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情報 / 校園

大學校園 【中央特殊選才】新住民之子 正向改變的力量
國立中央大學希望透過特殊選才,招收在文學、數理、科學、資訊、工程等具單一學科優秀能力,或具其他特殊領域天賦及強烈學習意願的學生,能讓學系找到真正有熱情且符合系所特色之學生,使其適性發展。並有部分學系組優先錄取不同教育資歷學生(含境外臺生、新住民及其子女、經濟弱勢學生、持有ACT或SAT成績者、實驗教育學生),以鼓勵在相對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仍努力向學且具有特質者的學生到中大就讀。 新台灣之子 傳承土地與文化記憶 中大第一屆經特殊選才入學的趙澤民同學為新住民之子女,目前就讀中大地科系三年級,由於其單親家境清寒,入學後即安排至系辦工讀,並發動系所募款,聯合校內慈幼同心社提供急難救助金,且中大教官亦協助學生向縣市政府申請特殊境遇證明與相關補助,並提供校內各式獎學金資訊,減輕其就學期間之經濟負擔。學系導師與中大行政同仁亦會不定期關懷其課程學習及生活狀況,針對學生需求提供協助與輔導,並安排他參與科技部研究計畫,一方面學習資料處理,另一方面也能獲得助學金補助,得以專注於課業。 趙同學對於地質方面的專業科目較有興趣,大一整年的「普通地質實習」必修課程即得到94的高分,且每天會花1小時加強英文自學以彌補語言能力的不足。此外,趙同學參與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期能提倡原生家鄉文化,並自行邀請講者到中大進行演講,演講題目是關於復興台灣母語。幫助交趾陶或其他廟宇的傳統工藝,讓傳統工藝產業的產業模式發生改變,傳承模式也由師徒制走進學校。趙同學參與專題製作,由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的錢樺老師指導,主要是想研究海洋的沉積物傳輸,特別是在近岸地區,源自於從小生長在高雄的濱海沙洲上,觀察海邊的侵蝕與堆積現象。並於去年底與地科院朱院長一同代表中大出席106年教育部年終記者會,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 趙同學參與跨領域社會參與學分學程,期能提倡原生家鄉文化。 中大特殊選才 播下改變的種子 中大於105學年度首次試辦特殊選才,迄今4年共有11個學系參與,共計提供37個名額,且105-107學年度列為正取的考生中共有7位具備經濟弱勢或新住民子女身分(招生名額22位,共計錄取3成以上家庭社經背景相對弱勢之考生)。 因著入學管道的開放,中大的案例即為透過知識推動弱勢學生想改變社會的念頭,輔以適當的教育方式激發特殊才能學生的興趣與成就感,協助學生對於文化傳承的知識啟蒙,並帶來自由和解放的平等教育,使具不同教育資歷或潛能之學生於校園中相互激蕩,發展出新的創意及視野。 ※資料來源:國立中央大學
校長開講 【新北】臺藝大校長陳志誠:聽心裡的聲音找到天賦
在家人反對下仍堅持不放棄藝術創作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認為,每個人都有美感及自然的天賦,因此如何著重身體知覺、聯覺等感官的啟蒙和開發就非常重要。他說,藝術創作必須從此基礎加以專業技能上的反覆練習,就算不走專業創作也能透過特殊天賦開展而有其他或跨域發展。 我們擁有與生俱來的感知能力,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這些就是天賦能力。只要我們適當開發感官能力即可產生很多潛能,而之所以有音樂、美術等課程的訓練,即是為了觸發這些視聽最敏銳的能量。法國先進文化的社區會成立藝文中心,社區小朋友一週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待在那裡看電影、學鋼琴、畫畫和玩遊戲等,即是藉由藝術環境與學習,讓視覺、聽覺等感官知覺天賦締造連結與開展,再以遊戲刺激身體聯覺、觸覺。 而就算沒有那樣的藝文中心,大自然的生態也是最佳的感官開發場所,我童年時常在小溪釣青蛙、到海邊抓熱帶魚,玩樹木上的金龜子,或是躺在草地上仰望天空,這段童年和自然環境相處、互動的時光,深深影響我感官能力的開展,對我在藝術上的發展其實是非常有幫助的。 認為大自然的生態也是最佳的感官開發場所的陳校長,在創作現場勘景。 練習讓身體記住 藝術,並非一般人所想的天馬行空、靈感或謬思等揮毫一蹴而成。藝術,首重上述本質課題而形成的基礎實踐;創作,也是經年累月的淬煉而來。記得開啟我走向藝術領域的國一美術恩師,當年要求我用鉛筆練習畫線條做基礎訓練,必須各線粗細長度一模一樣,且線的密度越畫越高,直到你能掌握力道、控制你的工具,能夠在紙上如行雲流水般畫出一致的線段為止。這樣的基礎訓練即在於讓身體知能能進行其形象記憶的本質。 藝術不同於「我思(意識)故我在」的理性思維模式,它常常要靠重複的練習才能學會。以芭蕾舞來說,光是基礎墊腳站立的姿勢,不是光靠老師告訴你技巧,你就能馬上學會的,必須花時間練習才能正確站立;即便學會了,你還要讓肢體動作達到優美的狀態,這更需要長時間不斷地練習,直到身體意識記住,進而隨時隨地能輕鬆地表現出來。 此外,工具的瞭解與控制也很重要,不管是鉛筆、毛筆、畫筆、炭筆、原子筆,甚至是拍立得、單眼相機、數位相機、手機拍照等,各種工具有其特性,呈現的效果也不同。所以除了開發感官天賦、不斷進行以中介媒介來實踐外,也要懂得掌握工具,當然「觀察」體悟,主體與對象的關係也都是創作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抱頭痛哭仍堅持 當初決定學藝術時遭到家人反對,激烈時也曾經獨自抱頭痛哭,但我仍堅持不放棄,終於獲得父母親的贊同,也認為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拿我那位當醫生的表弟來說,薪水雖高但工作環境充斥生病愁苦的人;相較之下,我走藝術這條路並沒有不好,整天能夠思考與觀察美的事物。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學藝術只有非常優秀的人才有出路,實際上各行各業何嘗不是如此,不管是學藝術、學醫或是其他專業,你都必須努力,必須比別人傑出,才能有自己的位置。 因此,在考量職涯發展時,經濟因素雖然重要,但人生價值和幸福指數也不可忽略。同學們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往往只看熱門科系,或是未來有明顯職涯方向的專業,但我建議應將未來生活品質納入考量。各行各業皆有甘苦,就如同醫師、律師或許是令人稱羨的職業,可是大家並沒有看到他們背後的辛勞和付出。所以,不一定要接受固有的價值觀的影響,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追隨興趣所在,宏觀考量時代發展趨勢,努力學習,唯有堅持才能走得長遠。 創作不是學藝術唯一出路 如果學藝術的同學未來不打算以創作為主,以電影系為例,不當導演還是能從事攝影、燈光、劇本等專業工作。