;有什麼神奇的構想就努力去實現,只有這段時光有那麼多夥伴可以一起完成;希望大家在未來的大學生涯之中都能盡情地體會生活、充實自我,在人生旅程寫下最美麗的青春篇章!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選才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體會生活,充實自我
高中校園 2017國際物理奧林匹亞,勇奪3金2銀
由左至右:王少群、陳允中、白奇剛、陳宣叡、謝豐仰。 我國5名學生參加2017年第48屆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在全球86個國家、395名的參賽學生中,獲得3金、2銀的佳績。 3金2銀,表現出色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高賢忠教授等1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選拔訓練營及決賽4階段。5名學生經過國內各階段賽程,在2,355名學生之中脫穎而出,代表我國參賽,個人表現成績優異。 國際物奧考驗臨場反應 國際物理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簡稱IPh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年度物理競賽,目的在促進物理教育的國際交流,也促使學生認識物理學的重要性。由於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規模逐年擴大,遂有分區預賽,即2000年亞洲物理奧林匹亞競賽的出現。 國際物奧的賽程分兩天進行,一天為理論競試,另一天為實驗競試。其中理論試題含三道題,總分30分,競試時間全程為五小時。而實驗試題含一至二道題,總分20分,競試時間也是五小時。試題難度高,範圍包括力學、剛體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和分子物理學、震動和波、電荷和電場、電流和磁場、電磁波、量子物理、相對論、物質等領域,雖用中學數學即可解出,但也考驗學生的臨場反應。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近5年平均排名前3 我國自1994年起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67金、24銀、18銅及8面榮譽獎,近5年參賽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3名,參賽學生於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及2016年的競賽中均全數榮獲金牌。
大學校園 【學海計畫】5個經驗分享,讓你勇敢築夢出國去
Photo via Visualhunt 教育部「學海計畫」開辦至今,包括選送優秀在學生出國研修的「學海飛颺」、勵學優秀生專屬的「學海惜珠」及專業實習的「學海築夢」及「新南向學海築夢」等4項計畫(★請參考:【學海計畫】大學生海外研修實習,別錯過),已選送2萬1,640名學生出國,提升青年學子的國際移動力,拓展國際視野。自105年起,教育部試辦「學海A 」計畫,整合國內大學與國外知名學研機構合作資源,以跨校方式選送國內優秀青年學子出國實習,提供具海外攻頂潛力的青年學子,跨校競逐國外蹲點機會。 參與這些計畫的學生在國外期間,除在專業領域進修、研習,亦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體驗各國文化特色,同時也將臺灣熱情、友善的一面傳遞給各國人民,每一位都是國民外交青年大使。 研修水產養殖,學習各國技術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曾奕燕同學透過105年學海飛颺的補助,前往西班牙拉斯帕爾馬斯大學研修水產養殖課程,學習到營養性育種新知識,同時也透過與同學們的互相交流,學習不同國家水產養殖現況及技術,另外,在國外也曾參與海龜的放養,藉由這項參與,喚醒每個人對週遭環境及保育工作的重視。 增進國際理解,跨領域文化溝通 學海惜珠獎助計畫代表國立政治大學黃孟平同學,選擇赴泰國曼谷大學交換研修5個月,其中,跨領域溝通課程是令他收穫最多的一門課,課堂上他認識了埃及、伊朗、印尼等來自世界各國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大幅增進對新南向國家的理解,以及國際文化認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 實地參與仲裁,解決貿易爭端 國立交通大學林誼勳同學則透過「學海築夢」計畫赴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實習,該機構提供解決全球商業交易爭端之仲裁。