若不畫畫亦可以在臺藝大學習博物館管理或文化政策等其他領域的專業,將來可在博物館或美術館、文化部工作。現在臺灣各縣市的博物館、美術館愈來愈多,私人畫廊也有不少工作機會,不管是管理或策展,甚至制定藝文政策等都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有著專業藝術背景更能讓你如魚得水,同時,臺藝大也因應時代環境,逐步建制實踐生態系統的學習環境,讓同學將來能成為T型領導管理人才。 以現在的環境而言,擁有一技之長已不能確保任何人的未來,除了專業外,也要橫跨不同領域。舉博物館的中階主管為例,除了須具備藝術專業外,也要能擁有管理的能力,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臺藝大的學生除了可以跨系選修外,也可跨校選修,出國進行國際交流、交換,儘可能地多方接觸學習,藝術道路才會寬廣。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陳志誠 小檔案 ★出生:1964年 ★現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學歷:清水高中、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專科、國立巴黎(聖德尼)大學造形藝術系學士、國立巴黎(聖德尼)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巴黎(聖德尼)大學美學藝術科技與藝術創造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美學哲思、藝術理論與創作、現代與當代藝術史、策展、藝術文化經營與管理、文化政策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藝術學群美術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設計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高雄】輔英科大校長顧志遠:找個人生典範多學習
從專注於生產力及品質的工業工程學者,卻「意外」投身以醫護專業為教育主軸的輔英科技大學校長顧志遠認為,不管產業如何變遷,重要的是堅守自己的志趣與志向,在每個當下做到最好,才能突破過去、創造未來;並在職涯中找到至少一個可仿效的典範,以恆心毅力堅持初衷,就能拓展自我的極限。 現在年輕人比以前的我們浪漫,在學時或剛畢業就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而「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小店」式的創業,通常始於一個理想或機緣,每個小理想都代表著未來的可能性。這和過去台灣產業變遷方式,有所同也有所不同,過去,在輕工業起步的年代,大量僱用人力的大型公司少,以家戶為單位的「微型創業」盛行,自家設立的小工廠,前廳加工或做電子零件,後房則做為生活及接單的辦公室,為的是「求生存」,從微型「家工廠」慢慢發展成「加工廠」,有足以溫飽的收入是那個年代,每個黑手及白手起家者的夢想與小確幸。 如今,臺灣產業已轉型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市場型態,從茶飲到咖啡廳、從餐車到餐廳,屬於這個世代的創業夢有了不同的體現,人們的創業夢更加進入提昇生活的層次,產業雖有不同,創業的歷程是一樣的,都是一種謀生方式。年輕人創業,但要能存活、做出特色,規模小無所謂,若有明確的目標,謀定而後動,未來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顧校長認為年輕人創業規模小無所謂,但要能存活、做出特色,未來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堅守其志,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很多大公司的老闆,以前家裡都是開小工廠,還有許多企業家也是白手起家,從產品做出特色、並以服務加值建立口碑,再將事業規模擴大,從生產端的製造業到行銷的連鎖展店。譬如已是世界名人的郭台銘先生,由母親標會而得的10萬元及十名員工開始創業,在不到十年的時間,擴展成為1600萬資本額的事業,進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代工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管是創業或成事的過程必有辛苦與挫折相伴,只要立定人生目標,接著就是向著目標成就自我,微事業終有一天也會變成大事業。 創業要有很強的心智和毅力,在臺灣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和別人不一樣的專業特色或亮點。就讀於技職校院的同學們,能提早認識產業的發展,與做好未來職涯發展的準備,是何等的幸運啊!但只要能夠找到志趣、方向,畢業後也能創業,也有自我實現的機會。 建議年輕的同學們,可以試著想想,要把自己打造成什麼樣的人,並從這些創業成功人士中找一個可以模仿的對象。你可以學習他的目標,他的路徑、他的成功經驗。可是,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自己,各人所具備的條件與特質並不同,有些人的條件是家境優渥,有些人是非常聰明,有些人則是運氣很好,所以必須依據自己的興趣和個性,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典範」,當成效仿的目標。 向成功典範學習 人生已過半百,影響我最深兩位典範:一位是張光正教授(現任中原大學校長);另一位是王國明教授(曾任元智大學校長),他們都是我的「典範」。張校長為虔誠基督徒,畢生推動全人教育,堅持「愛」是教育的主導力量,他從不媚俗,在他每個工作中都堅持要為學生打造一流高教環境,因為「發揮個人潛力就是成功」,對我而言,中原大學的這段教育工作,是個以信仰化實作的挑戰,張校長讓我對教育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而王國明教授是我碩博士班的指導教授,他致力於服務業的作業與創新管理,堅持踐履篤實的教育方式,認為找到天賦,不如找對方法,他為我畢生的學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他認為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自律,成功離你更近,啟發了我對管理本質的深刻了解。 我人生中這兩位「典範」都是很執著的人,我間接地觀察並學習他的風範以及看待事情的角度與觀點。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盡善盡美,這就是他們的影響力。