仲裁程序通常不對外公開,該生除參與機構之日常運作,並實地參與仲裁程序,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寶貴機會。 國外企業實習,儲備專業能力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黨傳翔同學透過「學海A 」計畫赴遊戲產業大國-日本的SEGA遊戲株式會社實習。SEGA是一間有紀律、有規模的嚴謹企業,組織劃分明確,分工詳細,學生因而學習如何有效率地執行一個重量級的龐大專案。 另外,東海大學陳律瑾同學亦是透過「學海A 」計畫赴義大利訂製家具公司CHIAVARI.SRL實習,他從實習中理解到義大利高級訂製家具業的定義與要求。另外,與來自經濟系領域的實習生一起工作,學習到成本與市場的概念,在設計與製作行銷企劃時有更全面的思考。 「全球化」、「少子女化」及「數位化」等趨勢是未來各先進國家所須共同面臨的課題,而「全球移動力」更是未來人才的首要關鍵能力。青年學子若能具備跨文化的溝通力、適應力、專業力及實踐力,才能與世界無縫接軌,成為全球公民在世界各處發光發熱。
高中校園 一個高三學測生對教育的困惑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資料照片) 在捷運上聽見兩個16、17歲的學生說著,模擬考錯三題就沒有心中想要的級分了,同時討論著哪一科、哪一個版本錯幾題就掉一個級分。而這個話題,充斥在我生活的周遭,班上同學也常說著一樣的話,尤其是重視成績的學生們。 僵化的教育,以追求高分為要 臺灣的教育,讓學生們執著於一題兩題的差異,斤斤計較,但卻無法普遍讓學生想去思考──面對中華民國政權現在在國際上的困境,能否自己組織出策略解決;卻無法普遍讓學生知道世界上現在最急迫的議題,並且嘗試解決或自己推估日後可能會面臨的議題。 許多學生迷惘:為何而讀書?為什麼教學現場無法引導思考並且解惑。我碰到的許多長輩,甚至認為與其思考為何讀書,還不如趕快投入唸書更實在。這樣的心態很詭譎,教育教出了學生無奈的服從精神,卻無法引導自由思考,找出心中問題的答案沒有來得比考高分重要。 歷史講義上列了表格,一欄寫著歷朝動亂、一欄舉出改革措施。我們課本中有著大量平淡的敘事知識,一個措施則大多三兩句話帶過,卻少見著重篇幅描寫分析困境與改革措施間的脈絡,以及細究策略背後成敗的原因。 考試體制讓學生明白,最重要的不是有無真知灼見,而是就算用刪去法,做再多考古題也在所不惜,只要填對ABCD就好。對學生思維養成的不用心、對學生創造力的不重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不在意,我們的體制,教出了許多服膺現況的庸才。 要創新發展,就要重視思維 高二地理課堂上,老師分享:「大家可以發現,在產業鏈當中,高度發展的國家(像是美國)通常扮演著創新、研發的角色,這也就是他們往往能開啟產業潮流,保持領先地位,賺取產業鏈中最大利潤的原因。相較之下,臺灣大都扮演著代工的角色。所以,同學們,要加油,臺灣的未來就寄託在你們身上了。」 即便有些長輩發現了創新的重要,他們用著相同的體制:大量灌輸知識為主的方式,教育新生代,並且引頸期盼著有朝一日學生能開竅創新,卻從來不用重視思維的方式培養學生。什麼樣的體制,就容易培養出什麼特質的學生。我們現在仍用著斤斤計較、不重思考的方式教育學生。 我是高三生,明年一月考學測。我仍對這樣的體制感到疑惑,然而,我好像無從選擇,只能服膺現況了。我很害怕,害怕自己變得愈來愈題題計較,或許將來的某一刻,我重視做考古題的程度會高於我關心重大國際新聞的程度;或許將來的某一刻,我會因為自己多答對或多錯一題而有了極大的心情起伏,而這種起伏可能高過於察覺司法體制不健全之處的感受;或許將來的某一刻,我會忘記自己曾經有過這些疑惑,然後考了一個漂亮的級分,並且認為自己是人生勝利組、臺灣的菁英,以此為傲,並感謝體制讓我獲得利益。 至此,只好承認,我很平庸,我無法想出解決方法,也缺乏勇氣跳脫體制。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對教育體制有感的學測考生
大學校園 實習,應該更精準地安排─大學的藝術27