張教授或王教授的一言一行,讓我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意義與價值。我學習到做人做事的處世態度:一個人要成功,必須要有恆心和毅力。就像有句座右銘「君子立恆志」如果總是在立志,卻沒有付諸行動,是完成不了事情的,一旦有了目標,就應該要盡善盡美、做到最好。 興趣決定目標 年輕人對未來茫然是正常的,但透過瞭解不同領域成功的人,不僅可以學習做事方法,也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典範,以他為目標,朝這個方向努力。我推薦多閱讀一些偉人傳記從中獲取他人的經驗。找到目標後,還需要恆心與毅力去執行,即使是從事社會公益,或將興趣發展成志業,都是需要恆心的。唯有堅持才能在專業領域中做到傑出。 其實各行各業都有前途,主要是看興趣和志向。我小時候對管理就有濃厚的興趣,大學聯考時我堅守只填選管理相關學系的志向,結果考上了交大管理科學系,大學畢業後,因為對產業的創新與價值提升極有興趣,研究所時轉向工業工程與管理領域,這就是我始終堅守的志趣與志向。 同學在中學階段就應該開始做「經營自己」的準備,其中最重要的是認識本我與自我,以及完成未來職涯發展的探索,如果同學現在仍無明確目標,還處於興趣摸索階段,請先以文、法、理、工、商、農、醫等領域為範圍,找出自己最感興趣或不排斥的領域,升上大學後,慢慢地將目標更具體化,再逐步調整,以確定未來發展的方向。現在大學學風自由,同學們可以跨領域學習或雙輔主修,只要你確定目標,可多多利用校內資源,學習不同的專業,甚至做為未來創業的準備。以休憩系的同學為例,如果在學期間同時修長照的相關課程,未來就有這方面的優勢,可以創業專門承包銀髮旅遊的業務。因此,鼓勵同學多方了解成功人士的經驗,確定自己的方向,有所覺悟,學習專業之餘不自我設限,專心一志地成就自己。 輔英科技大學校長 顧志遠 小檔案 ★出生:1961年 ★現職:輔英科技大學校長 ★學歷:成功高中、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學系學士、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服務作業管理、作業研究、經營模式創新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科技管理學類、管理學群企業管理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工程與管理類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108課綱】左營高中探索課 綠活圖紮根鄉土
配合新課綱的推動,高雄左營高中校定必修課程左營「好」學-行動探索課程,團隊教師自行編製教材,已完成校園綠活圖、左營社區綠活圖的繪製,並與紐約綠活圖總部申請註冊,進行調查社區永續生活、自然、社會與人文景點繪製的綠色生活地圖。 左營「好」學-行動探索課程設計強調以學科出發的自主行動、以符號媒體的溝通互動、以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的社會參與。由左營「好」學的行動探索進而學「好」左營,完成一門「好」左營學的課程。 什麼是綠色生活地圖? 綠色生活地圖是1992年從紐約開啟的一項國際性活動,全世界已經有超過55個國家600個社區完成地圖。這是一種有趣的環境教育活動,為了畫地圖,每個人親自在巷弄中探尋走訪綠色資源的過程,發掘自己環境的人事物,培養出特有的在地情感,啟動人們在生活中具體實踐環保。 跨域合作「綠活圖」 左營高中張簡玲娟校長表示,歷經兩年時間,左營「好」學-行動探索教學團隊,已完成校園綠活圖、左營社區綠活圖的繪製,尤其是社區綠活圖,總共涵蓋42個景點與60個綠活icon。這些景點呈現左營地區在歷史發展脈絡下所形成的傳統聚落與軍眷村空間分布、廟宇與居民的連結、文化保存再造的型態與特色、生態景觀的利用與維護、永續綠能的規劃與開發。 這門課程最大的特色在於跨域合作的精神,在第一年選修試跑階段,以一位老師上課,其餘老師觀課的輪流模式,讓學生、老師們也見識到不同領域間的能量及優勢。透過課後的交流與回饋,整合各主題,結合成以人文與自然兩大主軸的一門與真實脈絡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 由社會科、國文科、自然科、藝能科等教師共同設計課程,以社區資源、生活經驗為真實脈絡學習資源,課程分為人文、生態、節能、飲食四大主軸,讓學生採取自主學習,利用感官學習、觀察參與、閱讀理解、行動探索的學習方式,達到跨域整合、社會關懷的核心素養。 永續綠學習連結在地 學生可將所學運用在自己所處的社區進行調查與訪談,選擇繪製綠活圖為期末報告的表現任務。綠色生活地圖不僅可以作為學生認識社區,發現問題的起點,探索過程中的社會參與,更可以連結起學生、課程與地方,進行課程與在地需求的連結並回應學生興趣,使學習更具延續性與自主性。 除了繪製綠活圖,也可以行動方案、旅行企劃書、多媒體製作、口述歷史的方式進行表現任務、達到行動探索的教學目標並養成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問題解決、社會關懷的素養能力。 自主學習「地方學」不僅是一門認識鄉土的學問,可以打開我們的眼睛,用心去感受地方的美、發現破壞美的原因、提出解決的方法、進而延續它的美好。 (本文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圖文由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節錄),原文請見第15期:左營高中教學團隊「新課綱」,完成校園、左營社區綠色生活地圖
校長開講 【屏東】屏大校長古源光:避險心態無法面對危機
當教授時有著「古大刀」之稱的" target="_blank" >國立屏東大學校長古源光認為,教育是不能填鴨的,必須培養探究的精神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面對危機時,才能真正擁有生存能力,能夠自救甚至救人,「避險」並非唯一正解。 現在的教育傳達給孩子的是「避險」的觀念:碰到危險就要閃躲。舉例來說,對於玩水這件事,無論是父母或師長,幾乎都是教育孩子不准到河邊或海邊玩水,以避免危險發生。但比起用禁止的方式,我認為教導孩子如何在危險環境中生存的能力,如游泳、自救的方法,甚至是救人的技能,更加重要。真正的安全,不是避開危險,而是認識危險。 大人們所認定的安全範圍愈窄,孩子與世界的互動就會愈少,在學習上也會卻步不前,不敢去嘗試。與其如此,不如教導學生要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甚至在困難中幫助他人;遇到問題,如何用自己的方法、現有知識,以及網路資訊去找解答。只有認識到沒有所謂的「正解」,懂得去解決問題、調適壓力,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 古校長認為,真正的安全,不是避開危險,而是認識危險。 父母要懂得放手 教育有三個層面,家庭教育是第一個,第二才是學校教育,第三則是學生從學校畢業後走進的社會教育,這三個部分息息相關,且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比重更是遠大於學校教育,學校教育不過是生命中的一小片段,從家庭就要教導孩子擔負責任、獨立思考。所以教育不是只在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各自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我常說一個笑話:「兩隻腳的動物不如四隻腳的。」一般來說,四隻腳的動物生下來1-2個小時後會跑,如小牛、小羊、小馬等都是生下來沒多久後就跟著媽媽身邊跑,媽媽不可能抱牠;而我們兩隻腳的動物用雙手去抱生下來的孩子,一直抱到長大成人,還脫離不了父母的羽翼保護。但這樣的呵護,無法讓孩子學習獨立謀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父母應學著適時放手,讓孩子成長。 教得少學更多 在康乃爾大學讀研究所時,我受到美國教學方式的衝擊。當時有朋友說不要修太多課,四門課就是極限了,這在臺灣是很難想像的。無法修太多是因為課業繁重,通常第一堂課結束後,教授會指派「閱讀作業」,必須讀很多相關論文和資料,另外也會有「回家作業」,必須將課堂中提到的理論,研究有多少人曾提出相同或不同的說法,再彙整出「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是具有啟發性的,大家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學會蒐集資料後如何整理、歸納,到最後分析,產生自己獨立的判斷。 在成為校長前,長達20年的教書生涯,我把美國的教學方式帶到課堂,當年被學生稱作「古大刀」,「上課不點名、可以遲到」是我的授課守則,通常學生聽到前半段都會興奮拍手,「但是不能比老師晚到,且鐘響後就馬上發考卷」,這是我的堅持,希望同學下課後仍要好好準備與複習,以激發積極的學習態度。此外也透過和學生的互動改進教學,讓每個座位都是「搖滾區」,實踐「教得少,學更多」,讓學生有更多自由去發掘熱情。 古校長(中)推動學習輔助犬應用在特殊教育領域。 提早職涯探索,規劃未來 有些同學讀大學時仍是茫然不知自己的目標何在,自然不懂得充分利用大學資源。我建議同學,在高中階段就應該多接觸不同職業的場域,藉此探究自己未來想過怎樣的生活、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越早開始職業探索越好。高中時的我,非常擅長各項球類運動,運動就是我的休閒娛樂,因此在考上臺大化學系和國防醫學院(現為國防大學)時,卻為了「當醫生沒時間運動」這樣天真模糊的概念,棄醫生而選擇化學系,後轉至化學工程系打算當「工程師」,甚至引發家庭革命。事實上,念哪所大學、哪個科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來畢業後你會做什麼、願意做什麼、想要變成什麼。 以我的小女兒為例,她從小看柯南,長大看CSI,對心理學很有興趣,對動物科學也非常深入,但首選目標臺大心理學系卻沒考上,反而讀臺大動物科技系,但她不放棄,同時修動物系和心理系兩系的課程,花了9個學期念完,成為雙學士。最後,拿到歐盟獎學金持續進修心理學。她的「學習動機」因為興趣而增強。因此我鼓勵同學,若對某一領域有興趣,就算本科系不是當初首選,也可利用大學跨域選修的資源,持續不放棄,終能成就自己的夢想。 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古源光 小檔案 ★出生:1954年 ★現職: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學歷:臺灣省立屏東中學、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食品工程、薄膜技術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化學工程學類、生物資源學群食品生技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化工群、食品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高中校園 【2018總統教育獎】陳裕安&簡國洋,不畏困境向上
「2018年總統教育奬」在五月中旬進行頒獎,以大專組8名、高中職組12名、國中組18名及國小組18名,共有56位學生獲獎。以不畏困境、奮發向上的精神,在逆風中勇敢前進。透過獎項讓更多人看見這群學生的努力,面對人生中不同的逆境,為社會帶來鼓舞與力量。(2018總統教育獎獲獎名單) 總統教育獎於2001年設立,是國家最高教育獎項,自開辦迄今,共有1053名學生獲獎,除了彰顯國家對學生優良品德及特殊才能的重視,更激勵學子見賢思齊,激發向上學習的動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高中職組獲獎者陳裕安、簡國洋的故事。 陳裕安-「克服挑戰,創造未來」 成長於臺東縣南端的大武鄉,父母經常因為吸食非法物品進出監獄,祖父在國小時過世,生活都是由叔叔和祖母管教,母親目前仍在監獄,父親在國中畢業那年罹患肝癌,無法工作,在105年2月逝世,家中仰賴祖母和叔叔在家賣冰塊維生,堂哥和兩位姐姐都在大學就讀。 裕安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經濟狀況不良沒有接受學前教育,小時候有相當嚴重的語言障礙,幾乎沒有人能夠聽懂,別人講話速度稍快她就聽不懂,有段時間非常害怕開口說話。國小到特教班接受語言治療,情形稍有改善。於臺東女子高中求學期間,選擇居住在臺東家扶中心設立的希望宿舍,從國小時就開始接受家扶中心的扶助,住宿期間學會煮菜、修理更換生活用品,漸漸養成自立自強的習慣與信心。 高中時一直在成績最優秀的自然組班級。高一代表學校參加全國高瞻計畫,以生物類作品獲得銀牌獎、高二時科展以物理類作品獲得前往花蓮比賽的資格,高三代表學校參加物理組學科能力競賽(宜花東區),目前已錄取成功大學不分系學士學程。裕安希望能在大學階段學習物理或電機相關專業知識,成為就業的能力,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工作。最希望母親能脫離毒品的控制,能為她的表現感到開心和驕傲。 從小就接受到許多善心人士的幫助,陳裕安常會透過課餘時間擔任志工以回饋社會,感覺到不再只是接受幫助,而也能有所貢獻。陳裕安家庭功能不健全且為低收入戶,但她不怨天尤人,能樂觀面對各項事物。學業優異是理科長才,更知曉積極奉獻回饋社會。自立自強,認真學習,樂於付出擔任志工,服務他人。其學習精神與待人態度,足堪楷模。 高中職組陳裕安。 簡國洋-「克服逆境,奠定成功的基石」 陽明高中簡國洋歷經生活的經濟壓力、體認到家人的艱辛積並極嘗試走出困境。