近年來,談到產學脫節,許多人都將實習視為一帖救方,認為實習可讓學生與企業兩相得益。有些學校將實習列入「畢業門檻」之一,不少學生認為實習經歷有助就業,所以努力找實習機會。然而,實習隨隨便便就辦得好嗎?隨便辦理,就能帶來神奇的效果嗎? 普遍整體看來,台灣許多學校與企業推實習,往往是因為歐美流行,於是我們也有樣學樣、形式照抄,並不清楚實習功能目標,也沒有完善的的運作規劃。 認為把學生放進企業自生自滅就是實習,或者,任企業差遣使喚學生,學生就會學到東西??這些都是太粗糙、太天真的想法。 在商展中,可能看到許多實習生參與在其中(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認清實習的功能與目標 懷抱粗糙而天真的想法進行實習,其實成效往往不好。 因規定而被迫實習的學生,常常都沒有從實習中真正受益。我曾訪談過某些學生,他們明明抱定讀研究所的決定,但學校要求實習為畢業門檻,而且主動安排到學校的相關企業。企業基層主管和員工,基於公司政策,不會反對;而且,既然公司不付實習生薪資,若看到學生態度消極、無意願參與,也不會勉強。公司常常是給他張桌椅,讓實習生在辦公室自習讀書,不要求他們參與企業工作。 實習生為符合畢業要求,或是增加履歷內容,去申請實習,心態上往往只是為了「拿到這個資格」,而不以實習為學習、見識,及謀職的前哨,他們也不會在實習階段全力以赴地學習、深入了解、鍛練自己。 另一種情況是,企業將實習生視為免錢廉價(免錢)勞力,讓實習生做重複性的作業,這樣的實習規劃對學生益處很有限。有些學校對於學生勞力被無償剝削不聞不問,甚至主動出賣,其實十分令人齒冷。 將實習列為畢業門檻要求的學校,常會要求學生撰寫繳交實習報告,但是,將實習當自習來用的學生,或做重複低階事務的學生,還是可以寫出一分報告,即使內容空洞、充滿抄寫拼湊,教授通常不會加以拆穿──因為也許根本沒有認真審閱。 實習到底有什麼功能,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才能精準討論,實習該怎麼設計。 如果在商場、百貨當實習生,可以從中學什麼?(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幫助學生在就業前鍛練「綜合判斷力」 美國一線公司在僱員的時候大致上的認知是:從好學校畢業不是壞事,但那也不夠,他們想知道一個員工的綜合判斷力。以高盛為例,該公司在實習後是否留用,要業務單位的主管判斷,單位主管的錄用,是關鍵且唯一的條件。 一個學生被留用的原因很多,但判斷力是最重要的,在何時做什麼事和誰說什麼話,沒有規則可依循。這件事和考試分數無關,也是沒有人能教的。例如,在高盛實習的實習階段,主管和正式員工會觀察實習生的綜合判斷力,若是說錯話,開錯玩笑,都會被列入考量。年輕人若在實習中意識到自己缺乏重要的判斷力,在畢業前可以及早學習與彌補。 測試「人格特質」與產業、專業環境適配性 許多企業知道,除了專業知識之外,人格特質也相當重要,而且某些專業與企業,特別需要某種人格特質的人;例如,金融交易員或業務員,為人必須要主動熱忱,這件事,在學歷、成績單上看不出來,一次面試也不見得能準確判斷。 高盛銀行的徵才代表曾公開發言,該公司對於成績分數不在意,也不很重視財金方面有多深的知識。比較在意他們的人格特質──要教財金理論在短期就能辦到,但要教人格特質是不可能:他知道何時及如何求助嗎?他犯錯會承認嗎?他願意拼命完成任務嗎?他能同時處理多件複雜的事嗎?他熱中於學習嗎?高盛的其他同事們會喜歡他們,他有親和力、好相處嗎?而這些事,在比較長的實習過程中,都可以觀察到。 使學生「深度了解某特定業界」 每一個企業、職位,工作內容和環境差異極大,適合截然不同的人。實習的重要功能是在正式求職前,讓企業和習實生有機會深度彼此了解,未來企業選擇新進員工、學生選擇企業,比較不會出錯。因此,歐美發展成熟的實習制度,讓企業願意認真經營實習,因為通常都有選才的意圖在背後。 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生了解,在這個環境、在這一批人之中、做這樣的事情,自己覺得自在還是難受。實習也讓公司有足夠時間了解哪些人合適進入這間公司。美國暑期實習通常是三個月,除了上班時間的共事也有下班後的共同活動,如此長且密集的相處,必然可以深入看出各人真正的性格。如此,學生可以減少選錯企業、職位的風險,企業也較不會遇到僱人後短期間就離職,浪費訓練與行政資源。 實習是個深度了解特定產業、企業、專業的過程,在此,特別強調「深度」與「特定」兩個概念,這是實習的最大好處,也是最大限制。 被迫、形式化、無目標的實習規定,寧可沒有 實習的好處確實在於它的特定與深刻;在學校,聽再多校友分享,無論如何,都是間接,而且受限於當事人的經驗。學生直接到企業中實習,可以深入了解該產業趨勢、該企業經營實況、該商業領域專業分工,甚至可以精準地爭取潛在的工作機會。 但是,缺陷也在於它的特定與深刻:在一個企業的風氣與文化,不能代表這個產業;一個企業中如何看待一個專業,也不能反映這個專業在每個地方的工作狀態;不同產業之間更有截然不同的體質與結構,不是所有經驗都可以在產業之間順利移植。 如果實習可以是個精準的安排,顯然可以受益甚深。但如果實習草率進行,也可以只是浪費時間。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想想論壇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學與業壯遊】被迫、徒具形式的實習,有啥意義?──大學的藝術之二十七
高中校園 2017國際數學奧林匹亞,榮獲1金4銀1銅
前排由左至右:高暐竣、王師宇、鄭容濤、後排由左至右:李雙言、鄭天鈞、邱于賓。 在2017年第58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的111個國家615名參賽學生中,我國參賽學生表現優異,共獲得1金、4銀、1銅,國際排名第9名。 1金4銀1銅,個人世界排名30 我國代表隊由國立中央大學統計研究所傅承德等10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經由初賽、複賽、選拔營及決賽等過程,選出6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其中以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學生鄭天鈞成績最佳,獲得金牌獎,個人世界排名第30名。 國際數奧靈活,考驗正確思維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簡稱IMO),是專為20歲以下的中學生所舉辦的國際數學競賽,也是國際科學奧林匹亞中歷史最悠久的賽事。 國際數奧競賽分兩天舉行,試卷共有6道題目,滿分42分(每題7分)。參賽者每天有4.5小時來作答3道試題。題目以中學數學課程為範疇,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等四大類。難度大,靈活性強,富於智巧。參賽者不見得需要具有高深的數學知識(例如微積分),但需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基本功,以及堅韌的毅力和創造性,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的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於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除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外,亦可分別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的獎學金。獲得榮譽獎者則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 臺灣平均排名前10 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是目前我國參加的奧林匹亞競賽中規模最為龐大的競賽,自2008年起參與本項國際競賽的國家已超過100國。我國自1992年起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37金、88銀、22銅及8面榮譽獎,參賽26年以來我國國際平均排名為前10名。
大學校園 【106陸生來台】最愛學系TOP10
106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學士班的榜單已於7月初公布,這些來臺的陸生都選擇讀哪些科系呢?從陸生聯招會的統計數字可見,陸生喜歡就讀的前10熱門學類以電資工程為首,其他依序則為企業管理、財務金融、外國語文、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電算機、大眾傳播、會計、經濟等學類。 來臺陸生首選學系TOP10 106學年度學士班陸生選填志願前10名學系一覽表 電資工程最熱門 106學年度,陸生來臺就讀選填志願以電資工程相關學系最熱門,有4千多人次選填。其次依序為企業管理和財務金融相關學系。而這三類學系在去年也是陸生選填志願的前三名。 跟105學年度相比,陸生喜歡就讀的前10熱門學類仍維持不變,只是順序有些許變化。在這十名中,名次較去年晉升的學系有企業管理相關學系、外國語文相關學系、產品設計相關學系、以及一般大眾傳播相關學系。 文組遠多於理組 在排行榜中,若以文組與理組兩大類來看陸生選填志願的情形,則可見文組學系占了80%,數量遠遠超過理組學系。再細細觀之則可發現,理組陸生多集中在資訊相關學系,而文組陸生則以商業管理、傳播設計、語文學習為主。 若從學院角度來看,陸生來臺選填志願以商學院的學系占比最高,包括財務金融、企業管理、會計、經濟等相關學系,選填志願人次總數最多,可見商管相關學系為多數陸生所愛。而理工學院(電資工程、電算機一般)和設計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也是受陸生青睞的熱門選項之一。 ★資料來源: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http://rusen.stust.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