他相信,所經歷過的,都將成為人生中豐富的養分,也是成長過程中超越現狀的穩固基石,更是積極面對未來、成功的動力來源。目前經由特殊境遇升學管道錄取臺大職能治療相關科系。 國洋出生低收家庭,父親有身體及精神疾病,目前仍在醫院治療中。母親罹患癌症且有躁鬱症纏身,小妹是輕度身障(頑固型癲癇)。家中生活重擔,都落在罹癌母親身上扶養全家人。高一時,母親情緒身體每況愈下,家中經濟雪上加霜。簡國洋決定休學工作,以分擔家中重擔。歷經工作體會到,沒有專業技術很難翻轉困境,經濟弱勢是一時的,但能力弱勢是終身的束縛。於是復學重返學校尋找具備的專業。復學後,持續打工以支付生活開銷,並更專注讀書,申請獎學金補貼家用。母親罹癌時,他慢慢了解她的辛勞;母親躁鬱症發作時,他逐漸懂得體諒她的難處;妹妹飽受癲癇痛苦時,他對社會上許多像妹妹一樣疾病纏身的人更能感同身受。 在校擔任保健志工隊長,負責認真、到天使發展中心打掃環境並協助照顧身心障礙者、參加真善美基金會公益洗車募款活動,籌備老憨兒建立訓練室所需經費,照顧、陪同失智老人,努力付出、貢獻服務。擔任班長,帶領班上完成競賽、學科活動,無私分享課業知識及自身生活經驗,鼓勵同儕積極學習與生活。 父親殘疾,母親罹癌並有躁鬱症,小妹則為頑固型癲癇患者。國洋面對家庭困境,雖曾困惑迷惘,但仍以正向態度迎接困境及挑戰,勇於承擔責任,學業名列全校前3名,並擔任班長及熱心弱勢團體的志工服務。樂觀進取、奮發向上,翻轉自己的人生,成為學子典範。 高中職組簡國洋。 高中職組獲獎名單
大學校園 【臺師大】108年成立教育學院學士班,不分系招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臺師大)明年9月將開設「教育學院學士班」,以不分系方式招收22名學生,讓學生多元學習、延後分流,培養學生雙重專長,拓展出路,培育企業所需跨領域人才。 教育學院學士班 大一不分系 因應跨領域學習趨勢,臺師大參考國內外大學現況,成立不分系「教育學院學士班」,提供一至二年的基礎養成課程及探索輔導後,學生可選擇教育、社會、心理、學習、健康、家庭、領導等主修領域,另可修習不同輔修課程,大二或大三再銜接到七個學系提供的專業課程,在「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全面推動學程的特色下,可以提升多面向的專業能力。 臺師大近年來推動大學課程改革,透過降低各系必選修至75學分,使學士班學生跨域修習雙主修、輔系、學分學程的比例占約50%;並與臺大、臺科大合作成立臺灣大學系統,每年三校跨校選課學生超過五千人,也推動基礎課程免修認證、創業學分學程、專責導師制度、首創教師同儕觀課、特色領域教師評鑑標準等制度,透過資源妥善分配,推動教學卓越。 專業學院 跨域整合延後分流 隨著AI、大數據時代來臨,傳統學科分野越來越模糊,也越需要跨領域整合,這學期開始,臺師大新成立兩個院級專業學院:「學習資訊專業學院」和「生命科學專業學院」,使屬性相近的學系整合資源,建立專業發展環境。「學習資訊專業學院」設於教育學院之下,包含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及資訊教育研究所。「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則設於理學院之下,將生命科學系、營養科學學士及碩士學位學程、生技醫藥產業碩士學位學程及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予以整合,將更提升競爭力。 現在先進國家如美國,都以學院招生,大一不分系,學生入學後再分系。「延後分流」的設計,可以讓大一學生對各學系有更深層的認識以及了解自我的興趣方向,大二選擇學系時可以有更適合的選擇。目前全國約有逾10所大學開設不分系學士班,多數設計大一、大二是整合性課程,希望學生先了解各領域面向,再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及專長,到了大三再選一個喜歡的主修,進行專業分流。
大學校園 【屏科大】健康水果珍珠 創農產新價值
在臺灣時有報導水果生產過剩果賤傷農、食品添加物影響健康的問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謝寶全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將臺灣珍奶以及產量過剩的多種水果結合,研發出以百分百水果加上不含磷酸酐無磷酸鹽過量問題的修飾澱粉,做成天然健康、色彩繽紛、Q彈的珍珠粉圓,除讓國人吃的健康,提升水果利用率,並增加農產品之附加價值。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將臺灣珍奶以及產量過剩的紅龍果、香蕉及鳳梨等多種水果結合與屏科大鮮奶調和成水果珍奶。 水果珍珠,解決過剩問題 珍奶有多少商機?一年賣10億杯,全球牽動1.5兆元產值。根據經濟部主計處統計,臺灣每年可以賣出10.2億杯的休閒茶飲,平均每人每年消費44杯,市場潛力龐大。 屏科大戴昌賢校長表示,珍珠奶茶是代表臺灣飲食文化重要的特色,但一般市售的珍珠都含有較多化學添加物,謝寶全教授用食品科學的專業研發出天然且造福國人食品安全的水果珍珠,不只口感風味極佳,又能提升農產品的銷售。 技術研發,提升農產價值 謝寶全教授表示,紅龍果受人矚目的深紅天然色素,屬於健康型色素具有排毒解毒、抗衰老、美白皮膚、養顏、減肥等功效。近幾年需求量大增,農夫們前仆後繼地栽種,導致產量過剩價格下滑,因此開發這個紅龍果風味的珍珠提升銷量。除此之外,氣味撲鼻的香蕉、鳳梨,也因供需失衡及不易保存使得價格低落。 研究團隊針對紅龍果、香蕉及鳳梨等水果及幾項食品添加物的問題加以改善,百分百利用多種鮮豔水果的天然色素,使用不含磷酸酐之修飾澱粉,無磷酸鹽過量的問題,又保有延緩老化、改善彈性、降低糊化溫度等特性,開發出不含焦糖色素、無磷酸鹽、色彩繽紛、Q彈的天然水果珍珠粉圓,除可讓國人吃的健康,提升水果利用率,並增加農產品之附加價值。目前有許多廠商正積極接洽技轉,未來可望在市面上,食用到屏科大研發的水果珍珠。 研究團隊開發出不含焦糖色素、無磷酸鹽、色彩繽紛、Q彈的天然水果珍珠粉圓。 ★圖文由教育部電子報同意授權轉載,原文請見第827期:珍愛農民珍惜健康 屏科大研發水果珍珠
校長開講 【台北】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溝通合作是人生必修課
曾是上市公司總經理,現任大同大學校長的何明果,橫跨產業與學術,他說,擔任上市櫃公司主管是每天都在打仗,而當校長則是一個長期抗戰,但「找對人做對的事」是不變的準則! 台灣的教育是以篩選為目的,太過於強調背誦,即使是物理、化學也要靠背誦才能「考高分」,然而這些死記的知識在畢業後,卻無法真正應用到生活中。必須將知識轉化為可運用的能力,不管是商科、設計或工程等,同學都應該具備實作、語言等能力;此外還要多元接觸、跨領域學習,不放棄每個學習機會,努力加強自己的能力,「形勢是客觀的,成之於人;力量是主觀的,操之在我」,是我的信念。 何校長鼓勵同學應將知識轉化為可運用的能力,且不放棄每個學習機會。 找大方向不會走錯路 填志願時,興趣指引我方向。我知道自己喜歡理工、想做工程、當科學家,當時也分不清工程師和科學家的不同,就由大方向去歸類,化學考不好就屏除相關科系,其他物理、電機、機械等系都是屬於物理的範疇,就這麼一路填下來,進了大同工學院(現為大同大學)機械系。 就讀機械系後,才發現機械分很多領域,做控制較接近電機、做材料則接近化學,修了大一化學,才發現化學其實還蠻有趣的!於是選擇讀材料,結果到美國讀研究所後,因為有獎學金,對機器人也有興趣,再轉到自動控制,之後研究重心就在機器人、控制等領域。我認為,高中生不用太擔心未來出路的發展,讀工程以後就是機械工程師、電機工程師,這其實是很刻板的分類。同學要記住,技術和知識只是你的工具,態度才是你的跳板。 另外,不要盲目追求「熱門科系」。在我讀國、高中時,因為登陸月球的關係,流體力學這一門課變得熱門,到大四時則開始流行機器人,過一段時間又變奈米微機電很夯,你就會想:我是不是讀錯了?其實,像AI人工智慧也歷經繁榮與兩次起落,現在因為軟硬體的進步,結合機器人後,AI又再一次席捲大家的生活,而這段時間可能很多人都已經轉行了。但事實上產業不斷在變動,最重要的是具備相關知識、不斷進修,培養隨產業應變的能力。 父母可關心但不主導 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興趣,但父母的影響也很深遠。我小時住在眷村裡十坪大的房子,到美國讀研究所以前,一路從明德國中、成功高中,然後到大同工學院(現為大同大學),沒有離開過中山北路。對於出國拿博士學位這件事,是我小時就有的想法,父母對我的影響很深。 父親在我們三姊弟求學過程中都會給予建議,姊弟由於個性不同也有不同的發展。當年我姊姊想讀電算,卻在父親的勸說下改當數學老師,雖然現在收入穩定但心中不免有些遺憾;而我弟弟則有自己的想法,棄父親建議的電機而讀商管後來當業務,父親雖不認同但仍給予一樣的支持,現在弟弟成了上市公司的總經理,發展也不比當初讀電機差。至於我,小時候成績不好,但很會畫畫,父親買很多畫冊給我參考,希望我至少可以當畫家,如果他知道我現在在當大學校長,一定樂翻了!我建議家長,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多關心,如果孩子有明確的志向或想法,輔導他即可,盡量不主導。畢竟,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現在大學教育是全人的訓練,技職教育更會具體訓練某項專業能力,所以不管同學最後選擇什麼方向,切記不要被科系限制了自我發展。念大學是思考未來的開端,也是發展「能力」的過程。 高中時即有明確志向的何校長(右一),喜歡理工、想做工程、當科學家。 合作應變把事情做好 團隊合作在現今社會非常重要,我之前同時在學校任教和大同公司兼職,常被公司指派去救火,13年大概換13個職位,在不同部門中整併組織,使其轉虧為盈,期間持續在學校上課,帶研究生、發表論文、主持科技計畫,當然不可能所有事都自己一個人完成,而是了解什麼事要給什麼樣的人去做,發揮團隊合作的效益,加上「把事情做好」的態度,讓我可以同時橫跨產業和學術兩大領域。 記得當時在大同公司第一份工作是機器人部門的總經理,只有「機器人」三個字跟我的專業領域相關,工作內容實際上是在管理部門;你會發現,當總經理不必什麼都懂,因為組織是團隊合作,只要一個正確的態度和邏輯思考,組織自會發揮它的作用。 每個專業,都有該領域思考的邏輯。舉例來說,有一個海外華人發起的組織團體Connecting Taiwan,邀請各領域專家利用遠距教學與學生分享相關知識。負責的團隊中有一位是希捷科技(Seagate)的主管、另一位是NASA火星登陸計畫的副總工程師(註)。兩位都是非常頂尖的科學家,但是從事的行業不同,做事的方式也不一樣。希捷科技的人的想法是:「不斷求新,挑戰增加硬碟容量,快速反應市場的需求,邊試邊做,這個不行還有其他方法」;而火星計畫的思考方式則是:「失敗不是選項,一次就要到位」。這樣看似衝突的思考邏輯也能一起合作完成重要任務,因此,每個人都要懂得如何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彼此協調把事情完成,「懂得合作」是一項重要能力,也是人生中不可少的一項任務。 此外,現在行業變動快速,更要縮短你的反饋周期,一旦事態的發展不夠好或不如預期,就要快速調整。另一方面以火星計畫來說,這次若失敗沒做好,下一次就沒你的機會了。因此,你需要的是,周密的計劃以及在現實中盡快測試自己的想法,把握機會、迅速應變。 註:火星登陸計畫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太空探測計畫之一,曾於1997年與2012年成功登陸火星,大同電機工程系校友劉登凱擔任該計畫之副總工程師。 大同大學校長 何明果 小檔案 ★出生:1961年 ★現職:大同大學校長 ★學歷:成功高中、大同工學院(現為大同大學)機械學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自動控制、機器人學、虛擬實境系統設計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動力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大學排行 【U.S. News】2019全美大學排行TOP10
今年9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發表了「2019全美最佳大學排行榜」,普林斯頓大學蟬聯第一,哈佛大學居次。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於1983年開始對美國的大學進行排名,提供學生作為入學的參考依據,1985年以後每年更新一次。此年度排名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可說是大學排名界具影響力的榜單。 2019全美最佳大學TOP 10 榜首普林斯頓大學已經連續六年擊敗哈佛大學,蟬聯全美第一,且其為十名榜內學雜費最低的學校,同時是美國第一所完全沒有學生貸款的大學;若拿到獎學金,一般家庭的學生也可負擔。 今年由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和耶魯大學4所大學並列第三,杜克大學也較去年爬升1名,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則維持在第10名。前10名學校和去年一樣,只是名次略有變更。 排名的指標與權重 U.S. News 全美大學排名的指標有七項,其中學術聲譽、學生保持率,以及師資資源等三項,占比都在20%以上,影響排名較大。指標的權重也會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對其重要程度的判斷而調整。 七項指標分別是: 1.學術聲譽:占22.5%。 2.學生保持率:占22.5%。包括畢業率(80%)和新生返校率(20%)。 3.師資資源:占20%。 4.新生素質:占12.5%。 5.財務資源:占10%。 6.畢業率表現:占7.5%。 7.校友捐贈率:占5%。 ★資料來源:U.S. News: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小編提醒】 排行榜的名次只是一個參考值,並非一成不變。且各種排行評比條件不一,也不能代表大學的唯一評價。不過,當同學在眾多大學中難以抉擇時,排行榜有時不失為選擇時的參考指引。
校長開講 【屏東】屏科大校長戴昌賢:勇於迎向困難,淬鍊獨一無二
許多人抱持著「科大不如普大」的刻板印象,但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長戴昌賢認為,每個人的學習模式不一定相同,用適合自己的步伐向目標前進就好。積極的態度是關鍵,跨域的整合能力才能讓提高未來「觸及率」。 如何讓自己的價值超過22k、擁有更好的人生?取決於「被取代的難易度」。一般而言,工學院畢業起薪多為35-40K,而農學院則是30K起跳,但這些科系念起來相對辛苦。 以機械系來說,無論念普通大學或科技大學都會遇到「五力一工」(即靜力學、動力學、熱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及工程數學),因為概念抽象又難懂,學習過程就會比較辛苦,比起餐飲類科系的實作課程較難看出成果;農學院則不只是務農,範圍涉及農產、畜產、森林、生物科技等,課程份量也不輕鬆。 屏科大的農業相關科系就鼓勵同學走入農村,實際參與後就會知道農村生活不是只有摘摘水果、挖挖地瓜那般浪漫。這些科系皆需要投注持續的努力,才會有點成績。但是,當你通過這些「困難」歷練後,自然能培養出不易被取代的能力,擁有高薪的未來就不是夢想。 一般來說,科技大學的學生在實作上有較大的優勢,加上高職升上來的學生普遍具有吃苦耐勞的特質,因此為業界所喜愛。所以,不管是讀科大或普大,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讓自己的選擇變成最好。 戴校長認為,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讓自己的選擇變成最好。 動手做再學理論 做學問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從學術理論下手,必須念很多的書,但這對某些學生來說比較困難;另一個則是以基礎學科為底,利用實作驗證心得後找問題的癥結點,再回頭探討理論。這就是學術與實作兩條不同的學習方式,後者成為博士或老師的也不在少數,只是走的路比人家長、比較辛苦一點。但是,只要願意花時間投入心力就會有收穫,加點企圖心則會更突出。 技職體系的同學們不要因為選擇一條不同的路,就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在學校最重要的是培養自信心,即使學科理論不比台清交好,那就專注在實作上、藉由動手做找到表現的舞台。驗證學習成效的最佳方式就是透過競賽,有信心後再去充實理論。 成為想要的自己 我認為,技職體系的孩子並非「不是讀書的料」。很多家庭因素沒有提供足夠的學習環境,造成學習落後。像我一直到上了國中,才知道英文要背、要學音標,但這並不表示一輩子就這樣。建議同學善用手邊一切資源,利用網路查詢,從各種管道吸收知識、找到方法,還是能奮力直追,只要你有目標,朝著願景堅定前進,就有機會成為想要的自己。很多事就看你想不想做而已。 我也不是學霸型人物,因為父親的影響,從小抱有「航空夢」,並持續朝目標前進。父親是軍人,身上好幾處槍傷,晚年也飽受傷口之苦,我聽著父親征戰的故事,深感武器精良、船堅炮利的重要性。 南一中畢業後,雖然考上清大動力機械工程學系,但對研發武器的雄心,讓我選擇就讀中正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現為國防大學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走上從軍之路。當時的志向是航空領域,我內心也很清楚「航空夢」光靠念大學是無法實踐的,因此每天早上4點就多起床讀書,考上臺大機械工程研究所,之後再繼續赴美攻讀航太工程,也算完成了夢想。 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目標你才有努力的方向,而興趣往往也是目標設立的來源。因此同學們在國高中時期,除了念書也要廣泛接觸,探究自己的興趣,最後聚焦訂下目標,朝著前進。 戴校長年輕時就有研發武器的雄心壯志,因而走向從軍之路。 外語力與資訊力不可少 不管選什麼科系、走哪條升學管道,都要多方充實自己,培養外語能力和資訊能力,讓自己的「觸及率」增加。多學一種語言,就多一項掌握知識的機會,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英語的使用率依然居高不下,所以在國高中職時期就不要放棄學習英語的機會。此外,還要有判斷資訊真假的能力,再更進一步,掌握創新科技的能力。 現在的產業環境,需要的是跨域人才。舉例來說,國際飯店的硬體設備要維修、客戶資料需要資訊人才設計軟體來管理、櫃台需要熟悉語言溝通的人來接待賓客,因此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解決問題」的跨域團隊,包括餐旅、應外、資管、機械等科系人才都在其中。企業主是以跨領域的角度看事情,所以同學不要自我設限,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以及英語能力,學習把系本位的觀念拋開,培養跨域溝通的能力。 學校就是一個寶山,要善用所有資源「從做中學」,培養跨領域應用的能力,在職場上,才能轉換成專業,甚至是多重能力。除了讀書以外,還要以開放的心態去嘗試新事物,在探索的過程中,自然會形成屬於你的思判能力。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長 戴昌賢 小檔案 ★出生:1958年 ★現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教授 ★學歷:臺南一中、中正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現為國防大學機械及航太工程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航空工程學系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技職教育、智慧農業、航太工程、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熱力學、計算流體力學、應用數值分析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工程學群機械工程學類、工程學群航空工程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機械群、動力機械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
校長開講 【基隆】海大校長張清風:找到定位最重要
「為什麼做罐頭要上大學?」這是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當年考上水產製造系的內心獨白,現在則成了正港的「海洋人」,他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與定位,積極努力更投入,人生終會翻轉。 臺灣是個航運大國,海岸線長1,600公里,總共121個島嶼,管轄的海洋範圍更是陸地的4.72倍。我們的水產養殖是全球第一,海洋漁業是全球前三,海運則是全球第十,臺灣有自己的優勢,海洋人才的培育不容忽視,須與國際連結,重視自己的獨到之處,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定位,在學術上、教育上、科技研發上加以發展,才不辜負我們在地理位置上擁有的卓越條件。 很多人對念海洋的想法多半還停留在「討海人」的想像,但其實海洋相關科系的出路是非常多元的。以商船系來說,現在船隻的設備都向上更新,通訊、WIFI、娛樂都有,提升了海上的生活品質,待遇各方面也都非常好,船長的月薪更是上看20到30萬。當然,未來的出路也不侷限於海勤,在陸地上工作也是截然不同的一片天。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句古老的俗諺,其實也詮釋了對海洋友善且合理的生活方式。然而應用在學習上,打魚(實踐)、曬網(理論基礎)兩相結合,就能讓你成為企業爭聘的人才。在海大,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我們鼓勵學生至國外企業實習,具備海勤經驗後再到船務公司服務,在管理上會更容易入手,因為你懂船隻,這樣的人才是最吃香的。 張校長認為海洋人才的培育不容忽視,臺灣有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方向與定位最重要。 不迷信冷熱門 現在時代變動很快,所以冷門、熱門科系不是絕對。地質系在早期也是屬於冷門,現在因為災防問題,地震、淹水、礦物開採等都跟地質相關,所以越來越重要。重點還是回歸到同學自身,必須找到自己的定位,適才適所,興趣會決定你是否投入更多時間和心力,像我雖然開竅得比較晚,到大二才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隨即積極投入。有些同學則志向明確,就可及早努力。校內有個學生從小就對航海極有興趣,英文很好,多益隨便考就870分,便以海大商船系為第一志願,實現他的興趣和夢想。 目前都在提倡跨領域,有些學系的界線也走向模糊化,讓學生可彈性多元選課。因為未來需要的是整合性人才,同學在升學填志願時,大一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等,都是志向不明確時可考量的選項。這些跨域的學習,整合了相關科系的資源,讓學生可以跨出自己的小框框,更容易「探索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成為「解決問題」的跨領域人才。透過跨領域學習和各領域的人合作,激發不同的思維,抱持開放學習的心態,才能因應瞬息萬變的未來。 積極努力翻轉人生 說起來,我的職涯發展和求學經驗有關。從小成績並非特別好,那時沒有很好的學習場所,所以夢想著賺大錢後,在家鄉蓋一棟圖書館。幸運之神的眷顧讓我吊車尾考進雄中。升大學填志願時不填師大,因當時老師是領固定薪水,無法實現我賺錢蓋圖書館的夢想,結果以榜首之姿進入海洋學院(現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水產製造系,就是現在的食品科學系。那時心想,為什麼做個魚罐頭要上大學呢?不過,現在來看食品加工是賺錢的。 唸到一半,發現自己對「死的東西再加工」的食品科學沒什麼興趣,即使就業市場再好,我還是想讀活的生命科學,想了解生命的奧妙、運作、適應等學問,但當時轉系很難,所以唸了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研究所。之後出國留學,由於家裡經濟因素所以自己惡補英文考古題,歷經兩年終於申請到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動物科學研究所,拿到生理組的獎學金,英文成績只比最低標準高出5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從食品加工跨領域到動物科學,差異極大,美國教授看到我在化學領域上的研究成果,獨排眾議錄取我,不僅給了入學機會還給獎學金,讓我的人生因此翻轉。 赴美讀書這段求學經歷改變了我,也讓我在辦學上更有彈性。只要學生能表達清楚,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事,在海大轉系不一定是看成績而是看想法和興趣;我也提高海外實習的機會,與姊妹校合作,增加到一年有90-100位海外實習6個月到1年的名額,讓學生有更廣的視野;也投入資源在圖書館,算是圓自己一個夢。 張校長(前排右三,攝於大四)發現自己對生命科學極有興趣,想了解生命的奧妙與運作。 人才交流推動發展 近年來,國際人才流動和人才競爭也有新趨勢,不只是高中生、年輕學者開始往大陸跑。面對這個現象,不應該聚焦、指責高中生是否該到大陸,而是去思考人才的養成過程,辦教育不是只為了大學要活存,而應該以學生發展為主體。 像我那個年代,有許多人去美國留學,但回臺者少,10個有8個滯留美國。當時因為愛鄉情懷,希望能回臺貢獻一己之力,因而回國。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和美國人才庫回流有密切的關係,從全球的觀點來說,人才庫是互通的,無法禁止;回到教育本質,則必須加強教育的投資,讓年輕人對國家有信心,鼓勵留學和交流,帶來更多國際經驗才會進步。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 張清風 小檔案 ★出生:1953年 ★現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及終身特聘教授 ★學歷:高雄中學、臺灣省立海洋學院水產製造學系(現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學士、海洋學院水產製造研究所、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動物科學系碩士及博士 ★專長及研究領域:水生動物生理、海洋生物、生殖生理與內分泌 ★專業所屬大學學群:生物資源學群海洋資源學類、動物科學學類 ★專業所屬技職群類:水產群、農業群 ★想看更多校長開講嗎?請參考:【大學問週末報】台灣.香港大學校長,給高中生的生涯指南